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4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记者: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李敬泽:传统文化深入人民生活,与人民是一种如盐在水的关系。我们虽不一定深读古籍,但孔子的教诲、庄子的风姿已潜移默化影响我们。传统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仅在书柜里,也在人的心里、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的骨子里、灵魂里。

当代之传承发展,就是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对新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回应。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上有着独特的关切和独特的方向。我们随时准备着迎接新的考验,并在不断地回应中,把道路走得更宽广、空间更宏大。

守正,就是不要忘记我们的来时路。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忆,更是一个人生和文化的方向。传承文化,不管怎样,都不要失去这个内在的方向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就像河水会遇到高山、高原一样,记住自己的方向感,每一代人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冲开一切,去往新的空间。

记者:文学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作为一位文学工作者,您觉得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李敬泽:文学在中华文明构建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文里文明这个词,指的是光,是照亮四野的。指文字、文章,用文字来书写世界,是文明的根基和起始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建立意义,就是从对世界的书写开始的。

中国人的道、中国文化的道在文理里。这个是广义的,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学。韩愈说文以载道,正是这个意义。文学在我们的文明中,对建构我们的情感、认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有人不常读文学作品,但文学的影响仍在,它丰富我们的底蕴、增添我们的色彩。

记者:站在作家的立场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家何为?

李敬泽:新时代,文学肩负着神圣的责任,正在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代作家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代审美追求进行创作。要守正创新,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作,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

(摘编自肖姗姗、李志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文学有关——专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

材料二: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有历史的纵深,还充分彰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经世致用。《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注释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无形的道和理不是虚无,而是通过一定的器物来表达和承载。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文以载道,实际上讲的就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道和体都是根本的东西,是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但是都必须通过现实的具体的器和用的方式来承载和彰显以致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得以延续,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抛弃道统,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经世致用。经世的东西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与时偕行,能够面对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我们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的文化事业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

我们要续写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就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而要担负这个使命,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也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之道同样如此。体用贯通,告诉大家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道理和现实不能分离,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和马克思的真理在当代中国就成了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遵循。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就是把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和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在革命性实践中不断改变着主客观世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独特视角,让我们能够以独特的关切和方向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
B.文学承载着文化积淀,它可以影响人的情感与认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重要作用。
C.道统可以经世致用,所以它能够变通,能够灵活地适应时代的变迁,持续为现实世界提供指导。
D.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密切相关,它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书本里,也在人民的生活、生命里。
B.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代人敢于创造,冲开一切传统,去往新空间,追求全新的文化形态。
C.坚持体用贯通的道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能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延续。
D.只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事业不脱离道器不离的道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能返本开新。
3.下列选项不属于“两个结合”具体体现的一项是(     
A.央广总台响应党的号召,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打造了一批展现城市历史面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作品。
B.郑州歌舞剧院从隋代乐舞俑获得创作灵感,编导了表现盛唐时期审美风格的古典舞《唐宫夜宴》。
C.陕西安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民俗、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
D.上海市在城市治理中坚持“以民为本”,把昔日的“工业锈带”杨浦滨江改造成了“生活秀带”。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     
内容        思想理念特征之一具体含义二者关系
中华民族文化理念道器不离道:抽象的道理道、体是根本,通过器、用来承载、彰显以致用。
器:具体的器物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体:世界观方法论
用:实践生活
A.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最基本的特征。
B.“文以载道”中的“道”很大一部分指的是文学。
C.道器不离与体用贯通分属两种思想,相关性较小。
D.脱离了器、用的道、体是无法彰显以致用的。
5.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该如何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
昨日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

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

存在问题人数百分比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19363.90%
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12541.40%
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5518.20%
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4213.90%

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摘编自《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

(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材料三:

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

(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
B.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C.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表现。
B.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应当有所提升。
C.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D.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价内容的建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     
A.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
B.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跑马观花。
C.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
D.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
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B.课程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C.课程实施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D.课程实施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5.当疫情慢慢消去后,各地研学旅行逐渐重启。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延安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提出你的具体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完璧

阿英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

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①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

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

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

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

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

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

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

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

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

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③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行时,幼子还未满月。

二人眼中不觉潮湿。

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

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日本人去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

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

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

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

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依为命。

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

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

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

看过……不,没看过。

怎讲?

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门。

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

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

寻到了吗?

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

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

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

什么?!

