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共计 5206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首送别诗虽为送行,却无悲伤愁绪。起句疑问引出果州的富饶,以“黄柑”夸赞地方物产。颈联讲述时局不安,暗含告诫,而“木牛”则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治理才能的期待及对未来的深思。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升归知果州

叶梦得

何处西南是果州,黄柑殊胜木奴洲。

使君自喜乡闾近,骚客仍怜井邑幽。

盗贼燕秦犹未息,山川楚越已先秋。

原头兵马今多少,更与将军论木牛

注:①木奴指柑橘类的果实。②原头,犹川塞。③木牛,即木牛流马,诸葛亮北伐时所使用的运输工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和正文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悱恻缠绵的离别哀愁。
B.首联以问句开头,引起读者思考,一问一答,表现了果州物产丰富。
C.颔联以“使君”和“骚客”对举,表现了诗人与友人有不同的追求。
D.颈联“犹未”一词表明边境地区仍不安定,旨在提醒友人多加留意。
2.末句“更与将军论木牛”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爷爷的胡子》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爷爷的形象。作者通过对爷爷胡子的描写,巧妙地勾起读者对长辈的回忆与情感共鸣。语言质朴而生动,如同一幅温馨的画卷。细节之处彰显真情,让爷爷的形象跃然纸上。整体篇幅虽短,却蕴含着深厚的亲情,是一篇能触动人心的佳作,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家庭温暖与岁月的痕迹。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爷爷的胡子

任瑞娟

小时候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爷爷的胡子,因为我从没见过哪个人像他一样——爱惜胡子。

每天早晨,奶奶梳完稀疏的头发,爷爷总要瞅空偷偷拿起梳子,对着镜子梳几下胡子。

奶奶一看见,就嚷嚷起来:你这狼撵的,又用我的梳子!奶奶是陇东人,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乡音依然浓重。爷爷从嗓子眼里挤出声音,讪讪地说:就好,就好。奶奶立马就不吭声了。

一家人都不知道究竟。问爷爷,爷爷手一背头一低走开了;问奶奶,奶奶长叹一声:唉!陈年旧事了。

父亲从西藏回来,给爷爷带了一把小巧精致的牛角梳,笑着说:这是专门梳胡须的,您以后不用和我妈抢梳子啦。

爷爷摸着小巧的梳子,连连说:这好,这好。说着说着,眼里竟浮起了一层雾。

奶奶也动了情,说:老头子,要随身带着哦。

那是一定的。爷爷没有抬头。

一天在饭桌上,我看着爷爷的胡子,随口说道:爷爷,您是一个革命军人,还留长胡子!是不是变质了?这话一出,爷爷和奶奶都冲我瞪大了眼睛。

饭菜才会变质,我变什么质?爷爷生气地用筷子敲了一下碗。

您是军旅出身,要讲究军容风纪,不能赶时。我义正辞严。

小兔崽子,咋啦,我的胡子还让你闹心了不成?爷爷猛地一拍桌子,转身走了。

奶奶皱起了眉头:你这孩子,以后少提胡子的事儿。

委屈的我打破砂锅问到底。原来,上世纪30年代,身为进步青年的爷爷加入了党组织,并受党的指派回老家教书,借以发展革命力量。

爷爷的父亲一听说儿子成了共产党,撅着胡子,拄着拐棍,要爷爷选择是要爹还是要共产党?爷爷沉默良久,最后给自己父亲磕了3个头,说:大!您就当没生我这个儿子吧。爷爷的父亲嚎哭起来:你这个狼崽子啊,我和你势不两立!

从此,爷爷成了黄土高坡上的教书先生。爷爷经常站在高坡上,用俄文唱歌。乡党们听不懂词儿,但都爱听他唱。奶奶说,那是因为荒凉的地方,人穷得掉土渣渣,从腔子里吼出来的音符能让人精神。奶奶还说,她就是因为喜欢这歌喜欢上了爷爷。婚后,奶奶才知道爷爷唱的歌叫《国际歌》。

那年,爷爷拉起一支武装队伍,意气风发地说要蓄须明志。奶奶劝他说,留胡子显得老气。可爷爷却说:为了乡党们,老气算什么。

没多久,爷爷留了个纸条,悄悄地走了。这一走,就是一个多月没有音信。有人说爷爷去打仗了,又有人说爷爷已经牺牲了。怀着身孕的奶奶不相信流言,一路乞讨,一路找寻,硬是把鞋底子走成了鞋帮子,终于找到了爷爷的队伍。

