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台上的父亲

邵丽

父亲不在后,我的情绪开始慢慢平复,已经不再那么焦躁、暴戾和善变。想起父亲在的时候,这个点他已经睡觉了。他就像一座时钟,到点该干什么就必须干什么,典型的强迫症。有一天傍晚,他看了一下表,到喝粥时间了。我母亲因为老家来了客人,耽误了一点时间。他气恼得把水杯都蹾碎了,弄得客人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过去他不这样啊!不是这样子啊!我母亲老是跟我这样抱怨。过去他确实不这样,没退休之前,他是多么细心周全的一个人啊!每次下班进家门之前,老是听到他跟周围邻居打招呼的声音。那声音虽然低调、谦和得像讨好似的,但有一股感染人的韧劲儿,把我们的日子铺垫得绵密厚实。所谓岁月静好,就是那副模样吧。

某一天,一切都忽然起了变化。哦,对,开始时不是一切,只是有一些东西在起变化。退休之后,他的生活圈在慢慢缩小,像一个剩馒头,在变干,在缩水。他很少再走出屋外,即使晒太阳,也缩在阳台的藤沙发上。他频繁地看表,每小时必须听一次天气预报,《新闻联播》前五分钟,准时坐到客厅沙发上打开电视。

他退休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我们带他去郊区的农场玩儿。他兴致勃勃地订了四只羊,说等春节的时候吃。结果等到春节,我们带着他过去,他看到一群小羊羔追着母羊咩咩地跑,就心软了,不忍心让人家杀。

父亲不在后,有一次我和妹妹趁假期带着孩子们到农场玩儿,当她看到一群羊的时候,突然捂着嘴蹲在路边失声痛哭。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其实,很久以来,我们都无法安慰自己。刚刚过去的事情既像一个伤口,更像是到处游走的内伤,无从安抚。我跟妹妹一起的时候,她几次都想努力回忆父亲去世的那个下午的一些细节,但不是很成功。不过,与其说是她忘记了,倒还不如说她宁愿自己忘记了。

父亲去世那天,我正在外面参加一个开业剪彩。当时我好像被什么撞击了一下,脑子里一片空白,真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心情,说是震惊或者悲伤吧,还真不是。说是轻松?也不完全是,反正就像是跑完马拉松,那种既松懈又虚脱的感觉。

父亲不在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跟妹妹探讨我们和父亲在一起的细节。在我们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我八岁,我妹妹只有三岁多一点。父亲在县委武装部工作,后来因为什么问题,他被下放到一个偏远的部队外营地,后来,母亲也跟着过去了。他们就把我们兄妹三个寄养在乡下,我外公外婆那里。

那时候哥哥十一岁,比我大三岁,我们都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外公外婆有好几个孩子,他们的好几个孩子又各自有好几个孩子,都丢给外公外婆照看。这些孩子年龄也跟我们差不多。那时候正是经济困难时期,生活条件极差。吃饭的时候我们不会抢,只有等着他们吃完,才能轮到我们。饭要么不够吃,要么已经凉了。外婆每天睁开眼睛就忙,但还是照顾不过来,等想到我们的时候,她已经累得话都说不出来了。有时候,她会把我妹妹揽在怀里,还没等她说话,妹妹已经睡着了,有时候是饿睡着的。

其间母亲来过几次。她骑着自行车,从几十里外赶来,浑身冒着热气。每次她都陪我们吃完晚饭,待我们都睡着了才走。父亲一次都没来过,母亲没说过他,我们也不敢问。有关他的消息,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我们是有父亲的孩子,这一点在当时、当地非常重要。可是,我们的父亲呢?有一次哥哥跟我说,他觉得爸爸肯定是出事了,不然的话,不可能从不回来看我们,也不让妈妈告诉我们他的消息。我吓得立马哭了起来。哥哥不知道怎么结束那个场面,自己也吓得哭起来。

很多年里,父亲没有给我们谈论过曾经发生的那段历史,也从没跟我们解释过什么,一次都没有。我们也从来没有主动问起过,更不可能给他说起我们当时的感受。好像我们没有共同的历史。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都刻意回避着那段历史。也许在父亲看来,如果他说起这些,我们会把已经忘记的东西再一点一点捡回来。然后,怎么说呢,对他会有一次结算,那是他作为一家之尊所不能接受的。而对于我们来说,更害怕的是提起这样的事情时,被父亲淡淡地打发,让我们受第二次伤害。

再后来,到他退下来之后,是不是还想说这些已不得而知,但即使想说也已经晚了。我觉得,已经晚了的意思是,他没必要说,我们也没必要听了。我们空旷,寂寞,曾经被浓烈的遗弃感伤害的心灵,已经被许多新的东西填满了。生活就是这样,从房子到心灵,都会逐一被各种各样的物事填满,直到有一天,需要重新清理为止——在清理父亲房间的时候,这样的想法一次一次拍打着我。

