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郤,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计。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救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本义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比喻疏远,隔绝。
D.谢,文中指告别,与《孔雀东南飞并序》“阿母谢媒人”中的“谢”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一月一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一月一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一月一日日一月一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关之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达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

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

——摘编自《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

材料二:

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干支两两交叉,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往往通过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注重的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最明显的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这些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在时间中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几种明确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例如,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摘编自《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材料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以时间整体性呼应天地之道,采用“年一月一日”的时间表达方式并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
B.中国人在古代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时间,指导劳作和生活,因而与天象亲近。
C.中国人在时间标示的关注点、思维方向和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优于西方人。
D.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更为主观,感知的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比如汉语没有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体现了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
B.在古代,农民、士兵、男女老幼多懂得一些天象,现代人这方面的知识则普遍比较欠缺。
C.西方人通过动词复制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造成主客体分开的思维模式。
D.西方人仅以日、月、年计时而没有中国的节气文化,显示出他们只关注自身的认知局限。
3.观察材料三,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谈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时间观念。
2023-09-1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刑部尚书张亮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比A见隋代遗老B咸称高颎善C为相者D遂观E其本传F可谓公平G正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分,处理安排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处分适兄意”的“处分”意思相同。
B.见,表被动,“枉见诛夷”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徒见欺”的“见”含义不同。
C.表,是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通常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用来陈述请求事由。
D.坐,在文中指犯了某种罪,与《苏武传》中“副罪,当相坐。”中的“坐”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上奏秦府旧部下未得官职而埋怨,唐太宗举了尧废丹朱、舜废商均之事来说明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
B.唐太宗认为用人要看是否有能力,而不能看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只因旧部下有怨言,不看能力就加以委任,是不公平的。
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了做官要公平正直,这样才能富有人格魅力,受人尊敬。
D.唐太宗虽然当时未采纳李道裕关于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的上奏,却看到了李道裕对公平正直的坚守,后任命其为到部侍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2)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
2023-09-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村童话

迟子建

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向那个房子望去,房门开着。在我记忆里,它似乎从来没开过。

走出来的,是一个高高的、瘦瘦的、穿着黑色长裙、扎着古铜色头巾的老奶奶!

她一步步地移过院子,推开园门,贴着豆角架过来了。

我站在苞米地,她站在那里,隔住我们的,是一排低矮的、倾斜的、已经朽了的柞木。

小姑娘,声音很慢,有些迟钝,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啊?

我采猪食。

几岁了?

七岁。

她把着柞木杆子,我也把着。我仰着头,她低着头,我们的眼光相交在一起。我分不清是不是梦,顺嘴说出来:你是老奶奶!我梦见过你。你不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

我用手在脖子周围比划着。她先是睁大了一下眼睛,随后拨着障子,伴着一阵咔嚓咔嚓的柞木杆倒下的脆响,她倾着身子过来了,死死地搂住我!

是奶奶的孙女!是奶奶的孙女!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她亲得直发烧。可能她听到了我的哼哼声,她松开我,我终于可以大口地喘气了。

不知不觉,我跟着她,穿过菜园,来到院子,走进屋门。

她按我坐下,拿出冰糖,摘掉那条古铜色的三角巾,连连转了几个圈,对我说:吃吧,再给你烤毛子嗑去。

不一会,她用铁片托着毛子嗑出来了:吃吧,香,新烤的。

她兴致勃勃跳起舞来。我看着她起舞,跳得又快又急。

她翻出了扑克、跳棋、识字课本、陈年的蚕豆,满满地堆了一桌子。

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我全部同意了。

回家路上,我看着天也想笑,看着地也想笑。每一片白云,每一片绿叶,都那么亲切。

我哼着歌,踩着发烫的土地,蹦蹦跳跳回来了。

我唯一的伙伴傻子狗,抖着金灿灿的毛,摇着尾巴,迎上来,我像奶奶搂我那样,死死搂住它,贴着它的耳朵,悄悄说: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

午饭后,空气更加燥热、沉闷了。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绣针,一股脑儿地扎向地面。我在想东头的老奶奶。她现在做什么呢?对了,她怎么就一个人呢?

