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文本一:

异禀

汪曾祺

①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

②他家在后街濒河的高坡上,四面不挨人家。房子很旧了,碎砖墙,草顶泥地,倒是不逼仄,也很干净,夏天很凉快。这家总是那么安静,从外面听不出什么声音。后街的人家总是吵吵闹闹的。他们家起得很早。天不亮王二就起来备料,然后就烧煮。他媳妇梳好头就推磨磨豆腐。后来王二喂了一头小毛驴,她就不用围着磨盘转了。省出时间,好做针线。

③每天下午,在人家淘晚饭米的时候,王二就在保全堂药店廊檐下,摆他的熏烧摊子。“熏烧”就是卤味,除回卤豆腐干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猪头肉。到了上灯以后,王二的生意就到了高潮。只见他拿了刀不停地切,一面还忙着收钱,很少有歇一歇的时候。一直忙到九点多钟,他媳妇给他送饭来了,他才用热水擦一把脸,吃晚饭。吃完晚饭,总还有一些零星的生意,他不忙收摊子,就端了一杯热茶,坐到保全堂店堂里的椅子上,听人聊天,一面瞟着他的摊子,见有人走来,就起身切一盘,包两包。他的主顾都是熟人,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他心里都是有数的。

④这一条街上的店铺、摆摊的,近几年,景况都不大好。只有王二的生意却越做越兴旺。后来经人说合,出了租钱,他就把他的摊子搬到隔壁源昌烟店去了。源昌烟店是个老名号,专卖旱烟,但渐渐败落了。王二来了,就占了半边店堂,他所卖的东西的品种也增加了。春天卖鹌鹑;入冬以后,就卖五香兔肉。

⑤王二的发达,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第一,他可以自由地去听书。王二最爱听书。以前去听书都要经过考虑。一是花钱,二是费时间,更主要的是考虑这于他的身份不大相称:一个卖熏烧的,常常听书,怕人议论。近年来,他觉得可以了,想听就去。下午的书一点开书,不到四点钟就“明日请早”了,这耽误不了他的生意。第二,过年推牌九。王二平常绝不赌钱,只有过年赌五天。过年赌钱不犯禁。下注时,王二把五吊钱稳稳地推出去,心不跳,手不抖。推牌九这玩意,财越大,气越粗,王二输的时候竟不多。

⑥王二把他的买卖乔迁到隔壁源昌去了,但是每天九点后他还是端了一杯茶到保全堂药店来。药店里的“先生”里分为几等,最低等的叫“同事”。“同事”每年都有被辞退的可能。像陶先生,就有三次差点被辞退。他咳嗽痰喘,人也不精明。没有辞退,是因为店伙纷纷说情,加上他也越来越勤勉谨慎了。“先生”以下,是学生意的,叫作“相公”。保全堂现有的“相公”姓陈。陈相公嘴唇厚厚的,说话呜噜呜噜地说不清楚。他老是挨打。挨打的原因大都是做错了事:纸裁歪了,灯罩擦破了。这孩子也好像不大聪明,记性不好,做事迟钝,有时,他会想一会家,想想他的守寡的母亲,想想他家房门背后的贴了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

⑦王二每天到保全堂来,是因为这里热闹。总有几个常客,其中有一个叫张汉的。这张汉有七十岁了,年轻时走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有一天,张汉谈起人生有命。说凡是成大事业、兴旺发达的,都有异相,或有特殊的禀赋。汉高祖刘邦,股有七十二黑子就是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谁有过?樊哙能把一个整猪腿生吃下去;燕人张翼德,睡着了也睁着眼睛。就是市井之人,凡有走了一步好运的,也莫不有与众不同之处。大家听了,不禁暗暗点头。

⑧张汉猛吸了几口旱烟,忽然话锋一转,向王二道:“即以王二而论,他这些年飞黄腾达,财源茂盛,也必有其异禀。”王二不解何为“异禀”。“就是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你说说,你说说!”大家也都怂恿王二:“说说!说说!”

⑨王二虽然发了一点财,却随时不忘自己的身份,从不僭越自大,在大家敦促之下,只有很诚恳地欠一欠身说:“我呀,有那么一点:大小解分清。”他怕大家不懂,又解释道:“我解手时,总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张汉一听,拍了一下手,说:“就是说,不是屎尿一起来,难得!”

