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中写出字母。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3-10-07更新 | 293次组卷 | 20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迈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锰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牵,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两则材料列出要点,劝说该同学多读原著。
2023-10-07更新 | 527次组卷 | 30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下(节选)

汪曾祺

一天还是那么过去的。西天又烧过了金子一样的晚霞。

陈相公(学徒的)在屏门后服伺着新买来的礼和银行师子牌汽油灯。他像是跟灯赌了气,弓着个身子,东扒扒,西戳戳,眯起一只眼睛研究研究,又撮起嘴唇吹吹,鼻涕在鼻孔里,一上一下,使他不时要用油污的手去掠一掠。已经是秋凉了,可是小伙子阳气旺,汗兀自不住的滴着。

柜台里有三个人:姓陶的和姓苏的是同事身份,陶先生坐在靠山架的凳上翻阅从甚么报上剪集起来的章回小说,(也许丢掉了一页,不接头,找来找去找不着)。一面还摸着脸上酒刺,看来不是用手去摸脸,而是以脸去就手,似乎很专心。苏先生把肘部支在柜台上,两手捧着个肥大下巴,用收藏家欣赏书画的神情悠然的看着滴水檐下王二手里起落的刀光。王二摆一个熏烧卤味摊子,这时正忙得紧,一面把切好的牛肉香肠用荷叶包给人,一面用油腻腻的手接钱,只一瞥,即知道数目,随便又准确的往钱笼里一扔。柜台里另一位,姓卢,在来往信札上被称为执事先生,正校核着福食,每看完一笔,用小木戳子印一个。他叫了一声陈相公,陈相公没有答应,于是又大声叫陈——相——公——!这回不但陈相公听见,连苏陶二位也听见了,回头一看,都噗嗤笑了,陈相公一脸胡子,垂手侍立。今天买了几个铜板酱油?”“五个。又各归原位,各执其事,继续未竟的工作。他们似乎都在等待着甚么。等待着甚么呢?

多少声音汇集起来的声音向各处流着,听惯了的耳朵不会再觉得喧闹,连无线电嗡着鼻子的唱歌说话的声音及铁钉头狠狠的划在玻璃上的开关声,也都显得非常安静。

时间在人们的眼睛里过去了。

陈相公又有了点小小得意,汽油灯毕竟亮了。他站到柜台上挂了起来,灯咝咝的响着,许多小飞虫子便在光底下闹成一大团,哪里来的这许多啊?

一个顾客懒懒的走近了柜台。要甚么?”“丝妈糖。”“没有。”“昨天还有的?”“十个铜板起码!柜台外的人眨眨眼睛,只得向袋里又挖挖,柜台里的把钱接过手,一看,只有八个,不再说甚么,丢入钜万里,包了一包带丝带粉的甚么。八个铜板买不到十个铜板的,大家明白。可是倒教苏陶二位想起来晚上还有几个必到的主顾,知道他们要甚么,要多少,便一一包好,在纸上折角作了个记号,放在固定的处所,以便来拿。

卢先生核完了账,把簿子挂到派定的钉上,伸了个懒腰,心里想:不早了。走到门口去看天天来往的人,站了一会儿。觉得生活乏味,便想回去,却一眼看见了一个人拄着拐杖走来了。这个人(不单这个人)是除了大风大雨,小病小痛,都要来铺子里坐坐谈点新闻的。

哦,陆二先生,二舅太爷——您怎么今儿来晚了?我打算您的小肠气又发了。”“没有,没有,今儿放学放得晚一点,嗯——又拢焦家巷吃了碗划水面。

店堂里摆一张方桌,左右各放两把椅子,陆二先生拣了一把靠桌的坐下,(这是他的老地方,其余,应当留给别人)。放下拐杖,拧了拧鼻子,把手在鞋帮上抹抹,看着真不二价”“童叟无欺心里有了点感慨:而今能写得这样一笔字的很少了,拿春联报柱来一比,就分出个高下老嫩来。他是个蒙馆先生。——世界变了,就是写得这样字的也没用了,人家招牌上都画上红红绿绿的甚么美,美术字,从大学校学来的,看的不认识,写的也不认识。