奶奶差点没认出眼前的爷爷。只见他缩在窑洞角落,目光呆滞,长长的胡子在胸前纠结成了一团乱麻。他不说话,也不吃饭,像丢了魂儿。

一问才知道,爷爷的确是带着队伍去攻打县域了,但遭到了国民党和地主民团的伏击。这支宝贵的革命武装几乎全军覆没,而伏击爷爷的民团指挥,竟然就是爷爷的父亲。

奶奶摸着肚子,对爷爷说:你还有个后呀,那死了的战士很多都没有后了。听了这话,爷爷捂着头痛哭起来。他疯了一样地拿起剪刀,一把剪断了胡子,把剪下的胡子生生地攥在手里,说:我要留着胡子看到胜利!

1949年的开国大典,爷爷和奶奶是流着眼泪完的。奶奶问爷爷:胜利了,还留胡子吗?爷爷说:留!为了铭记。这一留,就又是几十年。

那个秋雨绵绵的黄昏,爷爷对奶奶说:如果我走了,就把那个兜兜放在我身边。

奶奶抚摸着爷爷的额头说:你呀,壮得像个年轻汉子,咋会走呢?

但是,爷爷真的走了。奶奶一边从柜底拿出一个上面写着字的布兜,一边哭着数落:你这狼撵的,又一声不吭地走了。

原来,惨败那年,爷爷把剪下的胡子装进这个布兜,并在布兜上密密麻麻地写下牺牲战士的名字。他边写边说:这么多壮壮的火种就在这兜兜里啦。之后,每场战斗前,爷爷都会把布兜上的名字吼一遍,好像点名一样。

李丹丹?像个女孩子的名字。抚摸着布兜上的名字,我说。

那是一个会唱弦子的女娃子,为掩护你爷爷牺牲了。奶奶长叹一口气,悠悠地说。

我把布兜紧紧抱在怀里,全身都有了沸腾的感觉。我仿佛看见——爷爷正在阳光下梳理胡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总要瞅空偷偷拿起奶奶梳头发的梳子梳胡子,表明爷爷对奶奶的爱护和依恋之情。
B.爷爷摸着父亲从西藏带回的梳子,“眼里竟浮起了一层雾”,可见他内心的激动和感动。
C.“你这狼撵的”在文中两次出现,表现了奶奶乡音未改,也流露出对爷爷的嫌弃之情。
D.小说以“我的故事”和“爷爷的故事”为线索,双线并行,既有现实感,又有历史感。
2.关于文章最后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再次写“我”,使得小说自然连贯,首尾圆合。
B.前一句为虚写,后一句为实写,具有画面感,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C.“紧紧”用语贴切,突出“抱”的程度,表现了我对爷爷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D.综合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感受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揭示了小说深刻的主题。
3.小说以儿童视角叙述,有什么效果?
4.小说讲述爷爷留胡子、剪胡子、再留胡子的故事,分别寄寓了爷爷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整体分析:杜甫此诗通过咏梅寄情,表达对友人裴迪的深切怀念。诗中以梅花为媒介,描绘了早春景象,抒发了对岁月流逝和自身漂泊的感慨。尾联“朝夕催人自白头”更是点明了诗人因战乱和离别而心生的忧愁与无奈。

3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此时距安史之乱结束还有两年。当时裴迪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寄了一首诗《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②何逊:南朝梁诗人。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裴迪如当年在扬州咏梅的何逊,表达诗人对裴迪咏梅诗的赞美。
B.颔联上句紧扣诗题中的“相忆”,体现两人心心相印。
C.颈联庆幸裴迪没有以梅相寄,早梅在岁末开花,这会让诗人心生感慨。
D.尾联诗人提到江边也有一株梅花,渐渐开放,催人白头,令人生厌。
2.尾联中诗人提到“朝夕催人自白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白头”的原因。
昨日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小说通过一双靴子的传递与意义,揭示了军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与责任担当。故事围绕军长、张满方和指导员展开,以细腻的刻画描绘了他们的品格和互相关怀的羁绊。靴子不仅是实用物品,也是荣誉和象征,突显了前线战士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军人之间的无私奉献。此外,通过张满月的简要描写和他的牺牲,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情感张力和深刻的主题内涵。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赠予

菡子

作战参谋背着一双靴子来到了一线的坑道里。本来不准备在前方开什么授靴会议,只想找一个正要向射击位置走去的小伙子,瞧瞧他穿的是不是虎头鞋(破棉鞋),走路的架势可有什么异样,是的话就一把把他拦住,命令他换了这长统靴去!