⑩说着,已经过了十点半了,大家起身道别。管事卢先生向柜台里一看,陈相公不见了,就大声喊:“陈相公!”喊了几声,没人应声。

原来陈相公在厕所里。这是陶先生发现的。他一头走进厕所,发现陈相公已经蹲在那里。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们俩解大手的时候。

(有删节)

文本二:

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脑袋打架!”他的意思是说这不像真人说的话。

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小说里所描写的景物,不但要是作者眼中所见,而且要是所写人物的眼中所见。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不能离开人物,但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作者的设身处地,和人物感同身受。小说的颜色、声音、形象、气氛,得和所写的人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就是说小说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人物。写景就是写人。

有的作者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可以不用署名,一看就知道是某人的作品。但是他的各篇作品的风格又不一样,作者的语言风格每因所写的人物题材而异。

作者对所写的人物的感情态度,决定一篇小说的调子,也就是风格。《异禀》里人物很可笑,也很可悲悯,所以文体上也是亦庄亦谐。

(摘编自汪曾祺《谈语言运用》)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二发达了,街坊熟人有人羡慕他,却未见有人嫉妒他,这既能看出王二为人好,也能看出当地民风淳朴。
B.第二段对王二家居住环境的描写,突出了干净和安静的特点,表现出王二两口子与街里人不同的生活品位。
C.陈相公有时会想想他家房门贴了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这一细节表明作者对善良孝顺的陈相公的祝愿。
D.作者对张汉的出场安排别具匠心,既引出“异禀”这个话题,照应题目,又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文章的意蕴。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全堂是街里一个药店,同时它既是王二听书打牌的地方,也是其他几个人物集中亮相的地方,就是一个小社会。
B.沈从文先生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有过指导和帮助。他让汪曾祺明白了写人物对话必须真实,不能一味追求漂亮。
C.小说中叙述、描写也要符合人物的真实形象。张汉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D.即使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但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语言风格也不一样,这是因为所写人物的题材不一样。
3.你认为让王二发达的“异禀”究竟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4-05-1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音

唐风

翠微山下,驿路道旁,两间茅屋,一面酒旗。

茅屋是个小店,夫妻店,只卖三样东西,清面,酱肉,百花酒。

客人都是赶脚的旅人,一落座,免费的大碗茶咕咚咕咚几口,夏祛暑冬生暖。男人切一斤肉,打半壶酒,劳乏尽去,喊一声:“好酒好肉。”打赏,跨马,绝尘而去。女人便一碗清面,吃得粉面生津,暖意洋洋,万福谢过,两声鞭响,车咿咿呀呀被夫妻眺望成一个黑点,消失在驿路尽头。

这日,闲暇无客。小五乐呵呵对老婆夸耀:“瞧瞧,咱卤的肉,咱酿的酒,哪个不说好。夏祛冬生暖,一碗酒下去,母羊羔都能斗恶狼。”

妇人一撇嘴:“我的清面,淡雅鲜香,哪个吃过的夫人小姐不夸,啧啧,连汤都不剩一口呢。”

驿路空阔,四野幽静,山上又隐隐传来琴声。

夫妻二人顿时闭了嘴,这抚琴的人是店里唯一的常客,三年了日日下来打酒,爱吃店家的清汤面,如此常客却是从不曾夸过一句酒好面好。

小五悴悻道:“抚琴的大都是酸臭文人,哪知酒肉之妙,更不懂世故人情。”

妇人低低道:“难不成其他客人都是饥不择食,疲乏饥饿才觉得咱的酒饭香。”

二人不语,琴声入耳,高高低低,悠悠扬扬。

总比四下寂静要好,小五想。

鸟鸣唤出了晨曦,春花烂漫,薄雾流纱,山上下来一个文士,青衣蓝衫,身背琴囊。

几声叩门,一声轻唤。

“谁啊?这么早。”“店家,伯牙多有打扰。”“哦,你呀。”

老面孔,旧相识,小五开门迎客。

“店家哥,我今日学成出山,专程来吃碗面,喝杯酒,与您告别。”

“恭喜先生,贺喜先生,想起来先生光顾小店三年有余了。”

“正是,正是!”伯牙举目望向翠微山,云雾飘绕苍山滴翠,看不见山顶那几栋茅屋。

说话间,妇人已端上来,一碗面,一壶酒,一盘肉,两个杯。

没等伯牙开口,妇人先说话了:“先生,清面就酒终显寡淡,今日酒肉是我们夫妻奉送的,权为先生践行。”

小五陪伯牙落座。妇人斟酒。

几杯下肚,小五慨叹,伯牙唏嘘。

小五问:“先生,酒如何?”妇人也忙插嘴:“先生,面如何?”

