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吟

李白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注释】①金缸:铜制灯盏。②从:听凭,尽管。一说同“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冬夜起兴,三个“夜”字,节奏顿挫,强化了冬夜的凄冷和凝滞之感,直击人心。
B.第三、四句写井水结冰,月入幽闺,青灯凝明,映照着女子的泪光,营造出慵懒寂寞的氛围。
C.灯火熄灭,可知时间推移;耳畔传来男子的歌声,这歌声里有某种与女子情感相通的力量。
D.本诗从女性视角着笔,歌咏爱情应当建立在情投意合的基础上,是觉醒的女性的爱情独白。
2.本诗三次改变句式,使诗歌节奏不但灵活多变,且均切合女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024-04-1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点石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更转曲

木心

一六四五年,清廷贵族豫亲王多铎统率大军渡江,金陵不战而降,南明的福王朱由崧被执,臣宦作鸟兽散,明朝末矣。

清兵攻陷南京后,便悍然下“薙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抗命者,斩首示众。

当时江阴县有位秀才,姓许名用,在“薙发令”的胁逼下,悲愤裂膺,六月初一那天,奔入学宫正殿明伦堂,挂起明太祖的画像,带领诸生哭拜,聚而同声者逾万,祭罢,众人奉新任县尉陈明选做守城领袖,陈明选道:

“论智论勇,我都远不如阎应元,这样的大事,除非他来,才有希望,①我,不离他左右就是。

许秀才当夜骑往寻阎应元,阎应元聆议,投袂而起,仓卒就道,平明已入城理事了。

东西南北四门部署甫定,清兵已临城下,汹汹十万,列数十重团团包围,引弓仰射,伤了不少雉堞上的逻卒,而城端打石头的礌炮,用机关发射的强弩,乘高纷纷下袭,清兵死伤越多,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亲临督战,见状暴怒,下令驾来大炮,猛轰西门,城垣裂。

应元指挥若定,用铁皮包钉门板,贯以大铁索,吊下去掩护豁口,又取空棺填实泥土,叠起来障住陵处。

清军转攻北门,炮火连天,眼看城要穿了,下令:“每人搬一大石块,在城内更筑坚垒。”通宵达旦,第二重城墙立起来了。是夜,南门也做了要紧事:扎稻草人,衣之帽之,且持一灯,遍立城头女墙间,兵士伏垣内,呜鼓大噪,好像要缒城劫营了,清兵大恐,仰弓乱射,稻草人受箭无算,取下分捆备用。也是这夜,东门出奇兵,十勇士以麻索系腰,乘月黑,倏忽缒落,潜窜清营,顺风纵火,清军仓皇失措,自相蹂践,死者数千。

清军撤离三里,止营。

静了两昼夜,城下出现单骑便装的人影,抬头扬声喊道:

“我与阎公是老朋友,快去通报,请来相见。”

应元问明那人模样,暗暗骂声“无耻”,便上城头看个究竟。

南明弘光在位之际,刘良佐是四个“国之重镇”之一,此刻在城下拱手作揖的就是他:

“应元兄啊,你知道,弘光大势已去,江南不再有主,你还苦守,又是为谁呢?我以当朝总兵的身份来劝你,献了城,日后的富贵荣华……”

应元答:“我阎应元不过是明朝一典史,你是广昌伯、大将军,‘弘光四镇’之一,吃过宗庙的祭肉,拿过封地的邑土,你可以来见我,你有何面目见江淮父老?”

那姓刘的惭退回营,贝勒斥为无能,又把新近从苏州松江得来的降将,裸裎反缚了架到城下充说客,嗄声高呼,涕泗交颐……

应元喝道:“败了,就罢了,速速死掉就完,哪里来这许多不是人说的话!”

贝勒“劝降”技穷,改以“撤围”诱之,派人传谕:“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就不再攻城。”

应元叱曰:“贝勒痴人,敢来说梦?”

这样几个口舌回合后,暂时不见动静。

又近中秋节。

应元与明选议定,普给军民赏月钱。

歇业的糕团作场,连夜赶制各式甜咸月饼。孩童们以为城已解围,欢叫腾踊,②反使父母潸然泪落,叹道:“能吃得着明年的月饼才是好哩!

话虽如此,看到应元魁梧的躯肢,苍黑微髭的脸,人人都有一股说不出的信赖油然于心。陈明选一天到晚巡回抚慰士卒,竭尽所能,故若有明选所不能者,无人抱怨。

中秋夜,市廛城垛,到处飘散酒香,四门戒备森严,全县乐于如此难得的一醉。兵士击刁斗,鸣军笳,庶民中的善讴者,竞出献声。许秀才依照古乐府的格调,作了一首应时应景的《五更转曲》,这么“一更里来……”“二更里来……”唱到“五更”,再从“一更”唱起,听着听着,大家都会背会唱了。

十六夜,歌声与刁斗笳吹声依然相和不辍,直到深宵。

十七日傍晚,许用说:“今夜不要再唱了,别弄得不像话。”

黄昏时分,应元与明选驾马车,循四门,分送酒浆肴果,招呼道:“再唱一夜吧,《五更转曲》都会唱了,都来唱!”

顿时城上歌声大作,金铁皆鸣,街坊闻知应元明选之意,于是全城百姓引吭放声,那些个素擅丝竹的,急切检出弦琴箫管,咿咿呜呜满街边行边奏,梵刹击鼓撞钟以为应和,声传三里,勒克德浑步出营帐,对着月光,叹道:

“汉人之心如此!”

围城已逾七旬,豫亲王多铎限令贝勒十日之内攻克江阴县,否则要坏勒克德浑的前程了。

清兵架云梯、推冲车,炮声昼夜不绝,百里方圆,地震水飞,硝烟蔽空,城中伤亡日多,号哭四起,人心都往最后一决想。

那天,曙色迟迟不明,大雨滂沱,近午时,墙垣俄陷,清军蜂拥进城,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八次冲破恶阻,杀敌千数,再夺门,门不得启,应元自知路绝,纵身跳入前湖,湖水浅不灭顶,清兵涉水围集,遂被缚上岸来,押至清营,上囚车转解乾明佛殿。

刘良佐闻报,坐立不安,“必欲生致应元”的军令是他下的,而他实在怕见应元,此时强作镇静,应元泥水淋漓站在面前,他跃起抱住号啕大哭,应元认为刘良佐这层痛苦并非虚伪,便闲闲笑道:

“不要哭了,我,一死而已。”

那边贝勒催命,即将抱哭者拽开,挟持应元急入内殿,卫士厉喝:

“跪下!”

