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88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

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

存在问题人数百分比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19363.90%
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12541.40%
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5518.20%
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4213.90%

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摘编自《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

(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材料三:

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

(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
B.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C.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表现。
B.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应当有所提升。
C.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D.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价内容的建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     
A.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
B.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跑马观花。
C.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
D.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
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B.课程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C.课程实施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D.课程实施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5.当疫情慢慢消去后,各地研学旅行逐渐重启。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延安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提出你的具体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亲近(节选)

鲍尔吉·原野

羊羔给马头琴写信:

亲爱的马头琴,马知道你用它的头来命名一把琴吗?昨天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白马,它摇摇头,用鼻子蹭地上的青草。风把白马前额的鬃毛推向耳朵后面。我猜想白马的意思是难以置信。

说真话,你的琴声像人用喉音歌唱,让我想起哈扎布的长调。我虽然是个羊羔,也知道这位大歌唱家。你的琴声完全能跟哈扎布媲美,我说的不是音色,也不是音域,是内涵。你好像和哈扎布长了一颗共用的心脏,你们在想同一件事。所以你们抒发了相同的情感。

亲爱的马头琴,让我说心里话,我不愿在傍晚听到你的琴声,呜呜咽咽让我悲伤。一个人受了多大的委屈,才有那样的声音呢?好像他只把自己的委屈说出了十分之一,或者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只用琴声表达心中的图景。像一条冰河在大雪里奔流,升腾白雾。落在两岸的白雪越堆越高,落进水里的雪花没了踪影。这条河越流越黑,两岸的树木凋零。

这种沉郁的琴音也能表达欢乐,牧民家生了孩子,请人拉起马头琴庆祝。琴声咿咿呀呀,好像这个婴儿在蹒跚学步。亲爱的马头琴,你在马尾的琴弦上抹了松香,你的琴柱和共鸣箱来自博格达山的五角枫树。

入秋,金黄的枫叶全变红了,大地从来没有这么红过。而这些树里,有一棵变成了马头琴。所以你的琴声那么悠扬。枫树、松树、杉树收集了大自然奇妙的声音,最后用马嘶的音律唱出来。因为琴柱的顶端雕刻着马头。

亲爱的马头琴,如果拉琴的人不喝牛奶,不吃炒米,不住蒙古包就传达不出你的韵味。这些演奏人的手握过钐刀,在秋天里打草。这些手冬天接羔,夏天攥着放羊鞭把羊赶向草场,经受烈日暴雨的锻造。拉马头琴的人是勤劳的牧马人,他们身上带着马的汗味,他们的目光凝视过马,马也把目光放在他们肩头。拉马头琴的人爱喝酒,他们擅长摔跤射箭。所以,亲爱的马头琴,你是牧马人的另一条嗓子,你用琴声唱出他们的心声。

好多人听马头琴声,说听见风吹过了草原。有人听到马蹄踏过大地,有人听见月光落在蒙古包的天窗上。声音细腻而洁白,像沙子滚过帆布。

平时你挂在墙上,好像一个士兵怀抱着琴弓的枪。你在墙上听牧民说话,听奶茶在铜壶里咕噜咕噜响,听松树枝在煮羊肉的大锅底下歌唱,你就是牧民家里的一个人。他们的孩子叫斯琴、纳琴,而你叫马头琴。

爱你的羊羔。

马头琴给羊羔回信:

亲爱的羊羔,在我心目中,你是一朵柔弱的花朵,没想到你喜欢音乐,能认出制作马头琴的木材。做琴不光用枫木,还用松木、杉木和桐木。你知道吗,制作琴的木材分共鸣箱的背板和面板,背板木质硬,面板木质软一些。其实我们马头琴不太注重制琴的材料,讲究演奏者的心性,有的乐器适合在剧场里演奏,乐思精微。我们马头琴不一样,在旷野中演奏,琴声里夹杂着风声和牛羊的呼喊。

马头琴的共鸣箱像一个房子,里面住着牧民。房子里面积攒了牧民说过的许多话。琴弓一旦碰在琴弦,这些话语就流淌出来。祖父的话,祖母的话,父亲的话,母亲的话,蒙古包里的衣服、被子、靴子都在说话。马头琴不想进音乐厅,那里没有草场,也没有炊烟和奶茶。我们喜欢在空旷的地方演奏,头顶最好有浩瀚的星空。演奏的时候,你细心聆听,会察觉乐曲最后一个音飞到了星星上。

