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7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史前聚落在区域范围内分为主体聚落和其他聚落,它们具有一定秩序、组织和等级,聚落规模是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表现。史前聚落规模研究为史前社会分化、聚落形态演变及文化迁移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史前聚落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分析区域聚落群形态及演变规律,可为探究区域文明进程和史前人地关系提供重要的依据。目前,对史前聚落规模的研究,主要根据聚落分布面积来划分聚落规模的等级,聚落分布面积越大,规模越大,聚落等级越高。

由于聚落分布面积具有不确定性,学者们在基于聚落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层厚度、重要的遗迹和遗物等因素,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划分聚落规模等级。然而对于聚落规模划分,仍以聚落面积作为主要的依据。

聚落群是聚落和聚落、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组织形态,是区域内聚落因地缘或血缘关系聚集而形成的,是具有一定组织关系的聚落群聚形态。分析史前不同文化时期聚落群的形成和演变,对探讨聚落等级、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史前聚落群,有学者根据行政区或河流来划分,也有学者通过分析聚落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地形、水系等影响因素,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划分。

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洞庭湖区史前聚落以大型和中小型规模聚落为主,特大型聚落具有城址的性质。大型和特大型规模聚落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北部和西北部,小型、中小型和中型规模聚落集中于洞庭湖中部腹地,各类型规模聚落向南迁移的趋势明显。

聚落规模壮大、人口增长、聚落遗址数量增加,使得已有的自然区域得以充分开发,但是也导致人均生存空间减小、生存压力增大。由此,聚落之间为扩大各自的生存空间、争夺相对匮乏的资源,产生了相互斗争的关系。聚落之间分布均衡性下降,社会组织结构发生转变,聚落间差距逐步明显。

古人倾向于在澧水区域聚集生活,新石器中晚期分布在环洞庭湖、沅水、资水和湘江区域的聚落群数量增长,且湟水和洞庭湖区域的聚落群成为两大主体聚落群。聚落群总体演变方向呈倒“L”型,由湟水区域向洞庭湖北部区域再向资水区域迁移,分布在湟水、环洞庭湖和资水区域的聚落群随时间推移得到了继承、演化和发展。

(摘编自杜心宇等《洞庭湖区史前聚落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

材料二: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史前聚落的时空格局,是了解过去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信息。新石器早期的人类对聚落区位的选择,注重渔猎、采集等资源丰度和防御等要素;新石器中晚期农业社会聚落区位的选择,关注农耕作业的便利性。在聚落的时空演变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剧变往往促成聚落的迁移,这种被动式的生境适应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关。因此,有研究者用资源总量、个体数和竞争系数等指标,解释群落的空间过程。

聚落的集聚与扩散是生业模式改变的标志,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结果。已有研究认为,成都平原从三星堆时期到十二桥时期聚落格局的变迁,与生业结构、洪水灾害和外来文化干扰相关;西汉水上游地区的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聚落区位,倾向于濒水布局;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聚落的变迁,与古环境关系密切,而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下,聚落的叠置现象十分突出——这表明史前聚落发生迁移的概率,远低于空间集聚。

灾害气候事件,如持续性洪涝、干旱,会产生区域性环境梯度。龙山时期颍河中游的湖沼区由于气候变干而适宜农耕,其耕作条件与登封盆地形成环境梯度差,于是登封盆地的聚落沿颍河向中下游迁徙,在禹州的瓦店、谷水河、吴湾等地集聚,逐渐发展成为嵩山南麓的聚落集聚区。在全新世中期较强的一次气候变化事件中,降温导致了多年性洪涝灾害,造成大型城邑消亡、中小聚落向登封盆地和双泊河上游地区迁移。另外,社会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也可导致环境梯度。农业经济因规模化生产导致了聚落的空间集聚,如龙山晚期的瓦店、郝家台就因农业和手工业繁荣形成大型城邑;伊河、洛河之间二里头不仅是夏代的政治中心,而且极具商业和文化优势。

史前聚落的时空迁移与均衡,取决于气候、地貌和社会文化三个要素耦合过程中形成的环境梯度。这种“自然—社会”综合要素梯度的时空耦合机制,驱动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周期性迁移和动态均衡。从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期,嵩山周边聚落的平均资源域逐渐缩小,大型聚落的首位特征显著。这表明,尽管不时有灾害性环境事件的胁迫,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聚落分布在空间上仍呈集聚趋势,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在空间上的必然反映。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即属于空间集聚型聚落,而新砦聚落群则表现为空间扩散特征。根据关于聚落空间集聚均衡的观点,可知新砦聚落群属于过渡性迁移类型,而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则属于典型的空间均衡型聚落。

