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7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永雪后见赠

范成大

雪瓴待泮半阴晴,竟日檐冰溜雨声。

九陌泥干尘未动,南山石露塔犹明。

稍闻吉语占农事,便觉归心胜宦情。

想得秫田来岁好,瓦盆加酿灌愁城。

【注】①雪瓴待泮:雪瓴,指积雪的瓦沟。待泮,指冰雪尚未全融。②秫田:种植黏粟之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永曾在雪后写了首诗赠给诗人,诗人于是按照赠诗的用韵写作了这首诗。
B.首联照应“雪后”,写瓦沟上冰雪尚未全融,终日可听到屋檐下冰凌滴水声。
C.街道、路上的泥土已干,尘埃不起,南山上山石展露,山上宝塔尤为明显。
D.诗人占卜农事,显示即将丰收,不禁畅饮,认为这可一洗城内百姓的愁思。
2.赏析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2024-04-1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先君宫人有娠,生而胞不坼,以为不详,弃水滨。独孤母有犬鹄仓衔而归,母暖之成儿。先君命取而来,有文在手曰,是君徐国,号曰偃王,为政而行仁义。

穆王六年春,君朝于京师。是时徐戎方逼,天子分东方诸侯,使君主之。君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朱矢。

徐处汉东,地方五百里。既受命天子,乃弛戈甲之备坠城池之险修行仁义以怀诸侯。诸侯贽玉帛死生之物于我者,三十有六国。是共戴君为王。

于是楚王孙厉谓楚子曰:“汉东诸侯三十六国,胥服徐矣,不伐,楚必事徐。楚子曰:偃王有道,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石之投卵也,犹大鱼之吞小鱼也,犹虎之啖豚也,又何疑焉!楚子曰:善。

穆王三十五年,楚人伐我。君曰:吾闻之也,君子不处危邦,贤者不顾荣禄。吾去之。去之彭城,民从之者数万人,居之,是为徐山

(节选自徐时栋《徐偃王志》)

材料二:

徐与秦俱出柏翳,为嬴姓,国于夏殷周世,咸有大功。秦处西偏,专用武胜;遭世衰,无明天子,遂虎吞诸国为雄。诸国既皆入秦为臣属,秦无所取利,上下相贼害,卒债其国而沈其宗。徐处得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当此之时,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说。四方诸侯之争辩者,咸宾祭于徐。贽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国,得朱弓赤矢之瑞。穆王闻之,恐,与楚连谋伐徐。徐不忍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如初。驹王章禹,祖孙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而秦后迄兹无闻家。天于柏翳之绪,非偏有厚薄,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

(节选自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

【注】①柏翳,即伯益,相传他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北。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弛戈甲之A备B坠城池C之D险E修行F仁义G以H怀诸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相当于“之于”,与《陈涉世家》中“诸郡县苦秦吏”的“诸”意思不同。
B.其,此处为语气词,与《登泰山记》中“当其南北分者”中的“其”意思不同。
C.所以,表示“用来……”与《孟子》中“所以动心忍性”的“所以”意思相同。
D.斗,此处是使动用法,与《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偃王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胎衣没裂开,先王认为不祥抛弃了他。鹄仓衔回他,独孤母将他暖在怀中,他才得以成活。
B.徐偃王进京朝拜,恰逢徐戎族逼近,天子分封东方诸侯,让他主持,因做得好赐予红弓红箭。后来三十六个诸侯拥戴他为王。
C.楚王孙厉认为,大国打小国、强国打弱国,就好比石头投鸡蛋、大鱼吃小鱼、老虎吃小猪一般轻而易举,因而没有必要迟疑。
D.材料二将徐国与秦国对比,认为二者都出自柏翳,但两国后人情况迥异,这并非上天有偏私,而是仁政与暴政的回报本就不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之彭城,民从之者数万人,居之,是为徐山。
(2)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如初。
5.两则材料都叙及徐偃王被伐,内容上有何异同?
2024-04-1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220日,汉语盘点2023”揭晓年度字词,高质量发展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作为一项新年俗,年度语言文字盘点的民俗特征已趋稳定:社会关注度和公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发布仪式和评选流程日趋完善,传承传统与更新表达逐步稳定,扩布范围和覆盖领域日渐扩大。这项新年俗不仅从各个角度为时代作注脚,而且反映了汉语强大的创造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社会语言生活。

