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788 道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1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一句,以残存的衰败之景寄寓了对六朝相继灭亡的惆怅之情;面对历史,面对英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则将无限感慨之情尽付江月。

(2)《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这首诗是因有人送白海棠,就吟咏此物而举行诗赛,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每人一首。黛玉的这首诗,被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②月窟:月中仙境,这里指月宫。③仙人:嫦娥。④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半卷”“半掩”两个动作既写出赏花人娇羞之态,又说明赏花人在远观白海棠。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白海棠白净的颜色和孤高的风韵,自有一种天然的高洁气质。
C.颈联上句运用借代赞美白海棠的白净,下句写秋闺中的怨女擦拭眼泪,情感有起伏变化。
D.尾联又写赏花人,与开头形成呼应。“同谁诉”写出赏花人寄人篱下无处倾诉的哀愁。
2.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等,都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请具体分析林黛玉通过白海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思想性格?
7日内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某读书,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已来,凡千百辈,不可悉。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某物慎勿食,食之必死。乙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谓谏诤之言当如猛之详善。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舆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耶?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汝好食A某物B第一少C食D苟多E食F必生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冀”字含义相同。
B.“不可悉数”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字含义不同。
C.“宫室愈崇”与“将崇极天之峻”(《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崇”含义相同。
D.“友朋骨肉”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骨肉”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臣子进谏,往往比较喜欢走极端而不能适中,所以能使君主纳谏改过的很少,引发祸乱的却比比皆是。
B.耸人听闻的话,让人抵触;遵循常理的话,则令人信服。如张猛劝谏时,陈明利害而不偏激,让汉成帝欣然接受。
C.薛广德劝汉成帝不要乘船,张权舆劝敬宗不去骊山,都使用激切之言,不仅未达目的还因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D.本文论证手法多样,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使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清晰,令人信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2)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谓谏诤之言当如猛之详善。
5.关于向君王进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有哪些?
7日内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庖丁不与筋骨硬碰硬,巧妙回避,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是道家的看开

材料二: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临危受命,不计较个人得失,体现了他的担起

“看开”与“担起”是两种生存于世的姿态,身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奇遇

汤素兰

村庄在大山的怀抱里,村民的房屋就散落在山脚下,依傍在山坡上,彼此之间能够鸡犬相闻。小林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

小林医生又回到了大山里的老家给父亲扫墓。小林发现,每年清明节总是有人比他更早,在父亲的坟头上放一个杨柳枝编的花环,今年也不例外。

父亲老林是乡村医生,在家里开了一爿小小的“林氏诊所”。父亲过世七八年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还挂在外墙上。风吹雨淋,铜牌虽然有锈斑,却仍旧锃亮着。

小林记得,父亲总是忙,白天给人看病,晚上也常常要接诊。家里的中药柜,一格一格的小抽屉里放着各种中草药,房子里还有一股淡淡的药草香。西厢里间的门常关着,父亲也叮嘱他不要随便进去。对此小林又害怕,又好奇,越是不敢看、看不到的地方,他越是想看。

父亲去世后,小林终于将这间神秘的房子打开,发现里面竟然装了手术用的无影灯,还有一张手术台。父亲是中医,看病基本上是中医的“望、闻、问、切”,难道父亲曾在这里做过手术?

奇怪的事还不止这一桩。父亲在世时,朝南的院门从不上门闩,更不上锁。因为父亲说,也许随时会有病人来,人命关天,一刻也不能耽搁。父亲还在西边的院墙上开了一道小门,门上装了一个铜铃,系着一根拉铃的棕绳,绳子又细又结实,一直拖到地上。

西边靠山,只有上山的小路,并没有人来。小林曾奇怪地问过父亲:

“爸,你为什么要在后院装个门铃呢?”

“万一有人从后院来找我看病呢?他一拉铃,我就能听到。”

“谁的个子会这么矮,矮到地上呢?”