一蟹不如一蟹,全是甚么洋笔弄坏的,当先,我们的时候——咳,陶翁,你的花又开了两朵了——”

啊?——也不过是随便插在盆子里玩玩的,我连水都不记得浇,还是厨房老朱天天挑水回来浇一点,不想它竟开了花。陶先生说着,捧着水烟袋走了出来。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风雅,风雅。陆二先生素来很赞赏陶先生。

二舅太爷。今儿在东家太太家吃了甚么来了?又进来一个人,见了陆二先生就照例问这句话,他是店主的本家,每天到店里来吃饭,这时正是他该来的时候。

虾子炒虾子!

大家全笑了起来,连走过门口的也都带了一个笑走过。进来的人有点驼背,大家都叫他虾二爷。

陆二先生按俗例每天临着到一个学生家去吃饭,周而复始,所以常常夸说某家太太人大方,铲子好,并且还说了些蒙馆先生不应当说的话,涉及大方铲子以外的事,供大家笑乐,无伤大雅。

虾二爷装腔作势要拿拐杖打陆二先生,陆二先生说,你来,你来,我有话告你!虾二爷带笑骂了句甚么,也就算了。

张汉叼着烟袋进来,连声叫着年兄,年兄,这是一个老童生,曾往外县做过幕。

老炳到王二摊上拣了根卤得通红的猪尾巴,一条鞭似的舞着,到里去拿了个茶杯,又出去打酒去了。

卖鱼的疤眼收完了鱼钱,也走了进来。

还有些不上名姓的熟人,也都来了,坐的坐,站的站,各有各的风格,于是店堂里便热闹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相公服伺新买来的汽油灯,以致卢先生喊他都未听见,可见他沉迷研究汽油灯,十分专注。
B.“”时间在人们的眼睛里过去了”,写人们通过观看事物打发时间,反映出人们内心的百无聊赖。
C.柜台里的卖“十个铜板”的丝妈糖给柜台外的人,这一情节与下文的“童叟无欺”构成反讽。
D.前面写陶先生摸着酒刺翻阅章回小说,后面写他随便插花而不浇花,由此表现他的附庸风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中的“还是”“又”,写日子甚至自然景色都与往常一样,这为下文描述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暗示。
B.小说叙事的视角是灵活多变的,除了运用作者的视角外,还通过苏先生、卢先生和虾二爷的视角去写人、叙事。
C.“蒙馆先生”这一身份与陆二先生对书法的看法和陶先生对他的赞赏相符,但他也开玩笑、说“不应当说的话”,说明他是个典型的市井人物。
D.小说叙事详略结合,详写柜台里的人,节奏舒缓,略写最后出场的人物,结构紧凑,展现了店堂的不同氛围。
3.文中“放在固定的处所”“这是他的老地方”“这时正是他该来的时候”等句子,具有怎样的意味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汪曾祺说:“生活,是好玩的。”文中有哪些“好玩”的地方?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2023-10-05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一)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帝太宁三年五月,后赵将石生屯洛阳,寇掠河南。成帝咸和三年七月,后赵中山公虎帅众四万,自轵关西入击赵,赵主曜将中外精锐水陆诸军大破之,虎奔朝歌。曜济自大阳,攻石生于金墉①,决千金堨以灌之。十一月,后赵王勒欲自将救洛阳,僚佐程遐等固谏曰:刘曜悬军千里势不支久大王不宜亲动动无万全勒大怒,按剑叱遐等出。乃赦徐光,召而谓之曰:刘曜乘一战之胜,围守洛阳,庸人之情,皆谓其锋不可当。曜带甲十万,攻一城而百日不克,师老卒怠,以我初锐击之,可一战而禽也。若洛阳不守,曜必送死冀州,自河已北,席卷而来,吾事去矣。程遐等不欲吾行,卿以为何如?对曰:以大王威略临之,彼必望旗奔败。平定天下,在今一举,不可失也。勒笑曰:光言是也。命石堪、石聪等各统见众会荥阳,勒自统步骑四万。勒谓徐光曰:曜盛兵成皋关②,上策也;沮洛水,其次也;坐守洛阳,此成擒耳。后赵诸军集于成皋,卷甲衔,诡兼行。

