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35毫米的胶片

何赶文

①周末带孩子回爸妈家,妈妈总是热烈地嘘长问暖,还没给你时间回答就问其下一问题,关于天气、饮食、起居、孩子的学习成绩等,给人一种感觉,不在她身边我们连生存都成问题。相较之下孩子爷爷只是躺躺椅上没起身,见我们来了,目光从手机上挪过来,只是点点头:“来啦。”又挪回去。

②我也回了声:“来啦。”就没话了。

③之后的餐桌上孩子在闹在叫,妈妈在笑,就我和孩子爷爷大口吃饭,闷声不吭。沉默似乎是这么多年来我和父亲之间最大的背景音乐。

④是人变了,还是我记忆变了?父亲和我过去不是这样的。

⑤博学,能侃,这才是小时候他留给我的印象。老上海男人的话多话少取决于桌上酒有多满,手里烟有多长。父亲抿了一口酒,喉头发出舒爽的声响,手指轻敲烟盒底,弹出一根烟,准确无误地夹进唇间,打火机嘎达一声点燃,随机吞云吐雾起来,就像戏剧舞台的烟雾缭绕。我知道,今晚的戏开场了。

⑥“小南门,老西门,小北门……这些都是老城厢的九个城门,过去叫跨龙门,仪凤门……”

⑦“历史上关羽投降曹操是权宜之计,他土山三约,第三个约定恰是他之后千里走单骑的伏笔。”

⑧“抗美援朝后,苏修开始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就破裂了。”

⑨小学时家里还没彩电,老黑白电视的吸引力远没有吃晚饭听父亲侃大山来得有趣。饭吃完了,天也黑透了,父亲的故事才刚开始精彩的部分,我还翘首以待,老妈急了:“还不写作业啊。”我那时觉得父亲特厉害,传统文化到戏曲小说,历史格局到街头八卦啥都知道。老妈告诉我,那是父亲看书多,他那副像牛奶瓶底般的眼镜就是看书看出来的。

⑩ 但对我而言,父亲讲过最有意思的还是电影。父亲从小读书好,这一点经过我妈权威认证无可置疑。但那并不是一个有书可读的年代,高考缺席的那十年,抹去了整整一代青年的梦。“那老爸干嘛去了?”“上山下乡啊。”就算在农村父亲还是看书,别人扛一包行李去,他搬一箱子书去,被笑说是傻子。不幸的大幸是,因为身体不好生产队长没安排他太多活儿,反给他一件美差:放露天电影。这一放,就是好几年。

“那时电影胶片是35毫米,算不上多清晰,而且大都黑白电影,一部电影翻来覆去一年放十几遍。不过难得的娱乐,大家总是开心的。到了情节了,大家集体在那背台词,有人背错了还被人笑着指。”说着兴起父亲猛地抽一口烟,往我脸上一吹,我咳了半天,打了个喷嚏,父子大眼瞪小眼,哈哈大笑。现在想来,父亲长得和帅无关,但讲故事的时候确实有着独特的魅力。

事情的转折还是在于时代变得太快。

读高中时,我和同学看了场巨幕电影,画面很是震撼,回家激动地和父亲谈起。那时候他已上了年纪,香烟也被母亲勒令少抽了。他颇不屑地说:“能有多高清,35毫米而已。”

“不是哦,Imax可以70毫米。”

“瞎说,35毫米。”

“你看。”我得意地拿着百度出的结论给他看,他脱下眼镜拧起眉头看了半晌,不说话。我走开好一会儿,才听到背后一生嘟囔:“网上作不得数的。”

那是我和父亲关系的斯大林格勒。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一件又惶恐又激动的事实:父亲不是都对的。

年轻人最叛逆的时候,从极端崇拜到全盘否定也许只要一个契机:“老城厢是十个门不是九个。”“土山三约是演义不是历史。”“中苏破裂是六十年代后的事啦。”父亲把门一关不再和我多说。百度修正了一句句父亲的话,也锤下了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

