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头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地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几段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以及相互关系,还在对话中用“有任务”一句暗示未知的故事情节,增添了神秘感。
B.“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这一句问话,既是为了转移关注点,减轻主人公被“治病”的疼痛,又反映了人物身处社会环境的险恶,解答了主人公采用这种粗暴方式治病的原因。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反攻”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既传递了战争年代的背景,又表现出陈毅坚贞不屈的性格特点。
D.两个文本中军队领导人的“治病”方式大同小异,不仅突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文体是小说,侧重艺术性。整个文本不仅故事情节完整,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活灵活现,还善于制造悬念,如“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句意的重复就是在设置悬念。
B.文本一中小说除了通过对话展现主人公个性以外,还通过“我”的不敢下手、不敢看的心理与竹子的剧烈颤动、两片小碎骨片的蹦出等细节来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品格。
C.文本一中的“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等自然环境描写,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D.文本二是纪实文学,讲究叙述的真实性,故而叙述简约,没有像文本一那样在情节上设疑,也没有运用环境描写等来表现人物。
3.由老胡、陈毅可知,红色经典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具有共性特征。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4.文本一为小说,请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叙述上(如:叙述人称、视角、顺序、方式等方面)有哪些艺术特色。
2024-03-26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淘尽”联系起永远奔流的江水和已经消逝了的“千古风流人物”,为全词设置了广阔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背景。
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既由衷地赞叹了上片描绘的大自然雄奇画卷,又引出下片与之相称的英雄豪杰。
C.在“赤壁之战”涉及到的人物中,作者选择了年轻有为的周瑜,既表达了对他的仰慕,又反衬自己被贬黄州的困窘。
D.作者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并洒酒祭奠江月,表达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失意,使全词充斥浓厚的感伤之情。
2.请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句写景的妙处。
2024-03-2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奇烛,几蝶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娉婷,照你照我……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断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材料二:

散文体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平淡的描写中,往往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强烈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限制,自由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满月的夜里,敌人还是烧起一堆堆的野火,盲目地轰炸,升起许多的照明弹,这反映了他们的色厉内荏。
B.在拭洗伤员身上时,“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这让“我”理解了小通讯员之前所说的“老百姓死封建”。
C.“两个干硬的馒头”既表现了小通讯员战士对“我”的关心,也反映出了当时部队生活条件的异常艰苦。
D.从不太愿意借被子到坚决地用自己的被子为通讯员入殓,表明通讯员的牺牲给新媳妇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夜”等环境描写凸显了我军部队进攻的困难,也为下文描写战斗的紧张和通讯员的牺牲作铺垫。
B.借担架员之口叙述通讯员的英勇事迹,使情节简约集中,并从侧面表现通讯员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C.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个动作的描写,表现她内心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之情。
D.“我”既是作者本人,又是故事叙述者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用第一人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3.文中画横线处是“我”对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和温馨场景的回忆,这个插入内容有何作用?
4.《百合花》具有散文体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其具体表现。
2024-03-2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注】①张先,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

1.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词人通过绿野、天空、江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明澈洁净的江上美景图。
B.“天青垂水”句,一个“垂”字将天空、水面连接起来,水天一色,炼字精当。
C.“柳径”二句写岸边柳荫小路空无一人,只有柳絮飘舞,写景率直,用语平实,却有妙趣。
D.“汀洲”五句转向人物描写,船夫们竞相采香草、拾翠羽,踩水而行,泊船洲边。
2.白居易的《琵琶行》以高超的技巧手法摹写音乐,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本词下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
2024-03-1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兰花

戴涛

我每次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面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子问男子: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呀。

男子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的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被人喜欢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的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能够体现上海这座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朋友听后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这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了,说这点小生意你也做。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

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

老妇人见我这样坚决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

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的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
C.老妇人对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和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致力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
B.小说所写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既刻画了老妇人的形象,又为后文“我”找老妇人买白兰花作铺垫。
C.与《哦,香雪》的写作视角不同,本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我”的所见所感,增添了真实性。
D.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首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老妇人并非因生活拮据而卖花,小说结尾在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作了铺垫,请简要分析。
4.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4-03-18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塘藏字石记