也许,作为一个父亲,他生养了我们,本来就不该追问对得起还是对不起的问题。但这不是全部,好像缺了什么,有什么被某种东西隔膜着,就像隔着一层脏玻璃。只是我们和父亲之间,这种隔膜,再也不可能擦干净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生活圈在慢慢缩小,像一个剩馒头”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父亲退休后的生活状态。
B.小说将“我”得知父亲去世的感受与跑完马拉松的感觉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我”内心的复杂,甚至有些莫名的轻松感。
C.小说并没有按时间顺序叙事,回忆与现实反复切换,将往事留给自己的感受巧妙地表现出来,吸引读者,引人深思。
D.小说开头提到“我”之前的情绪“焦躁、暴戾和善变”,结尾又提到与父亲的“隔膜”,暗示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2.“过去他不这样啊!不是这样子啊!”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简要说明。
3.结尾说“只是我们和父亲之间,这种隔膜,再也不可能擦干净了”,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隔膜”的理解。
2024-05-3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麻果记   

铁凝

大人在孩子面前一遍遍重复着自己的故事,他们每次都能觉出这故事的新鲜。由于那些故事被过多地重复,在孩子耳朵里,它们早已变成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一样的索然无味了。

由于爷爷奶奶的早逝,我没有听过爷爷奶奶的重复,却听过父亲重复过去的爷爷奶奶。我想象里的奶奶,总是一位少言寡语、站在灶前做着麻果月饼的农村妇女。因为我小时,一个奶奶和麻果月饼的效事,父亲在我们耳边重复过无数遍,我竟然没有觉出它的乏味,每次听来还能以它展开些新的联想。

父亲讲这故事,总是先从麻说起:这麻,是一种草本阔叶植物,分为朽麻和线麻,朽麻打绳。线麻捻线。故事的开篇没什么听头,我听时也常盼它快过去。父亲讲麻主要是为了引出麻的果实——麻果,那是朽麻上的果实。朽麻长得齐房高,叶呈桃圆形,碗样大。当一阵火星般的黄色小花撒向天地之后,便是这麻果的出现。麻果像一簇朝天的小酒杯,制服扣子般大小,口如一朵平面多瓣的花。瓣中嵌着乳白色的麻籽,剥开嚼嚼,有淡苦味儿,但清香。麻籽成熟后,由白变黑,酒杯炸开,它们被弹入大地,来年一齐破土而出。

于是中秋时,乡间女人总是采下一朵麻果,找来红色,用它来点缀这天烤烙的月饼。这月饼的外形虽同于真正的月饼,但远不具月饼的价值,它只是那些购不起月饼的人家一种节日的替代,实则发面火烧矣!如果多一点豆馅或枣泥,再以麻果做印,便是更好的替代了。

那时的我家,中秋时真正的月饼也有,但总是不能满足家人的需求,这种供与求失调的解决办法,便是这填入枣泥、豆馅,钤有麻果印记的火烧的补充,这火烧的制作者即是奶奶。

父亲从来没有讲过他对这天月亮的记忆,在他的印象中这天最美的是下午那明丽的天空,和乡村大道上那盛开的老鸹喝喜酒——一种藕荷色的小喇叭花。大概那是因为这时奶奶正在灶前劳作吧,又是因了这天下午那明丽的天空,和那路边老鸹喝喜酒的盛开,使他执拗地认为,最好吃的不是细馅果子月饼,而是这钤有麻果印记的火烧。我常看到一个虎势的男孩一手举着这火烧,跳过一棵棵老鸹喝喜酒在明丽的天空下奔跑,然后钻进一片朽麻地里找他的伙伴去海阔天空。

我插队时,也注意过这天下午的天空,感觉它明丽得就要溢出颜色,就要染蓝天边的大地。才意识到原来我和我们的冀中平原就是被这么好的天空笼罩,也才忘掉手上因努力开掘这土地刚打下的血泡。也只有这时,我才想起为什么不去找找那朽麻、那老鸹喝喜酒?但我没有成功过。我们那里也有麻,长得不到人高,几个尖尖的叶片像放大的枫叶,也不结麻果,果实是黍子模样的小颗粒。我想,这是线麻吧。

我也问过村里的乡亲,关于老鸹喝喜酒,他们好像听到了什么稀罕,笑得一时喘不过气来。也许是这里没有麻果的缘故,这天人们也不烙火烧,有人只从城里买回由供销社一家垄断生产的、同一种形式的月饼,大人和孩子分吃着。我们也互相着捎些回来,艰难地掰。

历史前进得毕竟太快了,转眼间我们的周围变成了另一个天地。中秋时那月饼盛况,你会觉得那简直成了生产厂家和顾客的共同奢侈了。谁也不曾料到,单只这么个圆饼会有这么多名堂。这一年一度的月饼节,由于一年比一年豪华,过节的时间延续也越来越长了——你得吃呀。先是兴高采烈地吃,继而是无所谓地吃,然后是无可奈何地吃,直到最后该分配消灭了。然而总有一批不可消灭者要被扔掉的,扔时还要看准时机,轻步掩面,避免落个浪费的罪名。

我家的月饼导致被扔,除了它的过剩,另一个原因大约是父亲对它们过分冷淡。他由于厌甜的胃口,对月饼这东西总是给以贬义。在他看来,世上的月饼名称任你千变万化地出新,也不过是糖加面,纵有几丝火腿、几粒果仁也早已埋没在糖面之中。

