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所以不死,欲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注]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材料二: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选自白居易《李陵论》,有删改)

[注]廊庙,古代指殿下屋和太庙,后用来指代朝廷,廊庙宰即指朝廷掌权的官员。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陵B不死C罪也D子卿E视陵F岂G偷生之士H而惜死之人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在文中指“当权者”,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用法不相同。
B.加,在文中指“嘉奖”,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中的“加”词义不相同。
C.宗,在文中指“宗族”,与成语“光宗耀祖”中的“宗”词义相同。
D.延,在文中指“延续”,与《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中的“延”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举高祖皇帝当年被匈奴所困,最终勉强脱身的事例,意在说明自己最终打了败仗和不以死殉国是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导致的。
B.李陵认为汉朝廷对有功之人是没有做到厚待的,他用已故祖父李广和苏武的不公遭遇这两个例子,来反驳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观点。
C.白居易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有引用名言的引用论证,也有古之君子与李陵之间的对比论证,采用的论证方法多样,论证比较有力。
D.白居易面对有人评判武帝听信流言而诛杀李陵家族,认为武帝负德的观点,他用假设论证来回应这种质疑武帝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2)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贼以为将,使东击淮阳救兵于襄邑,破之,俘百馀人,拘于雍丘,将杀之,往见李庭望;淮阳兵遂杀守者,潮弃妻子走,故贾贲得以其间入雍丘。庚子,潮引贼精兵攻雍丘。贲出战,败死。张巡力战却贼,因兼领贲众。

三月,乙卯,潮复与贼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四万余众奄至城下。众惧,莫有固志。巡曰:“贼兵精锐,有轻我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陈,人马辟易,贼遂退。明日,复进攻城,设百炮环城,楼堞皆尽;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贼蚁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贼不得上。时同贼隙,出兵击之,或夜缒斫营。积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遂败走。巡乘胜追之,获胡兵二千人而还,军声大振。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贼:指安禄山。②楼堞:泛指城楼与城墙。③开府、特进:当时的官职名。④阳:通“佯”,假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贼蚁附A而登B巡束蒿C灌脂D焚E而投之F贼不得G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指妻子、儿女,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不同。
B.庚子,在文中表示纪年。我国古代常用天干、地支来纪时,且地支在前,天干在后。
C.幸,我国古代皇帝到某处称为幸某处,文中幸蜀指唐玄宗在战乱中仓皇逃往四川。
D.夜,名词用作状语,与《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爆发时,雍丘县令令狐潮不但没有积极抗敌,反而率城投靠叛军安禄山。
B.当令狐潮与同党率领四万多名士兵突然到了雍丘城下时,城内军民都众志成城。
C.为了抗击叛军,张巡和士兵穿着盔甲吃饭,带着伤痛作战,最终击退叛军。
D.部将雷万春脸部被叛军射中六箭却立于城墙纹丝不动,以至于叛军以为那是木头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
(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并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得乎?”

赵简子曰:“吾欲得范、中行氏之良臣。”史黡曰:“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所愿也,又何问焉?”曰:“君以无为良臣故也。夫事君者,谏过荐可,章善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良臣也,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出在于外,又不能入,亡而弃之,何良之为?若不弃,君安得之?夫良,将营其君,使复其位,死而后止,何日以来?若未能,乃非良也。”简子曰:“善。”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晋荆战于邲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城濮之役,晋胜于荆,文公犹有忧色,曰:‘子玉犹存,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荆杀子玉,乃喜曰:‘莫予毒也!’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节选自《说苑·卷八·尊贤》)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荆战A于邲B晋师败C绩D荀林父E将归F请死G景公H将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行氏虽欲无亡”与“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
B.而,表示并列的连词,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中“而”的用法不同。
C.匡相,匡正辅助的意思,其中的“匡”与成语“一匡天下”中的“匡”意思相同。
D.南面,古代南面为尊位,君主临朝时坐北朝南,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唐太宗的责问,封德彝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寻找贤人,没有找到贤人是由于当今天下没有杰出的人才。
B.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侧重于探讨如何治理国家,而赵简子与史黡的对话则侧重于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良臣。
C.齐桓公对待管仲的态度与范、中行氏对待贤才的态度不同,君王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不同的后果,或称霸,或灭亡。
D.士贞伯讲述晋文公胜仗后仍面露忧色,待楚国杀死子玉后才大喜的故事,意在告诫晋景公要心怀忧患意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
5.根据材料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唐太宗、齐桓公和范、中行氏用人理念的不同之处。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以武烈,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舞;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

