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5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凉亭

谢志强

挑着一担小鸭,走了许久,腿僵了,人乏了,小鸭们像是入眠了。一个凉亭就出现在前边,好像应了他突然冒出的歇脚的念头。箩筐一停,小鸭顿时叫起来,仿佛到了家。他坐进凉亭,掀开箩筐,一片攒动的嫩黄。

有一个背着草篰的农夫经过,驻足凑近,看着黄澄澄、毛茸茸的小鸭,说是要买几只,回去给小儿子当小伙伴。

卖小鸭的小贩问:这野地怎么冒出个凉亭?还真是好地方,替走远路的人着想。

农夫说:供过往的行人歇歇脚,避避雨。我们村还没个村名,有人称我们是凉亭村,见到凉亭,就快到我们村了。

小贩说:凉亭村好客。

农夫问起价钱,就迟疑,好是好,只是一时拿不出钱。他说:我们这一带,各家各户都养蚕,春天,大家手里没钱,得等到农历五月,卖了茧子,才能有钱。

小贩掏出粗糙的霉头纸(包装土特产的纸)说:我在老家萧山常常采取赊账的办法,你看这样妥不妥,记下你的姓名、家址、数量、钱数,你把小鸭拿走,到时候,我来收账。

农夫报了姓名、家址,还按了手印——小贩竟带着印泥。农夫说:萧山到桐乡的石门镇,路可是很远呢,我最远也只去过石门镇。

小贩顿顿足,说:我这腿,很勤快,带我到了这里。

农夫领着小贩进了凉亭村,村里到处都是桑树。转了一圈,仿佛撒下声音,满村都响着小鸭的叫声,伴随着小孩的笑声。

小贩担子两头的箩筐空了,轻了,怀里揣着的那张霉头纸上写满了字和数。村名不知道,就画了个凉亭。

那个领他进村的农夫,还请他一起用了个早晚饭,说是添一双筷子的事儿。叫他留宿,他说:趁凉爽,赶夜路。

过了端午节,小贩成了小商贩,挑了一担小孩喜欢的物件,顺便来收取小鸭的赊账。走到凉亭,歇歇脚,这一次箩筐里可没有声音。不过,想象孩子们拿到小玩意的反应,他就笑了。他没孩子,喜欢听孩子笑。

突然,他慌了。手忍不住伸进怀中的袋,能摸到似乎是融化了的麦芽糖。途中遇上一场雷雨。淋了,现在衣衫干了,霉头纸却成了一团纸浆,吸饱了雨水,一捏,还捏出墨色的汁水,像山林里的野果。

麻烦了。墨字已涸开,姓名、住址、款数,消失在纸浆里。他一向只记得小鸭,别人看来一色一样的小鸭,他能辨认出哪一只,但是,却记不住人名,甚至觉得所有人的面孔都一样,只知男女。

收账凭账单,无凭无据,谁会认赊账?他记得凉亭相遇的那个农夫的小儿缺了两颗当嘴的门牙,笑起来漏风,那天晚饭,小孩连饭也不安心吃了,模仿小鸭的叫声,很逼真。

一村的蚕宝宝结茧了吧?仿佛他也缠入无形的大茧中。因为这个凉亭,他接近了一村人,现在,小鸭该长大了。

炊烟升起,小贩进了村,一路吆喝。听见鸭叫,就探头看院。

不等他开口讨债——也不知怎么说,院中人说:哎呀,你总算来了。

小贩一喜,人家似乎就等待着他呢。

那户人家,给了他小鸭的赊款,还要他点一点。他顺手装入袋里,说:让你们记挂着,费心了。

这些日子,小鸭的赊款,他想一次,是一件事,再想一次,又增加一件事,心中就挂了很多事,事多心累。

小贩料不到如此顺利,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对一对赊账单——凭据。竟还有人,将他来的消息传播开去,有人找来交钱,省得他跑脚。收了账,出了货——小孩看中货担里的小玩具,大人付钱。

最后一家,是他在凉亭相遇的那个农夫。农夫说:我这小儿,常问起,小鸭长大了,伯伯怎么还不来呢?

农夫的儿子数着几只鸭子,让小贩看。

小贩说:这个村,是小鸭的家,明年春天,我还来。

那个晚餐,又添了一双筷子。饭后告别,他要了几个蚕宝宝。他和衣,在凉亭过了一夜。他借着月光,点了钱,一点不少。

不知谁先叫起,反正有凉亭那个村庄(凉亭离村庄有两里远,坐落在入村的道路旁),就被叫成鸭子家兜村了。凉亭像兜口。据传,村外河边的凉亭,为清朝光绪年间,由村里人自发建起。

(有删改)

文本二:

所有的小说均有谱系和母题,就是有来路,作家常常脱不开、跳不出。所谓谱系,爱情、傻瓜、疯子、大海、森林、旅行等构成故事有限的模式。所谓母题,有寻找、逃离、回家、报复、嫉妒、孤独等。有些经典作家终其一生的作品,就是表现一个母题,坚持一个谱系。比如马尔克斯写孤独,门罗写逃离。那是作家灵魂的取向。写微型小说,微小,但作家的心灵要,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凉亭》的谱系可归为乌托邦小说。有正有反,还有反乌托邦小说。关于乌托邦小说,古今中外有强劲的谱系,比如,中国的桃花源。《凉亭》跳不出这种谱系,唯一的方法,就是那张账单,进乌托邦似的村庄前,也被暴雨化为纸浆。那个凉亭是中国式乌托邦的入口。蚕宝宝、小黄鸭,是生命的象征。那是一个讲诚信又和谐的村庄。怎么表现时代精神?账单被暴雨销毁,没了证据,村里居民积极主动来付账。当下缺失什么,文学就补什么。这就是我认为的文学中表达的时代精神。

