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0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科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探讨了科学研究中的推理过程。文章开头以生活中的小例子引出科学推理的主题,随后详细描述了板块漂移理论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假说的提出、验证和接受的过程。通过魏格纳和赫斯的理论演变,文章强调了科学研究中提出合理假说、验证假说以及不断修正的重要性。整体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可读性。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

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

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

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赫斯也承认,这个理论一开始只是猜想,并且与现有的理论相悖。但它确实是可以从现有知识中推断出来的最合理的理论。

赫斯的理论为魏格纳的观察提供了一种解释,也解释了不断出现的惊人的异常——根据现有理论不能得到满意解释的数据——比如岩石的磁性定向。人们发现,玄武岩(由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岩石)包含磁铁矿,而正如这个名字所显示的,其行为模式让人感到它像是由小指南针所构成的。在玄武岩温度很高、尚未凝固之前,它们总是指向北极。基于一些尚未被理解的原因,每隔几百万年,北极和南极就调转方向,先前指向北极的指南针,将会在调转之后指向南极。因此,玄武岩中的磁铁矿可以揭示它凝固时极点的位置。

此外,磁铁矿的定向不仅是水平的,也是垂直的。当它们凝固的时候,玄武岩越是接近极点,磁铁矿的指南针的定向就越垂直,不管是接近北极还是南极,在赫斯发表其学说的那个年代,地磁数据存在异常。大量的地磁数据表明,相较于它们现在的位置,接近于赤道的岩石是在更为接近极点的地方形成的。因为大陆运动的理论尚未被接受,所以对于这些观察缺乏适当的解释。

不过,赫斯的理论还是展示了一个成功的新理论模型的重要特点:(1)它应该能对现有信息提供更全面的解释,包含对目前尚不能理解的现象的解释;(2)它应该能够提出新的、可以被测试的预测。赫斯的理论成功地实现了这两点。美国《地质服务》上的一篇文章对此总结道:“1962年,赫斯明确地意识到仍然缺乏坚实的证据来证实他的假说,因此无法说服虽然倾向于接受但是仍然存有怀疑的人。然而一年之后,范恩·马修斯对于海底磁条带的解释,以及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其他的海洋勘测,最终提供了证据来证实赫斯关于海底扩张的模型。之后的年代测定研究表明,离洋中脊地壳越远的海底存在的时间就越长,赫斯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最后,更完善的地震数据证实了赫斯的假说。他关于海底扩张以及洋中脊的基本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还应该指出,赫斯的理论不仅符合新的数据,而且还展现了巨大的解释力。板块构造理论对地震、山脉形成以及火山现象都提出了新的解释。这样的理论是富有成果的,即一个理论具有支持很多研究的潜在能力,以及提供大范围内的解释性洞见的能力。

(摘编自莎伦·白琳等《权衡:批判性思维的探究与应用》,仲海霞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讲述了推测天花板上水印由来的过程,用有生活气息的例子引出对科学研究推理过程的探讨。
B.赫斯基于洋中脊在延伸这一发现,完善了板块漂移理论,解释了魏格纳的观察和岩石磁性定向的问题。
C.玄武岩的磁性定向既可以揭示它凝固时极点的位置,也可用于测定其现在所在地与极点之间的距离。
D.赫斯通过推理提出了海底扩张模型,之后的海洋勘测、年代测定研究和地震数据不断证实了这一理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便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持,仅根据当时已有知识所能做出的推断而言,赫斯的板块构造理论依旧是最合理的理论。
B.赫斯的理论改变了板块漂移学说长期不被接受的处境,可见科学发展主要得益于提出与当时的技术及观念相符的解释模型。
C.赫斯的海底扩张理论很快得到了一系列科学测量数据的支持,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他理论的价值,而且愿意进一步探索。
D.诸多科学事实支持了板块构造理论,而该理论又为地震、山脉形成等现象提供了新解释,可见假说与发现的互动促进了科学发展。
3.下列对相关理论的描述,最符合文中成功的新理论模型特点的一项是(     
A.量子力学改变了人们对微观世界中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并预言了新的物理现象。
B.哈雷运用牛顿定律准确预测了1759年的彗星再现,为牛顿定律的可信性提供巨大支持。
C.经营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评估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级别,据此开发和推销产品。
D.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理论模型,有力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
4.梳理文中板块漂移理论的发展过程,填写下图中空缺部分的内容。

5.以下是对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历程的简述请结合上文分析这一历程所体现的科学研究路径

20世纪50年代,疟疾重新肆虐。屠呦呦团队受命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团队收集、挑选方药,测试提取物效果,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查阅大量文献后,团队发现加热提取的方式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于是改为低温提取,效果得到提升。之后成功从青蒿中分离提纯出青蒿素,并将其转化为药物,该药疗效明确。团队进一步研发双氢青蒿素,使疗效提高近十倍,且病人复发率低。双氢青蒿素也被发展成新的药物,尝试用于治疗其他疾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整体分析:叶圣陶的《城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新旧势力在教育领域的激烈对抗。文章刻画了以丁雨生为代表的进步青年与保守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了社会变革中的艰难与希望。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的细致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树的象征描写,既反映了环境的萧索,也暗示了新生力量的顽强与希望。整体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中(节选)

叶圣陶

“仲翁,你是县视学,丁雨生他们办出学校来,你有视察的权柄。看他们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我们就不客气,勒令停办。”教育局长王埙伯坚强地说。

仲芳呷了口茶,说:“这当然可以。不过,根本的对付方法,还在釜底抽薪。”

“怎么说呢?”

