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4-01-12 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银川,古称兴庆府、宁夏城。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的中部、贺兰山东麓,与黄河相邻。银川这座塞上古城历史悠久。秦朝时即为北地郡所辖。汉成帝阳朔年间曾在此修建北典农城。此地资源充足、物产丰饶。六月杞园树树红,羊肉泡馍口口香。在坊间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塞上明珠”的美誉。西夏王陵是银川境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西夏文化的代表。它位于银川市的西部。内部分布着9座帝王陵以及200多座王侯勋贵的陪葬墓,规模十分宏大。占地面积达20.9平方千米。作为皇家陵寝,西夏王陵设计紧密。布局严谨,总体以传统的南北中轴、左右对称的格局排列,呈长方形的陵墓坐北朝南,集唐风宋韵、西夏特色于一体,自成风格,别具匠心,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摘编自王学典主编《100古城畅游通(美丽中国系列)》)

材料二:

考古发掘的西夏墓有帝陵、帝陵区陪葬墓、一般地方官吏墓、一般党项族姓墓、僧人塔墓等。墓园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墓的建筑体现了以下特征:

第一,受中原文化影响,强调伦理等级制。帝陵级别最高,陵园建有宫殿式建筑群,有阙台、角台、碑亭、月城、陵城、陵塔等,陵塔是标志性建筑。王侯、勋戚、高官墓等级次之,亦有墓城、碑亭等建筑,其中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各类型高台是标志性建筑。高僧墓的标志则是平地起建覆钵形塔。地方官员一般为火葬墓,没有夯土台,葬俗受佛教影响。党项望族大姓的墓虽无墓园建筑,但以碑亭建筑为标志。从中不难看出民族传统、佛教在墓葬制度中的影响。

第二,阴宅建筑简单,表现在墓道和墓室建筑上。最高级别的也只是墓道斜坡式,土洞式墓室,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薄葬的特征。

第三,夯土建筑遗存多。陵墓园内筑夯土高台和夯土墙,地面的木构架建筑消失了,但夯土高台仍在,反映了陵墓建筑的地域特征。

第四,墓葬渗透佛教文化元素。无论建筑装饰还是墓的形制,体现佛教文化。帝陵中有陵塔,王侯墓中的陪葬物有经幢,一般官员墓火葬并有塔式灵匣,高僧塔葬,都是佛教文化的体现。

第五,西夏墓的建筑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地面殿、阙、城墙等建筑承中原形制。月城及其内在石象生布列反映北方草原都城特点;建筑装饰构件更多地融合中原文化、中亚文化、西亚文化,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建筑文化的民族大融合。

(摘编自陈育宁、汤晓芳、雷润泽《西夏建筑研究》)

材料三:

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数以千计,其中以建筑材料数量最多,而以汉夏文残碑最为珍贵。建筑材料则主要以陶质材料为大宗,琉璃制品占一定比例,瓷质材料次之,石质构件数量较少。随葬品有大型器皿、装饰品、武器及部分瓷片、丝织品残片等。此外墓室内还发现有大量动物骨骼。出土瓷器主要有白、青、酱三种釉色,以白瓷为多,素面为主。器形中以碗、盘居多,瓶、钵、豆等器数量次之。另外,还有泥塑残块、钱币、铜器、陶棋子等,种类繁多,为后人研究西夏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75年,在西夏王陵三号陵中出土了六座男性人像碑座石雕,长高宽均为70厘米左右。石雕造型为男性人体全身跪姿,轮廓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下腭置于胸前,肩与头齐,双乳拖腹,双手或拉膝、或上托,下肢跪曲,腹脐清晰凹现,力度极强。这种线条粗犷,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外国研究者称为“东方维纳斯”。

西夏三号陵墓出土的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工艺精湛,造型生动逼真,代表着西夏时期高超的冶炼工艺,属“国宝”级文物。

曾经宏伟壮观、庄严肃穆的西夏王陵,如今所有陵墓,无不墙断阙残,瓦砾遍地,满目疮痍,一片荒芜与凄凉。明代诗人的《古冢谣》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低犹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和被破解,神秘王朝的面纱正逐渐被揭开,但神秘的西夏王陵至今仍有三大未解之谜。一、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王陵下的地面绿草如茵,唯独王陵上寸草不生。二、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当地多乌鸦和麻雀,它们几乎随处落脚,却从不落在王陵之上。三、王陵的夯土主体为什么没有被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早已被毁坏得面目全非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屹立。这些王陵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时间,如此漫长岁月,为何还能屹立如初?

