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还给我

严力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们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

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你还给我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没有房间也要一扇门,即使雄鸡被吃掉也要鸡的骨头,荒唐要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和悲凉。
B.牧歌被录在磁带上,就变成了“你”赚钱的工具,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
C.“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既表明了作者对与兄弟姐妹关系的珍视,也暗含了作者对失去亲情的痛惜。
D.如果爱的空间被污染了,作者希望通过“环保”治理改善,含蓄地表现出对纯洁的爱的执着追求。
2.鉴赏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3.“还给我”是这首诗的核心诉求,简要概括作者希望“还给我”的究竟是什么。
2022-04-1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西洋团体格局),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差序格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制度为手段存在下来的。在任何社会,血缘关系都是存在的,但并不是任何社会的血缘关系都被强加有同样的义务。中国人的血缘关系深受儒家孝悌思想的影响,每个人都被儒家思想在血缘关系的网络中安排了具体的道德义务,而家族制度进一步在组织和制度上强化了这种义务。西方的宗教信仰和国家观念则大大削弱了血缘关系中的这些义务。因此,中国传统社会血缘关系的义务与西方社会血缘关系的义务有所不同,这就是费老讲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理由。

但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家族的力量已基本上消失了,特别是以族规家法为代表的宗族制度早已不再存在。而儒家孝悌思想在现代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不大有道德约束力。这种情况下,构成附着在传统中国血缘关系上的道德义务越来越弱,以至于与西方社会相差不多了。这时候,我们不应再说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的。

差序格局解体相一致的是农民人际联系的日渐广泛,姻亲关系的重要性在许多农村已远远超过宗亲,朋友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类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业余爱好、一致的经济利益、相近的年龄等等,都正在构成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以前农村人情往来大都是宗亲与姻亲,现在人情中朋友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朋友圈子的一部分,而不再只是宗族圈子的一员。朋友圈子是团体格局的,如徐勇所说圈子内的人具有一定的平等和互利性

重要的是,在差序格局解体的时候,人们自己选择关系,这种选择的关系,依他们的理性算计。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则为农民提供了进行理性算计地交往朋友的理由。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地挂上了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了。

当前农村普遍的人口流动和农民的贫困化进一步强化了农村人际关系理性化的趋势。人口流动使农民可以摆脱村庄舆论对自己的压力,从而更容易摆脱道德义务和选择交往空间。贫困化则使他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投资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理性化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一个较宗族小得多的圈子,尤其是朋友圈子和亲戚圈子。当农村的经济环境较为恶劣、农民占有的经济资源较少时,这些圈子可能会缺乏经济滋润而变得更小。而农村传统文化的解体,使农民越来越看重实际的有时是即时的好处,越来越忽视交往中的感情,这个时候,理性算计的农民终于会因为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足够的人际联系,而在出现突发性生产生活事件时,没有应对能力。

(选摘自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人际关系理性化》)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已基本不符合当今中国农村的发展。
B.“差序格局”的解体,在某种意义上,其实质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性化”。
C.过去农村人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那些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而不是投资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中,从而导致自身贫困。
D.随着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其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理性算计。
2.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差序格局”观点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
C.一人飞升,仙及鸡犬。D.有酒有肉是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3.根据材料二,归纳当下中国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理性化”的原因。
2022-04-1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本段教材未选)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下列关于《劝学》《师说》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此外还可指官吏。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后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思考的重要;《师说》用了“对比论证法”,强调从师的重要。
B.《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C.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D.《劝学》选文“南方有鸟焉……”一段进一步深化“善假于物”的议论,提醒君子特别要对“所假之物”进行选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何一种异国形象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对异族的了解和认识及异国文化在本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情况,折射出本民族的欲望需求和心理结构。中国,作为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在不同的世界历史时期有着迥然有别的形象。

十八世纪,整个欧洲掀起一股“中国热”。一方面,他们对中国的思想哲学和自然宗教政治制度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欧洲人对中国的陶瓷丝绸室内装饰和园林建筑非常推崇。十九世纪,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西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热”结束了。法国学者米丽耶·德特利曾指出:“‘野蛮’‘非人道’‘兽性’,这些形容词通常被十九世纪的人们用来总结对中国人的看法。”爱德华·赛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的发表标志着东方主义作为后殖民研究的重要理论的形成。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旨在为东西方建立一个明显的分界线,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提到中国时总会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中,中国作为英国的“他者”,一直在美好和丑陋两极中徘徊。这种双重书写是西方主体内在矛盾的一种外现,也是西方企图借助东方人文进行自我救赎的一种反映,昭示着西方已对现代文明精神实质进行反思。

