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9 道试题
1 .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022-12-06更新 | 304次组卷 | 30卷引用:部编本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同步习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中“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的雄壮气势。
C.“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所未闻”形成呼应。
D.颈联写曹操仰仗自身的强大实力执意决战,最终确定了他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
2.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二者的写作意图相同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锁爷

聂鑫森

解天健七十岁了,身板直,手臂扭,只是白了一头毛发。

芙蓉巷的老老少少,都亲切地称他为“锁爷”。

退休前,他是古城湘潭平安锁厂的高级技工。退休后,怕闲坏了身子,就成了一个修锁配钥匙兼带开锁的自由职业者,这样既可消磨时光,又不丢技艺,还可赚些合理合法的收费,足够他抽烟、喝酒了,几多快活。不过开锁这个活计有规定,得去派出所登记备案,以防心术不正的人干违法的事。派出所所长丁一对他说:“锁爷是老党员、老工人,为人开锁解难,我们放心。”

“谢谢!”

“这天下就没有锁爷打不开的锁!《说文解字》锁‘铁锁,门键也。’你叫解天健,天门有锁,你也可以打开。”

“丁所长读书多,你是儒警啊。”

两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锁爷一辈子跟锁打交道,什么锁没见过?以材质而论,有金、银、铜、铁、玉石、铝合金、不锈钢的;以用途而论,有门锁、窗锁、柜锁、屉锁、保险柜锁、工艺锁、玩具锁诸项;而形制更是千模百样,牛鼻子锁、龙头锁、虎头锁、元宝锁、叶形锁、山形锁、楼阁形锁……锁的常例是一个锁眼,用一片钥匙打开;但也有两眼、三眼直至九眼的,需用多片钥匙才能打开。锁爷对各种锁的结构无不了然于胸,在没有钥匙的情况下,他用细铁丝在锁眼里探测几次,再在钥匙坯件上锉出直槽横齿,既快又准,锁自然是顺顺当当就打开了。他自得地说:“只要有锁眼,我的心思就可以潜进去,不怕打它不开。

锁爷还有门绝活儿,他可以蒙上眼睛用零件,装配出完整的锁;还可以在没有钥匙时,凭手感、听觉用铁丝探测锁眼,再用钥匙原坯锉出打开锁的标准钥匙。蒙眼配钥匙这门技艺,在他五十岁时就已炉火纯青,还在全国工匠大比武中当众表演,电视台曾做了现场报道。

锁爷老两口,住在芙蓉巷十号,有一个不错的庭院,花树蓊郁。立春过后,转眼到了雨水节令。

黄昏时,小雨初停,天上闪出晴光。

解家来了个平头汉子,像是乡下人,自称“大刘”,说家中的保险柜钥匙弄丢了,请锁爷去开锁配钥匙,价钱只管说。

“在哪儿?”锁爷问。

“不远。有车哩。”

“好的,我收拾工具随你去。”

小车跑了一个多小时,暮色四垂,在山谷口一个孤零零的破旧农家大院的前停下来。

大刘问:“这块地方锁爷来过吗?”

“没来过。”但刚才在车经过一个古镇时,锁爷看到路牌上写着“清平镇”三个字,小车再往西跑了二十多分钟,就到了这里。

锁爷从后备厢里取出工匠担子,放在院门外。

“锁爷,请随我来。”大刘说着话,双眼盯着锁爷,双脚却原地不动。“慢,待我戴上黑布眼罩后,你牵着我进去。

“锁爷,你心里只有锁,没有其他东西,真是高人!”

大刘牵着锁爷的手,走过庭院。庭院一角有紫藤花,锁爷闻到淡淡的紫藤花香气。然后。他们走进堂屋,两边是厢房,里面有人在吸烟(有打火机的声音),走进堂屋后端的灶屋(有烟火气味),再上楼梯到了二楼。锁爷被引到一个保险柜前,大刘说:“请你打开这个玩意儿的锁。我就站在你身边,有什么吩咐,你就说。”

锁爷先用双手去摸保险柜,很随意,也很快,便明白这是个大家伙(农家怎么会购置这么大的保险柜)。再摸到锁眼,从口袋里掏出几根铁丝,“I”型的、“L”型的、“F”型的。锁爷依次用铁丝插入锁眼细细地探测,同时把耳朵贴上去凝神谛听。

大刘问:“打得开吗?”