新词新语及时反映了新时代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新思维,而其产生,离不开汉语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创造力和自我更新能力。汉语拥有丰富的词素和多样的构词法,这是新词新语产生的重要内因。例如,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些新政策、新科技、新文化的清晰表达,都是汉语常用词语以句法关系为手段复合而成的。

年度新词新语为汉语词库增添了新词形。比如,村超是贵州省榕江县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简称。网友参照英超”“中超等命名习惯,将其称为村超。这是通过缩略与仿拟的方式创造了新词形。

年度新词新语为旧词增添了新义。比如,显眼包原指过于张扬、爱出风头的人,多少带有嫌弃意味,现在则以戏谑方式指称那些个性鲜明、敢于展示自我、能营造欢乐氛围的人或事物。这种意义的转变体现了互联网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且,显眼包的意义还在变化,除了指人,还可指那些在同类中脱颖而出的事物,比如博物馆里形态生动、富有喜感的馆藏文物。

年度新词新语还为汉语句法增添了新句式。比如,特种兵式旅游指年轻人尝试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挑战时间与体力的边界,来换取最丰富的旅游文化体验,其特点是时间短、景点多、花费少、效率高。这样仿拟的结构、夸张的表达,生动而传神,传达出年轻人的活力。这种结构一经产生,就具有很强的造句能力,比如特种兵式开会”“特种兵式午休等,成为社会生活快节奏、高强度的真实写照。

语言对时代文化影响深远。语言学家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中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也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

语言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当前流行语迭代增速,正是我们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一方面,年度语言文字盘点反映了丰富的社会语言生活和多元融合的时代文化。比如,多巴胺穿搭走红后,又出现了多巴胺发型”“多巴胺文学”“多巴胺音乐等。从科学术语走向时尚生活、走向社会通用,以多巴胺为代表的热词,打破地域、行业、学科、人群的界限,不断扩大使用范围,意义多元泛化,是当下社会文化多元交融的真实反映。

另一方面,语言不只是映照时代的一面镜子,而且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日益彰显。从个体来看,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促进公众在公共平台上充分交流,产生共同话语体系下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并逐步由网络走进现实。比如,伴随搭子一词的流行,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大,带动更多年轻人尝试这种聚散自由”“亲疏有度的新型社交模式。新词新语盘点让人们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未知的领域,开阔眼界,突破信息茧房。从语言自身作为文化资源的价值来看,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还可以为研究语言国情、制定语言政策、指导语言规划提供客观、充分、多元的语言样本。

(摘编自刘凌《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记录语言与时代的互动》,《光明日报》20231224日)

材料二:

岁末,年度流行语的发布如期而至。发布者不同,流行的测算方式也不同。《咬文嚼字》杂志在对时代价值、社会价值、语言价值进行综合考虑基础上发布了“2023十大流行语。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监测了视频弹幕、网络新闻等不同媒体形式的语言资源,分析的语料规模超过80亿字符。如今的年度流行语更为正向和多元。

年度流行语记录了一年的社会热点和公共记忆,展现了一年来涌现出的新生活方式,更见证着中国的时代发展。

但年度流行语的发布也可能带来代际焦虑。很多词语都诞生和流行于经常网上冲浪的年轻人中,成为他们的专属密码。有人留言:看到今年的流行语,我一是感觉自己可能有点跟不上时代了,二是感觉似乎自己的语言功能有些退化,辞藻变得匮乏。其实不是他跟不上时代,也并非辞藻匮乏,而是本该凝结更多情绪共鸣的年度流行语变成了专属年轻人的狂欢,制造了不同代际间的交流鸿沟,甚至拉远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而这源于流行语自身所包含的矛盾:一边打破壁垒,一边制造壁垒。

