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066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寒星霜月,孤月一轮,漠漠旷野,沉寂无声。蓦然夜色里传来凄婉的笛声,是《折杨柳》,还是《凉州词》?中原白发母亲泪,闺中娉婷少妇愁。山路遥遥,水路遥遥,风路遥遥,雨路遥遥。何处觅故乡?大山隔绝,戈壁隔绝,荒漠隔绝。断鸿声里,听胡笳悲切。月色里,是什么发出幽幽青光?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谁承想,这漠漠荒野曾是布满剑戟和鼓角的血土!

这里本来就是一片古战场,只要你静下心来,侧耳倾听,那箭矢镞雨的呼啸,那烈烈战马的长嘶,那城楼上的角鸣,那剑戈撞击的铿锵,都会从远方传来,从历史深处传来

战争与和平是平衡人类的两块砝码。历史的躯体里流淌着血与火的基因,也长满诗与歌的细胞。如果没有战争,历史的躯体会成为侏儒;如果没有诗与歌,历史的躯体也会枯涩,而失去丰腴和弹性。

玉门关既是边陲重关,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如果把古丝绸之路分为东、中、西三段,这里既是东段的终点,又是中段的起点,由此可以进新疆的伊吾,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边缘途经焉耆、轮台、龟兹、姑墨、疏勒,越葱岭,至安息,而可达古罗马帝国……

1.下列对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比拟、比喻、反问B.比拟、反问、排比
C.比拟、反复、排比D.对偶、反复、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会从远方和历史深处传来,箭矢镞雨的呼啸声,烈烈战马的长嘶声,城楼上的角鸣声以及铿锵的剑戈撞击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4-04-0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起当代生活的,传统阅读的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过书籍中很多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只有坚持细嚼慢咽才能获得。正如我们读沈从文的《边城》,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只能读出这个男人叫傩送,这个女人叫翠翠,《边城》真正的魅力便无法被编程。当前阅读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式,_____①______。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忽略书本内容的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______②_______。有些书艰深繁难,让我们不忍卒读,这些书读起来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难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B.汉语的谐音,如何谐得巧妙,切合得自然,做到“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则需要智慧和体悟的参与。
C.有人认为,一些年轻人之所以如此傲娇,是因为没有遭到社会的“毒打”。等步入社会棱角自然会被磨平。
D.一些“短视”的商家,趁节假日从旅客身上大捞一笔,做一锤子买卖,实则是断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后路。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4-04-08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追崇先贤,是古代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体现了对诸葛亮忠贞不渝、鞠躬尽瘁品格的仰慕之情。
(2)《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24-04-08更新 | 2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及人工智能文学,自然要有具体考察对象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韩伟在研究中曾令ChatGPT “了一首名为《瞬间》的现代诗,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文学情感表达的典型案例。全诗如下:夜色中的雪花/一片片飘散着/它们像是我的思维/慢慢地聚拢着//我看见了那个画面/似乎有一只小鸟在飞翔/但却无法捕捉到它的身影/仿佛意象已经成为现实∥时间流逝,深夜里的寂静/仿佛将我包围在其中/但思想却没有停止运转/像是独自探索未知世界的行者//这种感觉好像永远不会结束/就像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一样/而我,却依然孤独地漂浮着。

结合这部作品并通过对以ChatGPT 为代表的新一代强人工智能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种大语言模型参与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情感表达上主要依靠自然语言的学习、应用来完成表意任务,其中涉及的语言组织与语义理解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编码和读者的解码共同实现。此外,身处新媒介环境里的读者在跨媒介叙事的文学氛围中,也能顺利找到解读人工智能文学情感表达的正确路径。这对读者理解人工智能文学的内涵、实现与这一类作品的情感沟通有极大帮助。

首先,通过文字符号制造情感表达。从工作原理上看,新一代强人工智能需要借助自己利用自回归方式学到的生成逻辑创造内容。尽管这种创作的数据资源是已经存在于互联网中的相关信息,但也需要人工智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和问题来对文字进行重新组合并不断修正自己给出的内容。可以说,按照文学写作的基本规则和逻辑对文字符号进行编码,是人工智能文学情感表达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来看,强人工智能已经初步学会了各种文学类型的创作方法,其中涉及的叙事基本符合人类逻辑,也能按照用户要求将各类侧重于表达情绪、意向、思想的词汇进行组合,从而制造出基本符合用户要求的文学内容。以《瞬间》为例,其中的雪花”“飘散”“飞翔”“流逝是人类文学作品常用的与感情相关的词汇,它们组合在一起,自然也就能够带给读者类似的审美体验。

其次,利用跨媒介叙事营造情感表达。在新媒介环境中,一个故事会依托其受众人群和艺术形式特征散布于各媒体平台中,具有某种内在或外在关联的故事也可以为受众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对于人工智能文学而言,来源于互联网已有数据的故事题材、写作方式和语言组合随时都有可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达到一种由此及彼的阅读效果,并唤醒读者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例如,在《瞬间》中,雪花可能会让读者想起徐志摩的名篇《雪花的快乐》,小鸟在飞翔则与泰戈尔《飞鸟集》具有相似意蕴。由人工智能参与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基于新媒介环境而产生的,也得益于这一环境在叙事方面多向度的内在关联,人工智能文学的情感表达才得以充分施展。

