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后安石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时有诏舍人院无得申请除改文字,安石争之曰: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履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自非大臣欲倾侧而为私,则立法不当如此。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臣实惧焉。语皆侵执政,由是益与之忤。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神宗在藩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维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开封民避保甲,有截指断腕者,维言之,帝问安石,安石曰:此固未可知,就令有之,亦不足怪。今士大夫睹新政,尚或纷然惊异。况于二十万户百姓,固有蠢愚人所惑动者,岂应此遂不敢一有所邪?帝曰:民言合而听之则胜,亦不可不畏也。熙宁十月,彗出东方,诏求直言,及询政事之未协于民者。安石率同列疏言: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天文之变无穷,上下傅会,岂无偶合。所传占书,又世所禁,誊写伪误,尤不可知。陛下盛德至善,岂须愚瞽复有所陈。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B.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C.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D.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2.下列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有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后安石当国”中的“当”指主持、掌握,与“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不同。
C.藩邸,指诸侯或藩王的宅邸,在本文当中具体是指神宗皇帝还未即位时所居住的府邸。
D.“固有蠢愚为人所惑动者,岂应为此遂不敢一有所为邪”,此句中三个“为”意思不同。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自幼喜欢读书,善写文章,长于旁征博引,曾向皇帝进献万言书,安石任职时施行的政策,大多依照万言书上的主张。
B.王安石原是楚地人,起初并不知名,后通过记室韩维的引荐,英才上达天听,最终引起英宗关注,被任命为江宁府知府。
C.当天有异象的时候,神宗下诏征求直言,王安石上疏说;“先王虽然有官方占卜的预言,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
D.王安石受到皇帝重用,官至宰相,任宰相期间,因发生旱灾引退,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后被罢免,他担任宰相总共八年。
4.读了以上选段,你如何评价王安石,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5.请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
(2)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022-07-19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宗咸平三年正月甲午,益州戍卒作乱,推王均为首。初,神卫卒赵延顺戍益州,以都虞候王均董福分领之。福御众有法,所部皆优赡。均好饮博,军装悉以给费。至是,兵马钤辖符昭寿与知益州牛冕大阅于东郊,蜀人趋观之,二军衣服鲜敝不等,均众由是惭愤,而昭寿亦骄恣侵虐,军士素怨之。是月朔,戍卒赵延顺等为乱,杀昭寿。牛冕缒城而去,惟都巡检使刘绍荣冒刃格斗,众寡不敌,亟见杀。叛卒见均,即拥之为主,均遂僭号大蜀,改元化顺。帝时幸河朔,闻之,以户部使雷有终为川峡招安使,李惠、石普并为巡检使,给步骑八千,往讨之。

二月癸亥,雷有终等至益州。贼出攻砦,有终击走之。

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有终缘堞而坠,得免,李惠死之,官军退保汉州。益州城中民奔迸四出,为贼党追杀,或囚絷之,支解族诛以恐众。又胁民之少壮者为兵,给军装令乘城,与旧贼党相间。有终署榜招之,至则署其衣袂,释之,日数百人。

