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告别秦椒

毕星星

辣椒,我们那里都叫秦椒。秦椒,我也是捕捉着话音写的,到底是不是这两个字,说不准。

我的家高头村,靠着一条小河,是远近闻名的出菜的地方。村里的秦椒呢,有那么点小名气。你到集镇上去,有卖秦椒的,问哪里的,高头的,于是放了心。

辣椒都是一股子辣味,还有好吃的不好吃的?当然有。辣椒有微辣、中辣、强辣。那种强辣,比如湖南的朝天椒,一入口就辣得直跳,咬一口几天舌头打战。北方人接受不了这个。高头村的秦椒,大致在微辣到中辣之间。入口不烧嘴,下肚子不烧心。太辣了,一口遮住了菜蔬的所有味道,什么也感觉不到,只有辣,不好。辣味也是一味,不可以太霸气,炸辣,就过了。高头村的秦椒不靠辣赢人,靠一种醇厚的辣椒香提味。其实在辣椒角儿里,辣椒肉辣椒籽的油香,也是一味。由辣入口,仔细品味那一种醇厚,高头村的辣椒,没有那么性子暴,更像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的对话。

什么样的土地,才能滋养出这样特异的至味?

秦椒喜高温,喜水,三伏天,正是开花结果长身子的时候。集体化时代,农业社的菜地就靠着涑水河,两行洋柿子,三行秦椒,隔着种。河水漫灌过来,干裂的土地吃水,圪嚓嚓乱响,水头子像蛇行吱溜溜铺过地面。集体化时也有自留地。高头村,种秦椒的家户还是多。一家只有几分地,种一片秦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分地以后,高头村的农户又开始种菜,务秦椒。有了点规模,大一点的菜贩子也会在高头村设一个点。大队原来旧址都废了,他们就在老大队的地方,收拾几间旧房子当仓库,安起一台粉碎机,他们还是要制作秦椒面,批到他们的商路去。

八十年代的红火没有能持续多久。十多年后,①高头村的乡亲就面临一场严峻抉择。南方那些爆辣的辣椒一路北伐,攻城略地,很快挤占了每一个犄角旮旯。是啊,它那么辣,以一当十,谁还需要这些微辣中辣的同类呢?一角放下去,一锅子全辣得吸溜吸溜,谁还有心思慢慢品味高头村泰椒留在唇齿间的香呢?

我最后一次看到高头村的秦椒,是在永孩叔的承包地。

前年我回村里,想打听哪家还种秦椒,带一点回城里自家吃。问村里人,都说没人种了,要不到永孩的地里去看看。

永孩叔老两口正在地里。土地承包,分下的地块都很小,一绺一绺的,永孩叔的秦椒地也就四五尺宽,种三行秦椒。

还是那老牌的垆土地,还是那一二尺高的蔓苗。青绿的枝叶,枝干上的脉条渐渐老粗了。秦椒角垂下来,大多已经红透,还有绛红,颜色没有转全,有晚绿的,不多了。黄下来的,已经蔫了,那是虫伤角。他们一律老老实实下垂,一苗秦椒,一束一束的果实,眼看到了收获的季节。

永孩叔说,自家地里,只管摘。我张开一个塑料袋,撮一把收了,撮一把收了。很快看到永孩叔家婶子拿眼睛朝这边瞟。我一把,她一瞟。我咋能这么放手呢,毕竟他们也只有这三行地。村里,拢共也就这三行。

第二年我再回去,永孩叔也不种秦椒了。村里人说,你到前巷去看看,下坪那边还有一家。

到了地头看见一片秦椒地,仿佛看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好想一把扑到他的怀里。定睛再看,那是一片朝天椒。

火红的尖角,是辣椒群里的矮个子。短短的,一把一把丛生,向着晴天,向着阳光撒泼。朝天椒不需要枝叶遮掩,它冲开枝叶,露出赤裸的肉身。和我们的秦椒相比,它大概不喜欢遮蔽,很开放。

朝天椒向天矗立,对我耀武扬威:来吧,你别无选择,走到哪里,都是我。

从南到北,它一路掩杀过来,无所不至,攻无不克。

这个世间的吃食调味,有大路货,比方说北方面食,南方米饭;有通行南北畅通无阻的,到哪里都受用;也有某一种吃法,只在一县一乡,或者某一个狭小的地理区域流行,我们权且叫它小口味吧。老家常说,不信猫儿不吃生姜。芥末蘸糖,就好这一口。在老家,这种饭食很多。比如荣河蒸菜,白菜芹菜叶子拌面蒸了,菜面上摆上红烧的肥肉片子。说他光景不好,菜里摆着肥肉;说他光景好,肉片下面就是野菜。这大约也就是穷家偶尔吃肉留下的习惯做法吧。还有凉粉饸饹。一碗面,碗底一份给络面,上面盖上漏条凉粉,米醋芥末。大概也就是所谓的混搭,日久积习。高头村的秦椒,大约也是这一带的一种小口味。他们喜欢微辣中辣,醇厚酽香,带一股子泥土滋养的本地的辣。这滋味,和他们的舌尖一拍即合。即使走出去,它也是靠着这一点独特。