亲爱的羊羔,我们只有两根琴弦,就像草原上留下的两道孤独的勒勒车辙印。我们熟悉马群的蹄音,一群马跑过,我们能听清每一匹马的蹄音。确切说,这不是蹄音,是马的血液在血管里冲撞,伴随马鬃在风中飞散。马的蹄音在马头琴上表现为坚定而欢快的旋律。如果进入散板,马头琴好像牧马人在演唱长调。他们的长调是跟谁学的?是跟天上的白云。你看白云飘过来,手拉着手,一辆白云的车辆挨着另一辆白云的车辆,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着另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绵不断。唱长调的人不愿意换气,巴不得把这个音永远唱下去。长调的美不在旋律的变化,而在辽远,像天上的云一直在飘。

长调的旋律来自河水,河水流淌,在表面哗啦啦的声音背后还有深处暗流的和声,连绵不断,仿佛一个波浪套着另一个波浪。若问这些波浪什么时候停止,回答是不停止。即使到了寒冬,流水也在冰层下面涌动。长调也是这样,歌声一直在唱,哪个音都不想成为尾音。

马头琴跟长调最为和谐。你仔细听马头琴,声音并不追求单纯的明亮,我们更喜欢混音的表达。就像风声混杂着许多声音。风吹过,吹动了成千上万株青草,怎么会只有一个音呢?我们愿意演奏出风沙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演奏出冰块在春天的河床里冲撞的声音。一把马头琴就是一个乐队,它的声音不是天堂的声音,而是人的声音,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草原上的牧马人的声音。

亲爱的小羊羔,这些话对你有些太深奥了。你现在吃妈妈的奶,还是吃青草?对了,吃不吃草你说了不算,要看你长没长牙。我期待你尽快长出牙,去吃嫩嫩的青草,甘甜,而且有香气。嚼在嘴里咔嚓咔嚓地响,这是牛羊才有的享受,它们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享受。当一只羊还有哪些好处?让我告诉你,看风景。

你跟着大群的羊走过万度苏草原,那里长着灌木白桦,树叶浅灰,革质,在风里闪闪发光。树林里长着蓝莓和黄百合花。太阳初升,灌木白桦变成了金色,叶子闪金光。夜晚,树林边上的乌力吉木伦河洒满星斗,好看哪。站在博格达山顶往下看,北坡是一丛一丛的乔木白桦树,树干像白云那么白,身上的黑斑特别显眼。如果你走到窄窄的乃仁河边,红柳会挡住你,让你顺着红柳往左边走。走到平缓的地方可以低头饮水。你如果去了那里,快乐地喝乃仁河的水吧。也可以不喝,把嘴放进河里,用耳朵听河水冲嘴巴的声音,那也是很好听的声音。长大吧,亲爱的小羊羔,去看草原上美丽的风景。

爱你的马头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封书信围绕“马头琴”展开,大量融入与马头琴相关的草原意象,展示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牧民生活。
B.文中万物很多都被赋予生命,开篇小羊羔以指责的口气来质问马头琴的命名,贴合小羊羔天真稚气的特点。
C.作者将人、马、琴看成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来认识,表达了草原万物之间和谐相融、相互依存的生命理念。
D.马头琴最后对小羊羔的引导指点,真情切意,细致入微,表达了对小羊羔的关心爱护和期望祝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马”“红枫”“青草”“蓝莓”“黄百合”等大量色彩意象的聚合,建构起一个生动鲜活的精神家园。
B.“亲爱的羊羔”“亲爱的马头琴”在文中反复出现,双向呼唤,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感情亲昵、真挚。
C.文中采用以人观物、以物观物的视角,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形式,也使文章更具有情、理、趣融合的艺术特色。
D.文中调动多种感官,抒写了丰富的视听感觉,营造出富有浪漫诗意的审美氛围,拓展了读者想象空间。
3.本文是如何写出马头琴的音乐特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张晓风说:“鲍尔吉·原野是一个好的散文家,而好的散文家是敏于观察、敏于剖析且敏于文字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6-18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墙记