中国学者周宁针对赛义德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所关注的东方主义,进一步提出了“另一种东方主义”。他指出:“西方文化中有两种东方主义,一种是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一种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而后一种“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比后殖民主义理论所批判的东方主义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

保罗·巴奇加卢皮在《水刀子》中的中国书写便体现了“另一种东方主义”。小说中的中国依旧是一个异于“自我”的“他者”,但不同于过往的贬低与歪曲,保罗颠覆了根植于西方观念中的显性的中国“他者”形象,将中国塑造为末日时代最后的一片“净土”。

作者笔下的未来美国,美元与人民币都是通用货币。相比美元,人们更偏爱人民币。货币的流通情况是一国经济实力的表现之一,人民币的大量流通昭示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才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强国。小说中的中国人没有直接的描述,全靠侧面描写。中国人在凤凰城建造了一个大工程——泰阳特区。在这个城市,不受亚利桑那中央运河污染影响的只有泰阳生态建筑里的住户。这是中国科技带来的奇迹,作者用很多笔墨刻画该生态建筑,引导读者想象中国未来的科技实力。小说中作者提到了很多中国元素,住在泰阳生态建筑附近的都知道“公斤”和货币单位“元”,因为工人领的都是人民币、水泵也是中国人建的。中国文化正以某种形式潜移默化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玛利亚用中国人到处发一次性平板电脑拼命地学中文。“那平板电脑中到底有些什么呢?汉字、基本中文和礼仪教学视频。”中国员工的大量进入,让很多凤凰城人会说至少一两句中文。未来,文化的传播与碰撞依旧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尽管作者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未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但除了光鲜的一面外,作者笔下的中国人还有冷漠、自私的一面。泰阳太阳能开发集团的主管和秘书会在中庭有说有笑,隔着玻璃墙欣赏墙外的荒芜世界,仿佛墙外污浊的河流、混乱的局面与他们毫无关系。电视屏幕播放着科罗拉多水坝遭人破坏的新闻,中国工程师盯着电视看科罗拉多最新发生的破事,内心毫无波澜。这些细节的塑造又让我们看到了自私、无情、冷漠的中国人的形象。此外,在书中,中国与美国的友好仅是表面。这一点作者通过一场涉及中国人的枪击案来展现。当发现受害者是中国人时,记者的第一反应是“这下糟了,中国人不喜欢枪战波及他们”。拍完照片后又说:“对小报来说,这场面太于净了点。但有些新闻媒体(原文中为新华社)最喜欢美国有多混乱。”尽管小说中作者笔下的中国形象与以往大不相同,作者对中国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肯定,但在某些方面依然保持着怀疑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书写受到了“另一种东方主义”的影响,马利红曾预测,随着二十世纪初期“东方热”的再度高涨,未来抑“显性”他者、扬“隐性”他者的书写是必然的趋势。

西方作家的中国书写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从十八世纪前的“中国热”,到十九世纪的卑微丑陋,二十世纪的美丑交织,再到逐渐打破“东方主义”被“正视”,这一系列改变离不开中国的变迁,也离不开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与作家们的态度转变。