应元挺立不屈。

贝勒左右,传卒横枪刺应元小腿,骨折,扑地血流如注。

晼晚,雨住了,押解应元至栖霞禅寺,锁于空堂柱上。

夜静,禅院老僧兀坐不寐,但闻一声声:“快来杀我……快来杀我……”

丑时过后,痛呼渐微——乃息。

老僧知应元死。

陈明选指挥到城破后,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库门前,遭两路夹击,背腹重创,手握刀倚壁僵立不仆。

上述八十一日壮烈事,清宫史官不实录,栖霞禅院老僧目睹耳闻,口传于青门山人邵长蘅,邵子善诗文,一切就历历于纸上了。

围城的清兵——二十四万。

攻打而死者——六万。

巷战而死者——七千。

(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

城中死者——五六万。

(尸体满街巷,无一投降者)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是木心根据明末清初邵长蘅《阎典史传》改写的历史小说,邵长蘅以传记的形式讲述了明末英雄阎应元率领江阴百姓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碧血81天,最后壮烈赴死的真实故事。②小说前文阎应元本为江阴县典史,到任未满三天便率百姓击退盗贼,但之后只循例升为广东英德县主簿,因母病未能赴任,寄居在江阴东郊。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良佐曾为明朝重臣却因利变节叛国,利诱劝降阎应元,一如卫律劝降苏武。但阎应元被捕,他也痛心恸哭,其情不虚。
B.清军压境,江阴即将城破,典史阎应元带众顽强抵抗,“小人物”的历史身份凸显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节与傲骨。
C.小说结尾罗列清军和江阴死者人数,一可见双方众寡悬殊,二可见战况惨烈,但军民面对强敌拼死抵抗,大义凛然。
D.本文叙事段落大多用逗号分隔,只在段末用句号,既使节奏更加紧凑,彰显了画面感,也隐含了江阴战事的激烈紧张。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节奏铿锵,写出陈明选话语掷地有声,其官职高于阎应元,但在危急关头却能自降身份配合,更显大义。
B.句子②与孩子们的天真欢喜形成对比,表明大人们明白江阴危在旦夕,身为百姓朝不保夕,悲剧色彩浓重。
C.句子③进行铺叙,从四门守军到全城百姓,从金铁丝管伴奏到佛寺钟鼓相和,一曲《五更转曲》唱出同仇敌忾的精神。
D.句子④用全知视角,以老僧的耳闻与猜测写阎应元之死,展现其怆然傲岸的民族精神和不畏死亡的英勇气概。
3.小说为什么以《五更转曲》为标题?
4.木心曾感叹,中国历史小说中英雄故事的感人力量“近乎西方的史诗,不过史诗有历史真实,有艺术真实。中国历代英雄传多半虚构,太想入非非,成不了一流历史小说”(《文学回忆录》第三十四章)。这篇由阎应元的故事改写成的历史小说具有史诗的特点吗?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4-04-1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点石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雁

高启

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

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愁眠。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诗人。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后来高启受诛连被杀。此词作于高启辞官归田之后。②弋人:用箭射鸟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木落时来,花发时归”,以雁的节候特征领起,而“年又一年”,则强化这种特征由来已久。
B.“写月书斜”即“月斜书写”的倒装,“战霜”“横破”是对大雁不畏风寒、披星戴月不倦飞行的描摹。
C.“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是写雁行被强劲西风吹断,有两三只大雁像筝弦一样散乱地低飞落地。
D.此词描写了雁的一系列活动,写透了雁的特性,又由己出发,通篇托意高远,语言秀雅。
2.清人沈祥龙认为:“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借大雁表现了他怎样的生存环境与人格精神。
2024-04-1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新高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搭火车记(节选)

[美国]海明威

爸爸把我轻轻一推,我醒了过来。乌黑之中,只见他在床铺跟前站着。我感觉到他的手还按在我身上,那时我的脑子已经完全清醒,眼睛看得见,感觉也清楚,可是身子的其余部分却都还在熟睡之中。

“吉米,”他说,“你醒了吗?”

“醒了。”

“那就快把衣服穿好。”

“是了。”我嘴上应着,人却还躺着不动。后来睡意消散了,我才从床上爬了起来。“这才是好孩子,”爸爸说。我踩在地毯上,手探到床后头去找衣服。

“衣服在椅子上,”爸爸说,“把鞋子袜子也一起穿上啊。”说完便走了出去。天气冷了,穿衣服成了件麻烦事;我一夏天没穿鞋袜了,如今穿上去觉得真不自在。爸爸随即又回到了屋里,在床铺上一坐。

“鞋穿着疼吗?”

“紧得很。”

“鞋紧也得穿啊。”

“我这不是在穿了嘛?”

“改天给你换一双吧,”他说,“刚才这话算不上是什么至理名言,吉米,不过是有这么句老话罢了。”

“我明白。”

“就好比‘两打一,没出息’,也是一句老话。”“我倒觉得这句老话比‘鞋紧’那一句有些意思。”我说。

“这几句却不一定有道理,”他说,“所以你才听得入耳。听得入耳的老话就不一定有道理。

天很冷,我系好了第二只鞋的带子,就穿戴齐全了。

“知道我们这是去哪儿吗?”

“要出远门。”

“去哪儿呢?”

“加拿大。”

“加拿大倒也是要去的。”他说。我们走到了厨房里。厨房里窗都上了窗板,桌子上点着一盏灯。地当中是一只手提箱、一只行李袋和两只帆布背包。“来吃早饭吧,”爸爸说着,从炉子上端来了长柄平底锅和咖啡壶,到我的旁边坐下,于是我们就一起吃火腿蛋,喝加了炼乳的咖啡。

“尽量放开肚子吃。”

“我吃饱了。”

“还有一个蛋也吃了吧。”平底锅里还剩下一个蛋,他拿翻饼夹子夹起来放在我的盘子里。这蛋叫肉油煎得都起了脆皮了。我一边吃,一边四下打量。我这一去要是不再回来的话,对这厨房还真该多看几眼,道别一番呢。角落里的炉子是生了锈的,热水槽上的盖子已经掉了半个。炉子顶上的屋面下,橡木缝里嵌着一把木柄的洗碗刷。那是一天傍晚爸爸看到有只蝙蝠,扔过去正好卡住在那儿的。他始终没有去取下来,先是想以此提醒自己刷子该更新了,后来大概又觉得见了这把刷子倒可以想起那蝙蝠。那蝙蝠是让我用袋网给逮住的,逮住后先关在个笼子里,蒙上了布幔。这小东西小眼睛、小牙齿,在笼子里拢起了翅膀缩成一团。待到天黑,我们就把它带到湖边去放了。只见它一出笼子就飞到湖上,拍拍翅膀,显得轻盈极了。先飞下来紧贴着水面掠过,随即又冲天而起,打了个回旋,越过我们的头顶,飞回那茫茫夜色中的树丛里去了。厨房里共有两张桌子:一张是吃饭的,一张是洗碗的,两张桌子上都铺着破布。一只白铁桶是提湖水用的,那水槽里贮的就是湖水;还有一只仿花岗石纹理的搪瓷桶,里面盛的是井水。食品柜门上有一条擦手毛巾套在滚筒上,炉子上方的毛巾架上挂的是擦碗毛巾。扫帚靠在壁角里。柴箱内还有半箱木柴,锅子一律靠墙挂起。

我把厨房上下左右都打量到了,好记住在心里。我是非常喜欢这厨房的。

“怎么,”爸爸说,“你将来真不会忘记?”“我想该不会忘记。”“不忘记些什么呢?”“我们都有过些什么样的乐儿。”

不光是搬柴提水的苦差?