我真想立刻就弄明白它。大雨停了。傻子满足得直尥蹶子,我穿上塑料凉鞋,向老奶奶那跑去。我屏住气推开那扇门,她马上发现了我,奔过来,蹲下身,拍着我的脸蛋。

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我扳着她的肩,对她说。

她努着嘴,紧眨了两下眼睛,端着肩站起来,慢慢转一圈,又突然蹲下,惊叫道:是像喇叭花。聪明的乖乖!

她抱起我,推开门,绕到房后,放我到地上。

这回轮到我惊叫了。野草中开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几只黄蜂嗡嗡着飞到头顶,吓得我一把抱住她。

蜂子!我怕蜂子!

她笑着,抱起我,用手抚着我的脑门,边走边唱道:黄蜂好,黄蜂好,黄蜂不蜇我的小宝宝。给你花粉吃,给你好花粉,只要你不来,吓我的小宝宝。

我笑了。见我笑了,她也笑得更厉害了。她端来一盘新煮的蚕豆,一颗颗地把皮剥掉,再把它一颗颗地送到我嘴里。那豆又香又软,我忘了回家。

奶奶,你家怎么就你自己?

她略微仰了下头,眼窝里有什么东西亮了一下,又没有了。她往嘴里塞着蚕豆皮,又慢慢吐出来,弄了一裙子。

倒忘了问了,叫什么名儿啊?沙哑的、夹着痰的、含糊不清的声音。

迎灯。妈妈说,生我的时候是正月十五,天刚擦黑,还没点冰灯呢,爸爸就给我起下了这个名。

她又发出一阵骇人的笑声。吓人的老奶奶!我一溜烟跑回家,死死地抱住傻子。

秋天过得太快了,八月十五,我踩着零乱凋落的叶子,穿过苞米地,撞进院子,打开屋门。

老奶奶正用胳膊拄着脑门,坐在桌子旁。她见了我,又像疯了一样把我抱起来,抡了一个圈,亲得我透不过气来。

跟奶奶去江边玩玩吧。

我顺从地把她的胳膊拽在肩膀上,向大江走去。

哗哗的水声,又轻又急。晚秋的江面,冷清清的一片。她给我讲白夜。说是夏至时,在漠河,可以看到北极光。她告诉我,她的家在江那边很远很远的地方,有绿草地,有很好看很好看的木刻楞房子。她说,她年轻时糊涂,跟着她爹糊里糊涂就走了,说着一个劲儿叹气。她还告诉我,她年轻时是一个很好看的人。还说,她有一个傻儿子,现在在山东,是她男人带走的,运动一到,那人胆小,扔下她一人,跑了。

她又唱歌了:又苦又涩的。唱得我听不懂。她说是他们家乡的歌。望着大江,我忍不住淌泪了。我悄悄地淌,再偷偷地抹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与萧红的《呼兰河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都是出自于女作家之手,在创作题材和叙述视角上有着较为明显的相似性。
B.“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嗡嗡着飞到头顶”的黄蜂,写出了小院的生机和美丽,烘托了老奶奶捉弄“我”成功后的高兴和得意。
C.老奶奶“往嘴里塞着蚕豆皮,又慢慢吐出来,弄了一裙子”这一表现,是对“我”的提问的回避,也使后文话题的转移更自然。
D.小说在老奶奶的歌声和“我”的泪水中结束,与上文唱歌欢笑的情节形成对比,一哭一笑,一悲一喜,情节起伏,富于变化。
2.小说以“北极村童话”为题,文中的“童话”特征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3.迟子建认为自己“属于那种哀而能持的人”,她的小说“忧伤而温情”,请结合本文,联系其中人物,简要分析。
2023-09-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友兰先生的《新原人》从追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一问题开始,指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而为人者,在于人有觉解;而人之所以能有觉解,因为人是有心的。由此可见,在冯友兰的境界论中占据首要地位。