“就是不要让他们招到学生。这也不是办不到的事。”

弘毅中学的创设,虽然算不得一件大事,却在这城里多数人的心海里掀起了波浪了。

尤其是丁雨生接受了青年同志会的邀请,出席演讲,给与许多人以说不出的不安。

王埙伯问清楚了演讲内容,就出去转述给陆仲芳、高菊翁等一班学界中人听。“他的题目叫《改造社会》。他说:‘身体里面有了老废的质料,就得排泄出去,血管里面有了污浊的血液,就得重行化清。一个社会的情形正同身体相似,所以要讲改造社会,应该排去社会里的老废物,让社会的血管里满满地流着新鲜的血液。’”

不约而同地,听众心里都觉得一沉,他们相信所谓老废物就是指他们而言。“知道了,你是我们的仇敌!”大家仿佛这么想,深深地记在心头。

在平民教育运动大会的前两天,教育局的书记员受王埙伯责备了。“这一点儿小事也办不来!怎么让丁雨生这东西也签了名呢?”

“本来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先来签名,到那天担任演讲。刚才丁雨生自己来了,说愿意担任演讲,似乎不好叫他不要签名。”书记员小心地为自己辩解。

“这样吧,你把电话接通了,我同方紫老商量。”

商量的结果,方紫老答应写信给警察厅长,请他在后天派警察多名,荷枪携弹,到公共体育场防护;或有不逞之徒乘机煽惑群众,警察得受教育局长的指挥,立即逮捕。

开会那一天,天色阴晦,有风,颇有秋天的意味。①公共体育场只在进门处有几棵柳树,虽然绿叶缀枝,但经风飘起,萧萧作响,也就有点衰索的景况。人倒来得不少;固然,教育局先曾张贴大幅广告,在本城报上也刊登核桃大的字,但还是许多小学生排了队,摇着手里的小纸旗,在街上游行一周的效力来得大,队伍往体育场,一般人也就跟来了。小纸旗上都写些字句,可是不容易叫人家注意,一阵风来,只听见沙沙作响,如扫败叶。

场中警察有六七十名之多,都拿着枪,斜佩着子弹带,颗颗子弹的尖头闪闪发亮。

人越来越多,喧声笼罩在群众头上。埙伯、仲芳一班人站在柳树底下,反负着手,踮起脚直望。

“几位先生都在这里。”

埙伯、仲芳等人收回远望的眼光,就见身旁站着个高高的衣裤全白的人物,不自禁地不舒快起来。但是略顿一顿之后,埙伯就堆着笑脸说:“啊,雨生先生已经来了。我们这个会,承你担任演讲,实在光荣之至。”

“在外边久了,难得同本乡人谈话。今天恰好是个机会,故而愿意来说几句。”雨生说.

雨生站上平台演讲的时候,站得较远的人也只是个听不见,仅能望见他身体这样那样的姿态。柳树下的几个人似乎特别注意地在那里听,但并不走近一点。

“他讲些什么?”仲芳回转圆大的头这么问。

“用得着警察么?”教育局的一个职员这么问,眼睛望着埙伯。

埙伯不便说没听清楚,便摇头说:“用不着,用不着,他讲的都是些爱国的话。”

这一天,雨生无意地翻开报名簿,看看仍旧只有八个名字。但他并不失望,这么想:“这不是失败,还没有做出来,失败什么呢!八个,就好好地教这八个!教不好这八个,才是失败呢!”

这当儿校役引了高菊翁进来。

高菊翁随便谈了几句,便矜持地换个话头说:“雨生,我同你谈几句话。前几天体育场开平教运动大会时,你看见密布着武装警察么?”

“看见的。”

“你道为的什么?”

“想是维持秩序罢了。”

“不然,不然,”高菊翁微笑,摇着头。略顿一顿,继续说:“这完全是镇守使的意思,他命令派来的。他探知现在有激烈派在这里活动,所以在这样人山人海的会场里,要严密地防备。”

“这里有激烈派?”雨生不觉笑了。

高菊翁微觉愕然;自己振作了一下,带笑说:“有没有我们也不知道,不过他说有罢了。现在要向你说的,就是在这个当儿,你最好不要在这里,暂且到别处去避一避。”

“为什么?”雨生听说,疑心没听真切,一双锐敏的眼直望着高菊翁的脸。

“因为我听人家说,镇守使的衣袋里有一张单子,记着激烈派的名字,单子上就有你的名字!”高菊翁说到这里,近视眼几乎眯成一线,从眼镜里偷看雨生的神色。

雨生却大笑了。

“有我的名字!我不知道什么激烈不激烈,记着我的名字也不相干。”

“这倒不是这么说,”高菊翁似乎极关切地驳说。“你固然不知道,他可记住你了。你知道他的背后是谁?现在的世界,军阀的意思就是威权。军阀最恨的是激烈派。你若不走,十有九成会吃些冤枉苦。我同你师生旧情,互相关切,知道了没有不说的道理,故此特地来通知一声。”高菊翁自觉肩背上一松,几个人斟酌尽善的一番话,总算都背诵出来了。

雨生想了一想,说:“高先生的好意,十分感激!”

高菊翁别无留恋,站起来穿好衣服就走.雨生送了他回进来,②见庭中槐树承受日光、作葱绿色,感到青春的欢乐与事业的愉悦,便低头一笑,牙齿啮着下唇,心里想:“假如听了他的话,那就太可笑了!”