那些也不好算什么苦差。

“对,”他说,“是不能算苦差。你要走了,心里不难过吗?”

“要是去加拿大,就没有什么可难过的。”

“我们又不是搬到加拿大去住。”

“也不在那儿待一阵?”

“不会待很久的。”

“那我们上哪儿去呢?”

“到时候看吧。”“对我来说去哪儿都好。”我说

“好,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

他说,“那你就先到外边,爬梯子上去把烟囱口拿桶给堵住,我来锁门。”

我就走了出去。天色还黑,不过沿着山峦的轮廓线已透出了一点微光。梯子已经靠在屋顶边上了,我在柴棚旁边找到了采浆果用的那只老提桶,便提着上了梯子。平底鞋踩在梯子的横档上觉得滑溜溜的,有点悬乎。我把桶在烟囱管顶上扣好,这样一可以挡住雨水,二可以不让松鼠和金花鼠钻进去。站在屋顶上居高下望,过了树丛就是湖。回头再看另一边,见到下面是柴棚顶,栅栏,再往外就是山峦了。此刻的天色已经比刚登上梯子时亮了些,拂晓时分,寒飕飕的。我又看看树丛,看看湖,好把这些都记在心里,我把四外的景物都一一看到了:背后一带的山峦,屋后远处的树林子,眼光收回来,又落到了下面的柴棚顶上,这些都是我挺喜爱的,柴棚、栅栏、山峦、树林,我哪一样不爱啊,我真巴不得这一回不是远走他乡,而只是出门去钓一次鱼。我听见门关上了,爸爸已经把箱包行李都搬出来放在地上了。他随即锁上了门。我扶着梯子准备下来。

“吉米!”爸爸唤了。

“嗳。”

“在屋顶上觉得怎么样啊?”

“我这就下来。

“不忙下。我也上来待会儿。”说着他就爬上来了,一副慢吞吞挺小心的样子。跟我一样,他也把四面八方都看到了。

“我也真不想走啊。”他说。

“那我们为什么还是得走呢?”

“我也说不清楚,”他说,“反正我们就是非走不可。”

我们下了梯子,爸爸就把梯子收起来放进柴棚里。我们把行李一直搬到码头上。汽艇就系在码头边。其布罩上是一层露水,引擎、座椅也都被露水沾湿了。我揭去了罩布,拿一团废纱头擦干了座椅。爸爸把行李从码头上一一搬到汽艇里,放在船艄。我这就解开了船头船尾的缆绳,又重新回到汽艇里,手却还攀住了码头。

“开船吧,吉米。”爸爸一声吩咐,我放开了缆绳,于是我们就离开码头出发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在叮嘱完吉米穿鞋后又回来,他注意到吉米的鞋可能小了,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心。
B.父亲之前说要去加拿大是一句善意的谎言,实际上是父亲在刻意隐瞒要去其他地方的清晰规划。
C.吉米父子生活的地方有山峦、湖水、树林、柴棚、栅栏,可以推测出他们居住的地方大概在郊外。
D.吉米在屋顶看四周,父亲也爬上去,表明了父子同样不舍得这个家,父亲理解孩子隐藏的不舍。
2.下列对文中画线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②表明父亲并不赞同这两句老话中蕴含的人生道理,父亲希望孩子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B.从句子③④中可推测吉米以前经常抱怨被要求做搬柴提水的事,但离别在即,苦差也成了美好回忆。
C.句子⑤⑥中孩子这么说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失望,体现了他的倔强,而父亲欣赏孩子的坚强的人生态度。
D.句子⑦⑧中孩子觉得父亲是催促他下来,其实父亲问的是在屋顶上看到的风景怎么样,他也想上去看。
3.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厨房的陈设有什么作用?
4.海明威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而有7/8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请你试分析,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专门写了“椽木缝里嵌着一把木柄的洗碗刷”和蝙蝠的故事有何作用。
2024-04-08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庙与僧

汪曾祺

我的行李已经由人先放在我要住的房间里去了,我就一直走到方丈室找“当家的”和尚。当家的早已经迎了出来。

这个和尚整个可以用一个“黄”字括尽了。第一,他胖得很,说胖还不大对,应当说肉多得很。腮帮子坠坠的,脑后长平了又打了折,连上下眼睑都“厚夺夺的”。于是,我想,你总不能再不想起你自己上菜场买小菜的那段生活了。他从头到脚都是黄的。说真的,最唤起我的黄的印象的是他那双肥脚,我一辈子没见过那么黄的脚。他就从肿肿的脚踵一直黄上去。 黄而发暗,不反光。——当然,我是主张胖也可以含在黄里的。

当家和尚领我进了方丈室,把他两个猪眼睛摆在我面前。这真是一个“方丈”,不能更大。一张大床占去一半。 后来一次当家的招呼一个老太婆 “你怎么老不到庙里来坐坐”,老太婆说: “你那个房子, 哈巴狗都转不过身来! ”她没有念过书,不知道有“厅事前不容旋马”这句话,她不是抄袭。 和尚请我抽一支烟,我不能不抬起头来看看,因为我又辨出一种气味来了; 果然,一大块咸肉挂在梁上!一颗琥珀色油珠正凝在末端,要滴不滴的。——我希望你对这块咸肉不要大惊小怪,像我当初一样。庙里还养得三口小猪,准备过年时卖去两只,留一只自己杀了吃呢。

方丈室在正殿的旁边。殿上一般供着三世佛,有渔鼓磬钹。这殿上,在我住在庙里那么些日子之中,只有一次显得极其庄严,他们给一家拜梁皇忏的那一次。庙里和尚一齐出动,还请来几个客僧,唱了好几天。屋上拖下长长的播,炉里烧起降香,蒲团上遮了帔垫,和尚像个和尚,庙像个庙,其余的时候只是那三尊佛冷清清坐着。早晨黄昏,有个小和尚做功课。一个人矮矮的跪在长凳上,点了香,看了油,敲磬三声,含含糊糊的念起来,不知甚么道理,听来颇觉哀楚。

小和尚十一二岁。虽穿了和尚衣服,可是赤着脚。坐在屋里总听见他赤脚打在天井石板上拍拍的响。那是他跟一条狗闹着玩,或是他追黄狗,或让黄狗追他。虽然当家和尚说他淘气得很,常常打他。一挨打,他就伏在门口布袋和尚脚下悠悠的哭,只有过年那几天我见他兴奋过一阵子。外面许多孩子跑到庙里来滚钱,他也参加了,而且似乎赢了几个。

庙里大和尚一共三个。当家的,二师父一一乡下多叫他为二当家的,以小和尚口气,称之为二师父,还有一个,被称为能师父。所以有这么一个比较特别的称呼,是因为他不是在本庙出家的。

