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材料一:

近年来,字母词呈迅速扩张之势。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为例,第3版收录字母词39个,第6版猛增到239个。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的不该使用外语的地方,字母词也屡见不鲜。我们中国人生产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开始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高耸在大都市中的一些公共建筑、楼盘上,只见英文标识,而不见汉语踪迹,让人恍若到了英语国家。字母词在汉语通用领域扩张,向社会发出了汉语英语可以混杂的错误信号。

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近二三十年来,英语正在改变中国年轻人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改变他们对汉字汉语的感情。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基石,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性,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字母词也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我们不能把字母词拦在中华文化的大门之外,可是也不能任由字母词泛滥成灾。因此,应该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

能不能仿效机动车的出行规定,让字母词的出行更规范?

语言文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公民个人生活领域,类似人行道,字母词可以自由通行。二是专业领域,也就是专业人员和部分人群才经常使用的专业用语用词,比如X光、B超、A股、B股等。在专业领域内,有些字母词用汉语代替很不方便。专业字母词只在专业范围内交流使用,不需要大众都看得懂,又因为它不进入通用领域,对汉字汉语的影响甚微。因此,专业领域类似慢车道,少量字母词可以通行。三是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就像快车道,字母词应该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汉语文出版物、广播电台电视台、公共服务行业等,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字母词来自外语,外语显然不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的规范和标准。

现在,有些人主张取消通用领域对字母词的限制,理由有两条:一是吸收外来语丰富汉语,二是字母词比汉语简单好用。其实,没有人反对吸收外来语,只是要求翻译成汉语再吸收。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对应的中文简称代替字母词,它们同样简单好用。现在通用领域正在使用的字母词,有一些的确没有相应的汉语简称代替。这就需要政府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组织权威的翻译委员会定期翻译公布,比如:“CPI”消指代替,“PM2.5”微尘2.5”代替,等等。

在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中,语言文字是给最广大的人民看的。可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懂英语,更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在通用领域限制字母词,不仅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尊重,也是对不懂外语者的理解和尊重。

(摘编自傅振国《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

材料二:

从秦代书同文算起,汉语已然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当今,出现了新的景象:使用字母词形成热浪,令人注目。

汉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一种语言,只要跟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就难免出现外来词。汉语的突出特点是使用方块汉字。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都能帮助我们把同音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分辨清楚。比如:飞屑吸入人体致癌。(魏润身《挠攘》)这种石头也能治癌。(柳建伟《突出重围》)这里出现了致癌治癌,二者的前一个字都读zhì。正是因为字的形体有所不同,才保证了不会引起误解。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书面语做不到的。

面对风起云涌的字母词,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语用价值。对于使用者而言,字母词具有美感引力。其一,视觉引力,从字形上凸显某种事物,使之显得醒目突出,如巴萨vs皇马。其二,新知引力,通过字形求解字义,增长知识,如GDP指国内生产总值。其三,心态引力,由于字母词新颖而带国际味,因此可以引发人们心理上的高雅感和奇异感。如某营养品的盒子上面,印着小一号字体的“TRT”“TRT”是什么,没几个人知道,可看起来显得有档次。诚然,字母词不属于汉语汉字,不能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但是,可以把它看成一支外来的特种生力军,让它配合汉语汉字,发挥其特定的作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字母词的普遍使用,会不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这不必担忧。阿拉伯数字也是外来的,但是,其在汉语中的使用并没有伤及汉字文化,因为汉语有汉语的应用规律。比如八十八岁叫作米寿,这是因为拆开是八十八;九十九岁叫作白寿,这是因为减去。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用法,阿拉伯数字能够干扰吗?

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局限性。字母词的使用,缺乏实实在在的群众基础。比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除了内行,能看懂的少之又少。

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郑重指出:辞达而已矣。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明确字母词这一弱点,运用时要想办法弥补。个人以为,可以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同时有必要立项研究如何做好字母词汉化的工作。

(摘编自邢福义《辞达而已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语通用领域,字母词的不断扩张,将错误地引导人们将汉语英语混用。
B.英语改变着中国年轻人对汉字汉语的感情,这会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
C.汉语与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后,不免出现外来词,这在历史上有迹可循。
D.由于汉语使用方块汉字,所以我们能根据字形将同音的词语分辨清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要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的观点,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B.材料一认为无相应汉语简称代替的字母词可由权威部门定期翻译公布,比如“很SA”用“很飒”代替。
C.材料二介绍了字母词对使用者的三种美感引力,视觉引力、新知引力、心态引力,并分别举例分析。
D.材料二认为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并且对字母词进行汉化处理,是可以弥补字母词弱点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应该批评某些企业,他们将国货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种外文字母符号,以此提升企业品牌的“高级感”。
B.有些字母词使用很方便,应该向大众推广。比如DNA,要是翻译出来既难记又难写,还不如DNA来得简明清楚。
C.某科研数据显示,从2010—2014年的《人民日报》中,每年选取一周合计35天的样本语料中出现字母词490个,共1597次。
D.在汉语部分词语中,阿拉伯数字是替代不了汉字的,比如“推三阻四”“不管三七二十一”。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字母词的特点。
2024-01-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B卷)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大力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系列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系列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形成了特区精神、劳模精神(包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系列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系列精神。这些内涵丰富的精神共同构筑了彰显中国共产党精神品质和精神力量的完整精神谱系。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非常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了独具特色的精神谱系。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为开创新局面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赋予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继续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百多年前,面对灾难深重、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一批先进分子创建了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此后,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坚持与人民风雨同舟,始终不忘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精神表达,只要我们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雷锋精神到杨善洲精神,从红旗渠精神到抗疫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鼓舞着党和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又蕴含着人类追求生存发展的普遍真理,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和强大生命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继续将其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和基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结合我们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一路走过的光辉历程,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开展系统研究、关联研究、比较研究,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挥作用提供丰富学理支撑。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解读诠释,向干部群众讲清楚精神谱系的基本构成、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驳斥歪曲党的历史、衰读英雄、贬低经典的错误观点,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既要运用好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历史遗存,也要运用好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应顺应传播趋势,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融合,利用好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网上红色精神展厅等阵地建设,强化对先进典型、英雄楷模的宣传,深入讲好革命故事、党的故事。加强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创新,运用好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真正入脑入心。

