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夫同母弟卫青,其父郑季,本平阳县吏,给事侯家,与卫媪生青,冒姓卫氏。青长,为侯家骑奴。五年,匈奴右贤王数侵扰朔方。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与诸部将凡十余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卫青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右贤畜数近百万,于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六年春二月,大将军青出定襄,击匈奴。以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咸属大将军,斩首数千级而还,休士马于定襄、云中、雁门。六年夏四月,卫青复将六将军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余人。右将军建、前将军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汉兵且尽。信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翕侯,及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八百降匈奴。建尽亡其军,脱身亡,自归大将军。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军正闳、长史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数千单于数万,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大将军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军吏皆曰:“善。”遂囚建,行在所。四年,大将军青既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大将军出塞千余里,度幕,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砂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自度战不能如汉兵,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大将军为人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

(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四·武帝伐匈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断句错误,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与诸部将凡十余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畜数近百万”与“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两句中的“得”含义不同。
B.“诸将皆属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中的“焉”含义不同。
C.“当单于数万”与“当与秦相较”(《六国论》)两句中的“当”含义相同。
D.“诣行在所”与“诣太守”(《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诣”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青擅长远袭,一战成名。卫青以车骑将军身份率领军队,长途夜袭并打败大意轻敌的匈奴右贤王,回边塞后被授大将军印。
B.卫青沉毅果敢,战功卓著。卫青于同一年春、夏两次率军攻击匈奴,斩杀匈奴多人,缴获近百万头牲畜,各路兵马都大获全胜。
C.卫青功高低调,权重自制。卫青认为不需要通过斩杀兵败逃归的副将来建立威信,也不能因为受到皇上宠信而独断专行。
D.卫青深入腹地,用兵如神。卫青出塞千余里,利用兵车结成营阵,派五千骑兵出击,后来又增派左右两翼的军队将单于包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青既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
(2)大将军为人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
5.苏建全军覆没后,脱身逃亡,独自回到汉营,对他的处置有哪些意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10-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一0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2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做事敏捷,说话谨慎,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行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借古代鱼雁捎书的传说抒发思妇离愁之深、相思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水天融为一体,旷远而清新,雄健而壮阔。
2023-10-2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一0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若想对抗强秦,必须重视人的作用,对有智谋的大臣和有才能的人才需要“__________________ ”。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驳论时举盘庚迁都之例,用“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指出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
(3)《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可以是至情至性的,也可以是至善至美的,更可以是至理至明的。请写出你学习过的包含“水”这一意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9-06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尾联两句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思乡之情。
C.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
D.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赏析。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曾公立书

王安石

某启:示及青苗事。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群聋和之,意不在于法也。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殍则发之,是所谓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奸人者因名实之近,而欲乱之,眩惑上下,其如民心之愿何?始以为不请,而请者不可遏;终以为不纳,而纳者不可却。盖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货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哉?公立更与深于道者论之,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合于法。而世之譊譊者不足言也因书示及以为如何。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与王介甫第三书

司马光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货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尽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温公集》,有删改)


[注]①曾公立,王安石同僚。该信写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之后不久。②司马光给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回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而世之譊譊者不足言也因书示及以为如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启,书信开头格式语。“某”,写信人自称,文中指王安石。“启”,指写信人的陈述,敬请对方看信。
B.名实,意为名称和实际,儒家重视“名”“实”是否相符,如《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C.“岂可易哉”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齐桓晋文之事》“以羊易之”的“易”意思都相同。
D.泉府,周朝时负责政府借贷的机构。《周礼》有相关记载。司马光认为“泉府赊贷”与青苗法有所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指出,青苗法的实施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这些人的用意并不在新法本身。王安石从为国利民的角度出发,肯定新法的意义。
B.司马光不同意王安石“不征利”之说,他认为青苗法的实施中,官府不问百姓贫富、是否愿意,都强行借贷给他们,且收取高利息,这就是“征利”的表现。
C.司马光在信中论述了用人和执法的关系。他认为官员任用很重要,如果选用不当,即使授以善法,最终也没有益处,王安石周围有很多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人。
D.王安石和司马光持论时,都引经据典,条分缕析。王安石引孟子之语证新法合“义”,司马光以盘庚迁都事劝王安石应改变目前用酷刑威胁百姓服从的做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
(2)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5.青苗法实施中收取“二分之息”,王安石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2023-09-06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木匠做得一手好门。他给自己家做了一扇门,他认为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过了一段时间,门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不久又掉了一颗钉子,木匠就又换上一颗钉子。后来,又有一块板坏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再后来,门闩坏了,木匠又换了一个门闩……

