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祁连雪

王充闾

①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倒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良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②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昌平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③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的一脉层峦叠,就投影在我们游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彩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④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于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使。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⑤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裔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⑥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跳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然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⑦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漫(mí)             (chěng)                 (dìng)
B.染(jìn)             (chóu)                    蜒(wān)
C.富(shù)            (zhāng))        察(kuī)
D.倒(qīng)        (yú)                         听(tì)
2.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3.请分析文章结尾引用诗句的作用。
4.赏析第6段画线语句。
2023-12-28更新 | 30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 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 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 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1.下列民俗俚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所具有的伸缩性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同道相合,同行相顾。B.论旁人斤斤计较,说自己花好稻好。
C.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D.姑舅亲,是嫡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2.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兴起,成为新兴的经济形式。主播们在直播时,经常称呼直播间的顾客为“家人们”,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一章内容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2023-11-10更新 | 319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3 .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仁        而:连词,表转折,却。
B.文胜质       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C.仁不忧,勇者不惧     者:代词,……的人。
D.“恕”乎       其:副词,大概,也许。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沛公霸上
B.素留侯张良
C.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D.杀人如不能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B.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C.小子何莫学夫《诗》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022-11-07更新 | 482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九十五中益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6 . 下列各选项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曰:请问其                              目:目的
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                 归:回归
C.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焉:于是
D.至大夫之相乱、诸侯之相攻国者       家:家庭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①因常供(动词,责备)                 ②以塞官(名词,责任)
B.①死何裨(名词,好处)                 奇之(副词,更加)
C.①此物非西产(副词,本来)          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D.①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成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2021-09-08更新 | 854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二十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京师【注】

吕本中

北风作霜秋已寒,长江浪生船去难。

客愁不断若江水,朝思暮思在长安。

长安外城高十丈,此地岂容胡马傍?

亲见去年城破时,至今铁马黄河上。

小臣位下才则拙,有谋未献空惆怅。

汉家宗庙有神灵,但语胡儿莫狂荡。

【注】此诗作于靖康(北宋年号)二年,时诗人避难南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深秋北风肃杀、寒霜遍野的景象,营造凄凉阴郁的意境,为下文抒情议论做铺垫。
B.第三句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以“江水”喻“愁”,化无形为具象。
C.诗歌的七、八两句述写经历:去年亲见金兵攻破京城,而到现在敌人的铁骑被阻挡在黄河两岸。
D.本诗运用了借代手法,诗歌中的“长安”指北宋京都汴京,诗题中的“京师”也应指北宋的京城。
2.通读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 . 某同学在学习成语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写下了以下几个结论。以下文常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用来形容极度悲伤,出自《琵琶行》。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诗人,字乐天,曾倡导过“新乐府运动”。
B.“羽扇纶巾”,形容态度从容,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为宋代文学家,字子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锲而不舍”现常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出自《劝学》。作者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D.“风华正茂”指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用来指年轻人,出自《沁园春·长沙》。作者为毛泽东,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开。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休憩;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惊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风格“沉郁顿挫”。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2-04-27更新 | 634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四十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