锁爷不作声。

“你说个数,我绝不还价。”

“三百元,常规价。”

“我给五百。”

“大刘,太客气了,我只收三百。”

锁爷说着话,突然“咔嚓”一响,保险柜门弹开了。他的鼻翼翕动起来,扑面而来的是泥土味儿、古铜锈味儿,里面应该有刚出土数日的古器。

大刘忍不住高喊一声:“锁爷,好手段!”

“你牵着我到院外去锉出钥匙,我不需要灯光。”

“不必了。也许,我在无意中又寻出了钥匙呢。”

“你既然不要配钥匙,我就只能收两百元了,这是我的规矩。”

“锁爷为我省钱呵,谢谢。辛苦你了,我开车走另一条路送你回家,可能要近一些。”

“客随主便。”锁爷心想:我经过的路都记在心里,你乱不了我的思路。

……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丁所长叩访解家,向锁爷表示谢意,一伙盗墓贼被抓捕了!

丁所长说,几个月前,这伙人租下这个破旧的农家小院,因为在山谷里他们探测出了几个久远年代的古墓,先挖掘一个墓,就得了好几件青铜器。青铜器锁在保险柜里,钥匙由为首的头头掌管。那天大刘请锁爷去开锁时,头头带着另一个人去长沙找买主,更是为以后的货物出手去探路,要三天后才回来。大刘和留下的两个人想私吞青铜器,第二天就远走高飞。

锁爷说:“幸亏他们内卷,幸亏他们贪心,才有我出场的机会。”

“谢谢锁爷当天回家后就给我打电话,我们马上就去布控了。你蒙眼开锁,鼻子还这么灵,神了。”

锁爷小声说:“保密啊,我的丁所长。”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匠心独运,选材不求宏大,将笔触深入底层的普通百姓,塑造了性格品质鲜明的小人物形象。
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中间通过插叙交代了锁爷的人生际遇和性格爱好,使人物形象丰实可信。
C.锁爷为大刘打开保险箱后的心理活动,虽然简短,却寓意深远,同时为整部小说的结局埋下伏笔。
D.小说结尾锁爷的话意蕴深刻,既照应前文,使情节合理紧凑,也暗含了锁爷怕遭报复的隐忧心理。
2.关于文中叙写锁爷对各种锁了然于胸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部分在情节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制造悬念,使后文情节具有合理性。
B.运用铺叙手法,其目的就是多层面地突出锁爷见多识广、技艺高超和从业时间之长。
C.作者对锁的材质、用途、形制的细致叙写,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增强了其可读性。
D.这些文字意在烘托锁爷的开锁技艺,既给读者留下具体的印象,又突出了人物形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小说大量使用对话和一句一段的形式,这种写法有何表达效果?请对此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下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帮他宣传农产品,这些情节暗示父亲有变化了,懂得了用新媒体卖农产品的便利好处。
B.“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
C.“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这既写出了父亲田间劳作时的“邋里邋遢”形象,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
D.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视频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
B.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是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
C.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叙述交代背后原委,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文章中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
3.本文第十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11-30更新 | 442次组卷 | 27卷引用:第六单元 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单元测试定心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测试定心卷》
5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新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诗前两联直接描写柳之颜色、情态,目的在于为后两句阐发主旨“蓄势”。
B.杨诗写柳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从岸上的柳条,写到水中的柳景,富有情趣。
C.杨诗描摹细腻,清新自然,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D.两首诗都写初春之柳,语言表达各有特色,曾诗婉曲有味,杨诗活泼明快。
2.两首诗都是写柳之作,但曾诗状物而寓理,杨诗状物以寄情。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2022-11-14更新 | 568次组卷 | 4卷引用:分层系列-第二单元综合检测B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节选)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为老程。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

