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景公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此不察治之患也。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北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选自《韩非子·难二》,有删改)

文本二: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注:①踊:刖足的人穿的鞋子。②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章A自吾B失晏子C于今D十有E七年F未尝闻G吾过H不善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责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过”含义不同。
B.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
C.不肖,不才,不贤。与《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中“不肖”含义相同。
D.固,坚决,坚持。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中“固”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借齐景公询问市场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的时机,让齐景公明白了自己刑罚用得太多,于是齐景公减去了五种刑罚。
B.韩非子认为刑罚恰当不嫌多,不当少也无益。他认为晏子不去考察用刑是否恰当,而以用刑太多来劝说齐景公,是不懂法术。
C.齐景公延请各位大夫饮酒并以射箭助兴,景公射出一箭中靶,臣子齐声称好。齐景公索然无味,接着叹息一声,抛弃了弓和箭。
D.齐景公欣赏弦章之言,赐鱼五十车。弦章认为自己对君王的辅助没有在众人中见到成效,他秉承晏子流传下来的好品行,拒绝了赏赐。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
(2)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
5.古人认为弦章有晏子遗风,从这两则材料来看,弦章的“晏子遗风”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4-06-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体,而人主怠做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为人主而大信其妻,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傅丽姬杀申生而立奚齐。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医人咸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

(节选自《韩非子·备内》)

材料二: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干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注]小臣:指伊尹,他被汤任为小臣(官名)。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医善AB人之伤C含人之DE非骨肉之F亲也G利所H加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指极短的时间,与《劝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B.故,文中指原因、缘故,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意思不同。
C.毕,动词,意为全部使出,与《苏武传》“请毕今日之欢”中的“毕”意思不同。
D.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常用来代指国家,体现了以农为本的原始崇拜。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子时刻都在窥测君主的意图,而君主处于上位却傲慢懈怠,这导致大臣胁迫甚至杀害君主。
B.韩非子认为:造车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制棺材的人希望别人早死,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C.赵襄子任胆胥己为中大夫,遭到相国质疑,赵襄子说已经亲自考察过此人,相国便不再过问。
D.成就霸业者需要依靠贤臣,就像横渡长江的人需要依靠船,到远处去的人需要依靠良马一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
(2)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君臣关系”问题,但二者观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5-23更新 | 2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部分名校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发于大夫。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

归,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王曰;“何故?”对曰:“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彻?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今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用足则族可以庇。二子者侈,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若是则必广其身。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

十六年,鲁宣公卒。赴者未及,东门氏来告乱,子家奔齐。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子亦奔齐,成公未殁二年。

(节选自《国语·周语》)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诏曰;“闻死者终也,欲物之反真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见也。上古垂风,未闻于封树;后世贻则,乃备于棺椁。

讥僣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是以唐尧,圣帝也,谷林有通树之说;仲尼,孝子也,防墓不坟。洎乎阖闾违礼,珠玉为凫雁,始皇无度,水银为江海,莫不因多藏以速祸,由有利而招辱。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虽送往之典详诸仪制,失礼之禁著在刑书,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徒伤教义,宜为惩革。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县官明加检察,随状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勋戚家,仍录奏闻。”

(节选自《贞观政要·俭约》)

【注】①封树:堆土为坟,植树为饰。古代士以上的葬礼。②通树:树丧是古代一种丧葬方法,通树即从简丧葬之意。③防墓不坟:孔子合葬父母亲于防这个地方,只有墓穴而没有坟丘。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本固而功A成B施C遍而民D阜E乃可以长F保民矣G其何H事不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币,指货币、钱,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币”词义不相同。
B.朕,文中是皇帝的专称,与《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中的“朕”词义不相同。
C.流遁,本指流荡逃遁,这里同“流循”(本义为顺着水道流动),意思为沿袭。
D.五品,九品官阶中的第五级。九品官阶是古代官吏等级,从一品到九品。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康公出使鲁国,发现了季文子、叔孙宣子等四家的俭奢情况,他对这四家存亡做出判断,后来奢侈的叔孙宣子、东门子家果然败逃。
B.为君必须要恪守君道,要宽厚、整肃、周遍、仁爱,这事关国家基业、政务、教化和百姓团结。
C.吴王阖闾用珠玉做成的野鸭大雁作陪葬,秦始皇用水银做江海来陪葬,他们都因在墓里埋藏了财物而招致灾祸,遭受折辱。
D.丧葬仪制已建立,还没明确对违礼的处罚,有的皇亲贵族、民间百姓丧葬奢侈靡费,唐太宗要求各州府官员对于葬礼不遵照律令格式的,视情节定罪。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
(2)讥僣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
5.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奢靡对社会治理有哪些消极影响。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

