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煤桶骑士

卡夫卡

所有的煤都用尽了;煤桶已经空了;铲子也没有用了;炉子里灰烬散发着丝丝的凉气;屋子里只剩下了严寒;窗外的树在白霜之中僵立着;此时的天空就像是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所有向它求救的人。

我必须要得到煤!我不能冻死!这是我唯一的念头。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眼前是冰冷的天空。所以,我现在必须要做的就是快马加鞭地到煤贩子那里去寻求帮助。基于经验,我觉得对于我一般的请求,这个煤贩子一定会充耳不闻,对我麻木不仁。因此,我必须非常清楚地向他表明我的境况:我连一粒煤渣都没有了,而他对我来说就像是天空中的太阳。我必须像乞丐一样去获取他的乞怜——当一个乞丐因为饥饿而浑身无力地靠在门槛上奄奄一息的时候,主人家的女厨师通常都会给他喂点残剩的咖啡——虽然煤贩对我的请求很气愤,但他一定会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铲煤扔进我的煤桶里。

要怎么去?——这无疑决定了此行借煤成功与否的结果,所以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骑着煤桶去。于是,就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我好不容易地转下了楼梯。不过,到了楼下,我的桶就立马上升起来,了不起,真了不起!那些伏在地上的骆驼,在指挥者的棍棒下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如此。

我骑着煤桶以均匀的速度穿过了冰冷的街道,它的高度特别合适,有几次我被升到了二楼那么高,但从来没有下降到门房那么低。我就那么高高飘浮在煤贩的地下室门前,这时的煤贩子正蹲在地下室的一张小桌子旁边写着什么。似乎是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他还把门敞开着。

“煤店老板!”我急切地喊,我似乎能感觉到我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就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这声音在严寒中听上去显得十分混浊,“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你看我的煤桶已经空了,我甚至都能骑在它上面了。你就行行好,我发誓,只要我一有钱,马上就付给你。”

煤贩听完我的话,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他带着疑惑的神情转过身问他的妻子,那妇人此时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煤贩看着妻子再次确认说,“我听得对吗?有一个买主。”

“我什么都没有听到。”妇人说,说完她继续织着毛衣,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暖。

“噢,是的,”我殷切地喊道,“是我,是你们的一个老主顾,我向来忠诚老实,只是眼下确实没有法子了。”

“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在说话,我不会弄错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所以说话才这么中听。”

“你这是怎么了,老头子,”妇人把手里织着的毛衣贴在胸脯上,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里一个人也没有,街道是空的,我们给所有的顾客都供了煤,现在我们可以把煤店关几天门休息一下了。”

“可我呢,我还在这儿,正坐在煤桶上。”我着急地喊着,没有知觉的眼泪冷冰冰地溢出来,模糊了我的双眼,“恳请你们向上面看一眼,你们会马上发现我的,我只求你们给我一铲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我一定会高兴得发疯的。其他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关照了,但还有我呢,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在桶里发出的格格的滚动声。”

“我来了。”煤贩子说着便站起身来迈起他的短腿踏上了地下室的台阶。可那妇人却抢先一步站在他面前,紧紧抓住他的胳膊说:“你就在这里待着吧,如果你坚持要上去的话,那就让我上去吧。想想你夜里吓人的咳嗽声,唉,为了这么一桩生意,况且还是你臆想出来的生意,你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既然这样,就让我去吧。”

“那你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至于价格我在下面给你报就好。”

“好吧。”妇人说完,便踏着楼梯来到了街道上。当然她马上就看到了我。

“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问你好。我只要一铲煤,一铲最差的煤就好,就放在我这个桶里,我自己把它拉回去,当然,我一定要如数付钱的,只是现在还不行,现在不行。”“现在不行”这几个字就像一声钟响,它又刚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几乎让人分辨不清。

“他想要点什么?”煤贩在下面问道。

“什么都不要,”妇人向下面大声喊,“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没有听见,除了6点的钟响。所以,我们还是关门吧,天太冷了,或许明天我们又有的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急着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遗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拥有着其他骑乘动物的一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足以把它从地上赶走。

“你这个恶魔,”当那个妇人用一副半是蔑视、半是得意的神情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回店时,我回头喊着,“你这个恶魔!我求你给一铲最差的煤你都不愿意。”于是,我能做的只有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冷的冬天里,因缺煤“我”的屋子里显得极度冰冷,“我”期望煤贩子能给“我”一铲煤炭。
B.第一段中“此时……的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暗示了“我”的结局。
C.第二段通过心理描写反映了“我”的艰难处境与内心世界,并引出后文“我”的一系列的行动。
D.第三段中“那些伏在……也不过如此”运用类比的手法,突出了“我”骑着煤桶飞行时的壮观。
2.关于小说中“我”与煤贩子夫妇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煤店内,老板向老板娘反复确认门外是否有一位主顾,但老板娘对“我”的呼喊毫不关心。
B.煤店老板听完“我”的恳求后准备起身来找“我”,表现了煤店老板对“我”的同情。
C.“我”向老板娘求助,请求她给“我”铲最差的煤,可她却不愿意,体现了她的冷漠。
D.“我”的声音十分混浊,“我”的呼喊被钟声吞没,“我”的请求难以被煤贩子听清。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煤店老板的性格特点。
4.学习小组为深入理解小说,提炼出小说要点。甲组提出一组要点:轻与重。乙组提出一组要点:虚构与现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要点谈谈你的理解。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荔枝叹(节选)

