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5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关,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朝议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铣。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疾避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守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檄福建、广东会兵而讨贼。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忠扬言于帝前,曰守仁必反。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守仁天资异敏。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其为教,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指因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字意思不同。
B.益,指更加,与《师说》中“圣益圣”的“益”意思相同。
C.军,指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的军意思相同。
D.方,指正,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元年,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并在朝廷上怒斥刘瑾,杖责刘瑾四十杖。
B.正德十一年,王守仁前往南方平定盗贼。他知道身边有不少人是贼寇的耳目,便借机赦免了一个老仆隶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
C.朝臣张忠曾经接受过反贼朱宸濠的贿赂,害怕被王守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其射箭,没想到王守仁三发全中。
D.王守仁虽是文臣,但能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平定反叛的藩王;他还在阳明洞建筑屋舍,授徒教学,专以传授良知为主,求学的人一致追随他。
4.与文中“忠扬言于帝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以其无礼于晋D.是寡人之过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
6.王守仁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2024-04-2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至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五年,策,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选择题区域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割据A江东B地C方数千里D兵精足E用F英雄乐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hōng),古代称天子或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B.“为汉家除残去秽”中的“为”与“圣人之所以为圣”中的“为”含义不同。
C.“用兵之患也”中的“之”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含义相同。
D.孤,古代君主自称“孤”或者“寡人”,有成语“称孤道寡”。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坚因为讨伐董卓将家迁到了庐江舒地,他的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两人交情很深。
B.面对曹军的来势汹汹,朝堂之上君臣议事时,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
C.孙权即位后,周瑜来到吴国,颇受重用,与张昭一起掌管各种事务,后担任前部大督。
D.周瑜部将黄盖素有谋略,他审时度势,用心观察,及时提出了火攻的策略,击败了曹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策将东渡,至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
(2)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5.周瑜认为曹操此战必败,他依据的理由是什么?
2024-01-1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 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注】①矻矻:kū,勤劳不懈的样子。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乃与之交                                      亟:多次。
B.遂之荣                                             谢:感谢
C.之适越潘子时                                   过:拜访
D.予其人不学,竟去                            薄:看不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继迁、固之后                                 作《师说》贻之
B.无以甥贵稍贬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C.尽子财不足以给                                蚓无爪牙
D.予视为畏友                                      项王按剑跽曰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B.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C.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D.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4.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                                           ②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
③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                                     ④摘忌讳语,密奏之
⑤四大臣大怒                                                               ⑥所杀七十余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两个人有才华而又有气节,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自娱。
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
C.潘柽章被捕后没有像吴炎那样慷慨陈词,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
D.作者详叙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原因和经过,写清朝统治者借“明史”案对江南文士血腥镇压,企图以此来消灭反清意识,文中所说潘柽章和吴炎便是其中的牺牲者。
2024-01-1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注】①蹞,同跬。

(节选自荀子《劝学》)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

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韩愈《读荀》)

1.根据语段,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B.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C.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D.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色、五声、五味: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五声,又叫“五音”,古代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B.六经、百家:六经指《诗经》《尚书》《仪礼》《易经》《乐经》和《左传》六部儒家经典。百家:指战国诸子百家。
C.“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一句中的“然后”“学者”,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蹞,同跬。跬在古代称跨出一脚,与现在的“步”相同。
D.“火于秦”在句式上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相同,与“句读之不知”不同。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提出“性恶说”,主张通过教化使人为善。甲文第二段“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体现了荀子对“性恶”的警觉。
B.甲文第一段善用类比、对比的手法,阐明君子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仁义的主张。
C.韩愈认为孔子之后,称得上圣人的只有孟子一人而已,荀子、扬雄都谈不上是圣人,因为他们思想不纯粹,修养上还都有瑕疵。
D.乙文在写荀子之前,先写孟子,继写扬雄,层层铺垫,笔法摇荡,既体现出韩愈为文善于平中造奇的高超技艺,又隐含着韩愈自居于孔孟荀扬之后,是儒家的正统继承者。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2)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
2024-01-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节选自《孙子兵法·地形》)

材料二: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南,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茭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燕地悉平。

(节选自《百战奇略·地战》)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谓知A敌之B可击C知吾D卒之可以E击F而不G知地利H胜之半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
B.而,表修饰,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不同。
C.“于”表被动,与《劝学》“取之于蓝”中的“于”意思不同。
D.拔,攻克,攻取,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裕率军攻打南燕时,公孙五楼给出了先据守再两面夹击的上策和坚壁清野等待敌人破绽的中策,可惜都被慕容超拒绝。
B.慕容超骄傲轻敌,他自以为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即使敌人攻到平原地区,用精锐部队防卫也能胜利。
C.慕容镇为了说服慕容超,把慕容超说的方法跟越出大岘山去迎战进行了对比,还引用历史上成安君和诸葛瞻的例子。
D.慕容超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一直看着他们进至东莞,越过大岘山,才真正重视起来,但不能抵挡晋军凌厉的攻势,一触即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2)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
5.依据《孙子兵法·地形》的理论,慕容超失败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2023-12-0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恶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恶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朅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之。此武王之义也。武王为人之所欲纣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衣锦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釐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七》,有删改)