若干年后,这扇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家这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一扇扇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又老又破,满是补丁。

木匠过于依赖自己的能力而忽视了转换一种思维可能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张铁匠   贾平凹

牛站在崄畔,伸嘴去吃酸枣刺。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吹出的像放屁,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儿子是个笨家伙。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钢钎、撬杠以及碾滚子梿枷轴,解板的长锯,锥子央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嘛!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在砧子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抡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叮叮咣咣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火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而西头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峪里别村的那些同学也都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么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

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到第四年,一件都没卖出去,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说游客要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久,儿子又订新货了,说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木头长廊,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给爹介绍这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自己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发明了火药还不是做鞭炮吗?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一脚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吱吱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选自贾平凹《秦岭记》,有删改)

文本二:

虽然贾平凹说,农村的这场变革,严格地说,还正在进行,一切还未有定规,而未有定规的形势下硬定规出人物,那只能导致产生新的框式,落入新的俗套。但是,在这些作品中还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这一种模式就是社会的变革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革与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伦理价值观的冲突。

(节选自汪政《论贾平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石坡村牛和狗的生存状态,后文则写村子里牛和狗都没有了,可以看出石坡村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B.小说中对于新打造铁具的具体罗列,既表现出张铁匠的高超技艺,又表现出作者对于农村生产工具及劳作方式的了解。
C.“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这一情节表现出张铁匠对手艺的自信,同时期待获得他人的称赞。
D.文中张铁匠的儿子从小就是个笨家伙,因此张铁匠经常骂儿子,表现出张铁匠对儿子的不满,气恼他不能子承父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特点表现为表述口语化,运用了鲜活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为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秦岭风貌。
B.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描绘了石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充满朴拙的人间烟火气。
C.“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而蚊子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灵动逼真。
D.小说运用细节塑造人物,通过描写张铁匠生气、哭泣等动作,将匠人晚年手艺欠佳的凄凉辛酸刻画得淋漓尽致。
3.文本二提到“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两组人物”的形象。
4.文中多次提到铁匠铺的敲打声和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上(节选)

关仁山

这个秋天是令人陶醉的。

秋分这一天,白洋淀的芦苇熟了,空气里流荡着芦苇成熟的气息,甜丝丝、醉醺醺的。

早上,褚忠良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准备德县地下管廊招标。这次工程量大增。大吨位吊装还在这里进行,冲击新的标高。

技术总监肖寒一走,谁来弥补这个技术空缺?王决心心里犯了嘀咕。这时,一个声音出现了,王决心扭头一看,路海生推着鲁大林师傅进来了。

决心,决心。鲁大林喊着,喉咙口一热。

王决心异常地惊喜,急忙扑了过去:师傅,我可见到您啦!

王决心看着鲁师傅瘦了,脸色蜡黄,但师傅的眼睛依然炯炯发光。

鲁大林说:海生、决心你们两个好好谈谈。

路海生微笑着说:决心同志,我们的项目负责人,祝贺你的飞跃式的进步。

王决心愣了愣。他皱着眉头苦苦地思索,路海生怎么变了?他离开的半年,都经历了什么?

一个傲慢自私的人,怎么从里到外全变了?