年度流行语的发布也让不同身份、年龄、地域的人都可以发声的公共空间被简化为好像只有一种声音、一种生活方式。不同年龄层使用的软件、观赏内容和话语方式不同,过分渲染流行,会让保守、传统的人被认为是不合时宜,也会让那些普通、平凡的生活被遮蔽。一些流行语看似多姿多彩,其实并未成功打开圈层,反而与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年度流行语的特点是,既反映人们生活新的变化和新人的诞生,也显示人们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更表达出人们对新生活的渴望。但逐新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传统和平凡的生活,那些工整、精确的汉语表达。我们不必为了追逐流行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步调,年度流行语只是展现出人生更多丰富的可能,我们所要做的仍是体味复杂的现实,认真过好每一天。

(摘编自霍艳《年度流行语带来的焦虑》,《文艺报》2023122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度语言文字盘点已成为新年俗,既是时代的注脚,又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同时对社会语言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B.年度新词新语的产生离不开汉语的词素和构词法,它们为汉语增添新词形,为旧词增添新义,为汉语句法增添新句式。
C.在新时代,流行语的迭代速度逐渐增加,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语言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多元融合。
D.年度流行语的发布有利有弊,既能记录热点和公共记忆,展现新生活方式,见证时代发展,也可能带来种种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共同话语体系下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促进了公共平台上公众的交流和走进现实,也给网络语言带来了活力。
B.如果年度流行语不被很少上网的中老年人熟知或使用,他们就可能会觉得自己有点儿跟不上时代或者辞藻匮乏。
C.在12月揭晓的“2023十大流行语”中,“振”和“高质量发展”分别当选为2023年度国内字、国内词。
D.年度流行语的发布有助于简化任何人都可以发声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只有一种声音、一种生活方式的理想状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展开论证时,列举了大量的年度流行语进行分析,内容详实而有趣味。
B.材料二中“也可能”“甚至”“一些”等词语的运用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严谨性。
C.材料一引用罗常培的著作《语言与文化》,旨在说明语言对时代文化影响深远。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年度流行语,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2023年12月15日,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发布了2023年度弹幕——“啊?”。“啊?”是指当所见所闻刷新自身认知时,当代年轻人往往会用“啊?”来抒发惊叹,比如看到视频主播展示绝活时、发现宝藏内容时或见证重大科技突破时。据统计,2023年B站用户一共发送“啊?”超1320万次。请结合材料分析“啊?”的流行这一现象。
2024-04-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湘江道中

李含章

打桨湘南路,疏帆挂雨轻。

青山如旧识,华发是新生。

苦竹深藏寺,春潮半入城。

行人正愁绝,怕听鹧鸪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以“打桨”“帆挂雨”等词句照应题目,点明诗人的出行方式。
B.诗人将所遇青山比作相识多年的故友,暗示着自己漂泊江湖的生活遭际,
C.诗人感慨自己华发初生,这与苏轼的“早生华发”—语有异曲同工之处。
D.诗歌颈联运用以动衬静来描摹苦竹藏寺、春潮入城等景象,极富画面感。
2.本诗尾联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都运用了“鹧鸪”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徽庙过河数日,宣谕曰:“我梦四日并出,此中原争立之众。不知中原之民尚肯推戴康王否?”臣曰:“本朝德泽在民,至深至厚。今虽暂立异姓,终必思宋,幸宽圣念。”又曰:“我梦想不妄,第记此梦”,出御衣衣衬一领,拆领,写字于领中,曰:“可便即真,来救父母。”并押计九字,负缝如故,付臣。徽庙圣训曰:“如见上奏,有可清中原之谋,急举行之,无以予为念,且保守宗庙,洗雪积愤。”又宣谕曰:“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用宦官,违者不祥。故七圣相袭,未尝辙。每念靖康中,诛罚为甚,今日之祸,虽不止此,要知而戒焉。”徽庙又令奏上云:“恐吾宗之德未泯士众推戴时宜速应天顺民保守取自家宗庙。若不协顺,记得光武未立事否?”

