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
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思

陆游

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

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

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

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注]


【注】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感叹自己年龄已到四十岁,内心也早知道辜负了一生的抱负。
B.颔联中的“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无可奈何的心情。
C.颈联写落叶和透过门窗的寒气,点明了深秋的时节和诗人的身体状况。
D.闲居的诗人面对着秋色秋景,思绪万千,全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
2.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依旧最西府

宋一川

据说海棠本是舶来品,根据唐朝李德裕的《平泉花木记》所言,大凡名字带海字的花木,都是自海外而来的。但无论来自何方,到了中土汉唐自然免不了“中国化”嫁接改造,可见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懂得“转基因”技术了。明代《群芳谱》言:海棠有四品,一般认为是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西府海棠。据说西晋时期,西府一带有人将海棠与梨树嫁接,发现不仅大美,而且香艳,西府海棠就此闪亮登场,实现了从美人向绝代佳人“惊险的一跳”。后来,人们的嫁接栽培越来越多,海棠品种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以致在植物学分类中,因为海棠品种极其庞杂,只好暂以“西府海棠”一名以蔽之。

海棠之美之艳,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为之惊叹。相传唐明皇曾将沉睡的杨贵妃比作海棠。据说唐明皇登香亭召贵妃,但贵妃直到卯时仍大醉未醒,唐明皇遂发出“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的感慨,留下了“海棠春睡”的典故,这也许就是“花贵妃”的由来。

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写过海棠,尤以文化鼎盛著称的宋代为甚,最牵肠挂肚的莫过于从西府开始仕途生涯的苏东坡。西府海棠之美艳,让东坡居士为之倾倒,即便离开凤翔,仍对西府海棠念念不忘。被贬黄州时,看到窗外的海棠,触景生情,写下了“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名句。按照宋代僧人惠洪的说法,正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海棠故事,启发了东坡居士的海棠诗。

南宋不少气吞山河的大诗人也对海棠赞不绝口。陆游夸西府海棠“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范成大的“迟日温风护海棠,十分颜色醉春妆”,描写了西府海棠让人如痴如醉之大美。让人耳熟能详的还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堪称海棠词的不朽名篇。

近现代的人们对海棠的兴趣依旧浓厚,尤以西府海棠为甚。梁实秋在《群芳小记》中用最长的篇幅赞美西府海棠:“一排排西府海棠,高及丈许,而绿鬓朱颜,正在风情万种、春色撩人的阶段,令人有忽逢绝艳之感。”特别是“海棠花苞最艳,开放之后花瓣的正面是粉红色,背面仍是深红,俯仰错落,浓淡有致。海棠的叶子也陪衬得好,嫩绿光亮而细致,给人整个的印象是娇小艳丽”,把西府海棠独特的美艳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出来。

即便在花花草草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也没能挡住人们对海棠的热爱。不少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对海棠情有独钟,据说宋庆龄就十分喜爱西府海棠,周总理对海棠花的钟爱更是广为人知。相传周总理生前特别喜欢中南海西花厅的那棵海棠树,邓颖超睹花思人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就是佐证。西花厅的海棠正是西府海棠。

总括起来,历朝历代对西府海棠的赞美无外乎几个方面,一是花香,二是色艳,三是形美,四是神气。西府海棠是诸品海棠中唯一散发淡淡香味的,不仅香艳,颜色还随时间变幻不定。西府海棠花瓣形状小巧,点点红艳,在满目春光中甚是耀眼,许多人看了都会满心喜欢,流连忘返,难怪海棠花又被称为相思花、断肠花。西府海棠的树形,常常被比作亭亭玉立的少女,但我觉得用茅盾《白杨礼赞》中的话来形容也十分恰切,伟岸、正直、质朴、严肃,参天耸立,在西北的寒风中保持着力争上游的精气神,恰如深深渗透在中华民族血脉与骨子之中的老秦人性格。在崇尚清流风骨的西晋一代,西府海棠之所以在众多海棠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上品,除了既香且艳,恐怕与此也不无关系。

近年来,国外的海棠慢慢走进我们的视线。过去西府海棠被称为小果海棠,见了欧洲海棠,才发现西府海棠其实只是大果中的小果,真正的小果海棠非欧洲海棠莫属,叶子小,果子也小,简直是小巧玲珑。

前两天,北京的天突然降温了,萧瑟秋风今又是,红红黄黄的海棠果子纷纷在风中飘摇。举目寻找了半天,没有发现一丝棠开两三度的迹象,只好若有所失地往回走。“快看,这不是海棠开花了!”随着同事一声呼喊看去,发现路边的一棵西府海棠开满了一树的花儿,在午后的骄阳中显得分外的亮丽。

