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0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在网上聊天的时候已经不好好说话了:本来只作为标点符号而依附于文字的句号和问号,被我们拎出来单独成句;本来只作为连接号出现的波浪号被我们用来放在句尾;好好的一个字,非要把它拉长了写成彳 亍不可

早在1962年,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工内就提出了言语交际中存在一种经济原则:②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佳的交际。尤其当我们步入信息时代,整个社会都在高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一切,于是我们的交流就变得十分注重效率。③只要不妨碍沟通,我们在键盘上的操作就可以尽可能地简化,这就是因此连标点符号都被我们赋予了特定内涵的原因

        ,在实际的聊天中,我们似乎会有意地去违背这种尽可能少打字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在1983年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为此,他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学中的重要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要求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

人们在交际中遵循礼貌原则,其原因也同遵循经济原则一样,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同的是,经济原则是通过提高交际效率而直接给说话人带来节省时间精力的好处,而礼貌原则是通过给对方留面子——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这样一个间接的过程给自己带来好处。于是,在日常交际中,经济原则常常让位于礼貌原则。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在和刚刚加到微信的朋友打招呼时,在你好后面多加一个波浪号,让整个句子变得更加活泼友好~

不过,利奇这项四十多年前的研究显然没有考虑到今天的网友之间聊天的情况。我们打出满屏的哈哈哈,显然不是为了礼貌。在2020年5月底,阿根廷语言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Hahahahaha,Duuuuude,Yeeessss的论文。文章提出,这种把一个词(音节)重复很多遍的行为,       是一种强调。这种行为在正式的书面语言和词典中非常少见,但在社交媒体中却被普遍应用。虽然这篇文章分析的是英语单词,但这种重复即强调的表达方式同样适用于中文。当只发一个哈哈哈不足以表达我们热烈的情感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多发几个;随着问号的增多,我们表达的疑惑也在加深;为了强调自己的不满,我们可以放弃敲一个×就能打出来的        多敲五下打出chichu“彳 亍

这种把一个词拉长、       重复这么多遍的行为,仍然没有违背言语交际最基本的经济原则——毕竟,在键盘上敲出满屏的哈哈哈,也比打出哇真的好好玩我真的有在笑并且快笑背过气了省事多了。

1.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要坐那么长一段路的车,多遇上几个红灯,她就非迟到不可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不可
C.翻开那时候的小说来看看,已经有很多词语非加注不可了。
D.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
2.下列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组是(     
A.不过     实质上     进而     以致B.不过     原则上     进而     甚至
C.然而     实质上     转而     甚至D.不过     原则上     转而     以致
3.序号①至⑤的句子中有两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中提到,“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网上聊天作为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语言状态,也常常不遵循文法。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5.阅读下列《雷雨》选段: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李华根据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提出应该把“你是谁”修改为“请问你是哪位”,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从人物性格、戏剧语言、情节冲突等角度中任选其二,说明你的理由。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翠合齐、燕,将令燕王之弟为质于齐,燕王许诺。太后闻之大怒曰:陈公不能为人之国,亦则已矣,焉有离人子母者?老妇欲得志焉!

陈翠欲见太后,王曰:太后方怒子,子其待之。陈翠曰:无害也。遂入见太后曰:何臞【注】也?太后曰:臞者忧公子之且为质也

陈翠曰:人主之爱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爱子也,又不爱丈夫子独甚。太后曰:何也?对曰:太后嫁女诸侯,奉以千金,赍地百里,以为人之终也。今王愿封公子,百官持职,群臣效忠,曰:‘公子无功不当封。’今王之以公子为质也,且以为公子功而封之也。太后弗听,臣是以知人主之不爱丈夫子独甚也。且太后与王幸而在,故公子贵;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故非及太后与王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

太后曰:老妇不知长者之计。乃命公子束车制衣为行具。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材料二:

郑武公、庄公为(周)平王卿士。王贰于虢(公),郑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之﹖苟有明信,涧、溪、沼、祉之毛,萍、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节选自《左传·隐公》)