“万一来的是个矮个子呢?”父亲说。

小时候,小林有好几回仿佛在夜里听到过门铃声。可他总是困极了,睁不开眼睛,以为自己只是在做梦。也有那么一两回,小林明明感到父亲在诊室里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却看不到病人,真是奇怪极了。

如今后院门上的铜铃在阳光下依然闪亮。那根长长的棕绳只是颜色深了一些,依然结实。小林家的院墙,一年四季有开不败的花,依然像父亲在世时一样茂盛。

小林来到父亲的墓地,果然又看见——不知道是谁,已经将一个花环挂在父亲的墓碑上。

下山时,天空噼里啪啦下起了大雨。小林只好留在山坡下的表叔家吃了晚饭,喝了好几壶米酒才晕乎乎地回家。

半边新月挂在瓦蓝的天幕上,月色下的山村静谧安详,只有村道旁的水田里间或响起一两声蛙鸣。回到老屋,小林倒头就睡了。半夜里,他好像听到了“丁零零、丁零零”的门铃声。他起先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侧耳细听了一会儿——声音一直响个不停,还越来越急,正是后院门口那只铜铃发出来的声音。

小林迷迷糊糊地来到后院,打开小门。在朦胧的月光下面,他看见一只大穿山甲背着一只小穿山甲站在门口。大穿山甲看到小林,立即把两只前爪放在胸前,眼睛里流着泪,长长的嘴翕动着。那只小穿山甲受了很重的伤,已经奄奄一息。

小林立即从车子的后备厢里拿出急救箱,把穿山甲带到西厢里间。打开无影灯,在手术台上给小穿山甲清理伤口、消毒、缝合。那只大穿山甲一直紧张地搓着两只前爪,在手术台边上流泪。给小穿山甲注射完抗生素,又用纱布和绷带把创伤面保护好,这场手术才算完成了。接受完手术的小穿山甲醒了过来,精神也好了许多。穿山甲妈妈转悲为喜,又把两只爪子抱在胸前,不断地朝小林医生作揖。

穿山甲妈妈背着小穿山甲,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黑暗中。

第二天早晨,酒醒后的小林医生完全不记得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了。他发现西厢里间的无影灯一直亮着,自己的急救箱竟然打开着放在手术台上。手术台上的白色搪瓷盘里,有一团团带血的消毒棉球。

正在纳闷,又听到后院门口响起“丁零零、丁零零”的门铃声。

他打开后院的小门,看到两只穿山甲抬着一只柳条篮,里面装着满满一篮野山菌。大一点的那只穿山甲把小小的爪子抱在胸前,朝小林医生恭恭敬敬地鞠一躬。小林医生一个激灵,仿佛一股神奇的电流,激活了昨夜的记忆。

几天后的清晨,小林驾驶着汽车,慢慢驶下山坡。他已决定以后每周回家一次。春风从车窗吹进来,后视镜里,小林看到一只小松鼠跳到院墙上,用尾巴擦着“林氏诊所”的铜牌,擦得铜牌在太阳下闪着锃亮的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装草药的小抽屉,淡淡的药草香,合乎小林父亲的医者身份;“人命关天,一刻也不能耽误”,体现小林父亲的医者仁心。
B.“林氏诊所”在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又特意开了朝西的院门,并在门铃上系棕绳,这些都为动物前来求医提供了便利。
C.父亲特意设置手术室,并多次为动物们做手术,却不让小林知道真相,其实是希望用身教而非言传的方式来影响小林。
D.通过救治小穿山甲,小林揭开父亲隐藏的秘密,最后他决定每周回来一次,表明他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成为新的守护者。
2.小说中插入的小林与父亲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3.汤素兰的创作以童话故事见长。童话故事的幻想既是超现实的,又渗透着现实生活的哲理和情感。请据此对这篇作品中的“幻想”成分进行分析。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的乡村

萧军

天空恬静,附近豆丛和高粱地里有蝈蝈叫,林子里也有鸟叫,鸟叫的韵节很不齐一。

土围墙残缺得不成样子。自从李七哥死了以后,什么土墙啦,房上的茅草啦,也全像死了一样。在生着丛草的墙角里,有一只犁杖被埋没地瘫卧着,仅还能看到那被雨水淋白了的柄手。房檐下钩曲的锄头和镰刀,也全锈得没有了光亮。