红色资源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活教材。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分工,确立工作规范,理顺体制机制。整合工作力量和资源,推动跨区域交流合作,提升研究开发水平,携手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和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发掘保护利用好承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遗址、遗迹、场馆、文物等,特别是把一些标志性教育基地建设成传承精神谱系的生动课堂。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滋养灵魂的重要资源,也是人民群众提升道德境界的重要载体。要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教育与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运用好基层文化阵地和各类活动平台,精心培育根植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滋润广大群众的心田。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蕴含的价值目标、价值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起来,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徐连林、彭世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有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和精神力量的完整的精神谱系,这一精神谱系是党和人民在四个不同阶段共同构筑形成的。
B.要顺利落实十九大“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基本方略,我们必须要坚持从中国共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
C.中国共产党创建时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在党一路走过的光辉历程中,从未放弃。
D.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我们党以此为基,在长期奋斗中构筑起了完整的精神谱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够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和精神力量的内涵丰富的精神,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B.中国共产党能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原因之一是能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
C.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富有永恒魅力,是源于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和人类追求生存发展的普遍真理。
D.今天,我们党不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与我们能不断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获得丰厚精神滋养有关。
3.下列选项,根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大战中的插曲》——延安精神——聂荣臻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抗疫精神——钟南山
C.《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劳模精神——张秉贵
D.《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科学家精神——屠呦呦
4.请简要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不同时期的精神品质。
5.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请结合文本简述。
2024-01-2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竟陵派是晚明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以钟惺、谭元春为领袖,因其乡贯(竟陵,今湖北天门)而得名,由当时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共同组成。竟陵派集诗文创作与文学批评于一体,因此也可称之为“文学创作——批评流派”。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它经历了迅速兴起而又迅速衰落的过程,评论界始终对其褒贬不一。竟陵派处于明代文学思潮史上的最后阶段,竟陵派远参七子派,近承公安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七子派的“复古”和公安派的“独抒性灵”的主张,但在此基础上别出心裁。其中,“灵”与“厚”是竟陵派评判诗文优劣的重要参照标准,也是他们在诗文创作中极力提倡的美学追求,“以‘厚’为诗学,以‘灵’为诗心”,这不仅是竟陵派对公安派及其末流的创作存在浅率之病的补救,也是对其本身创作缺点的有效针砭。

关于“厚”的真正含义,钟惺、谭元春都未做出明确的说明,但在钟惺、谭元春两人的论诗作品中,以“厚”作为审美理想和标准的论述随处可见,推崇他们心中的佳作,因此人们可以从两者的言论或举例中去体会“厚”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谭元春曾说过:“古人数字,便如一篇大文章;今人一篇大文章不当数字。古人不全说出,无所不有;今人说了又说,反觉索然。则以古人简而深,今人繁而浅。古人是有意思,偶然露出题目;今人是遇题目,然后来寻意思,如何相及?”钟惺和谭元春都主张要向古代谚语学习,他们认为所谓古人作品中的“简而深”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字去表达更多的内容,从而避免文字冗长而缺少兴味的弊端。

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人人各显才情,这使诗歌出现直露浅白,粗俗鄙俚的弊端。竟陵派接受这一教训,提出“厚”这一主张,要求诗歌在含蓄蕴藉中起到诗教作用。例如,钟惺在《诗归》中评高适的《蓟中作》:“‘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归咎于臣。同一忧感,不若此语得体,激切温厚。然‘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这一评价说明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与儒家诗教有相通的一面,也表明了钟惺求厚的主张中包含着忧国忧民而又维护帝王尊严的双重含义。

竟陵派强调在一首诗中,诗所表达的情感越深刻,所包含的内容越丰富,这首诗就越“厚”。正如《诗归》中评刘慎虚诗:“诗少而妙难矣,然难不在陶洗,而在包孕。妙不在孤严,而在深广。读慎虚一字、一句、一篇,若读数十百篇,隐隐隆隆,其中甚多。吾取此为少者法。”这段评论很明显地指出了诗境的“厚”与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容多少相关联。因此,真挚的情感与充实的内容是一个作品整体的体现。一个作品想要达到“厚”,那么它一定要包含很多内容,所抒发的情感也一定十分深厚。

总之,竟陵派把“灵”与“厚”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及重要的美学追求,试图用七子之“厚”来弥补公安派的直露浅率,用公安派的“性灵”来补救七子的模拟蹈袭及“肤廓”之风,提倡诗人要保持自己的“灵心”“灵眼”“灵气”,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是诗人必不可少的素质;同时主张诗人采用读书学古的方法,将古人之精神内化为自我之思考,打通古今界限,将其融合以达"厚”之境界。“灵”内在于诗人个人素质之中,而“厚”是审美理想的表达。

(摘编自宋姗姗《论竟陵派诗学的“灵”与“厚”》)

材料二:

竟陵派不仅论“厚”的内涵,而且论述了实现“厚"理想境界所必需的具体要素。钟惺说:"诗至于厚而无余事矣。然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厚出于灵,而灵者不即能厚。”(《与高孩之观察》)欲臻达“厚”之理想,必有“灵”和“学”这两个要素。“灵”首先是某些诗人必备之“灵心”,这个“灵心”是先天禀赋,非后天人力造就。这和公安派前期的“性灵”有相通之处,它也有重先天的“韵”“趣”成分,不过公安派的“性灵”主要内容是“真性情”,后期并不完全排斥后天修养学习。确切地说,竟陵派的“灵”“灵心”应是前期公安派所说的性灵。从此角度,认为“灵”吸收或承继公安派前期的“性灵”很有见地;其次,“灵”“灵心”是作诗的必备天分,“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这也就是钱锺书先生所说的作诗的“诗心”,“灵心”是“诗心”的基础,天生智力低下的人具备“诗心”的机会渺茫;再次,有“灵心”的作者所写出的字句或诗的内容会“灵动神妙”,独具特色,趣味横生。

“学”,竟陵派诗论中许多地方主张作诗从学上下功夫,钟惺赞同“养志读书”,以达于"博识”,如“学者不肯好学深思,畏难就易,概托于和平冲淡以文其短,此古学之所以废也。”(《文天瑞诗义序》)一句话,所谓“学”,就是竟陵派主张诗人需要后天的学习,诗歌创作需要后天的学识修养。

