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4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一是以论说为主,如《春秋》《老子》《庄子》《孟子》等含哲学、政论文在内的文章;二是以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这两种文体形态交相辉映,不仅成就了一个大时代里散文的辉煌,而且还开创了中国的杂文学传统。而其文体特征则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先秦时期的散文文史哲没有分家,实用文章和非实用文章混杂,文学与非文学交织,其时也没有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散文家。可见,先秦时代的散文概念和内涵是模糊的,文体是自然朴素的,同时也是极其包容的。正是这种模糊、自然朴素和包容性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宽阔、宏大坚实的基础。

先秦之后的两汉以历史散文为主要文体形态,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它将散文推到了一个顶峰。唐代的古文运动,一方面瓦解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文——骈文;一方面又融合叙事的历史、说理议论的哲学、抒情的文学于一炉,从而形成了叙事、议论与抒情三位一体的古典散文格局。当然,古典散文只是唐宋的一种主流散文文体形态,在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品类多样,写法也多姿多彩,既有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等有很强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车载斗量的诸如书信、奏议、诏令、论辩、传状、碑记、箴铭、颂赞、哀祭、序跋、书说、赠序等偏于应用和议论的文章。明代以后,先是以拟古为主七子的散文创作成为时流,继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一切作品皆从胸中流出的小品笔记成为主要散文文体形态。而清代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散文,既强调义理、考据,又注重词章,即将应用性与文学性融合在一起。从以上对古代散文的历史回顾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中国的古代散文,从文体的角度讲,是一个相当庞杂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杂文学的系统。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是它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文体;其二,中国的古代散文,先秦时期是应用性与文学性并重,魏晋之后总体看文学性文体占据主导地位,但应用性文体也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总结、回顾中国古代散文文体演变的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虽然,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的说法可能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鲁迅认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学主要是诗文已进入到文体的自觉时代应属不虚。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西方的文学以戏剧、小说和诗为主,散文从古代到现代都没有独立成体,所以不论是长篇论著或是短篇小品,其文体基础都十分脆弱;即使五四时期热闹一时的英美絮语散文,其实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并不是很多。而能够像中国散文那样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优秀之作更少。与中国散文相比,西方的散文随笔重笔路,重纪事、说理、个人性和科学精神,但在文章,即抒情性、音乐性、语言韵味,乃至文气等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

(摘编自陈剑晖、杨汤琛《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有删改)

材料二

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虽不是我国说理文体制的主流,但后代不乏类似之作。从扬雄模拟《论语》而作的《法言》,到后代的佛教语录和理学家语录,都与《论语》一脉相承,主要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论辩。在后代说理议论文中,也不乏其例。成熟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更是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不仅在体制上,而且在说理方法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

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发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使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后代哲理政论文受其影响,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也由此而孕生。

先秦说理散文中大量的寓言,本是为说理而存在,但由于其自身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所以能够脱离说理文字而独立,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其中的优秀之作,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先秦说理散文中,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以磅礴的底蕴成就了自身辉煌,开创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文学传统,也为中国古代散文奠定了宽阔、宏大的基础。
B.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散文长期势弱未成主流,文体基础薄弱,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不多,不似中国古代散文具有文体意识。
C.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尽管后来没能发展成为说理文的主流,但是对后代的佛教语录、理学家语录和专论体说理文都有影响。
D.寓言这种文学样式,因其自身的意蕴以及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所以可以从先秦的说理性散文中脱离出来,并成为小说的雏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散文的起源开端,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和文体意识。
B.材料二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先秦说理散文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C.材料一借西方文学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文体意识自觉的重要性。
D.材料二以汉代杨雄的《法言》为例,来论证先秦说理散文在体制上对后世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中各时代散文文体形态特征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这两种形式都有密切关系。
B.《史记》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编史方法,其中的“纪”“传”部分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散文。
C.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七子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语言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世称“建安风骨”
D.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
4.材料一论证手法多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二谈到“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的观点,请从《齐桓晋文之事》中找出一个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2024-05-1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使中国产生、继承和发展了许多节日。尽管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雄黄酒、六月六晒衣物及年终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需求,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较少,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巫术、宗教和一些传统仪式。这就必然会使这种民间文化带有一些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处于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民间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例如本来是一种攘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儿童都喜欢的文娱活动。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族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论的可靠性。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挂艾蒿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等活动。至于那一年新始的“元旦”,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岁时广记》里这部分的资料就占了三卷。民间的许多节日,是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从社会文化的门类看,它包括了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它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