“酒是多情酒,好酒;面是阳春面,好面。”夫妇二人紧盯伯牙的脸,充满了期冀,只见伯牙并不再言语,起身打开琴囊,抽出古琴:“临别无以为赠,今抚琴一曲,聊表寸心。”

琴声起,时而婉转千寻,时而珍珠玉盘,伯牙时而慢捻轻拢,时而十指翻飞。小五夫妇肃立垂听,只觉得不似往常隐约遥远,如今声声入耳,倒是敞亮了许多。

曲毕,夫妻拊掌称赞。伯牙告辞,夫妻俩依依送别,伯牙走入两双眼眸深处,消失不见。

花红几度,这日秋高气爽,一乘官轿停在店前。小五出迎,官轿下来一人气度不凡,小五定睛一瞧,居然是翠微山学琴的伯牙。

一碗面,一壶酒,一盘肉,两个杯。

小五慨叹,伯牙唏嘘。

“三年学琴,五载历练,终让我得遇钟子期,千曲易得,知音难觅,我如此幸运,真不敢再奢求什么了。”

“先生,子期是博学多才的高人?”“不是。”

“贤德智慧的雅士?”“不是。子期乃山中樵夫。”

“是了,知音与高低贵贱学识无关,所不同的是人心罢了。”小五挥手,“取桃花酒来。”“先生品尝,与前者可有不同。”

伯牙小杯浅抿,回味良久,复又饮一杯,再取先前之酒,眉间凝重舒展变幻,恍然有所悟,一揖到地:“店家所言堪称金玉,我饮酒三年,直觉四时不同,其香各异,今日蒙受点化,果觉酒中乾坤奥妙无穷。”

“先生谬赞,愧不敢当!”小五道,“先生高山流水,天下愚人不识。小可之酒春酝桃花,夏酿青荷,秋有金桂,冬选梅花,四时阴阳,合秋藏冬发,春醒夏成,一如先生之高曲,泰山巍巍,流水汤汤,几人能知?”

“妙!”伯牙赞道,“必以此言,言与子期,抚琴饮酒,幸甚至哉。”月余后,伯牙寻子期不遇,子期墓前,摔破琴拉断弦,永不鼓琴。

翠微山下,又结一庐,主人青衣蓝衫,与驿路店家种桃植莲,春酝夏酿,与酒为伍,尽得杜康法门。

店家小五深叹:“世间少了个琴师,我的百花美酒多了个知音。”

其妇愤愤:“终有一日,我的清面也会遇到它的钟子期。”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店家小五对伯牙“酸臭文人”“更不懂世故人情”的评论,说明他开始时对伯牙这类清高的文人雅士不屑一顾。
B.同样都是“一碗面,一壶酒,一盘肉,两个杯”,但两次对饮,小五“慨叹”和伯牙“唏嘘”的心境有所不同。
C.伯牙两次与店家小五对饮并对百花酒进行评价,第一次并未品出酒中奥妙,第二次经“点化”,方知酒中奥妙。
D.“知音与高低贵贱学识无关,所不同的是人心罢了”,小五的话说明知音在于人的心意相通,与身份、学识无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而他与店家小五的交往则是艺术的虚构,小说做到了真实性与虚构性的统一。
B.小说并未直接描写钟子期,但他对情节发展有重要作用,他是伯牙寻觅到的知音,他的去世使伯牙摔琴断弦转而酿酒。
C.小说最后以“终有一日,我的清面也会遇到它的钟子期”收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也与题目“知音”形成了照应。
D.小说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写店家的酒好面好,赶脚旅人和伯牙的评价是侧面描写,小五夫妇的闲聊是正面描写。
3.小说在语言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结合全文谈谈环境描写的作用。
2024-05-14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这些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栓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集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叮叮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班,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地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地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点值得一拣的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地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助全都哭了出来。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九个字干净地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交代清楚,即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
B.文嫂虽“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但其妨碍建校,拒绝搬走,并得寸进尺,要求学校加盖鸡窝,还是体现了人的劣根性。
C.文嫂为金先生服务,虽然是为了讨生活,但也因其对知识分子的敬意而尽心尽力,而金先生却偷吃了文嫂赖以生存的鸡。
D.文章结尾文嫂大哭一场,这哭声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叹,也是对自己一辈子委屈的发泄,更是对偷了鸡的金先生的控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于平淡中开掘出金昌焕在斯文外表掩藏下的虚伪与鄙俗,对五四运动以来被神化的学生形象进行了质疑与反思,具有现实意义。
B.《鸡毛》为笔记体小说,其文字叙事简要,朴素干净,点到即止。华丽浮躁之词极少,多为平实之语,遵循了汪曾祺一向的语言风格。
C.在结构上,《鸡毛》则有着汪先生一惯的大巧若拙的特色,表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小说全文,全无拘束,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不淡不烈。
D.本文以“鸡毛”为线索,也以之为题,既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又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3.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讽刺金先生这一物形象。
4.汪曾祺说“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本文中我们能看到文嫂的“忧伤”,能看到对金先生的“嘲讽”,也能感受淡淡的“欢乐”,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欢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4-04-24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将进酒

燕安

三月初的北方山村,积雪赖在家家户户房顶、粮囤、沟坎、路边,春天还远。

常友全走得很快,看见庙墙上“威镇边关”四个大字,才缓下脚步。庙门半开,常友全低头斜身跨过门槛。头顶窄小的木质匾额“杨家庙”还是原来的。春联是村里人自己裁红纸写的,刚出正月已经四角飞起,泛出粗鄙的脂粉色。