如何处理“厚”与“灵”“学”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文论史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焦点。刘勰曾云“文章由学,能在天资”,先天的才气居于主导,后天的学习锤炼居于辅助地位。到明代,主张复古的七子派尊学问,重积学,把后天学习放在首位。晚明时期,由于革新思潮的影响,重性灵者重才,看重作者的天赋和自由创造。以才为主,提出横绝千古的“才”理论的是明末启蒙美学思想家徐渭、汤显祖等人。竟陵派把才和学的关系辩证统一地论述,是对复古和性灵两家诗学思想综合折中的又一次生动有力证明。从此方面也可以解释竟陵派为何影响大于公安派,公安派强调识高,性慧,趣韵高远等,这固然是诗中重要因素,然而携有先天个人色彩和玄妙特征,可遇不可求,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令人无法效仿揣摩。而竟陵派的选评《诗归》的目的,就是把作诗诀窍“和盘托出,亦一片婆心婆舌,为此顽冥不灵之人设”(《与高孩之观察》)。世上大多资质中材之人,竟陵为之提供学诗的揣摩样板,编选《诗归》,自认为“拈出古人精神”“使其耳目志气归于此耳”(钟惺《再报蔡敬夫》)。这为初学者和平庸之人作诗,指明了比较具体的方向。

(摘编自李桂芹《竟陵派的诗学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文学创作,竟陵学派更注重文学批评,这也使该流派注重对“灵”与“厚”的追求,而忽视实践。
B.竟陵学派“学古而不泥古”,它在继承前贤创作经验的同时,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有鲜明个性的艺术。
C.因为七子派的创作模仿痕迹严重,以及公安派的创作直露浅率,所以竟陵学派的创作成就要远超此二者。
D.徐渭、汤显祖等人深受刘勰的影响,他们强调天赋的重要性,认为文学创作要重性灵、重才、重自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竟陵派是明末诗学流派之一,尽管后人对竟陵派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它的诗学理论在文坛确实独树一帜。
B.公安派“性灵说”的发展是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而竟陵派吸收或继承了公安派前期的理论学说。
C.钟惺赞同的“养志读书”,与《诗归》中“诗少而妙难矣”的内涵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竟陵派编选《诗归》,是尽可能地向世上资质一般的人提供学诗的揣摩样板,让他们找到创作的方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尊学问,重积学”的一项是(       
A.“昔桓谭学赋于扬雄,雄令读千首赋,盖所以广其资,亦得以参其变也”(徐祯卿)
B.“汉人作赋,必读万卷书以养胸次”(谢榛)
C.“来书所闻,诗作岂容易谈,第一,要有学问,其次,亦要才力不弱”(王慎中)
D.“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如画焉,似而已矣”(李梦阳)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竟陵派“厚”的内涵。
5.竟陵派是如何处理“灵”“厚”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情感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人的情感是自然天生的还是后天习俗培养的,换言之,基于生命科学的情感自然说或基于社会人类学的情感建构说,给情感学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正是借鉴了这样的研究视野,使得我们面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关于从“礼仪之家”的人物身上延伸出的“大旨谈情”的主题,有了新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情感关系,常被视为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的象征性对峙。木石表示质朴,金玉表示富贵。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金项圈之于薛宝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是摆在故事主体的明面中,而金与玉的相配,又是被薛宝钗的大丫鬟莺儿在小说中直接提及的。但草木之于林黛玉、顽石之于贾宝玉的关系,却并没有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出生后的人间直接提及,也并不为世人所知晓,毋宁说,这是作为两人的前世传说,发生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这样,贾宝玉最多也只能在梦中,以自己对木石姻缘的认同,来抗争世人熟悉的金玉姻缘。同样,当我们解释贾宝玉对林黛玉倾情相许时,固然可以从理性角度,来分析林黛玉不说让贾宝玉追求功名富贵的混账话,以说明叛逆者的共同志趣是感情的基础。但他们第一次见面,彼此都有久别重逢的熟悉感,似乎又不是理性所能解释得清楚的,从而让这种近乎神秘的感觉,给男女情感互生爱慕的非理性留出了空间。

男女之情在《红楼梦》中虽然占有最大的比重,但没有缺席的亲情、友情,在《红楼梦》中同样有着耐人寻味的呈现。

王熙凤与秦可卿虽是亲戚关系,但感情之深,又非比寻常。当秦可卿不幸夭折时,王熙凤为宁国府协办丧事,其中有一段写早起进宁国府而先到可卿灵前祭拜,极为传神:

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一时贾珍尤氏遣人来劝,凤姐方才止住。

当凤姐看见棺材,眼泪如断线之珠滚落下来时,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当她吩咐烧纸,丧乐奏响时,她开始发声哭泣,这可以说依然有真情的宣泄,但也是礼仪的呈现,并以这种外现的礼仪,给了周边人一个暗示,需要有相应的礼仪来配合。于是接下来写一句“里外男女上下,都忙忙接声嚎哭”,注意,“忙忙”还有“接声”,加上重在声音而非泪水的“嚎哭”,似乎也暗示了周边之人的哭,似乎在礼仪的实践中,已经缺少了相应的情感内核。

与此相对照的是,探春对自己的生身母亲赵姨娘包括舅舅赵国基等并不流露出丝毫的同情,那种基于主子立场而对本质上是奴才身份的人自觉划清界限,完全恪守了礼仪规范的言行,是否也有着对内心自然情感的压抑?而抄检大观园事件发生时,探春又以主子身份保护自己的丫鬟,这里仅仅是考虑了礼仪要求的主奴互相支撑,还是有情感因素在?类似的问题,成了《红楼梦》对主要人物的人伦情感关系的基本思考。

其实,人的恰当言行出于生命的自然还是外在礼仪的建构,或者如何让情感与礼仪两者没有违和感,也是早期儒家学派创立者所思考的。《礼记·檀弓》中记录下一个生动的事例:

鲁人有朝祥(“祥”指服丧期满)而莫(暮)歌者,子路笑之。夫子曰:‘由(即子路)!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子路出,夫子曰:“又多乎哉!瑜(超过)月则其善也。”

