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汤之时,大旱七年,洛坼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殷太戊时有桑、楮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拱,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于是乃早朝而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楮自亡。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楮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已,曰:桑、楮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命之辱。君子【注】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注】君子,文中指的是孔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B.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C.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D.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无乃耽于乐乎”与“无与士耽”(《卫风·氓》)两句中的“耽”字含义相同,都指沉溺。
B.“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与“子路死,孔子曰:‘噫,天祝予!’”(《左传》)两句中的“祝”字含义不同。
C.“于是乃早朝而晏退”中的“晏”字与成语“河清海晏”中的“晏”字含义不同。
D.“拜命之辱”与“拜臣郎中”(《陈情表》)两句中的“拜”含义相同,都指授予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爱好打猎,大夫劝谏让他不要沉迷其中,楚庄王表示打猎是为了寻求人才。
B.商汤之时,大旱七年,他从政令是否适度、是否使百姓遭受痛苦等方面进行反思。
C.武丁看到治国之道遭破坏,就约束自己,追思先王政绩,尊老敬贤,使国家强盛。
D.孔子否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是因为他看到了宋君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过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
(2)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
2022-11-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                 属:劝人饮酒B.山川相                 缪:环绕
C.吾生之须臾          哀:为……悲哀D.而莫消长也          卒:突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二宿。
C.白露,文中理解为白茫茫的水汽,与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意思不同。
D.舳舻,“舳”是船尾,“舻”是船头,舳舻连称则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事。
B.苏子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歌词里所说的“美人”是美丽的女人。
C.苏子扣舷而歌时,有个客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让深渊里蛟龙起舞、孤舟上寡妇哭泣的魔力。
D.苏子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认为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平凡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在第四段中,苏子是如何通过水与月的特点进行说理的?请简要分析。
2022-11-04更新 | 29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春,正月,辛亥,右仆射长孙无忌,时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者,上以表示之,曰:朕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有不通。又召百官谓之曰:联诸子皆幼,视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间也。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赡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徵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夏,四月,已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馑,基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座。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欲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上问王珪曰:近世为国者益不及前古,何也?对曰:汉世尚儒术,宰相多用经术士,故风俗淳厚;近世重文轻儒,参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表也。上然之。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社焉。玄龄虽蒙宽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等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B.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C.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D.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仆射长孙无忌罢”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罢”字含义不同。
B.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文中指后者。
C.“固人之所欲”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D.稽颡,古代礼节,屈膝下跪,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后世俗称“五体投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宽厚仁慈,大臣长孙无忌遭人密报权宠过盛而“自惧”,他开诚布公予以安抚,告诫百官不得离间;下令官府掩埋百姓尸骨。
B.唐太宗律己甚严,长于用人,他认为国君所为受上天监临、百姓瞩目,不可随意;希望臣下能与自己心意相通;明了并发挥臣下之所长。
C.唐太宗注意吸取历史教训,他看到秦始皇大兴土木引起民怨,就打消了准备材料,修建宫殿的计划,并让官员们体察他的良苦用心。
D.唐太宗注重研究治国之道:他困惑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治越来越赶不上古代,赞同王珪缘于当今用人及治国理念与汉代有别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
(2)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簿书正,以廉称,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氂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不敢有所隐。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又乐陵侯史高以外属旧恩侍中贵重,霸荐高可太尉。天子使尚书召问霸:“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兴文也。如国家不虞,边境有事,左右之臣皆将帅也。夫宣明教化,通达幽隐,使狱无冤刑,邑无盗贼,君之职也。将相之官,朕之任焉。侍中乐陵侯高帷幄近臣,朕之所自亲,君何越职而举之?”尚书令受丞相对,霸免冠谢罪,数日乃决,自是后不敢复有所请。然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
B.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
C.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
D.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为察举制,虽以地方推荐为主,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B.同产,同母所生,在这里指同胞兄弟,古人还有“手足”“昆季”“伯仲”等代指兄弟。
C.邮亭,政府专设的机构,是供古代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处所,有时也称驿馆。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或用于高等级的嫔妃及其子女,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以称“薨”。
3.下列读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熟悉律令,断案公正。他从小学习律度法令,思维敏捷而且通晓法律条文;处事议政合乎法度,得到官吏百姓的敬爱。
B.黄霸通达明理,进退有度。黄霸欲推荐史高为太尉,皇帝认为此举不利于“偃武兴文”,因而未同意;黄霸主动认识到错误,不再进奏此事。
C.黄霸宣传朝中政策,不遗余力。面对皇帝国家治理的各项诏令,官吏们懒政怠政,黄霸为此选拔优秀官员,分地区宣传,让政策落地。
D.黄霸重视教化,长于治民。极力推行教化,然后才施用刑罚,制定并推行相关措施,深得民心,郡中户口增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2)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兴文也。
5.黄霸举荐乐陵侯史高担任太尉,却被皇帝批评的原因是什么?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燕国。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注】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①梁王,即魏襄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B.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C.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D.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燕国的“举”指攻占、攻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力足以举百钧”的“举”字含义不同。
B.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其中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后来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以为,即认为。还可指“把……作为”,如“秋以为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作为韩国的盟友,齐宣王答应了韩国使臣的请求并决定出兵帮助韩国。
B.韩国与秦国交战,楚赵两国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
C.秦武王的近臣憎恶张仪,指责他曾对惠王不忠。齐王也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不该重用张仪。
D.齐王发兵攻魏,张仪献退兵之计。他把舍人冯喜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
(2)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
5.在张仪看来,秦武王如何才能成就“王业”?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为楚相四年,秦破赵之长平军四十馀万。五年,围邯郸。邯郸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