(摘编自陈海波《西夏简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银川因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古称宁夏城,其历史最远可以向前追溯至汉成帝阳朔年间。
B.西夏墓建筑深受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僧塔葬、阴宅简单、用经幢陪葬等方面。
C.西夏王陵因为其陵墓建筑的地域条件,虽然已历经七八百年,但夯土高台犹在,保存完好。
D.西夏王陵出土文物众多,包括建筑材料、随葬品等多种品类,为西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赞美银川为“塞上明珠”,又称誉西夏王陵为“东方金字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B.材料二依次介绍了西夏陵建筑强调伦理等级、阴宅建筑简单、夯土建筑遗存多等特征,条理清晰。
C.材料三用大胆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男性人像碑座石雕”,使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跃然纸上。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介绍了西夏王陵的规模和出土文物的规格等内容。
3.下列诗词中,最适合替换材料三《古冢谣》的一项是(       
A.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B.杀气凛冽贺兰卷,西风白马啸天冲。今宵月上怀雄主,泪洒林间断剑吟。
C.野利去后字不传,千载谁识夏王陵。王图霸业今何在,大漠风沙断征人。
D.诈降河曲懈战意,焦土贺兰虏辽王。定都庆洲成三国,宋辽西夏各一方。
4.有关部门正在征集“关于西夏陵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西夏陵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5.假如你的家乡也入选了《100古城畅游通》,请参照材料一介绍银川的思路为家乡写一段120字以内的介绍文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倪焕之

叶绍钧

吴淞江上,天色完全黑了。浓云重叠,两岸田亩及疏落的村屋都消融在黑暗里。近岸随处有高高挺立的银杏树,西南风一阵阵卷过来涌过来,把落尽了叶子的树枝吹动,望去像深黑的人影,披散着蓬乱的头发。

江面只有一条低篷的船,向南逆风行驶。后艄两支橹,天气很冷,他们摇橹的手都有棉手笼裹着。手里的橹,每一回扳动都得用一个肩头往前一掮,一条腿往下一顿,借以助势。

舱里小桌子上点着一支红烛。靠后壁平铺的板上叠着被褥,一个二十五六的人躺在上面。他虽然生长在水乡,却似乎害着先天的晕船病,船身晃几晃,便觉胃里作泛,头也晕起来。加上逆风,上船时便横下来,到现在还不曾坐起过。躺着,自然不觉得什么;近视眼悠闲地略微闭上,一支卷烟斜插在嘴角里,一缕青烟从点着的那一头徐徐袅起,可见他并不在那里吸。他的两颊有点瘦削,端正的鼻子,不浓不淡的眉毛,中间加上一副椭圆金丝边眼镜,就颇有青年绅士的风度。

在板床前面,一条胳臂靠着小桌子坐的,是一个更为年轻的青年。他清湛的眼睛凝视着烛焰,正在想自己的前途。他感觉烦闷的生活完全过去了,眼前闷坐在小舱里,行那逆风的水程,就是完篇的结笔。等候在前头的,是志同道合的伴侣,是称心满意的事业,是理想与事实的一致;这些全是必然的,犹如今夜虽然是风狂云阴的天气,但总有个笑颜似的可爱的朝晨。

初次经过的道路往往觉得特别长,更兼身体一颠一荡地延续了半天,这坐着的青年不免感到一阵烦躁,移过眼光望着那躺着的同伴问道:快到了吧?虽然烦躁,他的神态依然非常温和,率真;浓浓的两道眉毛稍稍蹙紧,这是他惯于多想的表征。

你心焦了,焕之,那躺着的用两个指头夹着嘴里的卷烟,眼睛慢慢地张开来。真不巧,你第一趟走这条路就是逆风。他敲着板门问道:阿土,陶村过了么?刚刚过呢,至多点半钟可以到了。

他知道今天逆风,一定在校里等着你。他想你想得急切呢。今天我去接你,也是他催得紧的缘故。不然,等明后天息了风去不好么?

焕之有点激动,讷讷地说:树伯,我只怕将来会使他失望。不过我愿意尽心竭力服务,为他的好意,也为自己的兴趣。

你们两个都喜欢理想,这一点颇相像。树伯斜睨着焕之说。

这由于干的都是教育事业的缘故。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人应该培养成什么样子?人应该怎样培养?——这非有理想不可。焕之清朗地说着。

老蒋大约也是这样意思。树伯闭了闭眼,继续说:所以我曾经告诉你,他做好一篇对于教育的意见的文章,那篇文章就是他的理想。

你记得他那篇文章怎样说么?焕之的眼里透出热望的光。

他开头辨别什么是性,什么是习,又讲儿童对于教育的客受与排斥,又讲美育体育的真意义,——啊!记不清楚,二十多张稿纸呢。

有这样热心的人!焕之感服地说。便悬拟蒋先生的容貌,举止,性格,癖好,一时又陷入沉思;这样想时,不免欣慰而且兴奋。

树伯把两腿蜷起一点,又把盖着的被头角掀了一掀,耸耸肩说:事情往往不能预料。早先你当了小学教员,不是常常写信给我,说这是人间唯一乏味事,能早日脱离为幸么?

