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求取
D.若火之始   ……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有是四端也
A.人皆有不忍人B.治天下可运掌上
C.知皆扩而充D.若火始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的君王正是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022-10-20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景仁名镇,益州华阳人。少举进士,善文赋,为人和易修敕,故参知政事薛简肃公、端明殿学士宋景文公皆器重之。为校勘四年,应校理。丞相庞公荐景仁有美才,不汲汲于进取,特除直秘阁。

未几,以起居舍人知谏院。仁宗性宽仁,言事者兢为激讦以采名,或爱憎,污人以帷箔①不可明之事。景仁独引大体,自非关朝廷安危,系生民利病,皆阔略不言。陈恭公为相,嬖妾氏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不能得,乃诬之。景仁上言:“朝廷设台谏官,使人除谗慝,非使之为谗慝也。审如御史所言,则执中②可斩;如其不然,御史亦可斩。”御史怒,共劾景仁以为附宰相。景仁不顾,力为辨其不然,深救当时之弊,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暴得疾,旬日不知人,大小之臣无不畏避嫌疑,相倚莫敢发言。景仁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言:“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章累上,寝不。景仁因阖门家居,自求诛遣。

英宗即位,中书奏请追尊濮安懿王③,集百官议之,意朝士必有迎合者。既而台谏争上言:“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今陛下既为仁宗后,若复推尊濮王,是贰统也。殆非所以报仁之盛德。”众论鼎沸,执政欲缓其事,乃下诏罢百官集议。景仁时判太常寺,即具列为人后之礼汉、魏以来论议得失,悉奏之。与台谏议合。执政怒,召景仁诘责之。会景仁当草制,坐失于考按,不合故事,改侍读学士,出知陈州

景仁既退居,有园第在京师,专以读书赋诗自娱。或时乘兴出游,则无远近皆往,尝乘篮舆归蜀,与亲旧乐饮,赈施其贫者。周览江山,穷其胜赏,期年然后返。呜呼!向使景仁道希世,以得富贵,蒙屈辱,任忧患,岂有今日之乐邪?

(节选自司马光《范景仁传》)


【注】①帷箔:帷幕和帘子·借指内室。②执中:即陈恭公。③濮安懿王:即英宗生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
B.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
C.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
D.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迁校理”与“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迁”字含义不同。
B.“或缘爱憎”与“缘溪行”(《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缘”字含义相同。
C.“寝不报”与“报君黄金台上意”(《雁门太守行》)两句中的“报”字含义不同。
D.“向使景仁枉道希世”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枉”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景仁擅长写文作赋,为人温和平易,谨慎守礼,受到一些大臣的重视,在丞相庞公的举荐下,被特地授予直秘阁一职。
B.当时攻击人身隐私的风气盛行,范景仁不同流合污,能援引大义,倘若不是事关朝廷安危和民生疾苦的,都略去不说。
C.因爱妾张氏鞭打婢女致死一事,宰相陈恭公被御史上奏揭发,范景仁秉公为陈恭公辩诬,结果惹恼御史,也遭到揭发。
D.英宗即位,中书上奏请求追奉濮安懿王尊号,台谏争相进言提出反对意见,范景仁也上奏,提出了与台谏相反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仁不顾,力为辨其不然,深救当时之弊,识者韪之。
(2)会景仁当草制,坐失于考按,不合故事,改侍读学士,出知陈州。
5.请分析最后一段对刻画范景仁形象的作用。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蒸。孤极知燕小力少,不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试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同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状。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照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室,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B.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C.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D.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以报”的“足”与《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意思不同。
B.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则面朝北,故“北面”专指对人称臣。
C.涓人,指中国古代掌管宫廷清洁洒扫事宜的人。亦泛指亲近的内侍。
D.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曾趁燕国内乱的时候攻打燕国,燕昭王想要为国为父报仇,但也深知燕国实力薄弱,无力复仇,于是拜访郭隗,求计问策。
B.郭隗认为国君的不同态度会招致不同的人。卑躬谦虚,勤奋好学,将招致有才能的人;态度粗暴,吼叫斥责则会招致奴隶、犯人。
C.涓人不惜用五百金为君王买回千里马的马首,他这样做是为显示君王对千里马的重视,一年以后君王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D.燕昭王在国力强盛时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及三晋合谋讨伐齐国,获得大胜,燕军又单独追击齐军,掠夺了大量宝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5.文中的燕昭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巢陷匡城,遂陷濮州。诏颍州刺史张自勉将诸道兵击之。