由于上述特点,民间节日的功能必然也是多方而的,关于人际的团结、社会规范的保持、技能的表现、医药的运用,以及对各种心理的慰藉……总之,民间节日在过去尽着各种社会的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以旧文化、旧生活模式一笔抹煞它。

现在,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劳动节、青年节、建军节国庆节……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沿用,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作相应的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了许多新的活动;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和亡故亲人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钟敬文《谣俗蠡测——钟敬文民俗随笔》)

材料二:

①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②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从打折促销过洋节的喧嚣中走出来,有助于我们真切体会有生命力的文化滋养,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③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从乡土社会转为城市生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传统节日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原有传统节日仪式的简化、转化,并不意味着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会彻底改变。传承创新,则更能把握时代、引领潮流。

④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生活,能让人们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最近几年,内涵丰富的具有文化特色的线上科普、“云观展”、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也让传统节日传承创新获得了强劲动能,开启了无限空间。当传统文化与数字文明相遇,“礼”便有了形象,“乐”就有了声音。清明上河、敦煌遗书可以数字巡游,广寒宫、未央殿可以“云端漫步”,玉兔嫦娥可以下凡成为数字藏品。借助直播技术,天南海北的人们可以一起赏月抒怀,实时观看音诗画等创意表演。数字化,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传统文化,丰富传统节日的体验感。传统节日的数字化叙事和参与过程,让人们可以期待端午赛龙舟在漠河极光中展现,这些都是对传统节日参与内容的再创造与再阐释的过程。同时,传统文明的智慧与数字时代新知的碰撞交流,可以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将以何种形式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推动各方在数字时代更好地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让人工智能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助推器。

⑤总之,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依托数字技术,在内容互嵌的基础上创新转化为符合人们文化体验需要的新模式,不仅连接过去与现在,更能让传统节日不断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展现出更强大的感染力与魅力,让人们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滋养我们的文化底蕴,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徐蔚冰《让中华传统节日滋养文化底蕴》)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的农业社会是中国民间节日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使得民间节日往往带有迷信色彩。
B.民间节日的复合性是指民间节日既有其自身的特征,还包括有多种与此相关的活动事项。
C.传承节日文化,不能抹煞它的社会功能;创新节日文化,则需将其不断融入现实生活。
D.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参与体验,让人们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传统节日的合理化改动,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印证了文化进化论。
B.当下中国社会,新节日和传统节目并存,这说明新文化具有包容性,并对旧文化有改造功能。
C.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传统节日的仪式简化甚至转变,这必然会折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D.对待民间节日,我们既要以虔敬之心守护其精神内核,也要以创新之力激活其时代生命。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传统节日带给现代人文化滋养的一项是(     
A.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吃上粽子,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端午节,在有关方面的安排下,一颗小小的粽子载着中华文明的传统寓意穿越时空来到神舟十号。
B.有文化馆打造沉浸式“剧本游”活动,游客可以与”穿越”而来的李白、张九龄、苏轼等古代文化名人“不期而遇”,共同探索中秋故事与风俗,在互动性演绎中收获节日新体验。
C.除夕守夜的年俗,从围炉夜话、辞旧迎新到一起看春晚,再到边看春晚边晒年夜饭,形式越来越丰富。
D.国庆假期,文旅融合新供给不断涌现,“互联网+旅游”刷新消费体验,研学游等异军突起。
4.下列关于材料二论证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摘引习总书记的话,目的在于引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话题。
B.第③段在论述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传统节目的价值意义,下启传统节日的传承创新。
C.第④段通过列举大量实例,证明了传统节日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文章结尾总结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可以滋养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全篇结构为总分总。
5.今天,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升级,为传统节日传承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如何让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
2024-05-07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3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空中的一个坐标