“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

“今海鸟至,己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智矣。夫仁者讲功,而智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智也令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

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

(选自《国语·鲁语上》,有删改)


[注]①展禽:名获,字季禽,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谥号惠,封地在柳下,故又称柳下惠。下文“柳下季”“季子”均是指展禽。②伯(bà):古代诸侯首领。九有:九州岛。有,同“域”,州域。③殛死:因失败被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智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
B.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智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
C.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智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
D.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智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古帝名。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B.三辰,指日、月、星。文中“序三辰”指帝喾能整治历法,以明四时之序。
C.“除其邪”中的“除”指除掉、去除,与“爆竹声中一岁除”中的“除”字含义相同。
D.瞻仰,文中指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物),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海鸟爱居在鲁国都城东门外停留了三天,臧文仲就违背了治理国家的礼法,要求城中居民祭祀它,这事遭到了展禽的反对。
B.展禽先以大量史实表明如帝、郊、祖、宗、报等礼节祭祀的对象都是对国家、社稷、百姓有大恩德的人,后人祭祀他们以表怀念敬重之情。
C.展禽继而指出人们祭祀社稷山川之神、前哲令德之人、天之三辰、地之五行以及九州名山川泽的原因,更加反衬出臧文仲的无功、无德。
D.展禽是一位非常重视和关心国家大事、具有卓越的从政智慧和民本思想的鲁国大夫,他看问题非常深刻,分析问题破立结合,颇具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2)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颙,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人。登绍兴元年进士第,为广州南海县主簿,摄尉。盗发,州檄巡、尉同捕,巡检获盗十余人,归其劳于颙。颙曰:掠美欺君、幸赏,三者皆罪,不忍为也。帅曾开大善之。知绍兴府上虞县。凡繇役,令民自推货力甲乙,不以付吏,民欣然皆以实应。催租各书其数与民,约使自持户租至庭,亲视其入,咸便之。帅曹泳令今岁夏租先期送什之八,颙请少纾其期。贺允中荐顺静退,召见。颙论国仇未复,中原之民日企銮舆之返,其语剀切,高宗嘉纳,除将作监簿。移知常州。初至郡,无旬月储,未一年余缗钱二十万。劝献美, 颙曰:名羡余,非重征则横敛,是民之膏血也,以利易赏,心实耻之。召为尚书郎,除右司。诏求直言,颙上疏谓:陛下以手足之至亲,付州郡之重寄,是利一人害一方也。人称其。除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武臣梁俊彦请税沙田、芦场,帝以问颙,对曰:沙田乃江滨地,田随沙涨而出没不常,芦场则臣未之详也。且辛巳军兴芦场田租并复,今沙田不胜其扰。上曰:诚如卿言。颙至中书,召俊彦切责之曰:汝言利求进,万一为国生事,斩汝不足以塞责。俊彦皇恐汗下。是日,诏沙田、芦场并罢。御史林安宅请两淮行铁钱,颙力言不可,安宅不能平,既入枢府,乃上章攻颙云:颙之子受宣州富人周良臣钱百万,得监镇江大军仓。颙乞下吏辩明,乃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日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乾道三年冬至,颙不疾而薨,年六十八。以观文殿学士致仕,赠特进,谥正简。颙为人简易清介,与物若无忤,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