[注]①竫:安静。②朅:通“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武王为人A之所欲B纣C为人D之所恶E先陈何益G适令武王H不耕而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禅:指禅让。禅让,指古代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与世袭制不同。
B.千乘:一千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等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甲子:干支之一。“甲”是十二地支的第一个,“子”是十天干的第一个。
D.克,文中指战胜,与《论语·颜渊》中“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三皇五帝功绩和秦越二国远途为例,提出“因”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引出下文的论述。
B.周武王刺探殷商的动静,武王一直认为殷商不够混乱,太公望却认为殷商混乱到了极点,最终纣王被擒获了。
C.周武王让胶鬲把到达之日向君主禀报,为了救胶鬲加速行军,最终在甲子日到达了殷都郊外,结果殷商大败。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谈大自然中“因”的道理,再谈到禹、墨子、孔子等人与“因”的关系,加强论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
(2)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
2023-12-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②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棚,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④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桅注]①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符号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
议者以聚A敛闻B降御前C金字牌D俾日E下住罢F弃疾G受而H藏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俘行在”中的“行在”,即“行在所”,意为皇帝所在的地方,后尔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B.“期一月飞虎营栅成”中的“期”与《曹刿论战》中“期年之后,虽欲无可进者”的“期”意思相同。
C.“儒生”,原指古代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
D.“连樯而至”中的“樯”指桅杆,代指船,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火烟灭”的“樯”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
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
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
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掉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5.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
2023-11-27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疆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材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悦。谏曰:不可,王勿受。昔桀起灵门,纣起鹿台,天与之灾,邦国空虚,遂以之亡。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

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女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悦。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桀易汤而灭,纣易周文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内经九术》)


【注】①荣楯:指饰有文采的栏杆。②申胥:指伍子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赖A有B天C下D之E力F窃G为H小I殿J有K余L材M再N拜O献P之Q大R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谀臣,指谄谀之臣,“谀”与成语“阿谀奉承”“好谀恶直”的“谀”含义相同。
B.“币”指财物,与《苏武传》中“置币遗单于”的“币”含义相同。
C.“奈何能有功乎”与《屈原列传》中“奈何绝秦欢”两句的“奈何”含义相同。
D.五音也叫五声,指古代音乐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本文中泛指音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有攻打吴国的打算后,向大臣文种问计,文种向他献上九条计策,勾践成功地运用这九条计策打败了吴国。
B.文种献上九条计策之后,告诫勾践必须保密,并自信地表示,如果能做到这九件事,那么即使要夺取整个天下都不是难事。
C.越国通过向吴王进献精美栏杆和美女,达到了消耗吴国国力和消磨吴王志气的目的,而文种的卑下言辞起到迷惑吴王的作用。
D.面对越国的进献,吴王丧失警惕,照单全收,他非但不能虚心接受伍子胥的进谏,反而怀疑伍子胥的忠心,最终将其杀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2)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5.在对吴王的两次劝谏中,伍子胥所说内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2023-11-08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子曰:赐,良农能,不必能;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吾亦使尔多财,吾为尔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B.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C.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D.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诵。古人重视乐教作用,故“弦歌”也指礼乐教化。
B.《诗》,即《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C.稼穑,种植农作物叫作“稼”,收割农作物叫作“穑”,“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D.宰,文中指贵族家中的管家,与《促织》中“翼日进宰”的“宰”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被困陈、蔡,绝粮七天仍慷慨讲诵,弦歌不辍。通过与子路、子贡、颜回三名弟子的对答彰显自身志向、启迪弟子。
B.子路认为君子不会被围困,对孔子被困的处境十分不解。孔子在解答中列举古代圣贤的事例分析自己“不遇时”的原因。
C.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他被困曹、卫时,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他被困会稽的时候,孔子以此阐述君子生于忧患的道理。
D.颜回认为,孔子之道不容于世,更显其君子气节。三名弟子的回答,孔子最欣赏颜回的,甚至发出愿做颜回家臣的感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
(2)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
5.子贡给孔子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子贡?
2023-11-0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逄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子曰:“赐,良农能,不必能;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吾亦使尔多财,吾为尔。”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B.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C.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D.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诵。古人重视乐教作用,故“弦歌”也指礼乐教化。
B.《诗》,即《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C.稼穑,种植农作物叫作“稼”,收割农作物叫作“穑”,“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D.宰,文中指贵族家中的管家,与《促织》中“翼日进宰”的“宰”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被困陈、蔡,绝粮七天仍慷慨讲诵,弦歌不辍。他通过与子路、子贡、颜回三名弟子的对答,彰显自身志向,启迪弟子。
B.子路认为君子不会被围困,对孔子被困的处境十分不解。孔子在解答中列举古代圣贤的事例,分析自己“不遇时”的原因。
C.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他被困曹、卫时,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他被困会稽时,孔子以此阐述君子生于忧患的道理。
D.颜回认为,孔子之道不容于世,更显其君子气节。三名弟子的回答,孔子最欣赏颜回的,甚至发出愿做颜回家臣的感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
2023-10-3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程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