梁衡

十月里因事过贵州黔南,甫坐未定,当地领导就急切地说,我们这里出了一件奇事。平塘县有一巨石落地,中裂为二,裂面处凸现“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我说,世上哪有这等巧事?对方说:“凡初听者都不信,人家还讽刺我们说,莫不是穷疯了,编此奇事诓人,因此我们特请专家进行了鉴定。”

第二天,我即驱车前往平塘,出县城后又蜿蜒起伏疾驰六十多公里,折入一谷地,忽山清水秀,绿风荡荡,原来已进入掌布河谷。沿谷地深入数里,弃车步行至一村,名“桃坡村”。村口矗立一巨木,是一棵有五百年树龄的枫香树。前不久,夜深人静时,此树轰然倒裂,现留一十多米高的树桩,三人不能合抱,桩上又发新枝。而倒地的树干压折一棵老银杏后横卧于路,如壮牛猛虎,气势逼人。树枝已被削去,粗者如腰,细者如臂,散落于路下田中竞占地一亩。未见奇石先见老树,邈邈古风,幽谷中来。

绕过古木,是石砌小路。路旁有宽深一米的水渠,水清见底,水中草蔓飘舞如带,石子莹润如玉。我自少年时代一别三晋名泉晋祠之水,就再未见过这样清澈透亮的山泉。不觉心一紧,才意识到大自然库藏的珍品真是越来越少。沿这条清水古道缓缓而上,过一滩,名浪马滩,碧水平泻,乱石如奔马。过一泉,名长寿泉,因乡人常饮此水多高寿而得名。两岸陡崖如壁,竹木披拂,藤缠草覆,绿云扑地。渐行至河谷中段,隔水相望,对岸悬崖下有两棵十多米高的大树,树荫中隐隐有物,导游以手相指说那里即是藏字石。要观石,先得过一吊桥。桥迎壁飞架而去,人一过桥即与悬崖撞个满怀。我不由举首仰望,壁立如削,峰起如剑,云行高空,风吼谷底,忽觉人之渺小。桥左有一对巨石,即为藏字石。从现场看,此石从石壁上坠落而下后分为两半,相距可容两人,两石各长七米有余,高近三米,重一百余吨。右石裂面清晰可见酷似“中国共产党”五个横排大字,字体匀称方整。每字近一尺见方,笔画直挺,突起于石面,如人工浮雕。在这行字的前后还有一些凸出的蛛丝马迹,不成文字。我大惊大奇,实在不敢接受这个现实。天工虽巧,怎能巧到这般?虽然我们也常在石壁上发现些白云苍狗,如人如兽,如画如图,但那也只限于象形的比附。今天突然有巨石能写字,会说话,铁画银钩,颜体笔法,且言政治术语,叫人怎么能相信,怎么敢相信?

但是,面对这块一分为二,内藏五字的石头我们又不能不信。经地质专家组鉴定,该石是从山体上剥落下来无疑。现离地 15 米处的石壁上还有坠石下落后留下的凹槽。而山体、巨石及石上的字体,主要成分都一致,说明它们曾共生共存,浑然一体。字体也没有人工雕琢、塑造、粘贴的痕迹。这字的成因则是由海绵、腕足类等生物形成化石,偶然组成这五个字,巨石坠落时,受力不均,沿字的节理处摔裂开来。据测算、石之生成距今已二亿八千万年,而坠落于地也已有五百年,在长年的风雨侵蚀中,化石硬度稍高,就更凸现于石面。过去于两石间长期堆秸秆树枝,石旁又有两株大树遮掩,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今春,为推广景区风景,当地举办一次摄影活动,村支书在清扫此地时无意中发现这石上的五个大字。石中藏字的消息逐即传开。

