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7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医杜瘸子

陈德鸿

民国十六年冬天,杜瘸子从关里来到宜城,在城边的民治巷开了个接骨的小医馆。由于城里有位远近闻名的接骨先生何大拿,幌子挂出去好几个月了,也没几个患者上门,只能勉强维持。开春时,宜城县长到民治巷检查卫生和防火,刚进巷口不知怎么滑倒了,蜷在地上不敢动,疼得直咧嘴:“我这左腿怕是断了呀!”

几个随从愣了愣,急忙找来一辆推车,想把县长推回城里找何大拿。刚要把县长往车上抬,被杜瘸子拦住了:“住手,动不得!”说话间,他已经到了县长近前,蹲在地上,把手摸向了县长的左腿。

县长疼得一哆嗦,有些惊恐地问:“你,你是谁,想干什么?”杜瘸子白了县长一眼,怒喝道:“闭嘴!”县长一下子蒙了,任由杜瘸子在他腿上动作。几分钟后,杜瘸子站起身,说了声:“好了。”县长也醒过神来,喊:“把他抓起来!”

一个随从出手极快,立刻他把杜瘸子摁到地上。杜瘸子喘着粗气吃力地说:“县长大人,你找人扶着,站一下试试,看腿还疼不疼了?”

县长犹豫了一会儿,叫过一个随从,扶着他慢慢站了起来,又轻轻走了几步,惊叫道“真是神了!快把那个瘸子放开,我要重重谢他。”

杜瘸子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说:“大人的左腿断处虽已接好,但暂时还不宜走动,若是敷上我配制的膏药,十天便可行动自如。”

半个月后,县长派人给杜瘸子送了五十块大洋和一块刻有“圣手神医”的金匾。

杜瘸子声名大振,找他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杜瘸子忙不过来,又找了个机灵的小伙子春来帮忙。这自然抢了何大拿的生意和风头,何大拿敢怒不敢言。待原来的县长一调走,便雇些流氓到杜瘸子的医馆闹腾了几回,杜瘸子也是见好就收,便不再接骨,只专心和春来配制、售卖膏药了。

几年后,日军占领了宜城,不少人开始携家带口逃往关内。何大拿也想走,却又舍不下多年攒下的庞大家业,犹豫再三,还是留了下来。

春来的爹妈和姐姐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了,春来急红了眼,拎着铡刀想去报仇。杜瘸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喊道:“站住!”春来愣了愣,蹲在地上哭了起来。杜瘸子说:“你这样是白白去送死啊!”

春来抹了把眼泪问:“那咋整?反正不能让我爹娘白死。”

杜瘸子说:“现在兴起了义勇军,是打日本人的队伍,你把咱家的膏药和这些年的积蓄拿去投他们吧。”

春来想了一会儿,说:“师傅,听说你的腿就是被日本人打瘸的,咱俩一块去吧。”

杜瘸子叹了口气说:“我岁数大了,哪哪都不灵,不中用了,去了只能添乱。”

“实在不行,你回关里避避吧。”春来说,“日本人简直太没有人性了。”

“我都这把老骨头了,哪儿也不去了。”杜瘸子的眼里涌动着泪光,“我倒是想看看现在的日本人和庚子年的东洋人有什么不同。”

“师父,你医术那么高,就跟我走吧。”春来仍在劝杜瘸子。

杜瘸子摆了摆手说:“没有我,你也能独当一面了。还有,那方子一定要记在心里啊!”

春来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一个头说:“师傅,我记在心里了,死也不会让日本人得到。”

看着春来的身影渐渐从巷口消失,杜瘸子眼里的热泪才涌了出来。

日本人很快便进了宜城。何大拿领着日军医官山田少佐进了杜瘸子的医馆。何大拿说:“有不少皇军的胳膊腿断了,我和皇军的医生都给接好了。皇军听说你的膏药很神奇,想试试。”

“膏药都用完了,一贴也没制。”杜瘸子说。

“没有了可以做啊,你想要啥原料皇军都能整来!”何大拿看了看山田说,“皇军不会让你白做的,奖赏大大地。”

“奖赏?”杜瘸子的眼睛亮了起来,“能给多少?”

山田说:“只要你做的药有效,两千,不,给三千大洋,但是,你得让何先生参与一起做。”

“这……”杜瘸子为难地摇摇头。

何大拿说:“不就是个配方嘛,还有啥保密的?这以后就是皇军的天下了,只要顺着他们,就能有好果子吃。”

杜瘸子犹豫了一会儿,咬着牙说:“好,三千大洋我做。”

杜瘸子和何大拿很快熬制出了第一批膏药。日本人先在几个中国战俘身上试用,效果果然与何大拿所说的一致。山田笑着问何大拿:“那个怎么做药,你地明白了?”

