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公如楚,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 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 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有删改)

材料二:

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曰: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后闻取卞。公曰:欲之而言叛,只见疏也。公谓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对曰:君实有国,谁敢违君?公与公冶冕服。辞,强之而后受。公冶致其邑于季氏,而终不入焉。曰:欺其君,何必使余?及疾,聚其臣,曰:我死,必无以冕服敛,非德赏也。且无使季氏葬我。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删改)


[注]①襄公,鲁襄公。②叔仲,鲁国大夫叔仲带。③楚王芈姓。④季武子,鲁国大夫,名宿(一作夙)。⑤卞,鲁国公室的一座城。⑥公冶,季武子的私属大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B.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C.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D.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汉,闻康王卒”与“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及”字含义不同。
B.“而何德于君”与“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C.玺书,文中指季武子以印章封记送给鲁襄公的文书。“玺书”秦朝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固辞,强之而后受”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叔仲带认为大家应该借鉴君子“计成而后行”的智慧,凡事要考虑周密,既然两国开战在所难免,鲁国就应该提前谋划好抵御楚国的办法。
B.材料一中,荣成伯认为,尽管鲁国大夫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不合规矩,但是如果请求楚国出兵来讨伐季武子,无论胜负,对鲁襄公来说,都是不利的。
C.材料二中,鲁国大夫季武子侵占卞城,却谎称卞城有人叛乱,自己率部下去平叛,已经取得了卞城。鲁襄公识破了季武子的谎言,看出了他的不臣之心。
D.《国语》和《左传》对鲁襄公回国后的记述,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国语》重在记言,以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左传》也记言,但叙事较为翔实,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
(2)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谥曰昭烈。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初,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诸夷皆从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皆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民安食足,而后用之。

六年春二月,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B.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C.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D.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汉魏时是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州的民政、刑讼、检奸等事宜。
B.夷最初指我国东方部族,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泛指华夏族外的少数民族。
C.参军是东汉末才开始设置的官名,有“参某某军事”的名义,后来简称参军。
D.县是春秋时期就有的行政单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是县制正式设置的开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掌蜀国军政大权,但他面对的是益州的土豪雍闿杀死太守归附吴国,还让同郡孟获诱惑夷族叛乱的局面。
B.等到百姓生活安定、粮食充足以后,诸葛亮率兵讨伐雍闿,出师途中他听取并采纳了马谡的建议,确定了“攻心为上”的平叛策略。
C.诸葛亮到达南中征讨叛乱,战无不胜,斩杀了雍闿和高定,擒获孟获;为显示军事力量强大,对孟获七擒七纵,直至孟获心服为止。
D.平定南中后,诸葛亮网罗并任命当地豪俊为官,让南中贡献金银、丹漆、耕牛、战马,此后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再也没有反叛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
(2)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5.诸葛亮前去南中平定叛乱时,为什么要采纳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其欢;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之便于体,膳啖之赚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B.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C.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D.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愿大王无绝其欢”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C.“若使有罪”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不同。
D.“受其币而厚遇之”与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者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后,诸侯都去祝贺,但赵王派去祝贺的使者往返三次都没有得到通报接见,这让赵王忧心忡忡。
B.在赵王身边的人推荐下,谅毅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秦国,最终谅毅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
C.秦王在接到谅毅的献书后,并没有马上接见谅毅,而是派使者告诉谅毅自己的想法,在得到让其满意的回答后才接见了谅毅。
D.谅毅以“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做比喻,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伤了叶阳君、泾阳君的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
5.为什么秦王开始多次拒绝接见赵使?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B.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C.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D.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与“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两句中的“窃”字含义相同。
B.“乘间而谋己故也”与“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季氏将伐颛臾》)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C.“然则向日分兵之策”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向”字含义不同。
D.“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与“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僮蒋士则趁田季安去世、怀谏年幼弱小之际,独揽魏博的军政大权,凭个人好恶调换众将职位,引发众怒,后来被田兴杀掉。
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
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
D.宪宗采纳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
(2)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特,巴西宕渠人,其先廪君之苗裔也。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特少仕州郡,见异当时。元康中,特随流人如将入于蜀,至剑阁,箕踞太息,顾眄险阻曰:“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同移者咸叹异之。

水雨将降,年谷未登,流人无以为行资,遂相与诣特。特乃结大营于绵竹,以处流人。时益州刺史罗尚贪残,为百姓患,而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尚频为特所败,乃阻长围,水作营,自都安至犍为七百里,与特相距。

太安元年,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改年建初,赦其境内。于是进攻张征。征依高据险,与特相持连日。时特与荡分为二营,征候特营空虚,遭步兵循山攻之,特逆战不利,山险窘逼,众不知所为。罗准、任道皆劝引退,特量荡必来,故不许。征众至稍多,山道至狭,唯可一二人行,荡军不得前,谓其司马王辛曰:“父在深寇之中,是我死日也。”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特议欲释征还涪,荡与王辛进曰:“征军连战,士卒伤残;智勇俱竭,宜因其弊遂擒之。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特从之,复进攻征,征溃围走。生擒征子存,以征丧还之。

二年,建平太守孙阜已次德阳、特遣荡距阜。罗尚遣大众奄袭特营,连战二日,众少不敌,特军大败,收合余卒,引趣新繁。尚军引还,特复追之,转战三十余里,尚出大军逆战,特军败绩,斩特及李辅、李远,传首洛阳。在位二年。