(节选自《宋史·传一百四十三·叶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日/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B.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日/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C.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日/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D.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日/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召见”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两句中的“遂”字含义相同。
B.“或劝献羡”与“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词》)两句中的“或”字含义相同
C.“人称其直”与“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直”字含义不同。
D.“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与“上堂拜阿母”《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拜”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颙不贪功名。他担任广州南海县主簿、代理县尉时,曾参与抓捕盗贼,盗贼抓到后,巡检要把功劳归于他,他婉言拒绝。
B.叶颙治理有方。任虞县知县时。他让百姓自己上报财力高低,并据此分别写下各家租税的数目,让百姓自己交到官衙,百姓都认为很方便。
C.叶颙体恤民情。他任常州知州时,有人劝他将盈余的钱进贡。他认为那些“余钱”都是搜刮来的民脂民膏,那些搜刮民财的人应该感到羞耻。
D.叶颙敢于直谏。皇帝召见他时,他说国仇未报,中原百姓每天企盼皇上返回旧都;后来又说,皇上把州郡交给兄弟至亲,这是有利于一人而害了一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言利求进,万一为国生事,斩汝不足以塞责。
(2)颙为人简易清介,与物若无忤,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
2023-02-2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安帝义熙二年。南燕主超猜虐日甚,政出权幸,于游畋,封孚、韩淖屡谏不听。超尝临轩问孚曰:“朕可方前世何主?”对曰:“桀、纣”超惭怒,孚徐步而,不为改容。鞠仲谓孚曰:“与天子言,何得如是?宜还谢。”孚曰:“行年七十,惟求死所耳。”竟不谢。超以其时望,优容之。秋九月,南燕公孙五楼欲擅朝权,谮北地王钟于南燕主超,请诛之。南燕主备德之卒也,慕容法不奔丧,超遣使让之。法惧,遂与钟及段宏谋反。超闻之,征钟,钟称疾不至,超收其党侍中慕容统等杀之。征南司马卜珍告左仆射封嵩数与法往来,疑有奸,超收嵩下廷尉。太后惧,泣告超曰:“嵩数遣黄门令牟常说吾,云‘帝非太后所生,恐依永康故事’。我妇人识浅,恐帝见杀,即以语法,法为谋见诶,知复何言”超乃车裂嵩。西中郎将封融奔魏。超遣慕容镇攻青州,慕容昱攻徐州,右仆射济阳王凝及韩范攻兖州。昱拔莒城,段宏奔魏。封融与群盗袭石塞城,杀镇西大将军余郁,国中振恐。济阳王凝谋杀韩范袭广固范知之勒兵攻凝凝奔梁父范并将其众攻梁父克之法出奔魏凝出奔秦冬十月,封孚卒。三年。南燕主超母犹在秦,超遣御史中丞封恺使于秦以请之。秦王兴曰:“昔苻氏之败,太乐诸伎悉入于燕。燕今称藩,送伎或送吴口千人,所请乃可得也”超与群臣议之,左仆射段晖曰:“陛下嗣守社稷,不宜以私亲之故遂降尊号。且太乐先代遗音,不可与也,不如掠吴口与之”尚书张华曰:“侵掠邻国,兵连祸结,此既能往,彼亦能来,非国家之福也。陛下慈亲在人掌握,岂可靳惜虚名,不为之降屈乎?中书令韩范尝与秦王俱为苻氏太子舍人,若使之往,必得如志”超从之,乃使韩范聘于秦,称藩奉表。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济阳王凝谋杀/韩范袭广固/范知之/勒兵攻凝/凝奔梁父/范并将其众/攻梁父/克之/法出奔魏/凝出奔秦/
B.济阳王凝谋杀韩范/袭广固/范知之/勒兵攻凝/凝奔梁父/范并将其/众攻梁父/克之/法出奔魏/凝出奔秦/
C.济阳王凝谋杀/韩范袭广固/范知之/勒兵攻凝/凝奔梁父/范并将其/众攻梁父/克之/法出奔魏/凝出奔秦/
D.济阳王凝谋杀韩范/袭广固/范知之/勒兵攻凝/凝奔梁父/范并将其众/攻梁父/克之/法出奔魏/凝出奔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于游畋”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盘”字含义相同。
B.“孚徐步而出”与“其出人也远矣”《师说》两句中的“出”含义不同。
C.黄门令,西汉时就有此职,秩六百石,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D.车裂,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向不同的方向拉,俗称五马分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孚敢于冒死犯颜进谏。南燕主曾问他和前代的哪位君主相当时,他说相当于桀、纣;别人劝他去谢罪,他却说自己年岁已高,只求死得其所。