可惜这些年,口味也开始大一统。商家笃信赢家通吃,口味也出现了某种强势口味,要占领市场,一统天下。一些小口味,越来越遭到碾压埋没。你就说西瓜吧,我小的时候,有淡绿皮的枣花瓜,突出道道的黑崩筋,有白皮白瓤白籽的三白瓜,有小个红籽的小籽瓜。现在呢?都是那种篮球一样圆,黑一道绿一道的花绿皮子,走遍全国,哪里都是它。统一,就是单调。应该保持口味的多样性,哪怕它有些刁,有些怪,有些挑拣。高头秦椒不该绝,应该给那一块地域乡亲留下一点小口味。

我于是在心底暗暗地责骂了一句:去你的吧,辣椒也有殖民主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高头村秦椒的辣味不同于湖南的朝天椒,秦椒的辣味自有一种醇厚,被称为“特异的至味”,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B.八十年代以前,高头村的秦椒远近闻名,这也是作者引以为傲的事情。但进入八十年代后,秦椒就被南方的辣椒取代了。
C.“我”在永孩叔地里摘秦椒,婶子“瞟”的动作生动传神地传达出她的心理:秦椒数量不是很多,不愿让“我”摘得太多。
D.作者通过描写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饭食如荣河蒸菜、凉粉饸饹,强调了“小口味”的重要性,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和突出。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句①中的“严峻”一词,表明村民放弃种植秦椒时,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斗争。
B.语句②连用两个“还是”,表明当时高头村各方面变化很小,秦椒得以保留。
C.语句③写出“我”想见到秦椒的急切心情,与后面的失望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D.语句④采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朝天椒代替秦椒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
3.怎样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
4.班级读书小组要求从“语言的特色”角度,为本文撰写语言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写作要点和依据。
2024-04-1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正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忆昔俱年少

刘克庄

忆昔俱年少。向斯晨、登高怀古,赋诗舒啸。追数樽前插花客,人物并皆佳妙。禁几度、西风残照。元子寄奴曾富贵,到而今、一一消磨了。君不乐,后人笑。

山南山北添华表。叹归来、谢池草合,黄台瓜少。老去爱持齐物论,谁管彭殇寿夭。待细说、教天知道。不羡两苏并二宋,愿弟兄、岁岁同吹帽。杯到手,莫辞釂。

注:①桓温,字元子,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曾三次北伐。②吹帽:用孟嘉吹帽典故,多指重九登高雅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起笔写词人回忆年少之时,登高赋诗、舒啸放歌,情感豪迈,气势不凡。
B.“曾”“消磨了”等词语带有强烈的世事变迁意味,感慨英雄功业消散,情感突转。
C.“添华表”悲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谢池草合,黄台瓜少”则有情随事迁之感。
D.全词结构紧凑,章法严谨;用典精当,语言清新明快;议论抒情相结合,圆融自然。
2.词中“老去爱持齐物论,谁管彭殇寿夭”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都化用了庄子《齐物论》的典故,表达的人生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4-1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题王逸少帖

苏轼

颜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收盲聋。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为君草书续其终,待我他日不匆匆。

【注】①王逸少,王羲之。②颠张醉素,即张旭、怀素。③谢家夫人,谢道韫(王羲之儿媳妇),才华焕发,聪慧多艺,仪度闲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起句嬉笑怒骂,称张旭、怀素为“两秃翁”。尽显戏谑之情。
B.诗人运用反问,认为他们何曾梦见王羲之、钟繇,凸显批评之意。
C.五,六句运用比喻手法,使用“市倡”“妖歌嫚舞”,表明态度。
D.七、八句夸赞谢道韫的风采,翩翩自有林下风,是说王家风度。
2.诗的尾句暗含典故,草圣张芝“下笔必为楷则,匆匆不暇草书”。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4-1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公主(节选)

[英]毛姆

过去了好几天,那八个公主找到九月,在她周围坐下,坐姿符合暹罗公主的仪规。

可怜的九月,她们说,你那只漂亮的鹦鹉死了,我们都很难过,我们都有宠物鸟,只有你没有,真是太糟糕了,所以我们会凑钱给你买一只可爱的绿黄色的鹦鹉。

你们可真会帮忙。九月说。虽然我遭到打击,但我有我的宠物——小夜莺,它会给我唱世上最动人的歌,给我鹦鹉,我都不知道要来干吗。

一月鼻子里发出哼的一声,然后二月哼的一声,然后三月哼的一声;实际上每个公主都依次哼过之后,九月问道:你们的鼻子都怎么了?感冒了吗?

