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028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五好友围坐火炉旁煮茶,茶香氤氲;再搭配上现烤的红薯、桔子、板栗,氛围感十足。围炉煮茶本是美事一桩,但如在封闭的室内进行,极易引发安全问题。

在室内使用炭火围炉煮茶,炭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轻度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意识障碍、嗜睡……,会危及生命。,氧气含量会不断下降,积聚二氧化碳。当室内含氧量低至10%以下时,也可能危及生命。

而围炉煮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相关套餐价格在电商、团购平台上出售从几十元左右到一两百元不等。点燃的炭炉时有火星溅出,炭烧时间过长、炉子外表面温度过高,都可能引起周边可燃物燃烧。“才烧了两次,底盘就烧出一个洞来,桌子都烫坏了。”在一名买家晒出的照片中,铸铁炭火烤炉底部的洞清晰可见。

此外,一些经营围炉煮茶的商家默认顾客了解围炉煮茶的程序,,顾客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今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已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㵯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妇弱息,以与贲、育之徒抗,盖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

(节选自《王世贞文选·文天祥论》)

材料二: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朱仙: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相传岳飞在此大战金兵。②责、育:古代勇士名。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观其从容A伏质B就死C如归D是其所欲E有甚F于生者G可不谓之H仁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关万死”与《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中“间关”词义不同。
B.“皆非恒、范敌也”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中“敌”词义相同。
C.“不期而会者”与《氓》“匪我愆期”中“期”词义不同。
D.“兵败身执”中“执”与《离骚》“謇朝谇而夕替”中“替”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末年,文天祥面对宋朝衰败的危局,挺身而出,招募万余士兵率领他们救援朝廷。
B.文天祥虽然势单力薄,但仍能数败数起,勇于抗击元军,保家卫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C.元世祖被文天祥的气节和才能折服,扣留文天祥多年并试图招降他,最终没有成功。
D.这两则材料分别批驳了当时针对文天祥的不当言论,都充分论证了文天祥的才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
(2)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
5.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文天祥数次失败的原因。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典入诗词,别有意趣。正如刘克庄在《贺新郎》中化用李正封、韩愈的典故表白从军报国的志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亦如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化用岑参诗句展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瑰丽画面的“__________”。

(2)“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体现,如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比,表达了他愿为君王效忠的爱国之情。

(3)《蜀道难》中,作者多次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__________”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__________”写江水在山谷中汹涌激荡,冲击回旋。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宣,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贪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食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节选自《通鉴记事本末·泰灭六国·谏逐客书》)

材料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囹圄中,仰天而叹曰:“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今行逆于昆弟,不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悟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赵高治A斯B榜掠C千余D不胜E痛F自诬G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为其主游间耳”与“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两句中的“游”字含义不同。
B.“居图中,仰天而叹曰”与“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居”字含义不同。
C.“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丁解牛》)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D.“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与“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用举例、对比的方法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B.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李斯功不可没。
C.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当的。
D.赵高治罪李斯,李斯之所以不自杀而死,是希望秦二世能觉悟过来并赦免他,他在狱中向秦二世上书,但不幸被秦二世驳回。
4.把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资金玉游说诸侯。
(2)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曹家遭遇变故时,曾雪芹与宝玉年龄相仿。曹雪芹亲历了家族由盛转衰的变迁。《红楼梦》便是作者一生的所见所思所得所悟。开篇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既照见了众生,也照见了他自己。《红楼梦》写尽了人情冷暖。贾府繁盛时,高朋满座;贾府没落时,门可罗雀。《红楼梦》的叙事节奏宏大严密,       ①      。如黛玉与宝钗: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      ②        ,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红楼梦》的内容涉猎很广,包罗万象。整部大书从叙事架构到精神背景、从人物设计到家族百态,涉及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饮食文化,茶文化,园林建筑,人事管理,音乐戏曲,饮食养生,服饰文化,丧莽制度,诗词歌赋等各种知识。可以说,     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下列各选项均取材于《红楼梦》,人物语言表达最不得体的一项是(       
A.贾雨村由一个穷书生受命为官员,初次断案时,手下的门子暗示他到密室里,然后微笑着向他介绍过去他们之间的一段贫贱之交。贾雨村首先是内心一惊,接着忙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
B.王熙凤第一次见林黛玉时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竞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C.刘姥姥第一次进贸府想王熙凤请求救济,当听见王熙凤答应给他二十两银子时,说:“我们也知道(贸府)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
D.刘姥姥在贾府说话时摔了一跤,众人都拍手呵呵地大笑。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刘姥姥已爬起来了,自己也笑了,贾母又问她:“可扭了腰没有?叫丫头们捶捶。”
今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遥(节选)

唐栋

   遥:(接信,读)“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急忙拆开信封,看着看着禁不住激动得两手发抖,然后兴奋地挥舞着信笺朝厨房喊道)哈哈!要开我的作品研讨会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花城》杂志社、《小说评论》编辑部三家要在北京联合举办《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作品研讨会,叫我明天就去北京!

