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三官

故诸葛城有商士禹者,士人也,以醉谑忤邑豪,豪嗾家奴乱捶之,舁归而死。禹二子,长曰臣,次曰礼。一女曰三官。三官年十六,出阁有期,以父故不果。两兄出讼,终岁不得结。婿家遣人参母,请从权毕姻事,母将许之。女进曰:焉有父尸未寒而行吉礼?彼独无父母乎?婿家闻之,惭而止。无何,两兄讼不得直,负归,举家悲愤。兄弟谋留父尸,张再讼之本。三官曰: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阔罗包老耶?骨骸暴露,于心何忍矣。二兄服其言,乃葬父。葬已,三官遁,不知所往。母惭怍惟恐婿家知不敢告族党但嘱二子冥冥侦察之。几半年杳不可寻。

会豪诞展,招为戏,优人孙淳携二弟子往执役。其一王成,姿容平等,而音词清彻,群赞赏焉。其一李玉,貌韶秀如好女。呼令歌,辞以不稔,强之,所度曲半杂儿女俚谣,合座为之鼓掌。孙大惭,白主人;此子从学未久,只解行觞耳,幸勿罪责。即命行酒。玉往来给奉,善觑主人意向,豪悦之。尽遣诸仆去,独留玉。玉伺诸仆去,阖扉下楗焉。诸仆就别室饮。

移时,闻厅事中格格有声,一仆往觇之,见室内冥黑,寂不闻声。行将旋踵,忽有响声甚厉,如悬重物而断其索。亟问之,并无应者。呼众排阖入,则主人身首两断;玉自经死,蝇绝堕地上,梁间颈际,残绠俨然。众大骇,传各内闼,群集莫解。众移玉尸于庭,觉其袜履虚若无足。解之则素舄如钩,盖女子也。益骇。呼孙淳诘之,淳骇极,不知所对,但云:玉月前投作弟子,愿从寿主人,实不知从来。

以其服凶,疑是商家刺客,且以告郡。郡官问臣及礼,并言:不知。但妹亡去,已半载矣。俾往验视,果三官。官奇之,判二兄领葬,敕豪家勿仇。

异史氏曰: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也。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三》)

注释   ①〔楗〕门闩。②〔素舄〕服丧者所穿白鞋。③〔豫让〕战国晋人,事智伯。智伯被赵襄子联合韩、魏所灭,豫让自毁形貌为智伯报仇。未果,遂伏剑自杀。④〔壮缪〕即关羽,死后被迫封为壮缪候。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惭(A)怍(B)惟恐(C)婿家知(D)不敢告(E)族党(F)但嘱二子(G)冥冥侦(H)察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指冤屈,与《孟子》“戚武不能屈”中的“屈”意思相同。
B.夜,指在夜里,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中的“夜”用法相同。
C.优,表演杂戏,歌舞的演员。与“伶”合称,指俳优乐工;后指戏曲演员。
D.辞以不稔,与司马迁《鸿门宴》中的“具告以事”句式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三官因父亲遭遇横祸而延搁婚期,在兄长们向官府申冤,一年未能平反的情况下,她要求埋葬父亲,依礼尽孝。
B.商三官认识到世道不公,明白克循正轨替亡父讨回公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能在安葬父亲后,悄然离家,另谋复仇之路。
C.商三官变装为男子,随优人赴寿宴,虽不擅歌唱,却博得邑豪喜爱,在其放松警惕后,斩决仇首,然后悬梁自尽。
D.蒲松龄在文末对商三官发出真挚礼赞,将她推许为“女豫让”,她与豫让一样凭借勇气和谋略,报仇成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婿家遣人参母,请从权毕姻事,母将许之。
(2)官奇之,判二兄领葬,敕豪家勿仇。
5.众人怀疑李玉是商家刺客的依据是什么?
2023-11-24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全真模拟卷三)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地处淮南。诗人此时由原贬地南巴奉诏转往新贬地——较近的睦州。在途经江州时,创作了此诗。②遣,叮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歌,常常作为古代文人消减心中愁苦的一种方式。诗人也是如此,借醉歌来遣愁。
B.颔联和《登高》一诗都选用了“落木”这一特定意象来表达对个人遭际的深沉感慨。
C.颈联上句与首句呼应,表达了将转贬到较近之地的喜悦之情,提升了全诗情感格调。
D.诗人用此诗向友人倾吐了自己内心情愫,叙述、描写、抒情等综合运用,风格浑厚。
2.林庚在《说“木叶”》中指出古诗意象“木”有“落叶”与“干燥”两个艺术特征。请以其中一个艺术特征为出发点,以“‘木’的意蕴”为话题写出你对本诗评论的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 匠