在玛多,我也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四十岁前拿命换钱,四十岁后拿钱保命。”

几乎无人不知,一个长年累月生活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那伤害的程度足以用对生命的摧残来形容。有人给我透露了一个冷酷的数字,在玛多这地方,人均寿命只有五十四岁左右。而一个人在高原上待了多年后,哪怕离开了高原,在余下的生命里也将是一个只能靠药物来维持生命的“药罐子”。在青藏高原工作的地方干部,一般干够二十年就可以轮换或退休了,而像谢会贵这样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的,还极为罕见。所谓地方干部,这里还得解释一下,这是用黄河人的眼光来看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是中央政府直属机构,而玛多水文站麻雀虽小,却也是黄委会垂直管理的一个最底层的中央直属单位。但由于他们每天都在与水打交道,很少与人打交道,与地方上、社会上少有接触,社会上对他们的存在也不大关注。他们时常被人们看见,却很少被人们认识。很多人看到这些一脸黢黑、木讷寡言的水文人,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而他们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这也是水文人下意识的一种习惯。

由于对他们缺乏了解,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最底层的、第一线的水文人工资待遇很低,比那些同在玛多工作的地方干部低多了。如果说一个人年轻力壮时来到高原打拼就是“四十岁前拿命换钱”,这个目标谢会贵过了五十岁没有实现,一辈子也难以实现。从刚到玛多水文站每月拿三十多块钱工资,到如今,他每月也就能拿到三千多块钱的工资。他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别说拿双倍工资,愣是连一天的出车补助他也没有拿过。如果说这微薄的工资就是他拿命换来的钱,那谢会贵的命、水文人的命也太不值钱了太廉价了。而“四十岁后拿钱保命”,却是谢会贵用生命来验证了的痛苦的现实。他从二十二岁那年获得了“玛多打冰机”这个响当当的称号,如今这台“打冰机”也日渐磨损老化了,一身的高原病加上水文人的职业病——风湿痛、关节痛、胃痛,还有致命的脑血栓,从三十岁之前就开始折磨他,年岁越大越是厉害,无论在玛多水文站还是西宁的家里,那大大小小的药罐子,不是治胃病的,就是治风湿痛、关节痛的,有时候药罐子摆得太多了,他还得在这些药罐子上分门别类贴上标签,一不小心,就吃错了药。

那么,谢会贵又拿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什么?回首二十岁时,他用一张纸把自己送到了这个雪域高原,从此他就认了,一辈子交给玛多了。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他以自己的坚守和全身心的投入,为自己换来了上上下下的夸奖,几乎每一任站长都这样夸奖他,“别看老谢是咱们玛多站资历最老的,可干起活来愣是一点儿也不含糊……”夸奖的话多了,既是不断地重复,也是在不断地强调,而他每次听了也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除此之外,他也为自己换来了一大堆荣誉证书,从黄委会系统劳模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作为一个最底层的水文人,应该说,他已经抵达了人生荣誉的高峰,然而说穿了,同一个人的生命相比,同他一生最宝贵的强壮年岁月相比,这些荣誉证书也不过是一张纸。而每次在光环闪耀中领奖时,他也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如果这一切者是纸,但他还用生命换来了更重要的东西,那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在玛多测量的数以万计的水文数据。那上面记录了黄河源头各个季节、各种气候、各类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流量蒸发量、降水量、泥沙量等数据,这每一个高精度的水文数据,都在填补中国乃至世界水文的空白,更是国家防总、黄河防总、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监测治理等方面的第一手数据。没有这些数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就不可能打造一条数字黄河,中国第二大长河源头的水文数据将是绝对空白条如同巨龙般的黄河,从龙头开始就是个处于失明状态的瞎子。想想也知道,要不国家怎么会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下设一个水文站呢?这里根本不具备设站条件,但必须设站!玛多水文站就是黄河的第一只眼,谢会贵就是这只眼睛里的一只瞳仁……

