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防疫之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强基计划方案陆续发布,令人为之一振。强基计划破土而出,恰似一场及时雨,必将对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及高精尖人才的选拔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推出强基计划,是切合中国发展实际,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清晰地描绘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百年即将到来,在奔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外部压力,各种黑天鹅或者灰犀牛事件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预料的影响,甚至正在产生不利影响。在有些领域,我们受到国外原创性技术的制约,高新技术发展还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我们缺少研究基础学科的高精尖人才,从长远来讲制约着国家的整体发展。

强基计划就是要补短板,抓急需,降危险。如果现在我们还不着力培养基础学科的高端人才,那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遇到的危机可能比今天更加严重。强基计划写得很清楚,要在那些原创性、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我们现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从原始创新的人才培养抓起,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为时未晚。

强基计划的,我想应该至少有这样三个含义。首先,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中国之的核心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能够在多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国家竞争力的根基所在。而现在我们的一些科技成果、应用成果,是踩在人家的基础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应用层面做文章,根基不稳。强基计划就是要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特别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线,掌握核心技术。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其实就是在强调中国文脉的传承,强调文理融合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好中国之基。

其次,指的是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之基。基础学科看起来不能直接应用,但它是比工程类、技术类学科更基础、更原始的东西。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是本质性、原理性、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一些别人揭示不了、解释不了的现象,发现一些别人未曾发现的规律。基础学科是许多高科技领域研究和发展的基石,许多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都是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创新成果的直接应用。

基础学科是最容易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的,但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持之以恒的研究积淀。近年来,大众注意力集中在工程类、技术类等出成果相对比较快的领域,而需要多年研究才有可能出成果的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受关注程度不高。科研评价体系也往往更注重成果的数量,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现在基础研究的水平较低。另外,在一些学科领域也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利用而轻视基础研究的问题,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往往更多投身到了应用研究和开发方面。

再次,这个还指基础研究人才之基。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强基计划就是要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人才,经过若干年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满足基础研究需要的重任。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撑起基础研究的蓝天,才能使我国的基础研究始终走在发达国家前列。基础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这批学生在研究生毕业时就研究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那么我们将又陷入了一个急功近利的怪圈。有一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对于被选入强基计划的人,要用心培养,坚持数年必有成果,不要指望这个计划结束之后马上会出现一批领军人才,其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强基计划应该带来持续的力量,而不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强基计划主要是为这些未来的人才苗子奠定一个深厚广博的发展基础。

综合来看,强基计划是中国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结合国情制定的一个贯穿招生和培养全过程的整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强基计划的任务不仅是选才,还要引导高中的培养方式变革,多元评价、多维度评价,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且还要个性特长突出。作为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要承上启下,承上就是能够选对苗子,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启下就是要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对中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改变当前基础教育人才选拔评价中的一些顽瘴痼疾。如果高校热热闹闹,中学风平浪静,那么强基计划的使命完成得就不够彻底。

(摘编自王殿军《未来急需的人才是这样的》)


【注】黑天鹅事件:通常指小概率难预测的突发风险。灰犀牛事件:通常指大概率、可预测,波及范围大的风险。
1.下列关于“强基计划”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防范各种危机对中国之“基”的影响,强基计划应运而生。
B.强基计划的目的只在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为原创性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
C.强基计划重视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因为基础学科可以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
D.科研评价和人才培养两方面都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倾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强基计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强调强基计划是要选拔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
B.文章引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生动而恰当地阐述了人才培养要放眼长远的道理。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强基计划“基”的含义,逐层深入展开论述。
D.文章在结尾时把高校和中学结合起来展开论述,这使文章的论点得到进一步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推出强基计划,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宏伟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强基计划”今后将倒逼中学调整育人模式,更好地实现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
C.强基计划有利于“双一流”高校招收优质学苗和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D.因为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所以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熵增定律是自然界至高无上的原则,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终极规律,也是人类不可多得的价值总结。

什么是熵?它是一个代表系统混乱程度的数值,系统越无序,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是封闭的,且无外力做功,它就会不断趋于混乱和无序,最终走向死亡。生意是如此,公司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这就是熵增定律。