[法]马塞尔·埃梅

耶尔有穿墙过壁的奇能。

他是在43岁这年一次停电时摸黑走动意外地发现自己这个本领的。对此,耶尔觉得很荒唐,于是他看了医生。医生经过诊断给他开了药。吃了一片,耶尔便将药往抽屉一扔,就把吃药这事忘记了。一年后,他穿墙的本领依然如故。不过,他从不施展。如果不是发生意外事件,他也许会安分守己一辈子,在登记局做个三等小职员,老死也想不到检验一下他天生的异能。

耶尔的顶头上司调走了,接任的是莱叶先生。莱叶看他不顺眼,把他当成一个碍事、邋遢的老东西,并把他打发到办公室隔壁的一间小黑屋里。

一天,莱叶冲进小黑屋,大声斥责耶尔的文件写得糟糕透顶,并把它揉成一团,照他脸上一摔,转身就走。耶尔虽然地位卑微,自尊心却很强。他从未受过这样的侮辱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突然,他计上心来,钻进小黑屋与菜叶办公室的墙壁中间,只有脑袋从墙的那边露出来。菜叶正伏案审阅公文,抬头一看,魂都吓掉了,只见耶尔的脑袋悬在墙上,就像猎获回来的兽头一样。一双眼睛透过镜片正对他怒目而视:“你这流氓,混蛋,无赖!”菜叶惊呆了,他死命地挣扎,蹿到走廊,冲进小黑屋。耶尔坐在那里,跟平时一样,手握笔杆埋头工作。莱叶打量他好久,这才回办公室。可没等他坐稳,那个脑袋又在墙上出现。

仅一天工夫,骇人的脑袋就在墙上出现了二十三次,以后天天如此。

可怜的菜叶吓得魂不附体了。刚上任第二周,家里就叫来一辆救护车,把他送进了疗养院。

耶尔总算摆脱了专横的莱叶。然而,他还觉得意犹未足,又有一种新的无法克制的欲望在他身上作祟。

于是,他穿过墙壁开始盗窃。每天夜间,耶尔都有惊人之举,不是洗劫银行,就是盗窃珠宝店,再不就叫一个阔佬倒霉,临走还用粉笔留下化名:嘎鲁-嘎鲁。耶尔虽然成了巴黎的巨富,每天却按时上班,尽职尽责地工作;夜晚,他才化身为嘎鲁-嘎鲁。

然而,对于一个有穿墙本领的人来说,一生当中,若不尝一尝监狱墙壁的滋味,那他的生涯也就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了。于是,耶尔在某次行窃时故意留在作案现场,让警察抓住了他。各报的头版刊登了耶尔的照片,耶尔的同事大吃一惊,一个个后悔不迭,自恨有眼无珠,不知道他们这个同事是个奇才。监狱的墙壁厚厚实实,穿墙而过的感觉的确过瘾。耶尔在监狱墙面上钉了钉,把典狱长的金表挂在上面,还留下借条从典狱长书房里弄来《三剑客》,甚至跑到典狱长家的客房里过夜。

典狱长大发雷霆,对耶尔破口大骂。耶尔觉得人格受到侮辱,于当晚越狱,从此一去不返。消息传开,耶尔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耶尔搬了家,改换了装束,全新的形象让警察也认不出了。

可是,耶尔对赫赫名声日觉厌倦,对于穿墙过壁的乐趣,也有些腻烦。此时在他眼中,最厚实最高大的墙壁,也不过是毫不足道的屏风,他向往穿行巨大的金字塔中心。

一天下午,他在街上散步,碰见一位金发女郎,令他倾心。什么埃及之行、金字塔,一下子都抛到九霄云外。而且,那位金发女郎也向他送来秋波。可惜的是,女郎有个特别严厉的父亲,每天晚上不让她出门。耶尔信誓旦旦,说晚上一定要和她约会。

这晚,耶尔精神焕发,以矫健的步伐穿墙过壁,顺顺当当地一头扎进美人房间。美人张开双臂迎接他,两人有说不尽的柔情蜜意。

第二天情况有些不顺,耶尔头疼得厉害。打开抽屉,他发现几片药,于是上午服了一片,下午服了一片。晚上头疼缓解了,耶尔前去赴约。他在穿越墙壁时,觉得与往常不同,腰部与双肩有摩擦感,明显地感到有阻力,就仿佛在一种流动的物质中行动,他越是用力挣扎,周围物质的稠度就越大。最后,他的身体总算钻到墙心,可发觉再也无法移动了。他心中一惊,猛然想起白天吃的两片药,原以为是阿司匹林,哪知却是医生去年给他开的药……