(节选自《北符见闻录》)

材料二:

昔少康复立而祀夏,宣王复立而继周,光武复立而兴汉,晋元帝正位于建邺,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况时危势逼,兵弱财匮,而事之难处又有甚于数君者乎?君子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顾乃播迁穷僻,重以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乎艰哉!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节选自《宋史·高宗纪》)

【注】①康王:指宋徽宗之子赵构。在金兵北掳徽钦二宗后,赵构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恐吾宗之德A未泯B士众C推戴D时E宜速应天F顺民G保守H取自家宗庙。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入于太庙”的“太庙”意思相同。
B.易,意思是“改变、变换”,与现代汉语成语“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
C.守文,本指遵循文王法度,文中指遵循先王法度;也可指墨守旧说或者恪守成规。
D.垂,意思是“接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鸣琴垂拱”的“垂”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河数天后,微庙梦见四个太阳一起升起,他觉得这代表中原争夺帝位的人很多,因此对中原百姓是否愿意拥戴康王感到忧虑。
B.微庙希望康王将来如能扫滑中原,一定要赶紧行动,洗雪耻辱;他认为今日之祸皆因于靖康年间诛罚太重,于是要康王引以为戒。
C.高宗中兴之初,虽然时局危险、兵力虚弱、财政匮乏,但是借助四方勤王的军队和朝廷内外的贤臣,天下之事还是大有可为的。
D.高宗先后被奸臣迷惑和掣肘,贬谪和杀害忠良之臣,以致坐失良机,自己却又苟且偷安、忍受耻辱,最终难以逃脱后人的讥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朝德泽在民,至深至厚。今虽暂立异姓,终必思宋;幸宽圣念。
(2)顾乃播迁穷僻,重以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乎艰哉!
5.徽庙对于康王有哪些期望?结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的骨骼

胡性能

云贵高原,山中的平地被称为坝子,而昆明就落户在云南面积第二大的坝子里。高山之坝,群山共同抬起的山中平地,土地肥沃,是离天空最近的粮仓。这个坝子河道纵横,像浓缩版的江南水乡。除了穿城而过的盘龙江外,还有二十多条河流带着从天空接纳的雨水,注入滇池,形成大自然吐故纳新的生态系统。潘家湾、董家湾、螺蛳湾,从这座城市留下的一些地名中,隐约还能看到滇池曾经留下过的水痕迹。

可以说,千百年来,至柔之水浸孕了昆明的每一个角落,也塑造着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性格。再加上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这座城市阳光灿烂,气温宜人,昆明人的性格也因此多了几分温润和柔情。但这只是昆明人性格容易被人注意到的一面。其实,昆明人也因为长久生活在阳光下,就会有不堪阴霾长久笼罩产生的愤懑、决绝与反抗。每年的夏末秋初,昆明会有一个延续二三十天的雨季,那时的昆明人会因秋雨的缠绵变得沉默和若有所思。他们渴望雨季过去,期盼久违的阳光再次君临。

所以,真正了解昆明的人会发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虽然包容、隐忍,但他们绝不是软弱和退缩,他们只是骨头深裹在肉里,不到万不得已,你触摸不到它的硬度。可当有人触及到昆明人的原则和底线,一向柔软的他们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并且不妥协、不畏惧,成为令人意外的孤勇者。

元末明初,朱元璋派沐英率领明军入滇。平定云南之后,留下来主政的沐英,常在河道中清洗自己的战马,这条河便被昆明人称为洗马河。翠湖以西,洗马河以北,是一片宽阔肥沃的土地。戎马一生的沐英,仿效西汉大将周亚夫屯兵种柳,在这块土地上设置兵营,操练部队,人们称之为柳营,开启了昆明讲武练兵的历史。柳营初试马,虎帐夜谈兵。祖先已然远去,昆明人继承了先辈强悍的基因,血管里回荡着马蹄的声音,性格中有着不为人知的铁血一面。

一个人,只有柔软的肉身是支撑不起来的,它还需要坚硬的骨骼。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因甲午海战失败,决心重整军备,云南便于过去柳营的所在地,成立了陆军武备学堂。八年后,为轮训在职军官,清政府要求各省应于省垣设立讲武堂一处,时任云南总督的锡良,便将武备学堂改办为云南陆军讲武堂。那个时候,包括创办者本身,都没有意识到,这座建于翠湖西岸的讲武堂,会在未来深深介入中国的历史,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走向。