比如手机和电脑总是会越来越卡,电池电量会越来越弱,人总是会变得越来越散漫,企业效率总是越来越低下……所以,①____________,人要保持清醒和自律,企业要不断地调整结构,这些都是为了对抗熵增定律。

中国有句话叫家和万事兴,就是因为一个家庭和睦的时候,就是熵最小的时候,因为就意味着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默契,甚至是无摩擦的。以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也是这个道理,②____________。

为什么我们几千年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③____________。儒家制定了很多规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彼此不能越位,这其实就是为了社会可以有序地运转。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文意,提炼出有关“熵增定律”的三个关键要素,每一要素不超过5个字。
3.“自律比懒散痛苦;放弃比坚持轻松;变坏比变好容易。真正自律的人,都在过熵减的人生。”根据熵增定律的文段,请概括“熵减的人生”的含义。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介甫书(节选)

司马光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王安石接到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后,回复了此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介甫不起则已”与“群贤毕至,少长集”(《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咸”含义相同。
B.“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与“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两句中的“闻达”含义不同。
C.“不若而待之”与“副有罪,当相”(《苏武传》)两句中“坐”字含义不同。
D.“冀君实或恕也”与“而燕国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表面上向司马光解释上次书信简短而此次“具道所以”的原因,但他着意强调的是“所操之术多异”。
B.从以上两篇中可知,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信中提到王安石执政才一周年,责备他的人很多,并从几个方面针对刚开始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提出反对意见,王安石逐条反驳,言辞诚恳而理性,心胸坦荡而率性。
C.王安石早就料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行,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
D.王安石表示尽管对方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使老百姓受益,但自己会一如既往,继续推行新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2)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恶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走到院子里。下雪了。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

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

担架队停在打谷场上。还没落地,就有七八个医生冲出来。她也跟着冲过去。哭喊着儿子的名字。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膛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天依然阴沉,但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轻薄的雪片在空中团簇,宛如毛茸茸的柳絮,降落在死者脸上。她一遍遍地看着他们,从一具尸体到另一具尸体。她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拂去他们脸上的雪花。她感到手上粗糙的老皮,摩擦着那些年轻的面皮,就像摩擦着绸缎。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

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

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泄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绺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将死者额上那绺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院子里只剩下她和年轻人了。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描写,不仅刻画了鲜明的形象,也表现了人物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B.小说“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结合使用,既客观详实地展现了战斗场景,又使读者聚焦主人公在战争背景下的弱小无助,引发深切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控诉。
C.“儿子的敌人”就像儿子的“孪生兄弟”,已经超越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彰显的是普遍的人性光辉与伟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以幻觉表现现实。铜号“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以鲜明的幻觉形象写出了孙大娘听闻小林牺牲之后的巨大悲哀。
2.凡·高自言:“我不想正确地重现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而是随意地使用色彩,以便更有力地表现自己。”而莫言的小说与绘画艺术的关联,也表现在极富象征意蕴和富有浓烈情感的主观色彩上,据此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3.“情节上的大段重复,往往标志着艺术上的单调和贫乏。然而,有意的重复,重复中显出不重复,重复处见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则是艺术技巧的娴熟与高超。”文中“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使用重复叙述的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2022-09-02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B.生物多样性危机涵盖了大量动植物颜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等现象。
C.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D.城市化不但推进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还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D.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3.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2022-09-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缓,尾联深挚,语言简练朴实,笔力开阖顿挫。
B.颔联视角由高到低,峻山迎着人面拔地而起,“云气”傍着马头翻滚。
C.颈联中“笼秦栈”和“绕蜀城”相对,前者写山上蜀道风景,后者写山下春江绕城奔流。
D.本诗既劝勉友人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2.同样描写蜀道之难,《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在写法和效果上有何不同?
2022-08-30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灯光

阿成

当一个人静下的时候,世界便属于你一个人了。

窗前的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是啊,那是三十年前的岁月了。我开着卡车,独自一人行驶在荒野上。尤其是寒冷的冬夜里,那老银色的雪光会一直延伸到迷蒙的远方,四野似乎是一个偌大的银铸世界,只有我开的这辆小若蚁虫的卡车在行驶。