直到今天,他的躯体与石墙依然化为一体。待巴黎街头的闹声止息,到了夜深人静之时,夜游者来到诺尔万街,便能听到一种仿佛发自坟墓的低沉声音,那是耶尔在倾诉他的一腔幽怨,哀叹他显赫的生涯已经断送,追悔那犹如朝露的爱情。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尔原本可以安分守己一辈子,最终却落得悲剧下场,其根本原因是莱叶对耶尔的侮辱。
B.耶尔行窃被抓,同事不仅没唾弃他,反而赞叹他是奇才,体现了社会中部分人价值观的扭曲。
C.耶尔偷典狱长的金表,“借”典狱长的书,甚至在典狱长家的客房过夜,反映出他对法律和道德的挑衅。
D.耶尔因误食药片,失去了穿墙的非凡本领,被活活夹在墙里,作者以此表达了对耶尔的嘲讽。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尔有穿墙过壁的奇能”,小说以此破题,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也与耶尔被困墙心的结尾呼应。
B.小说写耶尔洗劫银行、到典狱长的客房过夜、与美女幽会等情节,为结尾耶尔被困在墙心的反转蓄势。
C.小说运用荒诞手法,文中的“墙”曾经是保护耶尔个性宣泄的屏障,最终却成为他葬身的坟墓。
D.小说运用象征手法,借耶尔在贪欲的推动下突破伦理、法律底线,最终自食其果的故事,给读者以警示。
3.耶尔从获得异能到失去异能,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荒诞·真实”;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药片”。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6-1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令淡,有谁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雪飘零之时,寒风早晚不停地吹拂,白梅横路绽放,暗香浮动。
B.“欲开时”四句描写白梅曾像“粉面朱唇”的美人一样,浓艳可人。
C.下片由规劝到指责,分明爱花却以谤语出之,正话反说,耐人寻味。
D.这首词不以绘形见长,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在咏梅词中别具一格。
2.沈祥龙《论词随笔》曰:“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借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2024-06-18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轻侠之风,相沿成习,追本溯源,实不在近世。韩非就曾指责“侠以武犯禁”。可惜他的说法过多的是有于门户之见,情绪上掺杂了许多排他的私心,叫人看起来难免怀疑。但是,这起码也给了我们两点认识:其一,侠大抵是不见容于法(“禁”)的;其二,侠多以“武”为恃。

还是司马迁具有秉持公心的大家风范。他看刺客,不在“其义或成或不成”(《史记·刺客列传》),而只认为“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同前)他看游侠,也淡化了那种是否“轨于正义”的价值尺度,只陶醉于那种“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史记·游侠列传》)的精神操守。他是把侠作为一种理想的完美人格的载体加以赞美的。

韩非与司马迁二者的观点开了两个从不同角度认识武侠、甄贬武侠的先河:前者多耿耿于武侠存在的社会影响;后者多潜移默化于武侠精神的心灵感应,因而往往于无意识的情况下心向往之。

作为社会教化的工具,韩非式的卫道士们,曾经不止一次地想把侠从社会中、从人们思想上清除,然而,在千百年的演化过程中,侠却由一个并不完善的封建专制机构的修残补缺的援手,变成了一个可以寄托下层人民人生愿望和社会理想的忠实承担者。人们可以把任何积郁胸臆难以顺随的意志置于“侠”的畅想中得以完成,人们也可以在关于侠的传说与向往中获得善的补偿与美的憧憬。于是,侠,在锄强扶弱、见义勇为、重诺轻生的具体形象之上,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意义,它常常代表着芸芸众生的那些基本的但往往又得不到正常允可的人生与社会理想。由是,侠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随着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一种带有弱者心理色彩与特点的社会意识最后得以形成。我们称这种意识为“侠意识”。应该说,这是司马迁“美侠”思想的发展。

