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冬,十月,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建康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B.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C.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D.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元嘉”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是指宋文帝的年号。
B.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也是干支纪日法。
C.处置,有“安排、处理”和“处罚、惩治”之意,文中意是前者,指江湛一人全权安排处理军事要务。
D.“魏人缘江举火”的“缘”是“趋向,走向”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缘”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军渡河后乘胜追击王玄谟,伤亡惨重。第二年春天,魏军又渡过长江,掠夺当地居民,焚烧房屋,随后撤走。
B.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反而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
C.魏主逼近建康时,京城内外戒严,朝廷征召王公以下子弟加入军队,并命令众将把守重要渡口,陈军江岸。
D.对于北伐一事,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是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伐。事后,宋文帝对此深表后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2024-04-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信明以五月五日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头,身形甚小,五色毕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声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此儿必文藻焕烂声名播于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高。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欲引用之。信明族弟敬素为建德鸿胪卿,说信明曰:隋主无道,天下鼎沸,衣冠礼乐,扫地无余。兄遁迹下僚,不被收用。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之心,士女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此时不立功立事,岂是见几而作者乎?信明曰:昔申胥海畔者,尚能固其节,吾终不能屈身伪主,求斗筲之职。遂逾城而遁,隐于太行山。贞观六年,应诏举,授兴势丞,秦川令,卒。信明颇蹇傲自伐,常耻学于师,自谓贤于李百药,时人多不嘉之。又矜其门,轻侮四海士,由是为世所讥。

(节选自《旧唐书·崔信明传》)

材料二:

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高孝基语人曰:崔生才冠一时,但恨位不到耳。隋大业中,为尧城令。唐贞观六年,诏即家拜兴势丞,迁秦川令。信明恃才蹇亢,常自矜其文。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骜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一》)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儿必A文藻B焕烂C声名播于D天下E雀形F既小G禄位殆H不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渔”,文中指的是渔人、渔夫,与《赤壁赋》中的“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渔”意思不同。
B.“迁”,调动官职,多指升官,而“左迁”指降职,如《琵琶行·并序》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
C.“族”,文中是指门第、宗族,与《师说》中的“士大夫之族”中的“族”意思相同。
D.“望”,文中是有名望的意思,《赤壁赋》中“七月既望”中的“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两者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信明在五月五日太阳正中的时候出生,当时有几只奇异的雀,五色齐备,飞落到庭中树上,叫声清亮。
B.窦建德僭称帝号,想任用崔信明,崔明信不愿屈身于伪主求个微小的官职,翻过城墙逃走,隐居在太行山。
C.崔明信成年后,记忆力过人,文章华美。高孝基对他的才华与职位作的评判,与史良的看法大不相同。
D.郑世翼把崔信明的诗卷扔进水里,行船扬长而离去,如今崔信明留传下来的诗仅有几篇而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耻学于师,自谓贤于李百药,时人多不嘉之。
(2)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
2024-03-2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二翁登泰山》

(乙)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闽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遂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 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鼐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越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曾公:曾国藩。

1.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曩者愚公A年且B九十C而移山D今吾辈E方逾F六旬G何老之有

2.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绝,“横渡”之意,与《劝学》中的“绝江河”中的“绝”词义相同。
D.“东”来的“东”解释为向东,名词做状语,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中的“小”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姚鼐写泰山,语言明净简洁,描摹细致,可以看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全文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在文末自语反思,含义深刻;姚鼐对泰山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5.三则材料中,主人公登泰山的经历各自启发了我们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2024-03-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再问,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而不能为,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三问,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B.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C.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D.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得行,       ②非能水也,而江河
B.①从者病,莫能   ②积土成山,风雨
C.①譬使仁者而必   ②烟涛微茫难求
D.①良工能巧不能为顺   ②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3.下列各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楚,大国也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①人之不我信也     ②何为其然也
C.①安有王子比干     ②安在其不辱也
D.①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②青,取之于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事,执政,当权。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中的“用事”语意相同。
B.稼穑,意思是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也可指庄稼或者谷物。
C.爨,上部是双手拿甑,中间是灶口,下部双手将柴推进灶口,意思是烧火做饭。
D.先君,本文指前代君主。如《诗经·邦风·燕燕》中的“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蔡两国大夫得知楚国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徒役将其围困在野外。
B.子路、子贡面对孔子的提问,都对夫子之道表示了怀疑,表现二人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C.孔子肯定了颜回对自己问题的回答,并表示如果颜回将来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意给颜回当管家。
D.孔子“七日不尝粒”并不气馁,见到颜回“偷吃”也敢于当面严肃地质询,得知真相后还能够自责自省。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2024-03-0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个别矣。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今乱君则不然,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私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上舍公法而听私说,故群臣百姓皆设私立方以教于国,群党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人用其心以幸于上。上无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治,从此产矣。