一个人,从二十岁的憧憬与抵达,到知天命之年步履蹒跚地离去,这就是他漫长而简单的人生履历。无论当初的选择是热血沸腾还是心血来潮,他已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下以三十二年的生命和岁月验证了,那就是他矢志不移的选择,那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选择。我有幸抵达了黄河源头的青藏高原,又有幸找到了一个走得离他最近的机会,但他不愿意谈自己,他谈得最多的是那个水文站和他的那些老前辈和同事,“说啥呢,做得比我好的大有人在”。但黄河可以做证,青藏高原可以做证,一个人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原上坚守三十二年,哪怕再平凡,也足以用崇高来形容。

而如今,随着黄河源头从过去的无人区变成一个个旅游景点,很多游客又没有生态环保意识,老谢对游人带来的各种污染以及对生态的损害也格外担心。他多么希望有幸来此一游的游客们,能够像那些心有神明的藏胞一样,对这里的每一滴水,对我们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保持一种神圣的敬畏、度诚而纯粹的信仰

对于我,玛多只是一条必然之路上的短暂驿站。在我离去前,又一次深深凝望,一个仅有五间房的小小院落,它的存在,让我们错杂的内心一下变得简单明了,而对它,一切都会得以逼真地映现。唯愿在我接下来的奔波于大河上下的漫漫长旅上,它的存在如同时空中的一个坐标,一个闭上眼睛也能看见的坐标……

(原载《清明》2016年第2期)

1.下列对文本内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玛多水文人“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是因为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很少与社会接触,变得木讷寡言。
B.作者谈及水文人的工资待遇很低,既指出像谢会贵那样坚守多年的水文人并非是为了利益,展现其崇高,也暗含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C.作者用“漫长而简单”形容谢会贵的人生履历,“漫长”是指三十多年的坚守漫长,而“简单”是指他的人生履历简单,只做玛多水文人。
D.作者开始称呼谢会贵全名,后来称呼“老谢”,表明其情感态度的转变,可见谢会贵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担忧真正引起了“我”的共鸣和尊敬。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岁前拿命换钱,四十岁后拿钱保命”一句引出下文,既交代谢会贵四十岁前后的不同境遇,也为表现他的奉献精神做铺垫。
B.文中两次出现“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的神态描写,凸显出谢会贵面对夸奖和荣誉,保持本心,质朴纯然的性格特点。
C.文中用“一只瞳仁”比喻谢会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谢会贵在玛多水文站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他收集的数据对于了解、治理黄河的巨大作用。
D.“说啥呢,做得比我好的大有人在”。这是文章唯一一处对谢会贵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他不骄不躁、敦厚谦逊的美德。
3.谢会贵是水利系统的一名基层水文员,作者却用了一个宏大的题目来报道他的事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样命名的好处。
4.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07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3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狼山观海

宋·王安石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注】①狼山:位于江苏南通,紧邻长江出海处。②阅苑: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灵槎:乘往天河的船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首先描写了自己登上狼山远眺所见的长江入海之景,为全诗抒情奠定了基础。
B.诗人眼中的岛屿沙洲笼罩在云雾之中,春雷惊起鱼龙,动静相映,使人顿觉春天生机蓬勃。
C.前三联由近及远,由实转虚,充分显示了狼山的地貌和意境,赞美此处宛如人间仙境。
D.全诗使用夸张、想象,描写了气势磅礴之景,表达了诗人眼界顿开心胸豁朗的欣喜之情。
2.王安石文学创作追求“看似平常最奇崛”的艺术境地,请结合诗歌首联,谈谈诗人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2024-05-07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3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上之任势使然之。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莫如法。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远在千里A外B不敢C易D其辞E势在F郎中G不敢H蔽善I饰非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奸邪,指奸邪之人,与“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用法和意思均相同。
B.轨,车两轮之间为轨,后指车轮碾过的痕迹、路线,这里比喻秩序、规矩。
C.中,指符合、合乎,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中”词义不相同。
D.公道,指公正无私的道理,与熟语“人间自有公道”的“公道”意思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亲自考察百官,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即使君主目、耳及脑并用,臣下也会掩饰,所以君主要运用自己的才能并依赖法律治国。
B.韩非子认为君主能够轻松掌控整个天下,各种类型的臣子在各种场合都不能使坏逾越本分的原因,就在于君主能够善于运用法律执政。
C.治国不能因为豪门权贵犯罪而偏袒,就像墨线不能弯曲来迁就歪斜不正的木料一样,应当以法为准绳,来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
D.君主可以制约官员的恣意妄为,但君主也受法令礼仪的制约,没有人能独断专横,那么正道就可以畅通,政事就能“无为”而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5.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法律思想有哪些历史进步之处?
2024-04-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登南楼