听小和尚说,能师父不是这里的人,虽然因为在这庙里住了很久,说话已经与别的和尚一样,听不出外乡口音。这家伙衣服总是挺挺括括,腰是腰,缝是缝,哪怕是一件旧的,也称身合样。听说他还有个本领,是能够“飞铙”。这在盂兰会焰口中可以见到。是用两片大铙要出许多花样,或让它在手指顶上的溜溜转;或哗啦啦掷向半天,用手或铙接住,反身背手,丢挡叉腰,百无一失。这能飞饶的和尚又必皆会吹笛拉胡琴,唱百种时调小曲。这和尚透着一股机灵鬼巧。若说他能不沾染甚么事情,教人不信。他如何会住到这么一个乡下小庙里来,就当有些缘故,绝不是普通行脚挂单。

乡下法事少,长日清闲。当家的把几天来旧账画一画,算算离收租尚远,到殿上扬声叫能师父。能师父正用修脚刀修他左边脚掌的一片老皮子,心里正想,到时候了,怎么还……,一听那个像闷在木桶里的叫唤,即放下小刀,拂去脚皮,枕头下抽出一卷票子,挑了两张破烂的,回答一声“来了”。大殿上现成有吃饭桌子,不用搭。好,打牌了。其实村上两个闲汉照例来得正巧,庙里有一副二十年老麻将,骨子面子虽有些地方脱了节,用糯米饭粘过,粘过又脱,不过大家摸起来都顺手。我有时也去看看,当家的教我学学,说是“不难的,多用点脑筋就会了”。

二师父若是回来,则牌桌上三个光头,二师父圆圆的,眉眼口鼻都无棱角,而且一脸是笑。二师父比能师父高大,没有当家的肉多,面色红润,额门发光。他穿得整整齐齐,一个纽子都不缺,当胸一挂大念珠,鞋底都是白的。他身上东西多半是杭州货。二师父回来,一家,应当说一庙,不,还是说一家吧,一家都欢喜。小和尚第一个奔出去又奔进来,手上一个包袱,包袱里有他的芝麻饼。能师父,当家的,都上二师父屋里去了,连那个老香火道人都兴冲冲去打洗脸水,二师父那条雪白的毛巾招他爱。二师父难得回来住几天。二师父另外“有”个庙,弄得很“得法”,春上才募了一个殿子,又给菩萨开了光。

有一天,我正在庙后看小牛吃奶,小和尚来叫我。

“哎,去看,二师父回来了。”

二师父实在不比这个小牛好看,我说我不去。听说这回回来要住一阵,总要见到的。

“哎,二师父把师母接来了!”

这可实在有点出乎我意想之外。

事情一晃就八九年了,我有时也想想。当家的大概总死掉了,我似乎看见他黄黄的坐在一口缸里。现在当家的应当是小和尚。能师父想是没有还俗,多半是离开到别处去了;至于二师父,他应该有两个儿子了。我还想知道那个小小院子如何了。院在殿后,迤东有两间屋,我住。有两个小门,可以关死,与外面隔绝,门上两行墨书:一人一世界,三邈三菩提。我闲常出来走走,则从另外一个圆门回来,经过三个小石塔,那是和尚的坟。院中夏天绿杨中知了极多,现在该落满一院桐叶了吧。桐叶落在我的屋瓦上哗啦啦响。我很怀念那个老香火道人,他须眉皆白,一腿筋疙瘩,终年在门前打草鞋,我没有听他说过一句话。若要坐船,招呼他,立刻给拿桨。船扁而小,通身漆成红色,坐到那里去,一望而知是庙里的。呵,才起水的鱼,多鲜的菱角。

(本文原载于1946年10月14日上海《大公报》,有删改)

[注]梁皇忏:佛家常用的超度忏法。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写了一段少年时期在庙中生活的所见所闻,文中的寺庙有着浓郁的世俗性和人间烟火气。
B.小说用一个“黄”字概括了“当家和尚”的外在形象,既是其肤色特征,也是其体态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小说叙述了和尚们给一家拜梁皇忏的经过,念经过程极其隆重而庄严,似乎是寺中和尚做的唯一正事,目的是消除灾难,听来引人哀楚。
D.二师父喜欢外出闯荡,时常带一些时髦货回来,自己又另外“有”个庙,最令人意外的是竟然结了婚,因此,“我”对他很是不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太婆说“你那个房子,哈巴狗都转不过身来!”口语化的表述,非常符合农村老太的身份特征,生动地从侧面写出了方丈室的狭小。
B.文中写小和尚和黄狗的玩闹,颇具童趣,体现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和尚该有的真实生活状态,属于文章的点缀之笔,与中心若即若离。
C.文中对能师父“飞铙”技艺的描写可谓笔酣墨饱,不仅突出了能师父的“能”、寺中和尚的一人一面,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最后一段以猜想作结,构思精妙,既是对上文人物叙述的照应,也是对可能发生事件的推测,言辞中包含着对解除束缚的渴望。
3.文中寺庙与寻常寺庙颇为不同,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4.戏剧化叙事通常是指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放大,重点表达其中最具有戏剧元素的情节。有人认为,本文体现了汪曾祺的非“戏剧化”叙事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4-0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之树

孙凤春

三月里,最后一片积雪融化了,轻轻地融入大地。灰白色的雾气笼罩在村庄周围,远处传来几声狗吠。

起来了,九儿,该走啦。爷爷站在我家院子里叫我。小时候,爷爷经常这样叫我,他要带我去赶集。

爷爷带我去赶集,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挖出来的树秧子拿到集市上去卖。

爷爷的树秧子就是我家果园四周的洋槐树。本来,爷爷在果园四周栽洋槐树是为了阻挡人和牲畜进园子,没承想,这洋槐树繁殖力极强,每年都会在园子里窜出好多的小树苗子,聪明的爷爷一拍脑门,想出了好主意——卖树苗子。

于是,每年的春天,爷爷就会挖一捆捆的树秧子,扛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卖,也能换回十几块钱呢。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可是个不小的收入。

爷爷给自己捆了二十几棵的大捆,给我的是象征性的三四棵小秧子。爷爷说:让你扛几棵是让你知道人活着要劳动,从小要明白,你出了力才会有收成。你自己肩膀上的几棵树秧子,别人家买回去几年几十年后就会成为栋梁。咱那,卖了就能换回两块钱,两块钱你可以买想吃的、想玩儿的东西,你也可以存起来等有用时再拿出来花。

不知道是爷爷当年的话起了作用,还是我骨血里就流淌了爷爷的传承,一直到今天,我看到小树苗还会爱不释手,情有独钟。

爷爷喜欢栽树,他把一块园子做成田字型。因为他有四个儿子,他在每个格子里栽了杏树、桃树、梨树。每个格子里的果树品种都不相同。这样,四个儿子家的果树都不会重复,而且成熟的时间也不一样,果熟后也不会扎堆上市。这些果树在生活最困难的五六十年代,为我们整个家族度过艰难的日子做出了贡献。听村里老人说:六O年的春天,村里大食堂揭不开锅了,村里几百口人都饿了肚子。地里的野菜刚露头就被人们挖光了,艰难的日子熬到了五月,我爷爷的果园里几十棵树上的五月鲜桃子快熟了,肥大的桃子红红的嘴儿。人们都说:看人家老孙家是挨不了饿啦!可爷爷没有只顾自家吃或卖钱,而是打开了果园的大门,请乡亲们都来摘桃子,好歹每家都能分点儿。

