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13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巧克力、薯片、奶油蛋糕① ,总会让人一吃上便欲罢不能。__ A __?研究显示:高脂、高糖饮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大脑②。即使少量,也会大大增强大脑对高脂和高糖食物的反应。每天摄入高脂、高糖食物会改变大脑的奖励回路,大脑会更偏好这种食物,从而导致人们戒不掉这类食品。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给一组志愿者每天吃一小块高脂肪高糖含量的布丁③;另一组吃的布丁虽含有相同数量的卡路里, __ B __。研究人员在试验开始前以及8周后,对志愿者的大脑活动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食用高脂高糖布丁的那组人中,其大脑对高脂高糖食物的反应大大增强,尤其激活了多巴胺系统④,大脑中负责动机和奖励的区域。

对大脑活动的测量表明,当人们摄入薯片和可乐后,大脑会重新建立连接,下意识地学会偏爱这些食物。而且大脑中一旦形成了新的连接,就不会那么快消失。就像学习一样,__ C __你就不会那么快忘记它。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各处标点符号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的逗号可改为省略号
B.②处的句号应改为逗号
C.③处的分号应改为逗号
D.④处的逗号应改为破折号
2024-03-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向空间开拓视野,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下句说明“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此典故,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的感伤。

(2)比较本诗与《登高》所表达思想感情的异同。
2024-03-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不惜从网上高价购买所谓的“聪明药”。网传的“聪明药”叫利他林,其主要成分就是哌甲酯——目前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推荐药物之一。哌甲酯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并使囊泡单胺转运蛋白重新分布。对于多动症儿童,它可以通过使大脑兴奋起到提高注意力的治疗作用,不会

利他林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第一类精神药物,除了,不能用于其他非医学目的。滥用这些药物只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而且影响了孩子的健康。

很多家长和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盲目相信所谓的“聪明药”,在这一时期,贸然使用哌甲酯类药物,可能对个人后期的人际关系、学术成就和个人的事业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本文第一段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糖不养猪,草不养牛”。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D.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脑——他还有更宏伟的设想……
2024-03-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行当曾是众多手艺人的生计所系、谋生之道,也为千家万户提供了必需的生活服务。物质匮乏年代的货郎担、卖布头,社会转型期的看相算命、江湖跌打师,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多是底层劳动者,成分复杂,甚至难免鱼龙混杂。

老行当,扎根生活,一招一式,总能给人以启迪。纪录片《消逝的老行当》中记录了经过两个打箔人68小时约3万锤的锤打才能成就灿烂的金箔的制箔过程,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不但是千磨万砺中的坚韧、一针一线里的静气,和修修补补的勤俭、择一行终一生的匠心,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蕴含在老行当中的工匠精神、生活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职业因时而变。随着电影的普及,拉洋片的趋于绝迹;随着网络资源愈发,播放露天电影的放映员越来越少:这正是新陈代谢的规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手艺人索性将“摊位”从街头巷尾搬到线上云端,提供定制化服务。互联网为老行当拓展了生存空间,也倒逼老行当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

老行当,守望着人间烟火,唤醒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如同一壶老酒历久弥香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4-03-0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5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身而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李白通过曹植的典故来表现自己忧愤和狂放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梦中还乡后,四目相对,无语泪崩的生死相隔之痛。
2024-03-0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

“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既交代了人物的活动环境,又暗示了人们为保卫家园而奋起抗日的原因。
B.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的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
C.雨夜放哨交谈,说明战争影响下,吴召儿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
D.小说穿红棉袄、翻红棉袄的细节,既丰富了内容,又突出了吴召儿人物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山地人民的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B.小说善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
C.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描写了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
D.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与吴召儿的交往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吴召儿的性格特点。
(4)有人说孙犁的小说大多有着近似诗歌散文一样的艺术魅力,是“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是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本文以战争为主题,却没有同题材作品的血腥残酷。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4-03-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相比于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 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 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中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国”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宗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 “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阿克塞尔·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 。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 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阿克塞尔·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 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阿克塞尔·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连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 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
B.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C.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D.“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政治—道德”结构,即民情的基础。
B.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到“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
C.“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D.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既是人类天然拥有的,也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二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B.《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木源,不可忘也。”

(4)材料二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对于“家”的作用,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2024-03-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向空间开拓视野,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下句说明“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此典故,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的感伤。
2.比较本诗与《登高》所表达思想感情的异同。
2024-02-1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吾闻庞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子思对曰:“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若夫过行,是细人之所识也,臣不知也。”子思出。子服厉伯入见,问庞氏子,子服厉伯对曰:“其过三。皆君之所未尝闻。”自之后,君贵子思而贱子服厉伯也。

或曰:鲁之公室,三世劫于季氏,不亦宜乎?明君求善而赏之,求奸而诛之,其得之一也。故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于上者也;以奸闻之者,以恶奸同于上者也:此宜赏誉之所及也。不以奸闻,是异于上而下比周于奸者也,此宜毁罚之所及也。今子思不以过闻而穆公贵之,厉伯以奸闻而穆公贱之。人情皆喜贵而贱,故季氏之乱成而不上闻,此鲁君之所以劫也。且此国之俗,陬、鲁之民所以自美,而穆公独贵之,不亦倒乎?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

材料二

鲁缪公问于子思、子服厉伯后,君贵子思而贱子服厉伯。韩子闻之,以非缪公,以为明君求奸而诛之,子思不以奸,而厉伯以奸对,厉伯宜贵,子思宜贱。今缪公贵子思贱厉伯失贵贱之宜故非之也。

夫韩子所尚者,法度也。人为善,法度赏之;恶,法度罚之。虽不闻善恶于外,善恶有所制矣。夫闻恶不可以行罚,犹闻善不可以行赏也。非人不举奸者,韩子之术也。使韩子闻善,必将试之;试之有功,乃肯赏之。夫闻善不辄加赏,虚言未必可信也。若此,闻善与不闻,无以异也。夫闻善不辄赏,则闻恶不辄罚矣。闻善必试之,闻恶必考之。试有功乃加赏,考有验乃加罚。虚闻空见,实试未立,赏罚未加。赏罚未加,善恶未定,未定之事,须术乃立,则欲耳闻之,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篇》有删改)

【注】①鲁缪公:战国时鲁国君主。②公室: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诸侯王国或政权。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缪公A贵B子思C贱D厉伯E失F贵G贱H之宜I故J非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是“这”的意思,与《〈老子〉四章》“自是者不彰”中的“是”意思相同。
B.“恶”是厌恶之意,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羞恶之心”中的“恶”意思相同。
C.“亡”是灭亡之意,与墨子《兼爱》“故不肖不慈亡”一句中的“亡”意思不同。
D.“闻”是“使……知道”之意,与《五石之瓠》“客闻之”中的“闻”意思不同。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思以君子举善、小人识过的说法得到穆公的赏识;而子服厉伯却因实言以对而遭到穆公轻视:可见穆公未免喜贵恶贱。
B.出于给子服厉伯正名的目的,韩非子对“以善闻”和“以恶闻”进行了类比,认为两种做法都是应该得到奖赏和赞誉的。
C.王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认为韩非尚“法”却未依“法”否定穆公,这与其主张相违背。
D.王充的《非韩》篇,态度鲜明,论理充分,于清晰逻辑中让我们认识了韩非子理论的不足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于上者也。
②非人不举奸者,韩子之术也。
(5)王充“非韩”,他与韩非在“闻善”“闻恶”的认识上有何不同?
2024-02-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10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