今天来昆明观光的人,只要到了翠湖,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个绕不开的去处。黄颜色的墙体、石砌的墙角、木质的楼梯与楼板,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置身其间,你会隐约听到回荡着的兵戈之声。如今的讲武堂旧址虽然在四周高耸的现代建筑中显得低矮,但这座云南最大的走马转角楼仍旧透出一股不凡的气息,它是昆明这座城市在精神上的地标建筑,它的历史,它创造的功绩,曾让二十世纪的云南容光焕发。

……

四十年前我到昆明读书,安顿好后的第二天,立即去了翠湖边的讲武堂。那是深秋季节,我来到外祖父五十年前读书的讲武堂,站在游人稀少的院中空地,我想象他当初在这儿就读时住的房间,想象他们当时的操练,想象无数热血男儿青春与热血激荡的场面。外祖父告诉我,当时教他们刺枪术的,是来自山西的教官,功夫了得。外祖父也许是得到了他的真传,因此在谈到与敌人拼刺刀时的体验,这个讲武堂的学员说得云淡风轻。

抗战期间,以讲武堂毕业生为骨干的滇军转战山东、江苏、湖北等近十个省区,参加了包括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在内的二十来次重大战役,死伤无数。听听滇军六十军的军歌吧:我们来自云南起义伟大的地方,走过了崇山峻岭,开到了抗敌的战场。兄弟们,用血肉争民族的解放,发扬我们护国靖国的荣光……

离昆明百里之遥的云南江川烈士陵园内,有一座墓,其碑文上刻有抗日英烈陆军上将唐淮源之墓字样。这是一个曾就读于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抗日名将,曾与朱德为同学,参加过讲武堂存续期间的一切战争。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秋天,作为军长的唐淮源率第三军进入山西中条山。第二年,他的母亲在离昆明百里之遥的云南江川病逝,回家为母亲奔丧的唐淮源重返部队时说:吾向以老母在,故有所虑,今大事已了,此身当为国有,誓与中条山共存亡!”1941年,中条山战役爆发,战斗极为惨烈,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第三军从军长到士兵无一人后退,无一人投降,几乎全军战死。

今天,讲武堂中心操场的东北角,还摆放着一门古老的火炮,铁铸的炮管在阳光下反射着金属的光芒,它应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看上去沉默、威严,仿佛一位对往事沉思的勇者。这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百年缩影,是昆明这座春光永驻的城市硬朗的一面。正是因为有了讲武堂,昆明这座城市才有了柔软中的硬度包容中的坚持,平和中的刚毅,有了支撑这座城市精神的坚硬骨骼。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明的至柔之水加上独特的气候条件,让昆明人的性格之中多了几分温润和柔情。
B.作为云南最大的“走马转角楼”,今天的讲武堂在高楼环立下依旧显得气度非凡。
C.外祖父回忆自己当年对阵杀敌情景时,云淡风轻的叙述中折射出往昔的青春热血。
D.作者对讲武堂的相关描述,意在追溯个人的家世并深情赞美这座城市的铮铮铁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将“昆明的骨骼”作为文章的核心立意,以此把不同时代的事件串联,使得行文脉络清晰而流畅,颇具艺术匠心。
B.本文刻画人物时虽着墨不多但无不生动传神,如对滇军将领唐淮源的描写,融语言、动作、神态于一体,尽显其英雄特征。
C.本文结尾用古老的火炮来象征讲武堂的百年沧桑巨变,以“硬朗”总结概括昆明的精神特质,点明文章主旨并呼应标题。
D.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明白晓畅而不失生动形象,如“阳光再次君临”“骨头深裹在肉里”等语句修辞精当、富有表达张力。
3.文中四、五两段在叙述昆明讲武练兵的史事时,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思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4.文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唐律疏议》是代表性的法典,清末以后中华法系影响日渐衰微。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近代以后,不少人试图在中国照搬西方法治模式,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摘自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材料二:

中华法系是中华法治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法治发展史上堪称传奇的佳话。中华法系在秦汉变法中萌芽,在唐风宋韵中长成,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中展开,编织着东方大国气韵生动的法治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法理经义。中华法系,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法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过往里,中华法系在时间、内容和思想上保持了高度的延续性。