(摘编自李中轩等《集聚、迁徙与动态均衡:嵩山周边史前聚落的空间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体聚落是史前聚落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表现为聚落规模。
B.聚落群是一种聚落群聚形态,具有一定组织关系,因地缘和血缘关系聚集而形成。
C.人地关系关涉人类与自然环境,研究史前聚落时空格局,有助于了解其演变信息。
D.聚落空间格局的周期性迁移受“自然——社会”综合要素梯度的时空耦合机制驱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划分聚落规模等级的时候,学者们主要根据其分布面积,之所以需要增加文化层厚度等因素,是因为其分布面积具有扩张性。
B.澧水区域的聚落群成为两大主体聚落群之一,澧水区域成为聚落群总体演变方向的最终区域,可见古人倾向于在此聚集生活。
C.龙山时期颍河中游的湖沼区因气候变干而适宜农耕,使嵩山南麓聚落的集聚区得以形成,这表明了灾害气候带来的直接影响。
D.从新砦聚落群所表现出的空间扩散特征来看,结合关于聚落空间集聚均衡的观点,可以推知新砦聚落群属于过渡性迁移类型。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大型和特大型聚落数量增长,已具有中心聚落的特征,聚落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渐明显。
B.洞庭湖区大型城址聚落出现城垣、环壕、建筑群和祭坛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城址的“圈地”现象凸显,城内范围扩大。
C.在石家河文化时期,资水附近的聚落群也得到演变和发展;在屈家岭文化时期,洞庭湖区域的聚落群得到发展和继承。
D.城墙、环壕和护城河主要为防御功能,表明城址聚落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逐步演变成为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a属于原始集聚型,在新石器早期社会,采集捕猎聚落主要集中于山区。
B.图b属于农业集聚型,到了农耕时期,滨水而居成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征。
C.图c属于胁迫集聚型,水旱灾害会胁迫聚落发生空间迁移,但仍保持集聚。
D.图d属于商业集聚型,两河之间的河口区,因交通便利而成为商业集聚区。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史前聚落在洞庭湖区和嵩山周边的人地关系。
昨日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池州市第一中学等多校联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记者: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李敬泽:传统文化深入人民生活,与人民是一种如盐在水的关系。我们虽不一定深读古籍,但孔子的教诲、庄子的风姿已潜移默化影响我们。传统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仅在书柜里,也在人的心里、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的骨子里、灵魂里。

当代之传承发展,就是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对新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回应。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上有着独特的关切和独特的方向。我们随时准备着迎接新的考验,并在不断地回应中,把道路走得更宽广、空间更宏大。

守正,就是不要忘记我们的来时路。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忆,更是一个人生和文化的方向。传承文化,不管怎样,都不要失去这个内在的方向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就像河水会遇到高山、高原一样,记住自己的方向感,每一代人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冲开一切,去往新的空间。

记者:文学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作为一位文学工作者,您觉得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李敬泽:文学在中华文明构建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文里文明这个词,指的是光,是照亮四野的。指文字、文章,用文字来书写世界,是文明的根基和起始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建立意义,就是从对世界的书写开始的。

中国人的道、中国文化的道在文理里。这个是广义的,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学。韩愈说文以载道,正是这个意义。文学在我们的文明中,对建构我们的情感、认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有人不常读文学作品,但文学的影响仍在,它丰富我们的底蕴、增添我们的色彩。

记者:站在作家的立场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家何为?

李敬泽:新时代,文学肩负着神圣的责任,正在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代作家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代审美追求进行创作。要守正创新,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作,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

(摘编自肖姗姗、李志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文学有关——专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

材料二: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有历史的纵深,还充分彰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经世致用。《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注释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无形的道和理不是虚无,而是通过一定的器物来表达和承载。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文以载道,实际上讲的就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道和体都是根本的东西,是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但是都必须通过现实的具体的器和用的方式来承载和彰显以致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得以延续,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抛弃道统,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经世致用。经世的东西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与时偕行,能够面对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我们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的文化事业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

我们要续写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就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而要担负这个使命,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也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之道同样如此。体用贯通,告诉大家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道理和现实不能分离,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和马克思的真理在当代中国就成了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遵循。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就是把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和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在革命性实践中不断改变着主客观世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独特视角,让我们能够以独特的关切和方向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
B.文学承载着文化积淀,它可以影响人的情感与认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重要作用。
C.道统可以经世致用,所以它能够变通,能够灵活地适应时代的变迁,持续为现实世界提供指导。
D.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密切相关,它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书本里,也在人民的生活、生命里。
B.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代人敢于创造,冲开一切传统,去往新空间,追求全新的文化形态。
C.坚持体用贯通的道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能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延续。
D.只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事业不脱离道器不离的道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能返本开新。
3.下列选项不属于“两个结合”具体体现的一项是(     
A.央广总台响应党的号召,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打造了一批展现城市历史面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作品。
B.郑州歌舞剧院从隋代乐舞俑获得创作灵感,编导了表现盛唐时期审美风格的古典舞《唐宫夜宴》。
C.陕西安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民俗、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
D.上海市在城市治理中坚持“以民为本”,把昔日的“工业锈带”杨浦滨江改造成了“生活秀带”。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     
内容        思想理念特征之一具体含义二者关系
中华民族文化理念道器不离道:抽象的道理道、体是根本,通过器、用来承载、彰显以致用。
器:具体的器物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体:世界观方法论
用:实践生活
A.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最基本的特征。
B.“文以载道”中的“道”很大一部分指的是文学。
C.道器不离与体用贯通分属两种思想,相关性较小。
D.脱离了器、用的道、体是无法彰显以致用的。
5.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该如何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见到大大小小的博弈,博弈可以是多人参与的,也可以是在多团队之间进行的。在博弈中,参与者会受到特定条件的制约,且都希望能使自身得到利益的最大化。参与者往往会根据对手的策略来实施对应的策略。可见,博弈是具有斗争性和竞争性的现象,而博弈论研究的就是有关这类现象的理论和方法。