概括起来,冯友兰一般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心。他讲到心有四种功能:感觉、思议、了解、自觉。其中,了解和自觉又合称觉解。冯友兰论述人生境界的依据是心的觉解程度的高低,而觉解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过程:第一,运用心的思议功能得到事物之理及其知识形态的概念(思);第二,站在事物之理的高度以理观物(观),并在实践过程中用经验、知觉去印证名言的概念知识(悟)。观与悟合称了解(解);第三,将心的了解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进行反观,使心处于明觉状态(觉)。第四,觉解其觉解。因此,思、观、悟、觉等概念所表达的都是心的不同功能或不同状态,冯友兰将其合称为觉解。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明诚”“转识成智的意思是一致的,其根本底蕴在于如何通过认识、知识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以增进知识的方法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冯友兰所关注的正是由理论上的知识转化为切身体验,由常人的心理转化为圣人的心理。而所有这一切之所以可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有。他将人心的觉解比喻为一盏宇宙灯

宇宙间有觉解,与宇宙间有水有云,是同样不可否认的事。不过宇宙间有水有云,不过是有水有云而已。而宇宙间有觉解,则可使其他别的事物被了解。如一室内有桌椅,有灯光。就存在方面说,灯光与桌椅的地位,是相等的。但有桌椅不过是有桌椅而已。有灯光则室内一切,皆为灯光所照。宇宙间之有觉解,亦正如是。宇宙间的事物,本是无意义的,但有了觉解,则即有意义了。

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近代科学兴起以来,原本充满神奇色彩的宇宙变成了物质性的自然界。冯友兰非常明确地说明,哲学上的宇宙不同于科学上的宇宙,哲学上的宇宙是一个意义宇宙,一个由心灵的价值意识之光所照亮的文化宇宙。如果我们把心灵理解为意识的话,这个宇宙就是一个意照之境—意境。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冯友兰的境界论与中国古代的意境论产生了共鸣。冯友兰所说的文化宇宙就是一个充满价值的意义世界;他之所以讲觉解,就是要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出一个价值世界来,并在这个价值世界中安身立命,体现人生的意义。冯友兰将这个觉解而得的意义世界称为境界。他说,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我们知道,佛学一般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认为与心相对的只是依心而起的境界。与此相近,冯友兰所说的境界也是依心而起的。因为境界是由意义构成的,意义是从心对事物的觉解而产生的,没有心即没有觉解,没有觉解就没有意义,没有意义就没有境界。但是冯友兰并不否定世界的客观存在。他承认在心之外有一个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公共的,每一个人都生活于这个客观世界之中。但是,每一个不同的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各个人所拥有的意义世界——境界就是不同的。

(摘编自程相占《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审美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友兰将了解和自觉合称为“觉解”,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境界的高度取决于他的心的觉解程度。
B.人的觉解有思、观、悟、解等四个过程,其根本底蕴在于增进知识的方法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
C.近代科学的兴起使原本神奇的宇宙变成了物质性的,而冯友兰却认为宇宙充满了意识性。
D.与佛学的“境界”是依心而起的观点相近,冯友兰也认为由意义构成的境界是“依心而起”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原人》从追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一问题开始开篇,为下文提供了分析的依据。
B.文章运用喻证法,将人心的觉解比喻为“宇宙灯”,证明了只要有灯光,宇宙间便有了觉解的观点。
C.冯友兰一般从功能的角度解释心,他认为心有四种功能并具体阐释了后两种功能即“觉解”。
D.文章结尾引用佛学观点是为了论证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不同,人的境界也不同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是有心的,故而能有觉解,这也正是人不同于禽兽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心的重要性。
B.人通过增进知识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切身体验,就能由常人转化为圣人。
C.宇宙间也有觉解,这种觉解可以使其他事物被了解,如灯光可以使室内的桌椅等一切凸显出来。
D.文化宇宙是充满价值的意义世界,人的觉解的意义在于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出一个价值世界来。
2023-09-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十九世纪末,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次试验;把一头新羽化的天蚕雄蛾,装进一个用纱布缝制的口袋里,在桌上放了一夜,结果有40多头同种雄蛾闯进这间房子,并把那头雌蛾围起来。不动声色的雌蛾,怎么会招来如此之多的雄蛾呢?原来昆虫也有它们自己的语言和通信方式。