中华法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其不拘泥于立法、审判这样的法律技术操作,而是着眼于整个文明秩序的建构。申言之,中华法系将天理”“国法”“人情相结合,共同形塑中国古代的法理传统与治理机制,建构三位一体的文明秩序,生生不息地滋养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合一,恒久绵长。就天理而言,其在内容上通常指特定的自然秩序、政治秩序或道德秩序,涵盖了道义、伦理和正义的原则,体现了特定时代国家和社会层面普遍的共识、真理和价值观,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就国法而言,其是立法者有意识地规范创设,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通常以律令的形式呈现。所谓法者,天下之理,在中华法系下,法律是的体现,国法源于天理,两者间具有一脉相承性。就人情而言,其产生于个人互动间,是法律运行中的柔性因素,在立法上表现为缘情制罚,司法上则表现为在个案中以情理分析法律适用的恰当性。

在三者之间,天理具有不证自明的最高权威性,国法天理而定并表现出高度的确定性和强制力,人情则需结合风俗习惯等,对具体情形作个案式评判。因此,天理”“国法”“人情具有兼顾成文法与习惯法,兼有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特点。在不完全精确的意义上,可将天理”“国法”“人情一一对应于自然法、成文法、习惯法。值得一提的是,既不同于西方自然法学派对价值论的过分强调,也不同于法律实证主义将道德与法律截然二分的立场,在传统法系下,天理”“国法”“人情表现为并列关系,并建构了一种大法观念。例如,就立法活动而言,大清律例序言记载:简命大臣取律文及递年奏定成例,详悉参定,重加编辑。揆诸天理,准诸人情,一本于至公而归于至当,体现了天理”“国法”“人情间的互动关系。又如,就司法活动而言,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有云: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于二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通行而无弊矣,体现了国法人情共同作用于个案裁判中。在中华法系下,天理”“国法”“人情相互作用,旨在共同形塑古代社会的治理机制与文明秩序。言其共同形塑治理机制,是指社会治理被视为一项系统工程,而国法只是治理工具之一。自古有天下者,虽圣帝明王,不能去刑法以为治,是故道之以德义,而民弗从,则必律之以法,法复违焉,则刑辟之施,诚有不得已者。是以先王制刑,非以立威,乃所以辅治也,可见,律法在整个社会治理中并不是万能的。言其共同形塑文明秩序,则是因为中华法系下的行为规范由天理”“国法”“人情三者所共同塑造。在古代法制下,国法并未承担确定全部行为规范的功能,行为规范由天理人情共同参与划定。基于这一背景,中华法系中天理为主,划定了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国法为主,划定了底线性的行为规范;人情为主,划定了具体场景下的行为规范。三种行为规范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古代社会的文明秩序。

中华法系虽孕育、形成于中国本土,但影响遍及域外、发展盛于千年、魅力于今不减。翻开典籍,回眸中华法治的印记,总有说不出的感动和莫可名状的欣喜。

(摘编自张文显《中华法系何以独树一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B.“国法”是立法者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工具,它源于“天理”而又超越“天理”,是“天理”的具体表现形式。
C.虽然“天理”“国法”“人情”严格对应自然法、成文法、习惯法,但是中。华法系对价值论、道德与法律有其独特认识。
D.在中华法系下,社会治理可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国法”只是一种治理工具,必须和“天理”“人情”一起形塑治理机制。
2.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末以后中华法系影响日渐衰微,这给照搬西方法治模式带来了一定的迫切性。
B.中华法系不拘泥于立法、审判等法律技术操作,具有“术”“道”合一的特点。
C.清代立法“准诸人情”,南宋司法“不拂于人情”,可见“国法”不悖乎“人情”。
D.以“礼”“刑”“情”为主划定的行为规范对塑造当令社会文明秩序有参考意义。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天下无讼”的一项是(     
A.《易经·讼》:“讼,有采,窒惕,中吉,终凶。”意为讼并非吉利、理智、中和的解纷方式。
B.《教民榜文》:“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经本管里甲老人理断。”
C.《韩非子·有度》:“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乡土中国·无讼》:“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都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
4.材料一介绍了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请加以梳理概括。
5.请从“大法观念”的角度分析下面材料中的案例。。
案例焦点问题法律适用标准裁判观点判决结果
大夫放麂案国君猎得麂,使大夫持以归。大夫道见其母随而鸣,感而纵之。君命难违君子不猎小兽、不取鸟卯,大夫不谏,使持归,非仁也。然而中感母思,难废君命。贬谪
2024-04-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雏

