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D.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2.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
3.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3-09-24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性豁荡,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散谷帛周贫乏。后博览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高密王略等竞召之,皆不就。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初,北中郎将刘演距于石勒也,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等在谯,演署平为豫州刺史,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谢浮等十余部,皆统属平。逖诱浮使取平。樊雅遣众夜袭逖,直趣逖幕。逖命左右距之,督护董昭与贼战,走之。逖率众追讨,而张平余众助雅攻逖。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逖遣使求救于川,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初,樊雅之据谯也,逖以力弱,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含遣桓宣领兵助逖。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虽怀帛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逖恐南无坚垒,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

(选自《晋书·祖逖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B.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C.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D.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至田舍”与“舍南舍北皆春水”(《客至》)两句中“舍”的含义相同。
B.“虽有才望”与“故虽有名马”(《马说》)两句中“虽”的含义相同。
C.“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与“百废具兴”中“具”含义不同。
D.“散谷帛以周贫乏”与“何以战”中“以”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仁爱善良,德才兼备。祖逖经常周济乡间穷苦百姓;博览群书,贯通古今,世人赞他有辅佐之才。
B.祖逖忠君报国,不怀二志。祖逖积极为国建言,报效国家;虽有多方诸侯征召、任命,但他都拒绝赴任。
C.祖逖深得拥戴,逆转战局。在谯城战役中,祖逖在陈川、王含等人的帮助下,击败了樊雅、石勒。
D.祖逖发展贸易,不改初心。祖逖与石勒放开贸易,以休养生息;虽疾病在身,仍然坚守收复疆土之初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
(2)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2023-09-2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就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与情感融为一体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情与理融合为“意”,形与神凝结为“境”,情理与形神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结出了诗意之果。诗意是文学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一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存在。因此,诗意具有潜在性、模糊性和延伸性的特点。那么,小说的诗意又是什么?小说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体裁的属性不同,因此不能等同于诗的意境。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题目意思是“论诗的技艺”。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故“诗”的创制指一切文艺创作,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涵盖了其他文艺作品。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说的诗意,要想“达诂”也非易事。鲁迅的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诗意的代表之作。叙事十分克制,简约洗练,从不铺张。顺着小说的人物走向和故事脉络前行,在五光十色、意涵丰盈的文字之外,是小说张力的刚劲、诗意的席卷,不断开启着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观感,在五味杂陈之中,悲悯、怨恨、疼痛,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最终变成了读书人的一声长叹。这便是诗意的震撼力。

