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也。匠人斲而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

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
B.“匠人斲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
C.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邪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本。
B.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安全。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5.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苦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草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材料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等候)我,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断句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民望之A若大旱B之C望云霓也D归市者E不止F耕者G不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与“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意思相同。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与“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中的“罪”意思相同。
C.“汤是也”与“是罔民也”中的“是”意思相同。
D.“徯我后,后来其苏”与“曾皙后”中的“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他认为发展生产并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草”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劝国君仁爱百姓方能使百姓归附。
C.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于是向孟子询问破解之法,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D.孟子认为各国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各国诸侯的反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5.孟子的论辩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1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取材于《孟子·公孙丑上》)

(乙)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苑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取材于《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营窟:洞窟。②闲:捍卫。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有时也可指京城,国都。
B.江,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有时也是江河的通称。江表,则指长江以北地区。
C.《春秋》《诗》《书》《礼》《易》五部儒家经典一起合称“五经”。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人有是四端也/天下生久矣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作其心
C.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坏宫室为污池
D.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昔者禹抑洪水天下平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认为,哀痛、怜悯之心是仁的萌芽,是“不忍人之心”的表现。
B.甲文中,孟子否定了“怵惕恻隐之心”产生的三种原因,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C.乙文中,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一书意在警戒杨朱、墨翟这样的乱臣贼子。
D.乙文中,孟子认为自己是为了承续圣人的功业而不得不跟人辩论,并非好辩。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5.请从甲、乙两文中任选一个运用比喻的句子,并简析其论证效果。
2022-11-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文本二: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文本三: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使有勇,且知也。          海内之地,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B.而不见,搔首踟蹰。          吾何一牛?
C.保民而王,莫之能也。       其若是,孰能之?
D.王度之!                           我虽不敏,尝试之。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所为,求若所欲。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B.挟太山超北海                    愿夫子辅吾志,明教我。
C.积土成山,风雨兴          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长者折枝                           是不也,非不能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尊对卑、长辈对晚辈说话或者自称时,一般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称名表示亲昵或自谦,称字表示尊敬。
B.“中国”这里指中原地区。“四夷”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西狄,南蛮,北戎。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周代叫庠,殷代叫序,后泛指学校。
D.“春秋五霸”之“霸”,谐音“伯”,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 齐桓公即公子小白,是春秋五霸之首。晋文公即姬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3-09-02更新 | 30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
13-14高三·安徽·阶段练习
5 . 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2019-07-11更新 | 183次组卷 | 12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贤才可拜不可召)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也,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1.下列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恶得A有其一B以慢其二哉C故将D大有为E之君F必有所G不召H之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齐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乡党莫如齿”的“齿”指年龄,与成语“齿德俱尊”中的“齿”不同。
C.“采薪之忧”,本意因有病不能去砍柴的忧愁,用作自己生病的婉辞。
D.“父召无诺,唯而起”中“唯”和“诺”都是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要起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与态度,他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孟子认为国君的尊贵不应该表现在地位的优越上,臣子对国君的恭顺不应该只停留在礼节形式上。
C.本文的可读性强,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2)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5.请简要概括本文中孟子的治国主张。
2023-11-3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