父亲的理论不无道理,然而我却觉得父亲对各路月饼的淡漠,还是基于他的麻果火烧,那麻果总是随着这天下午的天空在他脑海中出现吧,或者因了这天下午的天空,他脑海中总要出现些麻果的。于是各路月饼变得无奈了。虽然我也感受过这日下午天空的明丽,但我毕竟没有亲自尝过麻果火烧,甚至连朽麻都没有觅见。后来我无数次地进山,无数次地出省,总不忘记去询问那朽麻,却总未得见。

几年前,我和我们这个城市的许多居民一样搬进了新居,写作疲劳时我可以投笔凭窗而望。一次我又凭窗而立时,却发现了意外:一簇阔叶植物正从煤山的边缘蹿出来,几片碗大的桃形圆叶在逆光下显出格外的活泼,几朵火星般的小花就在黑颜色里闪烁。我凭着过人的视力还发现,它的枝干上分明有几个朝天的酒杯——呀,朽麻!我迅速跑下楼去,跑进这三角形院子。来到这麻的跟前,一点儿不错,房样高的枝干,桃样的阔叶,火星般的花序,酒杯样的麻果。

我采下一个麻果,回家请父亲验证。父亲惊异地问我麻果是从哪儿得来的,我指给他说就在窗外,就在眼前。他说,这麻果刚长出,还柔软,里面连籽都不曾有。成熟变硬要到中秋节,现在还不到阴历七月。我说,今年中秋节咱们也烙麻果月饼吧,哪知父亲却显得冷漠了。他说,想想罢了,真做出来你们倒不一定吃了,那不就是火烧嘛。我不知父亲为什么一下子对麻果失去了兴致,他指的你们又是谁。也许是专指我,也许是对一代人的泛指。他一定在想,为什么要拿这久远的想象来冲击眼前呢?难道父亲真的捋胳膊挽袖子为我们做下这火烧后,我担保就不去月饼风景里奔跑了吗?到头来被冷落的或许还是这填了些豆和枣的面饼子,虽然它有我久觅不到的麻果作钤记,当今我们也不再需要这东西来作补充。这时父亲的淡漠,也许是对他从前那热烈想象的冷落吧。

然而,世间哪有不被冷落的热烈呢,热烈应该和想象同步才是。

让麻果永远是麻果吧!还有我未曾见面的老鸹喝喜酒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和其他大人一样喜欢重复讲述过去的故事。“我”虽然并不喜欢故事的开头,但每次都耐心听他由麻讲到麻果,并由此联想到新的东西。
B.“我”家乡的人们用麻果点缀的月饼只是发面火烧,但人们觉得其中乐趣无穷,“我”插队的地方没有麻果,人们也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C.父亲是执拗的,他对细馅果子的月饼总是过于冷淡。在他的心目中,钤有麻果印记的火烧才是最好的,中秋下午美好的天空和麻果一直都在。
D.虽然“我”见到了麻果,但父亲并不赞同做麻果月饼,文章结尾也表明了“我”的态度:麻果、“老鸹喝喜酒”将永远成为“我”心中的美好。
2.本文以“我”为叙事视角,有何好处?
3.本文情感浓郁,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结合文本内容从选材、描写方法、语言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亭记

陆春祥

自然亭是我命名的,在富春庄的西面。富春庄也是我命名的,在自然亭的东面,但它们在高德地图上,你都找不到。我不是玩逻辑诡辩,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别急,听我慢慢说来。

四年前的一个雨天,我去富春山健康城的郑家样村,为书院选址。这个村早就整体搬迁了,留下近五十幢完好的民居,健康城想改造成一个与康养文化有关的艺术村落。我们在村中心的大古樟树下站定,这两棵古樟有三百多年了,粗壮的枝丫在空中肆意横叉,树叶茂密,在树下都不用打伞。我喜欢老树的虬枝乱盖,有它们相伴,觉得安全,它们就如慈祥的世纪老人,会为你遮风挡雨,而事实上,它们就是这么活过来的。

离古樟群五十米左右,有个几幢房子的院子,院中不少杂树,一棵高大的雪松醒目,院前还有一口百来平方米的水塘,那棵造型优美的樟树,枝丫已经伸过半个水塘。塘的南边,一片高大的杜仲林,我也喜欢中药材,一看这杜仲,味甘,性温,不就是替人排忧解难的老中医吗?塘的西边全是农家菜地,田野外的山林,如挺立的战士,一排排站着岗。

望着前方雨中朦胧的大奇山,当下就决定,就选这里吧。大山,农舍,杂树,田野,雨敲屋檐,虫声透窗,马克思对生活的向往,一下子又涌到了我眼前:上午种田,下午钓鱼,晚上看哲学。我看这里有实现这个理想的可能。

书院被我命名为富春庄。那个水塘,也动静很大地改造好了,成了景观池,太湖石层层叠叠,池中有管子可以喷水,夜间能发光生雾,池边居然还建了个木头亭子,亭盖茅草,四面穿风。这亭,必须要有个名字,我脑子里跳出自然两字,自然的本义是自己本来的样子,这里的山水,不就是它们自己嘛。至于两边的对联嘛,简单,将辛弃疾的《西江月》词改造了一下,也十分应景:书院天外七八个星,寨基山前两三点雨。大奇山又叫寨基山,明朝的时候就这样叫了。我倒喜欢寨基山这个名,山高树深,流泉飞瀑,寨门用石头垒叠,有旗帜在风中飘扬,忽地一声哨响,斜刺里就横杀出一队人马来。这场景,想想就好玩。