“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是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也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一层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删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这些空白就成了老庄哲学中的“无用之用”。它总是在触发你的思维引擎,让你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深渊,去抽丝剥茧,阐发新意。所以,自《受戒》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的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诗无达诂”形成了跨越时空和国界的思想呼应。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读者尽可以结合文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时一味做加法,太过细腻会产生水分,无遮蔽,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自己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摘编自李春平《关于小说的诗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意是一种艺术境界,它涵盖了情理与形神两方面,而这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B.解读小说的诗意要靠“诗无达诂”和“冰山原则”,但后者比前者的作用要大得多。
C.从希腊文词源意义来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谈论的对象应不限于诗歌创作。
D.通常情况下,要想让小说更有诗意,那么小说的叙事就不能密不透风,不能太过细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引用朱光潜的话,为解读小说的诗意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有说服力。
B.文章通过对小说诗意的解读分析,证明了小说诗意比诗歌的诗意更胜一筹。
C.文章以鲁迅小说中的诗意为例,是为了论证读者对小说的审美鉴赏存在差异性。
D.文章是从“诗无达诂”与“冰山原则”的对立统一关系角度来分析中心话题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判断一部小说优劣的标准当中,是否具有诗意是其中的一个,尽管这种诗意和诗歌中的诗意不完全等同。
B.依照“冰山原则”,读者读小说时只需发挥想象力,将感悟到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契合即可。
C.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现代简约主义的创作主张都是影响解读小说的诗意时很难实现“达诂”的因素。
D.具有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等特点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它也有可能只是平庸之作。
2023-09-1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十一月,癸卯,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徽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B.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C.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D.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卯,有时用来指时间。古人把天干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以纪年、月、日、时,文中即为纪日。
B.斧质,古代的刑具。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中的“俎”都指砧板。
C.寡人,古代多用作王侯的谦称,《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是此意。
D.北乡,亦作“北向”,即在北面,因古人往往以面北背南为卑,故指臣服于人,文中即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何以具体事件为依据指出九江王并非甘愿臣服于楚,而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行独立自主之实,之所以不背弃楚国,是认为汉国弱小。
B.随何把楚汉双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楚国军队表面强大却不得人心,且已陷入进不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的僵局,是不足依赖的。
C.随何提出九江王既然已起兵反叛,不需要灭掉楚国,只要能拖住项王几个月,汉王保证会划分土地给他,九江国也必定仍归他所有。
D.随何径直闯入楚国使者的客舍,向楚国使者宣布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后又劝说九江王杀掉楚国使者,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
(2)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
5.《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历来为人称道,本文中随何对太宰说的话又使用了怎样的游说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7-1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惴恐/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惴恐/
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惴恐/
D.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惴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B.鼓行,击鼓行军。鼓,传统打击乐器,古代被用于军队,或以指挥,或以助威。
C.楚王,项梁起兵后所立的已亡楚国国王的后代。楚国曾是诸侯国,为秦所灭。
D.壁,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本义指墙壁,即用土坯、砖石垒砌或用竹木做成的遮挡物。这里指军营、军营的围墙。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认为应该带领军队和赵军里应外合去攻打秦军,但是上将军宋义认为他在战场上作战比不上自己而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B.宋义派儿子宋襄去辅佐齐国,亲自送他到无盐,摆出盛大的酒筵,宴请宾客,而士卒们却受冻挨饥,宋义此举引起了项羽的不满。
C.项羽在早晨朝见上将军宋义时,在军帐中斩下了他的头,并对将士们说,宋义和齐国共谋反楚,楚王暗中命他处死宋义。
D.项羽率领军队渡河,把船只弄沉,把锅碗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三天的干粮,向士卒表示要决死战斗,最终大败秦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2)当时是,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今将军诛乱。”
5.项羽有勇有谋表现在哪里?请举例说明。
2023-07-0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节选)

高适

吾友遇知己,策名逢圣朝

高才擅白雪,选翰怀青霄。

留欢惜别离,毕景驻行镳。

言及沙漠事,益令胡马骄。

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

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

酋豪尽俘馘,子弟输征徭。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


【注】①俘馘:俘虏,战争中割取的敌人的左耳,古时用此计数报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好友才高八斗,志怀高远,又有幸遇到了知己,得以在圣明的朝代出仕。
B.“兜蝥”两句中“冲”“生”两字突出战士们的勇敢无畏与敌人的强大,生动形象。
C.“边庭”两句以刁斗之声绝迹,战场已成捕鱼砍柴之所表达诗人对和平生活向往。
D.全诗过渡自然,以“言及沙漠事”使全诗由送别友人巧妙转到描写边塞战事上来。
2.作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高适眼光独特。本诗与《燕歌行》一样,均将战场与后方相联系,分别写了后方思妇与百姓。请简要分析两诗中描写思妇与百姓的作用。
2023-04-15更新 | 301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     

曹雪芹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

当下茶果已撤,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栽、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再看,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绮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问:“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3回,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初次进贾府,感受到了奉皇帝之命“敕造”的贾府的奢华,就连路上见到的几个三等仆妇,她们的“吃穿用度”也不同凡响。
B.贾母十分疼爱其外孙女林黛玉,见到她就“一把搂人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见此情景,在旁边侍候的人也都忍不住落泪。
C.最后到来的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大喊大叫又哭又笑,敢于流露自己的真性情,这令林黛玉感到十分诧异,以致贾母要亲自为她作介绍。
D.因王夫人的贬斥,黛玉对宝玉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但见到宝玉,黛玉认为他英俊多情、任性率真,感到非常眼熟,并产生了亲切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步步留心”“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是她将要寄人篱下的思想反映。
B.贾母称王熙凤是“泼皮破落户儿”,似贬实褒,表明贾母对王熙凤的信任和喜爱。
C.贾宝玉出场前,王夫人嘱咐黛玉“不要睬他”,渲染了贾宝玉“性乖张”的特点。
D.小说引用两首《西江月》词来评价贾宝玉,是因为对宝玉的性格行为持否定态度。
3.小说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突出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贾宝玉“摔玉”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戏曲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民族精神,反映现实生活,寄寓乡愁乡情,深受人民喜爱。“姥姥门前唱大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唱几句家乡戏是抒发情感、沟通心灵的一种方式,看戏、听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走进剧场,哪怕是乡村最简易的土戏台,那种现场的仪式感、台上台下的互动感都让人感动不已。