若以时间顺序为基准,博弈论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前者是指在博弈中,所有的参与者共同选择或者非同时做出选择,但是所有的后参与者对此并不知情,即后参与者不知道最初的参与者做出了怎样的决策和实际行动。后者是指在博弈中,所有的参与者采取的具体行动有先后之分,而且后来加入的参与者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前面的参与者的具体行动。在中国古代,博弈论思想就已经存在。人们最初常把博弈论思想用以研究娱乐性质的胜负问题,比如人们在下象棋、打牌中都会用到这类思想。不过,在此阶段的博弈论是相对粗浅的,人们只是根据经验来把握博弈的局势,努力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还没有向着理论的方向发展。直到20世纪初,博弈论才正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第一次博弈论进行了系统化和形式化的研究。

冯·诺伊曼用二人零和博弈证明了他的理论。零和博弈是一种非合作、纯竞争型的博弈在这种博弈中,一人赢就意味着另一人必然输,一人胜一筹,另一人必输一筹,两者的净获利相加始终为零。将两人下棋的博弈抽象化后,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若知道参与者集合、策略集和盈利集合,如何才能找到其中的平衡?如何让博弈双方都感到最合理?最优解或最优策略什么?怎样才算合理?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人们常会使用传统的决定论,并遵循其中的最大小原则。具体来说,就是每一位参与者都会猜测为了让自己最大程度失利,对手会实行什么策略,并据此制定出最优策略。冯·诺依曼利用线性运算等数学方法成功证明了在二人零和博弈中可以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

此后,约翰·纳什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他认定博弈中存在着均衡点,并运用不动点定理成功证明了该点的存在,这一重要的研究为博弈论的普遍化奠定了基础。什么是纳什均衡呢?它指的是:博弈中的所有人都将面临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当对手不改变自己的策略时,他当前的策略是最优选择,如果参与者改变他当前的策略,他的利益就会受损。只要博弈参与者都保持理性,那么他们在纳什均衡点上就不会有改变自身策略的冲动。

在两人博弈中,只要参与者的纯策略是有限的,其必然存在至少一个纳什均衡点。要证明纳什定理必须运用不动点理论,这一理论是研究经济均衡的主要工具。也就是说,找到了博弈的不动点就等于找到了纳什均衡点。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纳什均衡点能让博弈研究在特定的结构中找到有意义的结果。但是,由于纳什均衡点的定义中规定参与者不会单方面改变策略,忽略了其他参与者改变自身策略的可能性,所以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纳什均衡点的应用在多种情况下缺乏说服力,因此一些博弈研究者将它称为天真可爱的纳什均衡点

时至今日,博弈论已经发展成一门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学科。目前,博弈论在多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例如,一些生物学家会利用博弈论来预测生物进化的某些结果,或者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此外,我们还能在演化博弈理论、行为生态学等方面见到博弈论的身影。而现代经济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对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约翰·冯·诺依曼《博弈论》,刘霞译)

材料二:

从博弈结果看,博弈可以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零和博弈是指博弈前的损益总和与博弈后的损益总和相等,博弈过程只是损益在不同博弈者之间的重新分配。在日常生活中,下棋、打球以及赌博等通常是零和博弈,即你所失去或得到的和对方得到或失去的是一样的。

非零和博弈是指博弈后的损益总和大于(或小于)博弈前的损益总和。非零和博弈根据总和的正负又分为正和博弈负和博弈两种。

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或者一方利益的增加超过了另一方的利益损失,因而博弈各方的利益总和将有所增加。一般而言,市场经济中的交易行为是一种典型的正和博弈,每个人自由选择其所需,做出对其而言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策略(行动),从而增加了每个人的收益水平,产生了大于的社会新增利益,是一种最为典型的合作共赢的博弈关系。也正是基于此,市场经济制度创造了巨大的人类财富。