“明白了,全明白了,我根据他买的中药研究了这么多年,原来就差一步啊!”何大拿有些懊恼地跺了一下脚,问:“那三千大洋还给不给?”

“给什么!”山田瞪了何大拿一眼,用手在脖子上比画了一个抹头的动作。

几天之后,日军伤兵开始大批量使用杜瘸子的膏药,只是伤处好了一个月后,敷过骨药的地方会越来越痒,突然间便会断掉,任谁也接不上。军医切开查看,里面的骨头已经变得酥烂了。

早晨,春来在军营中醒来,雾绕山头,鸟鸣幽谷,红日初升,照亮了整个世界。

(有增改)

相关链接:

接骨:中医用手法(必要时可配以药物和器械)为断骨病人续上断骨,使能愈合正常。

接骨手法:骨伤科治法之一,指医者用手之动作,使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复原之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骨骼结构,纠正姿势,达到治疗和缓解骨骼、关节以及相关症状的效果。这种手法强调通过调整身体结构来促进气血流通、经络畅通,从而达到调整阴阳平衡、促进自然康复的目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何大拿在宜城干接骨这行时间长、势力大,他暗中搞破坏,导致杜瘸子的小医馆幌子挂出去好几个月了,也没几个患者上门。
B.宜城县长在检查卫生和防火时摔伤,可见其公而忘私;被杜瘸子治好后,派人给杜瘸子送大洋和金匾,可见其知恩图报。
C.春来是杜瘸子找来帮忙的,他在家人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之后,想要报仇。后来他决定去投奔义勇军,打日本人。
D.日军医官山田少佐让何大拿与杜瘸子一起做膏药,何大拿因此学会了这么多年一直没弄明白的杜瘸子制作膏药的最关键一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杜瘸子作为接骨名医,自己却是一个瘸子,二者形成鲜明反差,能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艺术效果。
B.县长的随从是次要人物,但写得很生动。对待县长,是急忙找来推车,大献殷勤;对待杜瘸子,是立刻便把他摁到地上。
C.“何大拿雇流氓到杜瘸子的医馆闹腾了几回”的情节,作者如果叙述得再详细些,会使情节更丰富、人物更鲜活、主线更清晰。
D.何大拿舍不下庞大家业,犹豫再三,还是留了下来。这个情节写出了何大拿的贪婪,而贪婪恰是他后来当汉奸的原因之一。
3.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杜瘸子其实没给日本人做真膏药,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4.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语言起很大的作用。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之二)

陆游

月地云阶暗断肠,知心谁解赏孤芳。

相逢只怪影亦好,归去始惊身染香。

渡口耐寒窥净绿,桥边凝愁立昏黄。

与卿俱是江南客,剩欲尊前说故乡。

怀古堂前小梅渐开四首(其一)

杨万里

梅边春意未全回,淡日微风暗里催。

近水数株殊小在,一梢双朵忽齐开。

生愁落去轻轻折,不怕清寒得得来。

肠断故园千树雪,大江西处乱云堆。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领联以“只怪”写出梅的形态之美,又以“始惊”突出了梅香之幽,
B.陆诗颈联写诗人伫立于桥边,眼见梅花凋落,空余绿枝,愁情油然而生。
C.杨诗先写梅未开时的期盼,再写齐开的惊喜,最后抒发乡愁,脉络清晰。
D.两首诗都表现了梅花凌寒开放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欣赏和怜惜。
2.两首诗的尾联都借梅花抒发了思乡之情,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来

王祥夫

今年的杏花开过后,忽然又下了一场雪,雪下得很大,但化得也很快,才半天,地上的雪就全没了,村里村外,到处是一片泥泞,又起了雾,远远近近一片模糊。吴婆婆家的人是该回来的都从外边匆匆忙忙赶回来了,谁让地那么滑,吴婆婆滑了一跤就去了。吴婆婆的小儿子,也终于带着他在外边娶的媳妇赶回来了,都已经三年了,婆婆的小儿子三小总说是等过年的时候一定回来把媳妇带给婆婆看,但他总是忙。现在三小带着媳妇和已经三岁了的孩子从外边赶回来了。三小是连走带跑,几步就抢进了院子。屋里忙事的人猛地听到有人从外边闯了进来喊了一声“妈——”,接着就是“呜——”的一声,是三小?屋里的人马上都白花花地跑了出来,可不就是三小。还有三小的媳妇,瘦瘦的,而且黑,抱着儿子,跟在三小后边,三个人齐齐跪下,院里又马上腾起一片哭声。这时婆婆的大儿子出现了,把小弟从地上拉起来。这么一拉,三小就又大哭了起来,顿着脚。大哥又拉三小,要三小进屋,却忍不住“呀”了一声,三小回转身来,用另一只手紧紧攀住了他哥。大哥脸色一下子就变了:“啊呀,三小?”