小林给他打电话的时候,说这老头是韩国小老板,愿意花高价雇他当向导爬长城。常友全想了想“威镇边关”那四个褪色的字,就答应了。

韩国小老头儿穿着灰色的长款羽绒服,黑色线帽和黑色围巾,黑框眼镜架在瘦骨嶙峋的脸上。他看到常友全,客气地躬身行礼,用生硬的汉语慢慢地说:“你——好,你好,我——是金——子——光……”

第二天,空气清新,阴霾尽散,除了刮点小风有点冷,天气可真是不赖,山路还算好走。

“这古北口的长城啊,主要是明朝修的。谁修的呢?戚继光。你知道戚继光吗?抗击倭寇的英雄。”

常友全慢慢说着,目光投向远山,不太管金子光能不能听懂。

金子光一会儿看翻译,一会儿连连点头,镜片后面,圆圆的小眼睛发亮:“长城的敌楼都有名字吗?我们这个,叫什么名字?”

“咱们这个楼,叫将军楼。”

“将军楼,是戚继光将军吗?”

常友全用力摇头:“关麟征将军。一九三三年三月,大概就是现在这个节气吧,关将军在古北口指挥部队打日本鬼子。这个楼子就是他的临时指挥点。他五处受伤,浑身上下跟血葫芦似的,身边十多个卫兵都牺牲了。”

常友全很少跟游客说这么多,他只是带路的。遇到这位“韩国人”,他想多说说。

“那年啊,关将军带兵从南方急调过来,大部分还穿着单衣草鞋,装备也不行。这一场仗打下来,我们死伤了六万多人。尸身完整的都资助了一副棺材送回去了。拼不成完整尸首、分辨不出是谁的三百多个兵啊,一层苇席,一层尸身,合葬在村口的肉丘坟。”

“这就是长城抗战。虽然失败了,也击毙了不少日本鬼子。我们国歌里唱的,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段歌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哎——你怎么了?”

金子光捂着胸口,面色惨白,极为痛苦地跪在了地上。

常友全心说完了完了,想试探一下,不会真把金子光敲打过去了吧?这要真死在这里,麻烦可就大了,警察那边还好说,有监控呢,涉及外国人,可别出什么外交纠纷,给国家捅娄子!

常友全过去一把扶住金子光,想把他从地上搀起来。金子光一手死死抓住胸口的衣服,一手用力摆了摆后扶在膝盖上,他大口呼吸,头垂到胸前,不说话,也不起来。

常友全蹲在金子光旁边,紧张地盯着他,金子光慢慢抬起头来,小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嘴巴哆嗦着,他对着常友全说中文:“对不起。”来回说了好几遍,又把头低下,对着常友全的翻译软件断断续续地说:

“对不起。我不是——韩国人,我是——日本人。”

猜测落了实,常友全心里沉甸甸像摞满了青黑的城砖。看着瘦小枯干的金子光跪在积雪的地上,大口喘着气,吸溜着鼻涕,说话断断续续,常友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的爸爸,他只是个普通乡下农民,日子过不下去了,糊里糊涂被拉去参军,到中国不到一个月就死了。我妈妈打听了很久,才知道他死在了古北口的长城边。”

“请问,”金子光撑着地面,慢慢站了起来,膝盖、小腿上都是雪和土,他不管,只小心翼翼看着常友全,“我能不能——给我爸爸——敬点酒?”

“什么?酒?山上哪有酒?”常友全惊讶。

金子光蹒跚过去,拉开大背包的拉链,把里面的东西一样一样掏出来。

四瓶精装的茅台酒,一字码开。

这——合适吗?常友全脑子里飞速地运转。

金子光重新跪下,躬身叩首,额头抵在叠在地面的双手上:“求求您,让我给父亲敬个酒吧!”

常友全咬咬牙,走出敌楼,背对着金子光,脑袋里嗡嗡嗡的,仰望着澄澈的蓝天发呆。

酒香四溢。茅台酒的香气,借着风野性地飘散开来。常友全回头,见金子光双手各执一瓶茅台,均匀倒在敌楼四周,边绕圈,边说着什么,这次是日语,常友全听不懂,也懒得翻译。

金子光也许因为心愿达成,精神头很好,走前金子光又给了常友全两千块钱。常友全推辞。金子光很坚决:“谢谢你。我这辈子——没有遗憾了。还有——”金子光低下头,嘴巴缩到围脖里面,“那些——回不去家的中国兵,替我拜一下吧,我——不敢,对不起!对不起!”金子光弯下腰。