白杨树一般地挺拔耸立,不会是别的,正是西府海棠,在深秋再次开放了,也许是二度,也许是三度。不管花开几度,开出的不是一枝两枝花儿,而是满满的一树海棠压秋风。

这就是西府海棠,总是不忘初心,不改初衷,不论早来还是迟到,依旧艳香美神、正直刚毅,散发出满满的正能量,在雍容华彩之中洋溢着积极上进、意气风发,渗透出中华文化历经千年磨炼而成的独特气质与成熟之美。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府海棠最早是西晋时期西府一带的人将海棠与梨树嫁接而成的,逐渐受到了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
B.在《群芳小记》中,梁实秋主要从色、形、情等角度对海棠进行了描写,为我们描绘了西府海棠独特的美。
C.文章写在特定的年代西府海棠还是获得了人们的热爱,列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宋庆龄、周恩来的例子,人与花互相映衬。
D.文章运用相当篇幅介绍了文人墨客对海棠的钟爱,这是为下文叙写“我”在萧瑟秋风中探寻海棠花开一事蓄势。
2.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海棠依旧最西府”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叙写海棠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远,怀远人。袭父职为蔚州卫指挥佥事。南军驻德州,运道出徐、沛间。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人插柳一枝于背经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建文四年正月,燕军驻蠡县。远分哨至藁城,遇德州将葛进步骑万余,乘冰渡滹沱河。远迎击之。进系马林间,以步兵接战。远佯却,潜分兵出其后,解所系马,再战,进引退失马,遂大败。斩首四千,获马千匹。成祖以岁首大捷,赐书嘉劳曰:“将军以轻骑八百,破敌数万,出奇应变,虽古名将不过也。”复遣哨淮上,败守淮将士,斩千余级。累功为都督佥事,封安平侯,禄千石,予世伯。先是,本雅失里杀使臣郭骥,帝大怒,发兵讨之。既从丘福出塞,至胪朐河。遇游骑,击败之,遂渡河,获其尚书一人,饮之酒,问本雅失里所在。尚书言:“闻大兵来,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里。”福大喜,以尚书为向导,直薄敌营,战二日,每战,敌辄佯败引去,福锐意乘之。远谏曰:“将军轻信敌间,悬军转斗。敌示弱诱我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独可结营自固。昼扬旗伐鼓,出奇兵与挑战;夜多燃炬鸣炮,张军势,使彼莫测。俟我军毕至,并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师而还。”王聪亦力言不可。福皆不听,厉声曰:“违命者斩!”即先驰,士卒随行。控马者皆泣下。诸将不得已与俱。俄而敌大至,围之数重。聪战死,福及诸将皆被执遇害。师败,远帅五百骑突阵,杀数百人,马蹶被执,骂不绝口死。年四十六。追封莒国公,谥忠壮。

(节选自《明史·丘福、李远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经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
B.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经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
C.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经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
D.远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铠人/插柳一枝于背/经济宁/沙河至沛/无觉者/焚粮舟数万/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南将袁宇三万骑来追/伏兵击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文,明朝第二位皇帝的年号,古代常用帝王的年号来纪年,称年号纪年法。
B.赐书,指皇帝给臣下写信,也可以指君王赐给的书籍或用于称人来信的敬辞。
C.券,即铁券,颁赐给功臣之物,金属制成,形如瓦,作为其记功免罪的凭证。
D.麾,本指指挥军队的旌旗,文中“麾”与“八百里分麾下炙”的“麾”意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远足智多谋,屡立赫赫战功。他利用智谋,烧毁了南军数万粮舟,后来在滹沱河迎击葛进步骑,出奇制胜,受到皇帝亲笔嘉奖和赐封侯爵。
B.李远耿介坦率,敢于直言进谏。面对丘福的轻敌冒进之举,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丘福是轻信敌军间谍,并指出丘福继续前进的想法必然导致失败。
C.李远冷静沉稳,很有先见之明。他曾以少敌多,大败对手,但面对本雅失里的示弱并没有失去理智判断,而是建议扎营固守,等待合适战机。
D.李远英勇忠义,为国浴血奋战。他被本雅失里的大军围困,王聪战死,丘福被杀,李远以寡敌众,想杀出重围,因马倒被俘,最终慷慨赴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佯却,潜分兵出其后,解所系马,再战,进引退失马,遂大败。
(2)福大喜,以尚书为向导,直薄敌营,战二日,每战,敌辄佯败引去,福锐意乘之。
5.李远为什么劝丘福要扎营固守?劝谏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