行了,亲爱的,她们说,那个小家伙就依着自己高兴飞进飞出的,你非说那是你的鸟,这不荒唐吗?她们都朝房间里四下张望,把眉毛耸得那么高,额头都给挤没了。

你的鸟现在在哪儿啊?他们问。

他去探望岳父了。九月公主说。

你凭什么相信他一定就会回来呢?你听姐姐们一句劝,不要冒这样的风险。他要是真回来了,把他丢到鸟笼里去。

但我喜欢让他在屋子里随便飞呀。九月公主说,

安全第一。她们一边摇头说一边走出去,这让九月十分忐忑。她想起来,小鸟好像是走了很久了,或许真出事了,天上有鹰,地上有猎人的陷阱,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再者说,他或许会忘记公主,或许会喜欢上别人;那就太糟糕了!九月真希望鸟儿能安全地回来,然后能住到那个金色的笼子里去。

突然九月在耳朵边上听到了鸟鸣,小鸟就落在了她肩头。他飞来的时候好安静,降落也那么轻柔。

九月听见自己的心在胸腔里怦怦跳着,她抬手握住了小鸟,他没有起半点疑心。公主握着他走到鸟笼边,把他丢了进去,锁上了门,小鸟是如此的讶异,他说道:这玩笑我好像没懂。

没有开玩笑,九月说,只是今天晚上妈妈的几只猫会出来活动,我觉得你在里面更安全一些,你懂我意思吗?

完全明白,小鸟说,可这种地方我肯定是不太喜欢的。我忍一下吧,只要你明天一早放我出去。

他晚饭吃完了开始喝歌,但唱到一半他停了下来。他说:今天晚上我没心情唱歌。小鸟把头埋到翅膀底下,没有多久就沉沉地睡熟了,九月也去睡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她被叫醒。他说:放我出去,我想要好好飞一飞。

这样在笼子里待着不是很好吗?九月说,你这个金鸟笼多好看啊,是爸爸王国里最厉害的工匠做的。

放我出去,放我出去。小鸟说。他试着从鸟笼的栏杆间挤出去,那当然是挤不出去的,他敲打着笼子门,当然也不可能打开。这时候八个公主进来了,跟九月说她接受了姐姐们的建议真是非常明智。她们说过不了几天这只鸟就会适应笼子。她们在屋子里的时候小鸟什么都没说,但她们一离开他立马嘶吼起来:放我出去,放我出去。

九月说:我把你放在笼子里,只是因为喜欢你,我知道在哪里才是对你最好的。给我唱首小曲吧,我就给你一小块红糖。

但小鸟就站在笼子一角,看着远处的蓝天,没有发出一个音符。我现在怎么唱呢?小鸟回答,我需要看到树,看到湖,看到稻田里青苗在长高。

她拎起鸟笼,出皇宫一路走到那片柳树环绕的湖水和稻田边上,看它一直延伸到视线不可及的地方。

我每天都会带你出来,她说,我爱你,我只想让你开心。

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小鸟说,这些稻田,这面潮水,湖边的柳树,从笼子的栏杆之间看出去是不一样的。

于是公主又把他带回来,但小鸟什么都不吃。公主焦急地问几个姐姐怎么看目前的状况。你自己的心志一定要坚定。她们说,要是他那么固执,还把自己饿死了,那就是活该。九月一时没听出来这样做对她自己有多少好处,但她们岁数都比她大,而且是八对一,所以她没有说话。

第二天醒来,她惊呼了一声,因为小鸟侧身躺在笼子底,双眼紧闭,看上去就像死了一样。公主打开鸟笼,把小鸟捧出来。她哭起来,眼泪落在小鸟身上;小鸟睁开眼睛,感觉到周围已经没了鸟笼的栏杆。

我只有自由的时候才能唱歌,要是我不能唱歌,我活不下去。他说。公主大哭了一声,说道:之前把你关在金鸟笼里,是因为我爱你。但我从来没想过这样你会死。去吧,飞到湖边的树木之间,飞过绿色的稻田。我不会阻拦你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快乐生活。她推开窗户,温柔地把小鸟放在窗台上。小鸟抖动了一下身子。

我会回来的,因为我爱你,小公主。鸟儿说。

说完,他展开翅膀,飞上蓝天,而小公主顿时泪流满面。她的姐姐都嘲笑她,说小鸟肯定不会再回来。但他还是回来了。他还是把她的手掌当餐盘,给她唱动听的歌。九月的窗从早到晚都开着,这样小鸟不管什么时候想回来,都可以直接进她的房间。开窗对她有好处,九月公主变得如此美丽……