五年(公元878)春,正月壬寅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以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副使。

振武节度使李国昌之子克用为沙陀副兵马使,戍蔚州。时河南盗贼蜂起,云州沙陀兵马使李尽忠与牙将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谋曰:今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此乃英雄立功名富贵之秋也。吾属虽各拥兵众,然李振武功大官高,名闻天下,其子勇冠诸军。若辅以举事,代北不足平也。众以为然。

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兼水陆发运使,代北荐饥,漕运不继。文楚颇减军士衣米,又用法稍峻,军士怨怒。尽忠遣君立潜诣蔚州说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克用曰:吾父在振武,俟我禀之。君立曰:今机事已泄,缓则生变,何暇千里禀命乎?于是尽忠夜帅牙兵攻牙城,执文楚及判官柳汉璋等系狱,自知军州事,遣召克用。克用帅其众趣云州,行收兵,二月,庚午,至城下,众且万人,屯于斗鸡台下。壬申,尽忠遣使送符印,请克用为防御留后。癸酉,尽忠械文楚等五人送斗鸡台下,克用令军士冎食之,以骑践其骸。甲戌,克用入府舍视事,令将士表求敕命;朝廷不许。

李国昌上言:乞朝廷速除大同防御使。若克用违命,臣请帅本道兵讨之,终不爱一子以负国家。朝廷方欲使国昌谕克用,会得其奏,乃以司农卿支详为大同军宣慰使,诏国昌语克用,令迎候如常仪,除克用官,必令称惬。又以太仆卿卢简方为大同防御使。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冎(guǎ):同“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B.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C.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D.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隋唐时期州的行政长官。“刺”意思是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
B.壬寅,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壬是天干,寅是地支。每隔六十日就有一个壬寅日。
C.四方,指天下各地。在文中指四个方向,同《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
D.“会大同”中“会”是适逢的意思,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巢攻陷匡城,接着又拿下了濮州,朝廷面对这一局势,派张自勉率领各道兵马攻打黄巢,随后又任用曾元裕为招讨使。
B.天下大乱,唐军各自拥兵自重,李尽忠与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人企图辅佐李国昌父子举事,并平定代北。
C.李尽忠利用代北饥荒及军士对段文楚的不满,暗地派人劝说李克用除掉段文楚并取而代之,李克用想询问父亲的意见后再做决定。
D.李尽忠将段文楚等人送至斗鸡台下并命令军士剐了他们的肉吃;随后李克用进入防御使府处理事务,但他并未得到朝廷的任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机事已泄,缓则生变,何暇千里禀命乎?
(2)乞朝廷速除大同防御使,若克用违命,臣请帅本道兵讨之。
5.朝廷是如何处理李克用的?请简要概括。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候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注】①公子:战国时期魏国的信陵君,名魏无忌。②侯:信陵君门客,名侯赢。
1.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B.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C.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与“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两句中的“度”字含义相同。
B.“侯生乃屏人间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间”字含义相同。
C.虎符,是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一般用铜,玉或木石制成,分两半,一半君王留存,一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虎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D.《史记》为纪传体史书,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曾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子决计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打算带着门客赶到战场上去同秦军拼战,与赵国人一起死难。
B.魏公子当初下定决心秦军决一死战,但后又返回,表明公子做事有点优柔寡断,信心也不够坚定。
C.公子向侯嬴辞别,侯嬴只是说:“公子努力干吧,老臣我不能随行。”魏公子心生不快,但也是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
D.如果说,魏公子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他也令人敬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2)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5.文中能够体现侯嬴料事如神的地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料量平:计算和称量很准确。②司空:官名。③羖:黑色的公羊。五羖,指百里奚。④累绁: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⑤大司寇:官名。⑥粥: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B.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C.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祖籍宋国栗邑,出生地鲁国陬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B.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不可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C.秦穆公,被《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D.涂不拾遗犹道不拾遗。路上有失物,无人拾取。形容社会风气好。与其相近的一个成语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起初在季氏手下做过小官,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2)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5.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简要概括。
2022-10-1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注】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徽宗即位,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骫(wěi):歪曲,枉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B.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C.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D.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是古代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丁母艰,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母亲的孝顺。
C.既而,表示时间不久,表示近似意义的文言词语还有“无何”“未几”“俄而”“少顷”“少时”等。
D.古代表示官职变动有专词,如“起监鄂州税”中的“起”为起用,“徙永州”中的“徙”指贬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天资聪颖,诗文妙绝。黄庭坚幼时机警聪明,博览群书,科举时因文章优秀而名震四方,文彦博、苏轼很赏识他的诗文。
B.黄庭坚为政平易,造福百姓。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时,不好大喜功,平易治理,减轻了老百姓的税务负担,老百姓都很高兴。
C.黄庭坚晨昏定省,孝顺母亲。黄母病重,庭坚日夜待奉,衣不解带;一年后黄母病逝,庭坚在墓旁筑庐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秉笔直言,胆气豪壮。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时据实直书,被人诬陷造假并遭到盘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2)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5.黄庭坚在诗文、书法领域建树非凡,请简要说明。
2022-10-1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羔,贞元初及进士第,有至性。以工部尚书致仕。子中立,字无为,以门荫历太子通事舍人。开成初,文宗欲以真源公主降士族,谓宰相曰:“民间修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诏宗正卿取世家子以闻。中立得召见禁中,尚真源长公主。