[厨房里,菜刀剁在案板上的咚咚声似乎要压过路遥的声音。

   遥:(不知向谁分享这一喜讯,举着信函在屋里乱转)天乐……爸……天乐……(跑出屋子)

(里屋,生父的鼾声如雷。

(厨房,剁菜的声音更响。

[暗转。

〔火车的鸣笛声和滚滚车轮声……

(黑幽幽的舞台。

[一阵嘈杂声铺天盖地而来,听不清在说什么,却能感受这是一场激烈的争论。

(杂声消失,一束追光打在路遥身上;他环顾四周,发现一个个光圈投落下来,将自己四面包围。

(光圈1)男声:“路遥先生,恕我直言,我对《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是持否定态度的,都这个年代了,还这样写小说,观念陈旧,手法老套,令人难以卒读!”

(光圈2)女声:“是的,这部小说与时代潮流太不不合拍了,仍然停留在老一套‘恋土派’的窠臼里,叙述节奏缓慢,语言也比较啰嗦。”

(光圈3)男声:“我不同意你们对《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作如此评价。这部小说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过时!”

(光圈4)男声:“它已经过时了!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黑色幽默、意识流等,才是当今文学的潮流。”

[光圈消失。

(静场。路遥蹲在一边,沉思着大口大口地吸烟。

   遥:(缓缓站起)难道,我的作品真的落伍了吗?真的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吗?不,这不可能!可是这么多专家否定我、质疑我,我该怎么办?

(这时,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逐一出现在不同位置的追光中。

孙少安:你就是作家路遥吗?我是孙少安。我就想知道,我的砖厂办得咋样?我和秀莲后来过得咋样?润叶过得咋样?你不要受那些七嘴八舌的影响,得接着往下写呀!(隐去)

孙少平:路遥先生,我是孙少平。你写我不甘愿一辈子在农村度过,渴望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在遭受了一连串的生活打击后,你让我遇到了田晓霞……现在,你也受到了点打击,相信你更能挺得住!(隐去)

田晓霞:路遥先生,谢谢你把我田晓霞与孙少平的爱情写得不畏世俗、感天动地!的确,我爱孙少平,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身为劳动者的自豪。希望你继续写下去,也让我和少平彼此永远地深爱下去……(隐去)

王满银:路遥,我对你有意见哩,我王满银在你笔下就是个二流子嘛!作为父亲,我对猫蛋、狗蛋爱得不够;作为丈夫,我养不好妻子,养不了家……路遥,我等你一满写完,叫我变好,我不想当这个二流子呀!(隐去)

   遥:(沉没在对自己作品的思考中,轻声呼唤)少安……少平……田晓霞……王满银……你们的话,我都听见了!对作家来说,坚持文学信念就是坚持一种人生信仰。不管别人咋说,我的文学信念是不会被击垮的,我会接着把你们写下去,给你们一个结局。但命运总是不尽如人意,生活中不会都是喜剧。

(沉雄浑厚的黄河号子声。远方亮起一抹霞光。

(暗转。

〔陕北吴堡,黄河岸边。

(路遥与曹谷溪坐在一片乱石堆上,促膝长谈。

曹谷溪:研讨会刚结束,我就通过电话知道情况了。你什么感觉?

   遥:感觉……就像上了一回刑场,那么多黑洞洞的枪口对着你,要把你一枪打死!

曹谷溪:不是也有正面肯定的嘛。即便有那么多否定意见,听听也有好处。

   遥:那倒是。我想,我写小说不是给专家看的,是给平凡的世界里的广大读者看的。

曹谷溪:只要读者不遗弃你,你就有存在的价值,读者是真正的上帝!

   遥:太对了!作家的劳动,不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不是为了取悦于所谓的专家,而是要给历史、给人民一个深厚的交代……我永远记得与我的文学导师柳青的一次谈话,他对我说:“从黄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人自己写出的几部厚重作品,是说不过去的。我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了,这个担子你应该挑起来!”

曹谷溪:柳青要是读了《平凡的世界》,他一定会满意的。单从这第一部里,我已经看出了你这一百万字作品的格局。你写作的出发点,不仅是在给绝望中的人一副爬出黑洞的梯子,更是对普通人的一种悲悯之情和大爱之心,以及他们的尊严与价值。我说得对吗?