透视过窗口,当前的就是鸡冠山。要到龙爪岗集合,就必须要爬过那带山梁。李三弟嘴里咬碎一片草叶,滋味很涩,很苦。一种近乎苦痛的渴燥在嘴里燃烧。梁兴要睡过去,一只手附在枪握把上,有轻微的鼻声响动。——太阳在天空炙灼人。

大路上看去似乎很平静,一切也全似乎很平静。如果不是提示着当前就埋着血的斗争……人许忘掉这是什么世纪,人趴伏在这草丛里做什么。

不要睡——这里是做梦的地方?

李三弟扯动梁兴的一只耳朵:听!有炮响呢!

茫然的,孩子由梦里被拖回来,起始眼睛蒙眬着,什么也不了解一样看着李三弟。李三弟用手向前面指指,他又顺了李三弟手指的方向,蒙眬而茫然地看过去。

有敌人哩?他近乎惊愕要跳起来,李三弟止住他。

不要动——敌人还很早,放炮的地方离这里,起码要有十里地哩!

我们该怎办呢?是趴在这里,还是爬上去看看?

炮弹在半空炸了,那叫开花弹——看那白烟像云彩一样的小团,就是开花的地方。底下的高粱至少要坏一亩地——你没打过大前敌,这东西才讨人厌呢!

李三弟用着有经验的说话,梁兴变得更幼稚,看着前方——距离这里有五里地上面的天空,那团团近乎白色云一样,缓缓游动的弹烟。他满怀着新奇说:这老远放炮,打谁?

他们不是真的想打人,——这里面也有我们的同志,一定的——日本兵在后面,前面是中国兵!他们放炮是吓唬我们——

司令那家伙,为什么偏要退却呢?干一下多么好!梁兴扭开自己的枪大栓,轻轻地拉下看,又无意识地看了看睡在弹巢里的子弹——一共是五颗,一颗被推上去,推进弹仓里面。下面的扳机用手指一触,便可以发射!

他的手指却只是附在护手圈的外面,嘴唇不经意地在颤动,他期待地看着李三弟说:怎样?还趴在这里?这多没意思!

扭好你的保险机——李三弟短促地命令着梁兴,同时他的眼睛一直盯紧着那只拉枪栓的手说,干吗?总是这样孩子气!枪走火是危险的,我们这是在做警戒——记住,无论什么时候总要注意枪走火!不放的时候,就要扭死保险机——我们还得留在这里一会儿。

一刻炮弹轰鸣声由远而近。

怎样?我们还是这样?梁兴看着前面,怀着希望一般。

前进——李三弟提起自己的步枪。

前进?梁兴疑惑着,心脏马上增加跳动,机械地随在李三弟的左面。他们抛开大路在高粱地里穿走。高粱叶子常常要割到人的脖子,活似一柄玩笑的小刀。附在高粱秸秆上的蝈蝈,听到有人走动便停止了吟唱。人走去不多远,它会重新再吟唱起来。

在家你常捉蝈蝈吗?小孩的时候。”“捉——你呢?说话的梁兴不经意踢折了一棵高粱,那穗头是深深地躺下去。

小心绊倒——我小时候也捉过,后来就没有工夫了!

李三弟他也许毫没有兴致说到他的童年。童年犹如一条曾咬过他的蛇,他近乎恐惧和愤怒,只要一想到或是提到他的童年,他一直这样想着:将来总是光明的,只要死一般地干下去,过去的叫他过去吧!