那一天,村里每家都吃上了甜甜的桃子,在那时可谓是比现在的美味佳肴都珍贵的救命桃。直到多年以后爷爷去世,村里人还在念叨着爷爷当年的善举和远见卓识。

除了栽树,爷爷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嫁接。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赶集上店,爷爷的眼睛就像是装了雷达,谁家有特殊的甜桃蜜杏儿,谁家有了稀罕的果儿,爷爷都会千方百计找到人家,磨破了嘴皮跟人家讨几支树穗儿(树枝顶端的枝条),然后嫁接到我们的园子里。求人家的树穗儿,有的人家好说话,几句好话,一袋旱烟,主人就会答应,甚至还会帮你搬来梯子。有的人家可就不那么好说话啦。一次和爷爷去二十里外一个镇子赶庙会,爷爷看上了路边儿一家园子里的树穗儿。那是一棵桃树,粗壮结实的树干,半间房子大的树冠,树枝上挂满了一个个又圆又扁的桃子。我从来没见过这种桃子,爷爷说他听说过,但也是头一回看见真的。爷爷说:这应该是蟠桃,《西游记》里王母娘娘家就有这种蟠桃园,还在天上开蟠桃会哪。没想到,咱这辈子还真能看到它。

爷爷两眼放光,紧盯着桃树去敲开了这家的院门。开门的也是一个老人,个子不高,穿一身黑色土布裤褂。听了爷爷的请求,黑衣老人一口回绝:那可不行,你打听打听,方圆百里,有没有第二棵我这样的桃树?你剪了我的树枝,我的树就会受伤,树受了伤就会生病,会死掉,树死了我指望啥?你赔得起呀?

爷爷笑眯眯地又卷了一支叶子烟,点着了双手递过去说:老哥哥,你别急,我这不跟你商量吗,你看,我就剪一两穗儿最小的,只当风给刮了去,不碍事的,我一辈子伺候果树,肯定不让树受伤的。可黑衣老人黑了脸就是不答应。爷爷急得转了好几圈儿,突然想了一个主意:我拿我家果园的三棵果树跟你换,怎么样?

终于,老人答应了爷爷的请求。于是,又过了两年,我家的园子里就有了两棵蟠桃树,树枝上结满了又扁又圆又甜的蟠桃。

爷爷喜欢栽树,还不只是果树。杨树、柳树、榆树,他都喜欢栽。我家门前是一条小河沟,每年春天,爷爷都会在河边儿的土坡上插一行行的柳树、杨树枝条。他先把从大树上砍下来的树枝截成半米长的树棍,然后在河坡上挖出一个个深坑。树棍棍一个个埋进去,用脚把泥土踩实,又用镐头用力砸,一边砸一边嘴里还会嘟囔着:深埋硬砸,棒槌发芽。

过不了多久,爷爷栽下的枝条开始发芽,一棵棵嫩绿的枝芽贴着树干冒出来。经过一个春夏,这些枝条就会长成一棵棵小树,在流淌的小河边儿迎风摇曳。

记忆中无论是遇到家族变迁、失去至亲还是晚年重病,爷爷从不曾停止劳动,从不曾弯腰萎靡,就像他种下的这些树一样。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了。爷爷的坟地在一片翠绿的田野上,坟头很小,小得几乎看不见。坟前有两棵树:一棵松树,一棵柳树。

后来,因为后辈的我们大多远离了家乡,爷爷留给我们的果园也早已荒废,只有那些洋槐树还在顽强地生长着,它们有的树干沧桑,枝繁叶茂,有的则是连绵不断地从土地里钻出来,生机勃勃地疯长。园子里那口老井已经坍塌,爷爷栽树的影子已经远去,但我的心中永远留着一棵树,一棵生命之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把一块园子做成田字型分别给四个儿子,每个格子里的果树品种、果实成熟期都不相同,这表现了爷爷的公平和智慧。
B.文本中画波浪线处,“砍”“挖”“埋”“踩”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爷爷栽树的熟练和对栽树的喜爱。
C.本文写爷爷的坟头很小;坟前有两棵树:一棵松树,一棵柳树。表现了爷爷不重名利和“我”希望爷爷留下来的深切感情。
D.本文结尾写果园荒废,老井坍塌,爷爷远去,但“我”的心中永远留着一棵生命之树,余味悠长,表达了对爷爷的怀念与敬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灰白色的雾气笼罩在村庄周围,远处传来几声狗吠”渲染了清冷压抑的气氛,为下文爷爷的出现奠定了感情基调。
B.本文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文中把爷爷的眼睛比作“雷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对栽树和嫁接十分在行,专注度高。
C.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窜”和“冒”这两个动词,准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苗和绿芽迅速长出来的情态,带有一种生命力量。
D.本文写乡亲们说老孙家不挨饿,爷爷却没有只顾自家吃或卖钱,而是打开了果园的大门,请乡亲们来摘桃子,凸显了爷爷的善良。
3.文章描写了黑衣老人不让爷爷剪树穗儿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本文以“生命之树”为题,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4-03-0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思

谢脁

茹溪发春水,阰山起朝日。兰色望已同,萍际转如一。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

边郊阻游衍,故人盈契阔。梦寐借假簧,思归赖倚瑟。幽念渐郁陶,山楹永为室

【注】①假簧,汉刘向《九叹·惜贤》中有“愿假簧以舒忧兮”的句子。②倚瑟,语出《史记》,汉文帝指着“新丰道”对慎夫人说:“这是通向你故乡邯郸的路。”慎夫人便拿起瑟来弹奏,“意惨凄悲怀”。③山楹永为室,汉代严忌在其诗《哀时命》中有言:愿退身而穷处,凿山楹而为室,于水边浣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始两句写春日清晨美景:阰山上太阳升起,茹溪水涨。“起”“发”两字引人联想,有“平字见奇”的艺术效果。
B.五六句写动态之景。新燕上下追逐飞鸣,黄鸟雌雄逗趣交颈,视听结合,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和乐融融的画面。
C.七八句写诗人陶醉于边郊美景,流连忘返;又得与分别已久、不顾路途险阻前来探望的故人畅叙友情,倍感欣慰。
D.这首五言诗构思精巧,前六句描绘春日美景,有全景有特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后六句触景生思,委婉含蓄。
2.本诗题为“春思”,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思?又是如何抒发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01-3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上流社会(节选)

狄更斯

丑不死得到的奖金是一万两千多镑。一张彩票的全部奖金是两万五千镑,他买了半份,现在中奖了。

他发狂似的过了一个礼拜——他的心情如何可想而知。①要是我让他摇风琴,我相信不消两分钟,他就会把它摇破,幸亏我们已把风琴藏好。后来他清醒了,对所有的人都十分慷慨,花钱大手大脚。那时他把他认识的一个年轻人找来。那人外表非常文雅,实际是赌场里拉人下水的骗子,他自称诺曼第,实际并不是。丑不死对他说道:诺曼第,我现在要走进上流社会了。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

诺曼第答道:丑不死先生,如果我没有听错,你的意思是,今后一切费用都归你负担?