(节选自《管子·任法》)


[注]①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②氓社稷:“氓”同“亡”,抛下国家死亡之意。
1.材料一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上相应的字母。
其国乱A弱矣B又皆释国法C而私其外D则是负薪E而救火也F乱G弱甚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中是“在”的意思。《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文中含义不同。
B.治,文中指安定,与“乱”相对。《大学》中“欲治其因者”的“治”与文中含义不同。
C.信,任凭,随意。《过秦论》中“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信”与文中含义不同。
D.规矩,指圆规和方矩,也指一定的法度、准则。《离骚》中“僵规矩而改错”的“规矩”与文中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认为,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不依法办事国家就衰弱,楚国和齐国从称霸走向衰亡的历史说明了这一点。
B.韩非认为如今凭借声誉或人际关系获得了地位或奖赏、玩弄个人手段相互勾结、废弃了法度等一系列的做法是错误的。
C.“任法”,即依靠法律。韩非认为,无论赏罚,一切以法度为依据,亲疏、远近、贵贱、美恶都从法,才能有太平盛世。
D.韩非和管仲都看到了君主不“就公法”而放任“私”的后果:群臣百姓或私下攀比,或接近奸臣而远离君王,或请托保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
(2)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
5.结合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哪些法治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2024-02-0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范雎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谏说之难》)

【注】①阴饴甥;名饴,又名目甥,晋国大夫,封地在阴,是晋侯的外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雎竦A然失其宿B怒C忘其故D辩E敬受F命G延H入为上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阴饴甥往会盟。”会盟,特指诸侯集合结盟。如《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齐欲长安君为”与“厚币委质事秦”(《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质”意思不同。
C.“范雎疏于秦”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中的“见”意思相同。
D.“劝其归相印以贤”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饴甥利用回答问题的机会,巧妙地点明了晋国的舆论倾向,借助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认识,请秦穆公权衡利弊,宽恕晋侯。
B.触龙劝说赵太后,采取迂回策略。他从为儿子谋差事谈起,指出爱儿子就要让他有功于国,从而说服太后让长安君做人质。
C.茅焦能成功劝止秦始皇放逐母亲,表面上看是强谏,其实是揣摩到了秦始皇内心深处不愿被人视为桀、纣之类暴君的心理。
D.韩非因作《说难》而死,可见自古以来劝谏就是难事;明知道对方会拒绝却最终能劝说成功,劝谏又是难能可贵可喜之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
(2)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2024-02-02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七十六届期末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①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②而骄也。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剽而不留:轻浮没有根柢。②偃蹇:骄傲不恭。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C.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D.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即辞赋,汉代刘向集屈原等所作的赋为楚辞。
B.陈,述说。
C.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D.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指人物传记。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文和韩文都对唐代士大夫之族以相互学习为耻的世风进行了批判。
B.面对世人对“好为人师”的指责,韩愈表现得勇敢而柳宗元则显得顾虑重重。
C.韩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多种方法,论证了“行古道”的重要性。
D.柳宗元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5.柳宗元对写文章有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2024-02-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七十六届期末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齐湣王二十五年,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客最下坐能为狗盗者,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狐白裘,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其后,秦亡将吕礼相齐,欲困苏代。代乃谓孟尝君曰:“周最于齐,至厚也,而齐王逐之,而听亲弗相吕礼者,欲取秦也。齐、秦合,则亲弗与吕礼重矣。有用,齐、秦必轻君。君不如急北兵。趋赵以和秦魏收周最以厚行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变。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敦与为其国也!”于是孟尝君从其计,而吕礼嫉于孟尝君。孟尝君惧,乃遗秦相穰侯魏冉书。于是穰侯言于秦昭王伐齐,而吕札亡。