赵主曜专与嬖臣饮博,不抚士卒;左右或谏,曜怒,以为妖言,斩之。闻勒已济河,始议增荥阳戍,杜黄马关。俄而擒羯,曜问:大胡自来邪?其众几何?羯曰:王自来,军势甚盛。曜色变,使摄金墉之围,陈于洛西。勒帅步骑四万入洛阳城,中山公虎引步卒三万自城北而西,攻赵中军,石堪、石聪等各以精骑八千自城西而北,击赵前锋。勒躬贯甲胄,出自阊阖门,夹击之。曜少而嗜酒,末年尤甚;将战,复饮酒斗余,至西阳门,挥陈就平。石堪因而乘之,赵兵大溃。曜昏醉退走,马陷石渠,坠于冰上,为堪所执。勒使曜与其太子熙书,谕令速降,曜但敕熙与诸大臣匡维社稷,勿以吾易意也。勒见而恶之,久之,乃杀曜。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石勒灭前赵》)


【注】①金墉:地名,洛阳城西北角。②成皋关:地名,今河南荥阳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以下标识处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曜悬A军B千里C势不支D久E大王不宜F亲动G动无万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僚佐,指官署中协助办事的属官、属吏,与现在所说的“幕僚”相类似。
B.枚,是形如筷子的器具,古代秘密行军时会让士兵将枚横衔口中以防说话。
C.道,指小道、小路,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道”的意思相同。
D.阊阖,可泛指宫门或京都的城门,一般作为象征帝王威仪的礼仪性建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曜打败石虎后转而进攻石生,石生为了突破围困,决定挖开千金堨的堤坝,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反击。
B.面对劝谏,石勒大怒,是因为他正确判断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此时的不听劝告是他有眼光、有主见的表现。
C.在徐光看来,与刘曜作战的成败关乎谁能问鼎天下,石勒凭借自己的威望和谋略率军亲征定能击溃赵军。
D.石勒逼迫刘曜写劝降书,刘曜却鼓励儿子要和大臣们一起匡正维护国家,可见刘曜也是有骨气与担当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老卒怠,以我初锐击之,可一战而禽也。
(2)至西阳门,挥陈就平。石堪因而乘之,赵兵大溃。
5.司马光评价刘曜:“使石勒因而自绝,则非智。”请简要概括刘曜的非智之处。
2023-10-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陵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观”一词概括了登岳阳楼所见之景的总体特征,“草木相连”“风壮浪涌”是其具体展示。
B.“江湖异态”指江水与湖水的不同形态。江水浩浩荡荡,湖水碧波千顷,气象浑厚,异态纷呈。
C.面对壮阔佳景,怀想古昔之人,诗人却茫然无语,此处的反差更突显其内心愁情之深重。
D.本诗通过用典、以乐景衬哀情以及直抒胸臆等多种手法,抒发伤时感世之情,荡气回肠。
2.陈衍《宋诗精华录》盛称“乾坤”一联为“学杜而得其骨”者,请结合杜甫《登高》一诗的尾联,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
2023-09-2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一)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丁鸿父綝,从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綝卒鸿当袭封上书让国于盛书不报。既葬,乃挂衰经于冢庐而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佑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章不报。迫于当封,谨自放弃。

丁鸿让国于弟盛,逃去。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怆,垂涕叹息,乃还就国。

日食,鸿为司徒,上疏曰:臣闻《春秋》日食三十六,而弑君三十六,变不空生。夫帝王不宜以重器假人,观古及汉倾危之祸,靡不由世位擅宠之家。今大将军虽欲敕身自约,不敢僭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谒辞,求通待报,虽奉玺书,受台敕,不敢去,至数十日。背公室,向私门,此乃上威损,下权盛。外附之臣,依托权门,谄谀以求容媚,宜诛之。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五》)

材料二:

孔子曰:太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若乃太伯以天下而违周,伯夷率洁情以去国,并未始有其让也。故太伯称至德,伯夷称贤人。后世闻其让而慕其风,徇其名而昧其致,所以激诡行生而取与妄矣。至夫邓彪、刘恺,让其弟以取义,使弟受非服而己其名,于义不亦薄乎!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启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下之方动者。言行之所开塞,可无慎哉!原丁鸿之心,主于忠爱乎?何其终悟而从义也!异夫数子类乎徇名者焉。赞曰:丁鸿翼翼,让而不饰。高论白虎,深言日食。

(节选自《后汉书•卷三十七》)

【注释】①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为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立东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綝A卒B鸿C当袭封D上书E让国F于盛G书H不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事,指共同侍奉,古代常指行事相同或相与共事,现指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
B.玺书,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用泥封固,用玺加印;秦以后专指皇帝下发的诏书。
C.厚,指得到丰厚的……,与《苏武传》中“陵与子卿素厚”的“厚”意思相同。
D.徇名,文中指追求名声,其中的“徇”与成语“徇私枉法”中的“徇”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鸿给丁盛写信说自己只顾读书,没有供养父母,未尽孝道,所以不能得到祖宗的保佑,并且身患疾病,不能袭爵受封。
B.丁鸿认为日食不会凭空发生,他根据《春秋》中记载的日食与弑君事件,劝说君主杀掉妄图弑君的大臣,以维护君王的权威。
C.当时刺史、太守等官员调任之前,必须通报大将军后才敢离开,他们即使有朝廷的诏书,也不敢擅自辞行。
D.太伯和伯夷的谦让有着更长远的考虑,后人却只为了博取谦让的名声而谦让,于是导致了不正常的行为和取舍标准的随意变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上疾状,愿辞爵,章不报。迫于当封,谨自放弃。
(2)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
5.如何理解丁鸿的“让而不饰”?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是泾渭分明的。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科学知识不反映人类的价值观,科学家也不对其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负责。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传统界限逐渐模糊。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干预并改造着物质世界,通过技术过程影响着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曾经的边界正在消失。科技创新往往在交界地带产生,其研究结果也日益增加了复杂性和普遍不确定性。与传统的科学实验相比,一旦出现了偏差会带来重大的灾难性社会后果。此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早已不是纯粹的事实问题,即不仅在实验室内部有效,在实验室外部也应仍然有效。可以说,对社会和伦理问题的关注与回应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科学技术发展不仅要求真,而且必须同时求善。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既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人类物种自身。这一系列的深刻变革既昭示着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契机,也蕴藏着颠覆式的巨大风险。根据人类普遍认可的伦理和价值观对科学技术实施伦理治理,成为社会各界普遍的诉求。

在世界范围内,面对各类新兴科技可能给全人类带来的颠覆式风险,完备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早已是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标准配置。21世纪伊始,欧美等国就将治理概念同伦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对科技的伦理治理框架,试图以各种机制把政府、科学界和公众等整合到一起,共同解决科技发展产生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在伦理治理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应有之义的今天,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就必须前瞻性地系统预判、权衡和应对科技伦理风险,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人类应尽的道德责任。

(摘编自胡明艳《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推动科技向善发展》)

材料二:

我们生活的时代比以往更为复杂,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以难以预料的势态向前发展,并渗透生活的各个层面。新的伦理问题常常是既有伦理问题的延伸。而在人类伦理实践的进程中,对科技行为的巨大责任的界定已成为既有伦理问题向前延伸的主要线索。

一是从个人伦理向集团和集体伦理的延伸。现代科技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集团行为,集团中个人的行为正当与否,已经很难简单地运用针对个人行为的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四海一家的情势,则促使人们进一步发展一种具有大同世界胸襟的新型集体伦理。这种新型的集体伦理有两个重要方面,其一是对公共物品的合理与有序利用;其二是充分重视个体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累积性恶果,真正从整个人类及自然环境的角度规范每个人的行为。新型集体伦理将更加强调人类普遍共识基础上的共同行动,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整体的永续发展。

二是从信念伦理向责任伦理的延伸。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习惯上将伦理问题归结为某种信念体系。例如,不应撒谎”“对雇主要忠诚等。这种信念化的伦理在传统社会中有效,在科技推动下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责任伦理不仅强调用主体的责任来论证伦理规范的合理性,还进一步从责任的恰当履行出发,界定具体情势中不同层面的责任的先后排序。在科技活动的相关行为主体中,科技人员具有与巨大科技力量相伴随的重大社会责任。科技力量是如此的巨大,科技行为更需要一种责任意识。