(选自《毛姆短篇小说全集》,陈以侃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九月公主原有的漂亮的鹦鹉死了,虽然她现在拥有小夜莺,八个公主仍觉得她十分可怜,打算凑钱给她买鹦鹉,但遭到了其误解。
B.九月公主以“我把你放在笼子里,只是因为喜欢你”等理由为自己关押小夜莺的行为进行辩解,这种以爱为名的行为发人深省。
C.九月公主与小夜莺之间的情感本来十分深厚,但后来九月公主将小夜莺关起来,这导致了二者的情感逐渐生疏了,以致于不可收拾。
D.结尾“开窗对她有好处,九月公主变得如此美丽”意蕴深厚,说明了九月公主的容颜变得更美,体现了小夜莺带给她的情感慰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施的一项是(     
A.文中“把眉毛耸得那么高,额头都给挤没了”的神态描写强调了八个公主对小夜莺的歌声比自己鹦鹉更好的极端不满。
B.小夜莺去探望岳父不知能否回来,文中对九月公主复杂的内心活动进行了细致刻画,突出了九月公主担忧的心理状态。
C.“放我出去,放我出去”,运用反复手法,表现出小夜莺在被关起来之后的强烈不满情绪,也体现了它对自由的渴望。
D.小说情节主要由九月公主分别与姐姐们、小夜莺的对话来构成,这有利于读者跟随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沉浸式体验。
3.文章为什么要写“八个公主”?请简要分析。
4.某班级举行毛姆文学阅读分享会。有同学提到,本篇童话是一个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的作品,也有同学认为不限于给孩子们读。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2024-04-1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厦门泛海登鼓浪屿有感

陈去病

西风落日晚天晴,列岛遥看战一枰。

番舶正连鹅鹳阵,怒涛如振鼓鼙声。

凭高独揽沧溟远,斫地谁为楚汉争?

海水自深山自壮,不堪重忆郑延平

【注】①陈去病(1874—1933),字佩忍,中国近代著名诗人。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先后参加“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本诗作于二十世纪初。②鹅鹳阵,古代战阵名。③郑延平,郑成功曾被封为延平郡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西风落日、海岛遥列的景象,营造出开阔苍凉的抒情氛围。
B.颔联描写外国船只排列成鹅鹤阵型,表达出了诗人对敌人的蔑视。
C.尾联写山海永在而英雄难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沉的追思与悲慨。
D.全诗融沉郁顿挫与喷薄汹涌于一体,写出了特定时代中的文人情怀。
2.有人认为颈联“独览”比“独揽”更佳,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24-04-1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昨夜西风凋碧树

徐春林

对我们这些从事写作的人来说,神灵是从希望的光开始的。民间有敬天地神灵的习惯,老百姓统统把家里好吃的东西搬出来。朝着天地祭拜,便能感受到逍遥和幸福。

昨夜西风凋碧树时,我在鲁院【注】记述日子。不经意地拿起袖旁的小说来读,至于谁的小说,我从来不看作者的名字。我计划着用一个春天和夏天的时间,把这些文字全部读完。我给自己做了个简单的计划,同时也对自己的写作做了个设想。

“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我寻思着,是不是因为神灵可以改造神秘的恶鬼。一滴水是神灵,也是一把钥匙。很多人漫不经心地聊着神灵的时候,脸上会淨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这里面分信徒和道士。也有普通的人。我在读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作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我会对他笔下的自然文学有所善待,从而领会自然的一滴水北有三尺神灵。水声潺潺的时候,水边的榛林沐浴着阳光,吐出金黄色的花穗。我以为那不停鸣叫的声音,便是神灵的低吟。它告诉我们,神灵是从日出中来的。

我一直思量着,一篇好的小说如何书写。神灵会是小说的灵魂吗?我对小说的探测,就像是猎人狩猎,一场恰到好处的猎食。不彻底计算清楚,所有的臆想就会和生活黏合在一起,很难准确地辨析出来。好的小说是随物赋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的。到了晚上,神灵会到处飞,进入一滴水中,随音赋形,多变而又永恒。水能融化自然景象,也能私化人的情感,能够勾起人的精神和书写的温度,而且还有一些科学趣味。我想,这便是小说的秘密了。神灵仿佛不是太阳,也不是月亮。它是小说中小人物的日子,是一个好日子里的谜,也是假设的成分,还是神意恍惚的眼睛。

我对神的理解,一直是混乱的。像条野生的河流,有它自己的流向。我平生还没有追寻过神灵,尤其是神灵的奔跑让我很新奇。遗憾的是无论我怎么寻找,都没有发现神灵的印记。我以为在通往神灵的路上,有一道铁栏挡着我的去路。我因此而做过搏斗,但没有获得过胜利。我想,这也是我未来需要克服的困难。