   遥:(激动地)老曾,还是你对我看得透!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能传达普通人的苦难和焦虑,那它就不配称为文学!我明天就回西安,尽快下去补充生活,开始写这部小说的第二部、第三部!

(黄河号子声由远及近。

   遥:老曹,你看——

曹谷溪:黄河纤夫!

(一队纤夫溯流而上,他们赤裸的膀子在阳光下发出古铜般的亮色。

(路遥按捺不住激动,脱去自己的上衣。

曾谷溪:路遥,你要干啥?

   遥:今天,我也要做一回黄河纤夫!(加入纤夫们中间,用力拉起纤绳)(纤夫们的号子声伴随着汹涌的黄河涛声,气势撼人!

(收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安排情节时,剧情有很强的跳跃性,场景之间的转换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能更集中地表达主旨。
B.“光图”里的人和路遥作品中的人物,象征着相互对立的两派,他们的发声实际体现的是对路遥作品不同的评价。
C.曹谷溪对路遥写作“出发点”的分析,既是对路遥作品的肯定,也表明了路遥作品创作的主题。
D.戏剧冲突是剧本的中心,本文同《雷雨》相似,借助戏剧冲突推动剧情的展开,并在戏剧冲突中让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2.路遥决定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三部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同学们准备将路遥拉纤的场景搬上舞台,作为戏剧的结尾。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戏剧脚本(结尾)15秒
①背景音乐特点
②画面
③旁白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

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之一,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与渴求,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价值指标。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体现了文人饮酒摆脱世俗羁绊而获得人生的自由状态,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重要的美学追求。这种自由是一种审美化的心灵,就是自由化的心灵。它使我们能够飞翔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达到心灵本真形象的恢复和重建,重在“真”。

总的来看,酒文化中的自由意识,主要指的就是“真”,不受生死荣辱的羁绊,拥有了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命囿于特定的时空局限而难得伸张。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陶渊明一生与诗、酒一体。生性爱酒,但家境贫穷至极,无酒也雅咏不辍。他自己常说,夏日闲暇时,高卧北窗之下,清风徐徐,与羲皇上人不殊。陶潜不通音律,却收藏着一张素琴,每当酒友聚会,便取琴抚而和之,但人们永远不会听到他的琴声,因为他的琴一根弦也没有。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充分表达了陶渊明洒脱飘逸、超凡脱俗、不拘俗物的超越境界。

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行酒令,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饮酒行令”。饮酒行令,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古代文化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形式。在古代,酒令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等,在饮酒过程中,赋诗填词、猜谜行拳,增加游戏性和娱乐性,是我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饮酒,特别是中国文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酒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壶中天地”的广阔和妙处就在这里,这种妙境正是酒文化的魁力所在。

(摘编自李《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红楼梦》刻画了数十位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数十位人物能够在红楼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气质,不同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塑造这些人物性格的精彩之处,相当一部分都与酒有关,与酒令有关。

第六十二回中,湘云这个爱新奇的红楼女儿为了给宝玉的生日宴会带来热闹的氛围,想出了一个新的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在此次的饮酒行令中,林黛玉、史湘云的性格得到了极大的诠释。

宝玉回答不上湘云的酒令,“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替他回了令:

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

——这是鸿雁来宾。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在黛玉的酒令语言中,古诗词信手拈来:“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风急江天过雁哀”反用陆游《塞夕》诗,“九回肠”语本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鸿雁来宾”语出《礼记·月令》,末句用李白《子夜吴歌》。

而湘云所作的酒令却别有风味:

奔腾澎湃,江问波浪兼天涌,

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

——不宜出行。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其一)

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挂归。

——宜会亲友。(其二)

黛玉和湘云同作酒令,除了才华横溢之外,二人的迥异性格也在酒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以小窥大。从《红楼梦》的酒令语言出发,不仅可以窥见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作者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所谓“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如此是也。

(摘编自孙和平《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一管窥(红楼梦)酒令语言》)

材料三:

……采见湘云卧于山石偏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窦蜂蝴蝶闹嚷嚷地围着。又用帕包了一包芍药花蝌枕莉。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说:“泉香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内蕴丰厚,其精神核心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方面联系密切。
B.中国酒文化精神所追求的自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自由能够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使得心灵的本真形象得以恢复和直建。
C.在宴饮和郊游的场合,中国古代文化人只能借助行酒令这一传统方式来调和饮酒的气氛,其所行酒令形式较为多样化,并不单一。
D.中国酒文化中的超越意识是一种哲学意识,寻求超越自我,摆脱现实束缚,追求美好生活,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赋于酒以精神,将饮酒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其饮酒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
B.陶渊明不通音律,却备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素琴,在聚会时抚得怡然自得。这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超越了自身艰难苦厄的超脱境界。
C.中国酒文化脱不开娱乐意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所描写的宝玉生日宴会饮酒行令的场面涉及中国酒文化,体现出一定的游戏性和娱乐性。
D.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众人在大观园为宝玉摆寿酒,作为行令者的湘云对酒令的要求新颖别致,其所作的酒令能凸显她的形象特点。
3.材料三中,“湘云醉眠芍药”选段能够体现中国酒文化精神,请结合材料一、二以及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雾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红楼梦》十二曲之《乐中悲》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8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_________”句,以比喻手法分别表现了江水和湖水之美。