三是从自律伦理向结构伦理的延伸。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个体的自律,然而,这是一个难以单独实现的目标。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以自律为目标的伦理规范体系必须进一步发展为一种有强制力的社会化结构体系。伦理体系建构的结构化延伸的实质是,将一种负反馈机制引入伦理体系之中,迫使行为主体调整其行为,这实际上有助于行为主体的伦理自律。结构伦理可以视为群体的自我调控,从自律伦理向结构伦理的延伸就是一个自然而非异化的过程,它是人类活动的社会化进程不断深入的结果。

四是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在传统社会中,伦理准则规范体系所涉及的大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可称之为近距离伦理。科技的发展使主体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的主体间直接的近距离伦理关系随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出现了延伸。在时间上,未来世代的权利和当代人的责任已经成为人们反思科技与未来的重大命题;在空间上,人不仅仅对人自身有义务,而且对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圈和大自然也有保护的义务。

五是从被动性责任向主动性责任的延伸。在科技人员与其他群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中,科技人员既居于主导地位,又处于被监督的境地。传统伦理体系中,义务与责任往往是被动的,如不得偷盗”“不得妨碍他人之类;而科技人员的义务和责任则更多地涉及应该造福人类与自然环境之类主动性的要求。反过来,其他群体则有权要求科技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福祉——更好的教育与保健,更安全与便捷的技术。

(摘编自刘大椿《科技伦理建构的新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及科技与伦理的关系,指出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发生的变化,论述了传统伦理与科技伦理的区别。
B.材料一认为当今科技的深刻变革既有机遇,也有风险,因此需要对科技伦理进行治理,确保科技发展的机遇大于风险。
C.材料二中提到的集体伦理,是一种独创的、具有大同世界胸襟的新型集体伦理,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社会整体的永续发展。
D.材料二认为,自律伦理是要单独实现个体的自律,结构伦理是群体的自我调控,从自律伦理到结构伦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撒谎”“不应背叛”是信念化伦理,它们没有对责任的恰当履行和先后排序做出规划。
B.以自律为目标的传统伦理体系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应将其进行结构化延伸。
C.“远距离伦理”的“远”不仅体现在时间上,还体现在空间上,不仅要考虑未来,还要考虑生态。
D.科技人员既处于主导地位,又被其他群体监督,其中,“被监督”属于被动性责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界限的变化展开论述,认为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都在发生改变。
B.材料二通过“五个延伸”展开分析,论述科学技术对人类伦理实践的影响,探讨科技伦理建构的新路径。
C.材料一通过“实验室”内外的比较,强调科技的发展已突破纯粹的事实问题,并与社会产生了密切的关联。
D.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述,分论部分既有道理论证,又有对比论证、引用论证,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4.材料一说:“科学技术发展不仅要求真,而且必须同时求善。”请谈谈你对“求真”和“求善”的理解。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科技伦理中的“责任”,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给了我们怎样的共同启示?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木瓜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方送给抒情主人公的是果子,“我”却回赠的是美玉,回报的要比受赠的昂贵得多,双方都得到心灵的满足。
B.“投”有抛、掷意,没有轻佻之嫌却有俏皮之趣;“报”有回报意,因美玉之贵更显笃诚,不够含蓄却很隽永。
C.诗中人物之间互赠信物不断变化,又是“木瓜”又是“木桃”,又是“琼瑶”又是“琼玖”,感情飘忽不定。
D.从章句结构上看,本诗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的咏唱,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极有音乐美感。
2.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请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的“仁”,其含义是相当丰富的,所有殷商西周以来作为统治层的道德观念,大抵都为之包摄。