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古老的戏曲艺术要在当代获得良好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质升级,在更高形态上完成现代转换。从艺术本体上说,戏曲现代化就是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是在遵循戏曲美学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舞台表现手段,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观众审美相契合。这样才能使戏曲永远保持独特性、体现时代性、富于现代性,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要注意的是,戏曲现代化前提是尊重戏曲美学精神和大众审美趣味。

戏曲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艺术载体。豫剧《程婴救孤》的国际巡演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剧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欢迎。这启示我们,民族戏曲应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主动走向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世界舞台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同时在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中,得到检验与提升、丰富与发展。戏曲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呈现外国观众容易看懂的做功折子戏,更要完完整整、潇潇洒洒地演出整本大戏,充分展示中国戏曲的独特神韵和美学精神,传达戏曲作品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助力。

(摘编自陈涌泉《戏曲艺术走好守正创新之路》)

材料二:

放眼古今中外,任何艺术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和文化土壤,具有差异化的地域和族群特色,戏曲艺术亦然。戏曲植根于人民生活,吮吸着民族文化的丰厚养分,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和人文基础。

戏曲艺术包容万端、自成体系、雅俗共赏,是我国传统艺术的典范。研究和发展戏曲艺术,要立足艺术本体,探寻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内在规定性,进而以守正创新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戏曲艺术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

戏曲艺术合歌舞、说唱、滑稽戏于一处,熔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于一炉,集唱、念、做、打于一身,汇时间艺术、空间艺术于一体,建立起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复合演剧体系,在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中综合程度最高。戏曲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最主要、最突出的在于虚拟性,对舞台时空的处理简洁灵动,极力追求神似而不一味追求形似,极大增强了艺术内涵和感染力,形成了具有中国人审美特性的舞台艺术风格。高度的程式性是戏曲艺术又一个显著特质,它是反映生活的具体化表现形式,将生活动作加以合理的抽象概括,赋予舞台表演规范化的格式,并由此延展至其他各个方面,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发展为约定俗成的基本规制。

上述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被普遍认可的三大特质,它们支撑起戏曲艺术的巍峨殿堂。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就要立足这些艺术特质,既看到它们是戏曲艺术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是适应社会变革脉动、遵循艺术变迁规律、凝聚多元因素合力的结果,也要看到它们背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积淀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美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将这些艺术特质发扬光大。

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通过守正创新实现戏曲艺术繁荣振兴,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也是其本身赓续传承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要紧贴时代脉搏,用戏曲艺术涵养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丰富戏曲艺术、推动戏曲艺术思想内容和表达程式与时俱进,给予戏曲艺术特质以新范畴、新概括;另一方面,坚持分类施策,结合剧种特点,在流派、剧目、题材、主题上进行新创造、新表达,增强艺术感染力、舞台表现力、社会传播力,持续增强对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年人的吸引力,开拓戏曲艺术的新境界。