(节选自《晋书·李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B.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C.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D.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剑阁,位于四川省北部,是蜀地的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B.“流人无以为行资”与“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两句中的“无以”含义相同。
C.“特乃结大营于绵竹”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的句式不同。
D.“缘水作营”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缘”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特见识非凡,异于常人。他年轻时在州郡为官,当时的人都称其与众不同,后经过剑阁时,同行的人更为他的非凡见识而感叹。
B.李特赈济施舍,关心百姓。将到雨水季节,谷物还未成熟的时候,流民无法筹集路费,就相互结伴到李特那里去,李特安置了他们。
C.李特沉毅果决,颇有见识。先前与罗尚对阵多次击败对方;与张征相持数日凶险异常,部下劝其退位,李特不答应,后果然打败张征的军队。
D.李特治军严整,但寡不敌众。其部队受到百姓的拥护,他自领益州牧第二年,罗尚率大军来袭,并击败李特的军队,最终李特兵败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
(2)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
5.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罗尚和李特采用的治民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国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B.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C.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D.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诏,汉代征士未有正官者,均待诏公车,其特异者待诏金马门,备顾问,后遂以待诏为官名。
B.郡县,古代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
C.明主,贤明的君主,一般是指臣子对国君的称呼,文章中叔孙通认为当时的君主秦二世是贤主,所以称他为“明主”。
D.尉,古代官职的一种,多为武职,如县尉、都尉、卫尉、太尉等。也指军衔名,在校官之下,如尉官、上尉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有过人的才智,但性格为人方面不能秉公执政,而专事阿谀,见风使舵,通过叔孙通和秦二世的对话,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
B.文中多处运用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叔孙通的弟子暗骂叔孙通以及叔孙通的答话,把一群鄙儒投降刘邦后,迫不及待地捞官做的性格活画出来。
C.秦二世认为,自己已经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所以秦二世听说有人造反就很生气。
D.叔孙通善于变通,当他知道汉王非常讨厌自己穿的一身儒服,就换了服装,穿上短袄,而且是按楚地习俗裁制的,汉王见了很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2)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
5.根据文本,简要分析叔孙通的弟子暗地里骂叔孙通的原因。
2022-11-13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文本二: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游缅怀了旧时家风,针对当时有族人贪图享乐的现象,表达了对家风难继的忧虑。
B.叶氏家训告诫族人应该节制欲望,谦逊恭谨,修身养性,以利于守家治生。
C.陆氏家族复兴,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
D.陆文借祖先的实例阐明家训的主旨,叶文通过假设来论说不善治生的危害。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相,即宰相,泛指大臣。与《易·泰》中“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的“辅相”意思不同。
B.孝悌,意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孝悌”意思相同。
C.归宁,回家省亲。与《项脊轩志》中“吾妻归宁”的“归宁”意思相同。
D.皂隶,衙门里的差役。与《醒世恒言》中“令国祚移于外亲,降为皂隶,纵不为身,奈宗庙何!”的“皂隶”意思不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终身未尝有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
(2)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2022-11-1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集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王使景鲤如秦

楚王使景鲤如秦。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使景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不与不如景鲤留,是便计也。___________________。

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

1.根据上下文信息推测,在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是(     
A.秦王乃留景鲤B.秦王欲杀景鲤
C.秦王乃赏景鲤D.秦王乃邀景鲤
2.景鲤运用智慧迫使秦王放了他。请根据选文推断,假如秦王杀了景鲤,会有哪些后果?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下列与“王不如留之以市地”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徒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B.固国不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C.无从致书                                        《送东阳马生序》
D.屠惧,投                                        《狼》
2022-11-1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②宣子,赵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B.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C.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B.“斗且出”的“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义相同。
C.“遂自亡也”的“遂”与《琵琶行并序》中“遂命酒”的“遂”意义相同。
D.乙丑,中国传统的以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文中是用来纪日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杀了没有把熊掌炖熟的厨师,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忍不住要去劝谏。
B.吸取了以往劝谏的教训,士季建议由自己先去,劝谏不成,赵盾再去。结果士季一去,晋灵公就承认错误并表示会改正。
C.晋灵公没有改正,赵盾不停地劝谏,让晋灵公很厌烦,两次想杀掉赵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杀死赵盾。
D.赵盾曾经有恩于晋灵公的武士灵辄,在晋灵公追杀赵盾时,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2)“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5.对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这一事件,孔子是怎样评论的?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谓黄门侍郎王圭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已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当是之时,皆自谓有智,祸不及身。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卿曹各当徇公忘私,勿雷同也!”或告右丞魏徵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徵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俱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延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B.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延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C.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D.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延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指中书省,古代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历代沿用,名称职掌有别,明初废止。
B.“苟论难往来”与“终苟且免而不怀仁”(《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C.皋陶,上古华夏部落的首领,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中国司法始祖”。
D.“君欲自知其过”与“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注意研究王朝灭亡的教训,希望大臣以隋炀帝时内外官吏一团和气以致亡国为诫,警惕重蹈历史覆辙。
B.唐太宗处理魏徵被人控告一事,没有偏听偏信,他委派大臣了解情况,听到魏徵的谏言后,表达悔意并予以赏赐。
C.唐太宗不徇私情。他明辨是非,否决臣下将秦王府旧部任命为武官,加入皇宫警卫部队的建议,表示要唯贤是用。
D.为了让大臣敢讲真话,唐太宗以镜子为喻说明忠臣进言对国君纠错的作用,还让旁观的公卿们发表个人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告右丞魏徵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
(2)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5.在与黄门侍郎王圭的谈话中,唐太宗尖锐地指出中书、门下省官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