堂屋里的晚饭已经摆上了,①大灯泡白刺刺地悬在头上。先是三小站起来,把放在自己面前的那碗炖肉用一只手端起来放在大哥的跟前,紧接着是大哥亦站起来,把那碗肉又端起来往弟弟三小这边放过去。然后一家人才开始动筷子吃饭,哑子二哥只盯着三小看,忽然“呀呀呀”地叫起来,被大哥用手势打住。但哑子二哥还是用手指着自己的胳膊“呀呀呀”地喊,大哥又把他喊住,用手势告诉他别喊,“吃饭!”大哥说完这话就不知再说什么,筷子在盘里夹了一下,却什么也没夹,收回来。

“去,看看香完了没有?"大哥对大嫂说。

三小已经站起身,一迈腿,跨过凳子,抢先出去。

大哥忽然放低了声音,趁三小出去,他想问问三小胳膊的事。

三小的媳妇忽然低了头,三小媳妇说那个厂是做胶鞋的,刚刚开起,三小出事后给了八千块钱。三小媳妇又停停,说:“三小他咋能回来?咋也不能回来。”三小媳妇的声音很低,停片刻,又说:“那老板人其实挺好的,他也没办法,他也没钱。”三小现在还在那厂里,给人家看门,还养了一只羊,是奶羊,给孩子挤奶吃。又说,还在房后开了一小片地,种菜,给自己吃。不知谁轻轻“唉"了一声,②白刺刺的灯下,一张张脸都很白很紧,大哥把自己筷子伸过去,有些抖,他夹菜,夹准了,筷子没收回来,却送到三小媳妇的碗里。大嫂也跟着夹菜了,夹一块肉,也没收回来,也送在三小媳妇的碗里,又夹一筷子,想想,放在三小的碗里,然后放下筷子出去了:“三小,三小,进来吃饭。”大嫂的声音从外边传了进来,声音只是颤,只隔片刻,大嫂的声音忽然变成了哭声——她进这屋的时候,三小才三岁。有时候下地,她后边背着三小,前边抱着自己的儿子。

按这地方的规矩,妯娌齐了,要看看箱里留下没留下值钱东西,当着全家,把东西都收拾过,谁也没有闲话。大嫂领着二嫂和三小的媳妇把吴婆婆的屋子收拾了一遍,把箱子开了。箱子里塞得满满的,小孩子的衣服,大哥穿过二哥再穿、三小又穿的旧衣服。再有,旧鞋子,他们父亲的旧鞋子,家做的,穿旧的,而又洗干净的。再一个盒子,里边都是线,红线绿线黑线蓝线,一轴一轴,一团一团,还有针,插在线团上。再翻,居然还有鞋样子,有大哥的,也有二哥的,还有三小的。大嫂眼红了,想哭一声,却突然叫了起来,一个包,被翻了出来,用吴婆婆的旧头巾包着,这个头巾包被打开了,妯妞三个同时都“呀”了一声。因为收拾吴婆婆的箱底,③屋里的灯换过了,白刺刺的,角角落落都亮。屋里的人你看我,我看你,一万五千八百块的钱在这里。大嫂先哭出来。想起吴婆婆常年就饭的那碟子盐豆,吴婆婆只说是吃斋,是从不吃肉,但儿子孙子们碗里的剩饭,即使是笨菜,吴婆婆也会打扫得干干净净。

办完吴婆婆的事,院子门口那株香椿树上的叶子都张开了,那只鸟的窝也有样子了,三小说什么都要走,也终于带着他的媳妇和儿子走了,三小和媳妇惦着那边的羊和菜地。家里人虽不愿三小走,但心里也好受了一些。吴婆婆留下的那些钱,大哥一家同意,二哥一家也同意,全都给了三小。这天中午,哑子二哥突然在家里“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叫了起来,连带着他那个哑子媳妇也在叫。隔壁大哥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忙地过来。哑子二哥手里拿着那个包儿,是吴婆婆的那个头巾包,大哥记起了那天晚上三小说的那句话:“可怜我二哥是个哑子,老来老去比我都可怜。”

“放好放好!”大哥打着手势,“放在谁也看不到的地方。”