三十年前,那些沉驻在荒野上的乡村,仅由十几间简陋的茅草房拼成,村口处照例竖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上面吊着一盏亮刺刺的灯。早年时村子里是没有电的,乡下人只能点油灯或蜡烛照明。为了节省一碟油、一截蜡,会早早地熄掉它。是啊,只有村口处那高高竖立的灯,是黑夜里唯一的光亮。

开着老式的卡车行驶在荒野上,当看到那远处的灯光,在孤寂与清冷中,便有了一点橘色的希望。这闪烁着的亮团引导着你朝它开去——是啊,这黑沉沉、泛着涩色雪亮的大野之上,只有这么一盏灯在远方活活地闪烁着—它出现的那一刻,便成了夜行人不弃的伴侣了。这孤寂的灯光会让你想起许多陈年往事,它一格格地照亮了你早年的某些画面。这些画面里有你的父母、兄弟,也有你的同学,这些影动着的人们经过岁月的沉淀、灯光的抚绕,竟变得那样的温馨和纯净,让你那原本凉凉的心,在墨色的夜中感到了一束春阳般的暖。是啊,在这样的回放中,的确很少出现让你齿冷的往事,它们似乎害怕这孤寂的夜、远处的灯,即便是偶一地浮现出来,也会被过滤得那样亲切。

远处的灯光终于近了。

常做冬夜的行客,知道前方的那一盏孤灯,或者是用冰做成的灯罩,里面点着一支微微摇曳的蜡烛,远远那儿呀,或许是一爿小旅店的,如一钵文火闪耀着吧。我曾多次住过这样的店。店的夜呵,从不寂寞,车老板们进进出出,须不断地去院子里喂马,解手,或者几个人盘坐在火炕上,边吧着呛人的早烟,边唠嗑儿。

前面那盏灯下,或许是一个公路检查站。检查站里有一领长长的火炕,在墙角处有几个齐胸高的大瓦缸里面分别腌着酸菜、咸莱,存着杂粮。行路人只要两块钱,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高粱米饭了。

卡车终于从那一域灯光下开了出来,渐次地将那灯光远远地、远远地甩在后面,直到化作天上的一颗星。你继续在老银色的荒野上行驶了,听着发动机发出的嗡嗡声。是呵,便是风雪中的英雄也是孤单的哟。

在迷蒙舞落的雪中,你会看到远近地有移动的灯光,那同样是一台夜行的老式卡车,正从你对面驶来。似乎是司机们都担心破坏这夜的沉静,双方只是用闪烁灯光的方式彼此打一个招呼。

迎面的卡车从你身旁驶过去了,前途又变得混沌起来,似乎这雪夜里,只有你这一台卡车在孤单地行驶着。

进入山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兴安岭的盘山道,一山一山地缠绕着,卡车驶上这盘山道时,常会看到在山顶上辆卡车的灯光,它就在你高高的上方,似乎正朝着天上的方向行驶。当你驾驶的卡车驶上山顶,前面那辆卡车的灯光却倏然地滑落到山腰那儿了。就是这样,两辆卡车上上下下地盘旋着,有意或无意地追逐起来…

出了山,卡车便进入无涯的平原了。正当你这个夜行者感到疲倦时,前面又有一束灯光闪烁起来,于是,你再次地振作了起来。

流水似的岁月湍急而过,当你开着私家车又行驶在冬日的大野上时,眼前的景象与三十年前已截然不同夜下的高速公路被路灯照得如昼如织,铺成了一条辽远灿亮的灯带。远处的村庄不再是一盏灯下的老式乡村了,它已被灯光璀璨、堆砌如冠的城镇取代。行驶当中,不断地有车子从你的迎面驶过来,完全没有打招呼的必要了。昔年的盘山路消失了,变成了一条被风呼啸着的隧道。夜,不再宁静了,灯光也不再是回忆之桥,你只是开着车木然地看着前方,行驶着…

哦,下雪了。你披上衣服起来,站在窗前。已是凌晨3点,透过布满霜花的窗,久久地凝望着空空荡荡、灯火簇拥着的高速公路。是啊,在这飘雪的夜里,你在等待什么呢?是在等待从远处驶来的卡车的灯光吗?