唔,是的。焕之安顿了心头的欣慰与兴奋,郑重地答应。

到现在,相隔不过一二年,你却说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了。

记得给你写过信。焕之现出得意的笑容,后来我遇到一个同事,他那种忘了自己,忘了一切,只知为儿童服务,只知往儿童的世界里钻的精神,啊!我说不来,我惟有佩服,惟有羡慕。

焕之把身子坐直,望着前方,似乎透过了前途浓厚的黑暗,已望见了正去就事的校里的好些学生。

像蒋先生那样,他没有事做,树伯说得很淡然,田,有账房管着;店,有当手管着;外面去跑跑,嫌跋涉;闷坐在家里,等着成胃病;倒不如当个校长,出点主意,拿小孩弄着玩。

焕之看了树伯一眼,他对于弄着玩三个字颇觉不满,想树伯家居四五年,不干什么,竟养成玩世不恭的态度了。便说:你怎么说玩?教育事业是玩么?

哈哈,你这样认真!树伯狡笑着说。字眼不同罢了。你们说研究,说服务,我说玩,实际上还不是一个样?——老蒋如果处在我的地位,他决不当什么校长了。你想,我家里琐琐屑屑的事都要管,几亩田的租也得磨细了心去收,还有闲空工夫干别的事情么?

焕之觉得他突然是中年人了,老练,精明,世俗,完全在眉宇之间刻划出来。

树伯半睡半醒地迷糊了一阵,忽然坐起来敲着板门问阿土道:进了港么?

进了一会儿了,学堂里楼上的灯光也望得见了,阿土的声音比刚才轻松悠闲得多。

我上船头去望望!焕之抱着异常兴奋的心情,把前面板门推开,两步就站在船头。一阵风过去了,他开始嗅到清新而近乎芳香的乡野的空气,胸中非常舒爽。犬声散在远处,若沉若起,彼此相应。前面二三十丈远的地方,排列着浓黑的房屋的剪影。中间高起一座楼,楼窗里亮着可爱的灯光。灯光倒映河心,现出一条活动屈曲的明亮的波痕。

啊!到了,新生活从此开幕了!焕之这样想着,凝望楼头的光。一会儿,那光似乎扩大开来,挡住他的全视野,无边的黑暗消失了,他全身浴在明亮可爱的光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景物描写极力渲染大风、浓云、黑天的景象,衬托了倪焕之压抑的心理。
B.摇橹船工“一掮”“一顿” 动作的细节刻画,形象地写出了大风中摇船的艰辛。
C.“虽然烦躁,他的神态依然非常温和,率真”,表现了倪焕之持重的特点。
D.躺在船舱里的树伯,虽然年轻但已显示出老练、精明、世俗,与倪焕之形成对比。
7.关于文中谈论蒋先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树伯的谈话中可以看出,蒋先生对倪焕之来校任教怀有很高的期待。
B.蒋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美育体育的研究,让倪焕之对他充满了崇敬和向往。
C.在树伯看来,蒋先生既有追求教育理想的一面,也有追求生活实用的一面。
D.蒋先生选择当校长的主要原因是既不想到外面跑四处跋涉,又不想在家里闷坐成病。
8.船行江上,倪焕之的情感随着他的所见所感而逐步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有人说,结尾显得过于直白,应该去掉;也有人说结尾的表达效果更好,应该保留。是否应该保留结尾?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 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注】①矻矻:kū,勤劳不懈的样子。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乃与之交                                      亟:多次。
B.遂之荣                                             谢:感谢
C.之适越潘子时                                   过:拜访
D.予其人不学,竟去                            薄:看不起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继迁、固之后                                 作《师说》贻之
B.无以甥贵稍贬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C.尽子财不足以给                                蚓无爪牙
D.予视为畏友                                      项王按剑跽曰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B.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C.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D.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13.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                                           ②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
③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                                     ④摘忌讳语,密奏之
⑤四大臣大怒                                                               ⑥所杀七十余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两个人有才华而又有气节,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自娱。
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
C.潘柽章被捕后没有像吴炎那样慷慨陈词,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
D.作者详叙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原因和经过,写清朝统治者借“明史”案对江南文士血腥镇压,企图以此来消灭反清意识,文中所说潘柽章和吴炎便是其中的牺牲者。
2024-01-1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时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2023-09-21更新 | 731次组卷 | 29卷引用:2022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