【注】臞:消瘦。

1.下列对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B.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C.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D.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者,……也”表判断,与《鸿门宴》中“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句式相同。
B.“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信”,指果真、的确,与成语“信马由缰”中的“信”词义不同。
D.“间”,指离间,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的“间”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翠联合齐国、燕国将燕王的弟弟送到齐国去做人质,虽然燕王不反对,但是遭到燕国太后的强烈反对,燕太后甚至认为陈翠不会治理国家。
B.陈翠在明知燕太后对自己很有意见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入宫拜见太后,并且从太后“何耀也”开始谈起,这些都彰显了陈翠的胆识和智慧。
C.陈翠拜见太后说人主特别不爱儿子,这成功激起燕太后的聊天兴趣,陈翠的回答让燕太后明白陈翠的用心所在,最终改变了对陈翠的态度。
D.互相交换人质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时有发生,周王室和郑国互相交换人质,周王子狐到郑国去做人质,郑公子忽到周王室去做人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后嫁女诸侯,奉以千金,赍地百里,以为人之终也。
(2)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
5.两则材料都写到了人质,但对于人质的看法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出现交通拥挤、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城市问题和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交通拥挤问题,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处于亏损状态。面临这些问题,我国开始转向TOD模式,主要是为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城市土地开发尽量同步实施,解决城市土地规划与交通问题。

二战以后,美国小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人均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人们以小汽车作为主要出行方式,但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转移郊区、城市土地利用率下降、城市中心衰落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彼得·卡尔索尔普提出了TODTransit 0riented Development)规划理念,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改进了TOD规划理念,首先在欧美进行推广与实践,丹麦哥本哈根、美国阿灵顿等城市利用公共交通引导土地开发取得不错效果。

TOD模式的选址区域分为3种类型,即城市新开发区、城市旧城区、城市待开发区。城市新开发区是指新开发的区域,这类地区一般位于城市经济开发区或城市边缘地区。城市新开发区具有土地价格低廉,交通规划灵活等特点,能够以公共交通为中心实施TOD模式,土地混合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道路可以建设为棋盘式,人们可以选择多种不同路线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城市旧城区是指一个城市保持原来的旧貌但又急需改造的地区。城市旧城区受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价格影响,改造的过程中难度大,城区存在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城市待开发区是指一般处于城市边缘未被开发的地区。距离城市中心远,居民上下班出行时间增长,建设公共交通资金投入大。

TOD模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公共交通是否完善,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232月底,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91条,运营里程9628.2千米。

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TOD模式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也给TOD模式发展带来挑战。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人口密度剧增,具备TOD模式发展的条件。面临城市发展中的许多问题,TOD模式是我国城市发展较为合适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我国城市迫切需要发展TOD模式,而且我国城市具备TOD模式开展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周丹丹《TOD模式是什么?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如何应用?》)

材料二:

TOD在我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并且国内越来越明晰发展公共交通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性,发展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越来越符合中国的国情。

在实施TOD城市开发模式中,提高了中心地块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准,对城市高密度地区进行重新开发,缓解人流、车流对地块的压力,达到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和城市人车立体分流等目标。

针对国内现有城市人口基数大、城市必要交通出行时间长、城市道路网密度不足的现状,以高效率、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网布局城市交通在中国大城市应用越来越多。配合步行、骑行以及地面公交接驳和地铁上盖的居民小区开发,减少了居民对小汽车出行的需求,充分利用城市交通资源,使得未来城市开发主导强度沿着轨道交通线发展。

依托轨道交通站点,打造疏密有致的空间结构,周边配套高密度的商业办公楼和居住综合体,通过绿地、广场、道路这些开敞空间,来打造具有吸引力以及适宜步行、骑行的空间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能够最大限度和最经济地分配、疏导与调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在城市中心区内部、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的空间布局与功能互动。

TOD城市发展模式体现了对未来低碳、公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愿景,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思想来对空间功能进行重新布局。并且在时下中国旧城复兴和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通过轨道交通开发可以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在政策导向的基础下,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