(选自《2014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孤灯下的老式乡村被灯光璀璨、堆砌如冠的城镇取代,盘山路被隧道取代,字里行间隐含着“我”对过去记忆的失落感和对现代文明的失望感。
B.文中的“灯光”既指“我”当年驾驶卡车时所见到的各种灯光,也具有象征意义,它代表了宁静、温馨、力量、辉煌、信念等,这是属于过去的。
C.文中使用了“是啊……”句式,其中包含着肯定、感慨的意思,前后反复这样写,则为全文涂抹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结尾写站在窗前,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圆合;感情上通过对等待对象的追问,回扣上文对灯光的追忆,表达了对当年灯光的一往情深。
2.小说以“灯光”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说明标题“遥远的灯光”中“遥远”的含义。
2022-06-1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0的典型代表。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先行者。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

(摘编自《文化旅游进入2.0时代》)

材料二

2015年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旅游主题类型分布

海岛度假游

文化体验游

20岁以下

10.4%

9.7%

21-30岁

20%

20.5%

31-40岁

19.1%

15.8%

41-50岁

4.9%

4.7%

材料三   

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

(摘编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主题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

(摘编自《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加速发展。
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C.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D.从材料二中四个年龄段用户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文化体验游认可度在21-30岁这一年龄段最高,而后随年龄增大而递减。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知,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展现文化。
B.文化旅游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进行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C.大众旅游的旅游者都注重观光游览,而历史学者文化学者则都期望借助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历史长卷。
D.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能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
3.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促进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2022-06-1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作为一个框架的“中国”内部展开,是对这个框架内部的个人或群体的书写,而此框架本身并未成为作家们自觉描写的对象。“中国”可以表现为人,可以表现为山川大地,可以辽阔的疆土,也可以表现为悠久的历史。但综合来看,对“中国”的书写表现出发散性的特点,“中国”基本并未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更很少作为一个文明体得到呈现。

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被命名为“新时代”,这一命名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而作为创造新文明之主体的“中国”,将越来越鲜明地成为一个意蕴深远的理论概念,成为我们向远方眺望的基本视野。由这种视野出发的新时代文学,也将具有越来越鲜明的纵深感,并最终在客观上将自身发展成为表现新时代之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史诗。

“新时代”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这并不是说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就化解了所有的矛盾和问题,以一种文明的完成时态而存在。新时代对新文明的创造是一个正在展开的过程,这个未有穷期的动态过程包含一种内在的张力,即它一方面在本质上表现为批判、推动现有文明进程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另一方面又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矛盾。

立足于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来展开文学世界,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当下文学的基本特,点。置身于社会矛盾的旋涡中,将自己的笔投向现实问题的更深处,揭示复杂的人性和丰富的痛苦,这应该是作家的底线,也是作家良知的根本体现。直面矛盾,直面现实,从文学内部思考同时代的重大问题,也正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传统。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容的转化会带来文学题材和美学形态的变化,比如乡土文学的式微、都市文学的兴盛、生态文学和科幻文学的涌现等。但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写出国人的灵魂”,这些由鲁迅所高扬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仍将是新时代作家不可忘记的创作指南。而且随着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更普遍更深入的要求的提出,也由于生产力不充分尤其是不平衡的状况的存在,社会矛盾给人的内心刻下的印痕更为深隐也是可能的。这就更要求斯时代的作家继续“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

“新时代”给当下文学所带来的挑战还表现在,作家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去触及乃至包含“新时代”所具有的文明史意义这一议题。而当我们意识到新文明的担纲者只能是“中国”这一综合性的主体的时候,则问题又转化为新时代的作家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理解和阐释“中国”,抑或如何以“中国”----更准确地说,如何以“文明中国”-----为基本视野来展开自己的作品世界。