余 华

①我的祖父,二十三岁的孙有元,跟随着他的父亲孙石匠,和一班师兄弟来到了一个叫北荡桥的地方,准备建造一座石拱大桥。

②那是初春的一个早晨,我的曾祖父租了一条木船,载着他和一班徒弟在宽阔的河上顺风而下。曾祖父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兴致勃勃地看着他的儿子,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初春的冷风把他的胸膛吹得通红一片。船头微微起伏着,劈开的河水像匕首一样锋利地迅速后退。

③就在这一年冬天的时候,民国的一位官僚准备回家省亲。

④他当初是烧了一家财主的房屋,逃命时游过那宽阔的河面后开始发迹。多年后他要衣锦荣归,县里的官员不能让他再游过河去回家。于是我曾祖父拿到了民国的银元,他嘱咐手下的徒弟:

⑤“这次造的是官桥,大家都要用心。”

⑥我曾祖父在踏勘地形的时候,不住地回过头去,吆喝着他众多的徒弟。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他们在河两岸踏勘完地形,画出图形以后,曾祖父吩咐徒弟们搭工棚开采石料,自己则和我祖父背上干粮和工具进山去了。

⑦他们进山去采凿龙门石。那时候石匠的功夫全体现在这块龙门石上,这是准备放在大桥中央的大石块,要在大桥竣工合拢时放上去,既不能大一寸,也不能小一分。

⑧我的两个祖辈在山里凿出了一块四方的龙门石,正面是双龙戏珠的浮雕,两条腾空而起的石龙争抢着中间那颗滚圆的石珠。

⑨三个月后,将石料开采齐全的徒弟们,进山去迎接我的两个祖辈了。于是在那个炎热的夏日中午,我的曾祖父端坐在龙门石上,由八个徒弟扛出山来。他赤裸着上身,吧哒吧哒地吸着旱烟,眯缝的眼睛能让人感到他的心满意足。我的祖父孙有元满脸红光,健步走在一旁,他每走十步就用嘹亮的嗓音喊叫一声:

⑩“龙门石来啦。”

⑪大桥竣工合拢的日子终于来到。桥的两端搭起了彩牌楼,五彩的纸片在风中哗哗作响,那时候鼓乐喧天香烟缭绕,方圆百里赶来看热闹的乡亲人声鼎沸。

⑫我曾祖父万万没有想到,在北荡桥这里翻船了。

⑬事实上我曾祖父早就觉察那里土质松散,桥正在下沉。但他过于胸有成竹,根据以往的经验他觉得桥总是要沉下去一点的。可随着竣工的日子越来越近,下沉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⑭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吭哨吭喃的号子声戛然而止,当他们小心翼翼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鼓乐齐喑,围观的人群也立刻变得无声无息了。就在那时我曾祖父听到了“格”的一声,而不是他预料中的“咔嚓”声,于是他比在场所有人都先知道灾难降临了,霍地从凳子上站了起来。祖父后来告诉我们,那一刻他像一条临死的鱼一样,直往上翻白眼。

⑮那时的龙门石紧紧夹在豁口上了,那八个强壮如牛的年轻人憋红了脸,想把龙门石重新抬出来,可那块大石头纹丝不动,龙门石就如一块翘翘板似的斜在了那里。

⑯我不知道孙有元是如何度过那个要命的白昼的,我曾祖父那时逃之夭夭。孙有元要承受双倍的耻辱,他除了像师兄弟那样垂头丧气,还必须以我曾祖父儿子的身份羞愧不已。

⑰我的曾祖父是天黑以后回来的,他虽然无颜面对围观的乡亲,对他的儿子和徒弟依然可以自命不凡,他内心慌乱却给予他一班不知所措的徒弟一顿劈头盖脑的训斥:

⑱“不要哭丧着脸,我还没死,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想当初……”

⑲我曾祖父用慷慨激昂的声音,回顾了激动人心的过去,又向他的徒弟们描述了更为美妙的前景,然后突然宣布:

⑳“散伙吧。”

㉑他决定连夜赶到县城,去向民国的官员负荆请罪,他竟然觉得自己很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深明大义,他对我祖父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声音的颤抖完全是出于激动。

㉒可是我曾祖父的壮士气派走出十来步后就荡然无存了,他的错误在于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石桥。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曾祖父走去的身影,在我祖父眼中突然颤颤巍巍了。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雄赳赳地走进了城里的大牢,他当初的模样比一个垂危的病人抬入诊所时更为糟糕。

㉓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他没有像父亲临行前嘱咐的那样去改行干别的,不少师兄弟背上包袱回家以后,我祖父继续留在那里,他发誓要挽救这座石桥。我祖父的聪明才智在他父亲离去以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带着七个师兄弟在桥身下面凿出了十六个小洞。随后又削了十六根木桩。他们将木桩塞进小洞以后,八个如狼似虎的年轻人,抡起了十六个榔头猛击木桩,龙门石十分平稳地放进了豁口。

㉔我激动无比的祖父在那条小路上撒腿跑开了,嗓音嘹亮地呼喊着我的曾祖父。他一口气跑了四十多里路,跑进了县城。当我曾祖父从大牢里昏头昏脑出来时,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就像雨中淋了一夜似的浑身湿透了,可那时正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我祖父把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都快跑干了,孙有元叫了一声:

㉕“爹……”

㉖随即扑通一声倒地休克了过去。

㉗北荡桥的失败尽管令他宽慰地被儿子挽回,可曾祖父本人则从此难以意气风发。

㉘他迈着老年农民迟钝的脚步,走向了我那位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这两个老人将在生命的尾声上,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

㉙而我的祖父,带着一班石匠继续着祖辈开创的事业,饱尝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方圆几百里的河面上已经有不少石拱桥耸立在那里了,祖上过于精湛的手艺,使他们无法指望那些石桥在一夜之内全都塌掉。这支饥饿的队伍,在江南的水乡游来荡去。唯一得到的一次机会,使他们造起了一座石板小桥,而且还是座歪桥。

(选自《在细雨中呼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为主,又加入祖父的视角,如“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祖父后来告诉我们”等,使小说叙事灵活多变,别有意趣。
B.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我的曾祖父赤裸着上身端坐在由八个徒弟扛着的龙门石上。这一组相似的细节描写,交代了他们劳动人民的身份,具有一种粗犷的力量美。
C.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准备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号子声戛然而止,鼓乐齐喑,人群变得无声无息的状态营造了现场的紧张气氛。
D.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来考察土壤的情况,这也与下文曾祖父早就考虑到水边“土质松散”的情节形成对比。
2.下列对小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里的官员不能让准备回乡省亲的官僚再游过河去回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地官员造桥的出发点是为了让那个官僚回家,而不是为百姓谋福利。
B.“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这一句写出了造桥的失败对曾祖父心理折磨之深。
C.“老年农民”曾祖父走向“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写出了他内心的落寞和欢喜,“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也便于我们想象石匠一生行走江湖谋生的艰辛。
D.在曾祖父造桥失败之后,我的祖父,具有石匠天分的孙有元,却没有接银元造桥的机会,尝尽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
3.余华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这篇小说去掉⑫、⑬两节并不影响事件叙述的完整性,试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
4.余华是一位书写底层,善于传达底层人民的呼声与诉求的作家,小说中的曾祖父就是一位来自底层的农民形象。小说㉓节中这样写到:“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试分析文中“英雄气概”的深刻意蕴。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泰,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于其战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

或曰:“虽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动兵尽于巨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故寡弱之师,入之易耳。”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赵何?”曰:“虎方捕鹿,罴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则碎于罴矣!军志所谓‘攻其必救也’。使籍入关,王离、涉间必释赵自救;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诸侯救者十余壁蹑其后,覆之必矣!”