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

趋赵以和A秦魏B收周最C以厚D行E且反F齐王之信G又禁H天下之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人,文中指逃亡的人,其中的“亡”与《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亡”意思不同。
B.存问,文中指问候,其中的“存”与《屈原列传》中“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的“存”意思不同。
C.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函”就指此地。
D.害,文中指畏惧,害怕,与《屈原列传》中“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善待宾客,与宾客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与宾客的谈话内容,并询问宾客亲属的居所等事。
B.给秦昭王谏言之人并非不认可孟尝君的贤能,但因为孟尝君是齐王同宗,所以他认为孟尝君谋划事情必定以齐国为先。
C.苏代认为,只有消除来自秦国的威胁,天下的人才才会汇集到齐国,善养宾客的孟尝君就会成为辅佐齐王治国的第一人选。
D.司马光认为“养士”实际上是为国为民“养贤”。贤良的人,小用可以对一个诸侯国有利,大用甚至可以利于整个天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2)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
5.司马光批评孟尝君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2-0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挝,脑血流地。众曰:勿伤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有删改)

材料二:

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母妃,来朝,必宴饯结欢。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选自《新唐书·杨贵妃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军A士B围C驿D上E闻F喧G哗H问I外J何K事L左M右N以O国P忠Q反R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申,干支名称,可以用来纪年、纪月和纪日,文中用来纪日,其前一天是“乙未”。
B.“朕当自处之”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C.“贵妃诚无罪”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诚”和“信”含义不同。
D.“而禄山母事妃”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非常宠幸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一起西逃前往蜀地,在马嵬驿心怀怨恨愤怒的将士借故杨国忠谋反而杀死了杨国忠。
B.杀死杨国忠后,陈玄礼请求唐玄宗割断恩情并处死杨贵妃,但唐玄宗还想保护杨贵妃,后在高力士的威胁下才命其处死她。
C.安禄山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安禄山把杨贵妃当作母亲侍奉,而在反叛时却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并指斥杨贵妃与诸姨的罪行。
D.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禅位”的想法遭到了杨家人的反对,在杨贵妃口衔土块以死相求下,唐玄宗改变了这个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2)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甘茂曰: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

甘茂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

(选自《战国策·韩二》,有删改)

材料二: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窃为公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

(选自《史记·韩世家第十五》。有删改)


【注】①公仲:当时任韩国相国。②张仪之故智:昔楚威王伐魏,张仪向秦献计,若援楚攻魏,魏败必导致楚、魏、韩的联盟,秦反受孤立;不如只出兵声援魏,让魏、楚大战,秦从中得利。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令使者A求救B于秦C冠盖D相望也E秦师不下F韩G又令H尚靳使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通“智”,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中的“知”意思相同。
B.“则伐秦之形成矣”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意思不同。
C.殆,大概,几乎。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的“殆”意思不同。
D.“窃为公患之”中的“患”与成语“人满为患”中的“患”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太后认为,韩国的使者来了那么多,只有尚先生的话说得有道理,秦国解救韩国的危难要耗费巨大,自己要得到一些好处。
B.虽然尚靳站在秦国立场上陈述理由,但秦国仍没有出兵,韩王又派张翠出使秦国,面对秦国甘茂的问话,张翠表现得很镇定。
C.针对是否援救韩国这一问题,甘茂向秦王分析不去救援的后果,让秦王自己权衡利弊,最后说服了秦王,秦王派兵去援救韩国。
D.公孙昧不仅将秦王的做法全部告诉了韩国相国公仲,还献计于公仲,但公仲认为公孙昧是秦王派来的,最终还是没有相信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
(2)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
5.有人认为,针对如何解雍氏之围,张翠和公孙昧的劝说都极富说服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1-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