豆子地里穿走比较困难。他们还需要隐蔽着身子。顶空上有飞机威胁的声音了,他们暂时停止住,顺了垄空向大道方面观看。——一会儿是似马的嘶鸣,蹄音在不甚远的地方嘚嘚着地。

注意,这一定是敌人的骑兵侦探!两个人如两只山兔,柔弱地顺了垄沟伏倒。枪口探向大道的旁边。

射击吧?李三弟不理他,只是侧起耳朵,眼睛不转动地望着……马走得并不急速,同时听声音也不繁多。马刀鞘发光,马枪在人的肩头上不稳当地蹿动。帽子扣到脑后,在下面招展着一条毛巾。每人全这样,那是为了遮蔽阳光、擦汗和企图招来一点凉风。军官走在前面,他显着疑虑、畏缩,同时是怀着不可知的灾害样,大声地催斥着自己的马。四个乘马的骑兵走在他身后。他们没有什么踟蹰。马全很膘肥,皮毛起着光泽,全是有汗的。

怎样?放吧?梁兴的枪担到垄台上,不可掩的枪身显着颤动了。

李三弟看到这一点,他笑着说:不要慌,孩子——扭开保险机呀!哎哎!向上一推,向右——对了……铁鹰队长无顾虑地走在队的前面。道路熟悉,前进是迅速。一直到拐上另一个山梁。

小队爬过山梁看不见了,这里开始听到炮声的轰鸣。除开铁鹰队长另外还有两个队员。他把腕子上的手枪插起来,肩头上挂着唐老疙瘩的步枪,只有一袋子弹。听见吗?炮——应该赶快迎上去——拣小路走。小路曲折得够艰难!野藤萝纠绞人的脚胫,非常刺痛。一刻有很新鲜的血流出来。遥远是炮的轰鸣声,这里的山壁全蒙到震动。

沿着一带高粱地前进。工夫不多大,听到顺着那面大路有杂乱马蹄的骚动,和马刀鞘交组的声音飞跑过来。卧倒——枪瞄准好——听口令——放接连是一并排嘭……嘭……第一个是铁鹰队长先跑出来,步枪抓在左手里,右手抓紧手枪,脚踏到正在地上抽搐,受着苦难的,还没有死掉的一个人的前胸,手枪逼住他,问着:你们共来了多少人?”“……他眼睛翻绞着,牙齿击打着,有团团血的泡沫从嘴向外,向地上飘转。

队长同志,卧倒吧!对面又有人前进哪!

很快就认出那是李三弟和梁兴。他们正在追赶才死掉的三个逃跑的敌人侦探。每人的脸色全是焦急和兴奋,红红的,背上又多了一支枪和两袋子弹。梁兴显着很吃力。

铁鹰队长沉思了一下,说:我们不能再停留在这里,也不能再到堡子里去——我们是主张‘兵不打兵’,不独不打本国兵,外国兵也不打,只是和那些统治东西们算账!现在实在是讲不了!

爬过一座山岗,又是一座山岗,爬过一条谷底,又是一条谷底。一切全是安宁的、和谐的,不安宁、不和谐的只有冲锋的人们的心脏和血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并未直接点明李七哥死亡的原因,而是通过对其家园环境的描写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战争摧毁了人们美好安稳的生活。
B.“一切也全似乎很平静”与“埋着血的斗争”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渲染出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强调了乡村的不平静。
C.李三弟对敌经验丰富,梁兴则较为稚嫩,埋伏途中睡着、听闻敌人后惊愕地要跳起来、急于交战等行为都是其稚嫩的表现。
D.李三弟没有任何谈起童年的兴致,甚至对童年近乎恐惧和愤怒,是因为他童年时期家庭困窘,天天劳动,没有时间捉蝈蝈。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乡村田间、树林的虫鸣鸟叫,紧接着写到了“土围墙残缺得不成样子”,两处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后文对战争的描写。
B.小说多处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用“跑”“抓”“踏”“逼”等描写铁鹰队长抓住敌军的动作,突出其行动的敏捷。
C.小说语言粗犷朴实,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时代性,反映了战况的发展变化,给读者以历史的厚重感,引人深思。
D.本文与《长征胜利万岁》都是写战争,前者压抑沉闷、看不到希望,后者饱含胜利后的喜悦,说明长征虽然艰辛但终将胜利。
3.小说多次写到前进过程中环境的艰难,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4.鲁迅曾为《八月的乡村》撰写序言,他评价此书:“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