(摘编自李金懋《TOD理论思辨及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开始转向发展TOD模式,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常年处于亏损状态。
B.城市规模扩大与人口密度增加是TOD模式实施的条件,该模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公共交通是否完善。
C.TOD模式不只是一种交通规划策略,更可以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助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
D.TOD模式是一种先进的规划理念,实际的落地与实施仍需要因地制宜,从城市实际出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TOD规划理念最早由彼得·卡尔索尔普提出,后经改良在欧美进行推广与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B.依据TOD模式,在公共交通周边设置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公共设施等,限制了人们出行的活动范围。
C.轨道交通相较于传统公共交通,效率更高,运力更大,有效疏解了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开发问题。
D.在实施TOD模式的过程中,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利用应协调推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3.根据材料一,判断图1中TOD模式的核心为(     
A.居住区B.公共开发空间C.核心商业区D.公共交通站点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TOD模式在国内城市发展应用的一项是(     
A.东莞市聚焦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发展特色产业区,创造开合有致的城市空间,阻隔建设用地的无限扩张。
B.上海市以城市中心商业区CBD为核心,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次核心,从而打造疏密有致的整体空间结构。
C.香港地铁沿线建设高密度建筑,提供高密度的住宅区,同时也十分重视沿线商业区与办公区的覆盖率。
D.北京“湾里”地铁站上盖大型“空中花园”商业中心,成为一站式商业、文化、旅游、娱乐的综合体。
5.结合材料与图示,给TOD模式下定义。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土桥镇上的魔术师

秋子红

那天夜晚,我们整个土桥镇的人统统都失眠了。月亮明晃晃地挂在天上,空气中飘荡着一股股辛辣呛人的旱烟味。已快深夜十二点了,但人们毫无睡意,一个个像反刍的老牛一样圆鼓着眼睛,高声大嗓、唾沫星四溅地议论着不久之前马戏团演出的情景。

我们围在三子家门前的土槐树下,像门廊里的大人们一样,叽叽喳喳地慨叹着,七嘴八舌地争论着。是啊,对我们这群十一二岁的小屁孩来说,刚才发生的一切太神奇了,简直像一个个充满神迹的梦!那只会做算术题的山羊,那些在驯兽员的皮鞭指挥下钻火圈的老虎、狮子,那被一把寒光闪闪的长剑劈成两半的金发女郎……当然了,还有那个像是无所不能的魔术师,天知道,所有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月光照着我们身边狭长寂静的街道,远处传来一阵阵狗叫声。我们第一次感到,我们司空见惯的这座终年尘土飞扬的北方小镇,好像跟平时不一样了,周遭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我们无法理解的神奇和隐秘!

马戏团是那天中午来到我们土桥镇的。不过,早在三四天前,我们就看见了贴满大街小巷的演出海报。更早之前,我们就听到了马戏团要来我们土桥镇的消息。那天中午,一辆大卡车开进了我们土桥镇,车上下来一群衣着怪异的人。男人们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女人们戴着叮当作响的大耳环,穿着花花绿绿的连衣裙。①他们操着悦耳动听的外乡口音,走在我们土桥镇窄窄的街道里。我们第一次感觉到,我们祖辈居住的这座尘土弥漫的北方小镇,实在是太寒酸、太土气、太落伍了!

太阳刚一偏西,马戏团演出的大帐篷就在镇子外面的空地上搭起了。我们看见了关在铁笼里的狮子、老虎。一只脖颈上纷披着长长的鬃毛、威风凛凛的雄狮,在铁笼里卧着,突然朝我们龇着锋利的牙齿,凶狠地嘶吼了一声。我们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但不久我们又心满意足地笑了。我们还看见,帐篷外面一个跟我们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骑在一辆独轮车上,边转着圈边灵敏地将手上的两只帽子不停地轮换着戴在头上。我们眼巴巴地看着,我们心里痒痒的,我们恨不得天马上就黑。