至此,自然亭虽小,也算有名有联了,作为一个亭子,我觉得对得起它了。

自然亭,自然要去坐坐的,不过,更多的时候,我是坐在书院文学课堂门前的遮阳伞下看亭,富春庄时有好鸟相鸣,卧看《老子》坐看云。

老子的自然,我们自然耳熟能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眼中,这是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运行规律,一层一层递进而上,最终的道也必须遵循自然。而在此前,老子就认真地和我们打了个比方;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个整天,天地制造的狂风暴雨尚不能持久,何况是人?那就希言自然吧!少言或者不言,是符合自然之道的。谁希言?老子笑笑:就是那些管理者,你们要少发号施令,即便制定号令也要顺其自然。

自然,确实是天地之大道。

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上说:帝喾有天下,号高辛;颛顼有天下,号曰高阳;黄帝有天号曰自然者,独宏大道德也。这个自然,是宏大道德的意思。我在想,如果是黄帝自己取的号,那重点就是借号自然,意在号召天下之人都以此为目标,做一个有大道德的好公民。嗯,在一个人人讲道德的社会中,你谦我让,春风骀荡,着实美妙。

亭前池子中,有数条游弋的金鱼,去年末,我们将家里养的小金鱼放养到了这个池中。那些金鱼长得极快,半年以后,我们就看到了不少如银针一样的小金鱼了。我们放养的金鱼虽没有标记,但我觉得它们一定快活。

最美妙的是,夜幕初临,亭前水池的喷管中,会喷发出层层的薄雾,极细极薄,连续不停,头顶星光灿烂,眼前阵雾翻涌,虽是电声光制造出来的仙境,远看近观,都有一种让人恍如隔世的感觉。

一天早晨,瑞瑞起床后,拿着小绘本,我们一起到自然亭读书,她认不了几个字,但会翻书看图,每次都会读半个小时以上。过了一会,瑞瑞朝我看看,又朝书院那边看看,飞鸟在水池上空横来横去地飞翔,鲜艳的晨光映着书院C、D楼的白墙面,小朋友忽然就感叹了一声:这地方真好啊!我一点也没有编造,她真这么感叹,我忍住笑。

我想,坐亭可以观天,读天下自然书,观天下自然事,写天下自然文。

夏日来了,如果朗月明照,我会端一个粗瓷茶碗,闲坐此亭,此时,墨青的碗中,茶汤中盛满了月光;或者,新月既成,寨基山间微风吹来两三点雨,星星就在夜空中扑闪双眼盯着你,你吹着口哨向他们问候,当然也可以与星星们谈谈心。这样自然的夜空下,你还会在意尘世间的得失吗?

如果自驾,杭新景高速桐庐收费站下,第一个口子左转进大奇山路,再左转行至陆春祥书院停车场,前方五十米的蒿草竹林间,自然亭在等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醉翁亭记》同是写亭,前者主要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后者则表现作者既热爱自然,又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B.文章在写有个几幢房子的院子时,按照空间顺序对院中、院前、塘南、塘西的景色进行介绍,表现此地景色非常优美。
C.文章开头写在高德地图上找不到自然亭和富春庄,结尾则指明自驾的具体路线,并以“自然亭在等你”作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D.文章补叙瑞瑞在自然亭“读书”时感叹“这地方真好啊”的事,意在通过天真无邪的小朋友的内心真实感受来衬托自然亭之美好。
2.有人认为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自得之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介绍自然亭时,花了不少笔墨写老子和《白虎通义》中对“自然”的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024-04-1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树

吴融

一声南雁已先红,神女霜飞叶叶同。

自是孤根非暖地,莫惊他木耐秋风。

暖烟散去阴全薄,明月临来影半空。

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

[注]①红树,枫树。②吴融,晚唐诗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薄宦京华,写此诗时,已年逾五十,体弱多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在大雁南飞的哀鸣声中,枫树的叶子已先于其他树而变红。
B.“孤根”二字写出了枫树在北方的艰难处境,点出了其“先红”的原因。
C.“莫惊他木耐秋风”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莫惊”写出了诗人的淡定从容。
D.“阴全薄”“影半空”形象地描绘出了枫树兀然独立、枝干光秃的情状。
2.尾联由实入虚,移情于物,请结合诗句对此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余而又不多余

王小鹰

人活在世上忙忙碌碌地要干许多活儿,有些是为了生存必须干的,有些是为了某种责任或义务去干的,有些是为了追逐名誉金钱去干的,有些是被命运安排了不得不干的,等等。以上诸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被动式的,还有一种活儿,是凭自己的心喜欢至极了才去干的,完完全全是主动式的。

对于人生来说,这种活儿看似多余却又不多余,犹如一张脸上,目能视,鼻能嗅,嘴能说,耳能听,那么眉毛呢?无眉毛照样能视能听能说能嗅,看似多余了。然而,你且把它剃去了看看?浑身地不舒服,左右不像一张脸了。你方才明白,这眉毛实在不多余了。打个譬喻,或许不很确切。