中立数求自试,愦愦不乐,因言:“朝廷法令备具,吾若不任事,何赖贵戚挠天下法耶?”帝闻异之,太仆卫尉二少卿,历左右金吾大将军。京师恶少优戏道中,具驺唱珂卫,自谓“卢言京兆”,驱放自如。中立部从吏捕系,立棰死。迁司农卿。绳吏急,反为中伤,左徙庆王傅。

久之,复拜司农卿,入谢,帝曰:“卿用法深,信乎?”答曰:“毂下百司养名不肯事,如司农尤丛剧。陛下无遽信流言,假臣数月,事可。”帝许之。

初,度支度六宫飨钱移司农,司农季一出付吏,大吏尽举所给于人,权其子钱以给之,既不以时,黄门来督责慢骂。中立取钱纳帑舍,率五日一出,吏不得为奸,后遂以为法。加检校右散骑常待。

京兆尹缺宣宋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中立置“飞雪将”数百人,具舟以载,自是民不劳,军食足矣。

大中十二年,大水泛徐、兗、青、郓,而沧地积卑,中立自按行,引御水入之毛河,东注海,州无水灾。卒,年四十八,工部尚书。

中立居官精明,吏下寒栗畏伏。中虽坐累免,及复用,亦不为宽假。其天资所长云。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阀阅:世家。②具驺唱珂卫:马匹装饰华丽在前面开道。③毂下:指京城。④子线:利息。⑤黄门:宦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尹缺/宣宗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
B.京兆尹缺/宣宗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
C.京兆尹缺/宣宗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
D.京兆尹缺/宣宗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是指因上辈有大功或有高位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优待。
B.转指转任,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千岩万转路不定”的“转”相同。
C.济意思是成功,与《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不同。
D.赠指追赠,文中指杜中立去世后,朝廷赐予其工部尚书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中立执法严明。有京城恶少在路上要杂戏,马匹装饰华丽在前面开道,杜中立部署随从官吏将恶少逮捕拘留,立即用杖刑处死。
B.在第二次任司农卿入朝谢恩时,面对皇帝的疑问,杜中立能直指时弊,认为司农寺尤其严重,并希望皇帝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C.有官员将“六宫飨钱”用来放贷,把所得的利息送到六官,宦官发现此事后前来督责谩骂。为此,杜中立实施新规,防止官员舞弊。
D.杜中立在地方做官,尽职尽责。他设置“飞雪将”减轻了百姓的痛苦,也使得军粮充足;洪水泛滥,他采取有效措施使沧州免于水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绳吏急,反为中伤,左徙庆王傅。
(2)中虽坐累免,及复用,亦不为宽假。
5.杜中立娶到真源长公主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022-10-10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淳化元年二月,登州饥,诏赈之。五月辛卯,令刑部署详覆官六员,专阅天下所上案牍,勿复鞫狱吏。置御史台推勘官二十人,并以京朝官充。诸州有大狱,则乘传就鞠,帝必谕之曰:“无留滞。”还,必召问所推事状。八月癸卯朔,秘书监李至与右仆射李昉等秘阁观书。帝之,遣使就赐宴,大陈图籍,令纵观。乃诏史馆,尽取天文、占候、谶纬等书五千一十卷,并内出古画、墨迹一百十四轴,悉藏秘阁。乙巳,令左藏库籍所掌金银器皿之属,悉毁之。有司言:“中有制作精巧者,欲留以备进御。”帝曰:“汝以奇巧为贵,我以慈俭为宝。”皆毁之。帝性节俭,退朝,常著华阳巾、布褐,内服为纯绢,咸累经浣濯,乘舆给用之物,无所增益焉。十月乙巳,以同州观察推官河南钱若水为秘书丞。若水初佐同州,有富民失女奴,其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拷掠自诬服。若水独疑之,使人访女奴,得之,引以示其父母,皆泣曰:“是也。”富民父子赖以得免。丙寅,赐知郓州须城县姚益恭绢米。益恭初为兴国军判官,以清干闻。其在须城;鞭扑不用,境内大治。至是采访使言其状,故有是赐。大理寺丞王济为刑部详覆官,屡上封事。帝一日顾问左右;“刑部有好言事者为谁?”左右以济对,帝遂命通判镇州。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济廉得,立斩之。驰奏其事,帝大喜。都校孙进,使酒无赖,殴折人齿;济不俟奏,杖脊送阙下,军府畏肃。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拷掠/