记不起哪一次,大学回家,因为一件小事人生中第一次顶撞了父亲。他闷了半天,憋出一句:“侬昏头了。”就气呼呼跑阳台上抽烟去了。而我自然打破了父亲“不可战胜的神话”,得意好久。那之后有一段时间没回家,等再回家时就成了:

我说:“来啦。”

他说:“来啦。”

毕业后,就业、结婚、生子,再和老爸一起聊天机会不多,仅有的几次我们都保持一种默契。我少开口说话引他搭话,他也尽可能对我的观点不置可否。那么家里的空气还是宁静的,至少妈妈不必太担心。

或许是之后年纪到了,一些事看穿了,我觉得是时候缓和和父亲的关系了。具体原因说不清,可能是父亲越来越潦草斑白的头发,也可能是昨晚去查儿子作业,儿子和我说他开始有人权了,进屋要敲门。

“乒乓球外交”那晚,我去爸妈家吃完饭,老妈在厨房洗漱,我和老爸在客厅无声呆坐着,这感觉熟悉又别扭。老爸显然也想做出努力,他点烟前看了眼我,闷声抽了半天,还是拿起手机自个儿看书了。最后还得是我:“老爸,我上次看到部电影,不错,老的,叫啥来着,高山什么的……唐国强演的。”

“《高山下的花环》?”他放下手机,声音扬起来了。

“对对。”

“唐国强啊,那时候还叫他‘奶油小生’呢。他和刘晓庆还有谁来着演的《小花》,老嗲的。叫什么来着?”老爸挠了挠脑袋,烟头的灰都忘了掸,“哦,张瑜,对,张瑜!”

我瞄了一眼手机上写的“陈冲”,点点头:“原来是她啊,这我倒不熟悉。”

老爸露出了一副当然的表情,猛吸了两口烟:“当时很红的,她演的《庐山恋》轰动一时。不过那都是后面的片子了,最早的时候我们看国外的,《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知道吗?南斯拉夫电影当时很强的!”

循着声音老妈从厨房伸出脑袋,看看我,看看老爸,一下笑了:“还有《桥》呢!哦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哈哈哈哈!”

那天晚上我从爸妈家离开回去前,跟他们说,过年时我带个优盘过来,一起看看老电影,老爸终于笑了:“哎哟,都那么老了……也行啊!”

回去路上我想了半天,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总感觉我话一堆,但临到嘴边,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总觉着做了他几十年儿子,不算真正了解他。只是当我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分享给了我;当我有的时候,我开始和他比较谁多谁少谁对谁错;而当我有富裕时,我却愿意再次接受他的恩赐。考虑到过去老爸对我的赠予,这算不算我欠他的?那么现在我顺由老爸的一切,算不算我还他的?还是说,父子母女一场没有什么账可算的,当初父亲跟我聊电影时,我很快乐,他也很快乐。现在我听他聊电影时,他很快乐,我也很快乐。

至于胶片是几毫米,也就无所谓了。

(选自《散文丛刊》)

1.行文中“我”对父亲的称呼多次转变,试分析其作用。
2.第⑤节和第节划线句呈现不同语言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3.题为《35毫米的胶片》,全文写“35毫米的胶片”的笔墨却不多,构思独具匠心,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4.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2024-01-2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____

多丽丝·莱辛

①在她看来,在爹爹农场的林子里闲逛的那些年头真好。像别的白人农场一样,地大多荒着,这里种了一点,那里种了一点,耕地之间到处是树,要不就是无人过问、长得很长的杂草,还有荆棘和仙人掌。

②她睁开好奇的双眼看着阳光充盈,但是又荒凉而狂野的景色,白孩子本应以为这一切都是她的。

③有好些年,草原对她来说都不真切;太阳射来的是外国的阳光,风吹来的是异域的话儿。农场的黑人对她来说像周围的树木和石头一样疏远。他们并非人各有面,而是像蝌蚪黑乎乎的一片,难分彼此,只有当领钱的时候答的一声到了,老爷才能使人想起他们的存在。