②蟋蟀、蝼蛄的雄虫,靠翅膀震动、摩擦发出声音;雄蝉腹部有两片薄膜,进行鼓动鸣叫。这是它们的“声音语言”。蜜蜂不但会用“声音语言”,还能用“舞蹈语言(飞行轨迹)”与家庭成员进行通信联系,然而,更多的昆虫是靠体内腺体分泌一种微量化学物质来进行通信联系的。这种微量化学物质称为信息素。信息素常有特殊气味,在空气中扩散迅速。某一昆虫释放之后,同种的其他昆虫通过感受器接收,就能知道对方所在的方位和所持的要求。这就是昆虫的“气味语言”。

③目前,人们已查明100多种昆虫信息素的化学结构,并根据这些不同化学结构的信息素所引起的不同行为特征分类。如:引起同种异性个体产生性冲动与配偶行为的性别信息素;帮助同类寻找食物,迁居异地指引道路的示踪信息素;召唤同种昆虫聚合过冬的集合信息素;等等。

④据现有研究所知,性别信息素大部分产生于雌性个体,大的有300多种昆虫具有这种本领,它们大多数属于蛾类。还有90多种昆虫的雄虫,也能产生性别信息素。一种雌虫分泌的性别信息素,只对同种雄虫有作用,而对别种昆虫则毫无效果,因此,昆虫不会产生种族混乱的现象。一般来说,雌性昆虫分泌的性别信息素,作用距离较远,引诱力也强;雄性昆虫分泌的性别信息素,引诱距离较近,只起安定雌虫接学交尾的作用。交尾后停止分泌,不产生气味物质。产生性别信息素的腺体,雌虫的多集中在腹部或头部,而雄虫的多分散在胸、腹、足或翅等部位。感知性别信息素的感受器,大多分布在头部触角或口须上。性别信息素的气味,能在大气中维持一两分钟、每当雄虫感知之后,它就像一枚“导弹”,径直射向气味物质分子密度最大的地方,与雌虫交尾繁殖后代。

⑤西德化学家布特拿特经过20多年的研究,于1961年用日本送去的50万头未交尾的雌蚕蛾,提取出12毫克纯性别信息素,定名为家蚕醇。试验表明,一头雄蛾一般只能分泌0.0051.0微克(一微克等于一百万分之一克)性别信息素。就这么一丁点性别信息素,却能诱集100万头雄蛾。

⑥由于性别信息素具有强大的引诱能力,人们就把害虫性别信息素制成诱捕器,设在田间收集成虫,预测其幼虫的出生时期和数量,制定防治对策,指导大面积治虫工作。也正因为性别信息素诱虫能力强,在虫口密度极低的情况下,甚至肉眼难以发现的地方,也能把虫子“叫出来”,因此这种测报害虫的办法很准确。美国防治棉红铃虫,过去采用检查青铃被害率的办法来指导喷药治虫,往往失之过迟。后来用延长防治时间,增加用药次数的办法补救,一般自71日至95日,平均还要用药9.4次,现在应用性别信息素准确测报后,不仅省工90%,而且喷药次数减至5.1次,每英亩节省农药费用30美元。

⑦把性别信息素和粘胶、灯光、水省杀虫剂、化学不育剂等结合使用,也可以消灭大量害虫。美国农业部的科研人员,发现柑橘东方果实蝇性别信息素的类似物——甲基丁香酚有很强的引诱力,用一张浸有甲基丁香酚的纸片,在几天内就诱得雄虫5490多头。此外,采用人为方法释放性别信息素,使田间空气中布满气味物质分子,雄虫因无法辨认雌虫所在方位而找不到雄虫,或者因气味感受器过度疫劳而丧失灵敏的反应,以致干扰害虫正常的交尾活动,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对作物的角害。

⑧应用性别信息素防治农林害虫,使用剂量极微,可把害虫诱集到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甚至不接触土壤和作物,就可以把它们杀死,即使有所接触,也很容易被生物分解,不会污染环境。性别信息素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仅对某一防治对象有效,不误伤有益生物,害虫也不会产生抗性,故有“无公害农药”之称。

⑨为获得性别信息素的天然提取物,需要饲养大量的有关害虫,甚至要在半无菌条件下进行,其难度很大,一般很难办到。近十五年来,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模拟性别信息素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了性别引诱剂,开始在大面积生产上试用。性别引诱剂的合成,为农药事业的发展展示了一个十分诱人的前景。