B.北地王慕容钟因为南燕主慕容备德去世时他没有来奔丧,受到慕容超的责备,因为害怕,就与慕容法以及段宏等人一起谋反。
C.左仆射封嵩与慕容法关系密切,因为受到司马卜珍的告发,被怀疑参与了反叛被抓捕,又因为多次派人去游说太后,最终被车裂。
D.慕容超想要接回留在后秦的母亲,后秦王姚兴却要慕容超答应一些要求,即南燕愿意俯首称臣,并送歌舞伎或送一千个吴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燕公孙五楼欲擅朝权,谮北地王钟于南燕主超,请诛之。
(2)陛下慈亲在人掌握,岂可靳惜虚名,不为之降屈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春,正月,辛亥,右仆射长孙无忌,时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者,上以表示之,曰:朕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有不通。又召百官谓之曰:联诸子皆幼,视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间也。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赡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徵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夏,四月,已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馑,基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座。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欲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上问王珪曰:近世为国者益不及前古,何也?对曰:汉世尚儒术,宰相多用经术士,故风俗淳厚;近世重文轻儒,参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表也。上然之。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社焉。玄龄虽蒙宽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等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B.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C.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D.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仆射长孙无忌罢”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罢”字含义不同。
B.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文中指后者。
C.“固人之所欲”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D.稽颡,古代礼节,屈膝下跪,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后世俗称“五体投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宽厚仁慈,大臣长孙无忌遭人密报权宠过盛而“自惧”,他开诚布公予以安抚,告诫百官不得离间;下令官府掩埋百姓尸骨。
B.唐太宗律己甚严,长于用人,他认为国君所为受上天监临、百姓瞩目,不可随意;希望臣下能与自己心意相通;明了并发挥臣下之所长。
C.唐太宗注意吸取历史教训,他看到秦始皇大兴土木引起民怨,就打消了准备材料,修建宫殿的计划,并让官员们体察他的良苦用心。
D.唐太宗注重研究治国之道:他困惑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治越来越赶不上古代,赞同王珪缘于当今用人及治国理念与汉代有别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
(2)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
8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汪元锡,字天启,婺源人。正德六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三迁都给事中。陕西镇守中官廖鸾族子铠,冒功为锦衣千户,随鸾于陕。元锡争之,言铠父鹏已乱中州,勿使铠复乱陕右。乞征还鸾,置铠父子于理。偏头关之捷,录功太滥,偕同官言太监张忠、总兵官刘晖等不宜赏。湖广镇守太监杜甫请巡历所部,帝许之,元锡等据祖制力争。帝幸昌平、宣府、大同,元锡偕同官邢寰累疏谏;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安远侯柳文镇湖广,奏携参随七十余人,元锡乞寝所奏。车驾还京,以应州之捷大赉文武群臣。元锡等言:“是役杀边民无算,六军多伤。今君臣欣喜交贺,而军民系贼庭,南向号哭,臣等何忍受赐?