小说中的国家形象融合了太多因素,社会背景、作者态度、作者认知,把小说中所描述的形象当作认识一个国家的依据显然是不完全可靠的,但不能否认小说对国家形象传播的作用。

(摘编自吴安琪《中国形象在西方小说中的变迁》)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能否产生他者“热度”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较大的关系。
B.“东方主义”立足于意识形态,否定他国是为了突显自身文化优越性。
C.无论是对显性他者的抑还是对隐性他者的扬都是西方自我救赎的反映。
D.保罗反对“东方主义”,写作“正视”原型,还原末日净土的中国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水刀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科幻小说,《水刀子》以未来美国为背景,刻画了环境恶劣、经济势弱、政治涣散的城市图景。
B.为了让对中国的肯定情绪更有来由,《水刀子》从经济、文化、科技等角度来全方位塑造中国形象。
C.《水刀子》中中国人既有光鲜的一面,也有自私冷漠的一面,这体现了作者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
D.作者以《水刀子》为例,证明随着“东方热”的再度高涨,扬“隐性”他者的书写是必然的趋势。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14世纪60年代,英国作家曼德维尔的《曼德维尔游记》刻画了一个金银遍地、歌舞升平的极度物质化的中国,激发了中世纪欧洲人摆脱眼前沮丧世界的渴望。
B.19世纪20年代,鸦片吸食者英国作家德·昆西在《一个英国吸食鸦片者的自白》中,刻画了一个鸦片肆虐、毫无生命力的中国形象。
C.20世纪30年代,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大地》以白描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并以饱蘸同情心的笔触摹写出了“农民灵魂的几个侧面”。
D.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他在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形象客观地报道了“这批人,这些事情”。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如何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正面传播。
5.20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中国云南被刻画成一个理想的“人间天堂”,而21世纪初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拯救溺水的鱼》中,云南又以一个落后的“蛮夷之地”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同一个原型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距?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鼓手刘

杜景礼

①村里来了一位货郎,孩子看着货郎,看他手中的摇鼓,一耸鼻翼:叔叔,我想打两下——货郎把鼓递给他,教他摇。红绳系住的鼓槌,一摇起来,咚咚隆咚,咚咚隆咚。

②咚咚隆咚,你叫啥名?咚咚隆咚,我叫刘大帅。咚咚隆咚,好名字。

③自此,家里开饭前,刘大帅都要拿起筷子,敲碗边儿,当当个当,当当个当。大哥刘大新剜他一眼,他不停;二哥刘大奇咳他一声,他也不停;爹说:吃饭不许敲,像个要饭儿的!刘大帅只好收起碗筷,可心却在这节奏上了,走到哪儿,手指敲到哪儿。吃菜嚼饭,走路点头,都有了节奏。

④刘大帅开始全身心迷上鼓点儿了。

⑤刘大帅没事儿就跑老叔刘志高家。干啥去?老叔家有一台双卡录音机,他就听两盘磁带:《十面埋伏》《百鸟朝凤》。反复听,听痴迷了,手指敲着椅子背儿,迷!

⑥这一年正月,刘家营子办高跷秧歌,出事儿了。

⑦张家营子、王家营子的秧歌来了。三个村子的高跷遇上,自然要比拼一把。刘家营子秧歌很快就败下阵来,鼓不响,妆不靓,队不齐。临散场时,鼓手刘大嗓把鼓桘一丢,生闷气去了。刘大帅跑过去,拿起棰,敲起鼓,九岁的刘大帅鼓点儿一起,还真让人心头一震。可是,哪怕是在这振奋的鼓点儿中,刘家营子秧歌队还是沮丧地败北了。

⑧第二年秧歌会,刘大嗓当上了会首,马上提议,换鼓手!交给一个十岁的孩子?人们不解,可还是听从了会首的安排。

⑨刘大帅跟刘大嗓说:咱编个阵。好家伙!一下子编两个,一个是《十面埋伏》,一个是《百鸟朝凤》。刘大帅打鼓点儿,刘大嗓排阵势,成了!

⑩这一年,三村秧歌再会面。张家营子秧歌队扭得欢,王家营子秧歌队唱得好,可是,人们都奔到刘家营子秧歌来了,没别的,看鼓手刘大帅呢。鼓声突起,如闻炮鸣之声,是《十面埋伏》的节奏,只见秧歌队前者退,后者进,齐整整排出正方阵,编花,挂斗,绚丽极了;鼓点再变,如听风卷松涛之响,是《百鸟朝凤》的点数,前者进,依次斜,后三排兜底,齐刷刷摆成三角阵,彩绸扭出蝴蝶翩飞,拉花颤成蜻蜓点水。再看中心点上那位,拉大衫的,一把扇子耍得行云流水。耍至酣处,鼓点儿猛一停,大衫公的扇子,立于头顶,大衫拉起,活脱脱一只彩凤!