那天傍晚,夜幕刚刚落下来,马戏团演出的大帐篷就被我们镇上的人围得水泄不通。我们手里攥着软磨硬泡从父母那里要来的皱巴巴的五块钱,从人缝中挤进去,终于买到门票进了帐篷。帐篷内,用长木板一级级搭成的观众席上早坐满了人。我们又在人缝中挤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位置,可以站在木板上将目光越过前面一个个头顶,看见帐篷深处铺着红地毯的椭圆形舞台。一阵铃声响过后,演出开始了。

我们从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人。魔术师头戴一顶礼帽,拎着根手杖,白衬衣上一袭黑色燕尾服衬托出他挺拔颀长的身材。他脱帽弯腰向人们问好,彬彬有礼得像一位绅士。我们看见我们镇子上的姑娘们用一束束深情的目光望着他,眼眶里湿漉漉的,闪烁着一种饥渴难耐的光。他那双戴着白手套的手多神奇啊!他举起手杖,说一声,我们看见手杖变成了一把花雨伞,然后一把又被他变成两把三把四把,直到他的身边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花雨伞。他从衣兜里掏出块丝帕,噗地吹口气,丝帕就在我们目光的注视下变成了一朵玫瑰花。然后魔术师又掏出一块丝帕,蒙在玫瑰花上,又噗地吹口气,揭开丝帕,玫瑰花变成了一只扑棱着翅膀的白鸽子。

终于,令我们激动万分的时刻到来了——有人推过一只大铁箱,一位身材窈窕的金发女郎被魔术师锁进了铁箱,只在箱外露出她的头和一双脚。魔术师举起一把寒光闪闪的长剑,咔嚓一声将箱子一下劈成了两半!我们的心快要跳到嗓子眼儿了,我们听见观众席上的人异口同声地尖叫了一声。但令我们惊异的是,那位金发女郎并没有死,她的头在一只箱子外晃动着,向人们微笑致意,她的一双脚正在另一只箱子外左右摆动。

魔术师会分身术!

不!他一定会巫术!

看着看着,我们禁不住叽咕争论起来,直到前面的大人们纷纷回过头,用凶狠的目光瞪着我们,我们才噤了声……

表演结束以后,我们依旧围绕着魔术师的话题争论着。直到大人们打着呵欠催促我们回家时,我们才不得不结束争论。

第二天天一亮,我们起床后顾不得洗把脸,就一个个往镇子外面马戏团搭帐篷的地方跑。马戏团的人好像刚起来,懒洋洋地在帐篷外嬉笑着、打闹着。不远处,有个矮胖的女人在用炉子做饭,碗筷瓢盆就摆在她身边的土地上,锅盖上落满了苍蝇。看样子饭快熟了,③但那从锅盖下飘出的饭香味,远远盖不住远处铁笼里的狮子、老虎所散发出的一股股气势汹汹的腥臭味。后来,我们看见了魔术师。他像被人施了魔术一样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穿着皱巴巴的衬衣,眼窝深陷,头发蓬乱。他走到炉子前伸手揭开锅盖,捏了块肉片丢进嘴里,边咀嚼边向远处一个年轻女人抛了个媚眼,吹了声口哨。我们听见做饭的矮胖女人嘴里吼出了一句粗野的叱骂。我们看着这一切,心里酸酸的,我们忽然想哭。

