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6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下列对文学常识对应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     杜牧     唐朝     借古讽今
B.《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北宋     奏章体
C.《窦娥冤》     关汉卿       金末元初     元杂剧
D.《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英国     四大悲剧
2023-11-05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十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两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请赏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怎样的心情。
2.诗歌题为“邯郸冬至夜思家”,但诗人却从家人着笔,想象家人如何思念自己,使情感更浓厚感人。请借鉴这种手法,写一段文字,来表达你自己的某一种情感。
要求:
①有描写和抒情,且综合使用多种描写方法。
②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生动。
③字数200字左右。
2020-11-0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 ”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 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粒、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 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前面提到的“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中体现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认识的一项是(       
A.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追求更高效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
B.爱护尊重自然,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C.爱护动物,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
D.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杀伐以时”。
2021-11-0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芦台一中、静海一中、蓟州一中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5 . 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任选情节内容、细节刻画、手法运用、语言特色等角度,用100字左右阐释这个人物的独特个性。
2020-12-02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本诗情感丰富,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感慨万千,顿生悲秋之情。
B.“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漂泊在外,孤独寂寞,闻雁而生思乡之情。
C.“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捣衣声、大漠、胡笳,熟悉的意象,表达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渴望。
D.“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岁末为温饱奔波,为生计而愁,同时感慨年华老去。
2020-08-12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国庆期间,一篇以描述国家成长为主题的散文——《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在网上广为传播,文章的作者是一名85后作家,而其读者也多为80后、90后。这样一篇文章,为何能受到年轻人的热捧?网络时代,如何对年青一代开展爱国主又教育?记者就此采访了本文作者和相关专家。

“十几年前,当我还很小的时候,我们还很穷,干什么都不成。回想过去,我们已经站在了近百年来最好的时候(20)。我们又成为了世界上最牛的那几个国家,但那也没什么可骄傲的,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我们常常如此。”

文章作者的网名是“桔子树”。谈其写作初衷(19)是想让争论者心平气和地看看真实的中国,“文章在国庆当天写的,当时想起过去发生的事,忽然很有感触。”谈到写作初衷,“桔子树”这样告诉记者,“在当下的中国,人们似乎总是在争吵。缺乏共识,就会产生不满、焦虑。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大家时放下争吵,心平气和地看看真实的中国。如今的我们,正在完成壮举,让几亿人口脱贫,让几千年的农业大国迈向工业化,让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不断上涨。我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也是想分享这种欣喜与感动,给未来一点信心。”“毕竟我们争吵也是为了中国能更好。”“桔子树”说。

在“桔子树”眼中,爱国是一种本能的族群意识,这个世界毕竟还没有大同,既然有国家之界,有利益之争,那么,爱国就是件很自然的事,当然,“爱国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批评中国、批评政府,不能去反思这个国家和文明的缺陷(23)。但什么是善意的批评,什么是恶意的嘲讽,什么是站在现实基础上的有价值的反思,什么是立在虚无之上的,这些要分清楚。

1.文中 (19)处“初衷”一词的意思是(     
A.原因B.结果C.开始D.最初的想法
2.文中“我已经站在了近百年来最好的时候”理解最恰当的是(     
A.目前我们站的地理位置最好。
B.现在国家的实力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过上了比以前更好的生活。
C.目前没有战争。
D.以前很穷,现在很富。
3.文章作者写作的初衷是(     
A.表达爱国之情B.赞美祖国
C.让争论者心平气和地看中国D.阻止人们争吵
4.下列哪方面,文中没有提到(     
A.散文的标题B.作者的网名C.写作的初衷D.作者的性别
5.对文中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是(     
A.爱国是可以批评中国、批评政府的,是可以去反思这个国家和文明的缺陷的。
B.爱国不意味着批评中国、批评政府,不能去反思这个国家和文明的缺陷。
C.爱国可以批评中国、批评政府,但不能去反思这个国家和文明的缺陷。
D.爱国不可以批评中国、批评政府,但是可以去反思这个国家和文明的缺陷。
2021-05-2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黄南名族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8 . 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E.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021-12-0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四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9 .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言:言语B.其称文小而其极大 指:指出
C.争宠而心其能。害:害怕D.自者无功 伐:自我夸耀
2021-12-2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①欧公: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知颍州,曾作《木兰花》咏颍州西湖。四十三年后,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依欧词原韵创作此词。②颍:河水名。③三五:指每月十五。④二八:指每月十六。
(1)全词描摹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
(2)苏轼曾言:“清诗要淘炼,乃得铅中银”。请选择上阕中你认为最传神的一个字进行赏析。
(3)全词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0-02-09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19-2020学年天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