⑪好!人们欢呼,鼓声沉入欢呼,托起叫好之声。张家营子队败了,没人送;王家营子队走了,没人看。鼓手刘的名气一下子扬遍十里八乡。此后,刘家营子秧歌队连连夺冠,夺得了三连冠,五连冠。

⑫又一年除夕夜,鼓手刘正和一班兄弟姐妹守岁,外面一声长嘶吓坏了众人。赶紧跑去看,可不得了了,是老叔家失火!鼓手刘最得老叔一家的喜爱,哪能拉得住,冲进屋里,搬东拿西,不忘拎起那台老式的双卡录音机。可是,就在要跑出来的瞬间,房顶落架了。

⑬鼓手刘因火伤截去了双手,鼓手刘当不成鼓手了。只好成天闷在家里。刘家营子秧歌队停办一年。第二年,鼓手刘来找会首刘大嗓:秧歌队,照办!刘家营子秧歌又出场了!谁打鼓?还是鼓手刘呗!怎么打啊?你去看就知道了。只见一面红彤彤的新蒙大鼓,四人高抬,鼓手刘坐在四人抬特制的椅架上,脚踩一下,椅架上的鼓棒就敲一下鼓。声音怎么这么特别?有人问鼓手刘。鼓手刘笑了:别人的鼓是牛皮鼓,我的鼓是两张狗皮蒙成,韧性更强,声音嗡声嗡气的,传得远!还有这鼓棒,是金丝楠木的,听起来,有金属的响声,可以打出十八般兵器撞击的味道!

⑭牛,真牛,不愧是鼓手刘!鼓手刘的手没有,有脚,照样打鼓,还打得更好了!

⑮一位京城的导演,听说了鼓手刘的事儿,带他进了京。录完表演,又推他上艺术人生,做了一期访谈节目。

⑯鼓手刘名气更响了,响遍全国。各地爱好打鼓艺术的青年,纷纷来到了刘家营子村,拜鼓手刘为师,鼓手刘全都收下,免费教,弟子超百。其中有一位女学员,学了三期也不走。鼓手刘赶她,她说:我得意你的艺术,也迷你这个人,我要嫁给你!鼓手刘急了,吼她:我一个没有双臂的人了,能给你什么幸福?走!