苏轼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注】①天宝岁贡取之涪:指唐代天宝年间岁贡涪陵荔枝之事。《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②伯游:东汉人唐羌,字伯游。任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市)临武县令,曾为民直谏荔枝罢贡而美名流芳。③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④前丁后蔡:前丁指宋朝的丁谓,后蔡指宋朝的蔡襄,两位均是茶学家。⑤洛阳相君:指钱惟演。他的父亲吴越王钱俶归降宋朝,宋太宗称之为以忠孝而保社稷,故苏轼说钱惟演是忠孝家。⑥姚黄花:牡丹花中的精品,钱惟演曾将之进贡给仁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今”两句写人们往往一方面痛恨贪官污吏,但另一方面也不会记得造福于民的好官。
B.“吾君”两句指出皇帝所缺乏的不是口体之奉,从侧面对佞臣邀宠媚上行径的强烈斥责。
C.结尾写连钱惟演这样的忠孝之臣也向皇上进贡姚黄花,表达诗人对他们的怜悯和惋惜。
D.从抒情方式来看,本诗既有“我愿”四句的直接抒情,又有化用典故等间接的借事抒情。
2.本诗和下面这首诗都写到唐玄宗送杨贵妃荔枝这一历史事件,请简要分析其不同的作用。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024-04-0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2月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着暴风雨前进

楼适爽

我曾有着这样的经历,在一个郁闷的残夏的午后,从北京路搭上了十四路无轨电车,去访问一个不认识的新友人,这位友人的住所,是在离曹家渡还有六七里路的周家桥:替我介绍这位友人的人,约定五点钟在奥飞姆影戏院的门口等我。

电车经过爱文义路的时候,刚才阴森森的天空突然罩上了幕暗,雨点很快在车窗外面飞舞。电车开得很快,可是雨点却比电车更快,过康脑脱路到劳勃生路的时候,马路上的积水已经跟河一样。满车的乘客慌慌地把车窗闭住,但是雨水还是从每一个隙缝里漏进来,把每个乘客的衣服淋得像浸在水里一样。这些乘客互相呶呶的怨恨着,有的说:

我就说今天天气不好,明天去也不要紧!

有的说:等会儿总会停的,既然来了还有什么法想呢?

但是不管你是怨恨或是自慰,电车还是飞一般的猛进,暴风雨还是擂鼓一般的喧腾。①电车的轮子冲破着路上的积水,溅起了几尺高的水花。终于中途要下车的人都补买了票,特地要往终点的人,也商量着要是雨还不停,便原车打回。我的心中也焦灼着,开始了动摇,我的衣服完全被打湿了。手里拿着的一张报纸,预备到曹家渡时包脱下来的长衣的,也被漏水淋破了。

约会了的那人,大概不会再等在那儿的吧,这样的天气,怎样能下了电车再跑六七里路呢?被四周那些怨声,焦灼声,激打着车窗的雨声包围着,我的心中开始了剧战:原车回去呢?还是……

电车到了终点,开车的打开铁门,雨还是倾泻一样的下着,车站上积了一尺多高的污水。许多人向外边望望都把腿缩住了。

下去!这样的下了决心,我便把长衫脱去,跟着两三个工人样的乘客,跳下水里去。

电车上的人,路旁两边的店铺子里的人,都望着冒雨涉水的我们笑。我什么也不管,把两腿浸在水里走。对面便是影戏院的大门,大门的阶沿上聚集了大堆的散了戏出来的观客,正嚷嚷着和黄包车夫讲价钱。

在暴风雨的蹂躏之下,一切都显得慌乱惨淡,阴郁了。许多人花不起高涨了的车钱,同时又舍不得把脚上的鞋袜脱去,只是在戏院的门廊下彷徨。在这彷徨的人群中,我发现了我的约会人的脸。

我怕你不来了哩!