看过奇石,我又大体浏览了一下周边的风景。由奇石处上行有藤竹峡,因遍生藤竹得名。此种珍稀植物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其细如丝,其柔如藤,却属竹科,缘壁附崖,牵挂缠绕,两岸数里如金丝织就,一片灿烂。有抱石崖,崖面均匀生出圆形石卵,如鱼眼鼓突,如恐龙遗蛋,有足球之大,共三百六十六颗。当地人说此石三十年一熟,会自然拱破石壁,接续而生。其余路边景观都十分可人,如光硬的石壁上会钻出无根之松,郁郁葱葱;滩里巨石上无土无沙,却杂树成林;水中的群鱼细小如豆,会逐人腿而吻,称“吻人鱼”,都为别处之少见。掌布河流域本就风景奇特,早在七年前就已辟为旅游开发区,今发现藏字石更锦上添花。自然中有奇巧之事本也有科学之理,因为任何事物都可看作是无数个点的排列组合,大自然在无限的时空中总能组合出最理想的图案。今石上这几个字只是一巧而已。也许某年于某石中还会发现别的字迹。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过:“如果把一只猫放在一架打字机上,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也能打出一部莎士比亚。”而这种万年、亿年才有一遇的巧事竟幸临平塘县这个布依村寨。这是天赐旅游良机,助民致富。村民已借天成的“中国共产党”五字增设了红色旅游主题,于石旁空地立十六面石碑,简述中共一大至十六大的梗概。

我离开村口时,又细端古树,怅然有思。地方同志见状问有何建议,我说有两条。一者,此卧地断木是天赐史书,叫我们牢记过去。可剖光断面,展其年轮,呈于游人。并可标出哪一轮是五百年前,哪一轮是 1840,是1921,是 1949,直至树断字现之年的 2003,当更显厚重,更有新意。二者,天降“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是要我们自省自筹,与时俱进,当地党政部门一定要更爱民忧民,年有新政。不只让百姓感到石上“中国共产党”之奇,更要感到身边的中国共产党之亲,这样才不负天之祥瑞,民之殷情。

(选自《贵州都市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塘藏字石”指黔南平塘县的一块落地巨石,其裂面处凸现“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确实是一大奇观。
B.由路旁水清见底联想到晋祠之水,作者由衷赞美这条清水古道的珍贵、优美,进而因沉浸于美景而欢欣愉悦。
C.藤竹峡上遍生珍稀植物藤竹,抱石崖的圆形石卵三十年一熟,如今藏字石又添奇观,助力于当地百姓致富。
D.文末提出两条建议:剖光断面,标示年轮,利于发展旅游;提醒当地党政部门爱民忧民,言之切切、语重心长。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我”与当地领导对话,交代石中现字这件事的“巧”与“奇”,巧妙设置悬念,为下文叙事张本。
B.“邈邈古风,幽谷中来”用典雅、优美的语言,描摹在“桃坡村”观看古树的感受,营造出古朴、幽静的意境。
C.“七米有余”“近三米”“一百余吨”等细致介绍了藏字石的大小、重量,使文章内容具体可感,而且真实可信。
D.文章引用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话,形象地说明了平塘藏字石的出现是布依村寨万年、亿年才有一遇的巧事。
3.为什么说平塘藏字石人们“不能不信”?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平塘县布依村寨高一学生小华准备写作《家乡风物志》。请你依据本文,围绕“藏字石”帮助小华拟写《家乡风物志》的写作思路。
2024-03-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浣花女