观赏国画并偶尔习之是我生活中多余而又不多余的眉毛。我无须靠卖画换钱度日,亦不想成为名扬四海的画家,更无什么东西逼迫我作画,细细想来,仅仅因为喜欢而已。这喜欢从何而起无从追根溯源,只还记得少小不懂事时蹲小书摊,每每看那小人儿书上栩栩如生的多情公子、窈窕淑女如醉如痴,并依样画葫芦地描画下来。我记得有个叫董天野的人画的连环画特别使我入神,那些长袍水袖的小人儿情态万种,呼之欲来,实在惹人怜爱。小学里我画古装小人儿是很有些名气的,过年的时候画了赠予要好的女友,都十分珍贵的样子。1968年,我去安徽黄山茶林场落户,出发前夕,父亲送我一本清代董熊所作的梅花册页,他是从旧书店里淘来的,跟现在比比价格简直是便宜透了。父亲叫我空时临摹梅花,起初,我并不解其中真意。那本梅花册页每幅不过尺半长宽,墨骨花朵儿,疏密随意,确实耐人寻味。工余下来,我常于木箱垒起的书桌上临摹,渐渐有许多得益,画那姿态万千的梅花使我时而张皇时而渺茫的心境得以宁静。在黄山的山沟里待了六年,抬头见山,抬脚登山,生活清苦,那山景却是引人着迷。我所在的生产队三面环山,双溪夹流,若不是接二连三的什么运动弄得一百多号人哭哭笑笑无片刻安生,倒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了。我因喜欢山景,闲暇时便在纸上乱涂乱抹,总是画不出山景的精神,常常恼恨至极地摔笔。不久有著名山水画家应野平老先生率一帮学生到农场来体验生活,我像铁钉遇着磁铁似的跟着他转,随他在大山里跑来跑去,看他的笔在纸上随意摄下处处山景,拼命记,暗暗地仿效几下,略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仍不能笔随心意。应老先生后来送给我一把画扇,待我结婚时他又赠我一横幅山水画。

最常来我们家的是唐云先生,号老药,与父亲是挚友。还有一个叫戴敦邦的,与父亲遂为忘年交。父亲大概没有料到,他生病过世后正是此两人为他设计了一个精巧的红木骨灰盒。终于有一次,我于父亲的故友处见得一幅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顿时像灵魂中有什么东西被人唤醒了,但觉眼目精神,心窍透亮。我恍然大悟,这便是捉住了山水的灵魂了。自此便对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爱之入迷,大小画册买了许多本,每每玩罢,自叹不能为之。父亲得知我心,便领我去见翻译家裘柱常的夫人顾飞女士,拜她为师。顾飞女士乃黄宾虹先生的女高足,深得其师笔意,且为人厚道长者,我从未捧送任何礼品,却得她的精心教悉,嘱我遍临名家珍品,并手把手地做楷模。那一年的工夫,我于画间长进不少。后因考入大学读书,又鬼使神差地写起了小说,时间分不转了,渐中途辍学,如今想来亦是一件憾事。日后又曾于政协办的一所业余美校中学了两年,跟乔木先生的弟子詹仁左学习花鸟鱼虫,那时届已误入文学魔道,常被胡思乱想侵扰,用心不专,所获甚浅。

如今似乎已经认认真真地当起作家来了,也搞不清是命运所遣还是责任所使还是名利所惑,总之,正儿八经地当起了作家,而且以生命的绝大部分用于构思种种莫名其妙的故事。然而,稍有空暇便捉笔玩墨地来过过瘾头。凡有好的画展,不去看便像失落了什么似的。记得有一次博物馆开任伯年大师的画展,我进去了便像被魔法定住了似的走不开了。在那神奇的笔墨间徜徉,可以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恼与不快。去年一年写一部洋洋四十八万字的长篇,闯进另一个世界不能自拔,加之十六平方米的小屋内我与丈夫各据一张写字桌便无周转之地了,要画画需得将桌上乱七八糟的稿纸收拾去再铺画纸,十分费时,故而有好一段时间不习丹青了。那时便在枕边放一本《黄宾虹山水册》,临睡前细细地读几页,不觉心旷神怡,一切疲劳与忧烦便都消除了。

我以为要当好一个作家实在是不容易的,殚精竭虑,终日神思恍惚,若不是常有笔墨丹青为我消神,恐怕寿命会折了许多的。我于绘画并无许多灵气,东涂西抹的也尽是一些幼稚的东西,然而,我却离不开它,就像脸上那两条多余而又不多余的眉毛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运用排比手法罗列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事情都是被动去干的之后,自然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B.在“我”去黄山茶林场落户出发前夕,父亲因为“我”从小喜欢绘画,送了“我”一本画册,让“我”临摹梅花。
C.“我像铁钉遇着磁铁似的跟着他转”一句反映了应野平老先生的魅力,表达了“我”对应野平老先生的敬仰之情。
D.“我”跟顾飞女士学画时长进不少,后来跟乔木先生的弟子詹仁左学习花鸟鱼虫,但由于醉心于文学,收获不多。
2.为什么说绘画于“我”是“多余而又不多余”的“眉毛”?请简要分析说明。
3.本文在选材方面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点及效果。
2024-04-1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曾竑父见招