(摘编自李必友《戏曲艺术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要在当代获得发展,必须走现代化之路,要与时俱进、提质升级,要进行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
B.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艺术载体,民族戏曲应该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主动走向国际舞台。
C.中国戏曲最主要最突出的特质是虚拟性,对舞台时空的处理简洁灵动,极力追求神似而不一味追求形似。
D.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要立足戏曲被普遍认可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这三大特质,并将其发扬光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姥姥门前唱大戏”能成为童年记忆,是因为看戏、听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B.豫剧《程婴救孤》在国际巡演并深受欢迎,启示我们民族戏曲应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
C.戏曲艺术雅俗共赏,是我国传统艺术典范,新时代我们要使其焕发出新的魅力和风采。
D.只要用戏曲艺术涵养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丰富戏曲艺术,就能使戏曲艺术守正创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等动作,以及角色当行、音乐唱腔等都有一定的程式。
B.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河南戏曲界发起戏曲作品进校园(国内外高校)演出活动。
C.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过把瘾》栏目,有戏曲名家详细教授戏曲唱腔及表演。
D.戏曲名家变身网络主播,趣谈梨园台前幕后,弹幕刷屏随时饱览鲜活观戏体验。
4.在浙江绍兴、湖北黄冈等地有唱“社戏(在社中进行的一种奉祀社神风俗的戏艺活动)”的习俗,请结合材料一有关内容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在新时代如何推动戏曲艺术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困难(0.1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自强,包含坚定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自强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范畴。文化自信涉及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文化自强则需要通过发挥文化建设铸魂、塑形、启智、润心、赋能等独特功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文化价值固基、文化体系完善,文化动力强盛的目标,一方面,需要我们提振民族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注重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延续文脉,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另一方面,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理念,使文化建设成果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同国家社会建设趋向相协调。

我们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开启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寻根、承续与拓展旅程,从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新成果;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置于世界文明发展视域中全面审思检视,从观念、制度、行为、物质和精神等层面,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尤其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原则,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创造精神,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将文化自信自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谱写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

(摘编自蔡劲松《以文化自信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人民论坛网”2022年12月3日)

材料二:

中华创世神话学术高地建设工程以学理上能贯通、学术上集大成为学术目标,通过历时五年的辛勤工作,首次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梳理和探索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考古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类文明起源并非一种模式,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独特的路径。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分析既是建立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从而完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的尝试,也是与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起源叙事进行平等对话。

中华创世神话不仅涵盖了人类文明起源的一切要素,更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华路径,是独特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研究表明,中华创世神话是以神话叙事方式建构的文明起源过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起源的诸方面,如自然和人类的起源,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道德文明的起源,民族与国家的起源等,作为独特的文明起源叙事,中华创世神话不仅诠释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观与民族精神,还表现了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的趋向于坚守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渐进性思维。

对中华创世神话谱系的植理,不仅是对人类文明起源进行的系统性建构,也揭示出中华创世神话内容的演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事实,是当代进行中西文明对话的重要材料。研究表明,具有文明奠基意义的中华创世神话不仅对自然和人类起源进行了解释,也追溯了早期社会关系的产生,并对国家的产生和治理规则进行了建构,最终成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核心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文明精神性、符号化和思维模式的源头,与西方神话相比毫不逊色。这种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客观认知将极大地改变过去重视西方神话,忽视乃至轻视中华创世神话的现象,有助于中西文明的平等对话。

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工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中华文明史的追溯提供了庞大的、系统性的实证,不仅为过去主要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研究形成成果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新的材料,而且在神话与考古、历史文献的比照研究中帮助当代人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诞生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表明,中华创世神话具有重视文化制度创制、强调科学发明、弘扬创造精神的特色,说明制度创新是中华民族的长处,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创世神话体现的科技创新传统此前常被忽视,但女娲神话讲述的制陶与冶金技术的发生,燧人氏神话所讲述的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神农氏神话讲述的中草药的发现,黄帝神话讲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嫘祖神话讲述的养蚕缫丝技术的出现,帝喾神话讲述的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等,无不体现了申华先民对发明创造的热爱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这些结论将帮助当代人更好地了解被西方文明中心论遮蔽的中华文明的光辉真相。研究还表明,中华创世神话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当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和精神资源,因此研究、传承中华创世神话,不仅有助于建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也有益于人类命运共体的建构。