(节选自谢志强《过手·后记》)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片攒动的嫩黄”这句话以其生动的色彩、动态的描绘以及情感与象征意义的融合,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生动、温馨且充满希望的氛围。
B.小贩掏出粗糙的霉头纸记录赊账信息,甚至带着印泥让农夫按手印,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他的职业特点,也表现了他的细心和负责任的态度。
C.小说先后两次写农夫以“添一双筷子”的说辞挽留小贩在家中用餐,充分展现出凉亭村民真挚朴实的情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D.小说从小贩视角审视凉亭村“到处都是桑树”“炊烟升起”等环境,表现出他对陶渊明“鸡鸣桑树颠”“依依墟里烟”式的田园归隐之趣的追求。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小贩感觉腿僵人乏的当口,不早不晚,凉亭就出现了,这种讲故事的方法,颇有中国传统章回小说“无巧不成书”的神韵。
B.小贩在端午节后前来收账,却遭遇了霉头纸被淋湿的意外,这一情节使得故事产生了波折;这种波折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C.小贩在凉亭过夜时“借着月光,点了钱,一点不少”,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他的疑心和谨慎,也借此反衬了村民们的诚信和善良。
D.小说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描写富有乡村地域色彩的人与物,使故事更加贴近乡村生活,增强了真实感和代入感。
3.在文本一中,作家赋予了社会环境高度典型化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本二中说“关于乌托邦小说,古今中外有强劲的谱系,比如,中国的桃花源。《凉亭》跳不出这种谱系”,请从主题、情节、人物三个方面任选两点,对比分析《凉亭》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部作品的异同。
昨日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临考诊断卷语文试题 A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动静

沈从文

①医生得到了消息,赶来看这个军官。好像对于这次开拔,有点突如其来,对许多问题,难于了解。

人家请求休假不得休假,你为什么那么忙到前线去?

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闲不惯,你知道,享受这种清福,也是看人来的。我哪有这耐心?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

那么,为什么不派你接收家乡壮丁,倒接收沿湖各县的壮丁,这是什么意思?

军官依然微笑着上头意思谁知道,同样是新兵,也差不多。就送我一团西藏人,只要有三个月时间训练,加上我那两连的弟兄,开上前去保你同样打得很好。这也有个秘密,用白面粉代替白药,你们不是在好些情形下,能够用这样药代替那样药?

可是到前面去也够受!

一个军人有什么可怕的?为国家,什么苦难都得忍受!

你要回到前方去,这里一定有学生要跟你去。他们都很热心,很敬仰你。

⑨军官笑了。前面去不是玩的。他们说是那么说,恐怕去不了。你知道,热心和敬仰,都未必能验过事实。

学生肯跟你去学游击战,正是好机会!

军官依然微笑着,意思像是说,机会倒很多。但他却为年青人辩护,还是让他们留在本地服务好。前方要人后方也要人。这战事正在扩大延长,一时不会结束的。本地可做的事极多,他们肯热心去做,比到前面去工作,说不定还有意义些,也还有用些。

医生问他什么时候离开。他说,正等候师部回电。这里有两连本师伤愈弟兄,预备跟我一同走。总部意思把这两连人由我率领,开到长沙去,编作荣誉大队,做个模范。到时说不定还有各界团体给我献旗!我想算了吧。这战争离结束日子还长,我们并不是为一种空洞名分去打仗的。

军官把话引到另一回事上去。好天气!他想起上次由火线上退回来时,同本团两百受伤同志,躺在向南昌开行的火车上,淋了两整天雨,吃喝都得不到。车到达一个小站上,警报来了,亏得站上服务人员和一些铁路工人,七手八脚,把车上人拖拖抬抬到路旁田地里。一会儿,一列车和车站全被炸光了。可是到了第二天,路轨修好,又可照常通车了,伤兵列车开行时,那学生出身的车站长,挺着瘦长的身子,在细雨里摇旗子,好像一切照常。那种冷静尽职的神态,俨然在向敌人说,要炸你尽管炸,中国人还是不怕。中国有希望的,要翻身的!想起这件事情时,军官皱了皱眉头,如同想抹去那点痛苦印象。

军官像是自言自语,答复自己那种问题,看大处好,看大处,中国有前途的!

几个青年学生,为当地民众防空问题,跑来请教,才知道这个军官五天内就得回到前方去的消息。几人回学校时,就召集代表开会,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

师部第二次来电,对开拔时日却改五日为三日,算来第二天就得出发。团副官当天就雇妥了大小七只空油船,决定次日下午三点集合开拔,将船直放常德。

第二天下午两点钟左右,军官已离开了家人,上了那只大船。有个司书模样的青年,出城时,被熟人见及,问道,怎么,同志,又要去了吗?这年青小子就笑笑的说,又要去!把小鬼子打出山海关去,送他进鬼门关。

那军官站在自己乘坐那只大船船头上,穿了一身黄呢军服,一件黄呢外衣。一个陌生军佐、在河滩边茫然不知所措时,他打破了沉默,向那个部属发问,同志,你是第几连的?是师部留守处的?到那军佐把职位说出时,就指点那人应上某一只船。

其时两个青年学生代表,正从县党部开完会,在河滩边散步,商量后天欢送大会的节目。年青人眼睛尖,认出了军官,很兴奋的叫着:团长,团长,我们今天正开会,商量欢送你和负伤将士重上前线!这会定在后天举行,在大东门外体育场举行!

