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剧本,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的荆轲(节选)

莫言

[荆轲豪宅。

[秦王偶像立于一侧。

[舞台的一侧有一根粗大的红色立柱,可以活动。

[荆轲在舞台中央席地而坐。

[高渐离、秦舞阳、狗屠在舞台上转来转去。狗屠此时也背上了一把宝剑。从开场至今荆轲一直长跪默想,与秦王偶像相对,宛如另一尊偶像。

荆轲 (依然闭着眼睛)高先生,请您再讲述一遍曹沫挟持齐桓公的故事。

高渐离 (在舞台后方边走边讲)曹沫曹大侠,鲁国人也。随从鲁庄公会盟齐桓公于齐地。庄公与桓公在高坛之上,正欲盟誓签订割地之约,曹大侠手持匕首,飞身上坛,左手拉住桓公袍袖,右手持匕首按在桓公脖颈,厉声曰:齐国以强凌弱,欺负我鲁国太久太甚。今日当着诸侯的面,请您对天盟誓,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并保证不再侵犯鲁国边境。桓公被曹大侠威逼,无奈,只好对天盟誓,当众签约,答应了大侠提出的所有要求。事毕之后,曹大侠将匕首扔在桓公面前,纵身下坛,北面而坐,饮酒食肉,面不改色—投匕首于地、纵身下坛、北面而坐、饮酒食肉而面不改色—此正是大侠英雄本色也!

荆轲 此也正是太子殿下想让我们做到、我们自己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荆轲前倾仆地)

[幕后高声传呼:太子殿下送牛一头、羊一尾、豕一只,供荆卿与众侠士消受—

[秦舞阳与狗屠交换眼色。

荆轲 (沮丧地)但是,秦宫不是齐地,秦王也不是桓公。荆轲纵然有十倍于曹沫之勇力,又有什么机会能威逼秦王对天盟誓、当众签约?即便秦王迫于形势,盟誓签约,但荆轲一松手,顷刻之间,就会被剁成肉酱,还到哪里去“北面而坐、饮酒食肉而面不改色”?!嗟乎,曹沫不可学也。

[幕后高声传呼:太子殿下进锦缎十匹、美酒十坛供荆卿与众侠士消受—

秦舞阳 (悄对狗屠)这老兄,真肯下本钱啊!

狗屠 (悄声)你就跟着吃香喝辣吧。

高渐离 其后一百六十七年,吴国又有专诸专大侠为公子光刺吴王僚的故事。

荆轲 (悲凉地)讲来。

高渐离 专诸专大侠,吴国堂邑人也。公子光为夺王位,埋伏甲兵于窟室中,请国王僚—是他叔叔的儿子—赴宴。从王宫至公子光家的大道两侧以及公子光家的院落、过道上,站满了国王的亲信,一个个手持长剑,虎视眈眈。酒值半酣,公子托词退出,专大侠将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冒充上菜的厨师,来到王僚面前。大侠扒开鱼肚,抓起匕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杀王僚。国王的武装侍从,扑上来将大侠乱剑刺死。公子埋伏的甲士突出,杀尽王僚的亲信。公子光代僚为吴王,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荆轲 专诸可学也,但可惜荆轲没有个儿子被封为上卿。

秦舞阳 先生不妨收一个可造之才为义子。

狗屠 你又想什么歪门邪道?