(摘自蒋文华《博弈论:每个人都能成为决策高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博弈具有斗争性和竞争性,所以参与者会根据对手策略来实施对应的策略,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B.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的最大区别在于,静态博弈的参与者只能依据对对手策略或行动的想象来做决策。
C.最初的博弈思想多用于娱乐性质的活动,只停留在经验层面,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不具备参考价值。
D.目前,博弈论在多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对生物学领域的影响比对经济学领域的影响更大更广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零和博弈中,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双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也存在合作的可能。
B.“纳什均衡”指博弈双方在对手的选择不变的情况下,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而达到一个更好的结果。
C.博弈论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如文中提到的线性运算和不动点理论等就属于数学学科范畴。
D.市场经济中的交易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合作共赢的博弈关系,交易双方可以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益的解决方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球比赛的罚点球环节属于静态博弈。B.“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属于静态博弈。
C.历史上著名的田忌赛马属于动态博弈。D.辩论赛的自由辩论环节属于动态博弈。
4.博弈学上有个著名案例——“囚徒困境”,甲乙两个嫌疑人被隔离审讯,警方告诉他们,会根据各自表现,给出不同的判决政策(如下图)。根据图表,下列关于“囚徒困境”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乙抵赖

认罪
抵赖(-1,-1(-100

认罪0,-10(-5,-5

【注】第一个数字表示甲的支付(收益),第二个数字表示乙的支付(收益)。判刑的年数用负数表示,零表示释放。

A.该博弈是非合作博弈,不可以提前沟通。B.该博弈的四种可能结果都属于零和博弈。
C.该博弈中个人最优解不一定是集体最优解。D.该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点是双方都认罪。
5.关于《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悲剧,有人认为:焦仲卿应负主要责任,在这场爱情博弈中,如果他能坚持下来,焦刘爱情就会有圆满的结局。请结合文中的“纳什均衡点”知识简要反驳这一说法。
2024-05-1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皖北五校联盟高三5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豫园灯会里看一夜鱼龙舞”,商场里随处可见龙主题装饰,上海图书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纷纷推出寻活动……甲辰龙年将至,人们身边的含量达到了顶峰。

虽然每年生肖都是农历新年的重头戏,但在中国,民众对的热情远远超出其他生肖,这是为什么呢?

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龙是神物,其他都是普通的生物。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龙是民族的图腾,是我们的精神象征。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教授表示,中国人对龙的喜爱包含着崇拜之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绝大多数都是现实中存在的生物,只有龙是想象出来的神灵。如果进一步细究,龙是多种动物的融合体。在众多说法中,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龙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形成于图腾合并。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著名学者闻一多,他在1940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形,他认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龙这一神圣的形象蕴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等含义,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后来,成了帝王的符瑞和标志,许多帝王的出生都与龙有关。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龙文化不仅是各民族统治者的符号,各族人民也以龙为吉祥符号。如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史诗与民俗故事中,龙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叙事与信仰对象。也因此,龙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符号。

田兆元还提及,中国与龙相关的节日和民俗十分丰富。舞龙灯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舞龙。据说舞龙灯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一种祭祀和祈雨的仪式,后来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如今,舞龙灯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遍及中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地。特别是在春节、元宵节,舞龙灯活动最为盛行。

春节过后不久,就有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说的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象征龙角)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仍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有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与龙抬头相关的习俗众多,现在依然广泛流传的是在这一天剃龙头,人们相信在二月二龙抬头之际理发,自己一年的运势可以随着升起的龙一起腾飞。这是典型的把自己当做了龙的传人。

五月初五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赛龙舟相传为楚国人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传说。人们亦祭龙以求雨水、丰收等。赛龙舟是中国人的狂欢节,感恩英雄和健康生活,在中国长期保留下来。

(摘编自杨宝宝《十二生肖里中国人为何偏爱龙?》)

材料二:

龙年将至,龙行鱻龘成为了当下最火的祝福语,也与欣欣家国一起成为2024春晚的主题。其中的“”字结构独特,非常罕见,不少地方还特意标上了它的读音—龙行龘龘,出自《玉篇·龙部》:,龙行鱻龘也。”“龙行龘龘形容的是龙行飞舞的样子,“”是用于书面语的双音节形容词,其用法类似于湖水泱泱中的泱泱”“太行巍巍中的巍巍泱泱形容水面广阔,巍巍形容山体高大。

较生僻的汉字重新被人们关注并使用,这种现象近年在网络空间比较活跃,比如”“”“又双聂等。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这些生僻字仍能在特定语境里表达其特定的含义;二是使用这些生僻字能在特殊语境里满足新的表达需求。上海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王敏认为:这些用法,很像是一种文字游戏。从构字理据看,是汉字独特的象形、会意功能给了这种文字游戏施展的空间。从交际效果看,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用字方法可视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临时的活用。

他表示,使用这些生僻字时,还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弄懂再用,不要想当然,不要误用。比如龙行是希望龙年大吉大利,越多越好。但我们一查辞书,会发现还有一个包含四条的字,那样叠字成词的话有八条龙不是更好吗?但是,过犹不及,因为该字的读音为zhé,意思是啰唆、唠叨,另外是作为‘营’(恐惧、丧胆的意思)的异体字,与龙飞舞的样子无关。

第二,要注意使用场合和对象。王敏认为,如果是公共媒体,最好加注说明读音、含义。如果是私人传播,最好不要发给年龄大、上网少的朋友。总之,就是不要因为使用生僻汉字,造成不必要的交际障碍。