曹勋

使君邀我避炎蒸,好句先驰识故情。

长日流金虽可畏,小槽酿玉得同倾。

耡荒喜已亲三径,作吏谁能更一行。

且与诗翁频啸咏,个中佳处绝将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标题“和曾竑父见招”表明,本诗是曾竑父邀请诗人去他那里避暑时,诗人的唱和酬答之作。
B.诗的首联叙述了曾竑父的热情好客,而诗人为表感谢,在未去之前先写诗一首让人骑快马送至曾府。
C.颔联中“长日”突出了“夏日昼永”的特点,“流金”则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酷暑难耐的天气特点。
D.宋诗讲究“义理”,诗中未免有难懂之处,但本诗语言浅显,且有俗语,即使用典也是常见之典。
2.唐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中云“偷得浮生半日闲”,本诗中的“闲情”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寻梦

季羡林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开了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和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光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来过哥廷根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

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有删改)

文本二:

一把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卞毓方

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在季羡林的认识里,北京是既古典又新潮的,对于北大的历史,他说:“如果我们改一个计算办法的话,那么,北大的历史就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是旧时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这也是受存在决定意识这个规律影响而成的,与其他国家的大学不太一样。在中国这样的大学中,一马当先的是北京大学。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的。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只能是手段,其目的仍然是振兴中华,这不是爱国运动又是什么呢?”

在谈到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时,季羡林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这是我个人的印象,但是我自认是准确的。至于为什么说是准确的,则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去揣摩吧。”一个“清新俊逸”,一个“沉郁顿挫”,我心头一亮,突然悟到,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掺和在一起的。当初读大学,他只能选定一家,一脚不能踩清华、北大两只船;如今论风格,则可兼容并包,涵融荟萃。简而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作者却远涉重洋,到德国留学深造。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一种未尽孝于母亲榻前的内疚之感。
B.作者在德国哥廷根的一间屋里梦见去世的母亲,这个梦境很沉重,作者和母亲都在哭;这个梦境不完整,是一些零星碎片。
C.作者以对母亲和家乡的怀念为线索,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借助梦境,描写了母亲的面影、哥廷根的景物以及家乡的景物。
D.“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使用讳饰语,不仅说明了母亲去世的事实,还使痛苦心情表达得更内敛。
2.“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结合文本一,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文本二指出,季羡林“清新俊逸”“沉郁顿挫”的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掺和在一起的,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02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学校高三一模仿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环

张建忠

母亲的姐姐,我的姨娘,与我家相距七八十里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往一趟至少要半天。虽然交通不便,但我们两家来往却很频繁。

那时姨娘家条件好,住在市郊区,算是半个城市人。我们农村还是生产队,打出的粮食不够分,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姨娘就拉着板车来了,板车上总是带些粮食或蔬菜。有时候,姨娘也给娘钱,娘坚决不要,她知道姨娘家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由于姨娘家的贴补,我们还不至于挨饿。姨娘知道我爱看书,有时还不忘给我带小人书,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带插图的反映中朝友谊的《连心锁》。

每次姨娘来到我家,我们全家都很高兴,连门口圈养的那只大白鹅也“嘎嘎嘎”地伸长脖子叫着。姨娘笑着说,这家伙认得亲戚了。姨娘大老远送东西来,怎么也得好好招待一下,这可愁坏了娘,她忙不迭地去邻居家借这借那,中午的时候,端上桌的,一盘炒鸡蛋,一碗肉,再就是几样蔬菜。吃饭的时候,娘一个劲地劝姨娘多吃肉,可姨娘却把肉夹到我们兄妹几个的碗里,说,你们多吃点肉,长高个子。我们很高兴,总算能吃上肉了。那时候,我们最盼望着家中来亲戚,那样我们就可以打牙祭了。

一个中秋节的前两天,姨娘又来了,这次除了粮食和蔬菜,还给我们带来了月饼。娘看着汗流满面的老姐姐,想着这么多年来对我们家的接济,娘眼眶有些湿润,她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就决定好好招待一下,可是一贫如洗的家实在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娘在那只生蛋的大白鹅窝旁走了好几趟……

中午吃饭的时候,一盆香喷喷的鹅肉占据着整个桌面,姨娘脸色不好看,责怪娘杀了鹅。娘陪着笑说,姐让你赶上了,这只鹅一大早恰好被黄鼠狼咬死了。我知道娘在撒谎,但我不管这些,有肉吃就行。姨娘生气地说,你们家现在日子也不好过,我来也不是图吃你点东西的,你不需要这么劳心烦神做饭,你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这样我才心安!娘连连说对对对,不过,你这么远来一趟,再是姐妹,我心里也过意不去啊!

姨娘笑着说,我家现在有点钱,不缺吃,你看看我买的银耳环。说着,姨娘故意摇摇头,两个银耳环,在姨娘的耳垂上跳跃起来,闪闪发光。娘羡慕地看着姨娘的耳环,说,真好看。姨娘说,等你们家条件好了,你也买副耳环,你的耳形好,戴上耳环肯定好看。娘苦笑着说,哪有那命啊?