然后,大哥去打香椿了。大嫂什么也没说,把大哥打下来的香椿,一小捆一小捆扎好。他们合计好了,明天要进趟城,再买些菜籽。

(选自《新中国文学经典丛书·1949-2019》,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雪后“一片泥泞”“一片模糊”的景象,营造了阴冷的氛围,与小说中人物此刻回家的心情相契合。
B.大哥拉三小进屋时突变的脸色表明他已发现三小少了只胳膊,这使得吃饭时大哥反复制止二哥的行为显得合乎情理。
C.文中画波浪线处表现了大哥因为与三小长时间分离感情淡漠,在突然面对他残疾的现实后有些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D.小说末尾写大哥打香椿,夫妻合计进城买菜籽,表明他们在经历了老人去世等家庭变故后,重新回到了生活的常态。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用“大、白、悬”等词凸显出灯光的刺眼,使人感受到时隔三年后家人重聚时涌动的复杂情感。
B.句子②中“白刺刺”的灯光与众人听完三小媳妇讲述后苍白的脸色相映衬,透露出人物内心的沉重。
C.句子③中吴婆婆房间里那“白刺刺的”、照得四处都亮的灯,象征着吴婆婆勤劳顾家的美好品德。
D.文中“白刺刺的灯”反复出现、渲染气氛,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的作用有相似之处。
3.小说为什么以“归来”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王祥夫的小说“闪现着温暖的光芒”,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今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酴醿

刘子晕

颠风急雨退花晨,翠叶银芭照眼新。

高架攀缘虽得地,长条盘屈总由人。

横钗数朵开犹小,扑酒余香韵绝伦。

惟有金沙颜色好,年年相伴殿残春。

【注】①酴:本作“荼蘼”,据《群芳谱》云,因其花“色黄似酒,古加‘酉’字”,可用于酿酒。②金沙:金沙罗,花名。《广群芳谱·金沙》:“金沙罗似酴醿花,单瓣,红艳夺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暴风雨后早晨的花一些凋零一些含苞待放的对比,来突出花生存环境的艰难。
B.“开犹小”写荼縻花的大小,“韵绝伦”写荼縻的香味像酒香一样让人沉醉。
C.尾联用金沙来写荼颜色的鲜艳,又使用拟人手法,写金沙与荼相伴,一同度过春末。
D.整首诗从多方面写茶花,既写它的花蕾,又写它的枝条,还写它的用途等。
2.诗歌颔联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天深处思范公

韩少功

①第一次抵达富春江岸,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去寻找范仲淹的遗迹。这不仅仅因为我来自洞庭湖畔,熟悉范文正公著名的《岳阳楼记》;也不仅仅因为我曾历访洛阳、苏州等地,对他这位宋学开山的一生轨迹总是充满好奇;更重要的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看来就是给中国文明传统和士大夫操守的立魂之语,是数千年历史暗夜中最耀眼的一道精神闪电。

②范仲淹乘坐小船,顺着一江碧水来到浙江桐庐(睦州属地),这是他仕途上多次大起大落中最早的一落,虽时间不长,但已初尝仕途煎熬,锤炼了他的顽强和磊落。富春江在这里蜿蜒流过,草长莺飞,柳垂蝶舞,板桥茅舍,宛若《富春山居图》里那种仙境,很适合文人归隐。不是吗,这俗世红尘的事哪干得完呢?君有道则仕,君无道则隐,前人早就有过适时进退的贴心提醒。但范仲淹似不以为然。他在这里重修旧祠,纪念东汉大隐严子陵,赞其不慕功名富贵的“先生之风”,却没打算复制前人。相反,他主张“进亦忧,退亦忧”,即顺境要拼,逆境也要扛,到哪里都活得一个样。特别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越是遭遇人生的至暗时刻,倒越是要当硬汉,有担当;知其不可而为;虽千万人逆之,吾往也!

③他年幼失父,有一份孤寒和坎坷的经历打底,其实并非不知世事的复杂,故为官处事,有经有权,道术兼通,掐得准各种轻重缓急的分寸,具有丰富的经验,连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也都深为折服。但理想者通常的厄运在于,在社会高烈度大危局到来之前,上下同欲的清明务实之风,总是容易为和平时期四面八方的私欲暗流所涣散、所蚕食、所扭曲、所崩坏,因此改革和建设步步艰险。赈灾、治水、削赋、肃贪、兴学、和番、简政、领兵戍边、调解党争……他几乎是最累的一个官。但他干得再好,干得再有理有利有节,连最为欣赏他才华与人品的宋仁宗,受制于各种盘根错节的固化利益关系,很多时候也烦他,不理他,然而又不得不理他。有一次,好友晏殊大惊失色,批评他屡屡直言犯上,将会危及仕途,也会连累亲朋。范仲淹复一封《上资政晏侍郎书》,称“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在他看来,那些越来越多、越来越顺溜、越来越让皇上溺于舒适区的“逊言逊行”,不正是危及社稷的最大危险?相反,忠诚首先是忠直,“危言危行”才是臣子的本分和天职所在。