(摘编自罗昕《祝福语龙行火了,你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说中炎帝等许多民族始祖的诞生都与“神龙”传说相关,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被称为是“龙的传人”。
B.舞龙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相传起源于汉朝,由后来的祭祀和祈雨的仪式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
C.当代“囧”的用法是一种文字游戏,从构字理据上看是汉字独特的象形、会意功能赋予了它生存空间。
D.十二生肖大多数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生物,只有龙是想象出来的神灵,是多种动物的“融合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龙的喜爱包含着仰慕,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龙起源干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完备于图腾合并。
B.由专家建议可知,对于生僻字祝福语,公共媒体最好加注说明读音、含义,个人之间最好谨慎转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交际障碍。
C.较生僻的汉字在大众视野下重新被人们关注并使用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这些生僻字能在特殊语境里满足特殊的表达需求。
D.在西南各族人民的史诗故事中,龙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叙事与信仰对象。因此,龙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符号。
3.下列生活情境中,最不符含材料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小张在江淮地区田野考察时发现,当地流行“六月六,晒龙袍”的风俗,他根据当地传说推测该习俗可能由皇宫内晒龙袍传向民间。
B.春节期间小刚收到了初中同学微信上发送的“龙行”祝福,他随即以“前程朤朤”回应。因为“朤字同“朗”,意为明朗。
C.据悉,2012年生育率显著提高,有专家表示,这说明当年生肖“龙”是吉祥美好的形象,老百姓人人都对这个生肖具有好感,想要一个“龙宝宝”。
D.马先生给自己的书房取名“翡骉斋”,寓意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和外界介绍时,他专门查阅读音、含义,向他人耐心介绍“马”字文化。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人偏爱龙文化的具体表现。
5.生僻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假如你的学校拟开展为外国友人介绍“汉字文化古今谈”的主题活动,请在下列汉字卡片中选择最符合材料观点的一例,结合材料撰写一份讲解词,不超过120字。

2024-05-13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选自习近平《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

在我看来,要真正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塑造好中国文化的形象。当我们讨论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时,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什么?作为中国文化的内核的中国的价值观念又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显然是很成问题的。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形成了一幅众多流别争芳斗艳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即使是其中最主要的流派即儒释道诸家的价值观念也是各不相同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其中还杂着许许多多的封建糟粕、甚至奴隶制的思想残余,因而就其整体和现成形式而言是不堪其用的。再次,如果把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解为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那么,即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对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表示理解和尊重,也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实现了价值论意义上的走出去,因为这种文化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文化,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并不是当代中国人所真正秉持的价值观念。

我们要推动其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只能是当代中国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种文化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也只有对这种文化我们才有理由寄寓充分自信。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文化是一种科学的大众的、具有无限开放性并因而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也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整体和现成形式而言在今天已不堪其用,但其中有很多珍品,特别是其在漫长演进中沉淀下来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革故鼎新的发展观、刚健有为的人生观、知行合一的实践和认识理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集中地体现着传统社会里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智慧,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正是在利用这些宝贵思想资源的过程中,当代中国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也使自身的民族特色不断增强。

(摘编自汪信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以强大的创造力铸就了悠久灿烂的文艺历史,诗经、楚辞、唐诗等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B.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以滋养和想象空间,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上每个民族。
C.中国传统文化生长于有天然缺陷的传统农业土壤,杂着许许多多封建的糟粕和奴隶制思想残余。
D.当代中国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的珍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不断增强自身的民族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定文化自信,既关乎国运,也是作家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作品的重要前提
B.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既需要我们以史为鉴,也需要我们与之交流,汲取智慧
C.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流别争芳斗艳、色彩斑斓,作为其主要流派的价值观念也难以统一
D.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文化,就不能够成为科学的大众的、具有无限开放性的先进文化。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现代化之路——共和国的七十年”展览,向全世界展现新中国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B.玄幻电视剧《长相思》故事取材于古籍《山海经》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虚构世界”。
C.三星堆遗址祭区考古发掘的文物“跪坐石虎”造型奇特,超出常人想象,具有三星堆文化的“新、奇、特”特点。
D.台湾40余座妈祖宫庙赴福建进香,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盛事,推进了中国妈祖文化的交流。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对相关词语解说的逻辑顺序不符合文本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文化重要作用 →→ 文化自信内涵→→ 坚定文化自信
B.民族精神:杰出创造活动→→   产生不朽作品→→ 感受自信自豪
C.历史传承:树立正确史观→→   依托艺术规律→→ 经受历史检验
D.中华文艺:扎根民族土地→→   屹立世界之林→→ 转化学习超越
5.如何塑造好中国文化的形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希腊以来的许多唯物主义者,他们思考的问题不是物本身,而是对物的阐释。从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他们都在言说物的存在本质在于其物质上的构成。这是一种最为朴素的对物的理解与阐释,仿佛在我们弄清楚了物的构成物质之后,便可以很清晰地理解物以及物的本质。一把铁锤之所以是物,是因为它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一个电脑之所以是物,是因为它是由电脑的硬件物质构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中的怪物,我们无法说这个数字怪物是由某种有机化合物组成的,但仍然可以将这个怪物看成是一个电子脉冲或比特。这种对物的理解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向下还原。