郑起

客中重上倚层台,天阔云收八面开。

雁带岳阳秋晓过,浪涵巴峡影西来。

诸营种柳今何在,老子登楼得几回。

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

【注】①诸营种柳:典出《晋书·陶侃传》,陶侃曾经督促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后见而追责,施惶怖谢罪。后以诸营种柳喻军纪严明。②兴亡不必问寒灰:是说历史变迁不尽靠古迹来证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重上”与题目中“再登”相呼应,“客中”表明作者漂泊他乡的身份及特殊心境。
B.“天阔”句写作者登楼所见,天空广阔,晓云尽散,环顾八方都无所阻挡,境界极为开阔。
C.颔联紧承首联写景,自上而下,大雁在岳阳的秋晨中飞过,浪涛流经巴峡从西边滚滚涌来。
D.“老子”一句展现了作者睥睨天下的豪情,写出了作者对今后无数次登楼纵观天下的设想。
2.面对外敌入侵,本诗与苏洵的《六国论》都对统治者提出了建议。两者的建议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暗香·旧时月色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酷爱梅花,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有《咏早梅》等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起五句,词人描绘了一幅记忆中月下吹笛折梅的画面,尽管天气寒冷,仍与“玉人”一起去摘梅花。
B.上阕后六句,词人借何逊自拟,委婉地表达自己能力不够,才华大不如前,却仍会责怪竹林外吹过来的香气。
C.全词关合紧密。“长记”紧承“相忆”,再折入“旧时”;“翠尊”由上“瑶席”出,“红萼”由上“疏花”出。
D.全词结构精巧、细致,于今昔对比中,寓盛衰之感与怀人之思。
2.宋人张炎有言“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悬棺(节选)

肖江虹

来辛苦很高兴,给众人把酒斟满,端起碗笑呵呵说今天满打满算爬了整整五回,都累了,喝两口解乏。大家都举起碗,唯独来向南不动。来向南说这碗重得很,我端不动,他咕哝说:“你看漂流公司那些脓包,就像老子们在他们下嘴唇接饭吃似的。”来辛苦说:“你这话就不对了,我们又不是他们的人,我爬我的,他漂他的,井水不犯河水。”来向南脑袋扭向一边,继续咕哝:“我看这个就是歪门邪道。”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来辛苦大吼:“老子守在自家地头,守着祖宗,守着规矩,不偷不抢,这算哪门子歪门邪道?”

其实,当初漂流公司找上门来,要来辛苦带几个人表演攀岩,来辛苦说:这是用来糊口的,干其他的不行。漂流公司的人就说:你攀岩给游客看,游客给你钱,你拿钱去买米买油,这是不是糊口?来辛苦嘴巴动了动,没法子反驳。上崖后,寨人能混饱肚皮了,野菜草根们躲过了一劫。看着大家端着的白米饭,来辛苦慢慢就变得理直气壮了。

今年八月的燕子峡,窄土和石缝中见不着了战战兢兢的玉米大豆,蒿草占领了那些地盘,郁郁葱葱,青翠欲滴。不怪它们长得好,实在是老天爷太晓事了,像是个深谙农事的庄稼把式,雨水布置得及时均匀。

