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世祖文皇帝黄初元年春正月,武王(曹操)至洛阳: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是时太子(曹丕)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易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作奸犯科者)逃窜,郡界肃然。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
用法峻A急B有犯C必戮D或E对之F流涕G然终无H所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文中指神态,与《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字意思不同。
B.海内,指国境之内,即全国。古人认为大地四周是东西南北海,故称国境为海内。
C.文中“未之奇也”的“之”字,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用法相同。
D.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都表明曹操能知人善任。
B.曹操和敌人对阵时,看起来像不愿意打仗一样,而一旦到了关键的时刻,就气势充沛,斗志昂扬。
C.曹操去世后,有人提议调换城池守将为谯、沛之人,徐宜出言制止,认为这样做不妥,撤换之事就没再提起。
D.曹操有权谋之心,善于治理,他担任济南国相时,上奏罢免了多个腐败长吏,打击了作奸犯科的人,郡内一片肃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2)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
5.曹操去世,司马孚认为太子和大臣们不能只是哭泣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节选自《说苑·正谏》)

材料二: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臣尝见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来,二千人拽一柱。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矣。”

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玄素上表B洛阳C实亦D未宜E修造FG必事理H须行I露坐J亦K复L何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缓急,偏义复词,危急,与“昼夜勤作息”中“作息”用法相同。
B.因,意为凭借,与《过秦论》中“因河为池”的“因”意思相同。
C.桀纣,分别指夏和商的亡国之君,均以暴虐著称,后也泛指暴君。
D.唯唯,指顺从别人,与成语“唯唯诺诺”中的“唯唯”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君有过错时,忠臣不能置之不理,但应把握好不谏与固谏的度,使上不对国君造成损害,下不危害自身安全。
B.洛阳的乾元殿始建于隋朝,取材多来自豫章,耗费巨大,唐朝建立之后,太宗欲重修此殿,遭到张玄素上书反对。
C.张玄素认为天下不能单凭武力征服,神明也不可以一味依赖,只有提倡节俭,减轻赋税,慎始慎终,才能保江山永固。
D.张玄素的劝谏让唐太宗彻底醒悟,认识到修建乾元殿的决定确实思虑不周,及时停止该项工程,并褒奖了张玄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
(2)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
5.材料一指出“智者”进谏需“度君权时”,请简要分析张玄素是如何“度君权时”的。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至于数四。上怒,召而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让”相同。
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宰相,是封建社会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壮实的“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调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齐、隋间谗谮事,耳目所接者,略与公等言之……又隋太子勇抚军监国,二十年间,固亦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善,使父子之道一朝灭于天性,逆乱之源,自此开矣。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

魏征曰:“《礼》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云:‘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又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盖为此也。臣尝观自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谮,妄害忠良,必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矣。愿陛下深慎之!”

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元楷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遂良曰:“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书,过亦无隐。”太宗曰:“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①恺悌:平易近人。②罔极:不中正。③市朝霜露:人众会聚的闹市变得霜披露凝、冷落无人了,文中形容国破家亡。④元龟: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刺史A赵元楷B课父老服C黄纱单衣D迎谒E路左F盛饰廨宇G修营楼雉H以求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二十年间”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两句中“凡”字的意思相同。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先的庙宇,也用来指代朝廷或国家政权。
C.“以元楷在隋邪佞”与“秦以攻取之外”(《六国论》)两句中“以”字的意思不同。
D.“数日不食而卒”与“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卒”字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自己历览前代历史,发现凡是阿谀逢迎、搬弄是非的人,都是危害国家的败类。
B.唐太宗列举杨素谗言祸国的事例,表达了要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观点,并表示自己仍担心不能察觉问题。
C.魏征引经据典,引用了《礼记》《诗经》中的句子以及孔子的话来提醒唐太宗要对谗言保持谨慎。
D.蒲州刺史赵元楷本来想献媚、讨好唐太宗,还准备送羊、鱼给皇亲国戚,结果唐太宗知道后将他打入大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2)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
5.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告诉褚遂良,他正在做哪三件事来行善避恶?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此!自神宗以来,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豪绅,相沿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日知录》)

【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地广境数千里   广:宽广
B.遂嗜欲   从;放纵
C.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   操切:胁迫
D.货之风日甚一日   黩:贪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不属豪绅   行一切
B.是天下奢侈   相沿为常事矣
C.择便巧史书……者   争尽力为善
D.数十年此矣   今日之变,有甚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刑措亡异
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C.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
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D.国维不张
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B.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C.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D.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5.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涿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贫,与母以贩履为业。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常山赵云,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备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备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备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十九年夏五月,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至江州,破巴郡太守严颜,生获之。飞呵颜曰:“大军既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容止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飞定巴西、德阳。备围城数十日,使从事中郎涿郡简雍入说刘璋。时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与简雍同舆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备迁璋于公安,尽归其财物,佩振威将军印绶。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有删改)