“到底!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老程去世后,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三姑娘乖巧、孝顺、勤劳,她洗衣种菜卖菜,承担起了家里的担子。
B.“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一扫“纸幡残片”的颓丧,是母女俩通过勤劳的双手逐步改善自己生活的写照。
C.“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忖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十分向往,只不过被母亲拦住了。
D.十二年过去了,当我再回到那里时,三姑娘在祭奠她的父亲,她已经长大了,但她的单纯善良没有改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空间方位的变化点出竹林的位置,又以竹林、茅屋等意象呈现出恬淡清雅的环境。
B.小说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三姑娘内外皆美的人物形象。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描述了三姑娘的日常生活,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
D.小说语言淡雅含蓄,如:用“不见踪迹”和“纸幡残片”暗示三姑娘的父亲老程已经不在人世。
3.小说两次提到“雀子”,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4.著名学者马桂君曾说过:散文化小说,可以从那些给予小说的规约中游离开来,拓展更宽松的活动余地,从而有针对性地表现作品一些非小说的特质。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散文化小说”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差半车麦秸

姚雪垠

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

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一个寒冷的黄昏,弟兄们把一个新捉到的汉奸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拿着一面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表情严肃得像一尊铁人。大家叫喊着:

枪毙他!枪毙汉奸!

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问。

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

你的大名字叫什么?……站起来说!

没有,老爷。”“哑巴茫然的站立起来,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

有绰号没有?

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

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队长不笑,追问他的家乡和当汉奸的原因。

俺是王庄人, 哑巴说,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俺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小狗子也饿得吱咩咩地哭着……他开始哽咽起来。

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鬼孙才是汉奸呐!别人告诉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

以后别再把鬼子兵叫做‘北军’了。队长一边和善地说,一边把小太阳旗还给他:你就在我们这里‘喝汤’吧。

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问他:

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

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

又加上这么一句:

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

我忽然笑着问:你的小太阳旗呢?

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地回答说。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有时候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会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

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

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土,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捻碎,细细的看一看,拿近鼻尖闻一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一品,然后垂下头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

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队伍出发的那天晚上,我问差半车麦秸怕么?

不,他说,俺打过土匪……

喂,你撒谎!我小声叫道,我听见你的心跳啦!

他露出来慌窘的样子,喃喃地说:

我一点也不怕,怕死不算好汉!乡下人就怕官呐……

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

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

好吧,可是你得特别小心!队长扭过脸来命令我说,你得跟他一道去,千万不要大意了!

村子里一点动静也没有。

鬼子们全睡着了。你等着我……

他把鞋脱下来插在腰里,弯着腰向村里走去。约摸有二十分钟光景,我发现了一个晃动的黑影,并且有一种东西拉在地上的微声。我把枪口瞄准了黑影,低声喝问:

谁?

是我呀,同志!差半车麦秸的声音回答,鬼子们早就跑光啦!

你为什么不早咳嗽一声呢?

我,我……”“差半车麦秸吞吞吐吐地说,俺家里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他把牛绳头举到我的眼前,嘻嘻地笑了起来。

放下!我命令说,队长看见要枪毙你了!

差半车麦秸迟疑着把围在腰里的牛绳解下来。

你看,我把牛绳放下啦……”“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恐怖的,将要哭泣的低声说。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拿着百姓的东西?

我们是革命的队伍呐。他含糊地答道。

又沉默一会儿,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感慨的声调问我:

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么?

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我向他解释说。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子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呐。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日子,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

我说呢,革命同志不敬神……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呐!于是他又快活的笑了起来。

从此他越发地活泼起来,工作紧张,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的时候也不多了。

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我们二十个游击队员奉命去破坏铁道。钢朗的声响在午夜的原野上清脆地向远处飞去,立刻引回来几响比这更清脆,更尖锐的枪声,从我们的头上急速地掠过,惊得月色突然暗了下来。

卧倒!口令刚刚发出,敌人的机关枪就达达地响了起来……

挂彩了么?能跑不能跑?