比如:他的学生宰予,认为父母死了而要服丧三年,不免太久,是不是只服丧一年就很够了呢?孔子感到宰予这是不孝,便骂宰予为不仁。

这样说来,“仁”是包摄了“孝”。

本来孔子这样想:要维护周氏族的统治,首先就得团结周氏族,巩固周氏族。怎样团结与巩固呢?只有在氏族中讲亲亲和孝。凡周氏族中人,不论是当权的或是没落了与没落着的,大家都讲亲亲,都不忘怀氏族,都对氏族的祖先行孝道,这氏族岂不就团结与巩固吗?象周巩简公与单献公,都舍自家的亲属不用,而好用外族人来参政,在孔子看来,这都是不对的。孔子曾这样说过:在位的诸君子,都能笃爱自己的亲属,用人方面,对故旧无所遗忘,这样,自家团结得很紧,奴隶们也就没有罅隙可寻,自然会趋于厚道的一方面了。能亲亲的当然就能孝;亲亲可使奴隶们趋于厚道,同样,能孝更可督促奴隶们趋于厚道。他的学生曾参,曾这样说过:“慎终追远(丧尽其哀、祭尽其敬之意),民(指奴隶)德归厚矣。”

所以孔子的“仁”,包摄了“亲亲”,又包摄了“孝”;且从“爱亲之谓仁”一语来说,这所包摄的两种表德(其实就是一种),就是“仁”的中心内容。

又如:微子箕子和比干,都是纣王的好臣子。他们见纣王无道,微子忧愤地走开了;箕子急得无办法,只好装疯,去做人家的奴隶;只有比干,不顾一切地去进行诤谏,结果被杀。他们三人的举动虽各有所不同,但对纣王来说,都是很忠直的表现。因之,孔子称赞他们说:“殷有三仁。”

再如:管仲和召忽原来都是臣事齐公子纠的,后来公子纠被害,召忽殉难,管仲没有殉难。子路便感到管仲有些不忠,问孔子说:“管仲不仁吗?”孔子本也不认为他是仁的,但因管仲后来桓公,还有事功的表现,便答复说,“也算是‘仁’吧,也算‘仁’吧。”

于是“仁”里面又包摄了“忠”。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的话:(一)“礼乐(政令)征伐(军令),自天子出”;(二)“则政不在大夫”;(三)“则庶人不议”,并且“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但当时的情形并不如此,在孔子看来,简直是“无道”,则:(一)“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二)“政逮于大夫,四世矣”;(三)“民散久矣”。在这情势之下,就要使得人民的力量如何向政府集中,大夫的如何向国君集中,国君的如何向天子集中。孔子的意思,最好的办法,就是人民、大夫和国君都对天子履行“忠”道。所以孔子倡导“忠”,号召当时一般怀有“异心”的人都能归顺起来,履行“忠”道。这样来恢复那被紊乱了的社会原有的秩序。

同时,孔子又想到,要收拾人心必得先来一番“博施济众”,于是又倡导以“忠”为归依的“恕”道;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一“恕”的工夫。

“恕”与“忠”可以说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这就是孔子所谓一贯之道。也就是孔子为挽救种族统治的危亡而倡导的维护种族统治的哲学。但这“忠”或“恕”,也统统包摄在“仁”的里面,作为“仁”的表德之一。