1925年11月1日写毕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埙伯、陆仲芳都是县城教育界的头面人物,对丁雨生为代表的进步青年返乡办学的行为充满恐惧和仇恨。
B.在背后咒骂“丁雨生这东西”,当面却堆着笑脸称“雨生先生”,可见王埙伯不仅阴险冷酷,还虚伪狡猾。
C.高菊翁向丁雨生透露内情,并劝他暂到别处去避祸,既是念师生旧情,也表明他对丁雨生等人抱有同情。
D.当听到自己上了“激烈派”名单时,丁雨生第一句话是“有我的名字!”说明他对此十分诧异,很不理解。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写陆仲芳介绍其“釜底抽薪”法,为后文叙述丁雨生的弘毅中学只招到八个学生埋下伏笔。
B.在描写小纸旗时,作者以“如扫败叶”为喻,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矛头指向平民教育运动大会。
C.作者让丁雨生出场不多,但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描写一样都没落下,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文本打破线性叙事结构,颇多时间的跳跃,聚焦新旧力量的暗中角力,情节紧凑且起伏跌宕。
3.文中两次对树的描写都带着强烈的象征意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本对王埙伯、高菊翁等人物的描写笔墨,远多于对主人公丁雨生的描写,请谈谈你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重庆市多校联考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语文试题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通过孟子与梁惠王、梁襄王的对话,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民本思想。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和税赋,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文章通过对话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智慧,强调了“仁者无敌”的理念,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中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道理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在其为民父母也?尼曰:始作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二)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B.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C.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D.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2.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中的“恶”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中的“恶”意思不同。
B.“天下莫强焉”中的“焉”与“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焉”意思不同。
C.“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中的“一”和“且贰于楚也”中的“贰”用法相同。
D.“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中的“就”与“若无罪而就死地”中的“就”意思相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是孔子的字,这“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
B.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始作俑者,指第一个提出用俑殉葬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叟,年老的男人,老头儿,是对老年人不太尊重的称呼。
D.地方,古代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土地方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可知,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报仇雪恨,“愿比死者一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没有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C.材料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禾苗”喻百姓,以“雨水”喻君恩,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
D.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对话来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仁政爱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整体分析:这篇小说通过描写日军侵占南庄期间,私塾先生苏夫子与日本长官藤原之间的文化冲突,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坚韧与不屈。夫子在乱世中坚持教书育人,象征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守护。麒麟作为仁慈与太平的象征,出现在乱世中,隐喻了对和平与正义的渴望。小说通过细腻的情节和象征手法,揭示了侵略者的野心终将失败,中华文化将永存的主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见麒麟

哥舒意

丁丑年秋,日军进驻南庄,砸开了苏园生锈的门锁。当天,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

夫子现在还有学生?

时局纷乱,学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编地方志。

时局纷乱,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教师。现定居南庄,正好请夫子教犬子承太中华文化。夫子不妨带令媛一起来,两个孩子可作伴读书。夫子没有说话。

日本武运源于贵国儒学,今后我们不分彼此,共同将它发扬光大。

我只知道教书。

在苏园,守真见到了承太。守真是我的女儿,夫子说,在这里,我们只是师生,你们只是同学。言毕,夫子就开始讲授孔子。

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窗外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看得出神。

夫子在看什么?

看万里桃花吧,万里桃花是苏园盛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过。守真说。

现在漫山枯树,没有桃花。

那夫子就是在看过去的万里桃花。

习字课。夫子写下一字,问承太。

‘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

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教承太字的不同写法,汉隶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

上午课毕,午餐。承太吃了几口,瞥见守真饭碗已经扒空大半,问:师姐没吃早饭吗?

家里的粮给村里孤儿了,他们的大人被打死了,他们没饭吃。

承太没说话,看了看外面,说:桃树开花就好了,可惜都枯了。

守真说:我们去找找,也许能找到一两朵桃花。

饭后,他们在桃园真的找到了一朵纯白的瘦花。秋日白桃难得一见,两人赏过桃花,差不多到了上课时间,守真起身要走,承太却奔向大屋,提了一柄大刀回来。

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双手握刀,举过头顶。

这个桃园再也没有桃花了。守真凝视断茎绿痕,见地上有足印,隐隐然像是什么动物曾在此驻足。

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守真在纸上写了夫子以前教她的两个字,四十二笔。到了半夜,守真偷偷出门再次来到苏园那棵桃树下。月色朦胧,恍惚间见一行蹄印,从她脚下伸展开去。远处树影下,一头古兽。古兽仿佛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身望着她,目光清澈。

守真回到家,夫子已经醒来,在方桌上写字。

我又见到麒麟了。

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夫子说,孔子见过麒麟。

可现在是乱世。

所以麒麟不该出现。夫子说,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麒麟。

一个周六,午课结束,师生三人听见屋外喧哗。原来,士兵正在挖一株桃树,守真正是在那棵桃树下看见麒麟的。很快,一辆军卡驶来,运来一棵大樱花树,种在了那株桃树的位置。

那天入夜之后,守真出门。门外,承太背着书包在等她。他们一起来到南庄的祠堂,祠堂供桌下钻出很多身影。承太打开书包,所有孩子都看见了饭团,他们想起夫子教过的课,就说:仁者爱人。

离开祠堂后,守真决定把看见麒麟的事告诉承太。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苏园,找到那棵樱花树,蹲守在离它不远的桃树下。月亮渐渐隐没,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也不知过了多久,暗夜中守真感到有东西在触碰她。麒麟!麒麟身上遍布伤口。

清晨,守园士兵发现,昨天移植的樱花树已被雷劈断,树下焦土上,有蹄印四枚。

夫子在家正吟诵论语。卫兵敲门,说藤原请夫子前往苏园一叙。

今天我们说一下这两个字。藤原拈起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

麒麟。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

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实为驼鹿,所以两字都以鹿为字首……

我读到的史料和夫子所说不同。这也是从夫子家借来的,《南庄简史》,上面说,汉武帝时村民在这里见到麒麟,汉武帝就让人建了守麟阁。现在守麟阁已毁,但在原址上又盖了这座苏园,于是有了万里桃花。所以,麒麟再度出现也不足为奇。

前人虽有记录,却未必是信史。

那孔子春秋时见到麒麟,看见的是什么?