常友全心里好像着了一团暗火。

一早,常友全把两个鼓鼓囊囊、红蓝相间的大编织袋背上将军楼那个山头的时候,后背竟然冒汗了。打开袋子的拉锁,把里面的东西一样一样掏出来。

都是酒。

竹叶青、汾酒、剑南春、五粮液、茅台……

常友全随手拿起离他最近的一瓶老酒,红皮茅台。他打开盖,那股霸道而清冽的香气马上蹿入他的鼻孔。常友全没忍住,喝了一口,嗓子眼儿、食道、胃里都烧灼起来,好像身体深处被点着了一把火。

常友全走出敌楼,慢慢倾倒瓶身,把茅台酒倒在雪地上。他不会唱什么歌,脑子里轰鸣着的只有国歌的旋律,但是喉头像打了结,唱不出来。他嗫嚅了半天,倒第二瓶汾酒的时候,才说出话来:

“来晚了,你们,别怪我。这么多年了,光想着,给杨家修庙,也没想起,给你们做点儿啥。对不住啊,我还不如个小日本!听老辈人说,身子不全,魂魄回不了家。这么多年了,你们——你们……敬你们!今天,咱爷们儿好好喝一顿,喝了酒,不想家!”

太阳金红圆满,碧空澄澈如玉,千里雪原中,万里长城上,这一场豪饮,酣畅淋漓!

(节选自《小说月报》2023.6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窄小的匾额从未更换,脂粉色的春联四角飞起,“威镇边关”四个字已经褪色,这些都说明了杨家庙的破旧、衰败。
B.常友全想了想“威镇边关”字,答应小林为韩国老头做向导,赚取高额报酬,是为了用赚来的钱重新修整杨家庙。
C.当金子光拿出四瓶精装的茅台酒、提出祭奠父亲的请求时,常友全脑子里飞速地运转,他在思考如何拒绝金子光。
D.小说结尾,常有全祭奠英烈,“竹叶青、汾酒、剑南春、五粮液、茅台”,全是名酒,借此表达内心深深的愧疚。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形成照应。
B.作者对金子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常友全有意讲述了长城抗战的故事,暗示了他对金子光产生了怀疑,也为下文金子光的坦白做了铺垫。
D.“常友全心里好像着了一团暗火”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他内心的自责、焦灼等丰富的情感。
3.小说在首尾处都提及杨家庙,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2024-04-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联系《归园田居》全诗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运用的以动衬静手法不同的一项(     
A.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B.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24-03-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郑守厚席上谢余伯山,用其韵)①

辛弃疾

梦断京华故倦游。只今芳草替人愁。阳关莫作三叠唱,越女应须为我留。

看逸韵,自名流。青衫司马且江州。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②。

【注】①余伯山将到江州赴任,辛弃疾在宴席上写诗相赠。②五凤楼:据载,“韩浦、韩洎能为古文,洎常轻浦,语人曰:‘吾兄为文,譬如绳缚草舍,庇风雨而已。予之文,能造五凤楼。’浦闻其言,因人遗蜀笺,作诗与洎曰:‘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老兄得此全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后因以造五凤楼喻文才杰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是一首应和之作,首句表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对继续待在京城已然厌倦的失意和落寞的情感。
B.“阳关莫作三叠唱”一句借用阳关三叠,表现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不舍与伤感。
C.词作最后两句,作者以艳羡的口吻表现了对友人家族个个是文章好手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自谦。
D.词作没有一般离别诗的缠绵悱恻,诗人反客为主,诗词风格疏放。
2.本词“青衫司马且江州”一句运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其与“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1.下列各项中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问句突起,见到屏风那一瞬间的惊喜之态溢于言外。诗人能一眼断定这是怀素的书法作品,充分说明他十分熟悉怀素作品的风格。
B.颔联正面描写屏风上的整幅墨迹,采用映衬手法,用屏风虽然沾染“尘色”但上面的“墨痕”仍浓来突出怀素作品笔酣墨畅、痛快淋漓的特点。
C.颈联具体描绘了屏风之上的画面,将“怪石”“秋涧”“寒藤”“古松”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寒山秋涧”图,传递出苍劲古朴的意境之美。
D.诗歌起笔点题,进而承“怀素踪”一词,对怀素作品展开由浅转深、由粗转精的描写,最后用独特的方式亮明诗人的情感,收束全诗。整首诗结构谨严,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2.《书论选读》这样评价此诗:“(该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请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就此评价作简要分析。
2024-03-0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春山不着急

富春江上,舟行,慢慢。

这是江南最初的样子,温润清远,摇篮一样,把你揽在怀里。山水在轻轻地哼唱,用它的绵延,它的清澈,它时常跳跃出的灵动。①紧张久了的心,在这里,一下子松下来;眼睛甚至有点发潮,有点想哭。这是感官变得灵敏的缘故,那个瞬间你会在心里暗暗惊叹:原来山水自然,真的能让人如此感动。