鲁三六同学刘萌萌与我聊一些话题,其中难以避免地谈到神灵。她喜欢倾听,在沉默无言中交流;更为我所理解。她的散文平平淡淡,却总能把人推进去。构思十分美好,语言变幻无常。在她理想化的一些证据面前,与周边的人和事彼此相知。她问我,这世间真的有神灵吗?“刚刚有神灵来过。”因此她的内心被我动摇了。

我觉得神灵是无解的,是自己眼冒金星。

在鲁三六高研班,有几位奇思妙想的小说家。他们一度用焦虑的神情扮演着自己,又会用败落的景象把自己掩盖起来。我推测,在他们的小说里有一个神灵的口袋。

我时常以为小说里的人是从很深、很漫长的黑夜中成长起来的。他的骨骼是从宇宙深处弥漫而来的,他在神灵的指引下轮回着一个黑色的夜,又会从黑夜的深处走向神灵。神灵是很难猜测的雷雨,也是渐渐静息的夜晚。乑里有诸多分子、原子、中子、粒子、量子,有很多的分解、融合、叠加、拆离,这些光怪陆离的东西,有机地补充和嵌入,建立起复杂精微的空间感知方式,从而形成视觉和听觉的自然。

我读过宋尾的《完美的七天》,他的小说里就有这些本领,而且是我所喜欢的、按照自然世界的模样,给人以滴水穿石的魔力。贝西西的《向老虎诉苦的人》,不是彻骨奇寒,就是细雨霏霏。杨芳、郑在欢、小托夫、王刊、翟之悦等,都是与神灵面面相觑的人,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算盘。

尤其是在读宋尾、贝西西、杨芳的小说时,我能感觉到满脸胡子的神灵。从个人的身体感知系统出发,从经验到抽象,从细节到总体,感知时间与空间,感知命运与未来,感知知识与经验,也是感知人所根植的文化和地域的深度。

在中国文学史上,神灵和文学就像湖里的鱼和水。也许大地上一切的神秘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消失,但神灵不会,即便街道没了车来车往,林荫树下没有了鸟雀飞翔,仍然还会有得意扬扬的神灵。它是自然界万物的一种,在三尺地面之上,也在之下。

黑夜里,当你在文学的林中行走时,你会发现每一滴水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它像艺术,巧妙地摆脱着困境。又像是长在背脊上的一棵树,伸伸脖子会向四面八方畅游冥神。

昨夜西风稍微安静些的时候,我看见神灵和水一样从天上缓慢地滴下来。

(有删改)

【注】鲁院,即鲁迅文学院,前身是1950年创办的中央文学研究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民间有敬天地神灵的习惯”引入话题,为后文要写的内容营造了幽暗恐怖的氛围。
B.文章写榛林“吐出金黄色的花穗”,提供了鲜明的色彩和形象感,使读者感受更为沉浸与贴切。
C.文章引用了多位小说家和他们的作品,如宋尾的《完美的七天》,展现出作者对文学的深厚感悟。
D.文章善于使用多种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多处连用相似结构的词语,使得文章更加具有节奏感。
2.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神灵与文学之间的联系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水”这一意象在文中出现多次,请结合文本分析“水”的多重用意。
2024-04-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癸丑中秋

叶梦得

河汉下平野,香雾卷西风。倚空千嶂横起,银阙正当中。常恨年年此夜,醉倒歌呼谁和,何事偶君同。莫恨岁华晚,容易感梧桐。

揽清影,君试与,问天公。遥知玉斧初斫,重到广寒宫。付与孤光千里,不遣微云点缀,为我洗长空。老去狂犹在,应未笑衰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描写中秋之夜的景况,气势恢宏,“香雾”也暗指丹桂飘香的时节。
B.面对壮阔之景,词人不愿遗憾自己已经老去,他还有一颗“感梧桐”的心。
C.词中的两个“君”,意思基本相同,仿佛与读者对话,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D.词人揽住清澈的月光留下的倒影,想问天公,借此引发对奔赴月亮的想象。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的“狂”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4-04-1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下学期期初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用韵答友人论诗

林希逸

艺业难精最是诗,千差万别信难知。

还须倒岳倾湫手,却有惊天动地时。

鸟迹论书方古雅,龙媒入画始权奇

夷然便欲趣平淡,此法谁传我亦疑。

【注】①倒岳倾湫:出自宋代诗人释了悟的《偈颂五首》。②却有:再有。③鸟迹:指鸟篆。④龙媒:指骏马,喻指才俊。出自汉代刘彻《天马二首·其二》:“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⑤权奇:奇谲非凡。多形容良马善行,也形容人智谋出众。⑥夷然:平静镇定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指出诗歌研究是“最难精”的,点明了论诗的主题。
B.首联对句指出了诗歌研究“最难精”的原因是“千差万别”。
C.颔联指出“倒岳倾湫”者能创作出“惊天动地”的诗歌。
D.颈联以书法和绘画为喻,形象地指出了诗歌创作的两种美学境界。
2.尾联对句“此法谁传我亦疑”中“此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024-04-1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山探泉