1979523

(摘编自蔡鑫《昆虫"气味语言"的妙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叙述法布尔做试验的情况,提出问题,引出昆虫也有自己的语言和通信方式这一话题,挈领下文,激发阅读兴趣。
B.第②段中的“声音语言”“舞蹈语言”“气味语言”,这三个短语使用的引号与第④段中“导弹”所用的引号用法相同。
C.第⑥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充分说明昆虫性别信息素所具有的强大的引诱能力,增强真实性和说服力。
D.下面的成果印证了末段的中心观点: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昆虫所协作合成的棉红铃虫性别引诱剂——烯烃酯类化合物,使用效果良好。
3.昆虫性别信息素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应用价值?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处都在讲主旋律,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但正如一百个人心目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一样,人们对主旋律各有各的理解,甚至比对哈姆莱特的分歧更大。

在引入西方乐理之前,中国语言里本无“旋律”一词。那位将Melody对译为旋律的人恐怕不曾想到这个词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可以让人从心所欲地做出难以捉摸的解释,塞进各自想标示的内涵。以至各人讲各人的“主旋律”,彼此都如聋人对话,莫名对方之妙。

词语是可以假借的,一个领域按譬喻原则使用别的领域的词语,使表述的意思更为生动活泼。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将黄瓜按自己的需要当作茄子用。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一逾矩,就乱了套,不像话了。

旋律,用中国旧有的话,就是曲调,即按不同音阶的音符组成悦耳的乐句。主旋律,就是体现乐曲的乐思的基本乐句或乐段,乐曲的开展部分由主旋律生发、变化和繁衍而来;全曲的和声、配器都要服务于簇拥出主旋律的目的。然而,正是这常识规范着人做譬喻,假借于别的事物或场合,否则就文不对题,不知所云了。打个比方,假借来的词语用以譬喻社会运动,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会以抗日救亡为主旋律,解放战争时期会以反蒋的武装斗争为主旋律,等等。

文学艺术,依其自身的规律和健康发展的需要,要以表达的意旨来宣泄人民的心声,呈现真实,要以人生批判、文化批判为主旋律,否则,文学艺术就会失去自己应有的主旋律而阒寂,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只剩下以主题先行三突出为主旋律的八盘样板菜和一个小说厨子。

毫无疑问,文学艺术只应在不违背自己的使命(这使命构成它自己的主旋律)的情况下,能顺应或配合主导社会运动的主旋律。不利于文学艺术实现自身的主旋律会损害文学艺术,比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强迫文学艺术服从阶级斗争的主旋律,把阶级斗争作为唯一的主旋律。而这个唯一的主旋律恰好正是把文学送上末路的送葬曲旋律。这是历史毫不客气地证明了的。

强使文学艺术以单一的主旋律为自己的主旋律,具体运作中肯定会使政治降而为政策。这样的主旋律自然会排斥判断,排斥独立思考,从而也就封杀了创造,堵塞掉一切思维活动的生机。

文学艺术当然有它的主旋律,凡是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效力的文学艺术的主旋律,应是直面现实人生并超越现实人生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精神。倘若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的主旋律合乎自己的主旋律,或部分合乎自己的主旋律,则可以同调,可以协奏;反之,就各唱各的调,万不得已时便只能停弦歌唱。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主旋律必须坚守;当然,这有时很难。但不坚守自己的主旋律,就丧失了自己——这,难道还需要重新再诉述一番历史教训吗?

