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陋之有?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以其无礼于晋。
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 . 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相如广成传②不相师③以黔首④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⑤填然之⑥宁许以秦曲⑦天下集响应⑧将军邓骘其才
A.①④/②③/⑤⑦/⑥⑧B.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C.①③/②④/⑤⑥/⑦⑧D.①⑤/②⑧/③⑥/④⑦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下列选项对文章、文学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雷雨》这一标题既表明作品的自然环境,又暗示了周家将爆发一场毁灭性的“雷雨”。作品告诉人们,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B.《雷雨》写了很多冲突,如主仆冲突、夫妻冲突、父子冲突,等等。然而,全剧主要的冲突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C.元杂剧中,宫调表示声调的高低,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A调”、“B调”等。曲牌规定字数、格律,并表达一定声情,其字面意义和曲词内容一般无关。再如,【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
D.《窦娥冤》是由正旦主唱的,称作旦本戏。《窦娥冤》中的角色“外”指外末,扮老年男子,“净”指花脸,公人,扮打锣者等。“正旦”指女主角,扮窦娥。“卜儿”指老年妇女,窦娥的婆婆。窦娥的三桩誓愿是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文中引用的四个典故是: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2017-07-1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容易(0.94) |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枯松倒挂倚绝壁。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5)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9)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复鸡人报晓筹。
(10) 孟子主张兴办教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11)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比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深刻、生动、凝练、富有诗意,具有“点铁成金”之妙。
(12)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亦指官名。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文言文阅读 | 容易(0.94) |
6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过秦论》
1.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B.氓隶之人,而迁徙之也徒:一类人
C.非于九国之师也抗:抵抗
D.斩木为兵,竿为旗揭:举
2.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选段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
B.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C.从选段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以暴政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死亡。
4.翻译下列句子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016-11-1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西桂林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周汝昌
晚清有一个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我觉得这个人实在了不起,归入子部,等于说《红楼梦》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野史或“闲书”,而是一部思想巨著。在晚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难得的,可惜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
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始明吗?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
《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穿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一带清流泻于石隙之下。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那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这就是汉字语文的精髓之表现。
如果你不懂《红楼梦》与我们的文化的关系,你又怎能懂得它的价值意义,又怎能领会欣赏它的意境之美妙呢?
注: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五四运动前后,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堂而皇之步入学术之林,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蜕庵是一个很有文化眼力的学者,在晚清这个时代就看出了《红楼梦》是一部思想巨著,可惜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
B.《红楼梦》里有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他们的名字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利用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C.《红楼梦》是一部伟大而不朽的著作,它是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脉。
D.《红楼梦》里“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取义于《西厢记》“花落水流红”句,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字面“香艳”,内涵沉痛。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经、史、子、集中的“子部”收集的都是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而在传统观念中小说是野史或“闲书”,是不能收在“子部”的。
B.作者用举例的方法来解释“文化”的“化”,指出这里的“化”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化”,意在突出“化”对人的感化和教化作用。
C.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学会“咬文嚼字”,要了解《红楼梦》里的中国文化,要从研究人名开始。
D.欣赏《红楼梦》的意境之美妙,探寻其价值意义,需要先懂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体会《红楼梦》的文化蕴涵。
3.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在表现形态上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经、史、子、集的分类就是中华文化在书册形式上的体现。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特征有两条主脉:一是仁义,二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一部中国文学史。
C.《红楼梦》有巨大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汉语的魅力上,甄士隐等人的名字就表现了汉字语文的精髓。
D.红学是一门严肃学问,并不是随意解读《红楼梦》,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探究和考证原著的思想文化内涵。
8 .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2.下列选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师说》的“说”是一种文体,但与《捕蛇者说》不一样,它不是说理辨析类文章。
B.《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其中的“士大夫”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C.到清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D.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大学和小学两种。大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3.3.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⑵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16-07-07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西南宁二十六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容易(0.94) |
9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游栖霞寺
李建勋
养花天气近平分,瘦马来敲白下门。
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
琅琊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注】①平分:春分节气。②白下:南京的别称。③琅琊:六朝时南京设琅琊郡。
1.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