(摘编自周展安《文学的“文明中国”视野与纵深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以来,许多中国作家在展开文学世界时都会立足于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B.20世纪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中国”内部展开,很少关注海外其他文明体的发展情况。
C.因为“中国”将越来越鲜明地成为一个意蕴深远的理论概念,所以新时代文学也将具有越来越鲜明的纵深感。
D.新时代的作家应当继续直面现实,解决矛盾,这是时代发展对文学创作提出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指出20世纪的中国文学存在不足,未能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加以充分呈现。
B.第二、三段详细阐释了新时代具有的文明史意义,为论述当下文学发展提供了依据。
C.第四、五段针对新时代给当下中国文学所带来的挑战,从两个维度分别进行了剖析。
D.文章分析了当下中国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呼吁作家要关注时代发展,回应时代诉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文明中国”为基本视野进行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将体现时代所具有的文明史意义
B.新时代既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等根本属性,又在具体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矛盾
C.作家应关注文学题材和美学形态所产生的变化,也应在作品中体现良知,守住底线。
D.新时代文学在表现新时代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同时,其自身也将在客观上发展为史诗。
2022-06-1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少不事羁检,以文学称乡里。举进士起家,迁秘书丞。数上书论事,建言班固《汉书》舛谬,命与王洙并校司马迁、范晔二史。书奏,擢集贤校理。范仲淹贬饶州,谏官御史莫敢言。靖言:“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疏入,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亦以仲淹故,相继贬逐,靖由是益知名。庆历中,仁宗锐意欲更天下敝事,增谏官员,使论得失,以靖为右正言。靖在职数言事,尝论夏竦奸邪,不可为枢密使;王举正不才,不宜在政府;狄青武人,使之独守渭州,恐败边事。其说多见纳用。会西鄙厌兵,元昊请和,议增岁赐。靖言:“景德中,契丹举国兴师,直抵澶渊,先帝北征渡河,止捐金缯三十万与之。夫以景德之患,近在封域之内,而岁赐知彼;今日之警,远在边鄱之外,而岁赐如此。若元昊使还,益有所许,契丹闻之,宁不生心?无厌之求,自此始矣。傥移西而备北,为祸更深。但思和与不和,皆有后患,则不必曲意俯徇,以贻国羞。”擢知制诰。侬智高反邕州,乘胜掠九郡,以兵围广州。朝廷方顾南事,诏以广南西委靖经制。智高西走邕州,靖策其必结援交趾而胁诸峒以自固,乃约李德政会兵击贼于邕州,备万人粮以待之;又募侬、黄诸姓酋长,皆縻以职,使不与智高合。既而朝廷遣狄青、孙沔将兵共讨贼,贼平。迁尚书工部侍郎。知广州,官至工部尚书,卒。特赠刑部尚书,谥曰襄。

(选自《宋史·余靖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
B.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
C.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
D.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政府是政事堂和“二府”的合称,前者是宰相议事之地,后者指中书省与枢密院。
B.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时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时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C.交趾,古地名,泛指五岭以南,包括今越南中北部唐时设县,王勃父亲就曾做过交趾县令
D.工部是我国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田地、水利、土木、桥梁、交通运输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靖颇有学养,参与校勘史书。他称《汉书》有谬误,皇帝命令他和王洙一起校勘司马迁的《史记》和范晔的《后汉书》,校勘完成后被提拔。
B.余靖恪尽职守,敢于直言政事。他在担任右正言时,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夏竦奸邪,王举正不才,狄青不宜独守渭州,他的建议多被皇上采纳。
C.余靖审时度势,进言为国争利。他认为跟景德之患相比,西夏之危在边境之外,满足西夏“增岁赐”的要求将导致更深的祸患,不应答应。
D.余靖临危受命,平叛安边有功。侬智高叛军包围广州,余靖受命节制广南西路,他与李德政相约合兵,大败贼军,后与狄青等一起平定了这场叛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不事羁检,以文学称乡里。举进士起家,迁秘书丞。
(2)无厌之求,自此始矣。傥移西而备北,为祸更深。
2022-06-0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