【注】①城,这里指成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B.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C.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D.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称,秦朝实行郡县制,郡比县等级高。
B.汉室,汉朝。汉高祖刘邦开创大汉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C.孤,中国古代王侯自称为孤,也指幼年丧母,这里指前者。
D.戎,泛称中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这里即此意;还称兵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见到常山人赵云,认为他才能出众就真诚接纳他。赵云跟随刘备来到平原,为他统领骑兵,得到重用。
B.刘备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诸葛亮出谋划策,建议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
C.刘备和诸葛亮情谊日益亲密,关羽、张飞心里不高兴,刘备用鱼水的关系打比方,希望他们不要再说了,但关羽、张飞始终心怀抱怨。
D.刘备围困成都几十天,派涿郡人简雍进城劝降刘璋。当时,官吏和百姓都愿意死战到底,但刘璋为百姓着想,于是打开城门,投降了刘备。
4.把下列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023-04-2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杀戮。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都B.思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他们
C.兵连祸结,无虚岁       曾:曾经D.而不用也       彼:他们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B.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C.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D.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六国论》第一节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
B.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C.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二薄秦的偏颇之论。
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5.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四月癸巳,汉主于永安,谥曰昭烈。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初,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夷皆从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皆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六年春二月,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于是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不复反。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B.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C.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D.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殂”同“崩”。
B.太守:汉魏时是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州的民政、刑讼、检奸等事宜。
C.县:三国时期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制。
D.夷:最初指我国东方部族,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泛指华夏族外的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掌蜀国军政大权,政事无论巨细,全都取决于诸葛亮。
B.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马谡亲往送行,并献良策,给出了“攻心”建议。
C.诸葛亮七擒孟获,让他心服口服,归顺蜀汉。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不再反叛。
D.诸葛亮率众平定南中,兵分两路出击,平定南中各县,最后胜利会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②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5.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采纳了马谡的“攻心”建议,试简要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瞻[注]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有删改)


[注]子瞻,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齐安(今湖北黄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B.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C.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D.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然绝俗”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用来尊称对方,如称孔丘为“孔子”,称孟轲为“孟子”。
C.“然将适西山”中“适”的含义为“到……去”,与“意适忘反”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D.“所以有乐于是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到长江南岸游山,受到热情接待。然后他们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深山尽处才停下来,大家玩得忘记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
B.去西山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小块平坦的地方,游人会在那里休息。人们可俯视长江,可看到高山,从旁边可以看到小溪幽谷。
C.西山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其遗址狭小,旁边长着古树。子瞻希望能够重修亭子,有一天暴风雷雨连根拔起一棵古木,成全了子瞻的愿望。
D.苏辙年轻时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子瞻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乐趣,有人把他当作神仙。子瞻认为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2)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5.苏轼仕途受挫而被贬黄州,但他为什么能找到快乐呢?请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

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庄王喟然叹曰:“吾闻之:其君贤者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又有师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君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毅,恐亡。且世不绝圣,国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战服大国,义从诸侯,戚然忱,恐圣知不在乎身。自惜不肖,思得贤佐,日中忘饭,可谓明君矣。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当是时也,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灭,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也。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揸,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山上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
B.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
C.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
D.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肖,有“不才、不贤”的意思,与“不孝”含义不同,而与《屈原列传》中“人君无愚、智、贤、不肖”的“不肖”含义相同。
B.九夷,古代称东方的部族,后成为泛称。在“九夷五狄顺方向而来奔”中,“九夷”与“五狄”都泛指少数民族。
C.太牢,即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它是最高的祭祀等级,高于“少牢”。
D.东面,文中表示“在东面”的意思,与《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的“东向”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晋平公的提问,师旷从致力于博爱、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不被世俗和身边的人束缚、要有远见卓识等方面,高屋建瓴地对人君之道做了回答。
B.楚庄王求贤若渴,认为若有贤明的臣子作为老师辅佐自己,就可以称王,而自己没有贤才辅佐,担心走向灭亡,因此忧心不已并发出了感叹。
C.越王勾践打败吴王之后,并未骄傲自得、自以为是,而是要求群臣见到自己的过失必须告知,否则将予以处罚,这充分体现出他是一位明主。
D.齐景公外出狩猎,在山上看见老虎,在水中见到蛇,认为这是不样之兆。而贤臣晏子借机劝谏他要知人、用人、任人,并认为山中见虎、水中见蛇并非不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战服大国,义从诸侯,戚然忧,恐圣知不在乎身。
②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
5.文中列举了许多君王任用人才的故事,在对待人才的态度和任用人才的方法上,这些君王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