海德格尔则以一个古希腊陶壶为例,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壶之所以为壶,不在于壶壁和壶底,而在于居于其中的虚空。这句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道德经》中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不过,海德格尔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壶中虚无的物质形态,而且是我们如何在观念中架构了壶这个物体。也就是说,人将壶之物纳入人类本身的生存机制之中,当我们使用壶来装水、酒等物时,壶才向我们呈现为一个壶。壶的物性,并不在于它如何呈现出自己物质材料的构成,而在于它是一种可以在人的生存机制中找到使用位置的物品。这种对物的理解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向上还原。

无论是向下还原还是向上还原,都是把人当作主体,而把物当作外在于人的客体。在数字空间中,情况却完全不同。在进入数字空间时,我们以为自己是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其实只有通过一个用户名和网络账号才能进入其中。换言之,我们只有借助于一个数字物(一个数字角色、数字身份、数字用户)才能进入到数字空间之中。在那里,我们以为和现实世界一样,我们与其他人、物进行交往和辨识,其实只能看到那些经过转译的界面;这些界面从来不是数字空间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这些内容背后,是不断涌动着、流变着、交换着的数据流量,它们并没有向人类主体敞开,绝大多数时候,这些背后的数据以自身的逻辑算法,在我们察觉不到的地方支配着数据流量和智能算法的总体性。

(摘编自蓝江《物体间性的形而上学——数字空间中的新唯物主义的反思》)

材料二:

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这表明奴隶、资本不能被还原为黑人。纺纱机,它们都是在一定关系下形成的物。依此推论,一切都可以被视为物。一场战争是物,一个文学形象是物,一个团队也是物。物作为一个概念,可以替代许多词汇,如事件、身份、组织等;而事件、身份、组织这样的表述,只是我们对于物的一种认识,是物的回响。

数字时代让物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因为一种新的物出现了。我们通过购物网站浏览商品信息,是通过一个账户、一个数字身份进行的。从传统的视角看,这样的数字物只是对现实的模拟,仿佛数字账户只是我们的一个分身或身份一般。但实际上我们绝不能把数字账户还原为肉身的人,也无需为一个数字存在寻找一个肉身的根基。

如此,我们就必须认识到,数字物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比如,在春运期间用手机抢购火车票,我们不是以肉身在场的方式去购票的,而是通过一个数字化身即数字账号的方式去购票的。我们以为自己只是穿着这层数字外衣去购票,真正的购票主体仍是我们自身,从而把账号想象成一个化身或者工具。但实际上,这个化身与我们的肉身一样,是一个独立的物。线上信票系统其实是向这些数字物开放的,而不是向作为肉身的我们开放的。我们能够看到,不同账号购票的效率和成功率是不同的,这并非一个平等购买的场域。比如,从某个电商平台购买加速服务的账号,就更容易抢到票;账号登记的年龄越大,买到下铺的概率也就越高。这种购票经验与十余年前一群人在火车站排队等待放票的场景是全然不同的。正如哈曼所说:通过隐喻,我们才能尽可能地接近物。我们必须把这些数字物隐喻成我们的化身,才能将自己想象成购票主体,才能与这个数字物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由此,陌异现象学应运而生。所谓陌异现象,即不以人熟悉的方式让物显现,它排除了一切人为的参与,让人成为一个彻底的局外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结的关系网,我们只是在不同的关系之下表现出不同样态的。即使离开我们,万物也仍以自身的方式互相联系着,我们并不是建立万物关联的超越者,而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

(摘编自苏丹《如何思考数字时代之物:当代新唯物主义的兴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德谟克利特的观点来看,铁原子是铁锤的物质构成,也是它的存在本质。
B.壶的本质在于居于其中的虚空,这一观点来源于《道德经》而又与之不同。
C.将物的概念延展到事件、身份、组织等,须以“在一定的关系下”为前提。
D.数字物包括数字角色、数字身份、数字用户等,它不能被还原为肉身的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同古希腊以来的许多唯物主义者那样,海德格尔也把物当作外在于人的客体,但是他拉近了物与人之间的距离。
B.作为主体的人在数字空间中只能看到转译的界面,却无法察觉数据流量的涌动,也无法改变数据流量和智能算法。
C.线上售票系统取代传统排队购票的方式,面向数字物而不是肉身的人开放,直接导致平等购买的原则受到了破坏。
D.如果从物的物质构成、观念架构与陌异现象学这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就能够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物的本质属性。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海德格尔观点的一项是(     
A.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所构成的,但是水的灭火特质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不具有的,甚至和氧的助燃性质正好完全相反。
B.科幻小说里的人类主人公知道,眼前的牛排其实并不是一块真正的牛排,它的形状和颜色都只是链接到自己大脑中的数据而已。
C.一块有着四根支柱的木板,当上面放置了花瓶、餐盘、水果等时,它就是一张桌几;但是当我们坐在上面时,它就成为了一个凳子。
D.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材料二是如何论证“数字物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2024-04-29更新 | 2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合肥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窥探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东游记》其十三)。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岳阳楼的名气也是在不断累积和提升的,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