在封建时代,中国百姓很少依靠国家法度来为自己主持正义、申冤报仇,人们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只能把打破困境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一个理念中的超然的力量之上。人们曾经寄望于为民请命的清官大老爷来拯世济民,然而那些局部的暂时的恩惠,较之永久的无边际的黑暗来说,又实在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何况施行这种恩惠的目的,往往又都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考虑。因此,窦娥之冤,只能死后由父亲依靠权力来伸;林冲之恨,只能在走投无路之后以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来泄;施剑翘以血性见称,为报父仇历经十载,终于刺杀了孙传芳。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则既无权贵的父亲,又无禁军教头的身手,更无奋不顾身以暴易暴的魄力和恒心,势不能不用幻想的脚掌,走出别一途径来。可见,侠的产生及其盛极不衰,不但是社会的客观实在,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思想意识的直接产物,具有极其雄厚的社会基础。侠的存在,启发了人们求得解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又进一步认可并且强化、渲染了侠的存在。

郭沫若把单纯复仇、以暴易暴的聂政刺杀侠累,改成了“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义举;鲁迅也在钩沉眉间尺复仇的故事时着意描述了黑衣客的侠踪。文豪们字里行间对于侠的推重与依托,无疑标示着侠意识的深入人心。

侠既然足以在心理上给人以慰安和补偿,并进而缓解社会矛盾,使人从中获得短暂的满足,那么,其最终容易成为众多百姓所乐于并甘愿就道的解脱捷径,可想而知。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寄望侠的出现来改变现实了。人们在一种迷人的等待中尝到了一种异样的人生乐趣,因此,他们陶醉于这样的等待之中。这种可悲的思想依赖性,正是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所产下的怪胎。

司马迁式的对侠的人格的崇敬和向往,导致了侠意识的出现,而这种意识的不断强化,又足以养成持有者的等待心理和惰性,这基本揭示了中国武侠思想的根源和全部事实。以武侠小说为代表的武侠文艺,就是本源于这种侠意识对人们人生理想的揭示,尽管这种“理想”一旦真的实现,连他们自己也难以容忍和习惯。

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侠的存在是对封建礼教的破坏和对专制法度的威胁,因此,他们只能对侠大加挞伐——虽然侠曾经一度或有时可以成为封建统治的鹰犬和弥补剂。侠意识归根结底是应该属于下层人民的,而且它应该包含着比现在的含义更多的内容——司马迁对侠的人格的规范,就无疑是被那种对侠的行为的期望一度冲淡过的。可惜的是,人们在评判旧武侠小说的时候,往往忽略这一点;而在侠意识中,对侠的人格的肯定和传播,相应地也屈居极次要的地位。我们说,侠的人格美非但不应稍见怠慢,相反,它理应成为侠意识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刘新风《论侠意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非等统治阶级维护者看来,“侠以武犯禁”,侠客往往行违法乱纪之事,破坏封建法度,扰乱社会秩序,需要清除。
B.司马迁对待侠的态度与韩非截然相反,他认为侠士是信义的化身,是完美人格的载体,侠的存在对社会是有益无害的。
C.“侠意识”带有弱者心理色彩与特点,因而侠常常代表着人们那些基本的但往往又得不到正常允可的人生与社会理想。
D.随着侠意识的不断强化,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越来越寄望侠的出现来排忧解难,改变现实状况,却又不能容忍和习惯“侠”真的出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学术论文,本文语言风格有别于一般的论述类文章,同时多处引用古人言论而不加解释,不避书面化词语。
B.文章视野开阔,内容翔实,论证兼顾古今,既有典籍文献中的论述依据,也有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分析阐释。
C.文章论述条理清晰,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侠意识”的价值或局限性。
D.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核心观点,接着分别论述韩非与司马迁对待侠的不同态度,最后总结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和鲁迅对历史故事的改编,标示着侠意识的深入人心,体现了现代人对司马迁的“美侠”思想的完美传承。
B.司马迁看游侠,淡化了那种是否“轨于正义”的价值尺度,在他看来,可贵的是侠的精神,正义与否并不重要。
C.人们更多时候寄望于侠客而不是清官大老爷来伸张正义、拯世济民,说明清官形象不如侠客形象那样受人推崇。
D.比起世人称道的惩恶扬善、劫富济贫的“侠的行为”,作者更看重司马迁推崇的重诺守信、重义轻利的“侠的人格”。
4.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证明“侠的人格美”的一项是(     
A.战国时,荆轲为报答燕太子丹的礼遇,冒着极大风险,怀着必死之志;设法进入戒备森严的秦国王宫,刺杀秦王嬴政。
B.《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作为武林领袖领导义军反元,在取得重大胜利、处于人生巅峰时放弃名利权势,退隐江湖。
C.《水浒传》中,武松得知兄长为嫂子潘金莲所毒害,愤而杀死作恶的潘金莲及有钱有势的奸夫西门庆,为兄长报仇。
D.在古龙的名作《绝代双骄》中,燕南天救下义弟的遗孤后,为追寻出卖义弟的奸贼江琴而毅然进入武林禁地恶人谷。
5.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弱者总是靠相信奇迹求得解救,以为只要他能在自己的想象中驱除敌人就算打败了敌人。”请结合这句话及文本内容,谈谈你对“侠意识”的理解。
2024-06-16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经常给学生开一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课,阅读的文本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在网上阅读或方便地找到电子书。这是数码时代的学习便利。但是,开学头一天,我就会要求学生,不要在笔记本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这些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都需要用实体书。