没有这么简单呀,参谋同志!你知道这是我们军长的靴子!指导员恳切地说。

可是军长自己的意思……”参谋正准备来一段描叙。

我知道,指导员会意地笑着接下去,军长只会说,瞧哪个需要就给哪个,快去,快去!他把我们战士看成一个样,也没打量自己拿出来的是什么靴子。

这双黄澄澄的靴子,正挂在支柱上,马灯照亮了它纯粹的牛皮面,足有一尺四寸左右的长统,靴口露着绒绒的卷羊毛,它正告诉拥坐在一起的战士们,自己是什么样子。

其实指导员的安排倒也简单:让大伙儿评定谁是最勇敢也是最需要靴子的战士。

一下子推出了张满方。他是从四川志愿入朝的新兵,几天前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把自己的新棉鞋悄悄地跟个准备抬回后方的伤员换了。在他打响第一枪以后,指导员就满有信心地肯定,他准是山区的猎手,就是连长也爱看他射击时的安静劲儿。

正式举行授靴仪式是相当困难的。张满方像钉在一只小凳上,把头埋在两腿之间,眼睛高低不离他面前的一排参差不齐的虎头鞋,也许他在默默地表示异议,为什么就该他穿那擦亮的靴子?

在鼓掌声中,作战参谋只好把系成一双的靴子,一面一只挂在张满方的肩膀上。

坑道里静了,张满方却显得分外着急起来,他捧着沉甸甸的靴子,想着他刚好有机会见过军长——他的堂哥张满月是军长的警卫员,他到第一线以前,去瞧他堂哥时见过军长。军长的模样,他至今也还记得,中等身材,肩宽体圆,好像一棵树似的,四方脸上有两道宝剑出鞘似的眼光,一霎间,它又像山间流泉似的清澈柔和。那时军长也穿着靴子,就是他现在手里捧着的一双。此刻他又仿佛看到满月愠怒的脸色,分明责怪他不该就这么收下首长过冬的皮靴。

怎么给军长捎回去呢?想来想去,张满方只剩下这个念头。他只好叹口气,把靴子挂在自己的床头——仍然是坑道的支柱上。就着灯光,他下决心先补起那双虎头鞋来。

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风呼啦,呼啦……长长的拐着弯的坑道里,每盏灯前都有几只手在拾掇着张嘴的棉鞋——今冬第一回战斗的纪念。

军长的靴子一天天地还挂在支柱上。

像所有重点培养的射击手那样,张满方可以在衣服上缝一个放子弹的荷包。他掂着七九步枪,一面按着沉甸甸的荷包,向靴子告别,跑向自己的射击位置去。每天给他狙击的机会不少于三次,每次大约有十五分钟的时间。这不是到伙房里去取一盘馒头,也不是在操场上打靶,阵地前面被三十六挺五〇机枪和一百二十门各种各样的炮封锁着,敌我两山相峙,几乎看到彼此的眉眼,双方炊房里的水都是挑的山下同一条涧里的。

只要从坑道口一个箭步出去,战士就把自己交给了祖国,他细微的动作都代表两国交战之间我方的仪态。这时他一个人面对着几百倍于他的敌人,要尽量击中他们的要害:上坡瞄头,下坡瞄腿,敌人要跑,子弹要超他三步,要是还有别的花样,枪口反正盯着他转,看稳了才抠火……这不是背出来的射击要领,十五分钟当中的每一秒,都是孤胆英雄酣战搏斗的最严峻的时刻。这时只有观测所里的记录员(有时也许就是连长)与他共一个境界。

每十五分钟以后的战况,值得全坑道的人欢呼十分钟。张满方的乐趣是悄悄地数他的子弹壳子,并把它投入靴子里去。他爱听铜壳相击的声音,虽然在深统靴子里闷响,也还是清脆悦耳的。靴子里的每一颗弹壳,都的的确确是弹无虚发的战绩。当弹壳和靴口露出的卷毛掺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一共是一百六十八个。

指导员早已留神靴子没有装满,他也几回梦见没穿靴子的军长,偏偏迎风坐在马上。后来的半个多月,虽然谁也没有明说,但投进那靴里去的却是全连每天的战绩。每双诚实的手都激动地投进去一份前方战士的心意,正如他们在灯下补鞋时所想到的,多么纯良而倔强的战士啊!