一头驼鹿。

西汉武帝猎得白麟,又是什么?

一头白色的驼鹿。

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瑞兽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藤原先生,如果见到麒麟,又会怎么做?

我们会请回京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

遗憾的是,藤原先生永远不可能见到麒麟。

藤原没作声,过了一会说明天要来听课。第二天夫子上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藤原旁听了一会儿,起身击掌,两名宪兵应声而至。

最后问夫子一次,到底见过麒麟没有?

从没见过。

一名宪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夫子嘴唇动了动,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夫子没再说话。这时,承太忽然向父亲跪下,藤原迟疑了一会,然后挥了挥手,宪兵松开了守真。

供桌下的孩子饿急了。守真很晚才来,孩子们问夫子呢。守真没有回答。

忽有孩子说:着火了!苏园那里红光艳艳。守真望着山林,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古兽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庄简史》,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笔,在空白处写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

今天还上课吗?孩子们问。

上的。今天教两个新字,四十二笔,你们看仔细。

(节选自《小说月报》2023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的情景,承太与守真间有一番问答,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绍。
B.藤原将樱花树移植到苏园,象征着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樱花树被雷劈,则隐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实现。
C.夫子最后一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情节上的精心设计,暗示夫子己作好了牺牲准备,并以此表明心迹。
D.小说写夫子应允藤原担任承太家庭教师的无奈,写他为守护麒麟秘密的英勇,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从文化的角度落笔,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企图,写中国百姓守卫中华文化的努力。
B.刀劈桃花,暗示了承太的日本基因;给孤儿饭团,表现了承太的仁爱之心,两者对比鲜明,反映了承太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
C.小说中的孤儿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看到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也看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未来中国的希望。
D.小说结尾夫子化的麟,隐入万里桃林,表达言简义丰,寓悲壮于诗意,艺术化地完成了矛盾冲突后的主旨揭示。
3.文中夫子教承太写“仁”字的情节设计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4.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请简要分析作者虚构“见麒麟”的意图。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周教授秋怀

陈与义

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

宋玉有文悲落木,陶潜无酒对黄花。

天机衮衮山新瘦,世事悠悠日自斜。

误矣载书三十乘,东门何地不宜瓜

【注】①周教授,陈与义任开德府教授时的僚友。时诗人常为身居下位而不平。②天机衮衮,自然景物的变化相继不绝。③召平是秦时的东陵侯,秦亡不仕,隐居长安城东,种瓜为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为和友人周教授的诗而作的,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情怀和感慨。
B.颔联以宋玉写文悲秋与陶潜无酒对菊的典故写自己生活的情形与困顿的处境。
C.颈联借写山、日等常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却不能与友人相聚的伤感。
D.尾联写诗人自悔读书求官,不如效仿汉代召平种瓜,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
2.宋代释普闻在《诗论》中分析了诗歌创作中意与境的关系:“天下之诗,莫出乎二句:一曰意句,二曰境句。境句易琢,意句难制。”他又说:“‘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境也;著‘几见’二字,便成意句。”请结合本诗的主旨分析他的观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团长嗜茶不嗜酒的生活习惯,展现了他在战场上的冷静与智慧,以及在关键时刻的英勇无畏。文章以茶与酒的对比为线索,刻画了团长的性格和精神世界。茶象征着清醒与理智,酒则代表着激情与豪迈。团长在最后的战斗中茶酒混饮,象征着他在理智与激情的交融中,完成了对国家和战友的忠诚与牺牲。文章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与酒

李永生

团长嗜茶。

团长是安徽太平人。他们那个地方产茶,产一种叫太平猴魁的好茶。团长家是茶农世家。

闻着茶香长大的团长,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团长说,茶农子弟不嗜茶,犹如忘本也!

军校毕业后,开始带兵。从排长干起,几年后升任团长。每到一地,便买本地茶喝。团长说,喝当地茶,也是品读此地文化和历史!

嗜茶如此,酒,却是点滴不沾。

团长长这么大,就喝过两次酒,第一次是他六岁的时候,爷爷花甲大寿办喜宴,老寿星宠孙子,筷子头儿沾酒让他嘬了几口,他便兴奋得小脸通红,变得手舞足蹈,围着桌子乱跑,嬉闹蹦跳了一阵后,往他娘怀里一扎,立马睡着。谁知他睡了半天不见醒来,爹妈忙请来郎中,郎中给他灌了一碗醒酒汤才见他睁开眼。

后来又喝过一次酒,十八岁那年,他喝了一小盅自家酿的米酒,结果和六岁那年情况相差无几,先是手舞足蹈,躁动异常,而后昏睡。爷爷看到后,玩闹似的给他灌了点猴魁茶水,没想到竟让他清醒了不少。

自此后,团长视酒如洪水猛兽,再也不沾一滴。

团长总结出一套理论:酒壮形色,令人昂奋,却也惹祸,猛张飞不就是醉酒后鞭打麾下将领引来杀身之祸?带兵者,酒后激动,草率行令,指挥失当,岂不是拿将士生命作儿戏?而饮茶则正好相反,茶可清心提神、消减浮躁,带兵者饮茶,思维冷静,才可指挥若定。

自己不饮酒,却并不反对别人饮。军中弟兄,不乏善饮者,军人沙场征战,一碗热酒下肚,也就增了几分胆量和豪迈。军人,更喜欢的还是那杯中之物。

抗战初期,日本鬼子以破竹之势,打得国军一败再败,团长窝火,为此夜不能寐,整日站在军用地图前,咕咚咕咚灌茶水。

终于想出破敌之策,派出一支奇兵,在八路军县大队配合下,偷袭鬼子的炮兵阵地,不仅炸毁了鬼子十几门大炮,还毙伤三十名鬼子。

报捷电话打到师部,师长大喜,赏大洋五千,外加十坛美酒。师长是团长的老长官,自然知道他的心腹爱将喜欢喝茶,没忘记给团长捎来一包好茶,竟然还是团长家乡的太平猴魁。团长摆了庆功酒。弟兄们大碗喝师长赏赐的御酒,团长以茶代酒,喝师长给的猴魁。茶酒过半,参谋长仗着胆子说:团座,这是咱的第一场胜利,您就破个例,和弟兄们喝一杯吧?