材料二:

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八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子患之A数请B魏王C敕D晋鄙救赵E及宾客F辩士G游说万端H王终不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
B.幸,指宠爱、宠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不相同。
C.急, 指“以⋯⋯为急”,“不耻相师”中的“耻”是“以⋯⋯为耻”, 两者用法相同。
D.材料一的“公子如其言”与材料二的“驾如野迎之”,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子无忌有三千门客,隐士侯嬴不过是个守门人,公子大宴宾客,亲迎侯嬴来赴宴,还请他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令在场宾客大为吃惊。
B.魏公子请求魏王救赵无果,侯嬴为公子献计,可找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因为信陵君曾为她报过父仇,所以她能万死不辞地帮助信陵君。
C.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到平原君处,秦王写信威胁赵王,赵王害怕,派兵包围平原君家,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叫二人逃离赵国。
D.魏齐和虞卿想借助信陵君逃到楚国,信陵君害怕秦国,起初犹豫不见,后在侯嬴劝说下驾车迎接他们,然而魏齐怒而自杀,虞卿也未受重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2)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
5.侯赢两次进言为何都被信陵君采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富弼知青州,岁稔而河朔凶,民东流。公以为,从来拯饥多聚之州县,人既猥多,仓廪不能供,散以粥饭,欺弊百端,由此人多饥死,疫疾随起,居人亦致病毙。是时方春,野有青菜,公出榜要路,令饥民散入村落,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使富民等级出米以待之。民重公令,米谷大积。分遣寄居闲官往主其事。问健吏募民中曾为吏胥、走隶者,皆倍给其食,令供簿书、给纳、守御之役。借民仓以贮,与流民约,三日一支,出纳之详,一如官府。比麦熟人给路粮遣归饿死者无几作丛冢葬之。其间强壮堪为禁卒者,募得数千人,奏乞拨充诺军。自是天下流民处多以青州为法。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刘晏以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纴,常岁平敛之,荒则蠲救之。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荒歉有端,则计官取赢,先令蠲某物、贷某户,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议者或讥爱不直赈救而多贱出以济民者,则又不然。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赈给少则不足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又给多侥幸,吏群为奸,强得之多,弱得之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以为“二害”。灾沴之乡,所乏粮耳,他产尚在,贱以出之,易以杂货,因官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乏;官多贱出菽票,资之粜运,散入村闾,下户力农亦能自免阻饥——以为“二胜”。

晏常言:“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可谓知本之论,其去桑、孔远矣!王荆公知理财,而实无术以理之;亦自附养民,而反多方以害之。故上不能为刘晏,而下且不逮桑、孔。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桑、孔:汉代政治家桑弘羊、孔仅,善管理国家政财。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比麦熟A人给B路粮C遣归D饿死者E无几F作丛G冢H葬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廪,又称府库,指用专为赈济百姓而设立的粮食仓库,与下艾“民仓”含义相同。
B.活,在文中属使动用法,与“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蕃”用法相同。
C.侥幸,企求非分。与《陈情表》中“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中的“侥幸”词义不同。
D.但,只,仅。与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但”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不赞同将灾民聚集在州县的做法。因供给不足,及分发粥饭时出现的各种蒙骗现象,会导致很多灾民饿死,并引发疫病。
B.富弼在赈灾时改变以往做法,灾后安置流民返乡,将流民中的健壮者招募、充实到军队中。天下流民聚集的地方多以青州为法。
C.刘晏日常密切关注当地气候和收成情况,在老百姓因歉收而陷入贫困之前,就及时将救灾的措施呈报朝廷,能谋事,有作为。
D.冯梦龙赞赏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的做法,不过和桑弘羊、孔仅相比还很落后,但远超在理财、养民方面表现不佳的王安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2)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
5.“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在赈灾过程中,富弼和刘晏如何发挥任人优势?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4-05-1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代宗朝吏部尚书书陟薨,太常博士程皓谥曰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驳之曰: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已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所以叱驭而进,不惮危险,故王尊为忠臣;思全而归,恐有毁伤,故王阳为孝子。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且以为尚书志业高远,羽仪前朝,百行之中,能事甚众,议行称谥,固多美名,何必忠孝两施,然后表德。历考前史,恐无此事。敢率愚见,请更商量。皓执前议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先于孝。孝于家则忠于国,爱于父则敬于君。脱爱敬齐焉,则忠孝一矣。立君臣,定上下,不可以废忠。事父母,承祭祀,不可以亏孝。忠孝之道,人伦大经。孔子曰:‘以孝事君则忠。’又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圣人之教也。至于忠孝不并,有为而言。将由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义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白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养亲。恩文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亲,当圣代,出事主,入事亲,忠孝两全,谁曰不可?况‘忠孝侯’之传鹊印,唐尧之代即有此官。伏念美名,请依前谥。有司不能驳焉。