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户而守之。鸣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节选自苏洵《项籍》)

【注】①章邯:秦朝将领。后文的王离、涉问亦是。②罴:熊的一种。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全A巨鹿B而犹徘徊C河南新安间D至函谷E则沛公入F咸阳G数月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尺寸,少的依仗,小的实力。因“尺”“寸”都是较小的单位,所以“尺寸”多指距离短、数量少、力量小等。
B.夫,语气词,与《愚公移山》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夫”用法不同。
C.明,明确,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明”意义相同。
D.拒,据守,把守,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距”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前期的项羽在极短的时间里便灭掉了强秦,称霸一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B.苏洵认为,项羽虽然在巨鹿之战中获得了胜利,但对此战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乘胜前进,最终导致失败。
C.苏洵认为,项羽为救助赵国而放弃抢占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这表现出他为人仗义的一面。
D.材料二结尾,苏洵含蓄地将项羽比作一个小气的人,他的做法就像为一点小家产而闭门不出,非常短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2)虎方捕鹿,罴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
5.司马迁和苏洵对项羽失败原因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00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农业有了初步发展,社会出现分化的端倪,开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进程,正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保障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6000多年前,社会明显分化,开始出现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中华文明加速发展。5000多年前,出现了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社会分化显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华文明从此进入古国文明阶段。4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开始进入夏王朝时期,中华文明也从此进入以王朝为引领的文明一体化的王朝文明阶段。夏朝之后的商朝,逐渐建立起王朝内部的各种政治和礼仪制度,通过出土的青铜器具、甲骨文字以及后世的文献典籍,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制度。周朝在取代商朝之后,通过封邦建国的方式,将血缘纽带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确立周天子对各诸侯的宗主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京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理念开始确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这个文化认同,成为保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强大精神力量。

秦并六国后,不但形成了一个地域更加辽阔的庞大国家,而且建立起一整套维护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标志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开始,并由两汉所继承和发展。大一统保障着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坚不可摧。公元3-6世纪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时期形成融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民族的大一统,这已经超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也在民族大融合中得到新的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文化认同达到新的高度。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在大一统中得到持续发展。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还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说明。比如,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这说明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的文字,其发展历程清晰连贯。又如,浩若烟海、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诸如仁民爱物、天人合一、一诺千金等道德信条,古人今人都深受其益。这些都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遇了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今天的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度蒙尘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实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脉相承。

(摘编自方志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秉持和发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天下为公”“富而后教的施政理念同频共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的世界观千年辉映。

今天,无数珍贵的文物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明在物质建设层面的连续性。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今天或出土或传世的各类与土地相关的文物,如反映汉代土地交易的南阳铅质买地券,反映北朝均田制的敦煌西魏大统十三年残卷,反映唐代土地交易的敦煌田契,以及宋以后推广到全国各地的鱼鳞图册等等,无不印证着历代王朝和劳动人民对土地的高度重视与精细化管理,一些抑富济贫的思想观念也能够从中体现出来。建筑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构成了人们的主要生活环境,是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如果说举世闻名的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县安济桥、隋唐大明宫遗址、明清故宫、苏州园林等,如同中华物质文明史上的明珠一样璀璨,那么古建筑所共同追求的序列层次美、结构精巧美、造型意境美等等,就连成了一条贯穿中华物质文明史的金丝,其中所蕴含的深沉高迈、礼乐相济、自然和谐等物质文化内涵,更是中华物质文明连续性的精髓所在。中华物质文明的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土地和建筑上,也更多体现在日常细节上。以中国古代的茶具为例,古人的饮茶风气从唐代开始盛行,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饮茶,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唐代茶文物,既有邢白越青的精美茶具,也有长沙窑十分接地气碗。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不分地域、贫富、男女、老少,均能共享茶香、吸取天地精华,小小一盏茶中充分浸润着中华文明的物质智慧。