他欢喜地向我伸出湿淋淋的手,②他的被水浸透了的掌心中,一股冰一般的冷气刺入我的掌心。我惭愧了刚才自己的动摇。

好,我们走吧。他说了,便打算拔步。我望了望他的脚,他的脚是完全赤了。

等一等!我俯下身子,把鞋袜脱了,和长衣一起挟在手里,又把湿透了的脚管往上卷起了。

我们又冒着雨,涉着水前进了。

我的心中想象着那个尚未识面的友人,他是和我们住在一个不同的世界中的。

冲破了暴风雨向新的世界去!我惊心了我自己的勇敢。但是我的骄傲不久就消失了,当我见大群大群放了工的劳动者,从工厂的大门口涌出来的时候。

在十几小时的劳动之后的萎疲的姿影。这是过去的我的想象,但是这想象完全错误了,他们在高声地笑,跑着,完全是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新的泼剌的一群,在这再接再厉的暴风雨之中。立刻,我发觉我没有可骄傲的了。④我只想混在他们当中去,虽然这是多么的不适宜,我的脚赤着,我的腿是白的,在他们中间,显着很大的差异。

这时候,我的同伴已经把我带进了一条工房的污秽黑暗的小弄堂里。

这个宝贵的一年前的回忆的场面,还有许多新的展开,但我只能写到这儿为止,因为这已经足够说明从九一八以来的我个人的心的历练:

我们在经历着暴风雨的年头,从沈阳的炮声,全东三省的火烟,上海的血的洗炼,以至最近东北原野中厮杀的悲号,已濒垂危的热河与平津的呻吟的声音,在第二次大屠杀威胁下的上海,南京以及长江一带民众的恐怖,这一切不是日帝国主义所卷起的血的暴风雨么?从东三省一直无抵抗到退出淞沪,从珍珠桥一直扫射到内地农村中的每一块泥土中的每一个百姓,为着替国际帝国主义扫清瓜分的障碍,为着消灭世界劳苦大众的堡垒,为着使更大的强盗战争的大屠杀,落在全世界饥饿失业的劳苦者的头上,在中国的土地中,所进行着的屠杀,焚掠,这不是包围在我们四周的血的暴风雨么?和这些血腥的暴风雨一起,许多扮着各种面谱的政治家、学者、文士,使开着各式各样的辞藻,为着他们主人的屠杀阴谋的顺利进行,不是正向我们卷起威胁与欺骗的暴风雨么?……这一切暴风雨,还再接再厉地加紧着,没有高大的洋房可以蔽护,甚至连高价的黄包车钱也花不起,不管你怨着叹着,电车是在猛进,暴风雨是在加剧,要中途下车,或乘原车打倒回的可能和甘心都没有,那末,除了把长衫脱去,把鞋袜丢掉,跳到露天的积水中去冒雨涉水以外,还有什么路可以走呢?而且,这并不是个人的英雄事业,成千上万的群众,都在暴风雨之中,作着英勇的行进,只有到他们的队伍里去,和他们一起,向着暴风雨前进,我们才能真正地冲破这个暴风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风雨突然来临,电车上的乘客嗷嗷地怨恨着,准备中途下车的人也都补了票不想下车,许多原本准备终点下车的人也不敢下车了。
B.文章把暴风雨中畏葸不前甚至彷徨失措的普通市民与无所畏惧的工人群众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工人群众蔑视暴风雨的斗争精神。
C.文章补充叙述“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含蓄地批判穿长衫的人面对暴风雨时胆小怕事、不敢冲锋陷阵的表现。
D.本文和《包身工》都反映出同样的社会现实: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通过描写积水之深和溅起的水花之高来突出暴风雨之大,增强视觉冲击力和文章感染力。
B.句子②中,“一股冰一般的冷气刺入我的掌心”这一细节描写暗示了“他”等“我”的时间之长。
C.句子③中。“尚未识面的友人”虽然跟“我”不在一个世界,但他是指引“我”奋勇前进的人。
D.句子④中。用特写镜头描写“我”的赤脚和“我”的白腿,来与暴风雨中的工人群众进行比较。
3.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向着暴风雨前进”的双重意蕴。
4.文中,“我”的心理随着暴风雨的到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2月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骊山三绝句①

苏轼

其一

功成惟欲善持盈,可叹前王恃太平。

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

其二

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

上皇②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

其三

海中方士觅三山,万古明知去不还。

咫尺秦陵是商鉴,朝元③何必苦跻攀。

【注】①本诗写于宋英宗治平元年,作者罢凤翔签判任,过长安,游骊山所作。骊山,在陕西省临流县东南,与蓝田县蓝田山相连。②上皇:指唐玄宗。③朝元:朝元阁,唐玄宗在骊山所建。

1.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前两句总领全诗,叹息前王依仗天下太平,在“功成”之后不能“善持盈”。
B.其一后两句写诗人怜惜骊山之土太辛苦,暗含对统治者尖锐的讽刺,用语精妙。
C.其二前两句写政权更迭、历史变迁及其原因,从中可见诗人对权力斗争的热衷。
D.组诗借古讽今,劝诫统治者吸取前车之鉴,和《阿房宫赋》表达了相同的主题。
2.诗中叙写了前朝帝王哪些昏庸亡国的做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粒米的旅程