这次张满方才肯当真正的代表,去完成带一点神圣意味的任务——担着两只靴子去见军长。途中他用披衣遮了靴筒,所以当他跨进指挥所以前,他不得不大声把满月嚷出来,让他接过靴子,自己就使劲踩脚甩头,扑打全身,抖掉一寸厚的雪花,尽量不拖泥带水地走进军长的房子。

军长一眼看见这双似曾相识的靴子,还摸不清它是打前方还是后方来的,但是一摸到靴里的弹壳,又看到一个满身有坑道气味的小伙子,他就完全猜出是怎么回事了。军长的眼睛此刻是那样清清亮亮的,他霍地把靴底朝上,在摊地图的大桌上,倒出那丁当作响的弹壳一五一十地数了个够,嚷着一百六十八这个数字。问明了情况,几乎把张满方抱了起来,然后就搂着他大踏步朝门外走去。满月也惊喜地跟着,所以当军长叫了一声:警卫员!满月早飞出去找摄影记者去了。

先是张满方穿上长统靴子照了一张,第二张是军长和张满方并排坐着,肩上各挂着一只靴子。当满方做了一个眼色,那憨憨的满月居然跑步过去,大哥似的望着满方,被摄影师注意到了,完成了第三张。细心的军长也在这时顺便打听了一下,知道了两个小伙子之间的亲属关系。

到胜利回国的时候,这件事也没有被人遗忘,军长还带着自己的靴子。自从它装过一百六十八个弹壳以后,它已是属于全军的宝贵的纪念物了,现在跟在他后面的不是满月而是满方了。满月在一次空袭中牺牲了,他想扑救军长,自己身中五弹。军长从第一天起就把满方叫做满子,甚至是学着他们家乡的口音,他听见满月这么叫过的。

19611029日午夜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战参谋直接背着靴子找人,而指导员却让大伙儿评定谁是最勇敢也是最需要靴子的人。
B.张满方性格腼腆,不好意思当着大家的面收下靴子,导致正式举行授靴仪式“相当困难”。
C.“这不是背出来的射击要领”,说明作战不是纸上谈兵,强调了狙击敌人需要高超的射击技术。
D.军长一五一十地数完弹壳,“几乎把张满方抱了起来”,体现了他高兴激动的心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长的眼光“又像山间流泉似的清澈柔和”,夸张的手法使坚毅英武的军长形象增加了纯净与可亲。
B.“几乎看到彼此的眉眼”,写出了战场的危险及敌我双方对峙形势的严峻,也为张满方作为射击手发挥作用做了铺垫。
C.“这次张满方才肯当真正的代表”,突出了张满方此刻的自信及对全连战绩的自豪,与之前授靴仪式时的局促不安形成鲜明对比。
D.“他听见满月这么叫过的”,表现了军长对满方的喜爱以及对满月的怀念,以这一细节作为结尾,情味深长。
3.在军长、张满方和指导员的心里,“靴子”的意义有所不同。请根据全文简要说明。
4.小说对警卫员张满月着墨不多,但这个人物却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昨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整体分析:这首诗通过织妇的自述,表达了对生活艰辛的无奈和对统治者剥削的控诉。诗中织妇描述了家庭出身和婚后的劳作生活,她从事织布辛劳,最终却不得不穿上破旧的衣服,与织出的精美织物形成对比,反映生活的困苦。最后指出官府的苛刻要求进一步加重了负担,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全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表现出劳动者的无奈与辛酸。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织妇辞

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官家榜【注】村路,更索栽桑树。

【注】榜:张贴告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句交代了织妇的身份,写出了织妇对嫁给丈夫后只能从事织布的怨恨。
B.七、八两句将织妇织出的精美白绢与自身的破旧衣服对比,突出织妇生活艰难。
C.最后两句写官家张榜要求百姓栽种桑树,“更”字进一步揭露了统治者的贪婪。
D.全诗以织妇的口吻,通过直白浅近的语言,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疾苦的深切同情。
2.诗中五、六两句与《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两句都写了劳动的艰辛,但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邵丽的《金枝》通过周启明的成长和离家的选择,刻画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庭关系和人物命运。作者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现实的场景,把祖孙两代人的情感和经历交织在革命背景下。文本表现出对传统婚姻形式的质疑和对革命生活的理解,透露出对旧社会变革中个人困境的深刻关注。小说在展现家族命运和个人成长的同时,也传递了中国乡土文化中的坚韧和牺牲精神。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枝(节选)

邵丽【注】

文本一:

周启明是夜晚翻墙离去的,他没有回县城继续读书。一场突如其来的婚事,把人都丢死了。他怕同学听说了笑话他,更怕奶奶再去学校弄他回去。他趁黑摸进厨房,往书包里装了几个馒头和一块熟猪肉。他事先打听好的,出门朝南走,直接奔竹沟而去。周启明去竹沟寻找他爷爷去了,爷爷在那里闹革命,寄回来的信封上有地址。他不知道这次南下寻亲,会改变他和穗子一生的命运。