帝欲南幸,舒芬、黄巩切谏得罪,给事御史遂不敢争。及帝将亲征宸濠,元锡复谏沮。宸濠就执,元锡、寰偕六科驰疏请回銮。十五年,帝在南京,元锡等复屡申前请,且言:“供亿繁费,使牒旁午。奸宄冒官校,少女充离宫。陛下不以宗社为重,专事逸游,岂能长保天下。”语甚危切

中旨以内官晁进、杨保分守兰州、肃州,元锡等言:“二州逼强寇,不可增官守,累居民。”群小不悦,矫旨责之。诏改团营西官厅为威武团练营,以江彬、许泰等提督之,别择地为团营教场。元锡言:“拓地则扰居民,兴工则费财力。以朝廷自将之军而彬等概加提督,则僣名分。”不从。会帝崩,事已。

嘉靖六年,帝以李福达狱下三法司于理。元锡不能平,有后言,闻于张璁,并下狱夺职。后用荐起故官。历户部左、右侍郎,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汪元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
B.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
C.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
D.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别为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锦衣:在明朝指锦衣卫。锦衣千户是指锦衣卫中的官员职阶。与李白诗《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中“锦衣”意思相同。
C.六军:《周礼》,“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六军代指天子军队。《长恨歌》中的“六军”也代指此意。
D.致仕:古代官吏年老退休称为“致仕”,即退官之意,“出仕”则恰恰相反。通常“乞骸骨”指的是自己请退离职,而“致仕”指的是到了一定的年龄退休回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元锡有嫉恶如仇的品质。对廖铠假冒军功,到陕西就职之事,他能据理力争,并说出廖铠的父亲祸乱中州之事,请求将廖鸾征召回京,并将廖铠父子按法律处理。
B.汪元锡敢于直言劝谏,多次阻止皇帝巡幸。湖广的镇守太监杜甫请求皇帝巡视,汪元锡等人依据祖制进行劝阻。后来皇帝西巡,汪元锡偕同僚邢寰多次上疏劝谏。
C.汪元锡同情百姓,怜悯士卒。在应州大捷皇帝赏赐群臣时,他想到边境军民受难不愿接受赏赐。在选择教场时他劝谏皇帝勿扰百姓、勿耗财力民力。
D.汪元锡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在李福达案件中,汪元锡知道其受到冤屈后,为其鸣不平,敢于当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此事被张璁知道,结果他就被下狱罢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臣欣喜交贺,而军民系贼庭,南向号哭,臣等何忍受赐?
(2)“陛下不以宗社为重,专事逸游,岂能长保天下。”语甚危切。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之车迎之。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B.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C.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D.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
B.“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相同。
C.“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不同。
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2)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人也。父逵,魏豫州刺史、阳里亭侯。逵晚始生充,言后当有充闾之庆,故以为名字焉。充少孤,居丧以孝闻。袭父爵为侯。尚书郎,典定科令,兼度支考课。辩章节度,事皆施用。累黄门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参大将军军事,从景帝讨册丘俭、文钦于乐嘉。帝疾笃,还许昌,留充监诸军事,以劳增邑三百五十户。后为文帝大将军司马,转右长史。帝新执朝权,恐方镇有并议,使充诣诸葛诞,图欲伐吴,阴察其变。充既论说时事,因谓诞曰:“天下皆愿禅代,君以为如何?”诞厉声曰:“卿非贾豫州子乎,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乎!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充默然。及还,白帝曰:“诞再在扬州威名风著能得人死力观其规略为反必也今征之反速而事小不征事迟而祸大。”帝乃征诞为司空,而诞果叛。复从猛诞,充进计曰:“楚兵轻而锐,若深沟高垒以逼贼城,可不战而克也。”帝从之。城陷,帝登垒以劳充。帝先归洛阳,使充统后事。进爵宣阳乡侯,增邑千户。迁廷尉,充雅长法理,有平反之称。时军国多事,朝廷机密,皆与筹之。帝又命充定法律。假金章,赐甲第一区。充有刀笔才,能观察上旨。初,文帝以景帝恢赞王业,方传位于舞阳侯攸。充称武帝宽仁,且又居长,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及文帝寝疾,武帝请问后事。文帝曰:“知汝者贾公闾也。”帝袭王位,拜充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颖候。及受禅,充以建明大命,转车骑将军、散骑常停、尚书仆射,更封鲁郡公,母柳氏为鲁国太夫人。

(节选自《晋书·贾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诞再在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观其规略/为反必也/今征之反速而事小/不征事迟而祸大
B.诞再在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观其规略/为反必也/今征之/反速而事小/不征/事迟而祸大
C.诞再在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观其规略/为反必也/今征之反速而事小/不征事迟而祸大
D.诞再在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观其规略/为反必也/今征之/反速而事小/不征/事迟而祸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或结成某种关系,此处指授予某种官职。
B.迁,指的是调动官职,包括升迁、降职、平级转调三种情况。累迁,指多次升迁。
C.禅代,是指帝位的禅让和接答。禅让,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祭社稷,后来就用“社”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充建立功业,不负父望。他成年之后不断建立功勋,官职逐步升迁,封邑不断扩大,使得他的父亲在他名字里寄托的期望得以圆满实现。
B.贾充善于识人,见解深远。他通过了解诸葛诞在扬州的情况,对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预知诸葛诞必反,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C.贾充擅长法理,深得圣心。他擅长法理,有纠正错案的名声,奉文帝的命令修订法律条文。文帝非常信任他,允许他参与很多国家大事的抉择。
D.贾充平叛有功,善察旨意。他先后随景帝讨伐册丘俭、文钦以及诸葛诞,都因有功晋爵加封。他能体察垒上的旨意,适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带疾笃,还许昌,留充监诸军事,以劳增色三百五十户。
(2)帝新执朝权,恐方镇有异议,使充诣诸葛诞,图欲伐吴,阴察其变。
2022-06-22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青海省海东市一中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