④孩子被调教得对这些安之若素:遇到手里的书掉到地上,仆人会从百十码开外跑过来为她捡;任随人家,包括与她一般大小的黑孩子,叫她小姐

⑤后来,当感到农场太小,不能满足好奇心了,她经常夹着枪,带着两条狗,狗和枪都是壮胆的。有了这些,她就什么都不怕了。

⑥每当有土著出现在一里开外的黑鬼便道上,狗就会一下子冲过去,把他像鸟一样赶到树上。他要是敢于用他那粗野而奇怪的话哄狗,就是脸厚。遇到高兴的时候,她会大笑一阵;不高兴的时候,就径直走了过去,对树上气得发疯的家伙看都懒得看一眼。

⑦当几个白孩子难逢难遇地凑到一块,会冲着路过的土著大喊大叫取乐;要不就唆使狗去扑他,看他逃命的样子;要不弄一个小的黑孩子来,当小狗逗着玩——当然,前提是他们自知罪过,既不敢扔石头,又不敢拿棍子打狗。再后来,孩子心头起了疑问,然而这些疑问又被逐年增长的傲慢给压了下去。

⑧即使把在家里做事的黑人当朋友也是不可能的。这不,一听她跟某人说话,她妈就会忧心忡忡地跑过来说:走开,不准跟土著说话。

⑨经过长期的灌输,危险和不快的意识逐渐成形,以致听到仆人英语说错了,或者搞不懂命令,她都会毫不留情地大笑一阵——发出一阵令人感到恐惧、其中包含着对自己恐惧的大笑

⑩大约在十四岁那年的某个黄昏时节,我沿着刚刚耕过的、露出大块大块新鲜红土的玉米地往前走,高一脚低一脚地朝对面红浪翻滚的雨塘走去。人畜已经静息,是倾听的时分,有鸟在树与树之间传递着连绵不绝的哀号,大地、天空、树叶的色泽有的暗淡,有的金黄。我的枪在臂弯里夹着,狗在脚后跟着。

⑪前面约莫几百码的地方出现了三个非洲人,正绕着巨大的蚁塚走。我吹口哨让狗回到跟前来,枪一甩一甩地继续往前走,等他们恭恭敬敬地闪到一边去给我让路。想不到他们竟然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两条狗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等候着扑击的命令。气一下子朝我冲上来。土著见了人不让路,这不是明摆着的脸厚吗?在他们中间打头的是个老头,头发已经斑白了,弯着腰拄着棍子,肩上搭着条像披风的猩红毯子。后面跟着两个年轻人,带着捆扎好了的锅、矛和斧子等。

⑫这帮人与众不同:他们不是出来找活干的,神情里有一种目标明确的庄重。就是这种庄重使我没有骂出声来。我不声不响地往前走,轻轻地招呼着不停咆哮的狗,直到离他们只有十来步了。这时老头才停下来,把毯子提了提。

日子过得好吗,小姐?他说,用的是当地人不分早晚的那种问候语。

日子过得好吗?我回了他的话。你们到哪里去?说话的时候声音有点尖。老头讲的是土话,跟着他的一个年轻人恭恭敬敬地走上前来,用英语一字一句地说:我们头人过河去看兄弟。

⑮哦,怪不得,原来是个头人,我心里想,并且顿时明白了,老人为什么会骄傲地站在我面前,做出平起平坐的样子——岂止平起平坐,甚至高出一筹,因为他懂得礼貌,而我不懂。

⑯老人又说话了,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庄重神情,仍然站在十步开外,一边站着一个随从,眼睛不看我的脸(这对他们来说很粗鲁),而是看着我头上的树。

你是农场里乔丹老爷家的小姐吧?