(摘编自任小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源头上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文汇报》2022年12月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建设要实现价值固基、体系完善、动力强盛的目标,就必须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发挥文化建设独特功能,走创新之路。
B.中华创世神话强调科学发明,体现了中华先民对发明创造的热爱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优势。
C.中华创世神话是民族自我认同的核心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文明精神性、符号化和思维模式的源头,因而具有文明奠基意义。
D.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原则,而且要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创造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明中心论重视西方神话,忽视中华神话,因而遮蔽了人类文明的真相。
B.在坚守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渐进性思维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D.中华创世神话内容的演进既有中华路径,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张载“横渠四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钱锺书《谈艺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C.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D.王蒙《传统文化与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联,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4.“天人合一”出自《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它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协同推进中华创世神话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徙(节选)

汪曾祺

简师毕业,高北溟先生在五小任教。

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因为高先生是谈甓渔的高足,中过秀才,声名藉藉,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大狗跳一跳,小狗叫一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是这样,当然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他不吃烟,不饮酒,不打牌,不看戏。除了学校和自己的家,哪里也不去,每天他清早出门,傍晚回家。拍拍白木的板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①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砖缝里长着扫帚苗、苦艾,和一种名叫七里香其实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野草,有两个黄蝴蝶寂寞地飞着。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去,走进里面一个小门,好像走进了一个深深的洞穴,高大的背影消失了。木板门又关了,把门上的一副春联关在外面。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将徙也。第二年,即壬申年,高北溟竟真的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新任校长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②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任何小城都是有风波的。因为省长易人,直接影响到这个小县的人事。一县的人事更代,自然会波及县立初中。

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主要的罪名是:把持学政,任用私人,倡导民主,宣传赤化。后两条是初中图书馆里买了鲁迅、高尔基的书,订了《生活周刊》,纪念周上讲时事。任用私人牵涉到高北溟,指摘高北溟的教学是不依规矩,自作主张,藐视部厅,搅乱学制

有人把这封信的底稿抄了一份送给沈石君。沈石君看了,置之一笑。他知道这封控告信,不过是制造一个查办的口实。为了给当局一个下马台阶,彼此不伤和气,他自己主动递了一封辞职书。

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

高先生到教务处看看,教员大半还是熟人。他和大家点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往教室里走。先前的同事在他身后努努嘴,演了一出双簧。一个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一个说前度刘郎今又来。高北溟只当没有听见。

(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初中(节选)

汪曾祺

初一、初二国文是高北溟先生教的。他的教学法大体如我在小说《徙》中所写的那样。有些细节是虚构的,如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编过这样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每周抄写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横、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要朗读一遍。有时从高先生朗读的顿挫中学生就能体会到文义。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他讲书,话不多,简明扼要。如讲《训俭示康》:‘厅事前仅容旋马’,闭目一想,就知道房屋有多狭小了。这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对写小说有好处。小说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如果记录厅事的尺寸,即无意义。高先生教书很严,学生背不出来,是要打手心的。我的堂弟汪曾炜挨过多次打。因为他小时极其顽皮,不用功。曾炜后来发愤读书,现在是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了。我的同班同学刘子平后来在高邮中学教书,和高先生是同事了,曾问过高先生:你从前为什么对我们那么严?高先生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想想,真也不必。小说《徙》中写高先生在初中未能受聘,又回小学去教书了,是虚构的,事实上高先生一直在高邮中学任教,直到寿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先生撰写的对联,用“高岭桂”“北溟鹏”抒写理想抱负,用“未徙”表现其志不得伸的抑郁和苦闷。
B.高先生自选教材、注重系统性和课内外结合的讲授方法,既表现了高先生教书的独到之处,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C.“呜呼,先生之泽远矣”一句,在小说的叙述中加入主观抒情,行文自如,使小说体现出散文化的特点。
D.“好马不吃回头草”“前度刘郎今又来”,引用俗语和诗句,写出了高先生重回五小后同事对他的嘲讽。
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中虚构了高先生编写《字形音义辨》,这一创作灵感可能来自高先生曾自编辨析字形的歌诀。
B.高先生讲课注意抑扬顿挫,在朗读时让学生体会文义,使其更容易接受文章所负载的情感思想。
C.《徙》中引“大狗跳……小狗叫一叫”,体现了作者师从高先生学到的小说描述要使作者有具体印象。
D.高先生当年对学生很严厉,尽管使部分学生从中受益,但仍受到曾经的学生刘子平的当面指责。
3.文本一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通过文本二可知,文本一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