鲁大林说:决心,你协助肖寒突破大吨位技术的时候,海生去巴基斯坦找我了。他在那里,摸爬滚打,任劳任怨,真正长大了。

原来是这样啊!王决心吃了一惊,过去我对路总有误解,多有冒犯,盼路总多多包涵。

路海生内心隐隐作痛,咧着厚嘴唇说:决心,不是误解,我踩到红线啦,你做得对,如果不是你及时提醒,我说不好就被别有用心的人给套牢啦!我应该谢谢你。

王决心瞬间明白了。看来总部决定,接替肖寒的是路海生。能够跟路总比肩搭档,王决心忽然感觉有些得意,非常自豪,仿佛自己像个大人物了。他当年,就像一块生铁疙瘩,锉了又锉,逐渐成形了。如果在千年秀林工程建设的时候,他想都不敢想啊!人的变化,是一个问题,很复杂,一言难尽。他也是一路蜕变,终于从危险的思想怪圈里走了出来。

王决心微笑着说:路总,我也是在反思自己,对不起。我们都在成长啊,我真心为你高兴。

这次我们跟吊装行业龙头老大哈特集团竞争,一定要打败他们!

路海生望着王决心说:决心,我回到白洋淀,感觉真的大不一样了,不是多了工地,不是立起了多少楼房,而是我的内心。我也要跟你说,这次我们并肩作战,意义重大。

王决心说:是啊,我们有骨气,我们有信心。

路海生说:我过去年轻气盛,傲慢,随性,如今我都明白了,一切都是虚的。在央企干,像大林兄一样,凭的是实干,凭的是业绩。决心,你走得很稳,我祝贺你的成功。

路海生从包里拿出了一盒画轴,说:决心,这是我送给你的见面礼,也是咱们哥俩握手言和的见证。这幅(梅花》来自北京一个名画家。‘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你的身上就有这个劲头,我要送给你。

画轴哗地打开,一幅国画《梅花》。

王决心接过画轴,分外感动:谢谢路总,我珍藏。我要送你一幅我们白洋淀的芦苇画儿,就是洁白的荷花儿和鲤鱼,年年有余。

鲁师傅欣赏着梅花图,眯着眼笑一笑:决心,还有一层意思,梅花香自苦寒来,决心为了练电焊,吃了不少苦。王决心说:应该的,向师傅学,干一行爱一行。这回我要好好向路总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水平提高了,既是对工友们的保护,也是对国家财产的保护。

下午突然来个任务,地下管廊即将交付使用,还有几处需要焊接。王决心、齐师傅和小四川十几个人接受了任务。

下了地下管廊,王决心推着鲁师傅走。鲁师傅不错眼珠地看着错落有致、雄浑壮观的管廊,想象着艰苦的吊装,脸上有泪痕闪烁。

值班工人将王决心他们领到了通气管子焊接的地方。齐师傅和小四川打开焊枪,即将操作。王决心嗅了嗅鼻子,感觉味道不对,大喊一声:停,有情况。他扑了过去。

突然唰的一下,地下管廊没电了,周边异常黑暗。

王决心喊了一声:师傅,我闻到了甲烷的味道。王决心打开手机照亮,凑到了鲁大林身边。鲁大林说:这种气体不能焊接,容易发生爆炸。决心,赶紧给路海生打电话,尽快关闭阀门。