迟子建

①在广袤的龙江大地上,有一种花朵最具济世之心,一直开到人心头,那是粮食结出的花朵。从春到夏,它们迎着煦风,啜饮雨露,沐浴阳光,采山间精气,合着江河的节拍,潜心孕育。直至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它们才吐露芬芳、麦穗、稻穗、谷穗、苞米穗、高粱穗,如花一样随风起舞时,一股特别的馨香在空气中弥漫,收割的喜悦挂在农人的脸上。那金黄橙黄赭黄的粮食花儿,润肺腑、滋五脏、舒筋骨、强体魄,是我们生命的动力之源。

而我印象最深的三种粮食花儿,是小麦、玉米和大豆。

我童年在北极村时,家家住着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有自留地,主种蔬菜。而远离居民区的黑龙江畔,每户还有一两片大地,种的多是麦子。麦子播种后几乎不用管它,很快就出苗了,在春风中噌噌长了起来。我去江边刷鞋子时,只要几天不见,就发现麦苗又出息了,它们长个子的速度比我快。麦子什么时候悄悄怀胎结粒的呢?②也许就在清晨鸟儿婉转地鸣叫的时刻,在正午阳光照彻心扉的时刻,在黄昏被薄雾给披上轻纱的时刻,在夜露温柔地滑过脸颊的时刻。总之麦子悄悄抽穗了,你经过麦田时,麦芒伸出带刺的舌头,调皮地刮你的手了。家中的园田快罢因的时候,江畔的绿麦稳变成黄麦稳了,这时小孩子们喜欢掀麦穗烧麦子吃。若是大人允许,可把麦穗带回家,在晚炊的余火中大大方方烘烤,待香味飘出,捻出麦粒放入口中,又软糯又筋道,还有股清甜气,实在是好享受。若大人们心疼麦子,觉得不收割就吃实在是糟蹋,只好在野地偷着笼火烧麦子,吃得胆战心惊的,但美味的诱惑总会战胜恐惧,所以秋天的麦田尽头,哪家不遗留着一两摊烧麦子的灰烬呢,那是我们留给童年的鬼脸。麦子收割后去壳脱柱,磨成面粉。这样的面粉不白,但营养丰富。吃着刚出锅的喷香的新麦馒头,就着油煎的黑龙江鱼干,觉得好日子不过如此了。

玉米可种在家门口,也可种在大地。它是脾性好的作物,喜光,耐旱,对肥料依赖度不高。它们疯长时,就像遮阴的树,是我们藏猫猫的好去处。夏日你躺在玉米地的垄沟里,空中的老鹰找你都难。玉米结稳后至着脑袋生长,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③吐出的花丝因品种不同,有雪白的,有橙黄的,还有金红的。那些牙口不好的人家,很早就掰嫩玉米吃了;而喜欢老玉米的人家,会等到玉米皮被秋风吹得跟纸一样干脆了,再掰了吃。老玉米香,就是费柴火。烀玉米的日子,只炖个菜就是了,所以从小我就知道,玉米是粮食。那些籽粒饱满的玉米,总会选个一二十穗,一些留作来年作籽,另外一些等过年时,搓下玉米粒嚼爆米花,那是节日的小点心。而啃过的蜂窝眼似的玉米棒,也能派上用场,晒干后可当痒痒挠。

我们那儿的大豆,准确地说是黄大豆,也多种在大地上。黄豆很皮实,出苗后除了铲草,似乎不需特别打理。它们开的花儿素雅,紫色或是白色,花落后荚果就现身了。黄豆的荚果附着细密的绒毛,像一把把小刀垂吊着,一派武林气息。晚夏时节,立芙长得肥大了,很多人家就卤煮毛豆吃,这也是男人们下酒的好菜。待到深秋干脆的豆荚裂开了,就得赶紧将它们收回来,不然豆子会嘣出来,滚进垄沟,对农人来说,那相当于丢了金子。黄豆打回来会摊在院子晒得更干一些,然后用木棒捶打,金黄的豆子疼得受不了,瞪着眼咕噜噜地跳出来了。收获了的黄豆装入麻袋,放进仓棚,会一天天地矮下去。主妇们常舀了豆子,去豆腐坊换豆腐吃,而小孩子们时不时地盛上一碗,炒豆子吃。到了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就是豆子的天下了,家家好酱豆,④捣碎后码成长方块,用报纸包裹了,扎上纸绳,放在被架子上,让它们在时光中长出云一样的菌丝,待到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取下酱块捣碎,放进缸里,兑上盐和水,大酱便踏上了发酵的旅程。到了春末,菜园的蘸酱菜下来时,它们修成正果,金黄透亮地登堂入室,成为餐桌的主角。

我童年记忆中粮食的种植,还都是传统的农耕方式。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具渐次退场了,在粮食种植的过程中,从翻地、打垄、播种、施肥、浇水、施药到收割,都可以实现机械化作业。