姨娘走时,给了娘十元钱,这次娘破天荒地接受了。

后来,姨娘再来时,那副银光闪闪的耳环不见了。娘问,姐,你的耳环呢?姨娘说,庄户人家,戴那东西也没用,卖了。娘没有再问,她知道,我姨父生病住了一次院,姨娘家日子也不好过了。

娘决定带我们到姨娘家去一趟,看望生病的姨父。去的头一天,娘从邻居家借了一套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的新衣服给我穿,并告诉我,不准告诉姨娘衣服是借的,我疑惑地点点头。

去的那天,娘像变戏法一样穿了一套稍瘦小的新衣服,耳朵上竟然有了一副像姨娘那样的闪闪发光的耳环。我坐在娘拉的板车上,怀里抱着娘买的罐头、糖果。我咽着口水,盯着罐头、糖果出神。娘警告我,不准打破,不准偷吃,想吃了就看天,天上的白云像棉花糖,看着就能解馋。我按着娘的法子去做,躺在板车上看白云,果然,我嘴里满是大把大把的棉花糖,软软的,甜丝丝的。

姨娘见到我们吃了一惊,问,现在农村日子这么好?!娘笑着说,那是,比以前好多了!

第二天,我们回来的时候,娘掏出二十元钱给姨娘,姨娘也没推辞,爽快地接着了。

回家的路上,我问娘,你为什么要说谎。娘说,你以为你姨娘那副耳环是买的吗?我问你表姐了,那是借的,她只有装作有钱的样子,我们才能要他的钱呢;反过来,我们不这样做,你姨娘拿钱也不会心安!

几年后,我家的日子好起来了,娘就真的买了一副银耳环;再后来,娘又买了一副金耳环,金光闪闪特别好看。可是娘每次坐车去姨娘家时,总是把耳环摘下。姨娘每次来我家的时候,耳朵上也是空荡荡的。她姊妹俩开心地说家常,谁都不提耳环的事。

多年后,姨娘病逝,表姐整理姨娘的遗物,看见一副金光闪闪的金耳环,藏在姨娘的柜子里。表姐对我娘说,我娘怕你见到她戴上了金耳环,想到自己的日子而难过,就把耳环收起来了。现在她走了,我们帮她最后再戴一回吧。

娘一听,顿时泪如雨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耳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叙事集中,不枝不蔓,结构严谨,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B.小说前半部分并未提到耳环,却非“闲笔”,其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展示背景的意义重大。
C.小说中“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从“我”的角度叙事显得真实,但是不便于抒情议论。
D.小说中娘和姨娘借银耳环带、娘借衣服穿去姨娘家,凸显了困难时期姐妹不事张扬的帮扶之情。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刻画姨娘形象的艺术手法。
3.“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小说结尾“娘一听,顿时泪如雨下”的丰富意蕴。
2024-02-1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贵德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公坪

聂雄前

①“哭脸巴,轧棉花。三斤籽,两斤花,到屋后菜园里摘黄瓜。黄瓜冇打花,回来还是个哭脸巴。”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是快乐还是哀伤?谁都不知道。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我就熟悉了这首童谣。鹅公坪上,只有我和长斌是娇滴滴的哭脸巴。哥哥差不多大我十岁,父母每天都要出工。长斌呢,好多年好多年都和春婶叽相依为命。坪上其他的家庭至少有三个孩子,更多的家庭有五六个孩子。

②六岁的时候,我开始上学,五个女同学都比我年纪大,都比我聪明,都不太理我。六岁的时候,我接下哥哥的班,放养柘塘公社最大的一头水牛,同时,拾狗粪、割猪草。一点也不紧张,一点也不紧迫,日子像丝滑的泥汁一样流过。风吹过我的鹅公坪,我知道春天的泥土下蚯蚓蠢蠢欲动;夏天水塘边的苦楝树上知了在叫个不停;黄叶纷飞的秋天,残荷的孤勇让我颤抖;寒风凛冽的冬天,苦楝树光溜溜的枝干刺破青天。

③我的童年是孤独的。大概八九个冬季都在火膛边的灰坑里度过。母亲出工的时候将一个红薯埋到火膛底下的灰烬里。我就盯着,聚精会神地盯着。三四个小时后父母散工回来,母亲第一时间从灰坑里把我扯上来,顺带把金黄金黄的煨红薯递给我,我感觉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鹅公坪的乡亲和同学都感受过我的温暖和幸福。上双峰十四中的八里路,年年月月天天都有人叫我“煨红薯”,他们觉得聂雄前和煨红薯就是一个音,就是一个快乐。特别是走到西祠坳的时候,每一次都有十几二十个小孩齐齐整整地喊“煨红薯”。

④父亲很早就看出我懵懵懂懂,到小学二年级我放下书包还要吃娘的奶,还穿着开裆裤自自然然地上学。父亲就很忧虑,担心我缺了一根筋。他偷偷地给我娘嘀咕:“这个满崽好像没有建四宝聪明,也好像没有建四宝强蛮呀!”我娘很生气,说:“要这么聪明干什么,要这么强蛮干什么。”然后,就看出我娘恨铁不成钢的眼神。