那叶舟还是慢慢的,人在上面,什么都不用想,心甘情愿被眼前的山色催眠,渐渐入梦。梦里的富春山,有人进来,有诗文进来,有画进来,它们跟山水交融,自然也都是慢慢的。

富春山,从来都不着急。

那是南朝,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行船在富春江上,看着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风景,发出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是很松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的,急流猛浪也有,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树的姿态。

想来吴均那个年代,这一带人的踪迹应该更少,林木茂密,于是会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的感觉。这葱郁的、带着寒气的树丛中,人只是过客,主角是鸟,是蝉,是猿。万物有灵而自在。那些被世俗价值驱动一心向上的人,那些不甘人后拼命向前的人,那些一腔热血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人,那些因怀才不遇而委屈不平的人,眼睛一落到富春山上,就都安静下来。

如果说因为“经纶世务”不顺而退至富春江是一种被动的“不着急”,那像严子陵这样,机遇送到家门口也不动心,就得有超常的定力了。

严子陵钓台上,如今有“山高水长”四个题字,那是范仲淹感念严子陵所写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好一个“山高水长”啊,严子陵在富春江畔,该是看到了一些比眼前的机遇更为永恒的东西,才能拥有这样的定力。从钓台望出去,看到两千多年前就在的风景,你可能就理解了,什么是山高,什么是水长。

时间又过了一千多年。公元1347年的某一天,富春江畔行来一个道士模样的老头,他是黄公望。正是因为他,富春山成了后世人念念不忘的名字。

一幅《富春山居图》,在黄公望之后,在多少人手中辗转,经历了多少波折。画家沈周痛失此画,靠记忆背临了一幅;董其昌赞叹它“应接不暇”③,晚年将其典当给吴达可;吴达可之孙吴问卿临终时,因为舍不得跟这幅画分离,下令将它火殉;乾隆皇帝在两幅《富春山居图》前难辨真假,成为笑谈……

然而在这幅画卷呈现的山水本身面前,这些传奇和故事就都慢慢淡去,留下的,是画家那份难再复刻的从容。

黄公望也是不着急的。在画《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八岁。在这之前,他读书、做官,遭遇过牢狱之灾,游历过名山大川。走到富春江这一带,眼睛再也挪不开,兴之所至,就提起笔,开始画。一画便是三四年。

其间,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发呆。据说富春山中有块石头叫“雨淋岩”,就是黄公望不顾风雨发呆的地方。公元1350年,他在《富春山居图》的初稿上写下题跋,感叹这幅画“成就之难”。

这一年,他已经八十一岁。这之后,又是三四年,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悠长圆满的句号。

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讲,有的人一辈子的成就,可能就体现在一首诗、一篇文章上。这是《富春山居图》如此动人的原因:它和黄公望是一体的。那些在山中发呆的时间,那些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走过的地方,全化作画上这温润淡远的笔墨。

黄公望晚年称自己为“大痴”。真正的大艺术家,都有份痴气。他在自己的另一幅画《九峰雪霁图》上题:“书此以记岁月云。”极平淡的一句,却敌过千钧之力。是啊,画作完成之后,要感谢的只有时间,那些不着急的、发“痴”的时间。

又是几百年过去了。富春山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景点。人们慕名而来,想在行船中见到《富春山居图》中的画景,想在黄公望的“小洞天”感触画家的气脉,想让清流宛转的富春江抚平自己的焦虑。

有人找到了,尽兴而归;也有人怀着巨大的期待而来,却在真实的风景前感到困惑和失望:黄公望画的真是眼前这些山吗?为什么我觉得这景没有那么美?

面对这些失望和疑问,富春山从来不解释。这是快节奏的年代,人们怀着明确的目标而来,即便身处山水中,也难得心安。像黄公望那样一块石头都能看几个月的人,太少了。那又解释什么呢?

后来,是富春山的一个游客回答了这个问题:黄公望画的,不是眼前的山水,而是心中的理想。这个人叫王柳云,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因为“清洁工画家”的身份而被媒体报道。她最喜欢的画家是黄公望,最喜欢的画就是《富春山居图》。

白天,她是写字楼里的清洁工;晚上和休息日,她是画家,在颜料和画布里创造自己的世界。她说,在遇到绘画之前,她在生活中一直被贬低、被斥责。婚姻带来的伤害,家人的不理解,同村人的冷嘲热讽,让她的心受到重重伤害,结了厚厚的痂④,再也无法接纳别人。直到后来,她发现,在画画的时候,她可以把这些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心里想的只是山坡的颜色,花瓣的形状,人物的姿态。

这些想法很难被周围人理解,但在那个更加宽广的艺术世界里,黄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励着她。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地。

这是富春山,是“自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是严子陵的钓台,是黄公望的雨淋岩,也是王柳云的心之所往。

那些真正有热爱、有耐心的人,无所谓时间和年龄,无所谓财富和境遇,即使不在富春江畔,也能在心里为自己创造出一所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