据史书记载,子路是一个自觉恪守礼仪之人,这种恪守是那么彻底,也许已经跟他内心的情感没有任何违和感,所以他会讥笑一个早晨刚刚服丧期满的人,晚上就急不可耐地去唱歌娱乐了。既然相距时间这么短,那么守制服丧,似乎就成了一种纯然外在的强迫,其内心的悲伤情绪,应该已经荡然,由此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服丧的虚伪性。但孔子对待此事的态度十分微妙,他一方面批评子路对别人的苛责,认为一个人能够坚持服丧三年,已经很不容易。但同时,他又希望人们能够在服丧期满和娱乐活动间,有一个更长的时间间隔,因为只有娱乐的时间延宕,才多少说明了,不但其悲伤的情感是真实的,就是对服丧礼仪的执行,也是真诚的,是丝毫不勉强的。

正是早期儒家倡导的礼仪与情感的二元组合,那种在现实的对峙紧张乃至断裂中依然思考可能的和谐关系,经过文化历史的递相嬗变,成为《红楼梦》小说展开的基本命题,并呈现为丰富多彩的人物谱系,形塑成传统社会晚期的礼仪文化,也是情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摘编自詹丹《“情感学转向”与对〈红楼梦〉的再认识》)

材料二:

在情感社会学看来,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形成社会纽带和建构复杂社会结构时对情感的依赖”。情感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

有些作家关闭了文学与现实火热生活同频共振的情感通道,关闭了文学与广大世界相连接的情感通道,关闭了文学与人民群众喜怒哀乐共鸣的情感通道,而是一味沉溺于“技术主义”营造的精致套盒中,以“冷酷到底”的模式,追求“零度情感写作”,或者干脆背向情感世界,放弃了情感的温润与热度,从而使得一些创作陷入空洞生硬的境地。

正如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所说:“文学最终是处理人的情感事务的,如果不在人的情感领域深入探索,如果对人的情感没有诚恳的体会,技术无论怎样先进或奇异,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主张重提“诗缘情”的创作理念,就是期待当下的文学创作尊重内在基本规律,辩证处理好理、事、情之间的关系,充分描摹现实世界中的情感脉动,不煽情,不滥情,更不冷酷无情,而是以激情面对时代,以深情面对人民,以热情面对生活,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文质兼美、情理兼备的优秀作品,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米彦青《开掘更为饱满的情感世界——“诗缘情”理念的当下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自然说是基于生命科学的,而情感建构说是基于社会人类学的,这两者是作为情感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B.《红楼梦》中宝黛的木石姻缘未直接提及,是因为这是两人的前世传说,发生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
C.凤姐见到秦可卿的棺材,泪如断线之珠,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当她吩咐烧纸,丧乐奏响时,则是礼仪的呈现。
D.作家关闭了文学与广大世界相连接的情感通道,一味沉溺于“技术主义”会使得一些创作陷入空洞生硬的境地。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宝黛倾情相许,可以从理性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从他们初见时久违的熟悉感的非理性角度分析。
B.抄检大观园事件发生时,探春以主子身份保护自己的丫鬟,这是深厚的主仆之情的情感因素体现。
C.孔子认为服丧期满和娱乐间隔时间的长短,多少说明其悲伤的真实性,及对服丧礼仪的执行的真诚性。
D.情感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红楼梦》在人的情感领域进行的深入探索,使其意义更为重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辩证地看待“人的情感是自然天生的还是后天习俗培养的”的这一观点。
B.材料一在论证“亲情、友情在《红楼梦》中同样有着耐人寻味的呈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诗缘情”创作理念的重申,就是期待当下的文学创作尊重内在基本规律,辩证处理好理、事、情之间的关系
D.材料二中得出了创作的目标,即以丰富的情感,创造出文质兼美、情理兼备的优秀作品,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
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推断当下的文学创作存在怎样的现象。
5.如何理解“《红楼梦》是传统社会晚期的礼仪文化,也是情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哲学把希腊理性发展到了顶峰,在他的哲学中人类的理性与世界的本质达到了形而上学划一整合的相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使真、善、美融合为一,理性不仅肩负着解释宇宙的意义,也负载着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意义。虽然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极力用科学来解释世界,但在古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足以解释心灵的构造,不足以解释灵魂(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一句话:弄不清理性的真正本质和奥秘所在。

随着古代社会的衰落、奴隶制日益腐朽、社会激剧动荡的现实使人们对同一个世界和同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看法,许多人对传统哲学产生了怀疑,对理性的作用和功能产生了动摇,于是在古希腊的晚期和罗马时代,各种怀疑主义哲学、神秘主义哲学应运而生。这些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与在罗马帝国晚期崛起的宗教意识合流,造成了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希腊理性的异变。宗教哲学家利用和歪曲亚里士多德哲学论证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人类的理性被上帝褫夺,异变成了上帝的理性,上帝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和宇宙的本体,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上帝“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无所执持,不变化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随着上帝的理性化,“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理性神学把哲学变成了它的婢女,哲学成了经院哲学,成了为宗教神学服务的工具。而人,由于被褫夺了理性,成了仅仅拥有感性原欲的动物,被放在理性神学的祭坛上煎烤。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1415世纪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生长和发展起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人类理性必然向宗教信仰宣战,人类必然要从上帝那里夺回本来属于自己的理性。十六世纪初,德国爆发了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严重地打击和动摇了作为封建势力基础的天主教统治。这次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公开反叛。路德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德文,并主张教徒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圣经》。这样就使普通人的理性获得了解释《圣经》的权利,反对盲目的信仰,使理性成为一切宗教论争的最高裁夺者。

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的重大特征首先是把矛头指向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提倡科学理性,大胆思索,鼓励人们对宗教经典和神学教条大胆怀疑。其次,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者还论证了理性的基础、功能和作用,企图在一切领域贯彻科学理性,锻造人们支配自然的武器。第三,在道德伦理方面,启蒙思想家肯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反对宗教神学把人当作只有原罪的宗教奴婢,其本质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

但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局限性。第一,他们把反映自身生活的时代理性绝对化,鼓吹一种超时代、超民族、超文化的抽象理性,把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理性僵化。第二,为了反对神恩和天启,启蒙思想家弘扬人的理性,但为了抗衡宗教的禁欲主义又要伸张人的感性,抬高人的原欲。这样,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必然造成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孕育着、产生着理性自身的内在分裂。

(摘编自姚定一《论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

材料二:

近代科学的确立和划时代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原始的和谐关系。这勾起了一些人对富有诗意的田园生活的怀旧情绪,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思想家对科学所带来的负面作用的警觉。颇为有趣的是,几乎在培根满怀激情地描述他的科学乌托邦的同时,欧洲大陆的卢梭却因一篇反科学的论文而获得1750年的第戎学院奖金,进而兴起了返回自然的思潮。从牛顿时代到20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其主调都是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而对人的这种活动的社会后果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缺乏重视,致使许多人沉湎于对科学的乐观幻想中。他们极端崇拜科学理性,认为科学理性的大旗终将插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未知领域。韦伯认为,西方社会向工业化迈进的基础是合理性,合理性是西方社会演进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社会追求的是以合理的手段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但是,如果跳出传统的视野,从新的角度去审视,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表现出其不合理性。这一点在20世纪中叶以后,在各方面表现得愈来愈明显。

20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和破坏超过了自然界本身的再生和调节能力,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危机。自然界的失衡还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忧思。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认为,随着人对自然界控制能力的提高,人就会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这种实现人对自然统治的工具。由于抽象的理性贯穿和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方面,使人的目的和手段倒置,人沦为物——机器的奴仆,成为无感情、无灵魂的工具。他们认为,要同自然和解而不是对其进行统治,就要摆脱逻辑和数学的“专制主义”。这表现了他们反理性主义的浪漫色彩。该学派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理性本身,断言理性必然成为统治和奴役人的工具,在科学理性基础上建立的现代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是“单向度的人”,而社会的技术化是导致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但在该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理论著作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这两种主要的思想倾向,实质上已汇合在一起”。他提出必须在社会批判理论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摘编自姚庆海等《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世纪时期,在宗教哲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理性异变成了上帝的理性,亚里士多德哲学也荡然无存。
B.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提倡科学,反对蒙昧,质疑宗教和神学,企图用科学来主宰一切领域。
C.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过于绝对化,这种对理性僵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理性自身内在的分裂。
D.阿多尔诺、哈贝马斯等人对科学理性的反思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完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融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世纪,人被褫夺了理性,成了仅仅拥有感性原欲的动物,意味着人被剥夺了自主辨别真、善、美的权利。
B.马丁·路德主张教徒可以自行解释《圣经》,使理性成为宗教论争的最高裁夺者,让上帝理性受到重创。
C.卢梭反科学的论文获得1750年第戎学院奖金,表明当时有些人已经认识到了极端崇拜科学理性的危害。
D.韦伯认为西方社会向工业化迈进的基础是合理性,作者则认为韦伯的观点缺乏事实依据,具有不合理性。
3.下列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材料二的观点最相符的一项是(       
A.《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
B.《变形记》——卡夫卡
C.《老人与海》——海明威
D.《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4.“理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社会功能。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20世纪以来,人们对“科学理性”进行了一系列反思。该如何评价“科学理性”?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4-01-19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
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D.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点都是相对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
B.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
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
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
(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
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
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4)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2024-01-18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影视作品为求创新灵动,往往无法完全避免其有悖史实之处。尽管《长安三万里》在零星细节的处理上有不符合李白等人创作实际背景的地方,但无论从审美、典故、历史背景上已力求真实还原。在将基于史实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和想象建构的浪漫主义色彩结合的同时,影片多处埋下细微的历史伏笔,展现了创作团队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创作素养。

在人物造型上,中老年李白的建模大体遵照《唐名臣像册》中的李白相,而在船上纵情歌舞的舞姬婉罗姑娘脸上的桃花妆则借鉴了《簪花仕女图》中的唐代妆容。瓜子形的黛画短眉,眉间饰以花形点缀,展示出唐代中晚期妇女审美的流行趋向。

在剧情设计上,岐王府设宴颇具看点。席间,王维与李龟年的相遇其实暗指王维曾作诗《江上赠李龟年》(即其著名诗篇《相思》),以表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而少年杜甫的出现也是《江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典故借用。实际上,杜甫写这首诗时已是安史之乱之后,岐王府昔日繁华不见。此时二人在江南的落魄重逢,也是世道衰落、时代沧桑的追忆。

而多次在镜头中出现的高适翻阅的那本《河岳英灵集》,是唐玄宗时期殷璠编选的诗人选本,其中汇集了当时24位诗人的234首诗歌(今存228首),电影中出现的李白、王维、王昌龄等人的诗词均收录其中。而最后高适的小侍从问集子中为何没有杜甫的诗句,也暗指杜甫在世时都没有等来他名冠天下的时刻。但高适一句“将来别的集子里会收的”,也给了杜甫一个迟到的辉煌与认可。

在有限的篇幅中,影片还是较完美地呈现了基本遵循史实的主要事件,在不破坏真实性的情况下,又以戏剧性的人物塑造和艺术感、科技感十足的画面制作,发挥想象,将历史人物以影像化和立体声的形式表达出来,将厚重历史与趣味演绎相结合。

因此,国产动漫要拍的是中国人,是中国文化,是中国审美,也是延绵千年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

(吉嘉洁《虚实结合,于细微之处还原唐代历史》)

材料二

一部动画片为什么火了?

电影从诗人高适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他与李白跨越数十载的深情厚谊。除高适和李白外,影片还呈现了杜甫、王维、王昌龄等数十位“顶流”诗人群像,展现他们的豪情壮志和人生追求。从内容上讲,《长安三万里》击中了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搭载在唐诗里的文化DNA动了。“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数十首耳熟能详的唐诗,不仅在电影院带动观众跟读背诵,也唤醒了不少人的沉睡文化基因。电影上映后,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频现大量诗歌感悟的小作文,见证着一场唐诗文化的“复活”。

这也不难理解,《长安三万里》谈诗但不固于诗,多位诗史名人的跌宕命运相互交织,当那些熟悉的锦绣诗歌一出,观众对于其人其事其诗便有了更深刻的代入与理解。例如,杜甫也曾是无忧无虑的孩童,日后却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当再读“国破山河在”更能感受其中寄寓的沉重心境;再如,李白乘一叶小舟穿过江流,吟出“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有网友解读,那是故事里高适和李白的处境写照,他们正各自从一场围困中活出生天。于高适,反杀劲敌,战过难关;于李白,重获自由,飞鹤相随,青山两岸走……这种共情式融入,或正是引发众多讨论的一个原因。