李存葆

置身于元人笔下这地接绀圆珠斗近,泉通玉窦白云深的广胜寺下,我们足可领略因为泉的氤氲而呈现的美的意蕴了。展望霍泉四周,满目都是浓郁的春色、盎然的春意。水渠旁,垂柳金发拂动,梧桐翠臂伸展;田埂上,春桃乍卸粉红妆,青槐又弄素缟姿……

地处黄河岸边的济南之七十二名泉,已连续十载在春季停喷;而这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霍泉却亘古常涌,令我百思难解。为解开谜团,回到临汾,我查阅了有关霍泉的典籍。郦道元《水经注》中载:霍泉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经赵城西南流注于汾。清道光七年《赵城县志》中云:霍泉源出沁源县诸山,流经岳阳县南渗水滩,伏流八十里,至县东南霍山下复出。为印证清人之说,四十年前,山西大学的学者曾将酚、酞两种化学物质投放渗水滩后,再于霍泉口取样,确证了那伏流八十里的记载并非妄说。这些考证,虽言之凿凿,但对霍泉亘古常涌的缘由,却只字未提。

临汾的友人告诉我,这霍泉东北百里之遥处,有一方圆近二百里的太岳原始森林。霍泉的源头即在霍山主峰老爷顶下。那里有比广胜寺更古老更茂密的苍松翠柏。一因交通绝塞,又因山西多煤,才使得那片原始森林躲过了大炼钢铁的浩劫。近二十年来,省有关部门又在进山的关隘处,派人严把死守,才使得那固体绿色水库,至今尚安然无恙。

如将霍泉喻作一只硕大无朋的杯盏,那么这杯盏里琼浆玉液的酿造过程,应极为繁琐而复杂。当雨袭来雪飘来时,那森林中每株大树和每棵小草,在自身吮足上苍降下的甘霖后,会将多余的部分,先通过根须的传递、洇浸、渗透,又经沙石的过滤、泥土的融合,才使那点点滴滴化为涓涓潺潺;再经过地母那纵横交织的毛细血管、支细血管、小动脉、大动脉,才汇成了一条浩浩汤汤的流经沃野之下的暗河,也许突遇广胜寺周围大山的挤压,这神泉终可释放出永不枯竭的活力……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霍泉是造物主向我们展示的生态奇观。人类尽管已有着八十万年的生命史,但面对宇宙的大智慧,至今仍不过是一群平庸的小儿。当人造探测器傲慢地登上火星去探索水和生命时,我们却早已弄脏了自己居住的星球。

在罗布泊大荒漠里,有一座被流沙掩埋了十几个世纪的历史名城楼兰。自1901年春,瑞典人斯文·赫定首次发现这古城遗址后,神秘的楼兰就成为全世界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有关史料告诉我们,当年楼兰四周,曾古树遍野,兽腾鱼跃,水肥土沃。人们错误地认为,那些动植物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于是便舞动刀斧箭弩,杀伐无度。当绿阴渐次稀疏时,沙龙便张开血盆巨口吸干了河流,楼兰终被埋葬在浩瀚死寂的沙海里成为生命禁区。祁连山下的居延海,三十年前还是一烟波万顷、清丽如画的内陆湖,是各种水鸟及鱼虾栖息的天堂。随着祁连山上流下的雪水被上游无序地围追堵截,也随着周围植被受到空前地狂挖乱垦,终使今日的居延海完全干涸,并成为风沙施暴北京的罪恶渊薮。

我们的祖先总是逐水草而居,人类文明辄是与字联姻。历史记载,在三西当今那严重缺水的千村万落,古时也曾是青山如妆、万木竞秀、草茂水美之乡。先人在经历了类似楼兰、居延海般的狂伐滥垦后,才使他们的后人陷入一个杀树刨草——水失泉涸——泉涸河干一—缺水贫穷——越穷越伐越刨的坐拥愁城而难以跳出的怪圈里。上苍赐给人类生存需求时,也常常是最大的讨债主。你从它那里过分索取的暂时欢悦,常会变为终生的不幸,甚至还要你父债子还,祖债孙还乃至世世代代都偿还不清。