是的。我说。

⑲“可能你爹已经记不得了老人通过翻译说,可是为羊的事我找过他。我还记得见过你。当然,那时候你还……做翻译的年轻人把手在膝盖处比了比,笑起来。

我们都笑了。

㉑“你叫什么名字?我问。

㉒“这是穆什兰嘎头人,年轻人说。

㉓“我会对爹说见过你,我说。

老人说:替我问你爹好,小姐。

㉕“祝你日子过得好,我客客气气地说,因为用得少,说起来很别扭。

㉖“祝你日子过得好,小姐,老人说,并且侧身给我让路。我走了过去,觉得枪晃来晃去的,挺不自在,狗狺狺地叫着,对失去了一次把土著当野兽追赶的游戏感到失望。

没过多久,我读从前探矿的人写的书,发现了穆什兰嘎头人的国度。原话是这样说的:我们的目的地是河的北面穆什兰嘎头人的国度。上那里去是为了求他答应,让我们在他的领地里寻找黄金。

(有删减)


[注释]本文选自莱辛《非洲故事(一集)》,小说集以20世纪上半叶非洲南罗德尼西亚殖民地的日常生活,展现作者对人与自然、白人与黑人不平等关系、西方与非洲文明差异等方面的思考。
1.分析第⑨段画线句心理描写的作用。
2.小说自第⑩段起叙述人称从“她”变为“我”,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以下两个题目你认为哪个更适合这篇小说,请阐述理由。
《老头人穆什兰嘎》《这里曾经是老头人的国度》
2024-01-1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光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

温庭筠(唐)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小山:一曰古代流行的一种眉形。“小山重叠”意思是眉头蹙起的样子;“金”:眉间的装饰。②鹧鸪:鸟类的一种,常成对出现。③温庭筠:字飞卿,晚唐诗人,“花间派”代表词人,屡试不第,终生不得志,恃才不羁。

1.请你判断这首词的词牌是(     
A.沁园春B.念奴娇C.菩萨蛮D.扬州慢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懒起画蛾眉”写女子闺中晓起,其眉蹙锁,鬓发散乱的慵懒之态。
B.“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女子起床后精心化妆,心情大好,惆怅全无。
C.“花面交相映”写花色与人面交互重叠,表现了女子的美丽以及自我欣赏之态。
D.“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借衣物和衣上的装饰巧妙地暗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3.前人评价此词写“怨”“却不着一字”。请你分析这一写法的好处。
2023-10-24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顾老先生

蔡翔

①顾老先生姓顾,拜访过几次,见面叫顾先生,名什么,反倒记不得了。认识顾老先生,是因为周山。

②我那时对学问,已经淡了,愁的,是生计,打听到研究哲学的周山先生还兼写通俗文学,我眼睛亮了,可以约稿试试,于是找机会认识了他。

③周山聪明,又精力充沛,然没地方发泄,所以,不容易安分。有段时间,周山不讲哲学了,谈古董,反过来,有点向我卖拐的意思。周山不知怎么提起顾老先生,说是前同事,退休了。周山说起顾老先生,眼睛也是亮的。说多了,就有了顾老先生的模样,儒雅,通学,述而不作。说多了,就有了拜见老先生的念头。

④也是一天,正觉得无聊,周山来了,说去见顾老先生。到了顾老先生的家,进了门,楼道暗暗的,木制的楼梯有年头了,极窄,踩上去,咯吱咯吱,还有点晃。晃了一层,又晃了一层,顾老先生笑呵呵地站在楼梯口。一件蓝色的中式对襟棉袄,洗得淡了,袖口也有点发毛,看起来,不像学者,倒有点像过去写字间的职员。看到我们带来的酒菜,顾老先生又笑眯眯地拿出三只酒杯。

⑤周山是熟客了,酒还没喝,先去打开红木柜子,边招呼我过去观赏。柜子里,有许多小抽屉,小抽屉里,有许多集邮册式的本子。里面,夹着许多钱,钱我认识,但不知道是什么钱。那一次,我是开眼了,看到的纸币中,面额最大的,是新疆盛世才发行的纸币,六个亿,还是六十亿?匪夷所思。那时,我沉迷武侠小说,就问顾老先生,有没有银票,顾老先生想了想,打开一只抽屉,还真有,宋代的。周山炫耀似的说,顾老先生的收藏品中,好多是绝品,我就想,干嘛不换成现钱?又不敢说,怕老先生说我俗了。