不仅如此,电影中还有对盛唐的塑造以及背后隐忧的挖掘——长安里有胡旋舞、饮中八仙,数不清的文人墨客,但也有官宦门第观念埋下的巨大隐患,催使大唐由盛转衰。这些内容草蛇灰线般贯穿全片,是留给观众更深的思考彩蛋。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是以高适为第一视角。高适多次与李白产生交集,也见证了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高适潜心苦学、愤懑不得志,李白放荡不羁、散尽千金,二者相逢常为“此起彼落”:或是李白如鱼得水而高适求官无门,或是高适身居要职而李白身陷囹圄,如一面镜子般相互映照,使故事叙事层次更具多元与张力。

相比于更加耳熟能详的李白、杜甫等人,高适被选为本片第一视角,一方面或因其与李白交往较多,与李白先为知己后为陌路的跌宕关系,似乎成为盛唐转衰的一种呼应;另一方面,作为大器晚成的典型,高适的脚踏实地与李白的放浪形骸形成对比,也许是电影试图传递的当代价值观——是不忘初心理想的厚积薄发,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挥霍潇洒,哪一种人生更容易让人追随?电影谈的是诗,其画面亦如诗,这也是这部国风动漫电影的出彩之处。在诗文美学与画面光影中进出游弋,不易有出离之感,正应了那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舞女的衣袂飘飘到水塘的浮光掠影,从朝晖夕阴的变化到盛唐长安的恢弘再现,只有用心精良的画面才能真正支撑起那些能燃起人们内心共鸣与自豪感的文化情怀。

而被无数网友念念不忘的“将进酒”高光时刻,也让观众在光影变幻间看到了制作方对于传统文化表现的诚意。据《长安三万里》的创作团队介绍,他们查阅了很多唐代的古画、古籍、出土文物等,尽力还原那个时代的文化、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的细节,以严谨的态度诠释“唐风之美”。

作为暑期档电影,相比于架空、奇幻的动画片,这种从历史长河打捞出来的电影无疑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唤醒人们心中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这也是一个提醒,传统文化这个资源宝库,还值得更多挖掘与利用,只要是认真讲故事的人,就值得更多掌声。

(申竹月《重现唐诗“顶流”群像,《长安三万里》为何用高适的视角?》)

材料三

近年,国产动画电影在制作水平和内容创作上,不断创新并走向成熟。特别是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突破性成功,掀起了国漫观影热潮,也使观众摆脱了对国产动画低幼化的刻板印象,让国产动画走进了主流电影观众的视野。

此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等一系列现象级动画的问世,不断缔造市场奇迹,满足并提高了大众对本土文化的认知需求与价值认同,也让我们一度看到了新国漫崛起的趋势。

2023年春节档上映的《熊出没·伴我“熊芯”》刷新了亲子动画的历史新高,粒子水墨动画电影《深海》将国产动画制作拉升到一个全新高度,国产动画电影工业化日益成熟。

当下,中国动画电影的产业化、工业化与商业化脚步势不可挡,其中以类型动画电影的制作为其工业化的实践核心,开启了国产动画电影的产业化之路。

国产高票房类型动漫电影票房一揽表(自2010年起)
电影名称上映年份票房(亿元)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20101.24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20111.38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20121.67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喜气羊羊过蛇年》20131.24
《熊出没之夺宝熊兵》20142.47
《十万个冷笑话》20141.19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9.54
《熊出没之雪岭雄风》20152.94
《大鱼海棠》20165.73
《十万个冷笑话220171.33
《赛尔号大电影6:圣者无敌》20171.09
《熊出没-变形记》20186.05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3:俄罗斯奇遇记》20181.58
《风语咒》20181.12
《白蛇-缘起》20194.68
《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50.35
《罗小黑战记》20193.15
《姜子牙》202016.02
《西游记之再世妖王》20211.14
《雄狮少年》20212.49
《新神榜:哪吒重生》20214.56
《白蛇2:青蛇劫起》20215.8
《熊出没:狂野大陆》20215.95
《熊出没:重返地球》20229.71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20221.60

从电影类型来看,高票房动画电影类型主要集中于神话片,如《白蛇·缘起》《大鱼海棠》《姜子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们看到近年来许多国漫电影,在情节以及画面设置上,都运用了中国风元素或是中华古典文化。《风语咒》里少年御风而来,“五行与风”诠释东方美学;《大鱼海棠》里的插曲及画风都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哀愁;还有热播的《白蛇缘起》用中国水墨画诠释诗情画意的美景。实际上已经打造出以传统神话故事体系为核心的IP品牌,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历经了2020年突发疫情、跳水撤档的波折后,2021年、2022年动画市场重现生机,向佳作云集的2019年看齐,甚至再度呈现出对进口动画上映数量、票房收入双方面的超越之势。2022年动画电影票房前十名中,国产动画电影占据4席,并由《熊出没·重返地球》和《新神榜:杨戬》包揽冠亚军。

今年暑期档国产动画电影继续发力,校园喜剧动画《茶啊二中》上映27天斩获3.42亿票房,历史题材的《长安三万里》更是收割16.71亿票房、猫眼评分9.4,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国产动画电影市场并没有因为大盘尚在恢复期而展现出疲软的状态,而是题材愈加丰富、制作愈加精良,展现出十足的劲头在暑期档票房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部优秀的影片应当经得起观众与专业人士的检验,国内观众的审美水平日渐提高,绝不是只要打着“大制作+强大阵容+情怀”的招牌就能吸引观众进入影院。高票房的保障,首先要从影片的质量入手,层层把关,将有诚意的作品呈现给观众。在国产动画电影仍处于发展期时,观众对于国产动画的包容度高,他们期待也愿意相信国产动画电影能够有朝一日赶上国外先进的制作水准。

目前,在大部分观众看来“国漫”电影不经意间会出现所谓“爆款”,但“不经意”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持续、稳定出产高质量动画电影产品的能力尚显不足。中国动画的百年历程走过了从无到有、从美术片到“新国漫”的更迭,不论是在产出作品的质量还是市场反馈都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中国动画发展至今,虽然通过技术积累,可以在单片上与先进国家持平,但只有真正实现工业化,才能实现量变与质变稳定地齐头并进。我们相信中国动画电影将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证明“国漫”拥有无限创作潜力和市场潜力。