④于是,他一次次受贬降职,以至景祐三年再度出京之时,这位资深老臣和士林领袖,那么多的盟友、同僚、弟子、乡党,竟无人敢来送别。

⑤他最终病逝徐州,享年六十四岁,仅留下家中几许义田以助乡间弱小。

⑥宋仁宗大概后来也有几许愧疚。他在范公死后亲书“褒贤之碑”,加上一大堆追赠的官职、爵位、谥号,可惜都来得太迟了。

⑦仁宗算不上一个昏君,那些与范公过不去、或总是不沾边的,也并非都是小人,他们充其量只是平庸而已。直到滚滚狼烟遮云蔽日,直到外寇铁蹄踏破山河,一个富足、强大、优雅而精致的北宋帝国轰然坍塌,他们这才体会到平庸之恶,才明白范仲淹所昭示的忠直之道是何等珍贵。

⑧呜呼!江上千年渔火忽,何人深夜梦汴京?

(选自2023年11月12日《湖南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抵达富春江岸,最想做的就是寻访范仲淹的遗迹。这主要是因为作者熟悉《岳阳楼记》,并对范仲淹的一生充满好奇。
B.作者写范仲淹纪念东汉大隐严子陵,而他自己却坚持“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则,表现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品质。
C.作者写范仲淹为官处事“有经有权,道术兼通”,连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也都深为折服,突出了范仲淹的济世之才。
D.文章以“呜呼!江上千年渔火忽,何人深夜梦汴京?”作结,思人、感时、忧世,万千感慨尽在其中,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2.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范仲淹在仕途上多次大起大落,作者为什么从他“最早的一落”写起?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今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第三次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二、其三、其五)

杨万里

其二

田塍莫笑细于椽,便是桑园与菜园。

岭脚置锥聊结屋,尽驱柿栗上山颠。

其三

沙鸥数个点山腰,一足如钩一足翘。

乃是山农垦斜崦②,倚锄无力正无聊。

其五

秧畴夹岸隔深溪,东水何缘到得西?

溪面只消横一枧③,水从空里过如飞。

注释:①置锥:即置锥之地,本意是安放锥子的地方,比喻极狭小的地方。②斜崦:陡峭的山坡。③枧:过水槽。

1.下列对这几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驱”字用得非常巧妙,仿佛柿树栗树本来不愿上山,而是像牛羊一样被人赶上山去的,给诗平添了几分趣味。
B.第二首诗中的“沙鸥数个点山腰,一足如钩一足翘”两句,表面写沙鸥,实际描写山农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垦荒地的辛苦。
C.第三首诗写秧田和水源,“溪面只消横一枧,水从空里过如飞”在明快的色调中蕴含了对山农的劳动和智慧的赞颂之情。
D.本来是静的景物,诗人准确地摄下了动的画面,如“水从空里过如飞”;本来是静的景物,他也能写活,如“尽驱柿栗上山颠”。
2.前两首诗是怎样极写山农对土地的珍惜利用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第三次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赠予

作战参谋背着一双靴子到了一线的坑道里。本来不准备在前方开什么授靴会议,只想找一个正要向射击位置走去的小伙子,瞧瞧他穿的是不是虎头鞋(破棉鞋),走路的架势可有什么异样,是的话就一把把他拦住,命令他换了这长统靴去!

“没有这么简单呀,参谋同志!你知道这是我们军长的靴子!”指导员恳切地说。

“可是军长自己的意思……”参谋正准备来一段描叙。

“我知道,”指导员会意地笑着接下去,“军长只会说,瞧哪个需要就给哪个,快去,快去!他把我们战士看成一个样,也没打量自己拿出来的是什么靴子。”

这双黄澄澄的靴子,正挂在支柱上,马灯照亮了它纯粹的牛皮面,足有一尺四寸左右的长统,靴口露着绒绒的卷羊毛,它正告诉拥坐在一起的战士们,自己是什么样子。

其实指导员的安排倒也简单:让大伙儿评定谁是最勇敢也是最需要靴子的战士。

一下子推出了张满方。他是从四川志愿入朝的新兵,几天前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把自己的新棉鞋轻轻地跟个准备抬回后方的伤员换了。在他打响第一枪以后,指导员就满有信心地肯定,他准是山区的猎手,就是连长也爱看他射击时的安静劲儿。

正式举行授靴仪式是相当困难的。小张像钉在一只小凳上,把头埋在两腿之间,眼睛高低不离他面前的一排参差不齐的虎头鞋,也许他在默默地表示异议,为什么就该他穿那擦亮的靴子?