⑥又看铜镜,黑乎乎的一堆,破镜重圆,有了点感性认识,玻璃的怎么圆?又好像看到了磨镜老人,但怎么磨,也不如玻璃呀,雾里看花,朦胧美。也是不敢说的,说了,就俗了。

⑦再看玉器,顾老先生就很谦虚,说他父亲专攻玉器,自己,是不懂的。我也就是胡乱看看,只是有两只花瓶长得奇怪,有好多奇形怪状的人形,顾老先生说,那是十二星宿。周山说,博物馆开价多少多少万,顾老先生也不卖。我就急了,干嘛不卖?周山白了我一眼,我就知道错了,俗了。顾老先生只是淡淡一笑,说,那是先父留下的,是个念想。周山解围似的捧出块石头,问我是什么,我说,磨剪子的。顾老先生又是一笑。周山说,这是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我脸上,就有点讪讪。

⑧古董看过了,也没看出什么门道,周山和顾老先生,心里是有数的,一边喝酒,一边开始谈学问。周山就将古史上的问题,一点一点拿出来请教,顾老先生也就一点一点地发表意见,说一点,还谦虚地问周山,周兄意下如何?周山有时候反驳几句,当然,还是点头多。

⑨那时候,周山正在研究易经,又开始讨论易经。我对易经,只知道八卦,也知道八卦能卖钱,就在那里想,什么时候忽悠着周山再搞一本风水八卦。我在这里胡思乱想,顾老先生或许以为我有所思,就下问,先生有何赐教?我连说不敢,急中生智,就问,易经究竟是谁写的?话出口,就知道完了,外行,外行话啊。我也没料到,这话,却挠到了老先生的痒处。顾老先生也不问周兄意下如何了,一张口就说是本兵书,滔滔不绝,又朝我看看,大有引为知己的意思。我朝周山看看,有点幸灾乐祸。周山挣扎着追问,八卦,八卦怎么解释。老先生面有得色,结绳记事啊,集体创作。看得出,这些问题在老先生心里也是缠绕许久。说完了,顾老先生又摆摆手,乱讲讲的,不能写文章的。我就乐了,原来学问家,也有想象力,只是要实证,没有实证,权当说说酒话。心里,却和顾老先生近了许多。

⑩后来,我和周山又去了几次。喝喝酒,看看老先生的收藏,听听掌故,说说艺术,自己也觉得,雅了许多。但于学问,终是无缘。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倘若以此为人生四境界,顾老先生洞彻世事,进退自如,而我,则连什么是道都没有搞清楚,一生,都在苦苦追寻。但心里,对艺,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后来,终究难以摆脱俗务,生计,也是要愁的,顾老先生那里,慢慢,就少了走动,再后来,断了音讯。这一晃,也快三十年了。再后来,周山专心学问,通俗文学,也是不写了。我见约稿无望,慢慢,也少了来往,只是在一些朋友那里,知道些情况,蔚然大家了。我这人,不善应酬,朋友间,也疏于问候,只是,在心里,还是常常念着旧雨

(选自《文汇报》,有改编,2018.1.19)

【注】①旧雨:出自《全唐文》卷三六二:“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过去宾客在雨天也来相会,如今遇雨却不来了。)后世遂用“旧雨”作为老朋友的代称。

1.为什么作者在⑤⑥⑦段中,反复提及自己“俗了”?
2.末段画线句颇具深意,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内涵。
3.本文标题是《顾老先生》,但文章用大量笔墨写了“周山”,请分析作者在构思上的用意。
4.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2023-10-2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洋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聚星堂雪(并序)