路途的遥远超乎他的想象,腿脚都快走断了。过去他在城里读书,三十多里的路程都是庆凡驾着马车接送的。他在学校一关就是个把月,见了接他的庆凡,兴奋得像狗打摽一样。两个人总是说说笑笑,一路上偷瓜掠枣,摸鱼洗澡,只嫌路程太短。馒头和肉很快吃完了,幸亏他口袋里装有几块钱,一路上马不停蹄。他并不知道能不能找到爷爷,若找不到他该怎么办?忽然有那么一刻,饥寒交迫的他失去了最后的勇气,偷偷躲在店家人牲混居的房间里呜呜痛哭。他想奶奶,想奶奶擀的香喷喷热乎乎的茄子面片。面盛到碗里,再搁点香油,他能吃三碗,那天夜里,庆凡追上了他,给他带的馒头夹肉还是热的,他想着吃饱了就跟他回去……梦是黑白的,但他醒的时候唇齿还有着猪肉的香味。赶路的人都已经收拾好上路了。他癔症了一会儿,待梦中的香味逐渐淡去才突然清醒过来。我不能回家去了!

那个时候,他离爷爷还剩半晌的路程。

爷爷周同尧很容易就找到了,他可是队伍里响当当的团长,参加过长征。老家人都说他在外头当了大官,又娶了新婆娘。周启明找到了爷爷,却没见着爷爷新娶的女人。后来听别人说打仗的时候牺牲了。他只字未提及奶奶给他娶媳妇的事儿,万一爷爷问起来,他相信撒一个谎就过去了。他觉得不回去,家里人找不见他,便没他什么事了。可是爷爷根本没打算问他这些,看着胎毛还没退净的孙子,高而瘦,面皮白净,连右耳朵上的拴马桩都跟他一模一样,一眼看去就是他们老周家的种。很多事情不需要打问了,只淡淡地问了一句,家里都还好吧?就再也不提及别的家事,更别说问起奶奶。这让刚离开家就万分想念奶奶的周启明热络络的心里多少有点失落。但很快他就明白了,爷爷现在是公家的人。

爷爷找人给孙子弄了半盆肥肉片炖白菜粉条,放了红噜噜的一层辣椒。祖母每年都让人辟出两亩地种辣椒,那时他搞不懂家里人为什么都称辣椒为秦椒。秦椒长红了,一筐筐摘回家来,雇几个年轻婆娘连明扯夜用细麻绳将它们串起来,一挂一挂地吊在钉子上,每一面屋墙上都挂得满满的,好看得没办法。可不只是好看,祖母会做一罐子一罐子的油泼辣子。老家有句土话,辣椒解咱穷人的馋。爷爷出门多年不归,祖母依然是一年不落地种,她是等着他随时回来,他回来不能缺了辣。周启明想着秦椒的事,有点可怜奶奶。爷爷到底是没问他一句。

伙夫将菜盆子搁在桌子上,另有一个黑乎乎的白布袋子里装着几个大馒头。爷爷看着他,自己坐一边抽着烟。周启明给爷爷让了一下,爷爷点点头让他先吃。周启明虽然这些天来饿坏了,但肚子里并不缺油水,只拣了一点瘦肉和白菜叶子吃。爷爷揿灭了烟,把剩下的馒头一起掰碎扔进菜盆子里,端起来风扫残云,汤汤水水都吃了个干净。老家人都说爷爷在外面当了大官,吃香的喝辣的,眼前的情形让周启明心中涌起说不出的怜惜。他出生就未曾见过爷爷,说不上有什么感情,但看见他的第一眼就觉得心里亲近。打小就听村里老人说他长得像爷爷,到底是根上亲。他想,爷爷要是在家,保准奶奶天天安排人杀猪给他吃。

你是跟着我闹革命呢,还是给你点盘缠回家?爷爷又点上烟,以公事公办的口气问道。

周启明一时有点糊涂。他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但看着爷爷严肃的样子,他也不敢打问。家自然是不能回的,就这样吧!