在北国黑龙江,四月五月是候鸟归来、播种和播秧的时节,到了风和日丽的七月八月,长势喜人的农田中,我童年记忆中的这些粮食花,就在日出月落间曼妙地开放了。九月十月你准备采撷这沉甸甸的花朵吧,它会让家中仓廪殷实,一个冬天都不惧风雪。

一粒米从胚芽到成熟,要历经风雨雷电的洗礼,历经旱涝和霜冻的考验,所以每粒米都是天赐之物,要格外珍惜。外祖母是饥荒年代的过来人,我小时候吃完饭,若是碗里剩几粒米,她就会责备我,给我讲不同版本的濒危的人只要含着一粒米,可以起死回生的故事,听得我再不敢浪费一粒米,因为一粒米就是一束生命的火焰。

都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粒米又何尝不是一个世界呢。我们永不背弃这个世界,人间烟火才会生生不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受到长在龙江大地上的麦子、稻子、谷子、苞米、高粱等粮食给北极村人带来的滋养,对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感受最深。
B.快要收割麦子时,孩子们喜欢烤麦穗吃,或偷偷摸摸,或大大方方,贪图的是又软糯又筋道的美味和清醒气,以及童年的快乐。
C.黄豆可以做成豆腐吃,也可以炒着吃,还可以把它绊成酱豆,让其发酵做成豆酱,春末时用它来搭配蘸酱菜,能成为餐桌的主角。
D.本文和郁达夫《故都的秋》都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浓墨重彩式的描绘,传达出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表现作者对生命力的热情赞美。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点明龙江大地上的粮食之花对当地人的滋养,引出下文对一粒米的旅程的叙写。
B.句子②写作者对麦子结粒时间的猜测,按照清晨、正午、黄昏和夜晚的顺序来写,富有画面感和层次感。
C.句子③对玉米吐出的花丝的颜色的细腻描写,为下文写粮食的成熟过程历尽大自然的洗礼和考验埋下伏笔。
D.句子④用一连串的动词详细描写黑龙江人做豆酱过程,是为了强调出大酱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3.文中详写小麦、玉米和大豆这三种粮食的旅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
4.本文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即通过生活中细小琐碎的常见现象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或抒发某种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北风刮了一夜

齐延中

黄豆岭的冬天,脾气不好,尖酸刻薄。 虽然没有落雪,但冷得透骨。

老槐树上的高音喇叭正在广播,村支书像羊啃了臭椿叶子一样,吭哧地播道:上级通知,上级通知,这两天会有一股西伯利亚冷空气抵达,老少爷们儿注意了啊。

遥不可及的西伯利亚竟然与黄豆岭扯上关系,这让黄豆岭的村民们匪夷所思。村里人惊叹,敢情这刮了几辈子的西北风,竟然是从那里刮来的。后来大伙一致认为,为了黄豆岭这个偏僻的小地方,实在没有这个必要。看法归看法,丝毫不能阻止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往这刮。

风从村子西北一波又一波涌来,起初只是一小缕,一阵风,见村子的狗都不叫唤一声,就放心大胆地蹿进来。那时候,狗也困得要命,毕竟小河边草垛后,你追我赶地跑了一天,也累了。

风就这样打个呼哨,从村子西北角长驱直入,席卷了全村。经过三结巴家时,还顺便把他家大瓦房后沿的瓦片扯下三四片。

三结巴是个鱼贩子,买卖做得好,这两年赚了不少钱。 有了钱就盖房子,他的房子是全村第一户用砖瓦盖的,高出东邻黑碗儿家一个檐头,为此黑碗儿跟他翻了脸。

风还把村子西北面那几户家里的气味刮到了村东南面,把东南面住户的气味刮到了村外。这些气味乱七八糟,有小雪家的玉米粥味,有三结巴家的咸鱼味,有光棍子老董窗户外的尿桶味,有痨病客三老汉用瓦罐熬的草药味,也有广顺牲口棚里的粪水味。不过,最多的还应该是老黄家兄弟三个豆腐坊的豆浆味。这些味道本来在各家屋里荡漾,温润着各家的人和物,互不相干,却被一夜西北风,从土墙上的裂缝里,从戳破的窗棂间刮了出来,灰头土脸地混在一起,吹出村子,成了流浪的风。谁也不知道这些风如果被夜行的路人闻到,能否分辨出哪一股是来自黄豆岭的哪户人家。

同时刮走的,还有各家各户生火做饭的热量。光棍老董的晚饭通常是一碗水,馏块黄玉米饼子,炕上自然不暖,一阵风就冻透了屋子;贾鲜英的屋里火力足,没什么大碍;②三老汉弓起身子蹲在炕上,努力地将脖子伸向窗外透气,胸腔里呜呜得像一架破旧的风箱;村里史三儿媳将要过门,这两天忙着蒸馍蒸肉,锅底下没断过柴火,烙得儿子史四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黄老三家正在烧豆腐汁子,滚滚白气从他家灶房门口涌了出来。