苏轼

元祐六年十一月一日,祷雨张龙公,得小雪,与客会饮聚星堂。忽忆欧阳文忠作守时,雪中约客赋诗,禁体物语,于艰难中特出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仆以老门生继公后,虽不足追配先生,而宾客之美殆不减当时,公之二子又适在郡,故辄举前令,各赋一篇,以为汝南故事云。

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行初雪。

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

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

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

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

未嫌长夜作衣棱,却怕初阳生眼缬。

欲浮大白追余赏,幸有回飙惊落屑。

模糊桧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

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

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

1.从体裁上看,这是首__________。在形式上这首诗的特点是“禁体”,即序中说的“禁体物语”。请根据“序”猜测“禁体物语”是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写“窗前”“枯叶”在“暗响”,再写“映空先集”,疑“有”疑“无”,运用白描来写初雪。
B.“众宾起舞”用“风竹乱”喻舞姿,“老守先醉”用“霜松折”来喻醉态,比喻极为生动传神。
C.“欲浮大白”意为想要豪饮一场来乘兴追赏余景,可惜只是得到大风吹落片片小雪屑。
D.“汝南先贤”的故事指欧阳修雪中约客赋诗一事,“白战”(徒手作战)一词运用比喻。
3.清代文人纪购曾说:此诗体物神妙,但写情却更妙。请你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赏雪之情。
2023-10-13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以下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释】①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从叛军囹圄中脱身逃到凤翔,见了唐肃宗李亨,任左拾遗,而岑参则于至德元年东归。从至德二年(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初,两人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②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斯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乙诗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

【注释】①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高适作此诗时是761年,正任蜀州刺史。俸禄为二千石。杜甫则在成都。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品内容看,两诗的作者写作时人已步入暮年。
B.从注释提供的信息看,两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C.从两诗的标题推断,杜甫应有回赠之作。
D.从诗歌的体裁上看,两首诗均为古体诗歌。
2.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三四句“晓”“暮”二字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
B.甲诗第五句中“悲”字抒发了诗人因年老位卑无力报国的无奈。
C.乙诗三四句借想象杜甫在异乡中对初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乡愁。
D.乙诗九十句追昔抚今,从前隐居东山,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
3.两首诗歌都是写给杜甫的,都有对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的感慨,但语言风格却各不相同。甲诗“婉而多讽”,乙诗“情真意恳”。请对此作赏析。
2023-09-19更新 | 31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红楼梦》香菱学诗时,以下各人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性格的是(     
A.林黛玉:“既要学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B.王熙凤:“你我只该作些针黹纺织事才是,学诗并不是女人的本分。”
C.薛宝钗:“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D.贾宝玉:“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2023-07-0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红楼梦》以写人性格丰富著称,下列人物塑造只着重一面的人物是(     
A.贾雨村B.贾政C.薛蟠D.贾环
(2)《红楼梦》里与下列诗句对应的人物是(     
①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②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③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④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哥听佛经
A.元春、迎春、探春、惜春B.凤姐、宝钗、黛玉、湘云
C.平儿、香菱、宝琴、岫烟D.袭人、晴雯、紫鹃、鸳鸯
(3)根据原书顺序对以下情节排列正确的是(     
①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②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③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④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④①③②D.②①④③
(4)历来说红楼者喜欢将与某人形象相近者称之为其“影子”,下列不属于林黛玉的“影子”是(     
A.晴雯B.尤三姐C.芳官D.龄官
(5)“投鼠忌器宝玉瞒赃”中“投鼠忌器”一语指的是什么?(     
A.追究五儿连累芳官B.查到赵姨娘伤害探春
C.维护柳妈得罪司棋D.查办彩云带出贾环
2023-06-0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大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请参考示例,拟一则“黛玉葬花”的百度百科词条,词条字数在120字以内。

[示例]宝钗扑蝶出自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作者细致生动地描绘了芒种这天薛宝钗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场景,展现出一向低调稳重的薛宝钗身上少有的俏皮与活泼。由此也引出了她误入滴翠亭的情节。