我留下闹革命!周启明半是清醒半是糊涂地点着头,他那时还完全体会不到一个月吃不到肉的滋味。

周启明虽然只有十五岁,却生得高大俊朗。他有文化,正念着师范。爷爷试着让他写了两次简报,对孙子的能力甚是满意。那时候部队正缺文化人,他丝毫没考虑到避嫌,直接留他在团部当文书兼文化教员。可没过几天师长发觉了此事,他带人闯到团部大声嚷嚷,老周这里可不是你周家庄,你亲孙子来也是要报告的,你老小子是带头违反组织纪律。说着扯了周启明的衣袖相牲口一样上下相看了,说,瘦是瘦了点,一顿加个馒头准能壮实起来。接着他问了周启明的功课,小子倒也不怯,对答如流。他递给他一截子粉笔,再让他在他们研究作战规划的小黑板上写几个字。这周家可是门里出身,人人生下来都能写一手大气周正的好字儿。师长严厉批评了爷爷,直接将周启明带去了师部。走在路上他哈哈大笑,对周启明说,我不用这个办法,还真不好把你这个小秀才从他手里抢过来!周启明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

这个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的山东大汉实在是个有趣的人,一路上给周启明说了许多他爷爷的笑话。你这个爷爷可是个大情种,当年为了追求我们的战友梅翠屏,一天写一首诗,跑几公里去看人家一眼。唉,他也够苦的,和梅翠屏同志结婚七八年,聚少离多,好不容易调到一处,翠屏同志却在战斗中牺牲了,他这些年都还没放下这段痛心事。师长说的这些话,让周启明半个多月来的疑虑慢慢消解了。原来,干革命的人也是人,也有个人感情呢!可他又想起自己在家苦等的奶奶,我奶奶在爷爷心中算什么呢?奶奶不识字,爷爷和她结婚时没有给她写过一封信,写了她确实也看不懂啊。可无论怎么样,奶奶的心也一样会疼痛的,爷爷他想过吗?对于这一点,周启明还是有点怨着爷爷的。

就这样,周启明跟了爷爷没几天,就到师部跟着师长当了秘书。一直到解放,他始终跟在师长身边,跟师长比跟爷爷还亲。解放后,师长到地方当了地委书记,他仍然跟在他身边,这已经是后话了。

周启明的老家解放得比较早,是1948年的年中。第二年年初,快过阴历年的前夕,已经跟着师长转战过鄂豫皖地区的周启明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要求跟穗子打离婚。他先是恳求奶奶要有新思想,理解干革命的人。他读了这么多年书,又闹了几年革命,不可能再回老家跟一个不识字的小脚妇女一起生活,这种包办婚姻必须彻底解除。然后又威胁说,要是奶奶不答应我离婚,我就永远不会回去见你们了!

他哪里知道,自己控诉旧式婚姻的这种说辞,正一脚踹在奶奶的心口上。奶奶不也是一个不识字的小脚妇女?莫非爷爷抛弃他几十年也是对的了?奶奶一夜间好像瘦了许多。也不完全是因为马上要过年的原因,她藏好那封信,让唯一知道的庆凡不能走漏半点风声。穗子的女儿拴妮子两岁多,已经会满院子跑着玩儿了。周启明并不知道这个孩子的存在,不知道自然就可以视作不存在。

(有删改)

文本二:

穗子是由两个本院的嫂子扶进洞房去的,虽然她脚小,步子却迈得稳稳当当。这新娘出奇地倔强,从娘家到婆家十几里的路,愣是一滴眼泪不肯落。临上轿的时候,娘家嫂子递给她一块手帕子,悄悄说,要哭的,出门子闺女上轿时要狠狠地哭,哭透了,往后才能把日子过亮堂!