毕竟村子小,盛不下那么多风。挤不进村里的大多数风,就在收完庄稼的田野里乱蹿一气。黄豆岭人厚道,秋收时,不会把地里打扫得一干二净,哪块地头地梢都会故意留下三四穗玉米,半垄黄豆秸,半截子高粱,几个地瓜,这些是给田野上的兔子、老鼠、喜鹊、刺猬、狐狸、麻雀准备的。老辈人立村之前,这片土地是这些小动物的领地,后来,是我们占了它们的地盘,就算是交地租吧。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谁知让不讲究的西北风,一夜就把田野收拾个精光,连村里懒汉大燎壶家那块懒得收割的瘪谷子也没放过。

田野空了,本来留给老鼠、兔子、刺猬的粮食刮进土里,掉进沟里,丢失了一大半。这就预示着它们今冬要半饥半饱地过日子,实在熬不过去,就得拖儿带女地进村觅食、寻活路。③到那时候,不知谁家的粮仓,又要遭殃。

次日,早起拾狗屎的炳坤爷,斜挎着粪篮子,抄着手,缩着脖子,慢吞吞地走出来,边走边骂,刮得狗都不出来了。

炳坤爷家境富足,家中的田产和冒尖的粮仓,是几辈人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他是全村第一个开门的人。出门从不空手,不是挎个烂筐头,就是半截子牛缰绳,回来更不空手,一筐草料,一捆柴火,实在没东西带,石头蛋子也得捎两块回来,铺天井。按村里二晃荡的话讲,不捡点便宜就是吃亏。炳坤爷的习惯,是他爹一烟袋锅子敲出来的。炳坤爷小时候,喝水喝半杯洒半杯,他爹一烟锅敲在脑门上,骂,茄子有把儿,水也有把儿吗?

还有些心高气傲的风,不屑于在地上折腾,就跑到天上刮。白天,天空上懒散地飘着几朵云彩,一直在村子上空游荡。自打八月十五就有,让村子里的炊烟喂熟了,轻易不离开,有时顶多飘到东岭,再或者飘到西岭。有风来的时候,无非是换个姿势,或坐或躺,这一堆,那一堆。村里人也都习惯头顶上那几片云了,就像习惯夏天出门顶着草帽,干活回家洗把脸一样。

清晨,蒜锤子披衣出门。大地铺满了白霜,蒜锤子打了一个冷战。抬头望天,天上干干净净,哪里还有那几片云彩的影子了,蒜锤子大惊失色,他急切地想把这个消息告诉所有人。于是他跌跌撞撞地奔跑在大街上,见人就拉住对方,托起他的下巴,让他看空荡荡的天空,并告知,④长在村子上空的云彩飞走了。

这时候,刮了一夜的西北风已经停歇,太阳已一丈多高,阳光懒散地照在了大地上。

这个冬天,屋檐下的冰凌二尺多长,一直挂到来年二月。卖豆腐的老黄,出门吆喝半条街,差点冻成冰疙瘩。蒜锤子用胶皮带做了一副弹弓,没事就朝大喇叭瞄,为此挨了村支书不少踹。蒜锤子跑老远后,对着村支书的背影喊,谁让它把西伯利亚的什么气招惹来的。

其实,西伯利亚冷空气只是个幌子,它与黄豆岭的寒冬无关。

(选自《参花〈中〉》2023 年 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豆岭的村民认为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往这偏僻的地方刮,实在没必要,此处写村民的看法意在突出黄豆岭村的落后和封闭。
B.文章写风的凶猛,写了村内,如“从土墙上的裂缝里,从戳破的窗棂间刮了出来”,也写了村外,如“把田野收拾个精光”。
C.炳坤爷家有良好的家风,“茄子有把儿,水也有把儿吗”充满了训斥意味,教育了炳坤爷,让炳坤爷成为会过日子的人。
D.为了表现黄豆岭冬天的寒冷,文章详细描绘了西北风,还简要提到了屋檐下的冰凌,对它们的描写,突出了冬天的酷寒。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表达了对黄豆岭冬天的态度,为下文写西北风带来令人难受的寒气奠定基础。
B.句②中“弓起身子”“一架破旧的风箱”传神地写出了三老汉虚弱不堪的身体状态。
C.句③中“遭殃”一词表现了村民们对小动物们只能进村觅食致使粮食受损的无奈。
D.句④用语新颖,富有想象力,“长在”赋予云彩生命力,“飞走”侧重突出云彩的灵动。
3.文章叙述了黄豆岭村民的日常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村民们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请简要概括。
4.文章主要是展现黄豆岭的村风村貌,却花费笔墨描写了西北风,写西北风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优质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垛印象

金克巴

草垛,在我看来是一个温暖的名字。草垛,是有生命的,总是想站起来,稳稳地站着,双脚着地就有无穷力量。

各种农作物经过收获时一番折腾之后都被堆成一垛垛的,村庄周遭应时隆起的实体的高度意味着这一年的汗水浇灌有了不错的回馈。大大小小的草垛是各种秸秆的集中展示,有稻草垛、麦垛、油菜垛、荞麦垛、黄豆垛、芝麻垛……