王宇

也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说龟潭有鱼王,通体金黄,长过五尺,重逾百斤。众人好奇,问鱼雏,鱼雏不语。某日,有黑衣人来龟潭,不言不语,不知所求。等潭边只剩他和鱼雏时,便说:求购鱼王,价钱好说。鱼雏没有搭话,张嘴,轻轻吐出一个烟圈。

五柳河在槐树岭拐了一道弯,冲出一个潭。此潭状若爬行的乌龟,故名为龟潭。龟潭少龟,多鱼。

槐树岭人爱吃鱼,却不善捕鱼。唯鱼雏显得例外,响当当的捕鱼高手。鱼雏捕鱼,不抛钩,不撒网,用手。要啥鱼抓啥鱼,要几斤就抓几斤。只要谈好价钱,鱼雏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半根烟的工夫,鱼雏露出半截身子,在水中滑行,如履平地。鱼雏上岸,手指插在鱼鳃里,倒钩,鱼一动不动。买鱼人撇撇嘴:死鱼,不要。鱼雏微笑,不语,手离鱼鳃,将鱼搁在草丛中,鱼活蹦乱跳,摇头摆尾。买鱼人不解,忙问其故。鱼雏燃起一支烟,慢悠悠地说:鱼大,劲大,水中不好控制。手指插进鱼鳃,捏紧,就像捂住人的口鼻,鱼就听话。买鱼人点点头,似有所悟。

鱼雏扔掉烟头,目光还在龟潭。黑衣人不急不躁,凑上来,笑,递烟,鱼雏摆手,不接。黑衣人说:一条鱼王,半套房。如何?鱼雏眯眼,蹙眉,猛吸烟,腾云驾雾。

鱼雏善捕鱼,不吃鱼,好喝茶。鱼雏在潭边用青石垒茶台,台上置一炉一壶一杯。捕鱼之余,鱼雏煮茶,手捧瓷杯,口含茶水,眼瞅潭水,看鱼儿在水面上蹦起,落下,蹦起,落下。茶凉了,不要紧。鱼雏慢腾腾地烧炉,煮水,烹茶。鱼雏喝茶,嘴刁,遇上好茶,不问贵贱,买。

鱼雏捕鱼,都在上午进行。鱼雏说,上午的鱼精气神足,肉香。鱼雏捕鱼,自立规矩,每日最多抓三条,逢年过节也不例外。

一年中秋,午后,有人来龟潭,一身汗,声色凝重:老娘病重,只想今天吃一口龟潭鲤鱼。说着,那人躬身奉上一罐茶,放在鱼雏手中。鱼雏开罐,茶香扑鼻。鱼雏暗忖,此乃百年普洱,稀罕之物。鱼雏轻轻放下茶罐,一个猛子扎进水里。那人站在潭边,自语:谁说鱼雏不会破戒?继而大笑。谁知那人笑声未收,鱼雏从水中冒出,空手,面有愠色,大步来到青石茶台前,砸炉摔壶碎杯,取茶罐奉还主人,朗声说:鱼雏此生不再喝茶。那人双手抱拳:鱼雏果然名不虚传。

鱼雏喝足茶,从兜里摸出一支烟,炉中取火,燃烟,深深吸一口,脸上顿时荡漾着小酌的陶醉,黑衣人脸色平静,就在鱼雏身边站着,张了张嘴,似乎有话,又没说。

鱼雏年少时不会水,怕水,从来不去龟潭。在槐树岭,鱼雏是出了名的淘气王,折腾起来没完没了。他把一串鞭炮挂在牛尾,点火,炮响,牛惊,狂奔,失足摔下悬崖。鱼雏他爹生气,手持擀面杖追打鱼雏,鱼雏慌不择路,一头扎进龟潭。等他爹把鱼雏拖上岸,鱼雏双目紧闭,气息全无。他爹倒提鱼雏,置于岸边陡坡,猛叩后背,只听的一声,鱼雏吐水,醒了。