那天中午,任凭马戏团帐篷外的大喇叭声嘶力竭地不停吆喝,我们坐在屋子里,身子动都没动。到了夜晚,据说马戏团帐篷里的观众席上,只稀稀拉拉坐了几个上了年纪的人。

第三天一早,在我们还沉湎在香甜的睡梦中时,一辆大卡车载着魔术师和马戏团离开了我们土桥镇。

许多年后,我们终于明白,魔术师和马戏团与其说是自己离开的,④不如说是被我们走的。因为,我们无法相信,那些在我们的想象里高贵、无所不能的人,居然像我们一样,那样卑微、寒碜而艰辛地活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圆鼓着眼睛,高声大嗓、唾沫星四溅”来描写“我们”议论马戏团演出的情景,引人入胜,十分生动形象。
B.文中并未提及“会做算术题的山羊”“钻火圈的老虎、狮子”的具体表演,说明其不如“被劈的金发女郎”精彩。
C.“我们”看到年龄相仿的骑独轮车的孩子可以灵活地玩弄手上的帽子时的心理活动,既展现了“我们”的羡慕,也突出了“我们”对表演的期待。
D.“我们”在演出时忍不住对魔术师会分身术还是巫术展开争论,前排大人们纷纷回头怒视,暗示“我们”不要打扰演出。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悦耳动听的外乡口音”强调了马戏团成员与土桥镇居民的差异,使得他们更具神秘感,也更容易引起镇上居民的好奇。
B.句子②中“不可思议”表现了“我们”面对魔术师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敬意,当面对外来文化和未知的事物时,“我们”感到手足无措。
C.句子③中“饭香味”与“腥臭味”对比,凸显了马戏团中的神奇与日常、超凡与平凡相融,日常生活与土桥镇居民并无太大差异。
D.句子④中“被我们‘赶’走”是因为土桥镇的居民在看到马戏团真实的一面后,对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大大降低,促使马戏团离开此地。
3.本文开篇与《祝福》开篇都采用了(1)         的记叙方法,(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种记叙方法为本文带来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其中一组决定从文章的主题切入。作为这组的成员,请你仔细品读文章,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危稹

楚楚雪衣明,烟霞径里行。

不管陶令野,有节伯夷清。

一见消尘虑,相亲长道情。

秋风着梧叶,时作九皋[注]声。

[注]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郑玄笺:喻贤者虽隐居,人咸知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将鹤的羽毛比作白雪,叠音词“楚楚”强调了鹤羽鲜亮整洁的特征。
B.次句中的“烟霞”泛指红尘俗世,这是以鹤的生活环境反衬其精神品格。
C.颔联连用两个典故,“陶令”指彭泽令陶潜,“伯夷”是商周之际的贤人。
D.颈联议论,意为初见鹤即可消除俗念,常相亲则能培养超凡脱俗的情操。
2.“鹤”是古代文人雅士喜爱的禽鸟,本诗刻画了“鹤”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史前聚落在区域范围内分为主体聚落和其他聚落,它们具有一定秩序、组织和等级,聚落规模是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表现。史前聚落规模研究为史前社会分化、聚落形态演变及文化迁移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史前聚落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分析区域聚落群形态及演变规律,可为探究区域文明进程和史前人地关系提供重要的依据。目前,对史前聚落规模的研究,主要根据聚落分布面积来划分聚落规模的等级,聚落分布面积越大,规模越大,聚落等级越高。

由于聚落分布面积具有不确定性,学者们在基于聚落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层厚度、重要的遗迹和遗物等因素,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划分聚落规模等级。然而对于聚落规模划分,仍以聚落面积作为主要的依据。

聚落群是聚落和聚落、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组织形态,是区域内聚落因地缘或血缘关系聚集而形成的,是具有一定组织关系的聚落群聚形态。分析史前不同文化时期聚落群的形成和演变,对探讨聚落等级、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史前聚落群,有学者根据行政区或河流来划分,也有学者通过分析聚落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地形、水系等影响因素,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划分。

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洞庭湖区史前聚落以大型和中小型规模聚落为主,特大型聚落具有城址的性质。大型和特大型规模聚落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北部和西北部,小型、中小型和中型规模聚落集中于洞庭湖中部腹地,各类型规模聚落向南迁移的趋势明显。

聚落规模壮大、人口增长、聚落遗址数量增加,使得已有的自然区域得以充分开发,但是也导致人均生存空间减小、生存压力增大。由此,聚落之间为扩大各自的生存空间、争夺相对匮乏的资源,产生了相互斗争的关系。聚落之间分布均衡性下降,社会组织结构发生转变,聚落间差距逐步明显。