来高粱坐石头上,长长短短叹着气,说这样的雨水,如果有了燕粪,能搬回多少粮食啊!他的哀伤不只这个,更大的伤痛是他那条假腿没能让他爬上悬棺崖。我陪他试着爬了两回悬棺崖,不晓得是年纪大了还是假腿带来的障碍,上去两丈就动不了了。正午我看见他又开始在院子里劈劈砍砍,以为他要重新做条假腿。他摇着头说靠那个是上不去了。他展开双手,又指了指后背,我半天没明白过来。他得意地说老子要做一对翅膀,像鹰燕样地飞进崖上那口棺材。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来高粱把自己按在院子里,刀劈刨走,心无旁骛捣鼓他那对木翅膀。

那天我心急火燎跳进他院门跟他说出大事了,他连看都不看我一眼。以为他没听清,我又扯着嗓子喊说出大事了。扭过头,他淡淡对我说:把你脚边的锉子递给我。我捡起锉子递给他。接过去把一处榫头锉平,他抖开那扇翅膀问:你看安逸不?

我说我爸他们和漂流公司的人打起来了。

“跟你说做这个翅膀最关键的就是扇叶,要薄,还要兜得住风。”他说。

“打得凶得很,”我比画着说,“都见血了。”

“翅膀倒是好做,起飞的地点不好选。”他皱着眉说。

看他不理睬,我跳着跑出了院门。

回到家,来辛苦他们几个已经回来了。母亲正往一个汉子头上捆绷带,鲜血顺着他的脖子一直往下淌。其余几个也都带着伤,垂头丧气散落在院子里。来辛苦坐在大门门槛上,脸色像脱了水的紫茄子。他忽地一挥手说:喊冷静点,冷静点,就是不听,这下好了。

满头是血的汉子挣脱母亲的双手,一把把绷带从头上扯下来,一口血沫子啐在地上,吼:“你忍得住你忍,老子反正忍不住。”

来辛苦听完垂着头,牙齿咬得咯咯响,然后一巴掌拍在门框上。

“不爬了,饿死也不爬了。”

来辛苦吼完,没人说话了,大家都低着头,院子里一下安静下来,只有粗重的喘气声。

本来一切如旧,筏子满载着尖叫声横冲直撞着下来,来辛苦他们在游人的惊呼声中爬上爬下。中午刚吃完饭,来了一个漂流公司的经理,他从筏子上下来,擦着眼镜片上的水渍说:“你们这个徒手攀岩很厉害,是对漂流项目很好的补充,我们找专家论证过,说你们这个项目如果能更古朴原始一些就更有吸引力。”

来辛苦摇了摇头。

经理说:“这样爬太平淡了,得改。”

“咋改?”来辛苦问。

“光着身子爬,”经理微微一笑,“这样原始味道就更浓了。”

“你说啥?”来辛苦身后一个汉子直着脖子问。

“当然了,也不是全光,可以穿条裤衩,或者绑块布条子,这样——”

没等经理说完,我就看见一个硕大的拳头快速越过来辛苦的脑袋,径直砸在经理的额头上,嘭的一声空响,瘦弱的经理像片黄菜叶样飘出去好远。

漂流公司人多,燕子峡这边力猛,打斗很激烈。

刚开始,我还捞脚挽手准备帮忙,可最后我却选择了去通知来高粱。我没有仔细深究过为啥会有这样的选择,来高粱老胳膊老腿,越过门槛都费力,通知他也不晓得有个啥用。

爬岩表演在这场打斗后结束了,日子又回到了之前的战战兢兢

清晨我出门采野菜,地里的丰厚让我大吃一惊,鹅儿肠、车前草、蛤蟆菜、黄芽尖,这些饭桌上的常客,在石缝土坎上摇晃着丰腴的身姿。还没转过寨头的垭口,提篮已经装载得满满当当了。刚折回道上,就看见来高粱驭着他的假腿摇晃着过来。

“二老祖,干啥呢?”我问。

摇摇手里的篮子,他说向土地讨口吃的咯。

我把摘好的野菜全倒进来高粱的篮子,说老祖你脚程不好,先回吧,反正菜数旺盛,费不了多大力气就能摘满。

拍拍我的脑袋,来高粱说娃你过来,给我说说你爸他们干架的事情。

我说那天我跟你说,你不是懒得听吗?