作为一种致力于减少人类参与甚至试图将人类排除在外的文学创作行为,人工智能参与的文学创作活动——无论是由人工智能独立完成还是其与真人作者合作完成——都意味着文学创作领域的巨大变革。尽管以ChatGPT 为代表的新一代强人工智能尚未展现出如科幻电影中那样完全取代人类思维的发展迹象,但它在创造力和理解力上的突破却让人类作者在引以为傲的情感表达方面感到了一丝危机。在这种颠覆性变革愈发凸显之际,对人工智能文学情感表达进行反思势在必行,这也关乎人工智能文学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方向。

一方面,人工智能文学的情感表达是否具有人文价值尚有待进一步讨论。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在被读者接受之后能够使人产生感动、愤怒、愉悦等情感体验——尽管目前这种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仍无法达到顶级作家的水准,特别是在小说领域。但需要思考的是,人工智能文学的情感表达是大语言模型利用算法和数据进行混搭与重组的结果。从根源上来看,这种情感表达很难称得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原创性,因此,与人类所珍视的真人情感相比,缺乏令人信服的人文价值。换言之,在人工智能还不具备感情时,它呈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最多也只能算是有一定逻辑能力的鹦鹉学舌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文学的情感表达是否具有合法性也有待进一步商榷。版权属性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但由于数据来源和创作方式的特殊性,目前人工智能文学的版权只能暂且归于大语言模型的开发者和参与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真人用户(事实上,这也是存在激烈争论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认定规则仍是由人类制定的,倘若有一天在人工智能得到极大发展的前提下这类文学作品的合法性得到了确证,那么与之相关的情感表达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即便如此,读者与人工智能(机器)的情感共振似乎也超出了我们当下的认知范畴。

(摘编自孙晴《人工智能文学的情感表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ChatGPT 为代表的新一代强人工智能参与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既需要人工智能进行编码,也需要读者进行解码。
B.在新媒介环境中,读者可通过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唤醒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找到解读人工智能文学情感表达的正确路径。
C.在小说领域,虽然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也能让读者产生多种情感体验,但其深度和广度无法达到当代作家的水准。
D.文学作品具有版权属性,但人工智能文学因其数据来源和创作方式的特殊性,难以获得独立的版权,其版权归属也存在争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一代强人工智能将互联网中的相关信息作为创作的数据资源,能以一定的逻辑创造出基本符合人类叙事逻辑、基本符合用户要求的内容。
B.人工智能参与文学创作活动是文学创作领域的巨大变革,人工智能在创造力和理解力上的突破已超越人类,其未来甚至可能完全取代人类。
C.人工智能文学的情感表达最多只能算是对人类情感的模仿,缺少独一无二的原创性,尽管存在一定的逻辑性,还是缺乏令人信服的人文价值。
D.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的问题,就需要在人工智能得到极大发展的前提下承认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合法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诺伯特·维纳曾经提出,“我们如此彻底地改变了环境,以致现在我们必须改变我们自己”。
B.作为大语言模型的新一代强人工智能已经初步具备了生成各种文体的基本能力,包括公文报告、小说、诗歌等。
C.2017年微软小冰创作并发表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对此有人评论:人类在围棋领域已经完败,现在连最“人类”的人文写作这一阵地也要失守了吗?
D.《流浪地球2》中由数字生命备份卡上传、经过计算机迭代后产生自我意识的青年“图恒宇”,通过电脑看到溺水牺牲的图恒宇,领悟到了自己的使命。
4.文章是如何做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请简要分析。
5.请根据文本内容,从“人工智能文学情感表达”的角度评价现代诗《瞬间》。

夜色中的雪花/一片片飘散着/它们像是我的思维/慢慢地聚拢着//我看见了那个画面/似乎有一只小鸟在飞翔/但却无法捕捉到它的身影/仿佛意象已经成为现实∥时间流逝,深夜里的寂静/仿佛将我包围在其中/但思想却没有停止运转/像是独自探索未知世界的行者//这种感觉好像永远不会结束/就像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一样/而我,却依然孤独地漂浮着。

2024-04-0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5 . 完成默写。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4)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边塞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5)《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乐声动听多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 ”