【注】邵丽,河南籍女性作家,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得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启明不顾路途遥远,只带了一点干粮就孤身前行,这既表现了他寻亲的勇气和决心,又体现出他的心智简单,行事莽撞。
B.周启明和爷爷虽素未谋面,却一见如故,这不仅有两人心理上的因素,更渲染了小说所突凸的生命意识和命运色彩。
C.小说写到了祖母做油泼辣子的情节,一方面反映了祖母的勤劳能干,同时也表现了周启明离家后对家乡的思念和矛盾的心理。
D.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对周启明离家前、路途中和到达后的心理进行刻画,借此能够展现周启明的人物形象。
2.关于文本一中周启明进入师部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师长借周启明担任文书兼文化教员之事“顺手牵羊”,表现师长狡猾的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周启明杰出的能力。
B.爷爷周同尧在战场中与战友梅翠屏的爱情经历反映了爷爷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打消了周启明的疑虑。
C.这部分详略得当,详写了周启明晋升师部的经过,略写了他从在师部到解放后的经过,就是为了更好地凸显主题。
D.这部分通过师长和周启明、周同尧一问一答的对话,表现出周启明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他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
3.作家邵丽谈到,她想塑造的是在乡土语境下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的韧性,取名“金枝”也包含了这一意味。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金枝》与《哦,香雪》中塑造出的女性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整体分析:王维《新晴野望》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的田园景象。诗中,天空明净,原野开阔,村树环绕,溪流清澈。作者通过清新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欣赏与宁静心境。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7 .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谿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本学期课内我们所学过和《新晴野望》同题材的诗歌为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写出经过雨水冲洗,原野格外空旷开阔,空气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
B.颔联写千家万户环绕渡口而居,村边的绿树与溪口相连,写出了雨后新晴野“望”的具体内容。
C.颈联紧扣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描写田野外的碧水和近山背后突兀而出的青峰。意境清幽明丽,生机勃勃。
D.尾联写农人在田间忙碌,使人仿佛呼吸到了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田野增添无限生机,丰富诗歌的内容。
3.本诗颔联和颈联描述了一副怎样的景象,请赏析其写景手法,并谈谈景象和诗歌思想情感间的关联。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至一华伦高中有限责任公司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整体分析:铁凝在文章中通过回顾自己创作的小说《哦,香雪》,探讨了文明与暴力的关系。她将火车视为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甚至具有“暴力”的特征。作者反思科技和物质文明带来的利与弊,并强调精神发展与科技进步同步的重要性,呼吁以文学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这种深刻的思考赋予文学以更为持久的价值和魅力。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梦想出发

铁凝

二十年前,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一个生活在中国北方深山里的女孩子。当我荣幸地接到这次大会的邀请时,当我得知会议的主题是文学作品中的文明与暴力时,不知为什么我首先想到了香雪这个渐渐远离我们的少女。那么,就让我从她开始,进行我们的讨论。

那时我是一家文学杂志的小说编辑,工作之余我在小说《哦,香雪》那样的一个叫苟各庄的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这苟各庄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而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伙同着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现在她们是去看火车,她们是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了。火车带来了外边的一切新奇,对少女来说,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那是山外和山里空气的对流,经济的活泛,物资的流通,时装的变迁……都因这火车的停留而变成可以触摸的具体。火车上的人们永远注意不到这些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那洗净的脚和新换的鞋,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于是就有了女主角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带有磁铁开关的、样式新颖的、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做交易,交易成功,火车也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里回到她的村子。

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当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了香雪的心,不由分说地打破了她那小小的透明的心境。而她那怀抱铅笔盒的三十里的夜路便也可以看作是初次向着外界文明进军的行动了。这样的解释虽说浅陋,到底也还是不错的。但作为写作者的我,总觉得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火车不由分说地带来了洋溢着工业文明气味的物质信息,还带来了什么呢

二十年之后,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了。而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就不像等待情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眼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了价值。在这些富裕起来的村庄里,也就渐渐出现了相互比赛着快速发财的景象。毕竟钱要来得快,日子才有意思啊。但也因此就有了坑骗游客的事情,就有了出售伪劣商品的事情……在这时,倘若我们跳出香雪当年仰望火车时的一片深情,我们是火车上的一名乘客或者我们就是火车,也许我们会发现火车它其实也是一种暴力。

什么是暴力把它限制在我这篇发言里,相对于我前边描述过的农耕文明景象,暴力就是一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力量。雄壮的火车面对封闭的山谷,是有着产生暴力的资格的,它与生俱来的一种不由分说的力量。虽然它的暴力意味是间接的,不像它所携带的文明那么确凿和体面。并且它带给我们的积极的惊异永远大于其后产生的消极效果。

火车在进化着乡村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扮演了暴力的角色。没有这些机械文明的入侵,贫苦的香雪们将永远是清纯透顶的可爱。可我想说,这种看似文明的抵抗其实是含有不道德因素的,有一种与已无关的居高临下的悲悯。贫穷和闭塞的生活里可能诞生纯净的善意,可是贫穷和闭塞并不是文明的代名词。谁有权力不让香雪们走出大山富裕起来呢而当初她们跳上火车,正体现了她们那压抑不住的活力。对新生活的希望就埋藏在这样的也许是可笑的活力里。

在今天,面对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的不断加深,我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物质要求也一再地扩大,写作者原本无话可说。我愿意拥抱高科技带给人类所有的进步和幸福,哪怕它天生有一种不由分说的暴力色彩。