面向未来,在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日益清晰,物质建设将更上层楼,成为我们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想要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获得充分的物质建设启发,就要做好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使中国经验体系化、理论化,能够真正指导当代和未来的实践。从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朴素观念到裕民以政的理论探索,能够看到物质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观点日渐成型;从兼爱尚同”“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到民胞物与的哲学思考,能够看到物质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日臻完善……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散而不乱、主线突出,既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的古老密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法宝。

(摘编自刘礼堂《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保障;确立大一统理念,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具有促进作用。
B.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的磨难,中华文明曾经遭遇到难以延续的严重危机。今天,中华文明重新焕发了生机。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富而后教”“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等思想,都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催生的重要理念。
D.从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建筑审美的共同追求,以及中华文明中深沉高迈、礼乐相济、自然和谐等物质文化内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有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其经历了原始文明、古国文明和王朝文明等阶段。
B.民族大融合让中华文明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让中华文明在大一统中得到持续发展。
C.从今天出土或传世的各类与土地相关的文物可以看出,各个朝代都有土地买卖制度。
D.只要发扬中华文明中的传统物质建设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早日得到实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自夏、商、周以下至清朝,政治实体衔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后一个朝代都自称是前一个朝代的继承者。
B.中华文明对外开放、兼收并蓄,丝绸之路的开辟、外来作物的引进、佛教的东传、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等,充分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精华。
C.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提出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文化传统。
D.中国史官制度源于商朝,周朝与各诸侯国已有“国史”撰述,各种体裁的史书,贯通古今,代代传承、世世研习,使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从未中断。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别解释材料一中“大一统”和材料二中“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在文中的含义。
5.两则材料都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论述对象,论述的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氏,生鲁昌平乡陬色,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枢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软?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定公十四年,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

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是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的总称,上古有八大姓;氏,是同一姓的不同分支的名称,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
B.韶音,史称舜乐,用以歌颂示范为帝的德行。孔子入齐,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曰:“学之,三月不知肉味。”留下了一世佳话。
C.六艺,本文中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与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意思相同。
D.服,本指衣服,引申为丧服,文中指为孔子服丧,古代服阙、服除皆指服丧期满。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年少有名,德才为人称道。幼年时就爱玩礼仪类游戏,还没成年就被鲁国大夫聘为自己儿子的老师,年长后学音乐同样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B.孔子为官有道,治理效果卓著。他做管理粮仓和牲畜的小官能恪尽职守;做中都宰一年,四方皆欲效仿;做大司寇参与国政三个月,鲁人路不拾遗。
C.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始终积极入世。离开鲁国十四年间虽然经常陷入窘境,犹如丧家之犬,然而却一直没有退却,坚定不移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
D.孔子晚年归鲁,潜心整理典籍。有感于周王朝礼崩乐坏而整理《书传》《礼记》,删减编定《诗经》并配乐歌唱,整理《易》卦辞,作《春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2)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5.孔子晚年著书立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11-0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海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
C.“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有人评论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
2023-10-3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材料二: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之欲明A明德于B天下者C先治其国D欲治其E国者F先齐其家。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德       明:使彰明
B.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          虑:忧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思想和“纲领”。
B.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不心浮气躁,凡事思虑周详,从而有所收获。
C.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D.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学习儒学的人贬斥老子的学说。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5.先秦诸子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2023-10-3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云举言:东光有熏狐者,每载燧挟罟,来往墟墓间。一夜,伏伺之际,见一方巾裥衫人自墓顶出。群狐四集,狰狞嗥叫,齐呼捕此恶人。熏狐者无路可逃,乃攀援上高树。方巾者指挥群狐,令锯树倒。熏狐者窘急,俯而号曰:如蒙见释,不敢再履此地。如是号再三,方巾者曰:果尔,可设誓。誓讫,鬼狐俱不见。此鬼此狐,均可谓善了事矣。