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庄襄王立,以吕不韦为,封为文信侯。取东周。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 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客有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而君用之弱,其於英不然。先君时甚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於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许魏割以与秦。秦乐去陈百六十黑,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於是去陈徙寿春;而秦徙卫野王,作置东郡。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吴,行相事。

(节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
B.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
C.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
D.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贵族的门客、策士,也可作客人的总称。文中指的是后一个意思。
B.相,辅佐君王的大臣。也称为“相国”“相邦”,是秦及汉朝廷臣的最高职务。
C.假道的“假”指借,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的“假”相同。
D.爱许的“爱”即吝惜、舍不得,与《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爱”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申君担任楚国宰相时,他礼贤下士,招徕宾客,辅助君王掌握国政,为楚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B.在接待赵国平原君的使臣时,春申君的上等宾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这使赵国使臣自惭形秽。
C.有人认为楚国本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是春申君治理楚国,将楚国变弱了,朱英不认同这种观点。
D.春申君的门客认为现在魏国割了城池给秦,秦进攻楚就近了,于是春申决定据守在封地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
(2)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
5.春申君在楚国为相,经历了哪些大事?
2022-10-30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蓝天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越者,昌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沛公击昌邑,彭越助之。汉二年,沛公与诸侯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拜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汉王败彭城,越复亡其所下城,将其兵北居河上。汉三年,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汉四年,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越下睢阳、外黄十七城。汉五年秋,项王南走,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以给汉王食。项籍已死,立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节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注】①青衣:县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
B.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
C.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
D.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都邑、城市,古时也是行政区划名、县的别称,也指国、国都等。
B.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等同于丞相。
C.斛,中国古代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D.廷尉,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越曾结伙为盗,少年劝他效仿陈胜起义,他并无此想法,成为首领后,杀一儆百,确立了威信。
B.彭越帮刘邦攻楚,被任命为魏国相国,后又断绝楚军后援粮草,攻下很多座城池,被封为梁王。
C.汉高祖率兵讨伐陈豨,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只派将领带军队到邯郸,高祖发怒,派人责备他。
D.彭越害怕汉高祖怪罪,本想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建议他发兵反叛,可是彭越并未听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四年,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越下睢阳、外黄十七城。
(2)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5.彭越协助刘邦赢得楚汉之争,最后为何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2022-10-3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蓝天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①熙宁:北宋时期宋神宗的一个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善”意思是善于、擅长,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字含义不同。
B.文中“就”意思是就任、就职,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就”字含义不同。
C.文中“辞”意思是推辞、辞谢,与《送东阳马生序》“辞甚畅达”的“辞”字含义不同。
D.文中“因”意思是依靠、凭借,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力而敞之”的“因”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曾带着王安石所写的文章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四处为他传扬名声。
B.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不应朝廷征召;欧阳修向朝廷推荐王安石担任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
C.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D.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也得到了宋仁宗支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2)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
2022-10-3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蓝天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复图再,又遗浩书曰: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曰:“古人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蒙显授,羲之为之下,遂称病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曰:“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

羲之既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当以乐死。”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B.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C.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D.任国钩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图再举”与《逍遥游》中“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中的两个“举”字含义不同。
B.“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与“羲之耻为之下”中的两个“耻”字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C.“遂称病去郡”与“羲之既去官”中的两个“去”字的含义与用法相同。
D.“我卒当以乐死”与《荆轲刺秦王》中“卒起不意”中的两个“卒”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才华出众,受人赏识。在宴席上受到周顗赏识,任职后受到庾亮赏识,庾亮在去世前还曾上书称赞他的才能,夸赞他有鉴别决断的能力。
B.王羲之洞察时局,富有远见。他观察形势后劝阻殷浩不要北伐,但未被采纳,北伐果然失败,他又给殷浩写信陈述要确保万无一失后再决定下次出征。
C.王羲之清高淡泊,不慕名利。王羲之虽有辩才且受人爱戴,受朝廷认可,但并不钻营功名,他辞官后,在父母墓前再次表明不再为官的心志。
D.王羲之热爱山水,喜好游历。王羲之离开官场后,赏景、打猎、垂钓,采摘草药,遍游名山,泛舟沧海,他在游览名山大川的过程中非常自在快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
(2)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2022-10-2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单问赵奢曰:“吾非不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赁,不可给也。此而自破之道也,非单之所为也。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马服【注】曰:“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薄柱击石之类也。且夫吴干之剑材,难夫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之薄,而刃不断。兼有是两者,无钩繯镡蒙须之便,操其刃而刺,则未入而手断。君无十余、二十万之众,而为此钩繯镡蒙须之便,而徒以三万行于天下,君焉能乎?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齐已。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 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单不至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马服,即马服君,指赵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B.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C.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D.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此坐而自破之道也”与“列坐其次”(《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坐”字含义相同。
C.“操其刃而刺”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两句中的“操”字含义不同。
D.“而索以三万之众”与“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两句中的“索”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不满意赵奢的用兵策略,认为赵奢的做法不攻自破、坐以待毙,是不可取的。
B.面对田单的质疑,赵奢虽然严厉地指责了田单,但还是详细地解释了自己的策略。
C.赵奢以吴国、干国的利剑类比,来向田单说明他派出大量兵将参与作战的必要性。
D.赵奢认为古时候以三万兵士攻打城邑很容易成功,但当下却只能攻下城墙的一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
(2)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单不至也!”
2022-10-2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