我们就生于各种各样的堆堆垛垛中,俨然城堡里优游卒岁的贵族,成天在自己领地上闲逛,一个个心意无羁,顾盼自雄,绝不至于患上大自然缺失症。因为我们原本就是大自然的孩子,是山泽的孩子,是草垛的孩子,受惠于各种大美不言的堆堆垛垛的滋养。那是一种休戚与共的深度关联,乡亲们兀兀穷年,用汗水浇灌了庄稼,让它们在天野之下茁壮生长,继而颗粒饱满。它们还有另一套适用于一切众生的法则,那就是: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于是它们一茬茬地怒发,一茬茬地枯萎,总是生生不息。

草垛才不屑于落人言筌。在我的经验里,草垛的草是丰赡的,每一种草都别具风容。就拿稻草来说,它曾伫立于平川,席地幕天,栉风沐雨,直至有一天时光积淀成金黄的稻粒,沉甸甸地压弯了它们的腰杆,它们接受收割,被攒成一垛一垛。在我的凝视之下,每一枝稻草依然有着各自的色泽,它们拒绝被以“草垛”之名一言蔽之。一枚稻草虽然至微,亦有着各自的生长际遇,它在泥水里躲过猝至的侵害:天旱、水涝、虫害,就连憨厚的阿牛哥也惦记着它们的好,总是伺机闯入大快朵颐,但一枚水稻绝不放弃任何一线存活的希望。摩挲稻草,它身段柔软,到了秸秆阶段依然恬淡温柔。

一个个形状各不相同的草垛的共性是醒目而稳妥,就像仓颉造字,人们创造了那样一个个象形文字,亦赋予其穰穰满家的美好寓意。林林总总的草垛各具特色,体量不同,微闻芗泽,稻粱菽麦从不掠人之美,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们正是通过一个个曾经掇菁撷华的草垛获得闲庭信步的底气。因为可以种豆南山下,相形之下为五斗米折腰便令人不堪其重,那么便“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在我们村庄常见的是稻草垛,稻草柔软,散发出淡淡的稻香。如果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么对于一只随性的母鸡来说,它也总是乐于将蛋下在稻草垛里。仿佛只要假以时日,让它身心释然的稻草垛就会变成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伊甸园,那应该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而非沟通无效的巴别塔。现在,一个个草垛静如处子,待到林寒洞肃的冬日,稻草便成了阿牛哥赖以果腹的唯一指望,它只好躺在堂屋里咀嚼和反刍,通过一捆稻草去回味水草丰美的好日子。

在印象中,一把稻草即便偶尔参与人类的恶作剧也是温文有趣的。有时,我们的菜地里同时晃荡着几个外强中干的稻草人,在风的助力之下它们长袂飘飘,俨然以肢体语言见长的哑剧演员。但它们就算可以暂且吓阻深谙空气动力学的羽族,对四蹄的饕餮之徒也大概率以警告无效而告终。总之,稻草就那样进入我的童话世界。

稻草支撑过一个少年的尘梦。那一年他去县城讨生活,闭塞的年月荆棘塞途,即使只是置身于一个群山环抱的小邑也居大不易。他铩羽而归,一文不名,仅有的选项是徒步六十余里返回家去。夜空点缀着无数星光,他时而矫首仰望,恍兮惚兮失落于星丛之中。时值中秋,他以骨髓体会到人间的清凉。夜宿道旁,所幸每隔不远便有一个草垛,似殷勤侍者。他走走停停,实在走不动了就穷猿奔林一般,投入草垛的怀抱里数星星。

倘若你即便命蹇时乖寄身于草垛还不忘仰望深邃的星空,那你定然是痴迷于造物神奇的人。

再看看一垛垛麦秸吧。经过脱粒的蹂躏,针锋相对的麦芒虽然锐气不再,但风采仍在,通体是那种养眼的黄。我知道它的好,却莫之奈何。但同样一把麦秸,到了邻居驼背老爹手里,他就能点石成金,让麦秸向神奇转化。只见他从草垛抽出一把黄灿灿的麦秸,攒齐,摆放到脚边,随后长满老茧的手指舞动起来,似有抟土造人的魔力,未几,一顶草帽就呼之欲出,似乎只要哈一口气就能让它获得新生。他还会编草鞋,自给自足对他来说全然不是诳语。令我啧啧称奇的是,这身体畸形的老农居然是隐匿的手艺人,只是他藏得太深,在万丈红尘的底层隐鳞藏彩,十八般武艺用得着时又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曾几何时,我也戴着一顶草帽,在大气层和地心引力无形的彀中拔足狂奔,只因为血管里奔流不息的江河总令我心潮澎湃,我深深服膺于这世界的妙处。乔山中在《草帽歌》中这样唱道:“妈妈,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那草帽?很久以前我失落了那草帽,它飘摇着坠入了雾积峡谷……”初次听到这首歌,我就不由得怅然若失又潸然泪下,因为就在我周遭,顶着烈日的草帽随处可见,像飞碟一样在大地上飘来飘去,只是它们仍然遮挡不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到如今,那些草帽不知都飘到哪里去了。