(选白《读者》,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慢慢舟行在富春江上,再紧张的心也会松弛,会被山水自然感动,会心甘情愿被此催眠,慢慢与山水交融。
B.吴均行航在富春江上,看到富春江上的松软的山,安静的水,而萌发了归隐之心,这与严子陵的“不着急”是一样的。
C.黄公望被富春江的美景吸引,经常不顾风雨发呆、读书、游历,历经六七年才画完《富春山居图》,体现了他的“不着急”。
D.王柳云通过画画抛开糟糕的过往,在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富春山居图》画中的风景,但却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属地。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写出了江南风景温润清远的特点。
B.句子②是过渡段,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话题,单独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C.句子③中“应接不暇”在文中的意思是董其昌晚年没有时间看画,只好忍痛将其典当给吴达可。
D.句子④中的“痂”是比喻,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比作“痂”,形象地说明了王柳云受到的心灵伤害非常大。
3.文中划波浪线句子“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具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联系全文探究。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构思、人物塑造、语言”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3-0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跟着风跑

刘群华

在故乡的土地上,稻禾是田垄里普普通通的一种植物,头顶缓慢悠然的白云,像一头牛或一只狗一样,亲切地肆意顶撞管理它的父亲。风过后,带来一场雨水。父亲从稻禾边经过,饱含汁液的长叶就绊住了他无暇顾及的赤脚,长叶交错缠绕,像一只羽毛蓬松的鸟,在脚踝处佯装睡着了。

稻禾像一个孩子!父亲说。

的确,夜色蒙蒙中,田垄里的稻禾才会呈现它收藏的珍珠。那珍珠是一滴滴露水,垂于长叶的叶尖,然后跟着风,覆盖在了土地之上。这些,不是父亲又有谁知道呢?

父亲有时会漫步于这个夜里的田垄,轻微而舒畅的气息,往往消失在嫩嫩的一丛丛青草里。他是谁的父亲啊?他俯下半个身子,把头轻轻依靠在稻禾上,端详着稻禾的长势,沐浴在稻禾柔婉的眼睛和芳香里。父亲就是这样开始了最为漫长的等待。

有时父亲会对稻禾说,伙计,你家的月光温软么?

稻禾腼腆地垂下眼睫,说,月光是甜的啊,会甜进我的血液,浸染于我的根须长叶。

风抚摸和安慰广袤的寂寞的稻田,当风从父亲的嘴唇边流泻而过,月光的种子舒展开来,从厚云里落在了稻禾上,落到了大地上。

稻禾的睡意不期然袭来。它们的睡意也实在是太沉太沉了。雨站了一会,又退回去了。雷打了一个呵欠。风说,你们睡一会儿吧,我过一会儿也睡了。

故乡的田垄在夜晚童话一般,美丽得无与伦比。然后,再等待太阳的归来。

一头牛在稻禾上肆意践踏。这是父亲的疏忽,应该在牛羊经过的地方立下粗壮的栅栏。这是谁家的牛?父亲在田垄里看牛的脚印。

稻禾说,谁知道呢!

父亲用手掌测量估算了一下,那么大的蹄子,一定是村里老张家的大水牛,这条水牛是个贼精,上次就乘虚而入啃了一个人的一分田稻禾。父亲找到老张,老张没有否认,用牛鞭在牛的身上抽了半会儿,牛皮都抽裂了。

父亲说,算了吧,抽烂了牛皮,以后不好蒙鼓了。稻禾蹲在田里,听到父亲饶恕水牛的话,气得根须都翻出来了。一只很大的鸟儿飞进了田垄,尖喙啄食着小小的田螺和呆头呆脑的泥鳅。父亲说,这是风替稻禾新喊来的伴,白鹭。白鹭的来临,让稻禾慢慢平息了对父亲的愤怒和责备。

稻禾被牛消耗掉的体力暂时无法恢复。也许,以后也恢复不了。矮了一截的稻禾,在翠青的田垄里,像得了天花的脸,坑坑洼洼。母亲见状会呵斥父亲,说,整天跑来跑去,不知忙些什么,可害苦了稻禾!