在鼓掌声中,作战参谋只好把系成一双的靴子,一面一只挂在张满方的肩膀上。

坑道里静了,小张却显得分外着急起来,他捧着沉甸甸的靴子,想着他刚好有机会见过军长,他的堂哥满月是军长的警卫员,他到第一线以前,去瞧他堂哥时见过军长。军长的模样,他至今也还记得,中等身材,肩宽体圆,好像一棵树似的,四方脸上有两道宝剑出鞘似的眼光,【甲】一霎间,它又像山间流泉似的清澈柔和。那时军长也穿着靴子,就是他现在手里捧着的一双。此刻他又仿佛看到满月愠怒的脸色,分明责怪他不该就这么收下首长过冬的皮靴。

“怎么给军长捎回去呢?”想来想去,张满方只剩下这个念头。他只好叹口气,把靴子挂在自己的床头——仍然是坑道的支柱上。就着灯光,他决心先补起那双虎头鞋来。

静悄悄的,只听得风呼啦,呼啦……长长的拐着弯的坑道里,每盏灯前都有几只手在拾掇着张嘴的棉鞋——今冬第一回战斗的纪念。

军长的靴子一天天地还挂在支柱上。

像所有重点培养的射击手那样,张满方可以在衣服上缝一个放子弹的荷包。他掂着七九步枪,一面按着沉甸甸的荷包,向靴子告别,跑向自己的射击位置去。每天给他狙击的机会不少于三四次,每次大约有十五分钟的时间。这不是到伙房里去取一盘馒头,也不是在操场上打靶,阵地前面被三十六挺五O机枪和一百二十门各种各样的炮封锁着,【乙】敌我两山相峙,几乎看到彼此的眉眼,双方炊房里的水都是挑的山下同一条涧里的。

只要从坑道口一个箭步出去,战士就把自己交给了祖国,他细微的动作都代表两国交战之间我方的仪态。这时他一个人面对着几百倍于他的敌人,要尽量击中他们的要害:上坡瞄头,下坡瞄腿,敌人要跑,子弹要超他三步,要是还有别的花样,枪口反正盯着他转,看稳了才抠火……这不是背出来的射击要领,十五分钟当中的每一秒,都是孤胆英雄酣战搏斗的最严峻的时光。这时只有观测所里的记录员(有时也许就是连长)与他共一个境界

每十五分钟以后的战况,值得全坑道的人欢呼十分钟。小张的乐趣是悄悄地数他的子弹壳子,并把它投入靴子里去。他爱听铜壳相击的声音,虽然在深统靴子里闷响,也还是清脆悦耳的。靴子里的每一颗弹壳,都的的确确是弹无虚发的战绩。当弹壳和靴口露出的卷毛掺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一共是一百六十八个。

指导员早已留神靴子没有装满,他也几回梦见没穿靴子的将军,偏偏坐在迎风的马上。后来的半个多月,虽然谁也没有明说,投进那靴里去的却是全连每天的战绩。每双诚实的手都激动地投进去一分前方战士的心意,正如他们在灯下补鞋时所想到的,多么纯良而倔强的战士啊!

【丙】这次小张才肯当真正的代表,去完成带一点神圣意味的任务——担着两只靴子去见军长。途中他把披衣遮了靴筒,所以当他跨进指挥所以前,他不得不大声把满月嚷出来,让他接过靴子,自己就使劲跺脚甩头,扑打全身,抖掉一寸厚的雪花,尽量不拖泥带水走进军长的房子。

军长一眼看见这双似曾相识的靴子,还摸不清它是打前方还是后方来的,但是一摸到靴里的弹壳,又看到一个满身有坑道气味的小伙子,他就完全猜出是怎么回事了。军长的眼睛此刻是那样清清亮亮的,他霍地把靴底朝上,在摊地图的大桌上,倒出那丁当作响的弹壳一五一十地数了个够,嚷着一百六十八这个数字。问明了情况,几乎把张满方抱了起来,然后就搂着他大踏步朝门外走去。满月也惊喜地跟着,所以当军长叫了一声:“警卫员!”满月早出去找摄影记者去了。