我也想说:“妈妈,④很久以前,我也丢失了我的草帽。”维特根斯坦曾经相信,“诚实的劳动”可以令混乱的心灵沉淀下来,然而对我来说,道阻且长的漂泊之旅有如迷宫,遍布着下落不明的歧途,屡屡令诚实的劳动也沦为一种奢望。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赋予草垛以丰富的精神内涵,它具有生命,稳稳地有力地站着,不畏艰难困苦,甘于奉献。
B.草垛是值得信赖的,它可以让人释然,陶渊明情愿种豆南山下,老母鸡也乐意来草垛里下蛋。
C.外强中干的稻草人,在菜地里舞动着它们那飘飘的长袂,吓跑了四蹄的饕餮之徒,立下赫然战功。
D.麦秸失去了针锋相对的锐气,但通体的黄依然养眼,且有的麦秸经过民间艺人之手变成了草鞋、草帽。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其中的“温暖”是文章的文眼,与郁达夫《故都的秋》开篇方法颇似。
B.句子②写作者对于草垛给予人们的自由、享受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草垛的感激之情。
C.句子③“再看看一垛垛麦秸吧”承上启下,使文章由上文写稻草垛,自然过渡到下文写麦秸垛。
D.句子④中,作者赋予了“草帽”以深刻的内涵,丢失“草帽”表达了作者逃离艰辛的劳动的幸运。
3.第七段,“稻草支撑过一个少年的尘梦”这个段落,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家乡·草垛。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3-3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联盟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真觉赏瑞香

苏轼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

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

【注】①真觉:杭州龙山一寺观。词人此时因在朝中被群小谗陷,被迫“补外”到杭州任职,曾到此院。②公子:指曹子方,是东坡的晚辈友人。③领巾:典出《杨太真外传》,指杨贵妃领巾上的瑞香花味,芬芳无比。④谪仙:指李白。⑤后土祠:与后文提到的蓬莱殿都是建筑名称,前者指扬州著名的后土祠,后者指北宋汴京皇宫里的内殿。⑥玉蕊:与后文的鞓(tīng)红都是名花。鞓红是牡丹的一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以描写瑞香花为主线,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词中的瑞香花富有象征意义,暗示了高尚、纯洁和清雅等。
C.词作通过公子和老夫的对比,体现了他们人生态度的迥异。
D.结尾两句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盛赞了瑞香花的秀美怡人。
2.这首词里,瑞香花的花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效果是如何达成的?请结合上片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2024-03-29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联盟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蹉跎。

注:①行军司马,职官名。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实具今参谋长的性质。②淮河是指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地区,而河东是指河北地区,两地的风波和局势不稳定都是常见的问题。③着绯:绯,唐代品阶较高的官服颜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谁能”二字,表现出诗人希望有人能够使淮河平静,但是这个人一直没有出现,令人失望。
B.颔联,“谈笑”二字表现出李景俭的才华横溢,能够轻松解决问题,意思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的“谈笑”一样。
C.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剑戟埋于泥沙,比喻贤达人才受到埋没,得不到明主的重用。
D.这首诗以李景俭的授职为契机,展现了白居易对于官员应有的品质和责任的理解,也表达了对朋友的羡慕之情。
2.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从哪些方面对李景俭进行了赞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平望

范成大

寸碧闯高浪,孤墟明夕阳。

水柳摇病绿,霜蒲蘸新黄。

孤屿乍举网,苍烟忽鸣榔

波明荇叶颤,风熟苹花香。

鸡犬各村落,莼鲈近江乡。

野寺对客起,楼阴濯沧浪。

古来离别地,清诗断人肠。

亭前旧时水,还照两鸳鸯

[注]①平望:在今江苏省吴江市南四十里,是运河所经处。本诗为诗人离家赴临安水路经过平望时所作。平望是诗人故乡。②寸碧:远方的景物。③鸣榔: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敲船舷作声,惊动游鱼,使鱼落网。④唐代徐月英《送人》: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在船行驶时遥望远景产生的错觉:诗人在船上,远方景物仿佛扑面而来。
B.三、四句从视觉角度写秋景,水柳病绿,霜蒲新黄,对仗工整,动静结合,意境萧瑟。
C.五、六句写渔人在孤屿边举网、在船上鸣榔的场景,透露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渴望。
D.全诗扣住“过”字描写水路行经平望的见闻感受,写景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鲜明特点。
2.本诗末尾四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末尾四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思想情感内涵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