⑤十岁的那个春天,我得了很严重的脑膜炎,在县人民医院住了个把月的医院,命垂一线,几次变相,终于活了下来。一个姓彭的医生在院子里,要我举手,要我踢腿,要我摇头,要我低头,要我眨眼,要我扣衣服……最后,他一脸严肃地讲:“小朋友,你一辈子都不要讲你得过脑膜炎,得过脑膜炎就不能参军、不能当工人、不能读大学,记住呵!”我牢牢地记住了他的话。回到鹅公坪,已是插秧季节。身体虚弱得不行,刘新乾老师来看我,说:“休个学,养好病就来报到。”我就把胡子德老师送给我的四只小鹅喂得膘肥体壮,早晨一次、傍晚一次,把鹅训练得归法归服,身体就完全好了。秋季开学之后,一二个月数学稍微差点,其他一切如常。到学期中段,好多同学用各种方式测试我是不是蠢了,但他们都悻悻而去。

⑥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已年过五旬,每天都要出工干活,哪里有工夫管我呢。而我有无数的时间琢磨。青黄不接的月份听到父母的叹息,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伯伯家?细公公家?宋家?同新叔叽家?我总能一借而中。大雪纷飞的日子,我娘大清早熬一锅红薯藤和糠为主的猪食,牵着我的手高一脚低一脚来到晒谷坪的牛栏房。我看到大水牯的惊喜,看到我娘的慈祥和怜悯,我就知道牛是农家宝,非把大水牯喂得油光水滑膘肥体壮不可。和那个年代的小孩一样,上树掏鸟窝的缺德事我做过,下塘摸鱼虾的开心事我做过,跋山涉水跟在大水牯的背后远征我做过,翻山越岭跟着哥哥看样板戏电影我也做过。日子一天天过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⑦我坐在鹅公嘴上,那是一片坟地,我爷爷1961年草草埋在了那里。过了八年,我奶奶又埋在那里,伴在了爷爷身边。我一点也不害怕,我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一样的,有平地有山丘有水塘有稻田有房屋有树林有鸟兽有鸡鸭猪狗……我也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鹅公坪,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日头会照着山岗照着我的水塘,会晒着稻谷晒着我的脸蛋,还有我的大水牯……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活得像草木一样,无一例外的卑微。鹅公坪二十来户人家,除了吃国家粮在外工作的那几个干部,其他人都低眉顺眼从不抬头。

⑧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消息传到鹅公坪已经过了个把月时间了。那个晚上,乡亲们绝大多数不敢在家里睡,有的背竹床,有的背席子,横七竖八地躺在晒谷坪上。上半夜无人入眠,有人讲地震就是地动,很危险的。有人讲,梅山坪底下有条阴河,好像也不对劲了,这段时间一直在冒黄水。一片人心惶惶。子时过后,皓月当空,一颗流星划过,所有的乡亲都安静了,痴痴地盯着水洗般的月华。长河渐落、碧海青天,或许这是乡亲们生命中的第一次洗礼,有死亡主题,有人间眷恋,有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爸爸看出“我”没出息而不喜欢“我”,娘对“我”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在爸爸面前极力维护我,一方面又对我的不成才很恼火。
B.第⑥段结尾说日子过去了,“也无风雨也无晴”,重点强调的是在孩子的心目中,日子几乎每天都一样,既新奇美好又波澜不惊。
C.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卑微地活着,有生活艰难的原因,也有其他因素。
D.作品以一种干净、明快且富有乡土气息的文风,写出了乡村社会的人际情感,表达出中国人对故乡那种温暖、美好的情感。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将日子比喻为“丝滑的泥汁”,既写出了时光流逝的从容平缓,也暗示了生活的苦楚无奈。
B.第⑥段中,直接列出四个选择疑问句,传神地再现了“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时的心理,也反映了“我”对村子里各家各户的情况了然于胸。
C.第⑦段中,句子中间没加标点,脱口而出,一气而下,反映了“我”对乡村生活的熟稔以及对自己持有的乡村认识的坚信。
D.第⑧段中,通过对乡亲们上半夜与下半夜情形的不同描述,真实地展现了他们在听到大劫消息后的惶惶心态与安顺本性。
3.选文叙事看似散乱,却自有章法。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4.书评说:《鹅公坪》有着一种历尽世事后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和体悟。请结合节选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

元稹

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

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

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

【注】①当初枚乘病死后,汉武帝曾下诏寻找他的后代,枚皋自陈是枚乘的儿子,汉武帝喜出望外,便立即召见,并命他当殿作赋。枚皋才思敏捷,下笔立就,从此深得汉武帝的宠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彼此多以诗唱和,这是一首回复白居易玩月之诗的和诗。
B.“秋半”扣合诗题“八月十五”,“极赏心”则热情赞颂京城之夜月色可心之美。
C.颔联描写月色,河水的清波荡漾、景物月影之浓,都反衬中秋月色皎洁澄明。
D.颈联描写清扫旁植兰花的道路,移动宴席到月光明媚处,进而写出了让皇上赞赏的诗篇。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