副团长忙摆手:团座是沾酒就醉。

参谋长喝高了,语气也就不那么客气了,说:团座,今儿高兴,您不能冷了弟兄们的心。参谋长这么一说,几个营长连长也跟着起哄。团长被逼到了这份上,一拍大腿说:好,那就喝一点。

团长捏起酒杯,皱着眉头,滋溜喝干。不一会儿,团长便觉得有一股热气汩汩直冲脑门,变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团长大着舌头说要跟参谋长学划拳。弟兄们知道团长酒劲儿上来了,忙劝他说下次下次。团长不干,撸起袖子,折腾好半天,忽然一下子出溜到桌子底下……

这一口酒,让团长呼呼大睡了一夜加半个白天。参谋长觉得不好意思,跟他道歉。团长反倒说了一大堆喝酒的妙处:喝酒真有好处呢,酒后那一刻钟,就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给我一把鬼头刀,能一气砍下十颗小鬼子脑袋。

没多久,团长带领他的团奉命南下参加淞沪保卫战。

团长的部队守一座城,打了三天三夜,一个团的人几乎伤亡殆尽,副团长和参谋长也都牺牲了,最后全团就剩下团长和七名士兵。团长知道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七位弟兄身上全部绑上了手榴弹。他们旁边,刚好有一家酒铺,他们在一堆坛坛罐罐中竟然找出半坛子老酒和几只酒碗,七人列队,团长给每位士兵倒上一碗酒。团长也拿起一只空碗,竟有点不知所措。一个士兵喊一声:团座,您也喝一碗吧!一句话提醒了团长,忙也为自己倒上一碗,他知道此去再也不能回来,摸出口袋中仅剩的一撮猴魁茶撒入碗中,一饮而尽。团长高喊一声:弟兄们,干——

壮士们一饮而尽,八只大碗同时咔嚓摔碎在地。

也不知道是酒精的作用,还是太平猴魁茶的作用,那一刻,喝过酒的团长周身气血沸腾,他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猛虎,随手拎起一把大刀,带着弟兄们呐喊着迎着鬼子冲了上去。

……团长的遗体被赶来增援的兄弟部队抢了回来,灵柩被护送回老家。耄耋之年的爷爷望着孙子的脸庞,颤抖着说:乖孙,喝酒了?这回,你要睡多久?

团长被安葬在茶山脚下。新茶采摘后,总有人先给团长敬上一杯好茶。墓前,茶香缕缕不绝。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团长借三国时期张飞酒后鞭打士卒将领而被属下趁其睡着斩首而亡的例子,说明带兵者不应饮酒失度,拿全军将士性命当儿戏。
B.茶可清心提神、消减浮躁,团长认为带兵者饮茶,思维冷静,才可指挥若定,这也是团长能想出破敌之策力挫日军的原因之一。
C.庆功宴上,团长因参谋长和几个连长营长起哄,被逼无奈喝酒,却意外发现喝酒好处多,表明团长对带兵者喝酒态度彻底改变。
D.淞沪保卫战中,部队只剩七名士兵,团长给每位士兵倒上一碗酒,自己却拿出空碗不知所措,表明团长此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团长和“茶与酒”的故事,使叙述自由灵活。
B.文章开头结尾互相照应,团长嗜茶,牺牲后葬于茶山脚,墓前茶香不绝。
C.爷爷望着孙子的遗体说的一番话颇具感染力,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D.茶与酒的矛盾贯穿文章始终,文章围绕“茶与酒”表现团长崇高的精神。
3.文中多次写到团长“喝酒”,表现了不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
4.茶和酒通常不可以一起喝,但是文中团长最后茶酒混喝,意蕴丰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水

汪曾祺

下班了,小吕把擦得干干净净的铁铣搁到小仓库里,组长大老张走过来,跟他说:

小吕,你今天看一夜水。

小吕是个小工,往小里说还是个孩子,一定不去,谁也不能说什么,过去也没有派过他干过这种活。但是小吕觉得不能这样,自己是果园的人,若是遇到紧张关头,自己总是逍遥自在,在一边做个没事人,心里也觉说不过去。而且,看水,这也挺新鲜,挺有意思!小吕就说:

好吧!