腿上呐,他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

我把他背起来,只知道拼命地跑,而且是非跑不可……

回到队里,才发现差半车麦秸已昏迷不醒。我们把他救醒过来,知道枪弹并没有射进致命的地方,决定送他到后方医院去医治。当把他抬上担架的时候,他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

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

一九三八年四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我”来串联情节,塑造人物。“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让情节更为紧凑。
B.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地道庄稼人为主人公,使用“家里人”“外厢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C.小说生动的语言描写让“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不但看清了他的外形,而且看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D.小说除了正面交代了时代大背景,还通过“太阳旗”“土匪”“鬼子”等叙述,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宏阔的社会背景。
2.小说以“差半车麦秸”的胡话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
3.茅盾曾赞扬作者透过表面观察到内层,认为姚雪垠的这篇小说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的农民性格。请结合小说分析“农民性格”的“内层”。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

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

道静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竟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

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

“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

“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看守,来呀!她们要喝水!”

“来呀!看守!看守!”

“看守,”她对走进来的女看守说,“你们该给这位受重刑的弄点东西吃。”看见端进来的是一块发黑的窝头、一碗漂着几片黄菜叶的臭菜汤,她皱着眉说:“这怎么能吃呢,你想法弄点好些的——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

小女学生,约莫有十五六岁,细长脸,长得机灵而清秀。她受刑不太重,还能勉强下地走几步。但是她被恐怖吓住了,一句话不说,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夜间道静听见她在睡梦里惊悸地喊道:“妈妈!妈妈!我怕,怕呀!……”

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她喘口气,歇歇,听见小姑娘不哭了,又接着说下去,“我十五岁的时候,那在上海,也被捕过一次。那时我吓得哭呀,哭呀,哭起没完。可是我越哭反动派就越打我,越吓唬我;后来我一赌气,就一声也不哭了。我就向我同牢的大姐姐们学——跟反动派斗争,跟他们讲理。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说到这里,她轻声地笑了,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

“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那个女人这样低声问道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道静衰弱地低声回答。“我是个失学的学生,我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也许就为这个把我捕来的吧。我还不是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是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

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说到这里,她看看道静又侧过头去看看小女学生,黑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幸福的光彩。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从昏迷中醒来,道静疼痛难耐,虽感受到“那个女人”的鼓舞,但她依旧悲观绝望。
B.因为害怕其他看守听见,“那个女人”时常小声地喊瘦瘦的女看守,以求得一点吃的。
C.面对残暴冷血的反动派,“那个女人”始终温和热情地安慰、鼓励道静和小女学生。
D.“这个日子是到了”与前文“不要治啦”呼应,表明道静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牺牲准备。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百合花》中新媳妇的出场方式不同,本文中“那个女人”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读者留下遐想。
B.本文运用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手法,详略得当,刻画了身处黑暗监狱的青春革命女性的群像。
C.小说擅长从侧面塑造人物,瘦瘦的反动派女看守转而支持革命,侧面体现了“那个女人”善于拉拢人心。
D.本文情节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展开,故事看似平淡,但却呈现了一幅特殊历史年代里感人至深的青春画卷。
3.本文在叙述上匠心独运,试简要分析其特色。
4.陈独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青春宝贵,也常迷茫,人生当中这段最宝贵的时期,我们究竟应如何度过呢?本文中“那个女人”的话给我们很多启示,请具体举例谈谈你的理解。

9 . 泰山文化深厚,其古建筑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登泰山,既能让人心胸开阔,看淡荣辱得失,又能给人观赏大好河山,感受祖国壮美的机会。赤壁是三国时期孙刘联盟以弱胜强战胜曹操的战场。观赤壁,能使人领略周郎年轻英武的雄姿,孔明的运筹帷幄的谋略,常令文官仰慕孔明之智慧,令武将感慨不能像周郎那样舒展宏图大业。如杜牧在《赤壁》诗中,暗抒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的遗憾;李白在《赤壁歌送别》诗中,既有对周瑜英雄事迹的仰慕,又有济世救民的思想抱负;杜甫的《望岳》中,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张养浩在《登泰山》诗中表达了要有宽广的胸怀,站到高处,去实现一种崭新的自我。


请你收集有关泰山和赤壁的古代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2022-10-28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0 . 两篇散文分别写了“赤壁夜月”和“泰山日出”,请结合文章分别分析文章是如何描写的。
2022-10-2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