笑笑,来高粱说:“我那时候在做正事,要紧的正事,要听你说了,就影响我了。”

我跟他说了那天发生的事情。

“还爬吗,他们?”他问我。

然后他就笑了,一张脸像是乌云散尽的晴空。

停止了爬岩,来辛苦变得寡言了。每天他都起得很早,在院中架上磨石,把闲置的农具翻出来,咯吱咯吱,挖锄、镰刀、尖嘴锹全都被他磨得闪亮。母亲蹲在屋檐下削土豆,不时念叨:又不是耕种时节,也不晓得磨它们干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地人对攀崖表演的商业性质内心并不适应,于是有了关于“歪门邪道”的争吵和与漂流公司人员的打架。
B.“老天爷太晓事”和“向土地讨口吃的”等说法表现了传统村落在靠天地生存观念下对天地的感恩与敬畏。
C.尝试新的谋生方式失败,来辛苦很懊恼,磨农具表示了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回归,来高粱对这种回归很欣慰。
D.来向南反对与漂流公司的合作,反对的是来辛苦对乡土社会传统的背叛,小说旨在表达对这种背叛的批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条线索写来辛苦,一条线索写来高粱,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先分后合,更利于表现小说主旨。
B.小说两处用到“战战兢兢”一词,表现了燕子峡乡野村民的胆小谨慎,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
C.来高粱专心致志为自己做翅膀的情节,既使小说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又为人物增添了一丝悲壮。
D.小说人物语言具有地方色彩,行为具有乡野气息,这种风格强化了燕子峡的人们与时代的疏离感。
3.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处写母亲的念叨?
4.请概括作者在小说中设计了哪些矛盾冲突。
2024-04-1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等多校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小题。

木兰花·西山不似庞公[注]

【元】刘因

西山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山便到。欲将华发染晴岚,千里青青浓可扫。

人言华发因愁早。劝我消愁惟酒好。夜来一饮尽千钟,今日醒来依旧老。

【注】庞公:即庞德公,据《尚友录》:庞德公居岘山,未尝入城府。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并让刘表站在一边不理,因此以倨傲而闻名于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篇赋予西山以人格,写出了自己与西山在空间距离上和精神距离上的双重亲近。
B.上片反用典故,明写西山不傲,暗里以庞公自比,意在表现自己胸无城府的傲世情怀。
C.词人想要以浓郁的山林之色将白发染翠,有隐逸山林之愿,也暗含对自己衰老的遗憾。
D.上片以西山引出华发,下片交代华发根源在愁,又写酒难消愁,由表入里,意脉连贯。
2.有评论称这首词“淡而有味”,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1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等多校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论权力的人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的,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社会分工的结果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这是经济的基础,人可以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享受固然是人所乐从的,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地安于其位地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同样地,自己如果不尽其分,也会影响人家,受着人家的干涉。这样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可是这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这里发生共同授予的权力了。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扩大。——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依赖与庇护是孪生关系。依赖的目的是寻求庇护,庇护之下必然形成依赖。不过,与自上而下的庇护关系不同,依赖关系可以存在于地位不平等的双边关系主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地位平等的双边关系主体之间。地位平等的双边交换关系,往往以互惠互利为基础,可以称之为互惠式依赖关系;地位不平等的双边交换关系,往往以强者对弱者的强制力为基础,可以称之为被迫式依赖关系。