(节选自《封氏闻见记校注》)

材料二: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注]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节选自《新唐书》)

[注]鲁公:指颜真卿,唐代宗时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求忠A于孝B岂先亲C而后D君E移孝F于忠G则出身H而事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状,文中指死者世系、生平大略等,通常是由死者的门生、故吏或亲友撰写。
B.出处,文中指出仕和隐退,与俗语“英雄莫问出处”中的“出处”意思不同。
C.唐尧,是传说中华夏族五帝之一,“尧”为其谥号,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D.贼,文中指作乱的人,与《燕歌行》中“汉将辞家破残贼”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博士掌管拟定谥号,职务三品以上的官员死后,按流程议定谥号,最后奏报皇帝;吏部尚书书陟去世后,程皓为其拟谥“忠孝”。
B.颜真卿认为,韦陟的谥号本来有很多美名可选,不必非要以“忠孝”来表彰其德行,程皓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需要再商讨裁决。
C.程皓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宝贵,人应以孝行为先,一个人尽孝于家就会尽忠于国,在家爱父则可在国敬君,爱敬一致那么忠孝一体。
D.程皓认为,忠孝不能两全是有缘故的,奉养父母与侍奉君主这两件事难以兼得:韦陟奉养父母,身处圣明时代,忠孝是可以两全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
(2)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员不成,其志有足称者。
5.颜真卿于“忠”做到了知行合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5-16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使民务于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务于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务于农则重,重则少私议,少私议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务于农则其产丰,其产丰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为非,以非为是。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籍田,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节选自《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凡人主之所以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则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民朴,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则奸不生。奸不生,则主不惑。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说取官爵也,进则曲主,退则虑私,所以实其私,然则卖权矣。夫曲主虑私,非国利也,而为之者,以其爵禄也;卖权,非忠臣也,而为之者,以逐利也。然则下官之迁者皆曰:“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必不冀矣,则我焉得无下动众取货以事上而以求迁乎?”百姓曰:“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仓虚,主卑,家贫,然则不如索官!”于是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节选自《商君书·农战第三》)

【注】①籍田:古代供帝王举行亲耕仪式的田地。②农战:农业和军事。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民B求官爵C皆不以D农战E而以巧言F虚道G则国H必无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文中指正确的,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中的“是”意思不同。
B.劝,文中指劝说、规劝,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劝”意思相同。
C.故,文中指所以、因此,与《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中的“故”意思不同。
D.冀,文中指希望,与李密《陈情表》“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中的“冀”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民众致力于农耕就会家产富足,家产富足就会安土重迁,这有利于国家统治;反之,则不利于国家统治。
B.材料一认为,天子率诸侯耕种籍田,后妃率妃嫔养蚕采桑,他们身体力行,是为了给民众做表率,引导民众致力于农事。
C.材料二认为,农业和军事都非常重要,是国家兴盛的保障;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即使国家不缺粮食,也不会放松农耕。
D.材料二认为,如果为官者曲意逢迎,考虑一己私利,玩弄权术,就会遭致民众唾弃,民众就会奋起反抗,危及国家统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
(2)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
5.材料一、材料二都论及培养民众质朴的品性,但用以培养民众质朴品性的方法并不相同,请简要说明。
2024-05-1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日,仁宗读《三朝宝训》。至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此等安知法,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掷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

资政殿学士韩维读毕,因奏言:“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用也。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其源盖出于此。外人皆云皇帝陛下仁孝发于天性,每行见昆虫蝼蚁,而过之,且敕左右勿践履,此亦仁术也。臣愿陛下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材料二:

皇佑中,杨待制安国迩英阁讲《周易》至“节卦”,有“慎言语,节饮食”之句。仁宗反问贾魏公曰:“慎何言语?节何饮食?”魏公从容进其说曰:“在君子言之,则出口之言皆慎,入口之食皆节。在王者言之,则命令为言语,燕乐为饮食;君天下者,当慎命令,节燕乐。”上大喜。后讲《论语》,当经者乃东北一明经臣,讲至“自行束修以上”之文,忽进数谈,殆近乎攫,曰:“至于圣师诲人,尚得少物,况余人乎?”筵群公惊愧汗浃。明日,传宣经筵臣僚,各赐十缘。诸公皆耻之,方议共纳。时宋莒公库留身奏:“臣闻某人经筵进鄙猥之说自当深谴反以锡赐诚谓非宜。然余臣皆已行之,命拜赐可也。若臣弟祁,以臣在政府,于议非便,今谨独纳。”上笑曰:“若卿弟独纳,不特妨诸臣,亦贻某人之羞。但传朕意受之。”

(节选自文莹《湘山野录》)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闻A某人经筵B进C鄙猥之D说E自当F深GH反以锡I赐J诚K谓L非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文中是“尽”的意思,与《滕王阁序》中“胜地不常”的“胜”意思不同。
B.违,文中指避开、躲避,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违已交病”的“违”意思不同。
C.推,文中指推行、推广,与《屈原列传》中“推此志也”的“推”意思相同。
D.侍,文中指陪从在尊长身边,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的“侍”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禧年间,有两个人犯了死罪,宋真宗怜悯他们,于是派人把这两个人拉下去打了一顿,之后把他俩放了,没有杀他们。
B.资政殿学士韩维向宋仁宗上奏,认为刚才读到的虽只是真宗皇帝小的善良,然而用这个心治理天下,就会使仁政施及人民。
C.一名担当讲经任务的臣子在讲《论语》“自行束修以上”这段文字时,说了几句责备在场其他臣子的话,使他们深感惊愧。
D.宋库对皇上说,其余臣子得到的赏赐,让他们拜谢皇上恩赐即可;而宋祁则不能这样,因为他的哥哥身居高位,在舆论方面不方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掷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
(2)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其源盖出于此。
5.宋仁宗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选自《吕氏春秋·论人》,有删改)

材料二:

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强悫,则任名生焉。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加之学,则文理灼焉。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其长?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讦。刚之失也,厉。和之失也,懦。介之失也,。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之征也。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也者,刚之征也。和者不懦,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征也。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征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选自《人物志·八观》,有删改)

【注】①通:显达,处境顺利。②进:举荐。③人:通“仁”。④门郭:这里指左右亲近的人。⑤至质:志质,素质及外在表现。⑥二至:本质和气质。⑦悫:真诚,诚实。⑧介:独特的节操或行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八观A六验B此贤主C之所以D论人也E论人者F又必G以H六戚四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处境困窘,与孟子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词义相同。
B.特,杰出的,卓异的,与“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中的“特”词义不同。
C.“而令名生矣”与“王使屈平为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令”词义不同。
D.“介之失也,拘”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拘”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人在显达时礼遇什么人和在尊贵时举荐什么人,看人在学习时说的是什么,看人在贫贱时不做什么,这些可以助力识别人。
B.人在高兴的时候,能看出别人的节操;人在发怒的时候,能看出别人的气度;人在悲哀的时候,能检验别人的仁爱之心。
C.偏才如果气质清正而能力强劲、智力强劲而精通事理、才智美而真诚,就会分别产生功业、贤能和承担责任的名声。
D.偏才有长处,必定有短处,比如温和的人一定会软弱,温和而不软弱,就不能保持温和。喜欢其温和,就不能否定其软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知人”,其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是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稍迁,拜尚书。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息矣。出为豫章太守。迁大鸿胪。会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复征拜议郎,迁光禄勋。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蕃与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与窦武谋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即日害之。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节选自《后汉书•陈王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填写超过三处不得分。
蕃A时B年C七D十E余F闻G难H作I将J官K属L诸M生N八O十P余Q人R并S拔T刃U突V入W承X明Y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材料一中指“国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的“天下”含义相同。
B.“迩”,材料一中指“接近”,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迩”含义不同。
C.“弥”,材料二中指“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的“弥”含义相同。
D.“旦夕”,材料二中指“每天”,与《孔雀东南飞》中“便作旦夕间”的“旦夕”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了“任贤”与“弃贤”的问题,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用与不用贤才。
B.王安石认为,国君只要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只要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
C.陈藩仕途屡历迁谪,灵帝即位后,他受封高阳乡侯,但陈藩上书尽力辞让,前后上奏疏十次,朝廷最终没有接受。
D.诛杀中常侍的计划泄露之后,陈藩虽年逾古稀仍然挺身而出斥责王甫,王甫增兵包围了陈藩,并在当日将其杀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2)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5.陈蕃的经历多次体现了材料一中“有之(贤)而不用”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