不错,丑不死先生说,你还可以得到一大笔津贴。

他们穿着丝绸衣服,坐上四匹灰色马拉的马车,前往上流社会。到了伦敦,他们住在蓓尔美尔大街,从此杳无音信。

第二年秋天,我正在巴托罗缪市场表演,一个仆役打扮得奇形怪状,给我送来了一张请帖,于是我在指定的一个晚上,洗得干干净净,来到了蓓尔美尔大街。高贵的先生们已用过晚餐,正在喝酒,在丑不死先生的大脑袋上,那对眼睛呆滞无神,使我不免替他担心。那儿共三位仁兄(我是指一起作乐的共三人),第三个人我也认识,曾看到他穿一件罗马式衬衫,戴一顶披豹皮的主教冠,在野兽杂耍团的乐队里乱吹单簧管。

他们都穿得花里胡哨。至于酒,真是应有尽有,但喝无妨。

我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晚上,差点酩酊大醉,赶紧起身告辞:丑不死先生,谢谢你用各种外国酒款待了我,现在我用红葡萄酒祝你健康,我得告辞了。丑不死先生答道:马格斯门,劳驾你用右手把我提出椅子,我得送你出去。我说我实在不敢当,但他坚持要送,我只得把他提出了他的宝座。他满嘴马德拉酒的气味。

我把他放在大厅门口的地席上,可他抓住我的上装领圈,不让我站直身子,对着我的耳朵小声道:马格斯门,我并不幸福。

丑不死先生,你有心事吗?

他们待我并不好。这些人忘恩负义,只要我不给他们喝香槟酒,他们便把我放在壁炉架上,只要我不给他们钱,他们便把我锁在柜子里。

那就叫他们滚蛋,丑不死先生。

这不成。我们是一起走进上流社会的,那上流社会将怎么说我呢?

那你就离开这个社会!我说。

这不成。你不明白你在讲什么。一个人一旦走进上流社会,就没法离开它。

那么,如果你不计较的话,丑不死先生,我一边讲,一边严肃地摇摇头,我得说,你根本不应该进去。

丑不死先生拼命晃动他那个大脑袋,简直有些吓人,还用手把它捶了六七次,那副恶狠狠的样子是我从未料到的。然后他说:你是一个好人,但是你不明白。晚安,走吧。马格斯门,小矮子现在要绕大篷车跑三圈,然后退场啦。

那以后不久,我在报上看到,丑不死先生进宫了。报上写道:人们会记住——我一生总是发现,凡是不必记住的事,报上偏偏说会记住——丑不死先生是一个身材极端矮小的人,他在上次国家彩票中荣获头奖,使举世震惊。好吧,我对自己说,生活就是这样!他终于如愿以偿,进了王宫!他使乔治四世大吃了一惊!

…………

他终于把香肠一扫而光(那是牛肉香肠,据我估计,有两磅四盎司),吃完以后,那个小矮人心头的智慧才像出汗似的向外渗透。

马格斯门,他说,你瞧我!站在你面前的,就是进了上流社会,又走出上流社会的人。

啊!丑不死先生,你离开它了?先生,你是怎么离开的?

我给骗光了!他说。想不到他能说出这句话,可见他的脑袋一点不笨,根本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我的朋友马格斯门,我不妨把我的一大发现告诉你,这是花了代价的,它值一万两千五百镑呢;你终生都用得到它。我发现的这个秘密就是:与其说一个人走进上流社会,不如说是上流社会吞没了这个人。

我不能准确领会他的意思,只得摇摇头,装出深思的表情,说道:丑不死先生,你讲得有道理。

马格斯门,他说,扭住了我的大腿,上流社会吞没了我,把我的每个便士都吞没了。

我觉得我的脸色发白了,尽管我天生能说会道,这时却开不得口,只是勉强问道:诺曼第在哪儿?

跑掉了。还偷走了一只盘子。丑不死先生说。

那另一个呢?我是指从前戴主教帽子的那个伙计。

跑掉了。偷走了我的珠宝。丑不死先生说。

我坐下,望着他,他站直身子,望着我。

马格斯门,他说,这时我觉得他虽然声音变粗了,人却变得聪明了,上流社会从整个说来,只是一群矮子。在圣詹姆士宫中,③他们都像在干我干的老行当——绕着大篷车跑三圈。只是他们穿着古老的朝服,而且都是阔人。在别处,他们都是摇着小铃铛在玩骗人的把戏。到处都有瓷盘子向人收钱。马格斯门,这盘子就是无往而不在的衙门!

你们明白,我看到他的不幸把他弄得非常伤心,因此对他很同情。

至于那些胖女人,他说,把脑袋朝墙上狠狠撞了一下,在上流社会,这种女人有的是。说到这儿又把头撞了一下。马格斯门,她们知道,④只要奉承你几句,你便会把钱当水一样送给她们。不论你是谁,她们都会从各个角落拥到你的身边来。等你没有什么可以给她们的时候,她们就当着你的面嘲笑你,把你丢在那儿喂秃鹫,像大草原上的死野驴一样。说到这里,他又把脑袋死命撞了一下,倒在地上了。我以为他死了,但是不久他慢慢苏醒了,坐在地上,眼睛中露出从未有过的智慧的光芒……

他又回到了杂耍团,好像完全换了个人。他干得很好,吸引了不少观众,但身体越来越虚弱。一天早上,我们叫他的时候,发现他已到另一个社会去了,我尽一切力量,为丑不死先生举办了值得欣慰的葬礼。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诺曼第是一个骗子,他跟着丑不死混吃混喝,他有时还虐待丑不死,等到丑不死没钱的时候就跑掉了,还偷走了一只盘子。
B.丑不死在彩票中奖之后,被动地被人引荐进王宫见国王,获得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但他过得并不快乐,他想走出上流社会。
C.丑不死回到杂耍团时,把大概两磅四盎司的牛肉香肠一扫而光,他已经把金钱挥霍一空,过上了衣食没有着落的生活。
D.丑不死最终明白了所谓上流社会的贵族、官员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他们竟然巧取豪夺,非常贪婪。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用假设的方式和借代的手法,突出了丑不死在买彩票中大奖后内心的狂喜。
B.句子②是“我”规劝的话,表明了“我”的冷静,与丑不死对上流社会的热衷形成反差。
C.句子③中“老行当”的说法,表明上流社会和杂耍团本质上一致,都靠“表演”谋生存。
D.句子④写出了上流社会中女人的虚伪本质,她们花言巧语,乐于交际,善于骗取钱财。
3.小说塑造的主人公是丑不死先生,“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讲述了丑不死先生因为一笔意外之财走进上流社会而最终被上流社会“吞没”的故事,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吞没”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1-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行者(节选)

刘醒龙

“余校长,来贵客了!”

