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6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元八:元宗简,行八,白居易的好友。②卜邻:选择邻居。③隐墙东:《后汉书》记载:“(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后以“隐墙东”指隐于市井。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白居易为表达“欲与元八卜邻”的恳切意愿寄赠给对方的一首卜邻诗。
B.在诗人的妙笔点染下,他把结邻而居的生活想象得极具诗情画意,极富人情味。
C.颈联侧重议论,用“安居择邻”衬托“暂出犹思伴”的重要性,语意更近一层。
D.诗人想“子孙长作隔墙人”,从彼此相亲想到世代的情谊,将感情抒发到极致。
(2)清代诗人查慎行认为颔联应写成“明月好同三五夜”,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3)这首诗写出了多重美感,请做具体分析。
2022-04-16更新 | 36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①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这时杜甫寓居在成都西郊浣花草堂。②徂:过去,逝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竹”“野”二字,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凉”字渲染出一派秋气。
B.“重露成涓滴”紧扣第一句“竹”这个意象。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中,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滴滴答答滚落下来。
C.本诗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虚实结合,最后两句抒情,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
D.诗中虽只写“夜”不写“倦”,但是诗中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寓情于景,味之无尽。
2.“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海云四敛

【南宋】张孝祥

海云四敛,太清楼,极目一天秋色。明月飞来云雾尽,城郭山川历历。良夜悠悠,西风袅袅,银汉冰轮侧。云霓三弄,广寒宫殿长笛。

偏照紫府瑶台,香笼玉座,翠霭迷南北。天上人间凝望处,应有乘风归客。露滴金盘,凉生玉宇,满地新霜白。壶中清赏,画檐高挂虚碧。

【注释】①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他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酣眠”和“小睡”来拟写月光流照的情态,本词上片所写的月照之态正与“小睡”相符。
B.本词中的“城郭山川历历”与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都是写景物清晰可辨,但所借助的光照条件各不相同。
C.词人的想象驰骋天地,上片结尾虚写广寒宫内三弄笛音,良夜添意趣;下片结尾实写楼檐斜逸浮于天际,句中有画意。
D.本词所描绘的情境与词人《念奴娇·过洞庭》中所写的“表里俱澄澈”相类,且不单写景,也是词人理想人格的外显。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良夜悠悠,西风袅袅,银汉冰轮侧”。
(3)请指出词人借笔下之景表现了怎样的胸怀和情致?
2023-03-28更新 | 30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指写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2022-07-08更新 | 32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东丽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赴彭州山行之作

【唐】高适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下本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山路独行,一路美景和鸟声清越,这些美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虚实相生。
B.嶙峋的峭壁怪石,撩人衣裳的轻萝,令山行艰难,又因路长年老,诗人困顿不已。
C.山行迢迢,无限芳菲争相逞妍,诗人放下意绪,尽情饱览秀色,只可惜没人同游。
D.全诗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抒情转折起伏,凸显诗人赶路时内心的曲折变化。
2.“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诗人流连山水之际,还流露了哪些情感?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两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菩萨蛮·丹阳道中

【元】宋

西风落日丹阳道,竹岗松阪相环抱。何处最多情?练湖秋水明。

驿城那惮远?佳句初开卷。寒雁任相呼,羁愁一点无。

长相思·山驿

【宋】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注释】凉蟾:秋月。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写羁旅行役,都写旅途见闻,然而情感迥异,但都充满着“行路难”的慨叹。
B.“何处最多情?练湖秋水明”两句,将练湖之明波认作丽人之“美目盼兮”,写活了自己对山水的爱赏。
C.“短长亭”,是古人送别之所,此句是山驿望中之景,“古今情”是由景产生的联想,即古今相同的离情;时空纵横,拓展了诗歌意境。
D.用“凉蟾”代指秋月,“蟾”比“月”与“兔”更能表现“凉”意,“凉”字则暗示行人触景所生之情。
(2)“西风落日丹阳道,竹岗松阪相环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两首词中“雁”这一意象有何含义?这两首词中此意象对情感抒发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2022-05-19更新 | 66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

黄庭坚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𪩘。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

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

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


注:①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见郭熙《秋山》图,因作七古《郭熙画平远山水》,诗人依苏轼原韵和作一诗。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题画为线索,融画意、友情、感慨于一体,于意象中见奇崛之气。
B.前四句从苏轼贬谪黄州起笔,转入被召回于玉堂观画,引发诗人为国效命之志。
C.诗人因想到洞庭湖边霜降,柑橘渐黄,怅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
D.诗中首叙苏轼观画,末写自己求画,中间正写郭画以联结两端。通过精心的结构表现了苏黄之谊。
(2)“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𪩘”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清代文学家、思想家方东树评“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两句“点出宗旨”,请概括其中蕴含的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2.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
9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小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君贶(kuàng),即宣徽使王拱辰。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②丕构:大厦。③萧相: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在严密的章法中写出诗人的不尽之意。
B.第二句写伊浦水天相连、浑然一色,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近。
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暗指国家这座大厦需要依靠辅弼大臣来支撑。
D.第七句、第八句用典,萧何尚且需要玷污自己的名声以打消皇帝的疑心。
(2)赏析诗歌的第二联。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使用萧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2022-03-07更新 | 387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园小梅·其一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①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②暄(xuān)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形容梅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极目骋怀,写百花凋谢时,只有梅花独自开得热烈而美丽。一个“独”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孤傲的品格等。
B.颈联,诗人实写眼前“霜禽”“粉蝶”对梅花的反应,从客观上着重渲染梅花的与众不同,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事物的细致观察。
C.尾联,诗人在赏梅中低声吟诗,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别具风情,无须热闹的俗情凑趣,也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
D.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神韵也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2.本诗的颔联与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析。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