2024-04-07更新 | 18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故死而不容D.见犯乃死,重负国。
2024-04-07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其能        害:嫉妒                            其功                 伐:自夸,炫耀
B.因厚单于               赂:贿赂                           如惠语以单于        让:责备
C.单于使使晓武,会虞常       论: 判罪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D.非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相当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2024-04-07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8 . 下列对有关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质,呈献礼物。“质”,同“贽”,指见尊长所送的礼物。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均指下层百姓。
C.七庙指古代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一庙。
D.《诗经》《离骚》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二者并称“风骚”。
2024-04-07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注】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诗中的“昔人”)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楼所看到的云烟重叠环绕城郭的景象,及由此触发的感慨。
B.颔联写登高所见及与同僚饮酒场景,既紧扣标题,又与尾联中的“乘醉”相呼应。
C.“解带西风飘画角”通过“西风”“画角”等意象表达了诗人被贬的忧伤苦闷之情。
D.尾联诗人畅想冬天到来时定要携带“佳客”乘兴踏雪、欣赏群峰冰清玉洁之景。
2.本诗工于写景,下列对全诗的写景角度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远近结合。“霜林”是眼前之景,“野菊”则是远望之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
B.俯瞰与平视结合。“绕郭云烟”为平视,“斜日”、远山则为俯瞰。两种写景视角结合。
C.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实写轩中所见深秋景物;虚写(想象)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
D.动静(视听)结合。“飘画角”为动景(为视觉描写),“绕郭云烟”“山争出”“野菊开”“斜日照青松”为静景(为听觉描写),动静(视听)结合。
2024-04-07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抉择

林语堂

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

阿通已经大学毕业,正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

时局越来越紧张,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

在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

阿通说:“我愿去前线。”

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

“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

木兰看着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

阿通又问:“您不赞成?现在国家需要人人奋斗啊。”

但是木兰却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她突然的感觉,就犹如战争来临时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觉一样。战争已经来到门前,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中国现在向她来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儿子。

她和丈夫商量这件事。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荪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

她问:“你已经决定去打仗了吗?”

阿通回答说:“我若不去,我受教育有什么用?妈,我不了解您的意思。”

“你不能了解……我只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

阿通说:“是,我已经决定。”

木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

荪亚说:“儿子,你现在年轻,你不懂父母的心……”木兰喊道:“我宁愿自己死,不愿看见你死。我受不了。”他父亲又说:“阿通,你听着。你妈和我已经商量过。国家若需要你,你必须要去,可是你要知道,在我和你妈这方面忍受的牺牲比你的牺牲要大。我们并不是阻拦你。你也要为家里想一想。”

阿通说:“国若亡了,家还有什么用?”

阿通两手很紧张地攥住椅子的两臂,他说:“爸爸,妈,我知道您两位老人家难过……可是我不得不去。”

木兰脸上流着眼泪,抬头看了看儿子,她说:“好,去吧!”

中国大批援军进入吴淞地区,在上海附近长江三角洲上将要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战事已发展成为全面的,范围势将越来越广。京沪铁路沿线的城市时常遭敌机空袭,乘火车旅行已经不安全了。杭州已遭轰炸数次。

很多上海杭州的居民四散逃难。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以求安全,上海居民则往内地逃,逃离日渐扩展的战事地区。

就在他们逃离的头一天晚上,接到阿通的一封信:

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祈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

儿阿通

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她内心有种震动,但是在何处从军,在何部队?为何不先告知父母?一丝担忧迫使她越发急于往上海一行,也许阿通正在上海某处作战,亦未可知。

他们到了上海,但是在上海那些日子,并不太平,轰炸机天天在头上飞。空中机关枪的扫射常常打在街上和屋顶上,爆炸之声,昼夜可闻。最坏的是,逃难的男女,孩子,由闸北涌来,在大街上踟蹰犹豫而无所归。

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也开始了解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心情,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

现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但她又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起。

荪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但却显得平静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

不久,他们看到军队的卡车,上面载的是中国兵,高举着手向这些难民欢呼。如洪波巨浪起伏相续的欢呼声,向他们涌近,又由巨大的峭壁将声音传回。他们是开赴前线的部队。

军队的卡车近了,士兵戴着钢盔在车上站得威风凛凛,向老百姓招手。士兵得到民众的欢迎,开始高唱军歌。

这时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了震耳欲聋的欢呼。歌声渐渐在远处变小,站在道旁的群众的欢呼声也渐渐淹没了那远处的歌声。很多人还在欢呼,有些人在流泪。

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

(节选自《京华烟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兰和荪亚开始不同意阿通从军打仗,因为他们首先站在父母角度来考虑孩子的生命安全,这是人之常情。
B.文章两次写到了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逃难之景,表现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暗含作者的深思。
C.文章插入阿通写给父母的一封信,既展现阿通忠勇爱国,不怕牺牲的精神,也表达出希望得到父母支持的意愿。
D.文章写士兵出征的场景时,写到“有些人在流泪”,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抗战前景的绝望,使小说内容更丰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写作上由点到面,写木兰一家在抗日时期的状况到写所有抗战军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B.小说巧妙运用衬托,如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焦灼心情,衬托了阿通当兵后,木兰对儿子思念以及痛苦。
C.文中用细节描写写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的场景,也侧面反映出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狼狈为奸的事实。
D.小说情节构思上欲扬先抑,刻画了木兰这一位英雄母亲真实而动人的情感变化历程,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
3.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标题“抉择”的多重内蕴。
2024-04-07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