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

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

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

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12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开展的护书行动。
B.小说插叙古籍受损的过程、补叙“师弟”变盲的经历,这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完整,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C.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D.小说以“完璧”为标题,不仅意味着被损坏的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也意味着师兄弟二人的误会即将化解。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高超。
B.句子②中“缓放”“挡回”两处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看重,也暗示了古籍的坎坷经历。
C.句子③运用短句和动作描写,写出在面对战乱和日本人的觊觎时,“他”守护古籍所经历的困难与艰辛。
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师弟认为日本人是想要借书一观,故而与师兄发生争执。
3.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形象鲜明可感,请结合文本分析“师弟”的形象。
4.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评委评价本文具有“古典美”,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古典美”。
7日内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绘画至晚明,苏州的文脉渐渐势弱,流转至两个地区——南京与上海。董其昌于文人山水画中_____,一时之间,以他为首的松江派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南京则在金陵画派的_____之下,直至清中期。唯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明清之际,朝代易帜,_____,一大批文人画家纷纷遁迹于山林之间,恪守着大明朝汉族正统的意志,形成了遗民画家的艺术群体。其中有出家为僧的八大山人与石涛,为中国绘画增添了异彩。展览场地的一幅《游鱼图》,为八大山人的作品。画上大面积的留白,一尾瘦鱼游弋于上部。鱼脊由一笔绘出,贯穿头尾。鱼眼一笔圈成椭圆形,靠近上眼眶处以重墨点睛,是八大山人早期标志性的白眼向人的画法。下方几抹水草,两条小鱼,突出了上方瘦鱼的_____之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另辟蹊径     统摄     天崩地裂     孤傲B.别具匠心     统摄     地动山摇     高傲
C.另辟蹊径     统制     地动山摇     孤傲D.别具匠心     统制     天崩地裂     高傲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唯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进一步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
B.只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
C.唯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承接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进一步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风。
D.只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李时珍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C.你现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7日内更新 | 3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白嘉轩背着搭裢朝县城的方向走去。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冬走十里不明。浓雾笼罩着的村庄仍然有驱狼的火光明明灭灭。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像是鸡脖子里全都塞满了鸡毛。白狼的凶讯持续流传。后来又传闻朱先生凭一张嘴、一句话,就解除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朱先生因此被张总督任命为第一高参。白嘉轩忙于修复围墙而不闻姐夫朱先生的种种传闻,是昨天晚上鹿子霖带着一脸惊奇询问他关于朱先生的消息时他才知道的。他带着验证传闻和反正以来的种种疑惧和慌乱去找朱先生,听他断时论世。

朱先生在他的书房里接待白嘉轩,他一如往常,看不出任何异样的神态。白嘉轩脑子里顿时蹦出处世不惊四个字来。他忍不住说起乡间关于白狼的传言,朱先生笑关说:无稽之谈。姐夫对白狼的冷漠,使白嘉轩感到扫兴,他随之问起朱先生斥退二十万清军的事。朱先生用像冷漠白狼一样的口气说:传言而已。白嘉轩不好再问,却又忍不住:哥。我想你是不会为张总督当说客的。朱先生却笑了:你又猜错了,我这回乐意当了张总督的说客。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朱先生诵读圣贤书时,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如同进入仙界。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对门房张秀才上了火:我这里有十万火急的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他接也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朱先生说:我正在晨诵。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他们自便。差官听了更火了,再三申明:这是张总督的手谕,先生知道不知道张总督?张秀才说:皇帝来也不顶哈!张总督比皇帝还高贵?等着!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只好等着,张秀才不失礼仪为他们沏了茶。

朱先生晨诵完毕,挽着袍子来到门房,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的信慷慨陈词,婉约动人,言简意赅地阐释了反正举事的原义,摆置出目下严峻的局势,又说反正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决一死战。张总督说他的革命军同仇敌汽,士气高昂,完全可以击败方升的乌合之众,只是战事一起,市民百姓必遭涂炭,古城必遭毁灭,于理不通于心亦不忍。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这里亦不追击,由他自去陇西。如果方升情愿留住西安,张总督可以保护其颐养天年。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回去告知张总督,免得贻误战机。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立即告诉妻子:快点给我收拾行李。朱白氏担心地问:你到哪达去?不是说不去吗?朱先生说:我得出去躲几天。我算定张总督还要派人来缠的。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搭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嗔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搭链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要他坐上汽车,带上十二名经过特种训练的卫士以防不测。

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有删改)