小吕把搁进去的铁铣又拿出来,大老张又嘱咐了他几句话,他扛上铁铣就走了。

大老张告诉他,他给他在渠沿里面横插两根树枝,当作志子。小吕走近去,没怎么费事,就找到了。一看见了这两根树枝,小吕心里一喜,好像找到了一件失去的心爱的东西似的。

小吕又到大闸上试了一下。小吕暗暗地鼓了鼓劲,拿起抓钩(他还没有使唤过这种工具),走下闸下的石梁。第一回立足在横跨在大渠上的窄窄的石梁子上,①满眼是汤汤洄洄、浩浩荡荡的大水,充耳是轰鸣的水声,小吕心里不免有点怯,有些晃荡,手上深切地感觉到水的雄浑、强大的力量,——水扑击着套在抓钩上的闸板,好像有人使劲踢它似的。但是小吕屏住了气,站稳了脚、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闸板上酒杯大的铁环和两个窄窄的闸槽上,还是相当顺利地做成了他要做的事。

行!他觉得自己能够胜任,水势即使猛涨起来,情况紧急,他大概还能应付。他觉得轻松了一点。刚才那一阵压着他的胃的严重的感觉开始廓散。

小吕沿着渠岸巡视了一遍。走着走着,又有点紧张起来。渠沿有好几处渗水,沁得堤土湿了老大一片,黑黑的。有不少地方有蚯蚓和蝼蛄穿的小眼,汩汩地冒水。小吕觉得这不祥得很,越看越担心,越想越害怕,觉得险象丛生,到处都有倒塌的可能!他不知道怎么办,就选定了一处,用手电照着,定定地守着它看,看看它有什么变化没有、看了半天,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样。他又换了几处,还是拿不准。这时恰好有一个晚归的工人老李远远地走过来,—-小吕听得出他咳嗽的声音,他问:

小吕?你在干啥呢?——看水?

小吕连忙拉住他:

老李!这要紧不要紧?

老李看了看:

嗐!没关系!这水流了几天了,渠沉住气了,不碍事!你不要老是这样跑来跑去,一黑夜哩,老这么跑,不把你累死啦!找个地方坐下歇歇!隔一阵起来看看就行了!哎!

小吕就像他正在看着的《水浒传》上的英雄一样,在心里暗道了一声惭愧;又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小吕这一阵不知从哪里学了这么一句佛号,一来就是阿弥陀佛!

小吕并没有坐下歇歇,他还是沿着支渠来回溜达着,不过心里安详多了,②他走在月光照得着的渠岸上,走在斑驳的树影里,风吹着,渠根的绿草幽幽地摇拂着。他脚下是一渠流水……他觉得看水很有味道。

半夜里,大概十二点来钟,出了一点事,小石桥上面一截渠,从庄稼地里穿过,渠身高,地势低,春汇地的时候挖断过,填起来的地方土浮,叫水涮开了一个洞。小吕巡看到这里,用手电一照,已经涮得很深了,钻了水!小吕的心扑通一声往下一掉。怎么办?这时候哪里都没法去找人……小吕留心看过大工们怎么堵洞,想了一想,就依法干起来。先用稻草填进去,(他早就背来好些稻草预备着了,背得太多了!)用铁铣立着,塞紧;然后从渠底敛起湿泥来,一铣一铣扔上去,——小吕深深感觉自己的胳臂太细,气力太小,一铣只能敛起那么一点泥,心里直着急。但是,还好,洞总算渐渐小了,终于填满了。他又仿照大工的样子,使铁铣拍实,抹平,好了!小吕这才觉得自己一身都是汗,两条腿甚至有点发颤了。水是不往外钻了,看起来也满像那么一回事,——然而,这牢靠么?

小吕守着它半天,一会儿拿手电照照,一会儿又拿手电照照。好像是没有问题,得!小吕准备转到别处再看看,可是刚一转身,他就觉得新填的泥土像抹房的稀泥一样,哗啦一下在他的身后瘫溃了,口子重新涮开,扩大,不可收拾!赶紧又回来。拿手电一照:——没有!还是挺好的!

他走开了。

过了一会,又来看看,——没问题。

又过了一会,又来看看,——挺好!

小吕的心踏实下来,不但这个口子挺完好;而且,他相信,再有别处钻开,他也一样能够招呼,——虽然干起来不如大工那样从容利索。小吕有了信心,在黑暗中很有意味地点了点头,对自己颇为满意。

四周围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风吹着庄稼的宽大的叶片,沙拉,沙拉,露水下来了,到处都是一片滋润的、浓郁的青草气味,庄稼的气味,夜气真凉爽。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水……过了一会,不知为什么,又在心里想道:真好!而且说出声来了。

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老张在为小马分派看水任务之前,就在渠沿里面插了两根树枝当志子,体现了他处事的细心和对后生的关心。
B.工人老李对小吕说话时先后发出“嗐”“哎”的感叹,流露出他对小吕的轻视和对他能否完成看水任务的担忧。
C.小吕是果园的小工,却在看古典名著《水浒传》,折射出年轻一代劳动者积极向上、追求精神充实的时代风貌。
D.小吕独自堵上水渠的口子,离不开他的勇气与担当,更有赖于他平时“偷师学艺”的慧心和“有备无患”的细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因为是全知视角,所以更好地揭示了故事的原委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B.小说在刻画人物时作了大量的心理描写,除心理分析、内心独白外,还有人物生理反应、幻觉等。
C.小说选择普通的农村劳动生活作为叙写内容,却能尺水兴波,将看水过程描写得跌宕起伏,情节性强。
D.大老张和老李这两个人物的出场,不仅符合表现主人公心理成长的需要,也减缓了小说的叙述节奏。
3.小说通过“看水”这一事件表现了主人公的成长,请简要概括“成长”的内涵。
4.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环境描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科幻新浪潮的革命性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中国科幻在这一时期归于沉寂,但其他领域的革新发展,包括未来学研究、控制论与信息学、量子物理学、混沌理论等等,为科学与人文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促成了各种思想与创作实验,挑战了单一型的意识形态话语,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多元并包的思想体系。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刘慈欣和韩松开始了他们辉煌的写作生涯。在刘慈欣的《中国2185》和韩松的《宇宙墓碑》等早期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两位作家对于理想主义退潮的反思。无独有偶,刘慈欣和韩松的出现,恰逢中国幻迷团体和网络社群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为晚清之后新一轮动真格的科幻新浪潮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显现出某些与一百年前的晚清相似的地方,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科技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未来的期望也总是笼罩于某种焦虑之中。确切地说,互联网为新作者提供了自由发表作品的平台,给诸多幻想文学留出巨大发展空间,而中国的文学场域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科幻新浪潮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文化条件。