杨万里

其一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客亦无来。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其二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注释:①都下,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作者的家乡在临安西面。②谢客,原指谢灵运小名客儿,后代指文人雅士。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写诗人因眼疾不能读书,因春泥无客来访,而深感寂寞。
B.春末时节白日并不长,诗人用“长”字表明自己寂寞无聊和对这种生活的厌倦。
C.“且绕栏杆一百回”以质朴的语言、略带夸张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诗人形象。
D.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照应题目“旅怀”,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
2.周必大评论杨万里诗“状物姿态,写人情意”,请找出诗中最能体现“状物姿态,写人情意”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       军:驻扎B.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C.行李之往来       行李:商旅D.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2.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无礼于晋B.敢以烦执事C.以乱易整,不武D.莫之能御也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寥寥数语,既说明战事原因,也点出力量对比,为“退秦师”埋下伏笔。
B.“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C.第三段烛之武站在郑伯立场,先用“害”动摇秦伯,再用“利”引诱秦伯,最后离间秦晋。
D.第四段晋侯拒绝子犯进攻秦伯的请求,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其清醒头脑和理智判断。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红楼梦》第十八回节选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启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贾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贾政退出。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谕,外男不敢擅入。”贾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贾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以上选段出自《红楼梦》哪一幕经典情节?这一选段情节中,“贾妃”多用口语与家人对话,而她的家人则用书面语回答,请简要分析原因与内涵。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切文学的类别之中,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该是散文。我不是说诗人和小说家就不凭实力,而且是说用力的方式比较间接,所以实力几何,不易一目了然。散文是一切文学类别里对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类,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广义的散文天地宏阔,凡韵文不到之处,都是它的领土,论其题材则又千汇万状,________,论其功能,则不出抒情、说理、表意、叙事、写景、状物六项。情、理、意、事、景、物六项之中,前三项抽象而带主观,后三项具体而带客观。如果一位散文家长于处理前三项而拙于后三项,他未免欠缺感性,显得空泛。如果他老在后三项里打转,则他似乎欠缺知性,过分落实。散文与诗,是我的左右手,我曾戏称自己的散文是左手的。我开始写散文,比开始写诗虽然晚了三年,但是左手的缪斯比起右手的缪斯来,却成熟得较早。读者展开这本选集,我左手的掌纹纵横,就________了。浙江文风鼎盛,群汪洋,民初以来更是名家辈出。单以散文而言,从鲁迅、夏丏尊、郁达夫、徐志摩、俞平伯、丰子恺、陆蠡,一直到柯灵和琦君,两浙的贡献说得上是独步文坛了。如果我们再追朱自清与梁实秋两家的祖籍,当可发现一为绍兴,一为杭县,则山阴道上,更是________。作能在这________之乡出版,实在是一大荣幸,也将是一大考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胜枚举       历历在目       应接不暇       人杰地灵
B.比比皆是       历历可数       应接不暇       山清水秀
C.不胜枚举       历历可数       琳琅满目       人杰地灵
D.比比皆是       历历在目       琳琅满目       山清水秀
2.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缪miù        彦yàn       溯sù          拙zhuō
B.缪miù        彦yán       溯shuò       拙zhuō
C.缪liáo       彦yàn       溯shuò       拙zhuó
D.缪liáo       彦yán       溯sù          拙zhuó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不是说诗人和小说家就不凭实力,而是说用力的方式比较间接,所以实力几何,不易一目了然。
B.我不是说诗人和小说家就不凭实力,而是说诗人和小说家用力的方式比较间接,所以实力几何,不易一目了然。
C.我不但是说诗人和小说家就不凭实力,而且是说用力的方式比较间接,所以实力几何,不易一目了然。
D.我不但是说诗人和小说家就不凭实力,而且是说诗人和小说家用力的方式比较间接,所以实力几何,不易一目了然。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