[幕后高声传呼;太子殿下进良马三匹、高车一乘,供荆卿使用—

荆轲 请讲豫让故事,高先生。

高渐离 豫让豫大侠,晋国贵族智伯门客也。为报知遇之恩,两次为智伯刺杀赵襄子。第一次化装成罪犯,身藏利刃,入赵宫粉刷厕所,被赵襄子识破。赵襄子敬重他是个侠士,赦免之。第二次,豫大侠用剧毒的油漆涂抹身体,使自己像麻风病人令人见之心悸;他还吞下粗粝的木炭将喉咙弄哑,使自己的声音无人辨识。他埋伏在桥下等候赵襄子。赵襄子马惊,识破豫让。赵襄子流着眼泪说:豫让,你为智伯报仇,已经得到了义士之名。但为了自身安全,我不能再次赦免你了。大侠曰: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君前次宽恕了我,也为你自己博得了宽厚的美名。今日,我是该死了。唯求君之外衣,让我以剑击之。一是了却我为智伯报仇的心愿,二是将更加宽厚的美名赠你。赵襄子逐将外衣脱下,使人送到豫让面前,大侠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成就了忠烈侠士之义,也成就了赵襄子宽厚仁慈之名。

荆轲 豫让空有侠士之名,实乃跳梁小丑,不足学也。

狗屠 我倒觉得这个豫大侠是个憨厚人。

秦舞阳 你就不要多嘴了。

[幕后高声传呼:太子赠无价之宝,供荆卿一人享用—

[一个庞大的物件,由四个侍卫抬上。

秦舞阳 我的娘,这是个什么宝贝?

狗屠 (抽动着鼻子)好香啊!

[一侍女上前,揭开一层层的绸缎,显出了浓妆艳抹、酥胸半露的燕姬。

荆轲 (激动地)燕姬

燕姬 (彬彬有礼地)先生。

荆轲 (对侍卫)速将燕姬护送回太子宫中。

燕姬 妾乃太子赠给先生的礼物,送给别人的东西,哪有收回去的道理?从现在起,您就是我的主人了。(示意侍卫们送下)

高渐离 (趋前施礼)久闻燕姬贤名,今日得见,如睹天人!

燕姬 您就是高先生吧?

高渐离 高渐离。

秦舞阳 (膝行至燕姬面前)秦舞阳参见燕姬。

狗屠 (膝行至燕姬前)俺也参见燕姬。

燕姬 贱妾此身已属荆卿,你们都是荆卿兄弟,往后就不要这般客气了。

[燕姬膝行,为众人斟酒。

荆轲 (掩饰着内心的激动)高先生,豫让之后,还有什么故事?

高渐离 豫让之后四十年,魏邑又有聂政聂大侠故事。

荆轲 讲来。

燕姬 (挺身向前,对荆轲)主人,高先生已经口干舌燥,可否由贱妾为您讲述这段故事?

荆轲 (讶异地)您?如何敢劳动您开启金口?

燕姬 (冷笑)太子经常在我的讲述中奋然而起,宛如一只好斗的公鸡。

荆轲 荆轲洗耳,恭听您的燕语莺啼。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真实生活复制型布景不同,该剧本舞台布景基本为空,“一根粗大的红色立柱”即代表了“荆轲豪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B.高渐离讲述曹沫行刺,两次提到了他威逼桓公后饮酒食肉面不改色,既突出了曹沫的侠肝义胆,也体现出高渐离讲故事的技巧。
C.曹沫饮酒食肉而面不改色,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肚子里,豫让刺赵襄子的外衣,高渐离讲述这些细节意在告诫荆轲行刺要具备勇气。
D.剧本中的次要人物也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从他们个性化的语言中,读者能够感受到高渐离的深沉、秦舞阳的鲁直和狗屠的无知。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运用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悄对狗屠”“我的娘,这是个什么宝贝?”“膝行至燕姬面前”表现出秦舞阳面对赠礼时的反应。
B.“这老兄,真肯下本钱啊!”“你又想什么歪门邪道?”作者借古人之口说今人之话,这种创作手法鲁迅在《故事新编》中也多有运用。
C.剧本一方面通过高渐离之口讲述过往侠客行刺的悲剧性壮举,一方面让狗屠、秦舞阳在台上滑稽逗笑,让作品在庄重之中又有逗笑之感。
D.《战国策》记录的荆轲刺秦王的史实里并没有燕姬,剧本虚构了这个人物,说明历史剧的创作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
3.作者以“我们的荆轲”为题,重新创作荆轲刺秦的故事,有什么效果?
4.有评论指出:“话剧艺术的舞台法则,使剧作家选择场面要受到舞台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就必须把很多东西推向暗场。”请简要说明本剧明场戏、暗场戏的安排及其效果。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认为,历史上依次存在过三个中国:史前至秦统一为中国之中国,秦统一至清朝乾隆末年有亚洲之中国,乾隆末年起有世界之中国。假如这一史观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中华文化基因至少是在这三个中国中逐层累积和渐次呈现的。历经三个中国变迁而又能实现连续发展的中华文化基因,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品质和共同的记忆。