军官见是两个学生,不敢当,不敢当!我们就要开船了。

他看了看表,省里来电命令我们今天走,再有三十分钟就开船了。请你费神替我向大家道谢,说我来不及辞行。

两个学生给愣住了,不知离开好还是赶回学校里去报告同学好。两人在河边商量了一阵,还是走了。一人预备回学校去报告,另一人本打算去党部报告,到了大街,看看时间已来不及了,走回头走到城门边杂货铺里买了两封千子头小鞭炮,带到河边,眼见大船已拔了锚,船上人抽了篙桨在手,要开船了。学生十分着急,想找个火种燃点鞭炮,却找不着。

㉓大船业已离岸转头了,尾梢上那面国旗在冷风中飘动不已。军官放下望远镜时方看到岸上那一个,便说,好兄弟,不敢当!你回去吧,不敢当!忽然几只船上士兵唱起歌来了,说话声音便听不分明了。

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一人在那空旷河滩上,一面跑一面尖声喊,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

忽然发现前面一点修船处有一堆火,忙奔跑过去把鞭炮点燃,再沿河追去。

河面慢慢的升起了湿雾,逐渐凝结,且逐渐向上升,越来越浓重。黄昏来时,这小山城同往日一样,一切房屋,一切声音,都包裹在夜雾里了。

(写于1940年,有删改)

材料二: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二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注】①开拔:离开

1.《动静》在刻画军官形象时三处写到“微笑”,请分析其效果。
2.请从叙述方式的角度分析《动静》第⑬段的作用。
3.《动静》最后一段别有深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赏析。
4.请结合《动静》与《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试分析沈从文与鲁迅对青年革命的认识有何异同。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D.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3.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
4.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一中、江川一中、易门一中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认识自我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 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是(     
A.《差不多先生传》以传记体例安排,先介绍人物,再叙述人物事迹或者故事,让故事的主角一再重演同样的错误,以达到荒谬好笑目的。
B.两篇文章在笔法上,都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映衬、反讽等修辞法,以浅显生动的语言,达到因事见理的目的。
C.文章的第一至三段是“纲”,总写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及特质,首段先用疑问句型“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来设置悬念。
D.《认识自我》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
2.在六单元中,《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都运用了讽刺手法。请鉴赏选文这两篇小说的讽刺手法。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北狼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回家

梁晓声

周秉昆从郑娟手中接过楠楠的骨灰盒,紧紧抱在胸前,泪如雨下。楠楠,楠楠,爸的好儿子,爸没去接你……他泣不成声。

周蓉朝周聪使了个眼色,周聪要从父亲手中接回骨灰盒。周秉昆不松手。周聪小声说:爸,妈更需要你抱抱她。秉昆这才松开了手。

周聪将骨灰盒轻放在靠墙的长方桌上时,秉昆已将郑娟抱在怀中了。郑娟的脸贴在周秉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

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

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现在,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说。

周蓉、冬梅和周聪,他们都想为郑娟写好讲话稿,让她事先背下来。

郑娟问:需要我说很多吗?

亲人们说不用,又不是演讲,几句就行。如果她实在不想说什么,其他亲人也可以代替讲话。

郑娟说:我想说,话多了我说不好,就几句话我还是说得来的。周聪说:妈,你如果想好了说什么,最好先说给我们听听。郑娟却说:不用,妈又不是小孩子。

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周蓉为她做翻译。她刚说了前两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来会怎么说。她的样子那么镇定,那么从容不迫,亲人们完全放心了。周蓉的英语口译水平是一流的,表现也无可挑剔。

参加追思仪式的师生们为她们鼓掌,那是不同寻常的,人们情不自禁地为她们的真诚破例了。

事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要采访。他们对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很有兴趣,两人中,一个是举止优雅、学养深厚的学者,而另一个是粗服乱头、笨拙淳朴的家庭主妇。他们认为很有新闻点,值得深度报道,但都被亲人们拒绝了。于是,竟有小报怀疑,除了母亲可能是真的,其余四位所谓亲人可能都是中国有关部门的人员冒充的。

美国就是美国,美国人对周楠母亲和亲人们的敬意完全是真实的,但他们对周楠舍身保护师生的赔偿却相当苛刻。周楠属于公派留学生,没有缴纳人身安全意外保险,学校不会为枪击事件受害者提供多少经济补偿,只会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对于枪击案件中的伤亡者,另有慈善基金伸出了援手,总算给了一些救济,但需要办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

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平静地说:咱们并不是来祈求同情和怜悯的,是不是?

周蓉说:那是,但你作为楠楠的母亲,有权利理直气壮地接受一笔……她一时不知该用什么词,求助地看着嫂子冬梅。

冬梅也想不出更好的词,只能这么说:弟妹,你别立即决定,今晚考虑考虑,明天早晨再告诉我们你的想法。

郑娟说:那我考虑考虑。我太累了,想一个人待会儿。

周蓉们便都离开了她的房间,到了冬梅的房间。

周聪说:姑,大娘,自从我和我妈都有了工作后,我妈就再没认为钱对我们家很重要。她对钱的认识一向有限,够花就知足,你们真得从长远方面引导引导她。

周蓉说:你先出去,我和你大娘商量一下。周聪走出房间后,周蓉说:对于钱,她是像周聪说的那样。

冬梅也是个从小就没有金钱概念的人,她提醒说:要不你再去给她讲讲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周蓉说:看来有必要。

她回到郑娟的房间,郑娟已躺在床上了。

周蓉坐在床边,绕了几个话题,开始谈到美元与人民币汇率。郑娟流下泪来,她说:姐啊,你比我这个妈还强,你还在法国见着了楠楠一次。可我……楠楠发了重誓,他爸不出狱,他就不回国,他相信他爸。我那么多年以来,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他爸出狱的一天了,也终于盼到全家团圆的年头了,可见着的却是……我现在满脑子都是楠楠小时候的样子,不闭眼睛困得头痛,一闭眼睛楠楠就在我眼前,想跟我说话似的……姐啊,你跟我说的事,现在入不了我的脑子啊!