(《福建白杨文化:从国漫复兴看文化自信》)

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寻求创新,影视作品只能背离历史的真实,用虚幻和浮夸寻找卖点。
B.《长安三万里》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但最重要的还是对历史的还原和尊重。
C.《长安三万里》上映后,在影院内外的广大天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D.《长安三万里》主题丰富,不仅有对李白、高适等“唐流明星”的赞美,有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也有对国家、社会的深层认知。
2.下列各项中,对三则材料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引用、比喻、对比,使用最多的是引用论证。诸多名篇名句的引用,让理性的议论文多了一层瑰丽的语言之美。
B.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篇文章整体的语言风格相同,生动的描写、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评价兼而有之。
C.三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揭示了深挖传统文化是国产动画的成功因素关键所在。
D.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简单明了;材料二则是以“为什么用高适视角”入题,由观影效果到追溯探寻原因;材料三先从史学角度梳理了国漫复兴路,再从动画工业化角度谈制作方向。
3.下列各部影视剧的人物设置,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屈原》,采用了高度写实的手法,将屈原坎坷的一生,平实如史地展示给观众。
B.电视剧《王昭君》中,为了突出女主人公的青春可爱,造型师特意给她化上了桃花妆,令观众眼前一亮,好评如潮。
C.《妖猫传》的主创人员,为了彰显大唐盛况,赋予了人物诸多的光环。例如白居易,就是个“除名字和诗文”之外的半虚构形象。
D.《甄嬛传》的导演,特意聘请了中央戏剧学院的专业教师张晓龙教授历史知识,指导演员的礼仪。
4.仔细阅读材料三“国产高票房类型动画票房一览表”,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谈谈中国动画电影想要获得口碑票房双赢的前提条件。
5.《长安三万里》的成功,激励了国内众多业内人士的创作热情。重庆大学影视学院决定筹拍以苏轼为主人公的动漫电影《东京梦华录》,特邀渝北中学高三语文组老师参与剧本创作。作为渝北学子,请你结合材料一内容,给老师们的创造提供一个框架脚本。
2024-01-18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你的身体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睡觉?有两大主要因素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②第一个因素,是你大脑深处的24小时生物钟发射出的信号。生物钟会制造出循环的昼夜节律,让你在夜晚和白天的常规时段感到疲倦或清醒。但它也控制着其他的节奏模式,包括你偏好的饮食时间、你的心情和情绪、核心体温、代谢率,以及多种激素的释放。很显然,在比赛中打破奥运会纪录的可能性与一天中的时间段有关,这并非巧合。破纪录的可能性会在人类昼夜节律的自然高峰(下午的早些时候) 达到最大极限。即使是出生和死亡的时间也证实了昼夜节律的存在,因为维持生命的关键代谢、心血管、体温和激素水平等波动过程,都是由昼夜节律这个生物起搏器所控制的。

③1938年,芝加哥大学的纳塞尼尔·克莱德曼教授与他的研究助理布鲁斯·理查森共同进行了一项较为极端的科学研究。他们去到肯塔基州的猛犸洞里,这是地球上极深的洞穴之一——事实上,由于过于深邃,它的最深处完全无法探测到阳光渗透。他们一共在黑暗中度过了32天。除了积攒了浓密的面部须发外,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了两大突破性的发现。第一个发现是,人类会在阻绝外界阳光的情况下,形成自己的“内源性”昼夜节律,也就是体内自我生成的节奏。克莱德曼和理查森都没有随机地醒来和入睡,而是表现出了一种可预测的、重复性的模式,即有较长时间的清醒状态(约 15 个小时),并伴随有大约9个小时的睡眠。第二个出乎意料且意义更重大的发现是,他们规律性循环的“睡眠—清醒”周期并不是精确的24 小时,而是始终确切地超过了 24 小时。在这项开创性实验的八十多年后,我们确定了一个成年人的体内生物钟平均持续时间大约是24小时15分钟。它与地球的24小时自转周期相差得不算太多,但也不是任何一个有职业自尊的瑞士钟表匠能够接受的精确计时。

④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生活在类似的黑暗环境中。我们通常会感受到来自太阳的光线,调整我们不精确的、运行时间过长的生物钟。阳光就像转动走时不准确的手表侧面旋钮的食指和大拇指,每天有条不紊地重置我们不准确的内部时钟,将其“调” 回精确的24 小时。24小时生物时钟坐落在大脑中央一处被称为 “视交叉上核”的地方。在这一位置上,视交叉上核会对从每只眼睛沿着视神经传送到大脑后部进行视觉处理的光信号进行“抽样分析”,利用可靠的光信号来校准不准确的内在时间,将其重置为精确的24小时周期,从而防止任何偏差。它是整个生命体生物节律交响乐的中央指挥。对于白天活动的昼行性物种来说,昼夜节律会在白天激活大脑和身体的许多机制,使你保持清醒和警觉。这些过程会在夜间逐渐变得低缓,从而消除产生警觉性的影响。

⑤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在你的大脑中积聚的化学物质——腺苷, 它会制造出 “睡眠压力”。你清醒的时间越长,腺苷所制造出的睡眠压力就会累积得越多, 因而你会感觉越困。高浓度的腺苷可以通过一种巧妙的双重作用效果来降低大脑中促醒区域的“体积”, 同时调高睡眠诱导区域的比例。 由于这种化学睡眠压力,当腺苷浓度达到峰值时,不可抗拒的睡眠欲望就会占据上风。在清醒12~16个小时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⑥然而,你可以通过使用一种让你感觉更加警觉和清醒的化学物质来人为地降低腺苷的睡眠信号:咖啡因。在大脑中,咖啡因与腺苷对抗,通过霸占腺苷的结合位点——即受体——来发挥作用。一旦咖啡因与这些受体结合,它会阻塞并有效地抑制受体,起到掩蔽剂的作用。这就相当于用手指堵住耳朵来隔绝声音。通过胁迫和占据这些受体,咖啡因阻断了腺苷向大脑正常传递的困觉信号。结果是,尽管腺苷水平高到正常情况下足以让你入睡,咖啡因还是会诱使你感觉十分清醒。然而咖啡因能被肝脏中的一种酶清除掉,随时间而逐渐被降解。一旦肝脏代谢掉了产生阻碍作用的咖啡因,你就要准备好接受一个恼人的后果,即人们常说的“咖啡因崩溃”现象。就像一个玩具机器人的电量耗尽一样,你的精力水平会直线下降,并再一次陷入强烈的睡意中。