通常来说,科幻文学属于类型文学的范畴,但中国科幻新浪潮却挑战了通俗严肃的边界,它动摇了文学领域既定的秩序结构,通过颇具冒险性的思想和文体实验,推动了文学范式的转变,赋予文学想象力以新的意义,丰富了科幻在政治、伦理以及认识论方面的内涵。可以说,中国科幻新浪潮自其诞生,便一直处于同其他类型文学甚至主流文学的较量之中,尤其是以模仿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建构起一种新的文学模式——我将其称为不可见的诗学

我认为,中国科幻新浪潮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它能够照亮不可见之物,这也是新浪潮诗学变奏中的关键因素。很多作品的叙事重心,都是对于不可见的再现:刘慈欣在《三体》三部曲中在人类文明和宇宙整体的层面上塑造了黑暗森林法则,书写了高维宇宙和未知的物理规律,表现了人们对于宇宙的恐惧以及由此产生的崇高感;韩松在《医院》三部曲中书写着幽暗生态中的后人文主义生命主体,从幽暗意识非思的角度出发,展现出人类如何与藏于幕后的非实体智能算法网络相对抗。对于当代中国科幻,看到不可见之物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这会唤起一种看的恐惧,而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种恐惧,我们便能够直面由于未知和不可预测性产生的神秘感,得到终极启示。

看的恐惧这一概念概括了我多年研究的核心,也是中国科幻新浪潮作品的总体特征。当然,想要看到不可见之物,就需要有勇气承担起寻求真相的艰巨任务,而这些真相很有可能背离我们习以为常的惯例与常识,与平滑的表面现实相抵触。通过对现实的超越,中国科幻新浪潮不仅解构了政治、艺术和科技所预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而且还重新定义了何谓现实本身。所以,科幻小说的情节设计与叙事伦理息息相关,它试着打破传统的可知现实,果敢地进入一个不可见的幽暗世界,探索这里普遍存在的褶曲,以此生成新的主体性。科幻小说有意识地打破现实主义模仿论的辖域,在有关现实的平滑乐章中奏响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对于新浪潮作家来说,小说中的再现过程不受现象世界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约束,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方式,来与现实主义模仿论论争现实的本质和真相。

(摘自宋明炜《中国科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材料二:

人性的复杂、丰富,尤其是人文主义兴起以来,被照亮的那些人性褶皱,褶皱内部隐藏的欲望法则与机制,对此的观照与摹写一向被视作科幻文学的软肋,正因为这一软肋,科幻文学才在精细的划分原则下,被归入类型文学,长期被当成文学大家庭的次一阶存在。时至今日,在对人性洞察的深广度上,科幻文学仍旧无法与传统文学相抗衡,但作为一种惯于以人类整体为实际或象征性观察对象的书写方式,科幻文学已然发展出独特的路径,经由此,我们能获得此前从未有过的观察人性的角度,或者那些因为传统文学过于细碎的沉浸,而逐渐被忘却的人性图景宏大的一面。

在科幻文学之前,人性很难离开的范畴,无论是观察的主体,还是对象。此前的文学也进入非人之中,譬如动物乃至植物,譬如神仙精怪或者被信奉为唯一的造物主,但这些都是对人的拟想,无论离人远近,较之于人或高或低,在人性的角度上,他们是和人站在一边的,他们或许让人畏惧,但却不让人陌生,或感到不安,进而对何为人产生强烈的怀疑。科幻小说第一次让人类直接面对与其相似并极有可能取而代之的人类造物,在这种逼迫性情境中,审视自身情感与理性受到的冲击,进而打开一片此前未被照亮的人性领域。

刘慈欣《三体》里,无论是面对是否让少数人逃出地球还是面壁者以毁坏地球为武器,人性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减少个人化后取最大公约数的共性,这里面当然有着让胃口精细的读者不适的粗暴感,但揆诸今时今日正在世界各地发生的由新闻标题浓缩的事件,又不得不让人叹服,《三体》对人类整体的洞烛幽微。这一点在执剑人罗辑的遭遇上尤为明显,从被唾弃至被膜拜再至被视作恶魔,刘慈欣给予了罗辑足够的超出人类限度的寿命,让他承担了人性观察皿的任务,将人类整体上的脆弱、善变、卸责等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罗辑卸下执剑人的身份,地球不出所料被三体人攻陷时,人类面对罗辑,表现出一种克制的冷淡,这是刘慈欣同时对罗辑与人类的体谅,也是一位科幻作家对人性的包容。