至此,鱼雏不再淘气,整日坐在龟潭岸边,目光痴呆,一句话也不说。他爹急,急也没用,索性听之任之。事实上,鱼雏坐在岸边,一刻也没闲着。他看青蛙在水中前腿划水,后腿蹬水,一耸一耸的,轻松至极,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他看乌龟,乌龟蒙在水里,一动不动,淹不死,他不解;他看鱼儿两鳃一张一合,就想,要是捂住鱼鳃,鱼还会不会游。

也记不清是哪一天,鱼雏下水了。他学青蛙游泳,学乌龟憋气。日子久了,他就和青蛙一样,在水中忽上忽下,来去自如。或者,和乌龟一样,蹲在水里,看鱼儿来回穿梭。鱼雏似乎就是龟潭的主人,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只要想抓鱼,伸手便是。

鱼雏粘在躺椅上,像生了根。黑衣人沉不住气了。蹲下身,轻咳一声:一条鱼,一套房,如何?风起,云涌。鱼雏扔掉烟头,一跃而起,看潭水,沉沉地说:成交。

鱼雏入潭水,不见踪影,一层层巨浪朝潭边涌来。黑衣人吸烟,手抖,烟抖。半根烟燃过,水平静,不见鱼雏出水。黑衣人在潭边踱步,不时往潭中看。烟头落地,黑衣人轻叹一声,搓搓手,意欲离去。

天边堆起一团云,遮住太阳,隐隐有雷声传来。风大,潭水响。黑衣人转身看龟潭,鱼雏站在潭水中,怀里抱着鱼王,金光闪闪,格外惹眼。黑衣人甚喜,满脸都是笑。鱼王搁在车厢里,甩尾,车厢砰砰响。鱼雏抬头看天,一道闪电,一声惊雷。

雨来了,铺天盖地。车喘着粗气,爬行在曲折的山路上。转过一道弯儿,鱼雏站在路中间。车厢里的鱼王大嘴翕动,鱼尾摇得不再欢实。鱼雏眼睛湿润,伸出蒲扇般的大手,从车厢中抱起鱼王,发疯似的奔向龟潭。鱼王入潭水,欢快地游动,不时跃出水面回望鱼雏。鱼雏站在潭边的雨中,一动不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雏抓鱼不抛钩,不撒网,以手指插进鱼鳃控制大鱼,要什么鱼就抓什么鱼,凸显了他捕鱼技艺高超。
B.有人以茶请鱼雏午后捕鱼,得意于让鱼雏破戒。但当鱼雏摔壶奉还茶罐时,他也不由得赞叹起鱼雏来。
C.鱼雏开始好茶,但因百年普洱之事坏了规矩摔壶碎杯,就转而爱上了抽烟,与黑衣人交锋时抽烟频繁。
D.鱼雏入水,黑衣人在潭边等候。烟抽完,黑衣人一声轻叹,搓手准备离开,他以为鱼雏捕不到鱼王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鱼雏少时调皮、溺水,后来慢慢入潭、会水,成为抓鱼的一把好手,他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
B.小说在叙述黑衣人和鱼雏的交谈时,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人物的形象,场面感强。
C.鱼雏捕鱼王时,天上的云、风、隐隐的雷声,和后来的闪电、惊雷、大雨,描写出雄浑壮丽的环境。
D.小说语言颇具特色,短句较多,简洁明快。“重逾”“暗忖”等别具文言气息,文白相间,相得益彰。
3.小说结尾写鱼雏放回鱼王,有何作用?
4.小说在叙述上别具匠心,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该诗中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
2.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10-19更新 | 296次组卷 | 35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对流萤作

韦应物

月暗竹亭幽,萤光拂席流。还思故园夜,更度一年秋。

自惬观书兴,何惭秉烛游。府中徒冉冉,明发好归休。

【注】①冉冉:匆忙貌。②明发:黎明;平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出一幅月光昏暗、竹亭幽寂的清冷画面,为全诗奠定伤感悲凉的基调。
B.次句中“流”字生动地刻画出萤火虫飞行迅疾、行迹不定的特点,富有动态美。
C.尾联中“徒”与“好”两个虚词表现力很强,在对比中流露出诗人的情怀志趣。
D.诗人夜对流萤,触景生情,在对月夜景与事的描写中寄寓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