但我还是要说,巨大的物质力量最终并不是我们生存的全部依据,它从来都该是巨大精神力量的预示和陪衬。而这两种力量会长久地纠缠在一起,互相依存难解难分,交替作战滚动向前。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更愿意关注火车以后的乃至磁悬浮列车以后的人类的精神动向,怎样阻挡人在物质引诱下发生的暴力——比方富裕起来的香雪的有些同乡坑骗游客之行为即是一种新的暴力。怎样捕捉人类精神上那最高层次的梦想:唤醒这梦想或者表达这梦想,并且不回避我们诸多的焦灼与困惑。

为什么许多读者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不认为这仅仅是怀旧,我想说,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回望心灵的能力。

有位我尊敬的老作家说过: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想,即使有一天磁悬浮列车也已变为我们生活中的背影,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积极的美德,依然会是我们的梦。我们梦想着在物欲横流的生存背景下用文学微弱的能力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这梦想路途的长远和艰难也就是文学得以存在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梦想使我们不断出发,而路上的欢乐一定比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满足更加结实。

(有删改)

【注】本文为铁凝于20027月在加拿大华裔作协主办的第六届华人文学——海外与中国研讨会上的发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时隔二十年,作者回顾《哦,香雪》时,深深地感到自己当年对“香雪”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B.小说《哦,香雪》中的台儿沟的原型是现实生活中的苟各庄,香雪的原型则是作者当年房东的女儿。
C.香雪虽然生活在闭塞的山村,但她敢于向外界文明进军,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思想境界和认知水平。
D.作者认为文学有责任捕捉和表达人类精神上的最高层次梦想,并以微弱的能力捍卫这些精神价值。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写香雪换铅笔盒的故事时,详细描写了她的动作和神态,与小说《哦,香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章将二十年前苟各庄的闭塞与二十年后的发展进行对比,不仅增强了现实感,也深化了主题。
C.文章结构清晰,从引出话题到深入分析,再到提出问题和最后展望,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
D.本文主题深刻,语言却平实自然,符合发言稿的文体特征,也使得文章更加贴近读者,容易引起共鸣。
3.本文谈到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取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时,用了“惊险”一词,请联系课文《哦,香雪》,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栀子花文学社的同学阅读了本文后,打算为课文《哦,香雪》写一篇文学短评,经讨论,主题定为“火车·文明·暴力”,请围绕主题写出你的思路。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整体分析:仇远的《潮》生动地描绘了海潮的磅礴气势。“坤轴东南倾”展现宏大视角,暗示海潮的力量源自大地。“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以精妙比喻,形象地刻画海浪汹涌之态。全诗语言雄浑有力,将海潮的壮观与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佳作。

9 .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仇远

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

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平。

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

【注】①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②魏阙:朝廷的代称。③严滩:钱塘江北岸相传为东汉隐士严子陵垂钓处,故又称严滩。④天吴、罔象:传说中的水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江潮由初起到极盛的瞬间变化,先声夺人。
B.全诗内容紧扣题目“潮”字,取景布局,巧妙描绘,勾勒出一幅钱塘观潮图。
C.颈联诗人结合典故写潮水,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情感一致。
D.结尾诗人郑重告诫少年莫要弄潮,侧面表现江潮的惊心动魄、危机四伏。
2.诗歌颔联运用比喻,从所见和所闻两个角度对潮水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简要赏析。
昨日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首诗描写了久别重逢的惆怅与欣喜,诗人通过回忆旧事和感慨时间流逝,表现出人生的沧桑感。诗歌首联开篇叙旧,承上启下,颈联用“虬蟠”“鹗荐”暗示友人的才能与抱负,尾联呼应首联的同时以景结情,离愁在春烟中更显萦绕。全诗情感起伏波动,体现出诗人豪迈中的从容与豁达,风格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似,同为豪放之外兼具雅致。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罢新定至钱塘喜见孙观书记

张伯玉

桐江撝袂蚤三年,把臂重来讲旧篇。

陌上风尘成底事,鬓边霜雪但悠然。

虬蟠我亦思沧海,鹗荐初方上碧天。

忍把离杯又抛掷,别愁纷泊满春烟。

【注】①新定:今属浙江建德市一带。②撝(huī)袂:挥动衣袖;③虬蟠:盘屈如虬龙。④鹗荐:指推举有才能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从有限视角出发实现了时空的转换,由今溯古,娓娓道来。
B.诗人的情感变化有起有伏,使全诗既具历史沧桑,兼有人文关怀。
C.颈联中“虬蟠”“鹗荐”两处借代手法,以表现友人才气卓尔不群。
D.尾联的“离杯”与首联的“撝袂”相呼应,表达古今贯连的离愁。
2.有人评价此诗“篇什豪迈,尤为清脱”,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似,试做比较分析。
昨日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