先是张满方穿上长统靴子照了一张,第二张是军长和小张并排坐着,肩上各挂着一只靴子。当满方做了一个眼色,那憨憨的满月居然跑步过去,大哥似的望着满方,被摄影师注意到了,完成了第三张。细心的军长也在这时顺便打听一下,知道了两个小伙子之间的亲属关系。

到胜利回国的时候,这件事也没有被人遗忘,军长还带着自己的靴子。自从它装过一百六十八个弹壳以后,它已是属于全军的宝贵的纪念物了,现在跟在他后面的不是满月而是满方了。满月在一次空袭中牺牲了,他想扑救军长,自己身中五弹。【丁】军长从第一天起就把满方叫做“满子”,甚至是学着他们家乡的口音,他听见满月这么叫过的

19611029日午夜

(取材于菡子【l】的同名文章)

注释:【1】菡子(19212003),原名罗涵之,我国著名女作家,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拾掇着张嘴的棉鞋                 拾掇:缝补
B.看稳了才抠火                       抠火:扣动扳机
C.与他共一个境界                      境界:思想觉悟
D.出去找摄影记者                  射:飞奔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通过张满方的视角,将军长的眼神比作山泉,使得坚毅英武的军长形象增加了纯净与可亲。
B.【乙】处写出了战场的危险及敌我双方对峙形势的严峻,也为张满方作为射击手发挥作用 做了铺垫。
C.【丙】处突出了张满方此刻对自己能力与功绩的自信,与之前授靴仪式时的局促不安形成鲜明对比。
D.【丁】处含蓄表现了军长对满方的关切以及对满月的喜爱和怀念,以这一细节作为结尾,情味深长。
3.在军长、满方和指导员的心里,“靴子”的意义有所不同。请根据全文简要说明。
4.小说对警卫员张满月着墨不多,但这个人物却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昨日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横吹曲辞·关山月

[唐]翁绶

裴回汉月满边州,照尽天涯到陇头[1]

影转银河寰海静,光分玉塞[2]古今愁。

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

况是故园摇落[3]夜,那堪少妇独登楼。

注释:【1】陇头:陇山,借指边塞。【2】玉塞:玉门关。【3】摇落:草木凋落。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汉月”以汉写唐,营造出辽远的时空感,寄托了深沉凝重的情感。
B.“影转”一句,通过影的变化写出了月的移动,与首句的“裴回”呼应。
C.“笳吹”二句,从听觉角度和视觉角度突出了形势的紧张与战争的惨烈。
D.本诗与《春江花月夜》均以月来统摄全篇,月作为意象丰富了诗歌意蕴。
2.本诗最后两句使用了对写手法,即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地表情达意。下列没有使用对写手法的一项是(     
A.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C.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第七句中的“况是”二字颇具意味,请联系全诗加以赏析。
昨日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诗和卢诗的结构相同,均为前两句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后两句则抒发个人感慨。
B.吴诗和卢诗都运用了衬托,吴诗以莲心的苦反衬莲花的美,卢诗用池之美衬托荷之美。
C.吴诗和卢诗都对莲进行了吟咏赞美,但吴诗还富有哲理意味,卢诗则没有哲理意味。
D.吴诗和卢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题材虽然相同,但吴诗是题画诗,卢诗是咏物诗。
2.这两首诗都以莲为写作对象,但蕴含的意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玉兰探照

陈毓

“张兰,你看,这是厨房。

张兰在移动的手机屏幕里就看见那厨房。她看见一块小狗瓷砖,当即喊肖大壮把镜头转回去,仍只看见一片瓷砖上有小狗图案。

“这是啥讲究?”她问肖大壮。

肖大壮说,这叫不对称美。

①自从进了城,肖大壮说话跟在村里很不一样了。张兰现在也进了城,她往后也会和在村里的自己不一样的。

为和张兰视频,肖大壮这一天等得心急。但心急没用,张兰一早要赶到东城小区,接送那家的孩子去幼儿园。送过孩子即刻返回,顺路买好粥铺的包子和豆芡饭,送到这家爷爷奶奶的餐桌上,再赶紧下楼,买菜,回来给二老做好午饭。两位老人的午饭时间严格,十一点半准时开饭,这倒给张兰留出二十分钟的时间,可以叫她赶回出租屋,弄好自己和儿子的午饭。匆匆吃过饭,她要再次返回,把两个老人吃过饭的厨房收拾干净,把晚饭所用的蔬菜洗好放妥当,之后,去幼儿园接回孩子交给这家老人。晚饭她不用管,由年轻的女主人回来做,他们要在晚餐桌上团圆。