【宋】陆游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

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

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

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髻丫”写出浣花女子质朴单纯,不事铅华,表现出生活中淡雅而未雕饰的自然美。
B.浣花女儿与邻里男子成婚,彼此家门相对,简朴的婚嫁中让人感到幸福和欢乐的满足。
C.叙写城中那些妖艳虚荣的女子,是用来衬托农家女子勤劳质朴、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
D.本诗的最后一句与“绕船月明江水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突出了思妇的孤独与凄凉。
2.同是叙写劳动场景,本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有何不同?请从场景特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简要说明。
2024-03-1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飕飗:拟声词,这里形容风声。②拳毛:拳曲的马毛。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秋风口吻叙事,“我”即秋风,当她重回人间,就去寻找诗人。这是个有情有义的形象。
B.颔联转为诗人自叙,和首联相接,场景生动,仿佛两位老友别后重聚,你一言我一语,畅叙深情。
C.“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两幅画面,借助动作细节,含蓄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故乡,平步青云。
D.诗人联想到秋风所过之处一定清爽明净,可以游目骋怀。这引得诗人抱病登高,兼答秋风情义。
2.有人说“一年颜状镜中来”一句格调虽低,却关联全篇,体现匠心。请尝试赏析。
2024-03-11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婉约,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B.“眼前直下三千字”,并非真能一眼三千,而是说又快又多,意在表现诗人如饥似渴的情态。
C.颈联善用比喻,将“观书”比作“活水源流”“花柳逐新”,新颖独特,形象生动,妙写观书之作用。
D.尾联以终日无所事事的富家浪子反衬诗人求知欲望的强烈,并且与首联的“相亲”遥相呼应。
2.除了比喻,诗人还用一系列巧妙的方式逐步告诉我们如何读书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02-2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乡记

江子

①我的伯父曾水保在赣江以西是个颇有些名声的农民。他是我的故乡下陇洲村老曾家庆字辈的老大,是村里管着电力的师傅,是掌握了多种生活技能的能人……反正,是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离不开的一个人。

②可伯父还隐藏了另一个身份。他家的箱底,还压着属于他的一张中专学校的文凭。他是怎么从一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变成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的?

③五十多年前,高中毕业、心智过人的伯父,考入了一所地区主办的四年制中专学校。在四年的时间里,伯父担任了学生会文体部长之职,并且品学兼优。对这样优秀的学生,人人都认为会有一个好前途在等着他。据说已有消息传出,学校有让他留校的打算。即使留校不成,他成为县农业局技术干部也是毫无悬念的事。那时正当少年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伯父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正是国家基层最需要的人才。

④可是伯父做了一个让无数人无比遗憾的选择,回家当了农民。究其原因,乃是伯父有一个极其迂腐固执的过继父亲。我应该称为大祖父的伯父的过继父亲理由可笑至极——延续香火、儿孙满堂。伯父稍有不从他就以死相逼。摊上了这样的父亲,伯父还能怎么样呢?

⑤有着忠孝传统观念的伯父只有回乡。这个学习优秀的中专生,也是一个干农活的好手,抄犁打耙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他像个真正的农民那样,在田地里肩挑手提,挥汗如雨。

⑥可只有伯父知道,他没有一分钟忘记自己是一名读书人。他发现他依然是那个执着向往着远方、愿意到更大的世界建功立业的人。那种老死山乡的活法,他以前没有,以后也不想有。伯父经常在月光下走出排灌站,看着不远处那条进出村庄的唯一的路。它如此简陋,坑坑洼洼。它两旁的草丛污秽而蓬勃。可是在伯父眼里,它是可以将他射向远方的一支响箭,是可以渡他到理想彼岸的一根苇草。它的不远处就是繁华的小镇西沙埠,也是千里赣江的一个古老码头。那里岔道众多,可以通往县城、市府、省城,乃至无数有名和无名的远方。

⑦之后的日子,在人们的印象里,伯父十分坦然地接受了在家乡当一名农民的命运。他全力投入对一大家子人生活的照料之中。伯父还全力介入村庄的大小事务之中。他是个读书人,在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村子里,他的作用无可替代。在人们的眼里,他多像古老部落里的酋长:个子高大魁梧,皮肤黝黑,目光坚定,具有强大的道德自律力与场面驾驭力。他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比他辈分大的和与他同辈的人都称他为“老大”。

⑧岁月无情,转眼就到了二十一世纪。伯父已是古稀之年的人了。伯父以为依他这样的年龄,此生应该再也不会与远方有何瓜葛,却不料,远方正式向他发出了邀请,命运再次给了他出走的机会。

⑨这样的机会乃是拜与伯父年轻时不一样的新的时代所赐。随着改革与开放的渐次深入,人们纷纷走出村子,奔向异乡的城市。原本人声鼎沸的村子,顿时变得寂寥起来。伯父的兄弟和儿女们纷纷劝说他到县城生活。伯父思索了一番决定成行。通往城市的那条路本就该是他的路。那座村里无数人抵达的城本就该是他的城。他想,晚年的出行机会,不过是命运给他的一次迟到的补偿。

