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139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室内到户外,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到地铁、公园、商场,。人头攒动的地铁车厢,可能变身穿行在地下的流动艺术展;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也能举办一场小而美的展览活动;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在艺术的装点下,碰撞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别样韵味。如今,漫步城市街头,或许就能在下一个转角与艺术不期而遇。

让艺术进驻生活场景,在城市改造中,艺术空间的拓展,既要继承城市的历史文脉,。过去,深圳的拓荒牛雕像凝聚了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兰州的黄河母亲雕像讲述了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故事。现在,艺术与城市的融合,也需要在彰显城市独特品格、涵养城市精神上下功夫。最近,西安地铁举办地铁遇见博物馆展览,通过文物复刻品、文创产品等形式,展示周秦汉唐文物,尽显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激荡着人们的文化自信。

_____③____。让城市成为开放的艺术馆,让文化流淌在城市的毛细血管,用艺术滋养城市的神经末梢,将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座座充盈着文化韵味的城市,也必将收获更多的认可认同,释放更多的自信活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上文画横线句中“小而美”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B.为国尽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亿万人民一条心,上下铆足一股劲,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
C.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
2024-05-15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湘评论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有这样一段话:

2023,我们的一切都在逐光;2023,整个世界都在逐光。因为,这一年,世界最大的痛点汇成四个字:变乱交织!……这一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迅速而激烈。2024年,放眼世界大势,百年变局仍在演进。

你我正一同站在时光的交叉点上,作为一名高中生,如何应对这些“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5-14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旦档电影的火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业蓬勃发展的表现。总体上看,元旦档电影供给充足,类型丰富,短短3天的假期内有13部电影上映,不少都是贴近现实的话题之作,满足了不同群体的观影需求。在题材的拓展之外,宣发营销的创意、电影类型和艺术构思上的创新,都为元旦档电影贡献了不少令观众 A 的看点。在娱乐选择越发多元化的时代,大众越来越注重娱乐消费的参与感和沉浸感,社交越来越成为观众观影的普遍诉求。

当然,能够长久吸引观众的永远是电影自身的品质。今年的多部元旦档电影,在内容、类型、叙事等方面都令观众 B 。《年会不能停!》以一个工厂钳工被阴差阳错调入集团总部意外成为金领的荒诞故事,对当下的职场陋习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引导观众在伴着泪花的笑声中审视现实、反思人性、重燃理想。电影《金手指》《潜行》堪称近年港产电影的积极探索。①《金手指》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香港的社会变迁乃至经济变革,②刷新了观众对港片的认知。③《潜行》在警匪卧底题材的框架中融入了网络犯罪,④线下的围追堵截与线上的暗网攻防交替展开,⑤带给观众强烈的新奇感和刺激感。

当然,元旦档电影也暴露出电影发展中的一些不足,故事创作的短板依然是突出问题。缺乏好故事的支撑,再有创意的营销手段也只能制造短暂的热度,观众的失望必然带来口碑的下滑。电影品质和营销运作的 C ,仍是中国电影当前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4-05-14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清酒祭月,李白在《将进酒》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面上及时行乐,实则是暂时沉醉酒乡。

(2)历史上,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古典诗词中常用“流水”这一意象比喻时光的流逝和不尽的愁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14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唐·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舞刘琨:即刘琨舞剑。刘琨:西晋人,少有志气,与祖逖为友,二人夜闻鸡起舞互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交代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滚滚湘江,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锁梦魂”,巧点一个“宿”字。
B.首联透露诗人因行游受阻而有怅然之感,内心郁闷,志向颓废,选用刘琨舞剑的典故,正是反衬怅惘情绪。
C.颔联写湘江沿岸长满木芙蓉,铺天盖地,绵延万里;辽阔的原野上,丛生着薜荔,经过秋雨一洗,摇曳生姿。
D.颔联用“国”“村”写芙蓉之盛,薜荔之多,又兼以“万里”“千家”等夸张之词加以渲染,更烘托出气象的高远。
2.本诗的三、四两联“叹息声、笛声组成一曲交响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请简要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2024-05-14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

