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6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

苏轼

娟娟云月稍侵轩,潋潋星河半隐山。

鱼钥未收清夜永,凤箫犹在翠微间。

凄风瑟缩经弦柱,香雾凄迷着髻鬟。

共喜使君能鼓乐,万人争看火城还。

注:①鱼钥,鱼型的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词精妙,虽然所写为月夜恒有之景,但读来却引人入胜。
B.颔联写诗人的所看和所听,紧承首联之自然环境,衔接顺畅。
C.颈联笔锋一转,用“凄风瑟缩”烘托出诗人在月夜的凄凉心境。
D.尾联以“万人争看”与使君之归作结,从中可以看出陈述古为政之风流。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刻画的“人民安乐,百姓欢愉”的场景历来是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愿景,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愿景在本诗中的具体体现。
2023-12-18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Ⅱ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

【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自代郡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德先论A于贱B而从政C先信于贵D故愿慕E公叔之义F以成G胡服H之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戚,文中是“感到担忧”的意思,与成语“休戚与共”中“戚”的用法意思不相同。
B.中国,在文中指“中原”,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中国”所指相同。
C.微,在文中是“(假如)没有”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微”意思相同。
D.朝,在文中是“上朝”的意思,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中“朝”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国人的非议指责。国相肥义支持他的改革,认为要成就大事不必顾及他人的非议。
B.赵武灵王与肥义商量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学习胡人骑马射箭,他认为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嘲笑他,他也要这样做。
C.赵武灵王派人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您必须听我的。
D.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并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并让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至此开始颁布“胡服骑射”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2)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5.请综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之前做了哪些工作。
2023-12-17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Ⅱ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hatGPT为这个剧烈变革中的世界带来哪些影响?ChatGPT为一直因循的教育体制带来哪些变革?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应该怎样发展?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本刊采访了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卫炳江。

《中国教育信息化》:作为技术方面的专家,您一直以来都关注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这次ChatGPT这么低门槛地走到大众中来,您怎么看它给社会以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卫炳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对世界的冲击可以媲美工业革命、资讯革命对整个世界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也包括对教育的冲击。社会各个阶层都会受到高科技带来的影响,ChatGPT只是“冰山一角”。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能够完成一些我们以为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它对整个社会、经济、教育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教育领域要做好准备,以便未来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

《中国教育信息化》:如您所说,ChatGPT将给教育带来重要影响和冲击。作为一名教育家,您认为ChatGPT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变革?是否会给应试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

卫炳江:何谓教育?现在的教育模式某种程度上是工业革命的副产品。常说“因材施教”,可是即使是大学教育,在同一个班级里面,教授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并按照他们的学习速度来设计教学。有一部分大学生,很擅长考试、拿高分,但这不等于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强。况且这个世界对人才的衡量不只是看智商高不高、能解决几个问题,也要看如何与人合作、如何面对逆境、如何通过整合准确地提出问题等。

ChatGPT必然会冲击考试制度,但这是一个好的冲击。以往,很多考卷都比较强调事实问题。现在有ChatGPT,事实非常容易找到,这会迫使教师改变考试模式,尽量避开事实问题。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如何使用数据、寻找数据解决问题等。现有的考试制度倾向将所有人都放在同一条阶梯上,用一个分数去分开他们,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希望将来透过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考试中可以看见每个学生的能力。

人工智能会改变教育的方法,也考验教师怎样去教育学生。从纯粹的教育理念出发,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识,还要帮助学生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教育学生适应和应对这种世界的改变。

《中国教育信息化》:ChatCPT这类人工智能应用,将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对教师开展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您是如何看的?您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

卫炳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是由教到学,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个次序是不对的。以过往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应该是“学教”,先学后教。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知道答案、有求知的动力。真正的教学中,教师“教”的方法不是要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

现在有一些人工智能工具,可以用摄像头观察学生的表情,如果发现学生不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就会给一些小提示。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软件用于教育,可以帮助教师按照学生自己的进度和兴趣进行教学。

(摘编自《中国教育信息化》:《由ChatGPT引发的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的思考》)

材料二:

ChatGPT从诞生起就给人留下了“惊艳”的印象,这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

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当然,也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摘编自王钟《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会对整个社会、经济、教育都带来巨大影响。
B.材料二认为,一些行业从业者的“本领焦虑”缘自ChatGPT具有突破性技术,能回答用户提问。
C.材料二以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的陈述为例,指出人工智能可以给人们的创造性工作提供帮助。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到了人工智能对学校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二者的出发点和针对性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辅助教学,如教师用摄像头得到学生表情的提示,及时发现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理解情况。
B.ChatGPT虽然能够回答“主观题”,但它并不能就此终结某些行业,因为它只是整理归纳了海量素材,并非真正“理解”。
C.一些大学的学生可以用人工智能完成作业,这也警醒大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多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D.材料一展示了卫炳江对ChatGPT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材料二多处运用举例论证,都旨在消除人们对ChatGPT的焦虑。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哪组职业全都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A.特种警察               电话热线客服            教师
B.精神科医生            文艺工作者               教师
C.保险销售员            特种警察                  画家
D.流水线工人            民俗摄影师               画家
4.访谈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记者的提问,材料一的访谈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的应用,将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请结合材料,试着从教师或学生的角度,谈谈要怎样应对这一挑战。
2023-12-11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Ⅱ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掀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迷茫无助的心情。
B.伍原爬进窝棚想伸手拉住聋人老乡,老乡却“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C.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支持革命。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D.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小说用简单朴实的笔调,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多用短句,且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如“不飘忽,不闪烁”出现了两次,强调灯光给伍原带来的激动和欣喜。
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复杂故事情节取胜,笔调清新,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3.试分析小说以“路标”为题有什么作用。
4.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流泪的原因和心理。
2023-12-10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Ⅱ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三万里》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为线索,带着观众一起梦回大唐,呈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大唐“顶流”诗人的群像。观众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感受繁华都市,也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穿行大漠边塞:一起在江城五月的黄鹤楼共赏玉笛飞声,也在烟花三月一同徜徉锦绣扬州。有网友评价说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