听她那么一说,周蓉默默地退出了房间。

第二天早饭时,郑娟低垂着目光说:姐,嫂子,我认真考虑过了……我是来接儿子回家的……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再者呢,人家处处对咱们恭敬,拿咱们当高贵的人物一般接待,咱们五个人的来回机票吃住,已经花了人家不少钱,所以你们替我谢谢就是了。

周蓉和冬梅互相看看,都没说什么,默默点头而已。于是,周蓉按郑娟的意见,在报上发了一则简短声明,结果引起了更多记者的采访请求。当记者们赶到周家人的住地时,他们已乘上了回国的班机……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文本二:

长篇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周志刚一家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21世纪初,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奋斗历程,将其嵌入到中国社会50年来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等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中,既写了他们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了他们的尊严与荣光。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注】文本一的标题为编者所加。周楠,公费留美学生,学成即将归国,却因为见义勇为而被人射杀;郑娟,周楠母亲;周秉坤,周楠养父;周聪,周楠弟弟;周蓉,周楠姑姑;郝冬梅,周楠伯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能成为一个见义勇为的好人带给母亲的欣慰,以及自身的坚强,让郑娟在追思会上表现得镇定克制,赢得了亲人的敬佩。
B.追思仪式结束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想要采访,是因为他们怀疑除了母亲是真的,其余四位亲人可能都是假身份,这很有新闻点。
C.周聪希望周蓉和冬梅能从长远方面引导自己的母亲,一方面是出于他对郑娟为人处世的了解,更多是自身对金钱的欲望。
D.郑娟舍弃补偿金是因为她感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情和尊敬,觉得来回机票和吃住已经花费人家很多钱,不好意思再要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先写郑娟回国后的悲痛脆弱,后写其回国前的坚强镇定,制造了波澜,形成反差,增强了表现力。
B.小说运用对比、衬托的方式,写周家人在抚恤金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借此展现了人性的真实和丰富。
C.小说对主人公郑娟的刻画采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突出了郑娟的善良和坚强。
D.小说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准确传达出角色的思想情感,让读者更好地融入其中,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3.郑娟最后拒绝了金钱上的补偿,做出这样的选择在前文有多处铺垫,请找出相关内容。
4.文本二认为《人世间》“既写了他们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了他们的尊严与荣光”,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
7日内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桐浦富兴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绿色的皮肤,圆滚紧绷如一面鼓的肚子,都显示出丽贝卡体弱多病、忍饥挨饿的历史甚至要比自身的年龄更久远,然而食物端上来的时候她却任凭盘子搁在腿上尝也不尝。丽贝卡过了很久才融入家庭生活。她总是缩在家中最偏僻的角落,坐在摇椅上吮吸手指。数天过去,她什么都不肯吃。谁都无法理解她居然没有饿死。后来印第安人发现她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乌尔苏拉发现后,在院子里洒牛胆汁,往墙壁上涂辣椒油,相信用这些办法可以遏制她的恶习。然而丽贝卡在寻找泥土时显得异常狡黠机智。乌尔苏拉又将兑了大黄的橘汁让丽贝卡喝下,却遭到了她拼命反抗和污秽咒骂。无奈,乌尔苏拉在药物治疗外,加上了皮带抽打。永远无从确知,究竟是大黄或毒打,还是二者一起最终发挥了效用,总之几个星期后丽贝卡显出康复的迹象。

丽贝卡改掉食土的恶习后,被安排到其他孩子的房间睡觉。一天夜里,和他们睡在一起的印第安女人突然醒来,听见一种奇怪的响声在角落里时断时续,她以为有动物溜进房间,警觉起来,却发现丽贝卡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逃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症。

天亮的时候,印第安人卡塔乌雷失去了踪影,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没有人理会她的惊恐。“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那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但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笑得喘不过气来,认为这不过是又一种印第安人杜撰的疾病,乌尔苏拉为防万一,还是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

几个星期后,比西塔西翁的恐惧似乎平息了下去。有天晚上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乌尔苏拉也醒着,问他怎么了,他回答:“我又想起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他们一刻也没睡着,但到了第二天感觉疲劳尽去,便把不眠之夜抛在了脑后。午饭时候,奥雷里亚诺惊异地讲起他如何一整夜都在实验室忙着给一枚别针镀金,准备在乌尔苏拉的生日送给她,但此刻却仍然感觉良好,到了第三天,大家在该入睡的时刻还是毫无睡意,这才意识到已连续五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终于警觉起来。

“孩子们也都醒着。”印第安女人的话里带着宿命意味,“这病一旦进了家门,谁也逃不了。

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可他们仍然睡不着,整天醒着做梦。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丽贝卡坐在厨房角落里的摇椅上,梦见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男人,他身着白色亚麻衣裳,衬衫领口别着一粒金扣,给她带来一束玫瑰。陪伴他的还有一位女士,用纤细的手指拣出一枝玫瑰簪在她发间。乌尔苏拉知道那男人和女人是丽贝卡的父母,但一番努力辨认之后,还是确信从未与他们谋面。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间总不够用,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就把活儿都干完了,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

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把用金刚鹦鹉跟阿拉伯人接来的小铃铛从山羊脖子上摘下,放在镇子入口,供那些不顾岗哨的劝告和恳求坚持进镇的来客使用,那时节走在马孔多街道上的所有外乡人都要摇动小铃铛,好让病人知道自己是健康人。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文本二:

我是在加勒比出生长大的,我熟悉那里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岛屿,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产生了自叹力不从心的感觉,总感到在自己所构思的和能够写出来的东西中,从未有一件事是比现实更令人惊奇的,我力所能及的只是用诗的手法移植现实。在我写作的任何一本书里,没有一处描述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再谈文学与现实》)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孤独》是墨西哥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他曾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B.乌尔苏拉用牛胆汁、辣椒油、大黄和皮带抽打对丽贝卡进行治疗,表明了她的野蛮、残暴。
C.比西塔西翁认为逃避是徒劳的,失眠症总会穷追不合,她选择继续留在马孔多,这反映出她内心极其恐惧和凄苦。
D.小说中的失眠症是可以通过食物途径传播的,镇子上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吃主人公家出品的糖果,这导致病症在镇子上扩散开来。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丽贝卡是一个怪异、孤独、痛苦的形象,体现了“百年孤独”的主旨。
B.文中反复提及“宿命”一词,这种思想既是比西塔西翁一系列言行的依据,同时也反映出她昔日遭遇的苦痛。
C.患上失眠症后会醒着做梦,文中具体描写了丽贝卡的梦境,“清醒”和“梦幻”的反差中有着奇妙的表达效果。
D.镇上的人认为睡眠无用,无需担忧,他们的工作生活秩序都回归正常,这暗含了作者对他们愚昧思想的讽刺。
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思迪亚一家对待“失眠症”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4.马尔克斯说“在我写作的任何一本书里,没有一处描述是缺乏事实根据的”,请说说材料一中哪些“魔幻”情节对应着怎样的“现实”依据。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明镜

曹多勇

桂花嫁给李三是在一个春暖花也开的日子。这一天,春风徐徐地吹,太阳暖暖地照,花朵艳艳地开。桂花是一步心一颤,一步眼一绿地走进李三的怀抱的。

桂花家住淮河岸边,李三家住八公山里,两厢距离十几里。时常里,桂花站在家门口便能瞧清八公山的四季枯荣与阴晴圆缺。春天来了,八公山一天绿似一天,一层又一层的绿厚厚地镶在山上,桂花便觉得一座山就是一只绿茸茸的球。只是这球生下根,风吹不动,雨淋不动罢了。因而桂花才愿意嫁到八公山。然而待桂花真的走进八公山,才知山上草木并没她想的那么绿,山上覆盖着的绿也没她想的那么厚。其实山里的土地很贫瘠,土是黄土,掺上石,含上碱,树木不算旺,庄稼更见瘦。李三有李三的打算,说农闲上山能砍柴,再担山外卖,这平平淡淡的日子照样能够过出别一种滋味来。桂花眼前就长出满地的绿,丰盈出一个富裕十足的未来。

李三真的就进山砍柴了。

李三新扁担,新绳索、新砍刀,一副腰身挺得溜直,一隐一隐融进山林间。李三砍回一担担柴整整齐齐码在山墙根,风吹、日晒、雨淋,待柴干得差不多了,再一担担挑往街集上卖。卖柴的地方十余里,李三清早出门,晌午回转,迟了,桂花热饭热菜焐锅里候着。桂花心里装着李三,李三心里也装着桂花。今天,李三手心里握一把桃木梳;明天,李三手心里窝三尺红头绳。有一天,李三给桂花带回一方手帕。这种手帕在手指间铺展开,还有一阵阵清香味迎脸扑过来。

李三说,这是洋手帕。又说近日街集上开了一家洋货店,专门卖洋货。洋布、洋伞、洋胰子,什么都有。

桂花眼睛猛然亮一下,问李三,可卖西洋镜?

李三点下头,说有,小的有巴掌这么小,大的有盆口那么大,明闪晃晃地一下摆出好多样。

桂花红着脸,低下声,说我想要一块。

李三搭话很干脆,说明天下集带回来,保证一准向你心。

桂花还是小小姑娘时,在别人家里见过这种西洋镜,从此也就心存一份大奢望。桂花觉得镜子不单单是镜子。镜子可以照见眼睛看得见的东西,更可照见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桂花还觉得拥有这么一面镜子,她跟李三两人的日子会更亮堂。

隔天,李三并没带回镜子。李三说,洋货店里的西洋镜一下卖光了,掌柜的说挨两天才有货。桂花闪亮的眼睛一下一下暗淡下来,李三的一颗心痛一下子,又痛一下子。

李三是买不起西洋镜。西洋镜很贵,洋钱大一块,得一块大洋。李三想给桂花买块更大的,还得卖不少趟柴。

然而没等李三攒够钱,日本鬼子便扑过淮河围将过来。这是夏季里,日本人蚊子一般骚扰东庄、骚扰西庄,枪声惊得李三、桂花日夜不得安宁。随之,上下街集路口都被日本人把守着,喧闹的集市一下僵死去,李三砍回的一担担柴,只得整整齐齐码在房屋根,晾晒了一天又一天。又过了很多天,集市才一点一点松缓开。李三又能隔三差五担柴上集了。李三赶集,桂花一颗心松不下,时时站自家门前,两眼盯着路尽头,直到全胳膊全腿的李三进家门。

这一天,桂花没瞧见李三的人影子,却有一束亮光一闪一晃地扑过来,照了桂花的身子,照了桂花的头脸。桂花先一惊一愣,不知光亮是何物。继而明白过来,桂花伸开两只胳膊,一舞一舞迎过去,桂花还没接近光源,却被几声枪响阻隔住。桂花看见远方开枪的日本兵,也看见倒在地上的李三,还有他手里的那束永不熄灭的亮光。这时候桂花还能过去吗?桂花折转身,朝一片能躲避日本兵的眼目和子弹的密林跑过去。

李三死了,桂花还活着。活着的桂花参加了沿淮抗日联军。这年冬天的时候,桂花英勇杀敌的名声渐渐传播得很远、很开。桂花出生入死,随身始终带着一面镜子。镜面碗口大,上面凝结一片血迹,鲜鲜艳艳,怎么也擦拭不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在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经典品相的细节

颜同林

细节描写对于小说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能带来一叶知秋、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1958年茅盾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对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赞不绝口,认为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好的细节是作家精心遴选、打磨、创新的结晶,能让作品摇曳生姿,从而赋予整个作品经典的潜质。经典化的细节是文学经典的必备要素,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同时,经典化的细节和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之间存在各种张力结构,比如它对故事情节的支撑、烘托和充实,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暗示和托举。路遥的《人生》中,经典化的细节很多,如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堪称经典:"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基于生活现场的细节纷至沓来,让高加林的性格特征得以充分彰显。