2023-06-0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曹杨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到蔬菜地看看

李汉荣

①你若遇到想不开的事情,一定要想开,想开些,再想开些,有什么想不开的呢?万一还是想不开,我建议你出去走走,就跟着我,一同到蔬菜地里走走,坐坐,看看。

②好,咱就坐在田埂上,和蔬菜面对面,你看,蔬菜也在看我们呢。

③你看啊,你就好好看看这些蔬菜。

④你以为这被埋没的土豆,就真的埋没了,会在埋没它的土里苦闷抑郁?不,哪会啊,在被埋没的日子里,正是生长的好日子,土豆在暗暗使劲长呢。

⑤你以为西红柿被谁的风言风语气红了脸,肺都快气炸了?怎么会呢?那是人家高兴,西红柿的想法就这么简单而坚定:只要住在土地的家里,就没有什么不高兴的。它经常为又一次能看见阳光高兴到狂喜的程度。

⑥你当然不会偏执地以为葫芦把自己挂起来是在上吊,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出过这样的闷葫芦。乐天达观、心胸宽广的葫芦,总是沿着春天的线索,尽可能把自己挂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当然,最好是挂在月亮经过的那个农家大嫂的窗口。

⑦嗨,你看见菠菜了吧,屎尿都往人家身上泼,这下脸没处放了。可是,人家菠菜不这样想,泼吧,屎尿们,庄子曰道在屎溺,屎里有道,屎里有营养。在屎尿们的污蔑和丑化下,菠菜却长得更体面,出落得更漂亮了。

⑧你再看刚刚被刀割过的韭菜,你以为它从此完了?完了的是它的旧我,在刀痕里,它获得了新生。什么是绝处逢生,什么是向死而生?这死而复生、不断新生的韭菜,在给我们一次次耐心讲解生与死的辩证法。

⑨你看这包包菜,上面有虫咬过的口子,多厉害的虫的牙齿。但是,人家包包菜并不为此绝望和诅咒,或者心里从此就充满对世界的仇恨。不,人家包包菜有度量,也有方法。它谨慎地关上一扇扇窗和一扇扇门,保护着自己那颗清纯的心。虫眼不是季节的句号,它该怎样生长还是怎样生长。至于那些虫眼和伤痕,倒成了它无公害、无毒素的显著标志。有经验的人都会说,能被虫虫看上,能容得下虫虫,说明这棵菜心地善良,清香可口,能养虫,肯定也养人。

⑩那些躺在地上的西瓜啊,南瓜啊,冬瓜啊,绝不是因为没有被挂在高处或没有被摆在显眼的位置,而颓废、而厌世、而气急败坏、而在地上打滚撒泼,不,它们天生是一群快乐的傻瓜,也是一群大智若愚的傻瓜,更是一群多情的傻瓜。它们憨憨的外表后面,是随遇而安的好脾气,是宽厚能容的心,在它们宽厚的心里,洋溢着充沛的情感和鲜美的思想。

⑪你再往远处看:

⑫甘蔗在本没有糖甚至有些苦涩的土里,酿造出糖来。

⑬花生在根本就没有花生的地方,长出花生来。

⑭辣椒在冰凉幽暗的土里,硬是把火焰捧了出来。

⑮含辛茹苦的玉米,此时把娃娃们搂在怀里,扛在肩上,成长的娃娃在安慰着慈爱的妈妈……

⑯看着,看着,你渐渐眉宇舒展,脸色也开始有了晴朗。

⑰当然用不着我说什么了。

⑱该说的,蔬菜们都说了,远处的庄稼们也给予了必要的补充。

⑲无言的植物,在向我们讲授着大地的哲学,生存的美学和成长的营养学。

(选自《西安日报》副刊《西岳》)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的划线句。
2.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全文围绕“蔬菜”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4.学校将在文学社公众号推荐此文,作为编辑,先拟一专栏名,并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推荐语。
2023-04-03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