中国之中国时段生成的基因。史前中国有着多点分布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源头;到先秦,中国逐渐形成以中原为行政中心、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的行政管理格局,意味着谁入主中原谁就取得了天下。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也在相互影响并吸纳对方的文化精华,从而使得多元一体的中国能够创生出新的中华文化基因,如同合、中和、正义等。农事依赖于部落群体的协作,需要讲究同合价值观;周代建立礼乐制度,需要讲求父子、君臣等之间的中和;天下兴亡之时,需要以正义去求取天下和平。

亚洲之中国时段生成的基因。随着与四周族群如北疆匈奴、东南方越人等文化之间,以及与印度和日本等周边国家之间交流的深入,中华文化主动吸纳其他文化的精华,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基因构成,先后出现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型文化等中国古典文化艺术高峰。这时段中华文化生成的基因有包容、感兴等。中华文明得以在历次危机中仍然实现连续性发展和创新,无疑正倚靠着这种包容特质;同时,中国的文化艺术创造将艺术创作的动因归结为艺术家对外物的感兴,形成了感兴说及其延伸的兴味蕴藉美学。

世界之中国时段生成的基因。此时段,中国仍然处在不断建构和变迁、持续认同和融合的过程中。特别是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普及与深化,中华文化主动吸纳外来文化资源中的优秀成分而为我所用,助力中国现代文化独立自主的卓越创造。此时段生成的中华文化基因,必然融合了风行于世界各国的现代性文化因素,如民主、科学、革命、改革等。借助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得以迅速传播和延伸;在鸦片战争以来的历次反抗斗争中,中国人民自觉地必然地选择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而革命的价值观内部包含着改革的价值理念,也就是对革命成果进行自觉的反思和调整,以便使革命走在正确轨道上。

三个中国中历时性地累积下来的文化基因,对于当代人来说,其实是共时地呈现并且同时产生作用的,就像夜空中缀满天际的星座,它们或许生成年代各异且相距遥远,却可以在同一瞬间放射出熠熠星光,给予我们不同程度的影响。

(摘编自王一川《中华文化基因的层累与共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中国史叙论》以秦统一和清朝乾隆末年为时间节点划分三个“中国”。
B.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占据优势,这意味着入主中原就是取得“天下”。
C.感兴说及其延伸的兴味蕴藉的美学观念,具体体现为艺术家对外物的感兴过程。
D.中国现代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基因后,开始融合风行世界各国的现代性文化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前人学术观点具有合理性的前提,深入剖析了中华文化基因的不同内涵。
B.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得相关论述既严谨又生动。
C.文章以“魏晋风度”“盛唐之音”为论据,旨在论证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独特性。
D.文章的整体呈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则按照时段的先后依次展开论述,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中华文化基因是逐层累积和渐次呈现的,该特征与“三个中国”史观的合理性无关。
B.中华文明历经危亡而能延续、发展并创新,得益于史前中国已确立的文化包容基因。
C.无论是选择中国革命的道路,还是反思和调整革命成果,都彰显了国人的自觉精神。
D.中华文化基因是共时地呈现并且同时产生作用的,可以成为照亮当代人生活的光芒。
3 .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的“文气”说,始终将文学作为主体生命的精神性呈现。曹魏时期,曹丕即将生命之“气”引入文论之中,《典论•论文》就强调“文以气为主”。所谓“气”,源于主体的性情、气质、禀赋,形诸文章则是文气之中所蕴含的生命张力。与意境说侧重于文本的艺术技巧不同,王国维的意境说还具有饱满的生命张力。他所说的“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狷”,正是文气之中所迨透出的生命精神。