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我对学生提出读书不读屏的要求,不是关乎一般的书籍,而是关乎那些值得深度阅读的文本;不是他们单凭个人兴趣的阅读,而是修课和学习的阅读。这是教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所做的那种研修阅读。

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他说的主要是一般的文字阅读。古登堡一直被当作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古登堡星系成为文字阅读的代名词,它的对立面是图像阅读,不是浅层的文字阅读。

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极难做到全神贯注、细思慢想,不可能有纸上文本的那种深度阅读效果。当然,纸上阅读也有分心打岔。但是,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

专注的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人类寻找并得益于深度经验,正如美国作家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所说,深度让我们能扎根于这世界,让生命有质量和完整,丰富我们的工作、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满足于屏幕上的浅层阅读,那么,久而久之,人会变得精神涣散,无论读什么都是走马看花,自己没有深入、明确的想法,凡事便只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法国思想家和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提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会杀死旧媒介,而是可能帮助旧媒介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摄影使得人们不再需要依靠平庸的肖像画技留下他们的容貌,让他们可以用家庭相册代替沉重的祖先画像。但是,摄影并没有杀死肖像画,它让肖像画可以更专注地成为一种艺术。与此同时,肖像画也成为人们对杰出和重要人物的致敬方式,画像上的人因此更具有某种尊贵和不凡的身份。

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读。浅层读物属于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如消遣、娱乐、旅游、烹调、励志箴言等。但深层的读物不同,即使不一定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它们也是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社会学、思想类的重要著作。这样的书籍比大众读物更加需要有实质的内容、长远的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书籍不仅需要深度的写作,而且也更值得深度阅读。

(摘编自徐贲《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材料二:

包括研究阅读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员指出,互联网带来的网络阅读的特点是从一个话题快速转移到另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选择略过,而这种阅读习惯会影响人们深入阅读的能力。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注意力的迅速转换是发生在思维线路中的一种实在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

对于这些说法,我持怀疑态度。网络阅读和网上冲浪确实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但这种改变与买汽油、看到陌生人微笑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类似,因为大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时都在发生着这样无关紧要的变化。

不过,虽然大脑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否意味着它会接受网络阅读注意力的频繁转换导致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呢?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思维的基本架构是无法彻底重建的,认知系统各部分(视觉、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一个部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失去了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那么这种变化会通过串联整个认知系统,影响思维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架构。实际上,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换个角度看,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那么人们阅读较长文本的兴趣就会降低,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下降,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成就,以及许多依靠注意力的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知道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困难。他们可以像其父母一样,在观看诸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时,全程集中注意力,也能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比如《壁花少年》时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说法是不相信的。