与强弱者间的强制性关系不同,互惠互利是传统社会中最为常见的道德要素与行为准则,是传统社会自我整合的基础。它要求社会主体之间共同受惠,共同增益,排斥以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而过度谋求个人私利的“无公德行为”。斯科特曾指出,互惠互利根植于一个最为简单的观念:一个人应该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者至少不损害他们。费正清则直接用“付出——回报”模式来说明中国人的互惠互利观念。“他有一种安全感,因为他知道,如果履行了指定给他的那部分职责,他可指望这体系内的其他成员反过来也对他履行应尽的职责。”从发生学上看,互惠互利的产生可以发自利益,也可以发自情感,还可以发自价值。以此为标准,互惠式依赖关系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利益互惠式依赖关系源自共同的利益联结。共同的利益是依赖关系形成的首要条件。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特质的国家,以土地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是农户一切活动的根本。虽然一家一户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生产方式,但若离开与他人的互助合作,单家独户是难以生存与延续的。所以,农户往往基于共同谋生的需要,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利益互惠式的依赖关系。这种利益互惠式依赖关系强调依赖双方拥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共享互助合作中产生的利益增值。

情感互惠式依赖关系源自共同的情感联结。历史上的理性小农与道义小农经常争论不休,其核心命题在于小农的行为动机是受利益驱动还是情感驱动。其实,现实中的小农是一个利益理性与情感道义的综合体。小农既可以基于利益互惠而相互依赖,也可以基于情感互惠而相互依赖。正如滕尼斯开宗明义地指出,传统社区是一个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在这种人情社会中,“关系中有没有感情,感情的质量如何,都是经常需要考虑的”。情感与利益一样,都可以有效维持互惠式依赖关系的稳定与延续。以共同情感为纽带联结形成的互惠式依赖关系就是情感互惠式依赖关系。

价值互惠式依赖关系源自共同的信仰联结。在传统社会中,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与国家的“无为而治”,小农往往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进行外化,将一种超越村落社会的高高在上的国家力量进行“隐喻”,由此形成了一种神灵崇拜。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具有共同信缘关系的农户,往往自发联合起来,相互合作,形成一种密切的价值互惠式依赖关系。通过共同的信仰活动,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扶、相互照顾,以此承担单家独户所不能承担的责任,抵抗单家独户所不能抵抗的天灾人祸,互惠互利,共同维系生存,寻求发展。

(节选自吕传振《互惠式依赖与协商性治理:传统时期乡村治理的运行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暴权力是为维持社会冲突临时平衡的“上下关系”而产生的带有压迫性质的权力。
B.同意权力产生于社会分工带来的社会合作关系,是为“少劳多得”享受付出的代价。
C.同意权力确保权利、义务相统一,使每个人平等地兼具干涉者与被干涉者双重身份。
D.在传统社会中,互惠互利的依赖关系比被迫式依赖关系更稳定,更公平,也更重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暴权力界定了冲突双方的不平等地位,有助于消除冲突,因此是冲突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B.现代商业社会之所以比传统农业社会更强调“契约精神”,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分工日益复杂。
C.人们提倡互惠互利,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行为,出发点在于满足利益、情感或价值的需求。
D.费正清“付出——回报”模式表明,中国人对同意权力的信任有利于互惠互利行为的良性循环。
3.根据材料二,对以下具体情境中依赖关系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陕北农村若逢久旱无雨,全村人就在龙王庙内许愿祈雨,共同奉献祭品以求天降甘霖。这种“领牲”祭典,可以体现“价值互惠式依赖关系”。
B.农村中赶上某户婚丧嫁娶,各家妇女都来帮忙剪花蒸面,提供仪式用品。这既体现了基于利益互惠而相互依赖,也体现了基于情感互惠而相互依赖。
C.古代农闲之时,各家出人丁服徭役,在官府督促下加固河堤,新修水渠,以应对来年可能的水旱灾害。这体现了“利益互惠式依赖关系”。
D.重阳节,某村在保留祭祖仪式的同时,新增帮扶助农、免费理发、献花祈福等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这可以体现互惠式依赖关系三种类型的结合。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两则材料对当代平等看待和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都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4-1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等多校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