在邈远的天宇中,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不过是上苍黑色夜礼服上的一颗小小的蓝色纽扣。这蓝扣所以分外明亮,是因了水与生命的存在而散发出的独有光波。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分人的欲望不断膨胀的历史。这种膨胀须臾离不开水的润泽、注入和发酵。秩序是造物主的第一法则,水也是按自然法则确定的方式存在和活动的。一旦这法则遭到破坏,处于紊乱状态中的水,便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反常、变异、惊骇、灾难乃至毁灭。

近日,我给广胜寺的友人打电话,询问霍泉现状。他言道,泉虽喷涌如昨,但近两年有些单位及个人,在距霍泉两公里外的东北方,偷挖陶土,偷钻小煤井,偷劈山烧石灰……他忧心忡忡的是,霍泉的龙涎之脉一日被切断,那涌流着琼浆玉液海池,将会变成盛满黄沙的一方干塘。

是呀,我们正处在所有美都最容易被击碎的年代。霍泉,这黄土高原上极为难得的杯盏一旦破碎,因了它的存在才有的自然景观美、自然动态美和天籁之美,也将不复存在……

我真不知道霍泉还能涌流到何时。

2004426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霍泉四周浓郁的春色和盎然春意,表明泉水的氤氲使得古老的广胜寺也呈现出美的意蕴。
B.霍泉的源头在霍山主峰老爷顶下,特定的地理条件及相关部门的保护让霍泉在一定时期安然无恙。
C.“三西”一带的村落越伐越刨越穷、越穷越伐越刨的历史怪圈,说明过度索取会变成世代的不幸。
D.“我”询问霍泉现状,得知有单位及个人正破坏周遭环境,体现出对霍泉终将干涸的痛惜和担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宇宙大智慧面前仍显渺小和平庸,文中引用老子的语句,意在说明人类不能停止探索宇宙的脚步。
B.文中以楼兰城被掩埋、居延海最终干涸的惨痛教训为例,证明人类应懂得适可而止,狂伐滥垦、破坏生态只能是自掘坟墓。
C.“反常、变异、惊骇、灾难乃至毁灭”,这里一系列词语有递进关系,深刻表明不珍惜水资源、破坏自然法则的严重后果。
D.将霍泉比作硕大无朋的杯盏,生动表现出泉水形成过程的繁琐和复杂,同时表现霍泉这一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观极其脆弱。
3.文章写作者查阅有关霍泉的典籍,请简析其作用。
4.“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李存葆创作了大量的生态散文,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4-04-1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割 玉 米

张淑清

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棵湿漉漉的,像落了一场雨。

刀,昨天找三叔磨的,试过,锋利无比。虽不能削铁如泥,也是干脆利索。

丈夫大刘不在家,每年秋收回不来。五亩地,为方便管理,我统统种玉米。卖一些,剩下的春天去集市口买头猪羔子,选几只小鸡仔。粮食养猪养鸡鸭鹅,牲畜拉的粪施肥种粮食,周而复始。

屯子有一百多户人家,前几年,有男人去省城工地打工;赚了钱回来,西服穿上,领带系上,手机也换成智能手机。老婆出门,脖颈上那串金项链,刺人眼。烟也换了十块钱一盒的。往哪儿一走,身边聚拢很多人,问长问短,问东问西。大刘就是那次被晃晕的。思来想去,大刘跟他们走了。

庄稼由我一人收割,雇的是绰号瞎贵的马车。瞎贵不瞎,先天性近视,小名贵子,大家就叫他瞎贵。割玉米前,必须和瞎贵约好马车。

割玉米,一把镰刀不行,备一把。我不会磨刀,一磨就钝。磨刀只得找一墙之隔的三叔,他和公公同姓不同宗。两家之前在地界上闹过矛盾,针鼻大点儿的事儿。我们不计较,三叔三婶倒不好意思了。平时,炖个鸡,烤个鸭,包点儿饺子,码着墙头送一盘子,我和婆婆回敬点儿瓜枣梨葡萄什么的。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就将彼此的心焐热了。

三叔来的时候,蹲在门槛上的狸花猫,喵了两声。三叔站在后门口,叫我舀一瓢水,然后直奔院里矮墙上泊着的磨刀石。三叔磨刀细致,慢悠悠的,不惊扰面前果树上停着的喜鹊。磨一会儿刀,用手试试刀刃,再磨一会儿。磨刀石和刀刃发出嚓嚓嚓的声音,天籁和谐,与蓝天白云相互陪衬。刀磨好,举起,让风过一遍。光影弥漫,令人眩晕。