(摘编自丹尼尔·T·威林厄姆《心智与阅读》,梁海燕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这是因为他认为阅读实体书才能实现深度阅读。
B.深度阅读不仅有利于获取知识、培养良好思考习惯、增强辨析能力,还有助于阅读者逐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见解。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网络阅读、网上冲浪、买汽油等行为能改变大脑的思维构架,但大脑适应性在某些方面非常保守,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D.对于网络阅读是否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大不相同,但两种看法都有合理之处,都能给人以启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专门的电子书阅读器有画线、圈点、批注功能,那么在阅读电子书时使用这些功能,是可能实现深度阅读的。
B.材料二中所提及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关于网络阅读的看法,是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第四段的相关观点的。
C.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可能会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属于大众文化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明确的区别和分工。
D.作者虽然知道有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困难,但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是不相信的。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开篇,这种方式既为严肃的学术思考设置了生动轻松的入口,又彰显了文章所谈问题的现实意义。
B.文章引用鲍尔斯《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的话语,意在强调深度经验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而论证深度阅读的重要价值。
C.文章以摄影与肖像画的关系,类比电子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的关系,表明电子阅读可能帮助纸质书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
D.文章先引出纸上阅读与屏幕阅读话题,然后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最后提出通过分工使书籍回归深度阅读的设想。
4.材料二中针对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一看法进行了反驳,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材料一第三段引用艾柯的话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6-16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7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除了提出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的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推出“_______”的结论,直指士大夫阶层的门弟观念,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两句与《夜筝》中“弦凝指咽声停处”相似,写出乐声暂停之状。

(3)泰山是五岳之首,历来备受文人雅士关注。因此,描绘或赞扬泰山的诗文有很多,如“_______”。

2024-06-15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杉,以“水”为名,                   。水生植物是指常年生活在水中或在其生命周期内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的植物,通常可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这些植物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繁殖快,而且透气性很强,可以直接从水中吸收水分和养分。而水杉是落叶乔木,它的主要营养来自根系吸收的养分、水分,以及叶片的光合作用等。只不过成年植株根系耐水性强,能生活在沟边、河湖岸边,喜欢水湿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水杉喜欢潮湿的环境,但幼苗期不耐积水。幼苗期水杉的根部比较弱小,难以在水中呼吸,无法适应泥田等含水量过高的生长环境。所以,在新移栽水杉时,虽应使土壤保持一定的含水量,但不宜过湿。水杉是古老而珍稀的孑遗植物,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称。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里,水杉位列其中,且保护等级为一级。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水杉在家附近的公园里十分常见,网上也可以买到水杉幼苗自行栽培,                        

这是因为,栽培类群无法代替野生种群,原先自然存在且生长于本地的植物,能较好地保留种群的多样性,需要重点保护。                          ,但野生种群的保护仍不可忽视。

目前,野生水杉有约5000棵,尽管在各地种植的水杉林确保了这一物种暂时没有灭绝的危险,但这些遗留下来的野生种群仍然是宝贵财富,需要人们一以贯之地保护。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某地新辟一旅游区,园区植物种类丰富,其中就有15棵野生水杉。某校高一2308班将入园开展研学活动,班级学生分为后勤保障组、宣传组、水杉科考组。请为科考组拟出两项考察内容。
2024-06-1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还乡亦可夸。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

【注】①家静,蜀人。②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处指远行所乘之舟。③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于等级较低的官吏身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日春”交代送别时间,“犯斗槎”点明了友人家静及第后的出行方式,照应题目。
B.颔联运用想象手法,虚写家静能够在梦中连夜回到蜀道,间接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
C.颈联中的“白头”与“蓝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了家静年事已高、官职低微的形象。
D.全诗不见离别之伤,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寓深沉的情感于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
2.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06-15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的60年代初,我初到马桥时,在地上干活,蛮人们最喜欢谈的便是吃。说到字,总是用最强度的发音,用上古的qia(恰)音,而不用中古的qi(契),不用近代以来的chi吃鸡肉鸭肉牛肉羊肉狗肉鱼肉,还有肉——这是对猪肉的简称。吃包子馒头油饼油糕面条米粉糍粑,当然还有饭,就是米饭。我们谈得      ①       ,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也不厌其旧,常谈常新常谈常乐,一直谈得手舞足蹈,面生红光,振振有词,一个个字都在充盈的口水里浸泡得湿漉漉的,才被舌头恶狠狠弹出口外,在阳光下爆炸得余音袅袅。这种谈话多是回忆,比方某次       ②      的寿宴或丧宴。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20世纪60年代,马桥人仍使用上古音,可见马桥人的语言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B.“吃”字使用上古“qia(恰)”音,说明马桥人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描述“吃”字在不同时期的读音,可看出汉字的语音变化,增强了作品的知识性。
D.“吃”使用上古“qia(恰)”音,音节响亮而有力,最能体现蛮人谈吃时的激情。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吃包子、馒头、油饼、油糕、面条、米粉、糍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4-06-11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