(摘编自何满子《说主旋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语言里本无“旋律”一词,“旋律”这个由外文翻译来的词跟乐理有关,它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
B.外来词“旋律”与汉语里的“曲调”意思完全相同,它是由不同音阶的音符组成的体现乐思的基本乐句。
C.文学艺术如果不以人生批判、文化批判为主旋律,就不能宣泄人民的心声,就是对自身所负使命的违背。
D.如果一味强使单一的主旋律作为文学艺术的主旋律,执行过程中会有偏差,排斥批判和独立思考,扼杀创造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乐理角度界定“旋律”和“主旋律”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诠释“旋律”的出处,说明“主旋律”的地位。
B.文章第五段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主题先行”“三突出”为主旋律的文艺作品为例,论证文学艺术的主题与表现手法之间的矛盾。
C.文章第六段举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作为文艺的唯一主旋律为例,从反面证明文艺须坚守自己的主旋律。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引证等方法,比如引用经典名句等,把深奥的文艺理论阐述得通俗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人们对“主旋律”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乃至分坡,是因为每个人往往随心所欲地解释“主旋律”这个外来词。
B.尽管根据特定需要,依循譬喻原则,某个词语可从甲领域挪用到乙领域,但是人们使用这种假借时并不可以无视规矩、任意妄为。
C.因为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文学艺术就不能顺应或配合主导社会运动的主旋律。
D.文学艺术要有直面现实人生并超越现实人生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精神,坚守自己的主旋律,这样才能不丢失自己的价值。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故将军庄   

李端

曾将数骑过桑干,遥对单于饬马鞍。塞北征儿谙用剑,关西宿将许登坛。

田因芜没归耕晚,弓箭开离出猎难。唯有老身如刻画,犹期圣主解衣看。

【注】刻画:三国吴将周泰为救孙权,身受十二创,肤如刻画。孙权亲为解衣探视,委以重任。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将军年少时率领数骑迎战敌人、直面单于而镇定自若的情景,突出其英勇豪气。
B.颔联叙将军毕生征战经历,他本是边塞征儿,武艺高强,虽然年老但也期望能受命出征。
C.颈联写将军年迈体疲、无力开弓、出征困难的窘境,表达他对晚年归隐田园终老的渴望。
D.本诗紧扣“故”字展开抒写,对仗工整,音律响亮,于沧桑情调中蕴含几分顿挫之意。
2.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斤澜

妈妈:

我回到了南方祖籍,您的老家。一路上,我都是说回老家、回老家。可是,越走近老家,倒越觉得新鲜。这里,山那么绿,水那么清,连吹来的风,都带有您说的那股清香味儿。我虽是“北方小老杆”,倒觉得我真应该是这儿的人。

妈妈,在您的老家,在您参加革命的老地方,我十倍、百倍地想念您,希望听到您的好讯儿。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呢?我想,只有把我见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全都告诉给您。

我到了公社。主任问我:回老家来干什么?我说上竹山。不想他“嗤”地一乐,什么也不言语。我脑子里立刻挂上一个问号:这个主任!怎么和老乡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妈妈,那些老人家倒是都还记得您的模样儿。见了我,抢着拉我到家里做客,竹子长竹子短地问个没完,真跟一盆火似的。

公社在街上,就是您常说的九节街。有楼的、没楼的木头房子,挤得不漏缝儿了,中间是一条竹竿般细长的街道。不多几步,不是一个石头牌坊,就是一个砖砌的门楼,好像竹竿上的一个个节。站在街上抬头一看:迎面是山,山上是齐簇簇的竹林。九节街呀,一节一节都映着青绿,青的山,绿的竹;一节一节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要不是您早告诉过我那声音的来由,我准会当作小溪满街跑了。

青青竹色,淙淙水声,在您的记忆里,九节街是一首诗。在我看来,诗许是诗,不过还要慢慢体会。

溪当然是有的。南方的镇子,我看都是沿溪沿河盖起来的,溪上没桥,有一个个石头墩子。我早知道:这叫“丁步”。哪怕淘气的溪水扑上墩子,翻着跟斗,哪怕挑着两座山似的柴草,人们还是一步步踩着它走过溪去,跟走平地一样。

我又惊又喜上了“丁步”。非常可能:小溪瞧出了“老杆”模样。起先,龇牙咧嘴地逗我,走到中间长劲了,往我脚脖子上缠,还推我的脚丫呢!妈妈,这时,我听见多少年前,你预先存在我耳朵里的话了:“管它做什么?你走你的。”

我走我的。过了小溪,我上了山坡。不知不觉间,身边全是竹子了。忽然,我站在一个山谷中间了。

这山谷,真像一口尖底铁锅:团团转转,锅沿锅底,严严密密长满了绿毛——那是竹子。到那间,我感到静得出奇。左右一看,一个人也没有,不是还有一个我吗?可这个我,也像成了绿毛毛中间的一个影子。我脚边,有烧焦了的竹枝,还冒着一丝一缕的青烟。青烟做了个表情,表示刚刚还有人在这里待过,热了热吃的喝的。这里并不是人迹不到的地方,我也就坐了下来。