冬十月甲辰,有终复至益州。均走还城,遂撤桥塞门。有终与石普进屯于城北,分造将校攻城三面,贼出战屡败,然王师每薄城,辄会雨,城滑不能上。有终命为洞屋以进,均亦对设敌楼以相拒,有终遣卒楚之,贼复筑月城以自因。有终令卒蒙毡,秉燧以入,大败之,均夜与其党突围而遁。有终疑有伏,遣人纵火城中。均既走,焚仓库而去。己丑,有终遣杨怀忠追均,及之,大败其众,均缢死,怀忠取均首及僭伪法物,降其党六千人,诏进有终、怀忠等秩,牛冕儋州。四年十二月丁未,诏:蜀贼既平,除追捕亡命,余诖误之民,并释不问。讹言动众者,有司斩以闻。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蜀盗之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B.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C.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D.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招安使”是朝廷设置的官职,“招安”指招降,是对统治者劝诱武装反抗者归降的一种说法。
C.“月城”是指围绕在大城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用以掩护城门,有抵御之用,也称为瓮城。
D.“流”是古代刑罚之一,指将犯人强行迁徙到荒远地区。文中牛冕因受此刑罚而变成流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昭寿和牛冕于东郊阅兵引来蜀人围观,两军军服的好坏差异招来王均等众人的愤恨,加上符昭寿的骄纵肆虐导致益州之乱爆发。
B.雷有终两次到益州平乱,第一次屡战屡败,官军退居汉州,第二次三面攻城、修建洞屋、让士卒蒙毡乘燧进入城中,终于打败王均。
C.王均败逃,雷有终派杨怀忠乘胜追击,王均走投无路自缢而亡,杨怀忠取了王均首级和其被拥立为主而僭用的法物,益州之乱结束。
D.蜀贼之乱平定之后,雷有终等人得以升职加薪,皇帝下诏追捕在逃戍卒,释放其他受牵连的老百姓,杀掉造谣惑众的人,以示惩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胁民之少壮者为兵,给军装令乘城,与旧贼党相间。
(2)贼出战屡败,然王师每薄城,辄会雨,城滑不能上。
2022-07-1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菲、昆明,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①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意思是回来,“还”与《琵琶行(并序)》“取酒还独倾”的“还”含义相同。
B.卒意思是死亡,“卒”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的“卒”含义不同。
C.余意思是多出来的,“余”与《游褒禅山记》“余于仆碑”的“余”含义不同。
D.凡意思是总共,“凡”与《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的“凡”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年轻时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察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司马迁子承父业,答应父亲全力编撰先人留下的史料,在父亲死后,服丧期满,司马迁就继任太史令,开始著述史书。
C.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人狱受刑,一度觉得自己不能写史,后来受“诗”“书”的影响,发愤图强,成就史书巨著。
D.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的历史截止到汉武帝“获麟”一事,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2)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地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驶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道:导,引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不落在脚跟上,以示庄重。
C.窃,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意思,表谦逊态度,用于自称。
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鞫武忠于太子,国事为重。鞫武并不同意太子丹招惹秦国的打算,自己又没有好的对策,但还是向太子举荐了田光。
B.太子身为人质,不忘祖国。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以图谋国事。
C.太子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为应对秦国、保全自己的国家绞尽脑汁,甚至不顾自己太子的身份“跪着迎接”田光先生。
D.田光忠心耿耿,舍生取义。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效忠国家,就极力举荐荆轲,并以自杀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5.田光为何推荐荆轲?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2-07-1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时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众立季为沛公。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鸿门宴后,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兵败身死。天下大定,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B.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C.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D.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刘邦的庙号。一般来说,“太祖”“太宗”“神宗”之类的也是庙号。
B.诸侯,本指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文中指刘邦手下的其他将领。
C.洛阳,在今河南省,系古代名,也就是“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洛城”。
D.陛下,对帝王的尊称。如《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的例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季仁厚好施,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概,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向往秦始皇出行时的大丈夫之举。
B.刘季约法三章,受民拥护。入关后他宣布法令,百姓们欢喜争送酒食劳军,他表示军中虽然缺粮但不拿百姓的东西,于是更受拥护。
C.刘季善于纳谏,集思广益。他听取张良、樊哙等人的建议,封府库,还军霸上;“鸿门宴”中,他也听取属下建议,最后死里逃生。
D.刘季任人唯贤,知人善用。他在洛阳南宫设酒,宴请列侯将领时坦言,因为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自己才取得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
(2)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5.综合本文及课文《鸿门宴》的内容,从项羽一方概括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
2022-07-1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反叛。诏将军蔺謩发数十州兵讨之。魏征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兵运难继,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竟不讨之。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太宗曰:“前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民甚困。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教,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民?若劳民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虽有镇守,终是空虚。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太宗《帝范》曰:“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抵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注】,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九·论征伐)


【注】勾践轼蛙:相传越王勾践出兵伐吴,途中见怒蛙,为表示对勇敢精神的尊重,即凭轼为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B.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C.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D.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贯穿于整个封建王朝。
B.中国,古代指汉族聚居的黄河流域一带,汉族认为此地居天下之中,故称为“中国”。
C.岭表,即岭南。古人认为五岭以南处中原之外,所以也称岭外,在今广东广西等地。
D.表疏,泛指古代臣子呈给皇帝的奏章,“表”重在进言说事,“疏”重在分条说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听取魏征对叛将谋反形势的判断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岭南。
B.太宗认为战争是不祥的事情,不可轻易发动,苻坚、隋主都是因穷兵黩武而走向灭亡。
C.太宗没有应允康国归附的请求,他认为不应图虚名保护附属国而致使本国的百姓疲弊。
D.太宗虽然认为尉迟敬德反对他亲征高丽的意见是对的,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纳他的谏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
(2)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
5.简要概括唐太宗在《帝苑》中关于“征伐”的核心观点。
2022-07-1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俳笑之。布已论输骊山,骊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

陈胜之起也,布乃见番君,与其众叛秦,聚兵数千人。

汉二年,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

汉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数县。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

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故遂反。果如薛公筹之,东击荆,荆王刘贾走死富陵。尽劫其兵,渡淮击楚。楚发兵与战徐、僮间,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或说楚将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不听。布果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

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甄。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