古人倾向于在澧水区域聚集生活,新石器中晚期分布在环洞庭湖、沅水、资水和湘江区域的聚落群数量增长,且湟水和洞庭湖区域的聚落群成为两大主体聚落群。聚落群总体演变方向呈倒“L”型,由湟水区域向洞庭湖北部区域再向资水区域迁移,分布在湟水、环洞庭湖和资水区域的聚落群随时间推移得到了继承、演化和发展。

(摘编自杜心宇等《洞庭湖区史前聚落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

材料二: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史前聚落的时空格局,是了解过去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信息。新石器早期的人类对聚落区位的选择,注重渔猎、采集等资源丰度和防御等要素;新石器中晚期农业社会聚落区位的选择,关注农耕作业的便利性。在聚落的时空演变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剧变往往促成聚落的迁移,这种被动式的生境适应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关。因此,有研究者用资源总量、个体数和竞争系数等指标,解释群落的空间过程。

聚落的集聚与扩散是生业模式改变的标志,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结果。已有研究认为,成都平原从三星堆时期到十二桥时期聚落格局的变迁,与生业结构、洪水灾害和外来文化干扰相关;西汉水上游地区的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聚落区位,倾向于濒水布局;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聚落的变迁,与古环境关系密切,而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下,聚落的叠置现象十分突出——这表明史前聚落发生迁移的概率,远低于空间集聚。

灾害气候事件,如持续性洪涝、干旱,会产生区域性环境梯度。龙山时期颍河中游的湖沼区由于气候变干而适宜农耕,其耕作条件与登封盆地形成环境梯度差,于是登封盆地的聚落沿颍河向中下游迁徙,在禹州的瓦店、谷水河、吴湾等地集聚,逐渐发展成为嵩山南麓的聚落集聚区。在全新世中期较强的一次气候变化事件中,降温导致了多年性洪涝灾害,造成大型城邑消亡、中小聚落向登封盆地和双泊河上游地区迁移。另外,社会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也可导致环境梯度。农业经济因规模化生产导致了聚落的空间集聚,如龙山晚期的瓦店、郝家台就因农业和手工业繁荣形成大型城邑;伊河、洛河之间二里头不仅是夏代的政治中心,而且极具商业和文化优势。

史前聚落的时空迁移与均衡,取决于气候、地貌和社会文化三个要素耦合过程中形成的环境梯度。这种“自然—社会”综合要素梯度的时空耦合机制,驱动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周期性迁移和动态均衡。从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期,嵩山周边聚落的平均资源域逐渐缩小,大型聚落的首位特征显著。这表明,尽管不时有灾害性环境事件的胁迫,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聚落分布在空间上仍呈集聚趋势,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在空间上的必然反映。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即属于空间集聚型聚落,而新砦聚落群则表现为空间扩散特征。根据关于聚落空间集聚均衡的观点,可知新砦聚落群属于过渡性迁移类型,而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则属于典型的空间均衡型聚落。