张兰收拾好厨房,下楼时带走垃圾。把垃圾分类放进垃圾桶后,她会伸个腰。脚步缓下来,目光缓下来,她的手臂、肩背、目光现在都是向下的,她觉得这样舒服。

肖大壮就是在这时接到了张兰的视频电话,早上出门时他就嘱咐过,必须在这个时间段,错过就没机会看了。

昨儿下午,肖大壮遵工长安排走进新苑小区,为一户人家铺地板。他走进房间,对照清点了木地板的型号和数目,准备干活。

他一抬头,看见一棵开花的树,其中一个花枝,从敞开的窗子探进来,阳光打在洁白的花朵上,一朵朵花,像明亮的灯盏,把肖大壮的眼睛照亮,真是美呆了,肖大壮嘟囔。此刻,他还不认识玉兰花。但他确信张兰要是看见这花会有多高兴,要是张兰和他能在这座城市拥有一间这样的房子,多辛苦他都愿意,张兰也愿意。他骑上电动车回家的时候想的是如何让张兰看到这花。

尽管足够细致,肖大壮还是在午后就铺好了地板,只等和张兰视频后,就能把钥匙交还工长。

肖大壮给张兰看的,正是这家的厨房。肖大壮并不直接给张兰看那树花,他要铺垫到高潮。但张兰却迷上了那块小狗瓷砖。肖大壮把镜头移到那伸进来的花枝上,给张兰看一朵花,张兰果真大呼小叫。张兰喊:“玉兰花,多好看的玉兰花,你快闻闻,保准闻得见荷香气。”肖大壮觉得张兰真好笑、真可爱,他把鼻子凑近花,闻了闻,还真闻到了荷花的香气。

张兰嘱咐肖大壮往后退,她要看清那间有玉兰花的房子的整体模样。肖大壮于是“向后,向后”“向左,向右”,把那间有玉兰探照的厨房完整呈现在张兰眼前。张兰夸赞女主人的眼光,说配的青色窗帘好看,尽管她叹息在厨房安窗帘实在是浪费钱。

趁着这喜欢,张兰索性放开,她指挥肖大壮,把每间房子都照给她看,②于是张兰赞美地板,张兰赞美客厅,张兰赞美门廊,张兰赞美那个小小的房间,张兰和肖大壮争论,小房间会住这家的儿子还是女儿,最后她索性说,③这户人家肯定有个儿子,和他们的儿子一般大,都上三年级,还是一所学校。肖大壮忍住笑,不和张兰争,他想张兰也许是对的,张兰很多时候都能预测对一些事情,但愿张兰这次也对。就像他确信,这家的女主人美丽,会过日子。男主人长相也好,很爱家庭,这家有个儿子,正像他们儿子一样,上三年级,没准一所学校呢。

肖大壮和张兰不由地一起在电话里笑,这一天,他们真是高兴啊。

肖大壮打点工具箱的时候忽然想到一枚钉子,他几次三番看见那枚细长的钉子,他想不清这枚钉子会用在哪道工序里,但此刻他找不到那枚钉子了。他把垃圾袋打开查验,仍不见钉子,他担心钉子被嵌进木板,他回忆最后看见钉子的时间,恰是他就要完工的时候,那,钉子去了哪里呢?他蹲下,检视最后铺的那几块地板,他轻轻叩击,用手掌一一抚摸,看哪里有异样,之后他“嘿”了一声,当即出了一头细汗。他迅速揭起最后的一块木地板,他看见,那枚细钉嵌在那块木板和墙的缝隙之间。肖大壮舒了口气。

留一枚钉子在不该有钉子的地方,多不完美。

幸好我找出来了,我纠正了错误。

肖大壮扣好那块被自己揭起来的木板,心里那个美,那个舒坦,那个对自己满意啊。

他提着垃圾,倒退着出门,把门轻轻锁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兰进城后的新工作内容繁杂,扔完垃圾后缓下来的脚步和目光,向下的姿态都表现出结束一天工作后的放松状态。
B.肖大壮为一颗钉子出了一头细汗,是因为这一颗钉子既是他工作的失误,也与他们对这个家庭堪称完美的设想不符。
C.本文将肖大壮和张兰的视频对话置于文章开篇,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D.在叙事人称上,本文以第三人称为主,同时也融入了第一和第二人称。这不仅扩大了叙事空间,还丰富了人物形象。
2.在叙事学理论中,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的重复、语言的重复、情态的重复等。请分析文中三处划线部分的重复所包含的叙事意义。
3.从厨房外探照过来的玉兰花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分析“玉兰花”在文中的作用。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