【注】①《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写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故事。②朱先生:白嘉轩姐夫。他自幼苦读,饱学儒雅,慧眼看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嘉轩去找朱先生,是因为他想验证关于朱先生的传闻,并希望听取朱先生对于时局的看法。朱先生对传言却加以否定,并且轻描淡写地回答了白嘉轩所问之事。
B.张总督请求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他的德望和与方升的交谊,劝方升退兵,以避免战争的发生。
C.朱先生没有惊动张总督,而是选择只身一人前往退敌,这是因为朱先生想给张总督一个惊喜,也表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
D.张总督吟诗时“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这与朱先生吟诗时的“热泪涌流”形成对比,两种不同的反应与二人当时不同的心境有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听觉去写触觉,拓展了文本的意境。
B.文章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先叙述朱先生退敌成功,再叙述退敌的过程,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如朱先生的语言儒雅、文言化、书面化,非常符合他作为一名“只读圣贤书”的“儒子”身份。
D.本文和鲁迅的《阿Q正传》故事背景大约都是辛亥革命,本文主人公朱先生是个读书人,而阿Q是一个无业无家的贫苦雇农。
3.好的文学作品能够“于细微处见精神”。从一个人在细微处的表现,可以看出其精神风貌。请分析小说中“晨诵”这一细节表现了朱先生怎样的精神风貌。
4.小说选段主要写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却一字不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7日内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们的日常认知中,顾名思义,枕头就是躺着的时候垫在头下面使头略高的卧具。但是,枕头真的是像字面意思一样吗?其实,。如果只是用枕头来垫着头睡觉,那么你就做错了。睡觉时,要把脑袋和脖子都放到枕头上,让枕头撑着头颈,使颈部处于正常颈曲状态,这样枕头才能发挥作用。

除了正确的“枕姿”,选择一个合适高度的枕头,也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中之重。,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科学、舒适的枕头高度,是根据人体颈椎排列的生理曲线确定的,只有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弯曲,才能让肩颈部的关节、肌肉、韧带等处于放松状态,得到较好的休息。一般情况下,枕头高度以稍低于肩到同侧颈部距离为宜。

枕头的材质、枕型、软硬程度,。枕芯应选质地松软之物,制成软硬适度、稍有弹性的枕头为好。枕头太硬,会使头颈部与枕头接触部位压力增强,造成头部不适;枕头太软,则难以维持正常高度,头颈部得不到一定支持而疲劳。这些都会影响睡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7日内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池州市第一中学等多校联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凤溪古镇紧邻淮口,雄踞沱江边的王爷庙为凤头,金凤、白凤等以凤为名的五条街道为凤躯、凤翅、凤尾,再加上四周的五座山岗郁郁葱葱,翘首企天,酷似展翅冲霄之凤,令人不禁感叹:五凤溪真是 A 呀!①黄水河穿镇而过,汇流于在此折身向东的沱江,又紧邻简阳,当地人称“边城”。②五凤溪在汉唐年代就已成为沱江上游重要的转运点,高峰时每天有上百艘船只运载物资往返于重庆、宜宾、泸州各地,挑夫们翻山越岭往返相距五十公里的成都。③遥想旧日里大江之上桅樯林立,船号渔歌此起彼伏,街旁小溪涓涓清幽,青瓦屋舍 B ,古刹钟磬佛音缭绕。④夜幕降临,船工苦力、贩夫走卒,在半边街蜂拥而至,穿梭其中。有的卸下白天的疲惫,走进酒馆,要一碟小菜,来一碗米酒,伴随月光品味人生;有的窜入戏楼,苦中作乐于勾栏瓦舍间。岸上 C ,吆喝声、行酒令声、锣鼓声此起彼伏;江中渔火点点,仿佛天上跌落凡间的星辰,那是怎样的市井气息。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蓉城下江小通衢,蜀中沱水大码头。”这副对联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3.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下一个该谁发言,请你站起来说话。B.该你家的钱,我们一分也不会少的。
C.明天出去踏青,不下雨该有多好呀!D.天也不早了,孩子们也都该回家了。
7日内更新 | 3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池州市第一中学等多校联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困难的日子里

路遥

(甲)一夜寒风就把不凉不热的秋天吹走了。讨厌的冬天追随着最后一批南迁的大雁,降临在了黄土高原上。浪涛起伏般的千山万岭,很快变得荒凉起来。县城周围的山野,光秃秃的,再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绿颜色。