(摘编自李中轩等《集聚、迁徙与动态均衡:嵩山周边史前聚落的空间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体聚落是史前聚落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表现为聚落规模。
B.聚落群是一种聚落群聚形态,具有一定组织关系,因地缘和血缘关系聚集而形成。
C.人地关系关涉人类与自然环境,研究史前聚落时空格局,有助于了解其演变信息。
D.聚落空间格局的周期性迁移受“自然——社会”综合要素梯度的时空耦合机制驱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划分聚落规模等级的时候,学者们主要根据其分布面积,之所以需要增加文化层厚度等因素,是因为其分布面积具有扩张性。
B.澧水区域的聚落群成为两大主体聚落群之一,澧水区域成为聚落群总体演变方向的最终区域,可见古人倾向于在此聚集生活。
C.龙山时期颍河中游的湖沼区因气候变干而适宜农耕,使嵩山南麓聚落的集聚区得以形成,这表明了灾害气候带来的直接影响。
D.从新砦聚落群所表现出的空间扩散特征来看,结合关于聚落空间集聚均衡的观点,可以推知新砦聚落群属于过渡性迁移类型。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大型和特大型聚落数量增长,已具有中心聚落的特征,聚落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渐明显。
B.洞庭湖区大型城址聚落出现城垣、环壕、建筑群和祭坛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城址的“圈地”现象凸显,城内范围扩大。
C.在石家河文化时期,资水附近的聚落群也得到演变和发展;在屈家岭文化时期,洞庭湖区域的聚落群得到发展和继承。
D.城墙、环壕和护城河主要为防御功能,表明城址聚落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逐步演变成为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a属于原始集聚型,在新石器早期社会,采集捕猎聚落主要集中于山区。
B.图b属于农业集聚型,到了农耕时期,滨水而居成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征。
C.图c属于胁迫集聚型,水旱灾害会胁迫聚落发生空间迁移,但仍保持集聚。
D.图d属于商业集聚型,两河之间的河口区,因交通便利而成为商业集聚区。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史前聚落在洞庭湖区和嵩山周边的人地关系。
昨日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池州市第一中学等多校联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完璧

阿英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

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①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

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

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

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

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

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

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

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

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

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③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行时,幼子还未满月。

二人眼中不觉潮湿。

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

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日本人去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

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

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

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

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依为命。

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

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

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

看过……不,没看过。

怎讲?

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门。

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

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

寻到了吗?

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

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

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

什么?!

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

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

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

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12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开展的护书行动。
B.小说插叙古籍受损的过程、补叙“师弟”变盲的经历,这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完整,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C.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D.小说以“完璧”为标题,不仅意味着被损坏的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也意味着师兄弟二人的误会即将化解。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高超。
B.句子②中“缓放”“挡回”两处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看重,也暗示了古籍的坎坷经历。
C.句子③运用短句和动作描写,写出在面对战乱和日本人的觊觎时,“他”守护古籍所经历的困难与艰辛。
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师弟认为日本人是想要借书一观,故而与师兄发生争执。
3.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形象鲜明可感,请结合文本分析“师弟”的形象。
4.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评委评价本文具有“古典美”,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古典美”。
7日内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记者: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李敬泽:传统文化深入人民生活,与人民是一种如盐在水的关系。我们虽不一定深读古籍,但孔子的教诲、庄子的风姿已潜移默化影响我们。传统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仅在书柜里,也在人的心里、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的骨子里、灵魂里。

当代之传承发展,就是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对新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回应。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上有着独特的关切和独特的方向。我们随时准备着迎接新的考验,并在不断地回应中,把道路走得更宽广、空间更宏大。

守正,就是不要忘记我们的来时路。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忆,更是一个人生和文化的方向。传承文化,不管怎样,都不要失去这个内在的方向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就像河水会遇到高山、高原一样,记住自己的方向感,每一代人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冲开一切,去往新的空间。

记者:文学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作为一位文学工作者,您觉得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李敬泽:文学在中华文明构建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文里文明这个词,指的是光,是照亮四野的。指文字、文章,用文字来书写世界,是文明的根基和起始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建立意义,就是从对世界的书写开始的。

中国人的道、中国文化的道在文理里。这个是广义的,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学。韩愈说文以载道,正是这个意义。文学在我们的文明中,对建构我们的情感、认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有人不常读文学作品,但文学的影响仍在,它丰富我们的底蕴、增添我们的色彩。

记者:站在作家的立场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家何为?