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写下这首著名诗歌后,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血脉相连,文学景观是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文学作品也依托文学景观而不断丰富。

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当下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其次,文学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为当代弘扬和发展地方文化、深挖和延续地方文脉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借鉴。

总而言之,文学景观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古典文学形塑了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本身既承载了传统文脉,也进一步催生了新的文学作品。

(节选自李惠玲《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双向互动》)

材料二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家,在谪居贵州期间,他以大量的诗文记录谪居生活与贵州风光,汇成了《居夷集》一书,贵州风光因而被赋予文学色彩,部分要素成为了文学景观。谪居生活成就了王阳明,贵州独特的风光促进了阳明心学体系的成熟。本调查主要内容:一是整理出王阳明居黔作品中的贵州文学景观;二是摸清人们对文学景观和阳明文化的了解程度;三是探查人们对以文促旅模式和构建该文学景观旅游链的态度;四是对王阳明居黔作品中贵州文学景观旅游链的构建提出优质建议并厘清构建这一旅游链的意义。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统计图(参与调查人数为400):

问题1如果一个景点曾有著名文人题诗、或作文(如岳阳楼、庐山),是否会增加您的兴趣?问题2您了解王阳明及其作品吗?

问题3将王阳明作品中的文学景观与旅游业结合是否能引起您的兴趣?问题4您觉得现阶段的旅游业是否需要增加文化内涵或文学底蕴?

(摘编自陈为兵,杨秋萍《以文促旅:王阳明居黔作品中贵州文学景观旅游链构建调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文学景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种关注是文学景观发展的有利条件。
B.一个文学景观的形成不外乎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一处景观如果与名篇、名人关联就会变得知名。
C.有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成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这会有助于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D.文学景观能激发作家创作优秀作品,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当下应该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受调查者多数认为景点如果有名人题诗或作文,会增加自己对景点的兴趣。
B.受调查者多数都了解王阳明的作品,说明他们多数都读过王阳明的代表作。
C.近九成的受调查者认为王阳明作品中的文学景观应变成旅游景点。
D.超过九成受调查者对现在的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或文学底蕴很不满。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第二段所论述的名篇效应或名人效应的一项是(     
A.苏州的寒山寺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垂千古。
B.绍兴的沈园,因陆游与唐婉的爱情而代代相传。
C.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
D.史铁生创作《我与地坛》,让地坛为更多人所知。
4.下列关于材料一的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引用其他专家学者对文学景观的定义,明确了本文的主要论证对象。
B.文章在论述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相互关系时,侧重论述的是文学景观的价值。
C.文章先提出论题,再分层次展开论证,最后进行总结,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D.文中直接引用的诗文与相关文化举例增强了说服力,与文学景观之美相得益彰。
5.旅游部门准备开发贵州王阳明主题旅游线路,请你结合材料和下面表格的内容,概括分析开发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王阳明贵州文学景观统计表