⑦至此,你也许会认为调节睡眠的两种主导力量——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会相互交流来将它们的影响联合起来。事实上并非如此,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它们不会结合,不过,它们通常处于统一战线。下图从左到右囊括了48小时的时间。图中的虚线是昼夜节律,称为过程C。实线是腺苷带来的睡眠压力,也就是过程S。

⑧上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直接反映出了你对睡眠的渴望。两者之间的距离越大,你的睡眠欲望就越强烈。例如,早上7点醒来之后到了上午11点,虚线和实线之间只有很小的距离。这种微小的差异意味着睡眠驱动力很微弱,而保持清醒和譬觉的欲望很强烈。然而,到了晚上11点,你的大脑中充满了高浓度的腺苷。此外,昼夜节律的虚线也在下降,降低了你的活跃度和警觉性。结果,这两条线之间的差距变得很大。大量的腺苷和不断下降的昼夜节律强强联合,激发了人们对睡眠的强烈渴望。

(摘编自马修·沃克,田盈春译《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即便在阻绝外界阳光的情况下,人体也可以规律性地醒来和入睡,这表明昼夜节律具有“内源性”。
B.人体内生物钟平均持续时间约为 24小时15分钟,其不精确性促使阳光每天对其进行重置和调整。
C.腺苷通过调节大脑中促醒区域和睡眠诱导区域的占比来制造睡眠压力,这种睡眠欲望是不可抗拒的。
D.咖啡因通过占据腺苷的受体来发挥作用,它可以有效降解腺苷,以达到缓解困意、诱使清醒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时间段破纪录的可能性、出生和死亡的时间、偏好的饮食时间等,都可佐证人体昼夜节律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B.所谓“咖啡因崩溃”现象,指的是咖啡因被人体代谢后,其功效慢慢消退,极高水平的腺苷会使人感到极度疲劳。
C.通常情况下,上午较下午精神状态更佳,这是因为昼夜节律的强力激活和低水平腺苷的共同作用会使人神清气爽。
D.只有当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信号同属一个系统,它们才能相互交流并联合起来,调节人体睡眠和清醒状态。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大多数人”“通常”等词,体现了用语的严谨性。
B.作者善于打比方,如第④段,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视交叉上核”的功能。
C.文章第⑦段运用归谬法,对错误的认识予以反驳,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D.文章末段采用举例子的方法解说图片,阐明不同时间点对应的曲线内涵。
4.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提要或摘要,方便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班级学习小组要为这篇文章撰写摘要,请你列举出写作要点。
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1-16更新 | 3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谈“差序格局”是从私说起,私的问题是个群、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于是,费老先生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

中国的社会不像西洋社会,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像由“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为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中,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李鹏亚《读〈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如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中的亲疏关系有一个词叫“五服”,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团体的界限是清晰的。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
B.“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变和拓展。
C.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D.梁治平认为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的内涵,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
C.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并丰富《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C.入则孝,出则悌。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三则材料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白话新诗,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嬗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其间,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

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作为文学之一体,诗歌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端,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诗学与书论、画论、乐论等不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而且常常需要互相参照才能有新的开拓。

诗歌的发展,既受到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如镜子一样,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源自内在语言形式的演化,也受制于不同时代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等硬背景的变化,而以文化心理为代表的软实力,正是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

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会相互映衬。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隐晦,有的显露;有的变形,有的变质;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多元的;有的是支配,有的是渗透;有的断章取义,痕迹俱在,有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的文化内容可以直接入诗,有的则需要通过作家的中介、过滤。有的是影响,有的则只是暗合;有的是交叉,有的只是平行;有的具有事实联系,有的只具有精神心智上的共通。因此其间未易轻断因果,只宜摆明条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700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

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苏诗中的议论俯拾即是,或全诗纯乎议论;或前面抒情叙事,咏物写景,篇末发表议论:或议论与抒情叙事、咏物写景交替穿插;或几种写作手法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方法的多种多样和变化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近到花草木石,远到海外仙国,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其绝人处,在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赵翼《瓯北诗话》)苏诗以后,议论成为宋代诗歌新的审美风尚。

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苏诗追求淡雅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化俗为雅。比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助尔歌饭瓮”,“饭瓮”乃山东民间俗语和歌谣语。《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苏轼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这些各地的俗词俚语,被创造性地融入苏轼诗中,显出一种雅人深致。苏诗还擅长用典故来题咏俚俗之物,化俗为雅。如《豆粥》“沙瓶煮豆软如酥”不免俚俗,但运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诗的典雅气息油然而至。

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生命仍在不断变化生长,继续“昭烛三才,辉丽万有”。

(摘编自陈才智《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材料二:

在诗歌中,句法层面的创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语言环境。

如紧缩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的。诗歌对紧缩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蒋绍愚在《唐诗语言》中说,在散文中由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句,往往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而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这些关联词一般省略不用而造成紧缩句的大量出现。

例如,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严恽《落花》)中的“问花花不语”,就是由“我问花,但是花却不语”省略关键词和停顿而形成的紧缩句。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

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诗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开垦和深挖。

(摘编自张力《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唐朝、宋朝、元朝等,再到现代,中国诗歌的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
B.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多种多样的情况,引起这多种多样的情况并不是社会原因。
C.俗词俚语,只要写进了诗歌中,就不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词俚语了,而具有雅语色彩了。
D.与哲学、风俗等其他文化相比,诗歌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的动力和源泉是最丰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产生了大量边塞诗,这与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的国势有关,与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有关。
B.没有红军长征就难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豪迈的诗句,它是红军精神的表现。
C.如要创作歌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感人事迹的诗歌,一定会运用“抗击”“新冠肺炎”这样反映时代的词语。
D.诗歌是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汉语中的紧缩句,是一种句法创新,紧缩句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大量出现。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紧缩句的一项是(     
A.天一晴就走B.幸福就在身边
C.抽刀断水水更流D.感时花溅泪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解释中国诗歌“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的意思。
2024-01-1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