管廊里的毒气越来越浓。

王决心脑袋开始晕眩,对小四川说:我处理漏气,你带师傅上去,我去寻找。他说这话的时候,来电了,灯唰地亮了,管廊依旧看不清晰,像飘着厚厚的雾。

王决心检查带下来的包裹,找到了气体测试仪,埋头测试。这个时候,突然一声巨响,有地方爆炸了。水泥板啪地拍了下来。王决心一滚,推开了鲁大林师傅,他的身体没有被砸到。

王决心终于找到了漏气的地方。漏气口很大,他拿湿衣服缠上,拿铁丝扎紧。人们松了口气,又一块水泥板砸下来,砸在钢管上,火星飞溅,像夜萤的光亮。

王决心接到了路海生的电话,他说明了紧急情况,路海生马上关掉阀门,组织救援。

王决心猛烈地咳嗽着,他感觉气体越来越浓,有爆炸的危险,必须赶快找到疏通口。

鲁大林极为清醒,水泥制件是他一手盯着浇筑的,他知道紧急通风口位置。他抬手指着,王决心就爬上去极速打开。

王决心感觉有硬东西挤了手,双手鲜血淋漓,他大口喘气,随时就要晕倒。飞过来的东西将他们拍晕了。王决心醒来发现自己脸上流血了,他带着几十个人往外闯。

由于事故,地下管廊出口堵住了。褚忠良等人现场组织救援,水和气体阀门关闭了,工人们用机械打开通道。

王决心背着鲁大林往外走,一点一点爬上来。他的身后跟着十几个工人,路海生都分不清他们的模样了。

人们热泪盈眶,欢呼起……

这个秋天,王决心迎来了人生两大喜事。他和路海生主导的管廊投标,一举击败了德国哈特公司以及国内同行,成功中标。还有一个喜事。王决心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听说王决心入了党,二叔王永山从望乡岛匆匆赶回来。

王永山郑重地说:我娘走之前,有一样传家宝留了下来,决心,我今天要送给你。

王决心愣了愣,看着二叔。王永山缓了缓,小心翼翼拿出一个画轴。他徐徐打开画轴。玉决心不错眼珠地望着,心里紧张起来,他琢磨可能是奶奶留下来的名画,像那只值钱的大碗一样。画轴在阳光里展开了,一团模模糊糊的红色从暗中浮现出来。

画轴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信仰!

王决心和乔麦都愣住了,信仰两字,写得不是那么端正,颜色发黄,却是那般耀眼。

王永山脸色变得庄严,严肃地说:决心。这是咱祖上的英雄王学武就义前,咬破手指写下的血书。解放后,你奶奶托人在保定莲池书院装裱好。虽然发黄,血失去了它的味道和鲜红的色泽,但是,这个颜色是真实的。

你奶奶再三叮嘱,咱们王家的后代,谁入党了,就把这个画轴交给谁。没有牺牲的信仰,不叫信仰。王学武做到了,你爹王永泰做到了。我看好决心,你能在央企入党,证明王家后继有人。我就遵照娘的旨意,交给你吧,你再一代一代往下传。

王决心喉咙一热,鼻子酸酸。他庄严地跪地,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他将画轴高高地举过头顶……

[注]①《白洋淀上》是一部全景式表现新时代华北社会生活变革的鸿篇巨制,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获2022年度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全书三卷百余万字,以2017年至2022年白洋淀新区成立和乡村振兴为大背景,讲述白洋淀王家寨打鱼人王永泰、王决心父子投入家乡建设,以及由此展开的生活新变,反映时代变化和本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白洋淀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笔调清新自然。
B.小说中王决心与路海生的一番对话,见出二人的成长变化,形象立体丰满。
C.小说插叙王家祖上王学武的英雄事迹,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
D.小说着重描写了三个场景,并通过场景中的人物活动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关于文中两次写到画轴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路海生赠送王决心画轴是为了赞赏王决心“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品质。
B.二叔送王决心画轴的情节中。两次写到王决心“愣”的神情,其反映的内心活动是不一样的。
C.写画轴“信仰”两字失去“鲜红的色泽”,“却是那般耀眼”,看似矛盾。实则寄寓了深情。
D.“王决心喉咙一热,鼻子酸酸”,此处细节表现了王决心听了画轴的来历后内心复杂的情绪。
3.作者关仁山说王决心是其塑造的“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人”。你如何理解王决心的“新人”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历史、现实、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现场感;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新传说。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

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更有扩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安史之乱之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

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认为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代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则认为诗情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这里的是指广义的文学,则是指与书籍撰写、制作、流通、存藏有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是山、水审美化、人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也为江南文学的发展与书籍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滋养与资源。山水与诗书互相形塑,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文化江南。作为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创造物的文学、书籍互相成就,互相促进,而作为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即是这种互相交融的原动力。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人发现、创造江南的山、水、诗、书的过程,也是江南山、水、诗、书滋养、形塑的过程。