我看着对面的山梁,那里明亮的阳光,照得竹林仿佛刷了层金。那阳光,一动不动站定了,站在那里做起梦来了。

它做梦,我怎么心慌起来?好像忘了一件什么事情,可又想不清楚。

我的眼睛往下出溜,竹林渐渐绿得翠了,绿得深了,绿得都郁沉沉了。有黑色的,不是烟不是雾,在那里盘旋。

它盘旋,我怎么心疼起来?好像裂了缝。是林子裂了缝,还是我裂了缝?反正裂缝里,盘旋着早已忘记了的生活;是童年?是那“混沌”岁月?是做着妈妈小尾巴的时候?

那山谷的尖底,那最深最远的一小块地方,却是阳光明亮,清澈如水。仿佛往一口深井里探看,井底下清清的水里,出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另一个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一个思想蒙头盖脸,从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钻了出来。我的心陡地扑腾扑腾;“这地方我来过。”

可是,另一个思想又紧追着上来。“不可能,不可能!我是北方长大的。”“来过来过,很久很久了,给忘了忘了!”“不能不能,神经病神经病!”忽然——

叽啾啾,叽啾啾,叽啾叽啾,啾啾啾……

一声比一声紧急,一声比一声欢快。这是一只鸟,从竹林里仰天箭一般射出来,直上天空。到了半天空,掉开翅膀,放开嗓子,又是一声声:“叽——啾啾,叽——啾啾……”

它有使不尽的气力,它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知道,这是叫天子。我敢肯定:在北方我没听见过。我也敢明确:在我的记忆里,这叫声是熟悉的。

我闭上眼睛,心想:“如果右边山腰,有一条小路呢?……”

我睁大眼睛授向右边;山腰那里,莽苍苍的竹林那里,果真,有一条腰带般的小路!

我的手脚绵软,大约是扶着竹子站起来的。我走上了那条小路,心想:“如果绕过一个山坳……如果过了潭,有一座茅屋……”

我跑起来了,跑得不稳,可又跑得很快。好像不是我自己在跑,有谁推着推着,推着我呀!果然,顺着小路,来到了坳口,我眼睁睁看见了一座茅屋,毛蓬蓬地蹲在坳里边。茅屋后身,沿着坡,横着架着劈成两半的竹竿,山泉顺竹竿淙淙地唱着跑着。九节街上,就是这么淙淙的。竹竿连着竹竿,顺着连接的付竿,我看见了一个小伙……妈妈,我喘着气,差点儿瘫在那儿了!

亲爱的妈妈,您说过我,说话爱夸张。也许,像我这样的女孩子,都会有点言过其实的毛病?现在我在写信,您要相信:我已经冷静下来了。我说的不是一个梦,更不是神经出毛病,是从小您给我说的您的故事,您给我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我的心里,渗在我的血液里了。妈妈,想当年水潭旁边的小伙,您说得多么离奇呀。要有可能,我还想再听一遍。

…………

(有删改)

【注】①本文为书信体小说。②竹子:写信人“我”的妈妈的名字,“我”是她的女儿竹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句子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九节街风景,绘色摹声,凸显九节街的盎然诗意,洋滋着欣悦之情,
B.“吡牙咧嘴”“逗”“缠”“推”等字词,把小溪当作淘气的孩子来写,比拟形象生动,突出“我”的惊喜之意。
C.文中描写“我”置身山谷中的所见所感,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凸显那“早已忘记了的生活”给予“我”的影响。
D.“我”在山谷中感到自己脑里有两个思想在争执,这部分对话描写,突出作为女孩子的“我”好幻想、懵懂无知的特点。
2.有评论指出,林斤澜小说常给读者以“尚奇求异”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
3.茅盾曾在《读书杂记》中说:“林斤澜有他自己的风格。这风格表现在炼字、造句上,也表现在结构上。”假如要从“炼字、造句”角度,就《竹》的语言风格写一篇文学短评,请列出评论提纲。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