B.其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拷掠/
C.其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拷掠/
D.其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拷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复遣鞠狱吏”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遣”字含义相同。
B.“帝闻之”与“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相同。
C.“卒皆毁之”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
D.“密使人访女奴”与“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密”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非常重视各地案子的审理工作,他要求刑部安排详覆官查阅各地呈上的卷宗;地方上有了大案,他派御史台的推勘官前往审理,还亲自过问情况。
B.太宗非常节俭,他要求左藏库销毁金银器皿之类,退朝后总是戴华阳巾,穿粗布衣服,里面的衣服也是质地较次的丝织品,而且都经过多次浣洗。
C.姚益恭清廉能干,他担任兴国军判官时就以此而闻名;在须城任职时境内大治,刑具都没有使用过。采访使了解这些情况后上报,太宗就赏赐了姚益恭。
D.刑部详覆官王济因为喜好言事而惹恼了太宗,结果被贬为镇州通判;他在镇州不屈服于态度傲慢的长官,对犯法者严惩不贷,太宗知道后非常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州有大狱,则乘传就鞠,帝必谕之曰:“无留滞。”
(2)戍卒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济廉得,立斩之。
2022-10-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括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取材于《宋史·沈括传》)


【注】①解:解州,地名。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B.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C.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D.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
C.“朕”,在文中是皇帝的自称,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以后是皇帝的专有名词。
D.“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吏向帝王上书言事,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天文仪器都是在沈括担任提举司天监之后设置的,这些仪器后来都得以使用。
B.对于蜀盐一事,沈括认为盐应该全都由官府出售,如果不马上禁止私井,官府将会得不偿失。
C.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据理力争,从容应对,并取得了最终胜利,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
D.沈括博学善文,他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至今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2)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5.从征用车辆和谏止填塞私人盐井这两件事来看,沈括具有怎样的品质?
2022-10-0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