(摘编自李宏伟《科幻,作为镜像》)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思想体系多元,中国科幻创作走入沉寂,为“新浪潮”革命蓄积力量。
B.刘慈欣和韩松早期作品中表现的对理想主义退潮的反思,是中国科幻创作的新实验,他们促进了科幻创作的复苏。
C.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对未来期望的焦虑,互联网的兴起,为科幻创作提供了思想和技术的支撑。
D.中国科幻新浪潮对“通俗”与“严肃”边界的挑战,改变了“类型文学”的地位,动摇了文学既定的秩序。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幻新浪潮的“新”,一方面表现为内容上超越现实,对不可见世界的表现;一方面还表现在形式上的打破通俗与严肃文学边界的文体实验。
B.中国科幻新浪潮创作再现“不可见”,通过未知和不可预测性使人们产生神秘感,给人终极启示,这使得其在世界科幻创作中独一无二。
C.能够看到“不可见”之物,需要科幻创作以人类整体为实际或象征性观察对象,勇于承担起寻求真相的艰巨任务,这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
D.中国科幻新浪潮作家不是对现象世界和传统社会结构进行“模仿”,而是突破现实约束,进入“不可见的幽暗世界”,但依旧探索现实的本质和真相。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立足于中国科幻创作的“新潮”性,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内容。
B.材料二立足于科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分析科幻文学对人类世界的关照角度。
C.材料一用《三体》说明中国科幻新浪潮内容的特点,材料二用其说明科幻文学主题的特点。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科幻文学的“幻”与“实”,前者重心在“实”,后者重心在“幻”。
4.根据材料一、二,下列对“科幻文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文学在中国掀起过两轮浪潮,第一轮始于晚清,第二轮始于20世纪90年代。
B.一般来说,科幻文学的地位不仅难以与主流文学比肩,甚至不及其他的类型文学。
C.科幻文学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将“非人”的人类造物作为观察人性的主体和对象。
D.科幻文学“看的恐惧”不是单纯的让人畏惧,而是在营造洞察人性的逼迫性情境。
5.材料一中“‘不可见’之物”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整体分析:这两篇文言文通过对比杨素和李靖两位将领的治军策略,探讨了战争中恩义与惩罚的关系。杨素以严刑峻法治军,强调通过惩罚来维持军纪,确保战无不胜;而李靖则主张先施恩义,再行惩罚,认为只有在士卒亲附之后,严刑才会有效。文章通过唐太宗与李靖的对话,揭示了治军的智慧在于平衡恩威,强调了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兵法的深刻哲理。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使士卒敢进而不敢退,退一寸者,必惩之以重刑,故可以取胜也。法曰:“罚不列。”

隋,大将杨素御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每将对敌,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者不下十数人。流血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三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者。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

(节选自《百战奇略·罚战》)

材料二:

太宗曰:“严刑峻法使众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

靖曰:“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王邑不晓兵法,徒夺兵众,所以自此败。臣案《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

太宗曰:“《尚书》言;‘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何谓也?”

靖曰:“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若威加于先,爱教于后,无益于事矣。《尚书》所以慎戒其终,非所以作谋于始也。故孙子之法万代不刊。”

太宗曰:“卿平萧铣,诸将皆欲藉伪臣家以赏士卒,独卿不从,以谓蒯通不戮于汉,既而江汉归顺。朕由是思古人有言曰:‘文能众,武能威敌。’其卿之谓乎?”

靖曰:“汉光武平赤眉,入贼营中案行,贼曰:‘萧王推赤心于人腹中。’此盖先料人情必非为恶,岂不豫虑哉!臣顷讨突厥,总蕃汉之众,出塞千里,未尝戮一扬千,斩一庄贾,亦推赤诚存至公而已矣。陛下过听,擢臣以不次之位,若于文武则何敢当。”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法:指《司马法》,据说是姜子牙所著兵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卒未亲附A而罚之B则不服C已D亲附E而罚F不行G则H不可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指迁延姑息,与《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中的“迁”意思相同。
B.无所宽贷,指绝不宽容,其中的“贷”与成语“严惩不贷”中的“贷”意思相同。
C.盈,指充满,与《望海潮》“户盈罗绮”中的“盈”意思相同。
D.附,使……亲附,“泣孤舟之整妇”的“泣”表示使……哭泣,两者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素治军严整,每当将要对敌交战之时,他就搜求犯有过失的士卒而立即杀掉,被杀的人一次多则上百人,少亦不下十数人。
B.李靖认为光武帝能凭借孤立无助的军队抵抗王莽的百万兵众,而不依赖刑法,是顺应了人们怨恨王莽的心意,加之王寻、王邑不懂兵法。
C.李靖平定萧铣后,各位将领都想登记前朝官员财务赏赐士卒,只有李靖没有这样做,太宗认为李靖就像蒯通一样文武双全。
D.李靖讨伐突厥时,统领异族和汉族的兵众,出塞千里,不曾杀戮无辜之人,与汉光武帝一样以赤诚的心对待天下之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
(2)(课内)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李靖对战争中的恩义与惩罚有哪些看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09-1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登闲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乎?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既定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

王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之也。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是以不朝。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今王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之也。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顾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今吾国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所以变服骑射,以备燕、东胡、楼烦、秦、韩之边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今未能报也。而叔也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

[注]①简襄:襄指赵襄子,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奠基人,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②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全国推行穿胡服,习骑射的改革,使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③鄗,读作hào,战国时赵之属地,在今河北省。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既定遗俗之虑:背弃       颁白者不戴于道路矣:背(东西)
B.亦欲叔之之也:穿胡服       以一八:使……服从,降服
C.即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去、到       始臣解牛之时: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顺先王之志:来             毋吾也:因为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B.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C.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D.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陪侍尊者或长者闲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义相同。
B.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不佞,意思是不才,也是谦词,可用来自称。
C.中国,指中原。因古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处国之中,故称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D.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谷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因而“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胡服骑射变革是大势所趋。赵国与多国接壤,但却缺乏相应的军事准备,历史上也曾受到中山国的侵略,改革势在必行。
B.武灵王是一位谋定而后动,执行力强的君主。他虽然开始时对胡服骑射改革有所顾虑,但坚定信心后,就逐步推行计划,拉拢公子成就是为了寻找一份有力的支持。
C.公子成本是改革中的阻挠势力。他因为生病不想在改革中争先,并认为袭用边远地方的服饰,改变了古代的礼教,变换了古代的准则,直到最后也坚持不穿胡服。
D.说服别人是需要智慧的。武灵王用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的道理,不忘先王之耻、继承祖先遗志的宏愿最终打动了公子成。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是以不朝。
(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024-09-1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