日月在流逝,时序在变换,我基本上仍然是老样子。自国庆节后,吴亚玲又主动找了我两次,说她要帮助我一点什么,但我都躲开了。我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躲避着她的关怀,和她更疏远了。除过乡巴佬的拘谨和胆小外,主要是我还不习惯平白无故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尽管我看出来她是诚心的,但我既不是她的亲戚,又不是她很熟的人,凭什么要接受这种帮助呢?而严格说来,她对我还是个生人——在国庆节之前,我实际上和她连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但吴亚玲的行为无疑给我的精神投射了一缕阳光。人要是处在厄运中,哪怕是得到别人一点点的同情和友爱,那也是非常宝贵的。有的人会立即顺蔓摸瓜,把别人的这种同情和友爱看作是解脱自己的救命稻草,一旦抓住了就不松手。而对我来说,只觉得应该珍惜这种美好的人情,并以同样高尚的心灵给予回报。

我现在越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害臊了;我知道我为什么首先把思想的焦点强烈地凝聚在这个问题上。是的,我在学习上已经到了这般落后的地步,我怎配让人尊重呢?

在这个新的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尽管饥饿使我感到天旋地转,但只要坐在教室里,趴在自己的课桌上,面对课本和演算本,一切便很快被控制住了,就像弹簧一样紧紧地压缩在了一起,没有任何的松懈。可一旦离开教室,精神稍一松弛。这“弹簧”就“嘣”地一声散开了。我立刻感到浑身所有的关节都已经脱开,软得就像一摊稀泥……

好在城郊收秋的时候,我曾在那些留下庄稼茬的土地上,捡了一点土豆和十几穗并不丰满的玉米棒。我当然不能把这点干粮放在宿舍里;想了半天,才决定藏在学校后山上一个生产队遗弃了的破烧砖窑里。晚上复习完功课,我就摸黑跑到这个荒凉的地方,拾点干柴枯草,打一堆火,烧几颗土豆;或者在火里爆一把玉米花。我不能想象再有比这更好的晚餐了。吃完后,稍有一点精神,就在黑暗中背诵当天新学的数理化公式;或在心中打着作文题的底稿,嘴里念念有词……啊,烧砖窑!这又成了我的“冬季别墅”了。这个地方既避人,还能遮挡点严寒。不久,期终大考开始了,我怀着充实的心情投入应试之中。考试的结果连我自己都大吃一惊:各门平均分数竟是全班第一名!聪敏好学的郑大卫也不得不屈居第二了。

宣布完成绩后,我沉默地走出教室,像胜利了的拳击手一样,疲惫不堪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欢愉情绪。到了大操场上,激动的情绪进一步高涨起来。尽管两条腿饿得软绵绵的,但很想走动,甚至想跑。

我一个人来到学校后院的大墙下,踏着那些衰败的枯草,独自溜达着。(乙)沿墙根的几棵老梨树已经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条条灰白而洁净,在初冬的寒风中静静地挺翘着。其中有一棵树梢上,竟然还奇迹般地留下了一片硕大的叶子,被寒霜染得一片深红,旗帜似的在蓝天下索索地招展着。

不知什么时候,我突然感到有一只手掌轻轻地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吓了一跳,回过头一看,原来是郑大卫。大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转身来到我面前,说:“建强,你真行啊!我真没想到你能把物理试题的最后一道圆满地解决了。那的确是太难了,我觉得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我们还没有学过的。你不知道,咱们物理课的王老师曾说,这次物理考试他断定不会有人得一百分。我不服气,结果这道题没能答出来。可你让王老师的话落空了!这真叫人高兴。不瞒你说,这道题我现在还不会。王老师说下星期上物理时专门讲。我不想这么现成的接受,想在这之前自己非解决了不可。但现在确实又解决不了。你现在千万不要对我说出做的步骤,你知道我需要的是启发……”

普遍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并且用如此真诚的谦虚态度来向我请教,使我在吃惊中对他涌起了一种深深的敬意。真的,大卫也是一个言语不多的人——虽然原因和我不一样。他聪敏,刻苦,又很有涵养。以前,我对其他同学是躲避,而对他却可以说是敬而远之。现在,他主动为一道考题费心来找我,这同时又使我非常钦佩这个人——因我在我看来,只有有能力的人才在学问上这么谦恭和一丝不苟。我当即告诉他,让他去看一看《物理疑难题五百解》,那上面有一道题和物理考试的这道题很类似。我告诉他,这本书我是大前天才从书店买的(他当然不知道,我为了买这本书,把当月仅剩的几毛钱菜票又重新换成了现金)。