(选自《史记·黥布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B.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C.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D.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B.大司马,是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
C.淮阴,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文中“淮阴”为淮河之北。
D.诸侯,源自分封制,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布少时被看相的人预言以后会称王。黥布成年后受过刑,服过劳役,果然就成了王。这说明人的一生是可以被预判的。
B.黥布和刘贾进入九江,诱导大司马周殷反楚,周殷反楚后调动九江的军队与汉军一起攻打楚国,于垓下大败楚军。
C.楚国想采用互相救援的计策打败黥布,有人说不可,但是楚将不听。最终楚国的一支军队被黥布打败,其余两支溃散而逃。
D.面对皇帝的大骂,黥布毫无隐藏,直接表明自己想当皇帝。于是两军大战。黥布的军队溃散逃走,渡过淮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
(2)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
5.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说:“不虚美,不隐恶。”有美有恶丰富了《史记》中众多人物的一生。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是哪些因素导致了黥布最后的结局。
2022-07-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B.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C.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D.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莅事,意思是处理公务,与《张衡传》中的“视事三年”的“视事”意思相同。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沿袭于唐代的道,承接元代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D.行在,也称行在所。含义为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后来廷试也因高宗读其策论而拔为第一。
B.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5.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
2022-07-14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昌之平也诸将皆即受赏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以无敕旨独不爱及别敕既下乃受之,所取唯老弱故弊而已。上嘉其廉慎,以高昌所得宝刀及杂彩千段赐之。

上谓侍臣曰:“朕虽平定天下,其守之甚难。”魏征对曰:“臣闻战胜易,守胜难,陛下之及此言,宗庙社稷之福也!”

上闻右庶子张玄素在东宫数谏争,擢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左庶子。太子尝于宫中击鼓,玄素叩阁切谏;太子出其鼓,对玄素毁之。太子久不出见官属,玄素谏曰:“朝廷选俊贤以辅至德,今动经时月,不见宫臣,将何以裨益万一!且宫中唯有妇人,不知有能如樊姬者乎?”太子不听。

玄素少为刑部令史,上尝对朝臣问之曰:“卿在隋何官?”对曰:“县尉。”又问:“未为尉时何官?”对曰:“流外。”又问:“何曹?”玄素耻之,出阁殆不能步,色如死灰。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以为:“君能礼其臣,乃能尽其力。玄素虽出寒微,陛下重其才,至三品,翼赞皇储,岂可复对群臣穷其门户?弃宿昔之恩,成一朝之耻,使之郁结于怀,何以责其伏节死义乎!”上曰:“朕亦悔此问,卿疏深会我心。”遂良,亮之子也。

戴州刺史贾崇以所部有犯十恶者,御史劾之。上曰:“昔唐、虞大圣,贵为天子,不能化其子;况崇为刺吏,独能使其民比屋为善乎!若坐是贬黜,则州县互相掩蔽,纵舍罪人。自今诸州有犯十恶者,勿劾刺史,但令明加纠察,如法施罪,庶以肃清奸恶耳。”

上自临治兵,以部陈不整,命大将军张士贵杖中郎将等;怒其杖轻,下士贵吏。魏征谏曰:“将军之职,为国爪牙;使之执杖,已非后法,况以杖轻下吏乎!”上亟释之。

言事者多请上亲览表奏,以防壅蔽。上以问魏征,对曰:“斯人不知大体,必使陛下一一亲之,岂惟朝堂,州县之事亦当亲之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昌之平也/诸将皆即受赏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以无敕旨/独不受/及别敕既下/乃受之
B.高昌之平也/诸将皆即受赏/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以无敕旨/独不受/及别敕既下/乃受之
C.高昌之平也/诸将皆即受赏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以无敕旨/独不受及/别敕既下/乃受之
D.高昌之平也/诸将皆即受赏/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以无敕旨/独不受及/别敕既下/乃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也被称为“春宫”“青宫”。可用来借指太子。
B.刑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长官称为刑部尚书。
C.擢,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迁”徙”同义。
D.刺史,刺,检核问事;史,御史。官职名,负责监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听说张玄素在东宫多次进谏成功,于是提升他为银青光禄大夫,代理左庶子职务。
B.太宗认为部下犯十恶罪,刺史便遭到贬职,这样做会造成州县间相互掩盖,姑息犯人。
C.太宗因护卫士兵队列不整齐而让张士贵杖打中郎将等人,并因杖打太轻将张士贵送审。
D.上书言事的人大多请求太宗亲自翻阅表章奏折,以免被蒙蔽,魏征建议没必要事事躬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战胜易,守胜难,陛下之及此言,宗庙社稷之福也!
(2)将军之职,为国爪牙;使之执杖,已非后法,况以杖轻下吏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丘明《左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氾南                                 军:驻扎
B.必退                                        师:军队
C.夜而出                                 缒:绳索
D.郑既知                                 亡:灭亡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
B.朝济夕设版焉                           而:却,连词
C.何厌                                 之:他,代词
D.郑人盟                                 与:跟,介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也已B.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D.微夫人之不及此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是因为他的真心打动了对方,并得到了对方的同情。
B.烛之武退秦师立足于史实,充分反映了春秋时的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C.秦晋围郑是因为郑国曾“无礼于晋”及“贰于楚”,说明这事与秦毫无关系。
D.文章赞扬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受命说服秦伯,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遮挡他,这是不仁义的。
B.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蒙蔽他,这是不仁义的。
D.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欺骗他,这是不仁义的。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