这种“浪漫”,包含中国式的视觉表达和审美理念。电影里,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被许多观众。倏然间出现飘逸的白鹤、激荡的江浪、璀璨的银河,上天入海、自由驰骋,诗仙的想象力通过先进的光影技术体现出来,电影蕴含辽阔的诗心,也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

这种“浪漫”,离不开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意蕴。据统计,《长安三万里》中出现了48首诗词,有小朋友们能跟着背诵的《静夜思》《春晓》,也有《燕歌行》《蜀道难》等流传千古的名篇。“小时候背的诗,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儿时即使是全文背诵,也不过是,只有体会过人生百种况味,才能真正读懂此中真意。短短几行文字,能穿越千年时光,让一代又一代人,其间蕴含的追寻理想、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等精神气质力透纸背,历久弥新,这正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魅力所在。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2023-12-10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Ⅱ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6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勉励后世,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3)山川风物、四时好景常常能激发文人墨客的无限才情,其中不乏描绘“水天相接”的佳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2-0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Ⅱ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期盼到相会,从重逢到告别,杭州第19届亚运会圆满落下帷幕。在本届亚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一共收获201枚金牌,创造了亚运会的历史最佳战绩。赛场上,运动员留下了许多精彩瞬间,但在赛场外在这座城市看不见的角落,也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

9月23日开幕式结束后,超7万名观众“丝滑”离场。9月24日,在亚奥理事会与杭州亚组委官方新闻发布会上,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辛格高度赞扬了开幕式:“7万人全部离场仅用时40分钟,可以说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开幕式!”“丝滑”来源于精心组织,为确保观众能安全快速进出场,杭州市公安局地铁分局与属地公安、赛事场馆、地铁运营等单位建立了多方联动机制,开展了多次综合演练,        甲        

亚运期间,钱塘区辖区有4个亚(残)运竞赛场馆,加上中秋节钱塘江迎来最佳观潮季,钱塘分局下沙东公安检查站也迎来大量车流。为了实现安检工作的快速、便捷,        乙        。当入杭车辆通过收费站,被引导进入公安检查站进行检查后,车辆只需稍许停靠,不到20秒就可以完成检查。同样便捷的还有各亚运场馆以及亚运村的安检通道,手持设备,轻贴、蹲下、起身,只用几秒钟,安检便完成了。安检组组长肖闯说:“我们都是微笑上岗,既要保证‘村’里的安全,又要让即将入住的亚运大家庭成员感到。”

为保障亚运赛事平稳有序进行,各个赛场的安保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联络,        丙        ,防止错过重要信息。但在桐庐马术中心却是例外,民警们地把手机音量调小很多。“因为马匹比较胆小敏感,突然的声音和强光刺激等都可能使正在训练或比赛的马匹受惊,影响竞赛状态”。桐庐马术场馆安保主任方恒介绍道,不仅马术比赛是对骑手和马匹的考验,更是对整个安保团队的考验。

在赛场内外的场馆护航团队没有完整看过一场比赛,比赛期间,他们要在场馆内外执勤;比赛结束颁奖仪式开始时;则是最忙碌的时候,他们需要提前准备,引导观众安全有序的离场。背对赛场、面对观众是他们的常态,他们没完整看过一场比赛,但每次国歌响起,他们都会,久久不能平复。

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选文中“丝滑”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
B.1964年,“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C.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D.1978年,湖北黄冈中学庆祝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即将入学,四名考上大学的同学像英雄一样胸前戴着大红花,钟扬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
2.在文中①②③位置填入适当的成语。
3.画线句子在标点和表达上有两处错误,请改正。
4.请为选文这一新闻报道拟写一个小标题(20字以内)。
5.在文中甲、乙、丙三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表达逻辑严谨,语意畅通。每处不得超过18个字。
2023-11-2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庙: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城隍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曾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②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首诗前六句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一景,都围绕“望”字展开,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
B.颔联引用典故写景,上句实写夜里涛声传入庙中,下句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
C.颈联由自然景物转到风物人情上,写妇女织绫、游人沽饮,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图景。
D.全诗写景跨越时空,城外、城内、西湖,次序井然。手法多样动静、远近、色彩描写等。
2.本诗是诗人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请结合相关诗句概括杭州美在哪里,体现作者哪些情感。
2023-11-26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主帅来归朝,不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差知隆兴府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恰逢。       缘:依据。B.期:料到,料想。       趋:奔向。
C.兼:兼任。       直:直接。D.没:同“殁”,死。       雅:平素,素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直言劝说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在耿京遇害后,他单枪匹马就捉住了叛徒和金将,并将他们献出斩杀。
B.辛弃疾作《美芹十论》献给朝廷,阐述敌我双方的形式、战术、地形等,但议和已成定局,朝廷没有采纳。
C.辛弃疾到灾区后先张榜警告,严惩囤粮强买者。后动用公款借贷,助市民购粮,运回粮食销售,不取利息。
D.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虞允文当国,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
(2)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4.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请结合文本概括稼轩的“情”。
2023-11-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完成下面小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拼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注】①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我来了”和“那不是你”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写作者回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后者是失望。急切与失望形成巨大反差,衬托出作者异常痛苦的心情。
B.诗人借助“噩梦”“噩梦挂着悬崖”这些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军阀的混战之下哀鸿遍野的惨景。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中“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想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
D.这首诗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抒情的特点。
2023-11-2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