地区作品景观具体地址
修文县《何陋轩记》何陋轩龙场龙岗
《西园》何陋轩西边院子龙场龙岗
《君子亭记》君子亭龙场龙岗山顶
《远俗亭记》远俗亭今位置已不可考
《宾阳堂记》宾阳堂龙场龙岗
《玩易窝记》玩易窝龙场镇新春村
《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草庵龙场小孤山附近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阳明洞修文县城东栖霞山
《龙岗新构》龙岗书院龙场龙岗
《水滨洞》水滨洞今位置已不可考
《游来仙洞早发道中》《来仙洞》游仙洞(今仙人洞)南明区仙人洞路与水口寺路之间
《过天生桥》天生桥谷堡镇天生桥村
《陆广晓发》陆广河东岸乌江流域修文境内六广段的河道
《木阁道中雪》《春行》木阁山龙场与贵阳之间的大山
玉屏县《钟鼓洞》钟鼓洞平溪卫之东,今位置不明
《平溪馆次王文济韵》平溪卫公馆平溪镇中山路北面
凯里市《清平卫即事》清平卫凯里市西北炉山镇
黄平县《兴隆卫书壁》兴隆卫黄平县城区
福泉市《七盘》七盘岭福泉市南门桥以北的西门河北岸附近
黔西县《象祠记》象祠素朴镇灵博社区九龙山
贵阳市《南霁云祠》南霁云祠贵阳市中华南路202号内
《白云堂》白云堂今位置已不可考
《夜宿汪氏园》汪氏园今位置已不可考
《书庭蕉》贵阳文明书院贵阳文明书院内
《南庵次韵二首》《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南庵寺(今观音寺)南明河甲秀楼翠微阁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香雪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儿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颤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看来这不是梦,一切都是真的,她确实离开姐妹们,站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火车上了。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悲痛、自责的心理,因为是他们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
B.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有烘托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白色百合花可以看作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美好的品质。
C.文本二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如通过描写香雪独自上火车追求铅笔盒,有月下步行30里回家,表现了香雪坚定的性格特征。
D.文本一和文本二有着相近的风格,即不以情节取胜,小说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力求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清新美好。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有着丰富的内涵,“破洞”主要表现他的节俭,“馒头”主要表现他对“我”的关爱。
B.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与矿冶学院的女生换铅笔盒,表现出山里姑娘们对物质的向往与追求,也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人的精神风貌。
C.文本一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牺牲”“献被”等情节连接起来,结构严谨有序。
D.两则文本表现了不同时代感人的青春情怀,前者侧重写战争年代的军民深情,后者侧重写改革开放时期女学生和香雪之间的美好情感。
3.细节是作品的灵魂。请结合新媳妇为小通讯员“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和香雪“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两处文本细节,简要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
4.文本一结尾“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中,用“青年人”比用“小通讯员”和“小同乡”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2024-04-2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我多次说过,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摘自习近平在第十九届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中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产业的兴起和普及,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最明显的是,新媒介的广泛运用不仅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观念。激光印刷、阅读机器、自动和电子合成、数字技术在声像方面的应用、自动写作机制、电脑、网络等等都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印刷文化。甚至可以说,书写文化在社会中所占的首要位置,今天已经被声像文化所取代。弗·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曾经把后现代社会的本质归纳为:经济变成了文化,文化变成了经济。他的这一判断是从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归纳得出的,而如果从媒介和语言的角度出发,则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把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归纳为:媒介变成了文化,文化变成了媒介。以至于有学者评论道:“当代社会中,语言和交流最典型的载体便是传媒,或者说,人称之为‘文化和传播产业’的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电脑等行业。毫不奇怪,谁拥有、操作和控制这些传播手段,以及它们传播的是怎样类型的信息,正在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因为对现代传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文化表述,它的身份、主权乃至生存,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威胁。”可以说,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带来传媒的巨大发展,传媒的巨大发展及其对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会反过来促使人们不断地修正对传媒和文化的认识。

根据文化传播学的说法,文化传播实际上就是文化和传播的拼贴,不过这里的传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传播概念,而是广义的传播概念,指一切的行为和所有对他人有影响的程序。传播的过程包含6个环节:传播者、编码、信息传递的渠道、接受者、解码还有反馈。文化传播学最关注的是编码和解码这两个环节,因为编码和解码的主要内容就是信息中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

文化与传播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传播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编码者能否对他要表达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进行成功的编码,又取决于受众能否对此编码进行成功的解码,这里符码就成了文化与传播之间的接合点。事实上,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再也不是一个可以独立于传媒而存在的本体,文化已经媒介化,文化就是媒介,媒介就是文化,文化的意义就在媒介中产生。

(摘编自徐勇《媒介、文化与语言融合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关注到了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传媒的影响,二者有相近的立足点。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认识,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相同。
C.材料一中用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等词语说明媒体融合应坚持多样化,既通俗又形象。
D.材料二认为,人对传媒和文化的认识并不固化,科技发展将直接促使人修正对它们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每题深度融合方面的尝试成效明显,充分发挥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
B.当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我们应该将其视为当下思想宣传工作的主阵地。
C.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和时空观念,导致了传统的印刷文化从新兴走向衰落。
D.在消费社会的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的意义在媒介中产生,文化如果脱离了媒介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下面这幅图示所反映的相关信息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能使传播者的信息采集工作更加高效。
B.传播者对新闻信息进行编码,生成符码,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决定了传播的有效性。
C.科技进步带来媒体的大发展,当下信息传播渠道数不胜数,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D.符码是文化与传播的接合点,接受者接收符码并成功解码文化和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才能产生有效性。
4.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毕节市广播电视台在继续办好毕节新闻联播栏目和调频广播FM98.0的同时,打造了“云上毕节”App、直播联盟,持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B.北戴河市组建了大学生“拍客团”,将观红色遗址、访党史专家、读红色书籍的所思所感,用原创音乐、视频、动漫等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
C.西安与商洛联动开展“西商融合媒体先行”活动,两市电视台及广播电台走在前列,扑在一线,充分展示了宣传战线“—家亲”、协作“抱团”促发展的新形态。
D.中国日报网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大数据融合技术,采集全球主流媒体网站5000余家、主流社交媒体账号2000余家新闻信息,每日采集数据量约200万条。
5.新时代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赵国公子。②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做了燕国王后。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今媪尊长安君A之位B而封之C以膏腴之地D多予之E重器F而不及G今令有功H于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强谏”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同。
B.“君过矣”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含义相同。
C.黑衣,战国时,赵王宫中值宿警卫常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周制,天子兵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经过反复哀求,终于让秦国答应退兵。
B.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事后反悔,这也是秦伯最终退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C.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D.《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称为“春秋三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5.烛之武与触龙劝告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什么共同点?
2024-04-1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庐巢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