⑩伯父挑了个黄道吉日,租了一辆面包车,和伯母一起踏上了通往县城的路。车开动,他打量着车窗外的世界。那是他憎恨又感恩的乡土,是曾经贫困潦倒却又人声鼎沸、生机勃勃的生命场,是他心怀不甘却又无怨无悔为之服役的灵魂居所。如今,它已衰老。

伯父与县城有了一段蜜月期。几个在城里居住的女儿女婿,会隔三岔五地来探望他们。过去曾患难与共的兄弟们,现在经常以做寿、孙辈生日等理由聚会,说着家长里短的闲话。伯父还有了与他中专的同学往来的机会。他们有的当了县长,有的当了局长,也有的做了技术专家。现在他们都已退休,时光消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他们似乎重新回到了当年的课堂。

可是蜜月期并不长久。伯父慢慢感觉到哪里不正常。他越来越没有精气神。起先他埋怨的是堂哥的家在五楼,每天上下楼让膝盖吃不消,自己在村子里住平房就不存在这种问题。然后他感到他的内心被一种叫空的东西占满了。那是一种类似于被虫子噬咬的难受感觉。那是一种无所事事、一无是处的空,一种寄居他乡、形单影只的空。虽然有那么多熟悉的人,可是伯父依然感到空虚和孤独。他发现在城里的自己对每一个新的一天都不抱期待。

伯父决定离开县城,回到赣江以西的家乡。他的兄弟、儿女都无法说服他。回家的消息传出去,他们家就重新恢复了热闹。那些家里老鼠咬断了电线的人来寻他,婚丧嫁娶挑选吉日吉时的人来寻他,打工挣了钱在家里盖房要选个好风水的人来寻他。大年初一,他坐在曾家祠堂的首席位置,面前是摊开的族谱。烛光摇曳,香烟袅袅,鞭炮声不断,他在人们恭敬的目光里,郑重地手执毛笔,把去年曾姓新出生的男娃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书写在族谱相应的空白处。这几乎是村庄最为庄严的时刻。

伯父走在村庄的屋头巷尾。他已经老了,走路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他的背驼了不少,可他的脚步是有劲儿的,那是走在自家地里的感觉。他的表情也不再是城里居住时的恼惶虚弱,而是有着老酋长巡视自己领地时的坚定与慈悲。

他知道,不管那些离开村庄的人走得有多远,离开时怀着怎样的决绝,只要村庄还在,他们最终都会回来。这里是他们的根,是他们埋下祖宗、存放族谱、记录血脉缘起与绵延的地方。他留守在这里,就是要看着他们一个个回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父拥有中专文凭,品学兼优,却出于过继父亲的逼迫,选择回家当了农民,表明伯父深受忠孝传统观念影响。
B.伯父全力投入对一大家子人生活的照料之中,介入村庄的大小事务之中,因为伯父坦然接受了当一名农民的命运。
C.“他的内心被一种叫空的东西占满了”,表现了伯父在城市找不到归属感,城市的生活让他感到空虚和孤独。
D.作品在伯父渴望离乡,最后又选择回乡的记述中,展示了乡村驳杂斑斓的社会面貌,表现了中国农村的世相民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⑨段“改革与开放的渐次深入”照应前文“少年共和国”,将对个人命运与乡村面貌的书写,放入到国家发展的时代背景中。
B.“伯父与县城有了一段蜜月期”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说明伯父一开始很快适应并享受县城的生活。
C.文章中有两处以“酋长”形容伯父,前后呼应,表明伯父出众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和尊敬。
D.伯父回乡后的“坚定与慈悲”与在城里时的“恼惶虚弱”形成对比,表明从乡村离开的伯父,从来没有真正从乡村退场。
3.“车开动,他打量着车窗外的世界。那是他憎恨又感恩的乡土”,如何理解“憎恨又感恩”?
4.某读书小组要以“出走·返回·乡愁”为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帮助该小组拟写短评思路。
2024-02-2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