盖侵扰无已,势不得不铤而走险,背城借一。以群狐之力,原不难于杀一人;然杀一人易,杀一人而激众人之怒,不焚巢犁穴不止也。仅使知畏而纵之,姑取和焉,则后息矣。有力者不尽其力,乃可以养威;屈人者使人易从,乃可以就服。召陵之役,不责以僭王,而责以苞茅,使易从也;屈完来盟即旋师,不尽其力,以养威也。讲学家说《春秋》者,动议齐桓之小就。方城汉水之固,不识可一战胜乎?一战而不胜,天下事尚可为乎?淮西、符离之事,吾征诸史册矣。

余尝惜西域汉画,毁于烟煤;而稍疑一二千年笔迹,何以能在?从侄虞惇曰:朱墨著石,苟风雨所不及,苔藓所不生,则历久能存。易州、满城接壤处,有村曰神星。大河北来,有两峰对峙河南北,相传为落星所结,故以名村。其峰上哆下敛如云朵之出地好事者攀踏其孔穴可至山腰。多有旧人题名,最古者有北魏人、五代人,皆手迹宛然可辨。然则洞中汉画之存于今,不为怪矣。

虞惇又言:落星石北有渔梁,土人世擅其利。偶有人教以毒鱼法,则下流鱼虾皆自死浮出,所得十倍于网罟。结团焦于上流,日施此术。一日,黑云自龙潭暴涌出,雷火赫然,其庐为烬。众惧,乃止。夫佃渔之法,肇自庖羲;然数詈不入,仁政存焉。绝流而渔,圣人尚恶;况残忍暴殄,聚族而坑哉!干神怒也宜矣。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注释】①〔召陵之役〕指齐楚召陵之盟。周王室强大时,楚国向周王室贡菁茅。周王室衰微后,楚国就不愿承担这个义务了。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以楚不向王室朝贡菁茅为由,率军攻破楚同盟国蔡国,陈兵楚境,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②[淮西、符离之事]指南宋淮西之乱、符离之战。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峰A上哆下敛B如云朵C之D出地E好事者F攀踏其孔穴G可至H山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后患息矣”与“诸侯之所大患”(《六国论》)两句中的“患”含义不同。
B.苞茅,束成捆的菁茅。古代祭祀时,以裹束着的菁茅置于杆中,用来滤去酒中渣滓。
C.《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整理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
D.“因结团焦于上流”与“因河为池”(《过秦论》)中的“因”的用法、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光县的熏狐人被鬼和群狐围攻,走投无路,起誓后才获得生路,作者借此阐明了威逼他人太甚,对方就会铤而走险、奋起反抗这一道理。
B.齐楚召陵之战,齐国只是责怪楚国进贡菁茅太迟,而不提僭越一事;盟约签订后,齐立即撤军,这样做既让楚国容易接受,又能蓄养自己军威。
C.讲学者谈起《春秋》,认为齐桓公满足于小利,获得的是小成就,作者以楚国据方城、汉水而不战,南宋淮西、符离的历史史实,对此进行反驳。
D.神星村位于易州与满城交界处,村里山峰上有北魏、五代人的题词刻名,字迹清晰可辨,这打消了作者对西域汉代壁画能保存至今的怀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熏狐者窘急,俯而号曰:“如蒙见释,不敢再履此地。”
(2)朱墨著石,苟风雨所不及,苔藓所不生,则历久能存。
5.《谏太宗十思疏》中说“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本文在最后一段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请简要概括作者的论述思路。
2023-10-3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

苏轼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释:①该词作于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海州出发赴密州(今山东诸城)途中。时苏轼39岁,改任密州知州,其弟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职。②〔摛锦〕铺开锦缎。③〔漙漙〕形貌多样。④〔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由眼前所见所闻写起,描绘出一幅旅途早行图,与序中“早行”二字照应。
B.“渐月华收练”四句运用比喻的修辞,从近到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丹青水墨画。
C.“凭征鞍无语”与“相顾无言”(《江城子》)一写现实,一写梦境,情感不同。
D.全词集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既有形象的景色描写,也有抽象的议论说理。
2.“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言志抒情,该词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10-3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