这种境界的生命张力,内来源于作家主体的情性,外表现为一往必达的文气。《人间词语》所谓的“隔”与“不隔”,本质上也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所谓“隔”,就是抒情写景,文气不畅,甚至滞涩断绝。所谓“不隔”,就是写景自然显豁,如在目前:抒情直写胸臆,真切深挚;且“意”与“境”融彻贯通,浑然一体。

《人间词话》先举诗人论之:“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从诗境上说,陶诗自然平淡,谢诗出水芙蓉,情余言外,所以“不隔”;苏东坡诗“随意吐属,自然高妙”,所以“不隔”;黄庭坚诗刻意雕琢,强调“化腐朽为神奇”,所以“隔”。从写景上说,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状物写景如在眼前。为了进一步说明,王国维又举例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书胸中之情,如秀才夜话。写景“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如此,则“不隔”矣。

在王国维看来,造成“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端:第一,使用代指,造成物境描恭的朦胧。周邦彦《解语花》“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写月光如水,流动于屋瓦之上;纤云飘散,仿佛嫦娥飘然而下,本是写景不隔,境界美妙,然而作者却用“桂花”代指月光,不仅造成阅读的思维停顿,而且桂花意象的本身也缺少月光如水的鲜明质感,所以如雾中看花,朦胧模糊,文气“隔”矣。第二,过度修饰,造成情感表达的晦涩。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王国维批评姜夔“如雾看花,终隔一层”。写二十四桥下的水波,用一动态的“荡”字,破坏了“冷月无声”的萧条冷落,淡化了作品的“黍离”之悲。第三,胶着物态,造成抒情主体的缺失。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审美生成过程。作者的取景取境,不惟受主体才性制约,也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苏轼词“春色三分,三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既有杨花飘零的物态神理的描摹,又融入词人深挚的叹息和身世飘零的感伤。无论从物态描摹或从情感抒写上,都是不隔的典范之作。补充说明的是,《人间词话》既反对胶着物态,又强调描墓物态,二者并非对立。

文气,是文学的生命。所以,西晋陆云《与兄平原书》就强调文学创作的需要“管管流泽”“清绝滔滔”也就是文气流畅,一往必达。一旦文气阻隔,就破坏了诗词境界的生命力,王国维“隔”与“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的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要做到“不隔”,“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人间词话》)也就是说,必须景情统一,以情为主,切莫在雕章琢句上迷失了文学的生命精神。

(摘编自刘运好《经典重读:论“境界”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间词话》的所谓“隔”与“不隔”,只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以抒情写景不畅为“隔”;以写景自然,如在眼前为“不隔”。
B.在作者看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既反对胶着物态,又强调描摹物态,二者对立。
C.诗人创作时的取景取境,虽受主体才性制约,却不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
D.作者强调古典诗歌创作;必须景情统一,以情为主,切莫在雕论琢句上迷失了文学的生命精神。
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文气”说,强调“文以气为主”,最早由曹丕引入文论,并将文学作为主体生命的精神性呈现。
B.文章以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为论证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古典诗歌创作中“文气”阻隔的原因。
C.王国维的意境说不仅侧重文本的艺术技巧,还强调饱满的生命张力。“苏辛词之狂”正透出了这种生命精神。
D.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释了古典诗歌创作中“文气”流畅,一往必达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诗刻意雕琢,强调“化腐朽为神奇”,他在语言上的过度修饰阻断了文气,所以“隔”。
B.王国维“隔”与“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的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强调景情统一,以情为主。
C.创作时,若胶着物态,造成抒情主体的缺失,进而阻隔了文气,破坏了诗词境界的外在生命力。
D.写景佳作,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书胸中之情,如秀才夜话。这是文气不“隔”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