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像洗了个天然澡儿。清晨,棵上住着蜘蛛,网织得很大。蜘蛛,不仅仅是黑色、白色,花花绿绿色、大大小小的都有。我曾被一场蛇和蜘蛛的大战惊惧到。蛇不知怎么爬进蜘蛛织好的网里,那会子拇指甲大的蜘蛛正在网上睡大觉。蛇在网里挣扎了几下,却缠得越来越紧。蜘蛛爬过来,和两尺长的蛇厮杀在一起。蛇张着嘴想将蜘蛛吞下去,蜘蛛敏捷地绕到蛇背后,一边吐丝一边缠住。蛇努力摆脱却被越缠越紧,最后窒息而死。我赶紧喊紧挨着我家玉米地的三叔,把死蛇埋了。

割玉米要穿长袖衣裳,高腰鞋,否则玉米叶子会划伤皮肤。即便全副武装,下了田,玉米棵的露水也能瞬间湿了衣服鞋子。十月的早晨,清冷,萧瑟,野菊花冻得鼻涕嘴歪,小草耷拉着脑壳。人也受不了,镰刀上下左右翻飞,拉拽,一会儿一身汗。汗水和露水纵横交错,冷一阵儿,热一阵儿。垄很长,一眼望不到头。埋头割,割得玉米棵梨花带雨,纷纷倒下。玉米棵像屯里的一棵大树,一个人,一匹老马,一头牛,一只羊。玉米棵倒地的声音,震动大地,玉米香一浪一浪扑来。我的身上,我的皱纹里,我的每一次呼吸,均是玉米的清香。

割累了,坐下来,和一朵花说说话,同一只蜘蛛对视良久。这时的喜鹊是不怕人的,还有麻雀,它们成群结队飞来,吃落在地上的玉米粒。以前,人们的肚子是饿的,总是不舍得一粒粮食,落在地里的玉米、大豆都是要带回去的。眼下,日子愈来愈好,遗落在大田内的玉米、稻穗,就不捡了,留给鸟儿和田鼠吃。

风大了,有五级吧。站着的玉米棵哗哗哗响。太阳一毒辣,玉米棵就变焦脆,一碰叶就碎。不割吧,唯恐明天下雨。割吧,腰酸背痛。再看一眼天气预报,说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有小到中雨!不能停!我换了另一把月牙刀,线手套早磨出大窟窿,勉强戴着。速度明显慢了,割不动。割三五步,喘口气。割了十几米,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我揉了揉眼睛,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谁?我喊了一嗓子。风紧,听不到。我握着镰刀,迎上去。

竟是三叔!三叔说:中午,你三婶看天气预报说夜里有雨,催我帮你割完,装车拉回家。一个女人家家的,不容易。三叔没再说话,抡圆膀子,大踏步割了下去。

有人助力,我也来了精神,一鼓作气,将五亩玉米棵全部放倒。三婶也来了,三个人剥到日暮西山,总算剥完。

三婶说等瞎贵的马车要到半夜,不如你三叔开三轮车拉回来得了,三轮车还快。

三轮车往大田里开,不踏实,跌跌撞撞的,好在三叔是老司机,我和三婶装车,他负责开车,前前后后,拉了五车。

婆婆煲了十个鸡蛋洛水,三叔四个,三婶四个,我两个。真是饿了,三叔没拒绝,接过大海碗,风卷残云造了,三婶细嚼慢咽。三叔吃完,抹抹嘴,走了。三婶走时,摘了伙墙上的南瓜,回去包菜饼子吃。我胳膊和腿上红彤彤一片,婆婆找来豆油,让我抹点儿,缓解疼痛。周身每处关节都难受,我倒在炕上睡了。

割玉米,夜露不轻,风雨前玉米拉回家。电话中,我和大刘约定,年老落叶归根,回老宅度过余生,土地收回来,农具擦拭干净,重新做回农民。等我们老了,也要睡在公婆那里,守着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守着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守着那两棵参天白杨,生生世世,不离不弃。

(节选自《胶东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收时,丈夫大刘不能帮忙是因为他去打工了,地里的活儿需要“我”来张罗。
B.文中先说割玉米前要约好瞎贵的马车,然而拉玉米时却又没有约瞎贵,令人费解。
C.“我”家与三叔家的矛盾最终在我们的不计较和彼此的互敬互爱中烟消云散了。
D.在割玉米时见到的蛇蛛大战令“我”震惊恐惧,最后还是三叔帮忙处理了死蛇。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实写前几年屯子里外出打工的其他男人赚钱回来后的变化,交待丈夫大刘外出打工的原因。
B.三叔磨刀的情节,既与文章第二段呼应,又体现了其磨刀技术高超,“光影弥漫,令人眩晕”这一描写细致入微。
C.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野菊花冻得鼻涕嘴歪”“小草耷拉着脑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十月早晨的清冷萧瑟。
D.文中写玉米棵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玉米棵倒地的声音与玉米香时则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
3.本文是如何描写风大时“我”在玉米地里的场景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中多次写道“割玉米,夜露不轻”,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