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乃遣使车百乘,献骇鸡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材料二: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以弱攻强B不料C敌而轻战D国贫而骤E举兵F此危亡之G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贲,《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本文指勇士。
B.箕帚之妾,持箕帚的奴婢。箕帚,扫除的工具。也借作妻妾的谦称。
C.“今大王不猛虎而与群羊”同“吾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D.“大王能听臣”同“此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分析形势,一旦秦国出兵占据宜阳攻取成皋后,韩魏两国必定一起臣服于秦,合力攻楚,那楚国就危险了。
B.张仪威胁楚王,那些鼓吹合纵的人,夸夸其谈,花言巧语,只说对他们有利的一面,等祸患来临就来不及收拾了。
C.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派出使车百辆,以“骇鸡之犀”“夜光之璧”为礼物,与秦国结盟。
D.在楚国君臣对张仪的诡计未察觉时,只有陈轸头脑清醒,大胆力劝楚王,指出秦的险恶用心,而楚王不以为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2)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5.张仪游说楚王时,为了促成秦楚结盟,采取“威逼”“利诱”等策略,结合文本,概括“利诱”的具体措施。
2024-05-14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唉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滚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表露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D.小说写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皆为赵老金真实所见,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了战士们的牺牲精神永垂不朽。
D.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3.文中塑造了一对积极支持抗战的母女形象,但性格却有所不同。结合战士牺牲后,母女的表现,分别加以概括说明。
4.和孙犁的其他白洋淀系列小说不同,本文展现出一种符合战争残酷性的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2024-05-14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伴随于后。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诫《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是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去协调人神关系。
B.在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唯才是举,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怀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重新走上了政治舞台。
C.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王朝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卷入了政治变革之中。
D.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并未积累到最充足的程度,加上时代稳定、社会繁荣,使得他们不愿参与政治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学自古就高度关注“诗与政治”的关系,并明确为之分层,故而成就无与类比。
B.战国时期,楚国内忧外患,爱国成为政治纷争的诉求,屈原的创作由此获得巨大推动。
C.古人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政治对诗歌创作的强大推动力并非只存在于清明盛世。
D.无论在封建王朝初期还是末世,诗歌发展都存在明显不足,人才不足是常见原因之一。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     
A.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B.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C.《论语》:“(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D.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诗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但角度并不相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5.“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这种规律性。
2024-05-14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顿饱餐之后,大脑会不同程度地犯困。这一众所周知的生活体验,究竟是怎样引起的?一个常见的解释:人吃完饭后,肠胃功能活动显著加强,血流量随之增加;相应的,大脑中的血流量开始减少,继而供氧量下降,     ① 。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可并没有得到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甚至有研究表明,饭后,反而还会增加。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餐后犯困呢?

餐后犯困和促食欲素的水平有关系。促食欲素也叫下丘脑泌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类激素。进食能够引起身体血糖的升高,进而抑制促食欲素的分泌。而促食欲素含量降低就会导致人体困倦,让人缺少精气神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胰岛素和犯困也密切相关。一般认为,胰岛素对睡眠没有直接作用,但是可以通过影响血糖对睡眠产生间接影响。饭后,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形成血糖上升,就会分泌出来胰岛素帮助降低血糖;胰岛素还会促进蛋白质合成,使人体中的色氨酸含量增多,进一步形成褪黑素,     ③

1.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重上井冈山,再走红色路。
B.移除绊脚石,奔向新时代。
C.踏上新征程,跑出加速度。
D.努力学习,握紧理想“方向盘”。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4-04-20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历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滋养与资源。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不是在我们眼前打开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

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的体察之中。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我们在这种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

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苏轼第一个提出了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作为诗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的重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庄子·秋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

(摘编自许江《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材料二:

山水体现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水处于卑微的位置,却彰显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无为而治,水之有益于心性涵养和政治治理。南朝宋画家宗炳表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水以其形质之美更直接鲜明地呈现,使仁者在静观山水之中因悟道而喜悦。这也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按照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事理像水一样变动不居,义理像山那样永恒不变。山水形成一种互补,将变化与恒常融为一体。通过在山水间游走、居住、体悟、静观,人们可参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山水的自然本性最能彰显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观对象。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与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人在山水里通过回到源头可取得新的兴发,汲取新的能量和活力,从而解除身心的对立,回到最好的状态。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山水赋德是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性。山水比德也是常见的传统用法,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也以山比德,用南山北山各种草本植物起兴,赞颂具备诸种德性的贤人君子,称其德音不已。《诗经》的首篇《关雎》更是借助河流水鸟植物的比兴,歌咏后妃之德风天下而正夫妇,使淑女配君子,而进贤思才。山水天地间美好的景、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劳作,可激发人不断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家打破了观察事物的局限,运用“高远、深远、平远”三种眼光描画山水景物,将之化入胸壑。
B.山水的谛视者超越瞬时感受的意念,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中,构成完整世界图景。
C.“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体现了苏轼对道艺结合的重视,是对贬低“艺”的画院画家的回应。
D.山水具有形质之美,并形成一种互补,将永恒不变的义理与变动不居的事理融为一体,直接而鲜明地呈现“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了文人画家苏轼和黄庭坚的画论主张,二人强调山水画要表达自己的精神,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B.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组合逻辑,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两极“配对”,以此彰显道的本性,让人从直观的山水中悟得“道”。
C.水虽处卑微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可见,水中有天道。
D.材料二列举并分析了《诗经》中《泮水》《南山有台》《关雎》等三首诗,说明中国山水文明自古就有山水比德、山水兴德的特质。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春夜宴桃李园图》:仇英用工笔描绘文人们“开琼宴”“坐花”“飞羽觞”的情景,生动精致。
B.《蜀道难》:诗人将蜀道高峻之山、险恶之水纳于心中,形于笔端,表达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C.《枯木怪石图》: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郁结,以求英风劲气逼人。
D.《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对山水之景的描写中,寄寓了对现代文明及个人存在意义的思考。
4.两则材料同以“山水”为论述对象,但论述目的并不相同,试简要说明。
5.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举行主题为“宋韵今辉,山水精神”的艺术特展,如果聘请你作为这次艺术特展的解说员,请你结合材料一列出解说要点。
2024-04-19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