围棋贵有,小说贵有鲜活、灵动的细节。小说离不开细节描写,更离不开经典化的细节描写。作家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经典品相的细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扑过淮河围将过来”写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汹汹来势;“蚊子一般骚扰东庄、骚扰西庄”写出了日本侵略者对百姓的搅扰。
B.文本一写了桂花从普通平凡的女子转变为英勇杀敌的抗日战士,从一个小视角展现了那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历史。
C.《百合花》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着一朵野菊花、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补军装等,这些细节有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
D.一部经典要有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经典化细节,如果《人生》中没有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那么《人生》就不能成为经典。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写李三“一隐一隐融进山林问”,在人与山林的相互映衬中,写出了山深林密的特点。
B.文本一按照桂花嫁给李三、李三砍柴卖柴、李三被日本鬼子杀害、桂花杀敌等情节依次展开。
C.文本一中的“镜子”和铁凝《哦,香雪》中的“火车”意象一样,都象征主人公对改变命运的渴求。
D.文本一的语言口语化,大多使用短句,几乎不用成语,而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却别有一番韵味。
3.文本一第二段写出了桂花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说“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请从文本一中找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夜颂

鲁迅

①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怕光明者。

②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不知不觉地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③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仲手不见掌,有漆展一团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仲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裂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撤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④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⑤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得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一点油汗,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她碰着没落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

⑥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⑦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黑狱里,客室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⑧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

[注]①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六月十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淮风月谈》。《淮风月谈》是借谈风月谈风云的文章结集。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左翼文化迫害加紧,以致《中报•自由谈》主编黎烈文不得不登出启事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于是风月文章与粉饰太平的文章充斥报刊。

没落: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成员曾讥讽作者没落,这里借引此语。

文本二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地走,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

他想。他迎上去,大声地吐一口唾沫:

咳,呕!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文本一第二段叙述了夜给人带来的好处,像是覆盖在人身上的“玄衣”,使人放松。
B.“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这句话“惊人”“真”“大”三个定语突出黑暗、残酷的程度之深重,体现了作者对黑夜无比憎恨的感情。
C.“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一句中“光明”应为反语,即指“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D.文本二选自《阿Q正传》“续优胜记略”一章,表现了阿Q欺软怕硬、畏强凌弱、猥琐无赖的特点。

(2)下列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文本一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在修辞上非常有特色:比喻精准形象,使人拍案叫绝,使文章简洁利落,掷地有声。
B.“一夜已尽,……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此处突出凡俗的热闹、喧嚣。
C.文本一以全新的视角来构思全文,用“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来观察,透过黑暗却能获得真实的光明。
D.鲁迅小说用词准确精当,“九分”一词准确勾勒出阿Q麻木愚昧的嘴脸,意蕴深刻。

(3)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文本一第③段的语言运用。
(4)文本一写摩登女郎的手法与文本二写阿Q的手法明显不同,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赏析。
7日内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2024学年海南省农垦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长河(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滕家橘子园,大清早就有十来个男男女女,爬在树桠间坐定,或用长竹梯靠树,大家摘橘子。人人各把小箩小筐悬挂在树枝上,一面谈笑一面工作。

黑中俏夭夭不欢喜上树,便想新主意,自出心裁找了枝长竹竿子,竿端缚了个小小捞鱼网兜,站在树下去搜寻,专拣选树尖上大个头,发现了时,把网兜贴近橘子,摇一两下,橘子便落网了,于是再把网兜中橘子倒进竹筐中去。众人都是照规矩动手,在树桠间爬来转去很费事,且大大小小都得摘。夭夭却从从容容,举着那枝长竹竿子,随心所欲到处树下走去,选择中意的橘子。且间或还把竹竿子去撩拨树上的嫂嫂和姐姐,惊扰她们的工作。选取的橘子又大又完整,所以一个人见得特别高兴。有些树尖上的偏枝的果实,更非得她来办不可。因之这里那里各处走动,倒似乎比别人忙碌了些。可是一时间看见远处飞来了一只碧眼蓝身大蜻蜓,就不顾工作,拿了那个网兜如飞跑去追捕蜻蜓,又似乎闲适从容之至。

住对河坳上守祠堂的老水手,得到村子里人带来的口信,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老水手到了橘园里,把头上棕叶斗笠挂到扁担上后,即刻就参加摘橘子工作。

夭夭在老水手树边,仰着个小头,满满,我想要我爹装一船橘子到武昌去,顺便带我去,我要看看他们城里文明人吃橘子怎么下手。用刀子横切成两半,用个小机器挤出水来放在杯子里,再加糖加水吃,①多好笑!我要亲眼去看看。

老水手说:这东西带到武昌去,会赔本的。关卡太多了,一路上税,一路打麻烦,你爹发不了财的。

夭夭说:发什么财?不赔本就成了。我要看看他们是不是花一块钱买三四个橘子,当真是四个人合吃一个,一面吃一面还说‘好吃,好吃,真真补人补人!’我总不大相信!话一说完,就扬长走过爸爸长顺身边看菜秧去了。

黑中俏夭夭走后,长顺回到了树下,招呼老水手。老水手说:大爷,我听人说你卖一船橘子给会长,今天下船,我来帮忙。

有新闻没有?当家的话中实有点说笑意思,因为村子里唯有老水手爱打听消息,新闻格外多,可是事实上这些新闻,照例又是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老水手笑着说:大爷,没有什么新闻。

长顺记起一件旧事来了。今年初就传说辰州府地方,快要成立一个新式油业公司,厂址设在对河,打量用机器榨油,机器熬炼油,机器装油……总而言之一切都用机器。长顺想起了这公司旧事重提的消息,就告给老水手说:前天我听会长说,辰州地方又要办那个机器油坊了。办成功他们开张发财,我们这地方可该歪,怕不有二三十处油坊,都得关门大吉!