万站长所说的贵客,是县里的相关领导。他们亲自上山,送来刚刚出版的报纸。大家都说,张英才和界岭小学为全县教育事业争了光。对界岭小学来说,这已经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样的大喜事了。

县里来的人在山上待了两天,下山之前,他们客气地问学校还有什么要求。余校长、邓有米和孙四海的眼睛,顿时变得像是天空中出现六只月亮。好不容易余校长开口,竟然是说,能不能帮忙添置一些课桌椅。余校长话一出口,不仅自己的月亮消失了,四只月亮也躲进乌云里。

好在万站长又找回话题,使着眼色说:“领导来到这里,还是很想为基层排忧解难……”

张英才抢在前面开了口:“请领导发点善心,给几个转正指标,解决老民办教师的后顾之忧。”

此话一出,先前的六只小月亮又升起来了。

那些人一走,界岭小学又回到从前的样子。虽然领导当面表了态,大家却不敢有多少期盼,而是各人做各人的事,谁也不再提起这事。

一天,邮递员给学校送来一只麻袋,打开一看,里面全是信。有几封信是专门写给张英才的。

张英才一一拆看,都是差不多的意思,称他有文才,将民办教师写活了,也有赞他敢于为民请命的。只有一封信很特别,只写一句话:“速来我处,勿告他人。”一看落款,方知是舅舅万站长。

上午,张英才到了万站长家。原来是张英才的文章受到上面的重视,破例给了一个转正的名额。万站长反复强调,这仅有的名额是戴帽下达的,必须是张英才,不仅是他的文章写得好,各方面条件也比较合适。

张英才拿起笔,正要填表,顿住了:“这表我不能填。应该给余校长他们。事都是他们做的,我只不过写了篇文章。”

“你别像个男苕[注]!。”

张英才十分坚决地说:“这样的机会应该优先给他们。我比他们年轻二十多岁,就算十年遇到一次,也还有两次机会呢!”

……

一百套桌椅板凳加一个转正名额,让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们欣喜若狂。

投票时,万站长眼睁睁看着张英才在纸上写下余校长的名字。原以为这个名额非余校长莫属了,不料唱票的结果,仍是一人一票。

按照规定,投票无效时,就进行公开评议。

张英才忍不住先说:“我看这次的名额,大家就让给余校长吧!……不谈别的理由,余校长是学校元老,吃的苦最多。”

过了好久,孙四海和邓有米一起低声说:“给余校长我没意见。”

余校长忽然低下头,讷讷地说:“刚才大家投票时忘了一个人,就是明爱芬。我妻子,她也是我校的民办教师。她到死亡线上去了好几次,又依依不舍地返回来,连夜里做梦都念着转正。我想,若是真给她转正,过不了几天,她就会死的。我想和大家商量一下,让她将这几步路走快点,走舒服点,让她这一生多少有点高兴的事。转正的名额我不要,能不能把它给——给——明爱芬呢?”

余校长话没说完,就低下了头,不敢看大家的神色。

孙四海什么也没说,缓缓地将手举起来。

邓有米的手举得更慢,最后却举得很高。

张英才将自己的两只手都举了起来。

余校长抬不起头,泪水哗哗地直往外流,喃喃地说:“我晓得,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是天下最好的好人。”

太阳挂在头顶上,地上的影子很清晰。

“爱芬,你终于转正了。”

“你总是对我这么说,没有哪一回是真的。”

“万站长刚刚主持开了会,大家都同意让你转为公办教师。”

明爱芬很灿烂地一笑。她接过表格,脸上逐渐起了一层红晕:“老余,快拿水来,我要洗洗手。不能弄脏了表格。”

明爱芬用肥皂细心地洗净了手,擦干,又朝余校长要过一支笔,颤颤悠悠地填上:明爱芬,女,已婚,汉族,贫农,一九四九年十月。

突然间,那支笔不动了。

……

黄昏时分,参加葬礼的人基本都走了。张英才见万站长和余校长正在家门口争论着什么。两人都很激动。张英才想走过去,又有些犹豫。站了一会儿,孙四海和邓有米也来了。

万站长见了,就喊:“你们都过来!”

张英才走过去一看,转正表格上面赫然写着“张英才”三个字。

张英才结结巴巴起来:“余校长,你怎么能把转正名额让给我呢?”

余校长说:“这是校务会决定的。”

张英才不相信:“真的么?”

孙四海说:“是真的,我就一直在想,我的一切都在这儿,转不转正,已经无所谓了。”

邓有米接着说:“明老师这一死,我也彻底想通了,不能把转正的事看得太重。人活着能做事就是千般好,别的都是空的。张老师,你不一样,年轻,有才气,没负担,正是该出去闯一闯的时候。”

张英才仍说:“我不信,这不是你们的真实想法。”

余校长正色道:“张老师,邓校长和孙主任的确是自愿放弃的。只有一点,大家希望你将来有出息了,要像万站长一样,不管到哪里,都莫忘记还有一个叫界岭的地方,那里的孩子上学还很困难。”

(有删改)

[注]男苕:苕,意思是傻。男苕是男傻子的意思。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英才一篇反映民办教师教学及生活状况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在全县轰动一时,也赢得了一个转正名额。
B.对于领导的表态,几位民办教师“不敢有多少期盼”,表明这些县里领导官僚作风严重,一贯不为民办实事。
C.面对难得的转正名额,作为学校元老的余校长却三次主动选择放弃,这充分彰显了他的高贵品质。
D.在转正名额推来让去的过程中,孙四海和邓有米前后的不同表现,真实体现了二人内心的挣扎和人性的光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月亮”的出现和消失,表现几位民办教师在希望与失望间的情绪起伏,生动地写出了他们对转正的强烈渴望。
B.小说善于运用突转手法,使情节一波三折,一方面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C.有了转正的机会,万站长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外甥张英才,他的自私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
D.小说情节多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使叙事节奏更加紧凑,同时也更有利于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塑造了一组民办教师的群像,每个人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选择一个引起你深度共鸣的人物,试加以分析。
4.请你为小说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拟定一个题目,并结合小说阐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球特派记者发自地球的第一个报告

【意大利】莫拉维亚

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

这儿居住着两个种族,他们不论在精神方面,或者就某种意义来说,在肉体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一个种族叫富人,另一个种族叫穷人。“富人”和“穷人”这两个字眼的涵义颇为含糊,由于记者不太精通这个国家的语言,因而无法加以考证。我们的情报绝大部分是从富人那里获得的,因为跟穷人比较起来,富人更善于交际,喜欢闲谈,并且以殷勤著称。

据富人说,谁也不清楚,穷人这个种族究竟是打什么地方来的,至于他们定居在这里的年代,或许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从此,他们不干别的什么事情,只是一个劲儿地繁衍生殖,而且始终不肯改变他们那种不讨人喜欢的习惯。凡是了解穷人这种习惯的人,或许都会加以责备,并且认为富人是有道理的。

首先,穷人不喜欢整洁和美观。他们身穿的衣服总是打满了补丁,龌龊不堪。他们的住房阴暗简陋,家具不但十分破旧,而且式样难看得很。可是,由于一种古怪的毛病作祟,他们似乎都宁愿身穿破烂的衣服,却不肯穿戴时新的服装;宁愿住在破旧的平房里,却不肯搬进别墅和华屋大厦;宁愿使用价格便宜的家具,不肯要富丽堂皇的陈设。

事情确实如此。①富人说,事实上,谁敢断言自己曾经见过一个打扮漂亮、身居豪华府邸和过着奢侈生活的穷人呢?

