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6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①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①匡山:指四川彭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
B.“来多”即“多来”,“归晚”即“晚归”,因诗歌的平仄与对仗需要而倒装。
C.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浓郁的生活气息。
D.本诗叙事娓娓,抒情款款,于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
(2)简要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
(3)有人认为,这首诗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文,试作分析。

2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胞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本诗的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023-09-18更新 | 305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①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他与苏轼为莫逆之交。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杭州赴汴京时,作此词赠予参寥。②谢公雅志:《晋书·谢安传》载:谢安虽为大臣,“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欲经略初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③“西州路”三句:谢安死后,其外甥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某次醉酒,过西州门,回忆往事,“悲感不已”,“恸哭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端写万里风涛,气象开阔,“无情送潮归”突显离别的不可改变。
B.上片写钱塘江景,下片写西湖湖景,记述作者与参寥子在杭的游赏活动。
C.作者在下片中表示历代像他和参寥子那样写诗颇有成就的诗人比较稀少。
D.本词虚实相生,写人、叙事、描景切换自然,情意深厚,给人无尽哲思。
(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两句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两种加以简析。
(3)请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赠张将军

[唐]杨巨源

关西诸将揖容光,独立营门剑有霜。

知爱鲁连归海上,肯令王翦在频阳。

天晴红帜当山满,日暮清笳入塞长。

年少功高人最羡,汉家坛树月苍苍。


【注】①张将军:其人生平未详,当是关西主将。②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③鲁连: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侠士,善谋略,助平原君功成后浪迹海上,不肯出仕。李白赞曰:“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④王翦:战国时秦国大将,秦灭楚时,因秦王不用其话,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⑤红帜:红旗。⑥清笳:清越的笳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剑”“霜”两个意象合用,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刻画出张将军的英武之气。
B.颔联反用典故,是说(朝廷)如果懂得珍惜鲁仲连这样的贤士,又怎么能让王翦这样的大将屈居频阳呢?
C.颈联红帜、清笳,两个意象相对,前者清冷,后者热烈,不减盛唐边塞诗之英气。
D.尾联意思是说汉代那些英雄已是陈迹,而张将军这样的少年英雄,则被时人共仰。
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2-03-12更新 | 286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①东汉高士严光(字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之召,拒封“谏议大夫”之官位,隐居垂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四句对青溪作了总体介绍,然后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青溪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
B.“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著一“喧”字,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静”字写出了松林的茂密、安谧。一动一静,动静结合,表现了环境的生机、热闹。
C.本诗自然、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韵味隽永,醇厚清淡而有韵致。
D.此诗借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内心。从青溪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诗人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

(2)“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简要说明诗歌最后四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2024-04-02更新 | 2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

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右紫枢。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


【注】①本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为送别被贬为泾原路(今宁夏一带)都监的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王乘所作。②挽须:出自苏轼赠王庆源诗“时有野人来挽须”称赞王庆源不摆做官的威仪。③黄阁:中书门下省。④紫枢:枢密院。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从别宴写到田头,作者写到父老,着意表现了王秉虽身为太守,但和善宽厚、仁德亲民的形象。
B.上阕后两句取义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表达对王秉处事过于执着于完美的委婉劝告。
C.下阕写别后场景,尾句中“雁”与范仲淹《渔家傲》“衡阳雁去无留意”中“雁”传达的情感不同。
D.全词运用了侧面烘托、用典、直抒胸臆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质朴通俗之效,又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美丽壮观的胜景,与后文呼应,对景物的赞叹之中已含有对友人的离情。
B.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描写杭州繁华夜景,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此词以白描取胜,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
(2)请赏析“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3)请简要分析本词上下片的情景关系。
2022-04-19更新 | 30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注:①块然:孤独貌。②壮齿:壮年。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柔条”两句借柔条与绿叶随时令之变,或强劲,或枯黄,表现时光流逝。
B.“明月”两句,“皦皦”写月之明亮皎洁,而“流”字赋予月光动态之美。
C.“壮齿”两句写诗人壮年时期常常漂泊不定,如今人到暮年仍怀慷慨壮志。
D.本诗属于古体诗,在表情达意上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
(2)“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本诗“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中的“空”字,与《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有何不同?请比较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67岁时,他担任太子少傅,可谓志得意满。卢宾客,即卢周仁,和白居易、刘禹锡一样,也曾做过苏州刺史。②交印:交出官印,谓卸职;相次:相继。③褰(qiān)帷:撩起帷慢,指代上任。④麦秋:指初夏麦子成熟的季节,因此,古人引申称初夏为麦秋。③齐云楼:古楼名。齐云,言其高与云齐。旧时在苏州子城上,唐曹恭王所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在看到了刘禹锡写的《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后,才又写了这首和诗的。
B.诗中写到江南一带的美食、音乐、美酒和交通,说明这是诗人留恋苏州的原因。
C.“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两句交代了白、刘、卢三人依次为官苏州的经历。
D.这首夏至诗,记叙描绘江南一带丰富的风俗情趣,也包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这两句诗。
(3)白居易创作的讽喻类、闲适类诗歌,历来最受重视。你认为《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属于这两类作品中的哪一类?简述理由。
2024-04-04更新 | 24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年级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七月十五夜著甚,看月达晓

[清]黄遵宪

空庭树静悄无鸦,太白光芒北斗斜。破碎山河犹照影,广寒宫阙定谁家?

光残银烛谈偷药,热逼金瓯看剖瓜。满酌清尊聊一醉,漫愁秋尽落黄花


[注]①此诗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这一年慈禧太后先是利用义和团,随即大肆镇压,以讨好八国联军,帝国主义列强趁机实现瓜分中国的梦想。②金瓯:金瓯指金制的小盆。比喻疆土的完整、国家的巩固。③“黄花”暗用北齐后主穆皇后之典。《隋书·五行志》:“武平末,童谣曰:“‘黄花势欲落,清樽但满酌。’时穆后母子淫僻,干预朝政,时人悲之。穆后小字黄花,寻逢齐亡,‘欲落’之应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七月十五看月到天明,既有“夜暑甚”的表层原因,也有深层原因。
B.“太白”即金星,“北斗”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这一句呼应了标题。
C.“破碎”句意谓现在月中还剩有一些破碎山河的影子。“广寒宫阙”指月宫,神话传说为嫦娥所居。
D.“偷药”是指嫦娥偷吃不死之药的神话传说。“剖瓜”是说一家人围坐,边赏月,边分瓜食的团圆美满的场景。
(2)“空庭树静悄无鸦,太白光芒北斗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