父亲委屈的样子,我长大之后的某天才蓦然明白,他渴望稻禾能够飞翔,像白鹭一样飞翔。被牛啃食一截的稻禾,父亲倍加照顾,倍加小心了。但这些稻禾已然像长跑中的运动员,落下了一段路,就再也追不上了。其实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这些稻禾丢失了阳光的积蓄,就赶不上时光了呀,除非改变行走的方式,让飞翔的翅膀乘风而去。

稻禾从春天长到秋天,它们用目光注视着太阳,仿佛在太阳看不见的某个地方,有稻禾值得感激的人。父亲知道稻禾开花是田垄里的一场盛宴,是大地赐予人的希望。如果稻禾没有这次开花的存在,那它与一丛青草无异,一定是虚空和徒劳的。而如果开花后有了沉甸甸的稻穗,则每一粒谷子都怀有慈悲与怜悯之心。

太阳西坠在山脊,父亲才卸下肩头的喷雾器。是时候打药了,稻禾叶已经有卷叶虫,还有稻瘟,根下爬有蚍虫。这三重困境让父亲累坏了,把一身泥水抛在阳光底下。母亲端饭上桌,父亲望着碗里的白饭,忧心今年的收成。

父亲的忧伤如葳蕤草木,在母亲的心里丛生荒芜。不过,农药还是有效的,稻禾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咕噜一声,就结了籽。

一只鸟对老鼠念叨:吃吧,吃吧。老鼠贪婪地用舌头把稻穗卷进嘴里,每每来不及仔细咀嚼,复又伸出舌头。老鼠也有紧迫感,这时候不多吃几粒稻穗,一旦等稻谷全黄了,就没它的份了。有几只山雀见罢,仿佛突然醒悟过来了,也扑扇着翅膀,要跟老鼠抢粮。

村里的农人严阵以待,似乎要对老鼠和山雀下黑手。父亲不以为意,他对我说,老鼠和山雀偷窃一些去,并不影响我家吃饭。他对老鼠和山雀说,尔等不必惊慌,我有的是稻穗。

风怂恿稻禾尽快圆满自己的生命,一田垄的谷子,金黄、灿烂。父亲的鼻子里全是米香,神情高深得不可捉摸。没有什么可比拟这种壮丽的辽阔。我听到了收割机的声音,仿佛太阳的车辙从很远的天空滑过来了。父亲的童稚之心又起,故意留下了不少谷粒,他嘱咐开收割机的师傅,那片被牛啃过的长势不好的稻禾,低矮枯黄的稻禾,头顶稀疏的稻穗,就留给这些秋天的动物吧。母亲是不肯的,她觉得父亲狂了,诅咒道:晚上你去跟老鼠睡吧,去跟鸟睡吧!

风的声音短促而突兀,一株稻禾问另一株稻禾:伙计,我们怎么过冬天?冬天白雪皑皑,那雪是稻禾迈不过的坎。

别怕,稻禾会有春天,人也有。明年的春天,你们会发芽,会长叶,会和我的父亲说话。

收割机一丘一丘地收割,然后打包进仓。与我对话的谷子,不知进了哪个蛇皮袋。而我坚信,不管它们到了哪里,都会有一位善良的父亲陪伴它们。

(选自《湖南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描绘了父亲经过田垄时的稻禾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稻禾的喜人长势。
B.“他是谁的父亲啊?”这一句表面写“我”对父亲的埋怨,实际上表现了父亲对稻禾无微不至的照料。
C.“我”回答稻禾,明年春天它们还会继续和“我”的父亲说话,蕴含着“我”对自然与生命活力的确信与乐观。
D.村里的农人要对老鼠和山雀下黑手,父亲却不以为意,体现出父亲对待自然万物的仁慈之心。
2.对文中“稻禾被牛啃食”的相关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农民常借助生活经验做出判断,父亲用手掌测量估算牛脚印大小,就能判断出啃食稻禾的是老张家的大水牛。
B.老张承认自家的牛啃食稻禾,还抽打惩罚,可见乡土社会中人们往往选择信任熟人而不用凭据,乡邻间的感情真实淳朴。
C.父亲渴望稻禾能像白鹭一样自由飞翔,表现出父亲期盼稻禾躲过灾害,自由地生长,体现出父亲对庄稼收成的淡然释然。
D.“稻禾丢失了阳光的积蓄,就赶不上时光”,写出了对被牛啃食的稻禾的遗憾,作者在诗化的语言中又融合了人生理趣。
3.父亲的心情围绕着稻禾的成长历程逐步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这篇散文以“跟着风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0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公元1161年11月,虞允文大败金兵于采石江上,张孝祥当时因在抚州(古时为楚地)未参加战斗,闻此喜讯后写下这首和词。②剩,更加。燃犀处,此处看采石江。③周与谢,即周瑜与谢玄,二人分别指挥了赤壁之战、淝水之战,④《南史·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胸怀大志,曾对叔父说:“乘长风破万里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洗虏尘静”是说金人掀起的战争风尘被雪洗净,赞扬了虞允文采石江大捷,充满胜利的喜悦。
B.面对关塞局势,词人用“剪烛看吴钩”的动作细节,表现出想要上阵杀敌、建立功业的迫切心情。
C.本词中“小乔初嫁”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一句,都衬托了周瑜的儒将气质。
D.全诗笔墨酣畅,音节振拔,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闪耀着时代的光彩,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融入词中,自然贴切,舒卷自如。
2.借典抒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本词下片借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4-02-2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