(节选自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仁”含义非常丰富,包摄了所有殷商西周以来作为统治层的道德观念。
B.孔子认为周氏族中人都讲亲亲,都不忘怀氏族,都对氏族祖先行孝道,氏族就团结巩固了。
C.孔子倡导“忠”,号召履行“忠”道,他认为这是恢复被紊乱了的社会原有秩序的最好办法。
D.孔子认为如果“天下有道”那么“政不在大夫”,而当世简直“无道”,因为“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感到宰予不孝就骂他不仁,可见讲亲亲行孝道就是“仁”。
B.孔子反对周巩简公和单献公不用自家亲属而好用外族人参政的做法。
C.“仁”的“亲亲”和“孝”两种表德本质就是“爱亲”,是“仁”的中心内容。
D.微子、箕子和比干的举动虽然各不相同,但纣王认为都是他们忠直的表现。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4段开头,作者对孔子要维护周氏族统治的思想进行了条件推理和假设推理,严谨周密。
B.第4段结尾,作者引用曾参的话有力地证明了“孔子的‘仁’是包摄了‘孝’”这个观点。
C.孔子评价管仲的例子中,孔子勉强地认为管仲“也算是‘仁’”,是因为“仁”包摄“忠”。
D.孔子根据“天下有道”的情形和当世“无道”的情形的鲜明对比,提出了“忠”这个解决办法。
4.梳理概括原文的行文脉络。
5.简要概括“恕”与“忠”的关系。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孟铸,大定末,补尚书省令史。明昌元年,御史台奏荐铸等十一人皆刚正可用,诏除铸刑部主事。泰和四年,入为御史中丞,召见于香阁。上谓铸曰:朕自知卿非因人荐举也御史责任甚重往者台官乃推求细故弹劾小官至于巨室重事则畏徇不言其勤乃职无废朕命”是岁,自春至夏,诸郡少雨。铸奏:“今岁愆阳,已近五月,比至得雨,恐失播种之期,可依种麻菜法,择地形稍下处拨畦种谷,穿土作井,随宜灌溉。”上从其言,区种法自此始。无何,奏弹知大兴府事纥石烈执中过恶,其文略曰:“京师百郡之首,四方取则,知府执中,贪残专恣,不奉法令,自奉圣州罪解以后,怙罪不恢,蒙朝廷恩贷,转生跋扈。雄州诈夺人马,平州冒支已俸,无故破魏廷硕家,发其冢墓。乞行黜退,以厌人望。”上以执中东宫旧人,颇右之,谓铸曰:“执中粗人,似有跋扈者。”铸曰:“明天子在上,岂容有跋扈之臣?”上悟,诏尚书省问之。泰和五年,唐、邓、河南屡有警,议者谓宋且败盟。六年正月,宋贺正旦使陈克俊等朝辞,上使铸就馆谕克俊以国家涵容之意,果不详此旨,恐兵未可息也。使以上言达宋主。章宗本无意用兵,故再三谕之。铸论提刑司改按察司,差官复察,权削望轻。下尚书省议。参知政事贾铉奏:“乞差监察时,即别遣官偕往,更不复察,诸疑狱并令按察司从正与决,庶几可慰人望。”从之。八年,除绛阳军节度使。至宁元年,复为御史中丞。纥石烈执中作乱,召铸及右谏议大夫张行信俱至大兴府,问曰:“汝辈向来弹我者耶?”铸等各以正言答之。执中乃遣还家,曰:“且须后命。”既而执中死,铸亦寻卒。

(选自《金史·孟铸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自知/卿非因人荐举也/御史责任甚重/往者台官乃推求细故/弹劾小官/至于巨室/重事则畏徇不言/其勤乃职/无废朕命/
B.朕自知卿/非因人荐举也/御史责任甚重/往者台官乃推求细故/弹劾小官/至于巨室/重事则畏徇不言/其勤乃职/无废朕命/
C.朕自知/卿非因人荐举也/御史责任甚重/往者台官乃推求细故/弹劾小官/至于巨室重事/则畏徇不言/其勤乃职/无废朕命/
D.朕自知卿/非因人荐举也/御史责任甚重/往者台官乃推求细故/弹劾小官/至于巨室重事/则畏徇不言/其勤乃职/无废朕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台,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任命、纠察官员,肃正纲纪。
B.天子,古代政权里是尊称,旧时指国王或皇帝,意思是受天命而立,因此称为天的儿子。
C.正旦,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等。
D.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铸刚强正直,在担任尚书省令史职务时,得到认可,被御史台举荐,皇帝下令任命他为刑部主事。
B.孟铸不畏权贵,纥石烈执中是太子东宫的故人,但他为非作歹,孟铸上奏皇帝要求罢免他的官职。
C.孟铸关心政事,他认为把提刑司改为按察司,并派遣官员复查案件,这样提刑司的权限就会削弱,威望就会降低。
D.孟铸不惧死亡,纥石烈执中作乱时责问孟铸为什么弹劾他,孟铸用正面的话回答他,最终纥石烈执中让他回家待命。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雄州诈夺人马,平州冒支已俸,无故破魏廷硕家,发其冢墓。
(2)上使铸就馆谕克俊以国家涵容之意,果不详此旨,恐兵未可息也。
5.孟铸向皇帝建议进行区种法种植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023-09-2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