李敬泽:新时代,文学肩负着神圣的责任,正在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代作家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代审美追求进行创作。要守正创新,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作,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

(摘编自肖姗姗、李志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文学有关——专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

材料二: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有历史的纵深,还充分彰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经世致用。《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注释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无形的道和理不是虚无,而是通过一定的器物来表达和承载。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文以载道,实际上讲的就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道和体都是根本的东西,是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但是都必须通过现实的具体的器和用的方式来承载和彰显以致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得以延续,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抛弃道统,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经世致用。经世的东西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与时偕行,能够面对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我们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的文化事业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

我们要续写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就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而要担负这个使命,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也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之道同样如此。体用贯通,告诉大家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道理和现实不能分离,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和马克思的真理在当代中国就成了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遵循。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就是把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和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在革命性实践中不断改变着主客观世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独特视角,让我们能够以独特的关切和方向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
B.文学承载着文化积淀,它可以影响人的情感与认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重要作用。
C.道统可以经世致用,所以它能够变通,能够灵活地适应时代的变迁,持续为现实世界提供指导。
D.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密切相关,它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书本里,也在人民的生活、生命里。
B.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代人敢于创造,冲开一切传统,去往新空间,追求全新的文化形态。
C.坚持体用贯通的道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能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延续。
D.只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事业不脱离道器不离的道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能返本开新。
3.下列选项不属于“两个结合”具体体现的一项是(     
A.央广总台响应党的号召,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打造了一批展现城市历史面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作品。
B.郑州歌舞剧院从隋代乐舞俑获得创作灵感,编导了表现盛唐时期审美风格的古典舞《唐宫夜宴》。
C.陕西安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民俗、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
D.上海市在城市治理中坚持“以民为本”,把昔日的“工业锈带”杨浦滨江改造成了“生活秀带”。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     
内容        思想理念特征之一具体含义二者关系
中华民族文化理念道器不离道:抽象的道理道、体是根本,通过器、用来承载、彰显以致用。
器:具体的器物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体:世界观方法论
用:实践生活
A.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最基本的特征。
B.“文以载道”中的“道”很大一部分指的是文学。
C.道器不离与体用贯通分属两种思想,相关性较小。
D.脱离了器、用的道、体是无法彰显以致用的。
5.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该如何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
7日内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世儒学者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

材料二:

子夏问仲尼曰:颜渊之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也,何若?曰:赐之敏,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也,何若?曰:师之庄,贤于丘也。于是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者何为事先生?曰:坐,吾语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夫隐括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云:‘苑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莞苇淠淠。’言大者之旁,无所不容。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A孔子B为师C圣人D传E道F必授G异才H故谓之殊。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通“猝”,指突然、匆忙,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的“卒”含义不同。
B.“颜、闵之徒”的“之”为结构助词“的”,与“是寡人之过也”的“之”用法相同。
C.“何以验之”句式结构为宾语前置,“沛公安在”(《鸿门宴》)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D.陈,指述说、叙述,与现代词语“推陈出新”“暗渡陈仓”中的“陈”含义都不同。
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他是战国末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后世尊其为“复圣”。
B.子路,是子由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名,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C.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以示敬意。材料中弟子子夏向老师孔子请教,故而避席。
D.《诗》,指诗歌总集《诗经》。它与《尚书》《论语》《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的评论家认为孔子是至贤之人,他的七十多位弟子的才华远远超过了当今的才士,对这种观点,王充表示怀疑甚至否定。
B.世人之所以推崇古代圣贤是因为他们缺乏质疑问难的精神,不敢向权威挑战,且听且从,具有盲从意味,这是王充不能苟同的。
C.子夏询问孔子对四位弟子的看法。孔子认为四人都有长处,并且他还认为如果能合四人的长处来交换自己的长处,这值得做。
D.子贡对东郭子惠的疑问尽力解答,并在结尾引用诗句表明孔子乃“大者”,所以“夫子之门”无所不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
(2)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
7日内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恋人伤别,“别泪”点明题旨,全词侧重从女子的角度表现难舍难分之情。
B.“春山”二句写晨景,挑明了季节、时间、环境、早起等内容,为写伤别做好铺垫。
C.“欲收”“淡”“稀小”既写天色渐明,又暗示离别逼近,离人的心情也渐渐收紧。
D.全词融情于景,用质朴含蓄的语言,表现了缠绵婉转的“人生自古伤别离”的感情。
2.本词结尾“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备受后人称赞,请赏析其妙处。
7日内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