老水手说:那怕什么?他们办不好的!

长顺摇摇头,对这官民争利事结果可不那么乐观。说到这事话可长了,只好不谈。两人都向天空看了那么一眼。②天上白云如新扯棉絮,在慢慢移动。河风吹来凉凉的。只听得有鹌鹑叫得很快乐,大约在河坎边茅草蓬里。

到午后,已摘了三晒谷簟橘子。老水手要到镇上去望望。

老水手到了吕家坪镇上,在正街上看见许多扛了被盖卷的水手,知道河下必到了两帮货船,一定还可从那些船老板和水手方面,打听出一些下河新闻。

老水手沿河走去,瞪着双小眼睛,一只一只船加以检查。遇到一个胖胖的水手,是吕家坪镇上作裁缝李生福的大儿子,老水手于是在船跳板边停顿下来,向那小伙子打招呼。

肥坨坨,我问你,可见过新生活?你在常德可被罚过立正?

见过见过。不多不少罚过三回。有回还是个女学生,她说:‘划船的,你走路怎么不讲规矩?这不成的!’我笑笑地问她:‘先生,什么是规矩?’因为我笑,她就罚我。站在一个商货铺屋檐口,不许走动。

听人说兵向上面调,打什么鬼子?鬼子难道在我们湘西?”“那可不明白!

既不明白,自然就再会。老水手于是再迈步走去。在一只三舱船前面,遇着一个老伴,一个在沅水流域驾了三十年船的船主。老熟人一见老水手就大声喊叫:老伙计,来,来,来,到这里来!打灯笼火把也找不到你!③同我来喝一杯,我炖得有个稀烂大猪头

船主跟过后艄来,老伙计,下面近来都变了,都不同了,当真下去看看西洋景吧。常德府街道放得宽宽的,走路再不会手拐子撞你撞我。大街上人走路都挺起胸脯,好像见人就要打架神气。学生也厉害,放学天都拿了木棍子在街上站岗,十来丈远一个,对人说:走左边,走左边!船主一面说一面就自己先笑起来。

老水手是个老《申报》间接读者,用耳朵从会长一类人口中读消息,所以比船主似乎开通一点儿,不大相信船主说的女学生笑话。老水手关心新生活,又问了些小问题,答复还是不能使人满意。后来又谈起中国和日本开战问题,那船主却比老水手知道更少,所以省上调动保安队,船主就毫不明白是什么事情。

可是皇天不负苦心人,④关心这问题的老水手,过不久,就当真比吕家坪镇上人知道的都多了。

(有删改)

文本二:

沈从文写的是下层社会人的日常生命状况,他探寻的是关于人的最为根本意义上的爱、真、美。他说他的作品是建一个希腊小庙。他通过对淳朴的爱恋的风土人情的描摹,营造了一个特殊精神空间,这个精神空间与作者所身处的特性空间形成强烈对照,这精神空间就是希腊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一种充实人性和神性的爱。一方面他用作品经营着希腊小庙,一方面现实却是人欲横流,红尘滚滚,这样就必然产生孤独和悲凉,他的作品又温馨又哀伤是自然而然的。

(贾平凹《沈从文的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部分着重写了夭夭,通过采橘子和夭夭与老水手的对话,可以感觉到她那种机灵、活泼、天真、浪漫的个性。
B.文本一写萝卜溪滕家橘子园摘橘子,对橘园采摘生活、地方风土人情、社会情况、自然风景、人物心理都有所描写。
C.文本一借水手、弄船人对“新生活”的戏谑描述,表现出一般乡下人对新生活运动的理解与其初衷的隔膜。
D.文本二中的“希腊小庙”,是沈从文创作时的超功利主义的追求,这种创作倾向在《边城》中也有体现。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夭夭对城里人那种吃橘子的评价是“多好笑”,近似于《阿Q正传》中阿Q对城里人“油煎大头油”做法的评价“可笑”,可见他们的愚昧和狭隘。
B.句子②写天上的白云,宕开一笔,景色描写看似悠闲轻松,其实在“只好不谈”的背景中为小说蒙上了一层阴影。
C.句子③运用语言描写,“喝一杯”“炖个稀烂大猪头”写出了一种淳朴热情的民风,让人感受到了湘西自古不变的人性永恒的美。
D.句子④的“这问题”指代前面老水手所要了解的“省上调动保安队”一事,也呼应上文的打鬼子,可见小说将故事的背景置于抗日战争的大环境中。
3.沈从文曾自述《长河》是“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结合文本一分析什么是湘西世界的“变”。
4.文本二指出,沈从文的作品“又温馨又哀伤”,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7日内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船越走越慢

徐则臣

跟老鳖约好了,晚上出工,划船进小鬼汊。傍晚时分下起雨。

整个行动组都出动了。我们停在可以用望远镜看清小鬼汊入口的隐蔽处,等时间慢慢往黑夜走。雨还在下,天地间都是水声。我们把船上的灯都灭掉,我看见老鳖在黑暗中掏出一只酒壶,拧开盖喝了一口。铁质的酒壶不知从哪里借来的光,温和地闪了一下。

半小时后,我们摸黑往小鬼汊靠近。雨下得更大了,小鬼汊里风动芦荡,雨打苇叶,如同千万人在齐声低吼,几声响雷滚进小鬼汊里,也会被风雨声淹没。

雨夜的小鬼汊的确比迷宫还凶险。我终于意识到老鳖这样的老把式的价值,他们辨别方向靠的是经验、直觉和本能。老鳖操纵着他的机动船,我们在往想象中的战场逼近。

有一阵子绕了很多弯,速度也慢下来。我凑到老鳖耳边喊:

遇到麻烦了吗?我们得快点了。

进来了就得争分夺秒。一旦他们发现了,钻到哪里躲起来,忙活一夜我们也找不到。

跑不动,老螫也喊,大伟他妈拽着船。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探照灯的光柱里大雨密集地连成了线,芦苇丛后头黑洞洞的。说实话,那种环境下,你跟我说芦苇荡里藏着十万头妖怪我也信。可知的世界只有光柱这么锥形的一片,我们仿佛被屏蔽在光柱和风雨声里。

老鳖左拐、左拐、左拐。他在画圈。

她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老鳖对我喊,你得让大伟说上媳妇。咱儿子是个瘸子啊。

我对老鳖说:老哥,我们不会扔下别子不管的。

老鳖开始右拐。满天都是看不见的雨。我们的船头前开路,后面跟着另外一条船,两艘船的旁边,交错跑着三辆摩托艇。

偶尔还是会绕圈。柴油机动力像个资深的哮喘病人,突然咳嗽几声就慢下来。我希望快一点,再快一点,越快越好。

听见摩托艇的声音之前,先看见一道狂舞的光柱,接着一辆摩托艇从黑暗里冲出来。骑摩托艇的人扭头看了一下我们,弯下腰加了油门冲进黑暗里。因为雨衣的帽子遮住了那人的大半个脸,我们都没看清他的长相。老鳖突然叫起来:

大伟!大伟——

两个兄弟从船两侧冲向前去。在他们摩托艇的灯光下,我看见了那人摩托艇屁股上画着的商标。看不清脸,我也知道那人不是别子。副所长拍了一下我的肩膀,他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别子失踪一个月零两天了。

我一把抓住老鳖的胳膊,大声对他喊:老哥,别子是个好兄弟!别子好样的!

这个晚上老鳖头一次扭头看我的脸,看了得有三秒钟。然后转向前方,从怀里摸出铁皮酒壶,一手攥着,只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拧开壶盖,咕咚灌了两口。酒壶塞回兜里,船速猛地加快了。

现场不必描述了,乒乒乓乓的事。总得有一番打斗,打斗都差不多。真要好好感谢我这帮弟兄,平常训练时的血汗没白流。上了船三下五除二就把三个打手给放倒了。

跑得最远的就是骑别子摩托艇的那个。他是个放哨的,所以最先发现我们。看见我们他就去给赌船报信,油门加到了底,离赌船老远就开始喊狼来了狼来了。但那夜里雨实在太大,声音出不去,本该守在船头把风的打手进船舱里了。

那人绕着赌船转了两个大圈,一直喊,见船上没反应,干脆一个人先溜了。一个骑摩托艇的兄弟跟在后头就追。这一带地形那小子挺熟悉,但他真是慌了,天又黑,还有兜头的大雨,在芦苇荡里绕来绕去就把自己绕晕了,一头撞到老鳖的船上。老鳖把他的船横在路头。那小子斜着飞上了夜空,然后像颗炮弹一样栽进了水里。等他从水里钻出来,老鳖的手电灯光罩住了他,老鳖大喊:

我儿子呢?

你儿子?那小子把一头一脸的淤泥往下抹,你儿子是谁?

我儿子别大伟!

别大伟是谁?

老鳖把船靠近摩托艇,给它熄了火,从水里拖到了船上。他拍着摩托艇的车座厉声说:他!

你说的是他啊,那小子从水里站起来,露出脖子以上部分,一个多月前,有天晚上他跟踪我到了这里,被哥几个给放倒了。一棍,他站在黑暗的雨夜里对着自己的后脑勺比画了一下,就这么一棍。一铁棍。那棍重二十多斤呢。

手电筒的灯光在老鳖手里抖起来,某一个瞬间照亮了他的脸。

你不是那个,老鳖么?那小子激动地叫起来,你不是给我们老板送客人的吗?你怎么当了叛徒?你收了钱还吃里扒外!他喘口气,好像突然醒悟过来,你儿子竟然是个警察!要知道那狗日的是你儿子——那也不行,不解决他我们都得进去。

解决了别子,你在里面会待得更久。提审时,我走到那小子跟前,劈头盖脸先给了他两个耳光,眼泪跟着就下来了。第一下,我说,是为我一个兄弟;第二下,是为我一个老哥。

在小鬼汊里地毯式搜索了两天,终于找到别子。他已经给鱼和鸟和细菌吃得不成样子。下葬时,经老鳖同意,我们把别子的摩托艇也埋进了土里。

(《收获》2021年第3期)。

文本二:

70后作家里,徐则臣对小说故事性的注重,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但即便冠之以鹤顶侦探,他也不会更不想把小说写成侦探类的类型小说。那只是一个壳,他始终掌握着纯文学的,关注着的是故事里的世道人心。

(摘编自郊庙《<船越走越慢>:侦探小说外衣下的世道人心》)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别大伟的摩托艇落入他人手中,“我”和副所长立刻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老鳖也有了不祥的预感。
B.老鳖两次掏出酒壶喝酒都反映了其内在情绪,前者侧重行动前心情平复,后者表现对下面行动的决心。
C.“你不是给我们老板送客人的吗?”点出老鳖之前的不法行为,揭示了他行动开始时一直绕圈的原因。
D.打耳光时提到的“兄弟”、“老哥”指老鳖父子,称谓的错乱表现了“我”极度愤怒状态下的口不择言。
2.关于文本一中多次写到的“雨”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渲染气氛:交代了“我们”抓赌时阴森、凶险的环境特征,营造了紧张氛围。
B.推动情节发展:大雨掩盖了行船及放哨人报信的声音,使围捕行动大获成功。
C.塑造人物形象:在兜头大雨中克服困难找到赌船,显示出老鳖驾船经验丰富。
D.深化作品主题:大雨进一步深化了警民之间密切合作、亲如鱼水的小说主题。
3.文本一巧借老鳖驾船来揭示他的内心变化,请简要说明。
4.文本一哪些方面体现了文本二中所说的“世道人心”?
7日内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高考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