事情不止于此。穷人还不喜爱文化。很难看到有什么穷人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或者去音乐厅欣赏音乐。至于说艺术,穷人更是茫然无知,他们可以毫不在意地把石印油画当作艺术大师的作品,把卢卡的半身雕像跟普剌克斯忒利的雕像混为一谈,把庸俗的小调当成巴赫的前奏曲。富人告诉我们,穷人的娱乐是最粗俗低级不过的:酗酒,跳不堪入目的舞蹈,玩木球或者踢足球,拳斗以及其他同样庸俗的消遣。富人异口同声地说,可以肯定,穷人是更喜欢愚昧,而不要文明的。

还有,穷人讨厌大自然。每当美好的季节来临的时候,富人总是离开城市,到海边、乡村,或者到山区去度假,在碧蓝的大海里洗海水澡,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阿尔卑斯山幽静的风光,以休养生息。然而,穷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离开他们那个散发着难闻的臭气的住宅区。他们不去享受田野风光,却宁愿去令人生厌的郊区草场;他们甘愿待在自家的阳台上,也不去欣赏山区的美丽景色。富人不禁问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怎么能够不喜爱大自然呢?

那么,穷人留在城市里,至少是为了进行社交活动吧。情况完全不是这样。除了那些叫作工厂的地方以外,他们似乎不晓得其他的交际场所。简直难以想象这些工厂的景象是多么令人可悲:在用混凝土和玻璃造成的房子里,阴森森的,到处污秽不堪,烟雾弥漫,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冬天,室内冷得滴水成冰,夏天炎热炙人。

坦率地说,有些穷人不肯住在城市里,却极愿在荒僻的乡村落户。②他们只热衷于一件事,请相信,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嗜好,就是用一把笨重的铁家伙,整天翻弄土地。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不管是骄阳似火,还是大雨倾盆,都是如此。富人说,请你们想想看,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比这更需要智慧、更富有乐趣的事情要做啊!

另外还有一些更为古怪的穷人,他们喜欢深深的黑暗,而不要明媚的阳光,宁愿待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洞穴里,也不喜欢明朗的蓝天。他们蜷曲在深邃、漆黑的地道里,埋头开采一种什么石头,仿佛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据说,这种地方叫作矿井。不过,从来没有一个富人异想天开,想下矿井去的。

穷人用一个很特别的字眼来称呼这一切:劳动。这个字眼的涵义,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捉摸和神秘莫测的。穷人极其喜爱他们的这种劳动,由于某些我们无法弄清的原因,当工厂关门、矿井瘫痪的时候,穷人就提出抗议,高声呼喊什么口号,并且以骚乱和暴动相威胁。富人说,他们对此实在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在他们看来,在某个舒适的大厅里;或者在某个颇为体面的俱乐部里集会,不是轻松得多,更能赏心悦目些吗?

穷人还有一种令人奇怪的表现:他们对健康漠不关心。事实上当人们看到他们对待恶劣气候的那种漫不经心的神情,他们生病时那满不在乎的态度,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他们从来不进药铺买药,不去疗养院休养,甚至在必须卧床休息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候,他们也根本不愿意躺在家里。

富人解释说,穷人之所以对健康持满不在乎的态度,是这样一种荒唐的癖好在作祟的缘故:他们无论在工厂、矿山或者是田间,都不愿意旷一天工。③这真是难以理解的咄咄怪事,然而事情确实如此,原因就在这里

关于穷人,关于他们留恋那些有害的、粗野的和古怪的癖好的情形,那是永远也讲不完的。不过,探讨这种反常行为的根源,倒是更有趣的事儿。

富人告诉我们说,自古以来,人们就对穷人这个种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们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学者认为,穷人的反常行为不妨说是由于性格乖戾造成的,是自觉自愿的,因此可以帮助他们纠正恶习,把他们改造过来。相反,另一派学者却断言,穷人的性格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所以无可救药。前一种学者主张对穷人采取积极开导和说服教育的办法。后一种学者颇为悲观,认为采取镇压手段是唯一可行的办法。看来,后者是有道理的,因为,迄今为止,一切关于整洁、美观、华贵、娱乐文化修养的教育,都是枉费心机,徒劳无益。

此外,尽管富人对穷人关怀备至,穷人却一点儿也不领情,不喜欢富人。但是应当承认的是,对于穷人的生活方式,富人也从来不掩盖自己厌恶的情绪。

如同过去的访问一样,我们也想听听另一方面的声音。为此,我们向穷人作了调查。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穷人除了本国语言之外,对其他语言一概不懂。然而,我们最终得到了异乎寻常的答案。原来,造成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的唯一根源在于,富人拥有一种称作“金钱”的东西,而穷人恰恰相反,几乎一无所有。

我们很想看看,这种能造成如此巨大隔阂的金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发现,这不过是一些印花的纸张,或者是金属的圆片而已。

由于穷人喜欢掩盖真相的特点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怀疑这种所谓的金钱竟是导致如此奇怪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我们再重复一遍:④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国家啊!

(吕同六   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者假托一位来自月球的特派记者发自地球的报告,将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贫穷现象,进行了全新的展示和揭露。
B.文中富人眼中的穷人都是不可理喻的、古怪的,穷人都不喜欢整洁,不喜爱文化,甚至讨厌大自然,只喜欢在阴暗的地道中劳动。
C.文中穷人的特点大多是在与富人的对比中归纳出来的,如富人懂得欣赏艺术,讲究文明,而穷人对艺术茫然无知,更喜欢愚昧。
D.小说语言极具讽刺意味,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感情融汇于故事之中,揭示出生活中贫富差距之大这一现象。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反问手法,强化了生活中没有打扮漂亮、住豪宅和生活奢侈的穷人,表明了穷人与富人截然不同。
B.句子②中富人把一些穷人的劳动说成是他们“唯一的嗜好”,体现了富人对穷人劳动的不解,表明二者差距之大。
C.句子③中特派记者对穷人热衷劳动而不关心自己健康的做法感到十分不解,由此也能看出其对穷人的同情。
D.句子④结构上照应了开头,使得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内容上通过月球特派记者的再次感叹,引发人们深思。
3.本文的叙述视角独特,请结合文本谈谈其独特之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有人评论莫拉维亚的作品中“充满了人类的自省意识,批判了社会冷漠、堕落的习气”,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