(4)《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比喻批评冉求和仲由不能尽职,然后又用一句反问“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强化对他们的批评。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桓子以粟千钟饩夫子,夫子受之而不辞,既而以颁门人之无者。子贡进曰:季孙以夫子贫故致栗夫子受之而以施人无乃非季孙之意乎?子曰:何?对曰:季孙以为惠也。子曰:然,吾得千钟,所以受而不辞者,为季孙之惠,且以为宠也。夫受人财不以成富,与季孙之惠于一人,岂若惠数百人哉!

秦庄子死,孟武伯问于孔子曰:古者同寮有服乎?答曰:然,同寮有相友之义,贵贱殊等,不为同官。闻诸老聃,昔者虢叔、闳夭、太颠、散宜生、南宫括五臣同寮,比德以赞文武。及虢叔死,四人者为之服。朋友之服,古之礼者行之也。

孔子适齐,齐景公让登,夫子降一等,景公三辞然后登。既坐,曰:夫子降德辱临寡人,寡人以为荣也。而降阶以远,自绝于寡人,寡人未知所以为罪。孔子答曰:君惠顾外臣,君之赐也。然以匹夫敌国君,非所敢行也。虽君私之,其若义何?

颜雠善事亲,子路义之。后雠以非罪执于卫,将死。子路请金赎焉,卫人将许之。既而二三子纳金于子路以入卫。或谓孔子曰:受人之金以赎其私昵,义乎?子曰:义而赎之,贫取于友,非义而何?金而令不辜陷辟,凡人且犹不忍,况二三子于由之所亲乎?《诗》云:‘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苟出金可以生人,虽百倍古人,不以为多。故二三子行其欲,由也成其义,非汝之所知也。

(节选自《孔丛子·记义》)

材料二:

景公问晏子曰:国如何则可谓矣?

晏子对曰:上有礼于士,下有恩于民;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劫弱;百姓内安其政,诸侯外归其义:可谓安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季孙以夫子贫A故B致粟C夫子D受之E而以F施人G无乃H非季孙之意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文中指通晓、通达,与《出师表》中“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达”意思不同。
B.以,是“用”的意思,与《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以”意思相同。
C.爱,即吝惜、舍不得,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相同。
D.安,指安定,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安”用法和意义都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将季桓子所赠的粮食转送他人,子贡对其行为产生疑惑,孔子解释说,接受别人财物不会变得富有,与其惠及一人不如惠及更多人。
B.孟武伯向孔子提出同僚之间是否可以相互服孝的问题,孔子援引老聃所言的虢叔过世之事为他答疑解惑,并强调这其实符合古代的礼仪。
C.子路将筹措来的财物用以赎回无罪被捕的颜雠,有人质疑子路拿别人钱财去救赎自己私交好友的正义性,而孔子却高度赞赏子路的做法。
D.当晏子面对齐景公询问怎样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时,他从厚待士人百姓,不要发动军事战争、柔服各国诸侯等内政外交提出自己的见解。
4.请把下列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促织》)
5.针对齐景公“有礼于士”的行为,孔子拒绝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今日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①唐代贞观中人,(也有人推测为大历时人)著名高僧、诗人,隐居天台山寒岩,此诗即创作于隐居修佛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从大处着笔,既点出了寒山道的位置紧邻寂静寥落的深涧,又表现了此地景致寒冷清幽的特点。
B.本诗颔联同杜甫《登岳阳楼》的颈联有相似,都以“有”“无”二字巧对,该联借山鸟的鸣叫反衬了环境的冷寂。
C.诗歌前三联层层烘托,尾联点明情感,诗中以日喻君王,不见日即是不见君王,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的无奈。
D.该诗的语言具有鲜明乐府特征,直白浅近,不同于同时期的文人诗,呈现出白话风格,且善于用景物渲染气氛、心情。
2.高一陈老师讲解完《声声慢》中叠词的巧妙地运用之后,组织同学们开展《诗歌叠词运用》的专题讨论活动,甲同学分析了《卫风·硕人》中六个叠词如何做到了“复而不厌,赜而不乱”,接下来,请你以寒山这首诗为例来分析叠词的妙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