晋室南渡之后,陶渊明在九江发现了田园;谢灵运、孙绰则在浙东发现了山水的价值。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诗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了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信州所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则更是将山水主体化,让人处于客体的位置,人成了山水的对象。

对于山水与诗(文学)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学得江山之助的命题。中古以降的诗人文士对此多有阐发,认为山、水不仅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也形成了文人独有的风格特征。浙江省近年也提出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分别绘就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正是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这一计划为文化浙江,也为文化江南提供了经济一体化之外的文化一体化的尝试。然而,作为重要文化符号的的研究与开发,还有不小的空间。

书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的书籍不断向东亚与世界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南自中古以降即是书籍生产、流通、存藏的重要区域,造纸、制墨、制笔以及活字印刷、饾版工艺的产生与改进皆与江南地区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为何江南书籍业如此繁盛?当然也与江南的山、水、诗有关。一方面,书籍生产依赖于造纸,江南繁茂的竹、木、藤为造纸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江南的水资源也是造纸、印刷业所必需;另一方面,文化、文学创作的繁荣也为书籍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

同时,书籍业的勃兴也造就了大量的文化人与文化世家,江南地区也成为藏书之地,文献乡邦。乾隆年间,四库七阁,江南独有其三既是朝廷对文化江南的肯定与表彰,同时也刺激了江南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江南还是书籍东传的重要枢纽。我国的书籍通过江南这个区域向整个东亚传播,远传日本、韩国,形成了王勇先生所说的东亚书籍之路

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万卷图书千户贵,十洲烟景四时和。花心露洗猩猩血,水面风披瑟瑟罗。说明在唐代人眼中,江南吴中的代表元素便是万卷图书十洲烟景。乾隆年间朱象贤《闻见偶录》云:专以鬻书为业者谓之书坊,江南、江西、浙江省有之,他处则无,偶有店铺,亦此三省人也。此皆足以说明,无论是实际的情形,还是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都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

(摘编自冯国栋《江南的山水与诗书》)

1.下列对材料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包含地理、政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含义的复杂概念。
B.“书”在文中是构成文化江南的一个维度,是与书籍相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
C.“阐发”指中古后的诗人文士在刘勰之后对山水与文学的关系做出的进一步的阐释。
D.“尝试”在文中指浙江省“以诗串文”“以路串带”,绘就“四条诗路”的实际做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以外的广大地区,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江南,但是地域要比先秦、秦人眼中的大。
B.文化江南在孙吴立国、永嘉南渡后渐次形成,其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
C.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里他把山水当成了客体,而人仍然是主体,但人成为了山水的对象。
D.从书籍与文明的关系以及江南与“书”的关系看,“书”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有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文化江南”首先要探求“何处是江南”,然后再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B.在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和美学研究者刘士林的观点之后,作者对文化江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且观点与两人毫无二致。
C.如果陶渊明没有发现田园,谢灵运、孙绰没有发现山水的价值,山水有可能融入不了主体,也就不能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
D.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一诗可说明,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书”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
4.江南为什么会成为“书籍东传的重要枢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本文是一篇社科类学术文章,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2022年7月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全长194.8千米。据测算,工程建成后,     ① ,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40多亿立方米,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用上南水,受益人口超1.4亿。与此同时,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指出,一旦汉江遭遇特枯年份,丹江口水库的来水量在不影响汉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前提下,就难以充分满足向北方调水的需求。

当北方大地被南水润泽时,     ② ;水源地是否有充足的水,能让南水如此源源不断、“不舍昼夜”地北上?开源,摆上了重要议革日程。从哪里开源? ③     。如果将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达374亿立方米、总库容33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0.5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比作汉江流域的“大水盆”,那么,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超4000亿立方米、总库容450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21.5亿立方米的三峡水库则是长江流域的“大水缸”。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不舍昼夜”和“大水盆”都使用了引号,请分别分析其原因及表达效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