大卫高兴地说:“太感谢你了。今天是星期六,书店关门早,我得快点去!”他匆匆地走了,健美的身影在二年级教室的拐角处一闪,就不见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了很久,也不知道自己想了些什么。我觉得我的心情从来也没有今天这样愉快过。

(选自《当代》,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吴亚玲主动提出给“我”帮助,“我”虽然感激却又躲避,甚至和她更疏远了,这主要是因为“我”跟她不熟,没说过几句话。
B.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落后、不配让人尊重,给“我”带来强烈的精神刺激,从此“我”刻苦攻读,终于在期终大考中获得全班第一。
C.郑大卫向“我”请教物理最后一道试题,却又让“我”不要说出做的步骤.只想获得启发,可见他对自己屈居第二多少有点不服气。
D.“我觉得我的心情从来也没有今天这样愉快过”,真实地反映了颇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前来请教,令“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且在叙述过程中夹杂“我”的内心独白,将“我”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融为一体,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小说以弹簧紧紧地压缩在一起和“ 嘣”地一声散开为喻,生动地刻画出“我”在教室内外不同的精神状态,设喻精巧,对比鲜明,颇具艺术匠心。
C.小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郑大卫是为了衬托主人公“我”的形象,他的谦虚好学、一丝不苟、温和有礼令“我”折服,以至“一个人呆呆地站了很久”。
D.小说在展现马建强的苦难生活的同时,也着意表现来自其他同学的同情、友爱与善良,从而使“苦难的日子”染上了一层亮色,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3.小说中两处画线的文字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评论家指出,马建强“饱受饥饿的折磨,但在精神上,却是高贵和高尚的”。请结合全文,谈谈其精神上“高贵和高尚”的具体表现。
7日内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部分学校/安徽省金榜教育阶段性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达南溪,已是暮色四合。四围的群山在夜幕的掩映下,线条也显得很柔和,在夜色中留下了静默的剪影,并不似白天看到的大山那样陡峭险峻。山村的夜很静,不知名的虫子也是 A 地鸣叫,仿佛怕惊扰了夜眠人的清梦。反而不知是哪儿传来的哗哗水流声,在寂静的夜里听得格外真切,也格外悦耳。夜宿南溪梅园,水流声 B ,这一夜竟睡得格外香甜。后来听主人说,很多客人专门来南溪听水声,南溪的水流声治好了他们多年的失眠症。

①第二天早起,我就 C 地去寻找水声的来处。原来这水声来自梅园两侧的瀑布,瀑布都不大,一东一西,仿佛分挂在梅园双肩的两条白练。②东边的瀑布较低,从客舍下方的石壁上流入南溪,声音比较轻柔;西边的瀑布较高,从客舍北边的山上泻入西边的水潭,水流与水面相激发出很大的声响,绽放一朵朵浪花。③梅园是徵派风格的建筑,白墙黛瓦,典雅清秀,毗山临水,动静相宜,静中有声。④每天早晚,我徜徉于南溪两岸,陶醉于南溪秀美的自然风光。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仿佛”与文中加点的“仿佛”,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这个问题仿佛一个谜,让人琢磨不透。
C.只见一个和他年岁仿佛的男子,正从一辆轿车里走出来。
D.那封信虽然没有保留,但写那信时的心境直到现在都还能仿佛。
3.“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南溪”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7日内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部分学校/安徽省金榜教育阶段性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外观来看,“加拿大一枝黄花”颜色嫩黄,非常美观。上世纪30年代,这种原产自北美洲的菊科植物作为观赏花卉被引入中国,最初在公园、植物园栽培,;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繁荣、交通发展,开始加速传播,蔓延至更多地区。目前,我国10余个省份

这种植物有着极强的入侵性。首先,其能以种子和根状茎两种方式繁殖,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平均一株每年可产生2万颗以上的种子,种子细小,易借风力、动物或者人类活动远距离传播。一株健康的这种植物,仅靠根茎繁殖,两年后就能扩展为200多株的种群。其次,这种植物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它们在与被侵入地的植物争光、争水、争营养、争空间时优势明显,并能释放化感物质,对周围植物产生毒害作用,一两年内就能迅速扩张地盘,,形成自身单一的种群优势。此外,这种植物还具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耐干旱、耐贫瘠,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可以侵入各种生境,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降低物种多样性等。一言以蔽之,对于这种外来植物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严格管控。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5个字。
7日内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部分学校/安徽省金榜教育阶段性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