⑰姑娘走了,洒下一路泪水。

⑱岁月匆匆,转眼几十年过去,鼓手刘以高超的鼓技,给刘家营子带来无数荣誉。

⑲鼓手刘寿终时,弟子问师傅还有什么要求。鼓手刘指指那面伴了他一生的大鼓,弟子们抬过来,把鼓手刘的手放在鼓上。鼓手刘说:鼓,鼓葬。

⑳刘家营子的西山上,多了一座又高又大的新坟,里面葬着那面狗皮大鼓和鼓手刘。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货郎与刘大帅的对话既是小说的引子,又凸显了刘大帅第一次摇鼓时的爱不释手,也为后文刘大帅对打鼓的痴迷做了铺垫。
B.家里没鼓,刘大帅就敲碗边儿,没可供学习的物件,刘大帅就去老叔家听磁带。虽然条件艰苦,但挡不住刘大帅对鼓的热情。
C.鼓手刘因救火受伤截去双手,短暂消沉后,便苦练脚敲鼓,而且敲得更好,小说以此表达了只要志气昂扬就能战胜灾难的主题。
D.鼓手刘要求鼓葬的情节扣人心弦,尾段的“又高又大”不仅仅凸显了坟的不同,更表达了对像鼓手刘一类的民间老艺人的礼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构思巧妙,三村斗秧歌一波三折,刘大帅的人生际遇也是波澜起伏,作者这样设置情节引人入胜。
B.小说以《鼓手刘》为标题,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又交代了人物的身份,“鼓手”二字具有强调的作用。
C.小说语言流畅,夹叙夹议,富有感染力;以散句为主,简洁明了,偶尔夹杂整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D.小说善于描写,无论是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还是大量的动作及心理描写,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形象。
3.文章写鼓手刘进京、录制访谈节目以及收徒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处仁字择之,应天府谷熟县人。中进士甲科,为永州东安县令。蛮人叛,处仁入峒,开示恩信,蛮感泣,誓不复反。知济州金乡县。以荐者召见,徽宗问京东岁事,处仁以旱蝗对。问:“邑有盗贼乎?”曰:“有之。”上谓处仁不欺,除宗正寺丞、太常博士。摄开封府,裁决如流,囚系常空。丁母忧,免丧,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徙知永兴军。童贯使陕西,欲平物价,处仁议不合,曰:“此令一传,则商贾弗行,而积藏者弗出,名为平价,适以增之。”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政,倡异论,侵辱使者。诏处仁赴阙。久之,以显谟阁直学士知颍昌府。民有得罪宫掖者,虽赦不原,处仁为奏上。童贯乘是挤之,夺职,提举鸿庆宫。徽宗访以天下事,处仁对曰:“天下大势在兵与民,今水旱之余,赋役繁重,公私凋敝,兵民皆困,不及今谋之,后将有不胜图者。”上曰:“非卿不闻此言。”明日,除侍读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上称善,诏置裕民局讨论振兵裕民之法。钦宗即位,金人犯京师,处仁储粮列备,合锐兵万人勤王;奏乞下诏亲征,以张国威。奏至,朝廷适下亲征诏书,以李纲为行营使。即移书纲,言备御方略。金人请和而归,处仁奏宜伏兵浚、滑,击其半济。召为中书侍郎。入见,钦宗问割三镇,处仁言:“国不竞亦陵,且定武陛下之潜藩,不当弃。” 吴敏荐处仁可相,拜太宰兼门下侍郎。高宗即位,为大名尹、北道都总管,卒于郡。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三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
B.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
C.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
D.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皆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车储必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最后一级考试即会试通过者的称号,是科举考试最高功名。
B.免丧,服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人为哀悼逝者需穿丧服,服饰、时间都有限制。
C.侍读,官名,职务是给帝王讲学,对提高皇室文化修养和执政能力有积极意义。
D.潜藩中的“藩”指封建时代的属国、属地。潜藩指皇帝即位前为王侯时的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处仁抚民有方,平息叛乱民患。任东安令时,他对反叛者施以恩惠,晓以信义,蛮人终被其诚意所动;代理开封府事,当地得以大治,狱中常无系囚。
B.徐处仁坚持己见,惨遭排挤夺职。之前童贯想平抑物价,徐处仁与之不和,出言反对。之后徐处仁替没获得赦免的百姓上奏,童贯借机排挤,徐处仁终遭削夺职务。
C.徐处仁胸怀天下,忧心兵民之困。他认为兵强民富方能立国,然而天灾人祸,兵民皆贫困不堪,应当早做准备,以防止后患。此言深得徽宗认可。
D.徐处仁坚决主战,抗击金兵南侵。金兵来犯,他广储粮草,集合上万精兵为国效劳;积极进言献策,奏请御驾亲征,反对割让土地,态度果断坚决。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政,倡异论,侵辱使者。
(2)金人请和而归,处仁奏宜伏兵浚、滑,击其半济。
2021-12-05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梁实秋的高度评价。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8 . 按要求填空。
(1)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作者___的《拟行路难(其四)》)
(2)____________,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3)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4)___________,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华经典诗词内容广泛、意象精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伦理观念,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千百年来,人们援引诗词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②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毛泽东同志写长征,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疫情,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暂时困难,我们也要有必胜的信念。

③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病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刚毅坚卓、傲然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当前,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此时,更加需要强化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

④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情感依托。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取得积极成效。从医务工作者到居家老少,人人都是战士;从定点医院到社区街道,处处都是阵地。“岂日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这些诗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这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⑤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石。疫情病痛固然可怕,但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摘编自康震《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只要阅读了中华经典诗词,人们就一定能获得精神力量,从而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
B.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是我们面对疫情,要有必胜的信念的原因。
C.当前,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使得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
D.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越是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证了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的中心论点。
B.文章化用大量中华经典诗词,如第②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有力支撑了论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
C.文章第④段指出抗疫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抗疫过程中,一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D.文章论证时兼顾诗词内容的精确和对现况的指导意义,既有对诗词的解说,又有对现况的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可以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
B.“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体现了世界人民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
C.这次疫情来势汹汹,防控阻击战任务重、时间长,对所有人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此时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我们打好打赢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础。
D.当下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但仍然不能松懈。不得举行大规模的聚集性活动,也不要外出聚餐。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人蛇先成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饮其酒

(选自《战国策》)

1.对上文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B.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C.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D.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2.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拿、举B.且:并且、而且
C.固:本来、原来D.遂:于是、就
2020-09-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